针灸表

时间区间

2024年4月底的截面数据


字段展示

针灸表
类别
词条
简介
概述
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详细主治
详细操作
临床运用
配伍
相关论述
附注

样本数据

类别词条简介概述名词释义功能作用定位解剖详细主治详细操作临床运用配伍相关论述附注
针灸上关穴上关,经穴名。出自于《灵枢·本输》。别名客主人、客主、容主。 上关,经穴名。出自于《灵枢·本输》。别名客主人、客主、容主。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上关,关,指机关。穴在下颌关节前上方,与下关相对,故名上关。利窍聪耳,疏风清热,安神定志。位于面部,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1、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2、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等正坐仰靠或侧伏,按取耳前颧骨弓上侧,张口时有孔处取穴。直刺0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1、配龈交穴、大迎穴、翳风穴治口噤不开引鼻中。2、配兑瑞穴治1、《针灸甲乙经》:“瘈疭,口沫出,上关主之。”2、《针灸甲
针灸脑空穴脑空,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颞颥。属足少阳胆经。位 脑空,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颞颥。属足少阳胆经。位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脑空,穴在承灵后一寸五分,夹玉枕骨下陷中,居脑户穴旁,内应脑,为主治脑疾之空穴,故以为名。清胆泻火,疏风通窍。位于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直上。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1、热病。2、头痛、颈项强痛。3、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正坐或俯伏,与凤池直上,以枕外隆凸上缘脑户穴平齐处。平刺0.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感冒、哮喘、癫痫、精神病、心悸、耳鸣、鼻1、配翳风穴,耳门穴治耳鸣耳聋。2、配脑户、风池、昆仑主治后1、《针灸甲乙经》:“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
针灸清冷渊穴清冷渊(简称冷渊),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清冷泉、 清冷渊(简称冷渊),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清冷泉、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清冷渊清冷,寒冷之谓。渊,深潭也。穴在天井上一寸,其处凹陷似渊,穴主头痛振寒、肩不可举等寒证,故而得名。舒经活络,行气止痛。位于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2寸。在肱三头肌下部。布有中侧副动、静脉。有臂后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头痛、目痛、胁痛、肩臂痛。以手叉腰,手肘间(尺骨鹰嘴)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眼痛、肩臂痛等。配曲池穴、肩髃穴、巨骨穴等穴治肩臂痛不能举。1、《针灸甲乙经》:“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2、《备急
针灸申脉穴申脉,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鬼路、阳跷。属足太阳膀 申脉,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鬼路、阳跷。属足太阳膀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申脉,申,与伸通,含屈伸跷捷之意。脉指阳跷脉。穴通阳跷脉,为阳跷所生也,擅长治疗筋脉拘急,屈伸不利等病症,故名。舒筋活络,安神定志,疏风清热。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1、头痛、眩晕。2、失眠、癫狂痫等神志病证。3、腰腿酸痛。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位,于外踝直下0.5寸处取穴。直刺0.3-现代常用于治疗踝关节痛、腰腿痛、中风、头痛、脑脊髓膜炎、癫痫1、配环跳穴、阴市穴、风市穴治腰腿痛。2、配复溜穴、厉兑穴治1、《针灸甲乙经》:“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胫中矫
针灸耳门穴耳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区, 耳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区,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耳门,穴在耳屏上切迹前,主治耳聋鸣,其处犹如耳之门户,故而得名。利窍聪耳,疏风清热。位于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耳前支。1、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2.、齿痛、颈颌痛。正坐或伏卧,微张口,在听宫穴直上0.5寸之凹陷处取穴。微张口1、现代常用于治疗聋哑、中耳炎、下牙痛、下颌关节炎、口周肌肉1、配翳风穴、合谷穴治聤生疮有浓汁。2、配听宫穴、听会穴、翳1、《针灸甲乙经》:“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耳门,耳中有脓
