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financial news newspaper text data-Tencent Finance

Time interval

2023/8/30-


Field display

China Financial News Newspaper Text Data Field Table
Site Chinese name
Posting time
Section name
First title
Title
End title
Author
Pictures
Text

Sample data

Site Chinese name Posting time Section name First title Title End title Author Pictures Text
腾讯财经 2023/8/30 7:15 财经 真我realme副总裁徐起:下半年消费电子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腾讯财经 [] 真我realme副总裁徐起:下半年消费电子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真我realme副总裁徐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行业新品牌的加入以及新品牌(华为)的回归等,下半年消费电子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每个品牌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包括realme在内。他判断,今年全年手机行业出货量与去年相比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徐起还透露,目前realme已进入全球61个市场,未来五年,realme除了将深耕印度、东南亚、中国、欧洲之外,还会重点突破拉美、中东非这种目前竞争不太充分的市场。(证券时报)
腾讯财经 2023/8/30 12:56 财经 争夺缝纫机发明专利权 腾讯财经 [] 争夺缝纫机发明专利权 缝纫机曾经是中国家庭必不可少的用品。上世纪70年代,缝纫机与收音机、自行车、手表并称为“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是当时家庭期待拥有的物品。 缝纫机诞生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1846年9月10日,美国专利局向发明家伊莱亚斯·豪(Elias Howe)颁发了第一份缝纫机的专利权,专利号为“US 4750 A”。 随着时代变迁,缝纫机早就远离家庭成为工厂里才能见到的专业生产工具。 缝纫机改变人类制衣史 伊莱亚斯·豪获得的专利名称叫做“Improvement in sewing-machines”,即一种缝纫机器的改进。顾名思义,改进之前,已经有很多缝纫机雏形。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755年德国工匠查尔斯·维森塔尔在英国取得了与机械缝纫相关的第一个专利——一项针对机器设计的针头专利,然而该专利并没有描述机器的其余部分,也没有大批量商业化推广。 英国橱柜制造商托马斯·山特在1790年获得了第一个完整的缝纫机专利,首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后穿线、缝制皮鞋用的单线链式线迹手摇缝纫机。由于当时还没有缝纫机械的概念,所以托马斯·山特的专利被归入纺织机械的专利库中,因而被埋没了80多年。 一连串的专利申请,预示着缝纫机发明的黄金时代的到来。1804年,托马斯·斯通和詹姆斯·亨德森在法国获得“模仿手缝的机器”专利。同年,斯科特·约翰·邓肯获得“多针刺绣机”专利。1810年,德国人克雷姆斯发明了一种用于缝制帽子的自动机器。1818年,约翰·道奇和约翰·诺尔斯制造出第一台美国缝纫机雏形。遗憾的是,上述列举的这些发明都以失败告终,众多专利没有投入工业生产,很快就被公众所遗忘。 直到美国人伊莱亚斯·豪对缝纫机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使其成为第一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缝纫机。它采用了双线连锁缝纫法,发明了一系列对现代缝纫机来说至关重要的结构,例如设置在针尖的针眼、自动进料装置等。 1846年获得专利时,伊莱亚斯·豪年仅27岁。该专利大获成功的同时,好运并没有如约而至。他根本找不到一个愿意为他投资的人,还招来了无数侵权者。 1846年10月,伊莱亚斯·豪的哥哥替他到英国寻找投资者,最终将他的机器以250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伦敦商人威廉·托马斯,此人拥有一个工厂,制造紧身衣、雨伞和皮箱。两年后,伊莱亚斯一家也来到了伦敦。然而,他与托马斯之间发生了许多分歧,他妻子伊丽莎白的身体又一直很不好,无奈之下,只好回到了美国。回国后不久,1849年,妻子离开了人世。 与此同时,伊莱亚斯·豪发现艾萨克·辛格(“美国胜家缝纫机”创始人)和沃特·亨特所生产的缝纫机中使用了他发明的双线连锁缝纫法。为保护自己的专利权,伊莱亚斯·豪被迫走上了法庭。诉讼从1849年持续到1854年,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最终赢得了官司,并获得了辛格等人支付的高额特许使用费。 伊莱亚斯·豪虽然赢了诉讼,但胜家公司凭借着不断创新,研发出风靡全球的脚踏式缝纫机,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缝纫机械制造跨国公司。在较长时间内,胜家公司基本上垄断了全世界缝纫机的生产。 后来,伊莱亚斯·豪与老对手辛格都变成了百万富翁。