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内容定义
观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等观测记录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鸟类的一种科学性质的户外活动。
本数据集为中国境内观鸟活动标准化观测记录库,通过对结构化数据的系统化整理与多维度统计,形成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344个地级市、2672个区县的三级观测网络。核心构成如下:
-
基础记录表
- 时空维度:2000-2023年观测时间(精确到分钟)、行政地理标签(省/市/县三级)
- 生物特征:标准化鸟种名称(含拉丁学名)、疑问数据标识(系统原生分类)
- 记录者体系:匿名化记录者ID(唯一标识符)
-
统计衍生表
- 区域观测量:按省/市/县统计的鸟种数、记录次数、科目数量及对应疑问记录数量
- 时间序列:年度观测趋势分析(需用户自行处理)
二、数据独特性
(一)原生疑问数据分层
- 完整保留公开记录中对异常记录的智能标注(如栖息地不符、罕见鸟种误报等),为科研提供现成的可信/可疑数据分层(样本对比:安徽省疑问报告数量占比2%、疑问记录占比1%、疑问鸟种数量占比22%)。
(二)行政地理穿透能力
- 实现省→市→县三级穿透,解决传统生态数据"省级汇总、市县模糊"的情况。
三、数据完整性
- 时间跨度:提供近22年的连续观测记录(2002-2024),支持候鸟迁徙规律、城市生态变迁等长周期研究
- 地域覆盖: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344个地级市、2672个区县。
- 要素覆盖:提供详细的观鸟报告的完整信息字段,76%以上的字段(关键字段如时间/地点/鸟种)的缺失率<0.5%
四、数据可靠性
-
源头规范性
- 所有记录对鸟种名称(如“红胁蓝尾鸲”而非俗称)、记录时间均进行标准化展示,避免物种歧义、数据格式错误。
- 完整保留对异常记录的疑问标识,用户可直接过滤或针对性核查,降低误用风险。
-
核心字段完整性
- 关键字段(时间/地点/鸟种/记录用户id)缺失率<0.5%,支持直接用于统计分析,无需复杂数据修补。
-
质量控制流程
- 人工抽检:每月抽取3%数据与官方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 纠错反馈:开放与客户之间的错误提交通道,建立年度更新修正机制。
五、潜在应用场景
(一)生态研究
-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估(基于鸟种数/科属分布)
- 濒危物种活动轨迹分析(如中华秋沙鸭的县域级分布热力图)
(二)环境政策评估
- 自然保护区成效验证(对比保护区内/外的疑问数据比例变化)
- 城镇化生态影响研究(通过县域观测量变化反映栖息地破碎化)
(三)商业领域
- 生态旅游热点预测(自留地数据商业授权)
本数据集以标准化、多层级、可持续为核心价值,为中国观鸟活动研究提供独特的基础设施。
数据规模
时间区间
2002-2024
字段展示
样本数据
各省份观鸟数量统计表
各城市观鸟数量统计表
各区县鸟种记录统计表
观鸟记录表
观鸟报告目录表
观鸟报告详情表
参考文献
- 余长林、马青山,2023:《特高压输电与区域经济发展——来自特高压工程的经验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
数据更新频率
年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