针灸肩髎穴肩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三角肌 肩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三角肌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肩髎,髎,骨空处也。穴当肩关节部骨隙处,故名肩髎。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位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在肩峰后下方,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布有腋神经的肌支。臂痛、肩重不能举。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陷窝,后面一个凹窝既是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半身不遂、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1、配关冲穴、肩贞穴之肩中热头不可以固。2、配天宗穴、阳谷穴1、《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2、《千金
针灸中冲穴中冲,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手心主。属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手心主。属手厥阴心包经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中冲,手厥阴脉气中道而行,径直冲达中指之端,故名中冲。开窍苏厥,清心泄热,通络止痛。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 1、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2、"仰掌,于中指间的中点,距指甲游离缘约0.1寸处取穴。一说于中1、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中风昏迷、脑溢血、中暑、高血压、心绞1、配百会穴、人中穴、冲门穴治中风不省人事。2、配人中穴、中1、《会元针奂学》:“中冲者,心阳从中指直而冲出也,改名中冲
针灸膈俞穴膈俞,经穴名。出自《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 膈俞,经穴名。出自《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膈俞,膈,指横膈。本穴内应横膈,故名。养血和营,理气止痛。位于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1、血瘀诸证。2、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3、隐疹俯伏,于第七胸椎棘突下间至阳穴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肩胛骨1、现代常用于治疔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1、配内关、胃俞、商丘穴治胃脘痛。2、配三里、少商、然谷、胃" 1、《孔穴命名的浅说》:“膈俞,有主膈肌病之义。” 2、《"
针灸天髎穴天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肩胛区 天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肩胛区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天髎,髎,骨空处也。天,指上部。穴当毖骨端(即肩胛骨上角)上方凹陷处,故名天髎。舒筋活络,清热解表。位于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有斜方肌、冈上肌。有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布有肩臂痛,颈项强急。正坐垂肩,于肩胛骨的内上角端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现代常用于治疗冈上肌腱炎、颈项、肩胛部疼痛、热病等。1、配肩髎、臑会、消泺治颈肩酸痛。2、配中冲、劳宫、大陵、间1、《孔穴命名的浅说》:“天髎二人身以应天地,腰以上为天,穴
针灸外关穴外关,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前臂后 外关,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前臂后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外关,外,指体表;关,指关隘。穴为手少阳之络,与阳维脉相通。阳维有维系联络诸阳经之作用,因“阳维为病苦寒热”,病位在外,穴为主治头肢、躯干疾患之要穴,故名外关。清利三焦,祛风解热,通络止痛。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1、热病。2、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3、伸臂俯掌,于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两骨之间,与内关穴相1、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腮腺炎、耳鸣、耳聋、高血压、偏头痛、1、配后溪穴治头目痛。2、配翳风穴、听宫穴治耳鸣。3、配听会1、《针灸甲乙经》:“耳焞焞浑浑,(聋)无所闻,外关主之。”
针灸强间穴强间,经穴名。出《素问·气府论》。别名大羽。属督脉。位于头部 强间,经穴名。出《素问·气府论》。别名大羽。属督脉。位于头部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强间,间,隙也,意指穴处。因穴处关乎脑力之强弱,又主治头项强痛,故名强间。平肝息风,除烦止呕,通络止痛。位于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1、头痛、目眩、项强。2、癫狂。正坐或俯伏,于后正中线,当前、后发际连线约中、后1/8交点处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癫痫、神经衰1、配丰隆穴治头痛。2、配攒竹穴、后顶穴、小海穴治癲发瘈疭,1、《铜人针灸经》:“脑旋目运”,“呕吐涎沫”。2、《外台秘