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伊莱亚斯·豪的缝纫机获得了金奖。同年,他获得了拿破仑三世颁发的荣誉勋章。当年伊莱亚斯·豪去世,只有48岁。 2004年,伊莱亚斯·豪进入美国国家发明家名人堂。 “中国制造”从零到世界第一 1872年12月14日,上海《申报》刊登了晋隆洋行《成衣机器出售》的商业广告,广告中说:“新到外国缝纫机数辆,每辆洋价50两,欲购请来本行接洽。”这则广告是如今能找到的缝纫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料,而广告中晋隆洋行销售的正是美国胜家公司的产品。50两白银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范围,但凭借独有的分期付款,胜家缝纫机很快成为上海裁缝师傅们首选的制衣机器。 1919年民族资本家沈玉山等三人在上海郑家木桥开设“协昌铁车铺”,主要从事进口缝纫机的买卖和修理业务。1940年,“协昌铁车铺”推出我国第一台1580型家用缝纫机,名为“金狮牌”。后来沈玉山取“打遍天下无敌手”之意,将商标“金狮牌”更改为“无敌牌”。 1949年以前,我国缝纫机产量很低。后来随着缝纫机械制造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缝纫机械制造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缝纫机械制造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产品购买者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缝纫机械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缝纫机械制造行业中的翘楚。 1966年,为了让内外贸中英文商标名称统一,“无敌牌”再度更名,取名“蝴蝶牌”。“蝴蝶牌”缝纫机厂一直延续至今。至1982年,我国缝纫机的年产量达到1286万台,居世界第一位。到21世纪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缝纫机产自中国。 可以说,现在的缝纫机,类型多样,功能齐全,无论是机械化大型缝纫机还是家用小型缝纫机,不同设计满足了更高的缝纫要求。记者应琛
腾讯财经 2023/8/31 16:16 财经 新能源车企二季度财报出炉,“蔚小理”分野扩大 腾讯财经 [] 新能源车企二季度财报出炉,“蔚小理”分野扩大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孙冰)随着财报季的到来,新能源车企们的二季度“成绩单”也陆续揭晓。 8月8日,理想汽车(LI.NASDAQ;2015.HK)率先公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理想汽车第二季度营收达到286.5亿元,同比增长228.1%;同期交付新车超8.65万辆,同比增长201.6%;经营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16.3亿元和23.1亿元,毛利率达到21.8%。 8月18日,小鹏汽车(XPEV.NYSE;09868.HK)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小鹏汽车第二季度总收入为50.6亿元,同比下降31.9%;汽车销量为2.32万辆,同比下降32.6%,汽车销售收入为44.2亿元,同比下降36.2%。利润方面,第二季度小鹏汽车净亏损为28亿元,一季度为亏损23.4亿元,2022年同期为亏损27亿元;毛利率也由正转负为-3.9%。 8月29日,蔚来汽车(NIO.NYSE;9866.HK;NIO.SGX)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蔚来汽车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87.7亿元,同比下降14.8%;汽车销量为2.35万辆,同比下降6.1%;毛利为8700万元,同比下降93.5%,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3%下滑至1%。 今年上半年来,整个国内汽车市场的大势仍在逐步复苏过程中,虽然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相较于传统燃油车要亮眼很多,但也处在增长承压的态势之下,这也让“蔚小理”三家头部新势力车企的二季度财报格外引人关注。实际上,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蔚小理”就出现了业绩分野,到今年二季度,“分水岭”则变得更加明显。 新能源汽车“厮杀惨烈”,造车新势力分野加剧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565万辆和156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4%和7.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市场占有率达29%。 但大势之下,不同车企的表现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野,不少媒体用“厮杀惨烈”来描述今年以来的中国汽车市场,强者愈强的趋势明显,但相当一部分车企却销量下滑、陷入亏损。 据各主要上市车企的财报,今年上半年,行业老大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9.54亿元,同比增长204.68%;理想排名第二,净利润为32.44亿元;第三位长城汽车上半年净利润13.61亿元,同比下降75.69%。其他近半数的新能源车企都处在亏损状态。 资本市场的反馈也很直接。