针灸后顶穴后顶,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交冲。属督脉。在头部, 后顶,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交冲。属督脉。在头部,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后顶,顶,指颅顶。穴在颅顶之后方,故名后顶。平肝熄风,解表除烦,通络止痛。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 1、头痛、眩晕。 2、癫狂痫。"正坐或俯伏,于后正中线上,当前、后发际线中点向后0.5寸处取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头晕、感冒、失眠、癫痫、脑充血、颈" 1、配玉枕穴、颔厌穴治风眩。 2、配曲鬓穴、脑空穴、通天穴"" 1、《针灸甲乙经》:“风眩目眩,颅上痛”,“癫疾瘈疭狂走,"
针灸陵后下穴陵后下,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小腿远 陵后下,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小腿远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陵后下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位于小腿远端腓侧,腓骨小头后缘凹陷下0.5寸,或髌骨中线下3.5寸处取之,左右计2穴。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皮肤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腓总神经痛、腰腿痛、梨状肌损伤、臀大肌直刺0.5-0.8寸,得气时局部酸麻胀感,有时可放射至小腿及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脚酸不能久立、股及股外侧皮神经痛、" 1、配环中穴、新建穴、肾系穴、后期门穴、足心穴、臀中穴"《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陵后下,奇穴。陵后穴下约五分。针本穴位于奇穴陵后直下0.5寸处。
针灸回发五处穴回发五处,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回发五处。位 回发五处,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回发五处。位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回发五息风止痉,疏经通络,收敛固涩位于头顶回发处,取患者两口角长度加两鼻孔外缘间长度,以全长的中点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布有枕大神" 头风晕眩、脱发、瘫痪、小儿急、慢性惊风、头痛、下肢疼痛、麻"针法:先取中点直刺,进针0.1-0.2寸,再取周围4点向着中现代常用于治疗头风晕眩等。《备急千金要方》有徐嗣伯灸治风眩之记载:“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与督脉百会穴及奇穴四神聪位置相近。
针灸金津玉液穴金津玉液,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大成》。别名廉泉、舌下穴。位 金津玉液,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大成》。别名廉泉、舌下穴。位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金津玉金,黄金,在此比喻贵重。津,唾液。穴在口腔舌系带左侧。玉,宝玉,在止痛消炎,通经活络。位于舌下两侧,夹舌两边,正位于舌侧缘,左为金津,右为玉液,计在舌肌中,有舌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鼓索、三叉神经第三分支、舌舌尖糜烂、口腔溃疡、口疮、重舌、舌肿、泄泻、失语、扁桃腺炎、三棱针或粗针点刺出血,有出血倾向者忌用。禁灸。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舌强、失语、消渴等。" 1、配风池穴、曲池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太冲穴治失语。 2"" 1、《类经图翼》:“左金津,右玉液,在舌下两旁紫脉上。主治"位于奇穴海泉左、右侧。本穴首见于秦汉《素问》,至明代《医经小
针灸下椎穴下椎穴,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别名耀中、 下椎穴,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别名耀中、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下椎穴清热利湿,调经止带位于腰骶部正中线,第3骶椎棘突下陷中,即第20椎下陷中央是穴,侧卧位取之。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浅层有第3骶神经后腰骶痛、淋病、五痔、肛周脓肿、肛裂、脱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直刺0.3-0.5寸,麻胀感可扩散至肛周及前阴,留针30分钟《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下椎,奇穴。第二十椎下陷中。针五" 1、别名下锥。(《经外奇穴彩色图谱》) 2、一般斜刺0.5"
针灸气堂穴气堂,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又名气冲。位于胸骨柄 气堂,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又名气冲。位于胸骨柄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气堂,理气止痛,调理经血,舒筋活络。位于胸骨柄颈上切迹上方陷中两侧,当锁骨与胸骨之关节部陷中,天突穴之两侧取穴,左右计2穴。有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起始,分布颈后神经和第一肋间神经之支,下颌关节脱位、沙眼、支气管炎、咳嗽、喘息等。直刺0.2-0.3寸,局部麻胀感,留针10-20分钟。艾炷灸现代常用于治疗下颌关节炎、目赤肿痛、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 《备急千金要方》:“失欠颊车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壮,满"经穴别名,即尺泽穴,出《经穴纂要》。
针灸外金津玉液穴外金津玉液,经外奇穴名。出自《芒针疗法》。位于颌下部,当甲状 外金津玉液,经外奇穴名。出自《芒针疗法》。位于颌下部,当甲状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外金津舒筋通络,消炎止痛位于颌下部,当甲状软骨凹陷上1.5寸之点两侧平开0.3寸处,左为外金津,右为外玉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含颈阔肌)、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中风不语、流涎、以及舌面溃疡、舌肌麻痹或痉挛、一切口腔疾病等用芒针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轻捻缓进,可有触电样针感放" 1、配哑门、通里、合谷治语言不清、中风失语。 2、配承浆、"本穴位于任脉廉泉穴上约1.5寸旁开各0.3寸处。取穴时仰卧,
针灸喘息穴喘息,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经外奇穴治疗决》。别名定喘、治喘 喘息,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经外奇穴治疗决》。别名定喘、治喘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喘息,补肺平喘,发表解汗。" 本穴位置说法有二 1、位于第七颈椎棘突旁开0.5~1寸间,压痛明显"局部有斜方肌及菱形肌,上后锯肌及头夹肌,深层为髂棘肌。深层有支气管炎、哮喘、呼吸困难、喘息、荨麻疹、颈椎病、颈项强直、肩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肩部扩散。艾柱灸" 1、配膻中穴、内关穴、大椎穴、中喘穴、丰隆穴治哮喘。 2、"《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喘息,奇穴。大椎穴旁开一寸。针三奇穴别名,即椎杼穴(位于背部,第1胸椎棘突,左右旁开0.7寸
针灸交仪穴交仪,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小腿胫侧,内踝上 交仪,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小腿胫侧,内踝上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交仪,疏肝理气,清热利湿,调经止带,消肿止痒位于小腿胫侧,内踝上缘上5寸,胫骨后缘取之,左右计2穴。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胫骨骨面。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赤白带下、女人漏下赤白、经血不调、卒疝、小腹痛、小便不利、脚直刺0.5-1寸,得气时酸麻感可放射至足趾端,留针20分钟。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脚气等。" 1、《太平圣惠方》:“交仪二穴,……灸五壮。主卒疝、小腹痛"本穴与肝经蠡沟穴同位而异名,《针灸资生经》将之作蠡沟穴别名。
针灸顶上回毛穴顶上回毛,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螺纹、顶上旋 顶上回毛,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螺纹、顶上旋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顶上回开窍醒神,益气通阳在头顶回发正中点。顶上回毛穴下位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小儿急、慢惊风,小儿脱肛、痔疮、肛裂、癫痫、高血压、脑贫血、针刺0.1-0.3寸,局部胀痛感,留针10分钟。灸3-7壮。" 1、《太平圣惠方》:“小儿惊痫者,先惊怖啼叫,后乃发也,灸"顶上回毛穴与百会穴定位相近,但百会穴定位固定,而本穴多不固定
针灸聚泉穴聚泉,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大成》。别名语门。位于口腔内,舌 聚泉,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大成》。别名语门。位于口腔内,舌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聚泉,聚,聚集。泉,泉水。穴在舌背面中缝之中点处,古人认为口腔内之津液出自此处,如泉水之汇聚,故名。利窍通关,止咳平喘。位于口腔内,舌背正中缝之中点处,共1穴。在舌肌中。有舌动脉。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分支,舌下神经和面神经舌强、舌缓、味觉减退、久嗽不愈、哮喘、消渴等。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针感为局部或整个舌" 1、配水泉穴、海泉穴、涌泉穴治尿崩症。 2、配廉泉穴治中风"" 1、《针灸大成》:“聚泉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中直"
针灸精灵威灵穴精灵威灵,经外奇穴名。出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别名 精灵威灵,经外奇穴名。出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别名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精灵威开窍醒神,息风止痉,止咳化痰,通经止痛精灵位于手背第4、5掌骨中间点,第4指伸肌腱尺侧凹陷处;威灵位于手背第2、3掌骨间中点,第2指伸肌腱桡侧凹陷处。精灵:第4骨间背侧肌拇收肌。威灵:穴下皮肤皮下组织第2骨间背" 腰痛、牙痛、头痛、小儿急、慢惊风、咳嗽痰多、腕关节及上肢痛"直刺0.3-0.5寸,针感可放射到手指端,局部有酸胀疼痛感,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目眩、耳鸣、惊风、手背红肿、腰部疼痛、腕" 1、配手逆注穴、颈臂穴、六缝穴、劳宫穴、凤眼穴治五指不能屈"" 1、《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威灵穴,在虎口下两傍岐"威灵穴在奇穴外劳宫近端,精灵穴在三焦经中渚穴近端,最早为按摩