二季度末,中国主要上市车企市值排名中,比亚迪排名仍是第一,理想汽车成为“黑马”,目前已经超过长城、上汽、长安等传统车企,成为市值排名第二位的中国车企。 而经常被拿来作比较的“蔚小理”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中,截至8月29日,理想汽车总市值为454亿美元,蔚来汽车总市值为194亿美元,小鹏汽车总市值为165亿美元。 蔚来汽车(肖翊 摄) 小鹏汽车(肖翊 摄) “蔚小理”变“比特理”?高端之战将更有看头 实际上,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相比蔚来和小鹏的销量下滑,理想汽车连续三个季度实现正向增长。在整个汽车大盘微降的背景下,一举成为上半年中国车企中最大的黑马之一。而随着“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突出重围的理想汽车开始向比亚迪和特斯拉靠近。 来自懂车帝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豪华车市场销量前五分别是奔驰、奥迪、宝马、特斯拉和理想,中国品牌已经开始跻身高端市场的第一阵营。而且在中国市场售价30+万元SUV榜单中,理想汽车已经4个月蝉联销量冠军;在中国市场售价20+万元新能源销量榜单中,比亚迪和理想稳居前两位,远超传统豪华品牌。 比如“黑马”理想就没有掩饰自己的野心,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表示:“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提前挑战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区的销量,我们的目标是做到中国市场所有豪华品牌销量的第一,交付量达到160万辆。” 理想汽车(来自官网) 此外,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正在迎来强劲的政策暖风。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这份被称为“扩消费二十条”的文件中,带来了强劲的政策暖风。其中不仅提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落实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还部署了“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有效满足居民出行充换电需求”。 面向激动人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答卷”值得期待。 一审:郑扬波 二审:王新景 三审:周琦
腾讯财经 2023/8/31 16:46 财经 花数十万却上不了电视,“好声音”选手怒斥海选像“缅北诈骗” 腾讯财经 [] 花数十万却上不了电视,“好声音”选手怒斥海选像“缅北诈骗” 图源:视觉中国 特约作者 王不逊 编辑 陈弗也 出品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8月25日11点,浙江卫视对外宣布,鉴于网友反映《中国好声音》节目的问题正在调查,该节目暂停播出。 在此之前,“好声音事件”发酵之后,网络上涌现了一批“学员”,控诉《中国好声音》的一些“乱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员”当中,很多并没有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中出现过,他们参加的是《中国好声音》的“海选”。 “海选”是很多选秀节目的重要环节。不过因为这个环节乱象丛生、内幕众多,备受争议。 s 2021年5月,一份来自《中国好声音》节目组的“通知”在网上流传。一家媒体曾进行报道,该通知写道,停止2021年《中国好声音》全国所有的海选活动,原因是他们接到了有关部门通知,“要求停止一切综艺节目的海选活动”。 该报道还提到,“好声音”节目中出现的选手,并非来自海选,而是由导演组到全国各地挖掘。 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公司为上海灿星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灿星文化”)。2020年,该公司曾试图在创业板上市,当时的招股书明确写道,2017年至2019年,海选渠道每年都为《中国好声音》推荐顶尖歌手。比如,2017年《中国新歌声》冠军扎西平措、2018年“好声音”亚军黎真吾、2019年“好声音”季军陈其楠。 事实上,即便是“好声音”发布停止海选的通知后,一些变相的海选活动仍然在进行。比如,《中国好声音》Channel V歌手大赛等,这个活动由灿星文化授权。 2022年5月,“好声音”节目组曾经集中发布多份声明,谴责一些企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变相开展海选活动。 那么,谁在运作这个鲜为大众所知的“海选”,他们与“好声音”是什么关系,为何在最近的“好声音事件”中备受争议。近日,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采访了多位“海选”学员,试图解开这个“隐秘角落”的谜团。 每年上万场线下活动 2019年,余诗嘉(化名)来到了一个“高光时刻”,她获得了当年“好声音”一个市级赛区的季军。 余诗嘉毕业于一家艺术类院校,从小学的就是音乐的,曾参加过不少比赛,目前从事金融行业。但是,回想起那段时间,她高兴不起来,反而有一种被骗了的感觉。 “进了初赛,就想要进复赛,进了复赛又想进决赛,决赛完了还有省赛,省赛后又会被告知如果想要上节目还要再花20万。”余诗嘉向作者感叹,“像缅北电信诈骗的套路,一步一步让你陷进去。” 在海选环节的遭遇,让她对“好声音”失去了好感。 