针灸膝跟膝跟,组合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由膝外侧的两个 膝跟,组合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由膝外侧的两个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膝跟,通经止痛,舒筋活络" 位于膝关节外侧缘,犊鼻穴外侧的两个凹陷中。"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分布有股外" 腿膝肿痛。"" 1、刺法:直刺0.5-1寸。 2、灸法:温灸5-10分钟。"《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膝跟,奇穴,膝髋骨下骭上。犊鼻穴" 按注近有人认为,膝跟即膝眼穴,跟与眼字形相近,似笔误所致。"
针灸外踝上穴外踝上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小腿远端腓侧 外踝上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小腿远端腓侧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外踝上舒经活络,理气活血于小腿远端腓侧,外踝高点直上2.5寸处,左右计2穴。有伸趾长肌与腓骨短肌,分布腓肠神经及腓肠外侧皮神经,血管有胫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神经痛、脚气、手足藓、偏瘫、踝关节扭伤。针刺0.5-1寸,局部胀痛感,留针20分钟。艾条灸3-5分钟" 1、《备急千金要方》:“转筋十指筋挛急,不得屈伸,灸脚外踝"亦是经穴别名,即足少阳胆经悬钟穴。
针灸囊底穴囊底,经外奇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位于男性会阴部,阴囊下 囊底,经外奇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位于男性会阴部,阴囊下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囊底,位于男性会阴部,阴囊下十字纹中,任脉会阴穴前方,计1穴。小儿胎疝、小肠疝气、肾脏风疮、阴囊湿痒、睾丸炎、肾病等。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直刺0.5-1寸,局部及阴囊现代常用于治疗睾丸发育不良、副睾炎、精索炎、阴汗过多、阴囊湿" 1、《太平圣惠方》:“小儿胎疝,卵偏重者,灸囊后缝十字文当"" 1、见《太平圣惠方》,《奇效良方》列作奇穴。 2、此穴早已"
针灸陵后穴陵后,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别名陵外。位 陵后,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别名陵外。位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陵后,穴居阳陵泉后,故名。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位于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后缘下方凹陷处,左右计2穴。在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上端,有腘动脉分布,布有腓总神经。膝胫疼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下肢麻痹、足下垂、足内翻、坐骨直刺0.5-1寸,针感为局部麻电感并向足背放散,留针30分钟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及足趾麻木、马蹄足、膝胫酸痛、" 1、配环跳穴、健膝穴治坐骨神经痛。 2、配八风穴、足三里穴"《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陵后,奇穴。阳陵泉穴后。针五分。本穴与胆经阳陵泉穴相隔腓骨小头尖。
针灸灸癜风穴灸癜风,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中指掌侧,远 灸癜风,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中指掌侧,远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灸癜风调和气血,疏经通络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稍前方,左右计2穴。穴下皮肤→皮下组织→中指屈肌腱。布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白癜风等。三棱针点刺出血,灸1-3壮。《备急千金要方》:“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本穴位于心包经中冲穴后方。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
针灸蛾根穴蛾根,经外奇穴名。出自《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位于下颌骨内 蛾根,经外奇穴名。出自《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位于下颌骨内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蛾根,位于下颌骨内缘,当下颌骨前下方1寸处,左右计2穴。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针刺0.5-0.8寸,局部麻胀痛感,留针10-20分钟。《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第二辑:“蛾根穴治疗乳蛾。……部位约
针灸手鬼哭手鬼哭,组合穴名。由手拇指桡侧爪甲旁之二个点组合而成。位于手 手鬼哭,组合穴名。由手拇指桡侧爪甲旁之二个点组合而成。位于手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手鬼哭开窍醒神,安神定志手指背侧桡侧缘。左右拇指桡侧爪甲角各一穴。直对桡侧爪甲角处之皮肤部各一穴。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癫、狂、痫、惊。麦粒灸3-5壮。1、本穴中一穴,实包括商穴。2、临床也可用短粗针点刺,以治狂

数据更新频率

年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