不少选手以为,通过层层“海选”之后,就可以站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付出很多精力,还要投入不少财力,但最后却发现,“海选”并非通向“好声音”舞台的主要途径。 作者获得的一份2023年《中国好声音》Channel V歌手大赛的运营规则图显示,这个大赛分为三级,市/县级赛、省级赛、全国总决赛,前两级赛又分为初赛、复赛、突围赛、冲刺赛等多个环节,全国总决赛则被一些学员称为是“国赛”。 通过国赛的选手,则可以参加2023年《中国好声音》的全国巡演,但是,这个“全国巡演”并不是浙江卫视曾经热播的《中国好声音》。 在此之前,得益于《中国好声音》的热播,灿星文化一度在全国各地开展海选活动。2020年灿星文化的招股书显示,当时,他们的海选活动已深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个地级市,800多个县,“每年共有上万场线下海选活动”。 公开资料显示,一家名为“腾扬广告”的公司是这些海选活动的主办方。 根据工商资料,腾扬广告成立于2015年8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大股东为合肥瀚洋广告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来自合肥的民企。 根据招股书,灿星文化最早的商业化活动是2015年4月的贵州省《中国好声音》推介会。此后,他们与腾扬广告合作,后者获得了“好声音”海选活动的授权。“中国好声音全国海选组委会”百科词条写道,腾扬广告是2016-2020年“好声音”海选唯一授权单位。 对于灿星文化来说,他们可以从这些海选活动中,获得一笔不小的授权费用。 根据招股书,2017年、2018年、2019年,腾扬广告一直都是灿星文化“衍生业务”的第一大客户。这三年间,他们每年向灿星文化支付4851.75万元、5256.06万元、6341.77万元的海选授权费用。 当然,对于《中国好声音》这个超级综艺IP,这些海选授权费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以2019年为例,当年,灿星文化的总营收为17.3亿元。 腾扬文化又是如何每年运营上万场海选活动呢?《新黄河》曾在2021年报道过腾扬广告的模式,他们以《中国好声音》全球海选的名义,把赛区分割到省级,省级代理商又转包给不同市级公司,市级代理甚至会再转包给县级公司。 作者获得的两份民事判决书也显示,腾扬广告获得授权后,可以独家运营“好声音”的地面海选活动,可以使用“中国好声音”的品牌及logo,也可以就不同区域海选赛事运营权洽谈地方合作的第三方公司。 在层层转包的过程中,腾扬广告与一些代理商产生了纠纷,在运作“海选”活动时,一些乱象开始出现。 多份腾扬广告和下级代理商的合同纠纷判决书显示,代理商让参赛学员包装、买课等,他们也要给腾扬广告支付一笔昂贵的授权许可费,同时将比赛收入给腾扬广告分成。 比如,2018年,在河南地区的“好声音”海选中,作为大赛评委,驻马店音乐节协会常务理事张华和多位参赛选手接受当地自媒体《国产实验室》采访时,爆料主办方要选手们交钱“包装一下”才可晋级,后来,他们愤而发声明退出海选。 获得季军的代价,10万元 阿珂(花名)是“好声音”海选环节的一位“老人”,早在2013年、2014年就曾连续两年参加海选,2020年再次参加。最近,他连发了多条短视频讲述自己参加三届“好声音”海选的内幕。 他的专业是美术,音乐只是一个爱好。2013年时,他陪朋友一起去参加比赛,自己就顺便报了名。那是他第一次参加“好声音”的海选,当时紧张得忘词,在台上站了半天就被淘汰了。第二年,他又赶到了云南丽江参加“好声音”海选,这一次也很快就被淘汰了。 据他向作者讲述,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投票,不需要通过投票的方式来争取名次。 2020年,他的事业正处于低谷,他也第三次报名“好声音”海选活动。这一次,刚唱了半段,就有评委按了铃,他以为自己又要被淘汰了,没想到是自己竟然晋级了。 当时,一位自称《中国好声音》四川赛区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加了阿柯的微信,给了他一个不同寻常的任务——建群。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这个群主要是用于召集粉丝进行网络投票,赛制规定,专业评委的打分占80%,网络投票则要占20%。 阿柯向作者表示,他本以为晋级是以专业为主,可真正比赛了才发现,评委打的专业分数相差不大,“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差距就10分”,真正决定名次的正是网络投票。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多位参赛学员的认可,有学员向作者提供了一份广州一赛区2021年海选打分单,第1名和第16名差距在3分以内。决定胜负的是网络投票,排名第一名加10分,第二名加9分,第三名加8分,以此类推。 受访者供图 随着比赛推进,选手拉的人越来越多,票也越来越高,阿柯向作者感叹,“竞争的感觉就出来了”。 当时,每个微信号每天只能投5票,超出部分则需要花钱买礼物。据阿柯讲述,一开始选手们还保持着默契,“大家都不刷票,越到后期,越没有这种默契,都想往前冲”。 最终,阿柯也开始刷票,他向作者表示:“我唱了80分,对手唱了60多分,他的网络票数比我高几个名次,他就能加分。你肯定也不甘心让一个唱得不好的人超过你,你肯定还得再刷点”。 阿柯认识的选手几乎都刷票了,在他印象中,只有四川音乐学院的一名硕士生没有刷,这位硕士生告诉阿柯“想靠自己的实力进一下”,结果几个非专业的都晋级了,就他被淘汰了。 为了帮助阿柯晋级,亲戚朋友们七拼八凑为他刷了七八千块钱的票,他也最终止步于成都赛区总决赛。家境更为优渥的余诗嘉不仅进入了市级赛区的决赛,还拿到了季军的成绩,但是余诗嘉告诉作者,达到这个成绩的代价是10万人民币。 据了解,粉丝们刷票的一个重要入口是《中国好声音》APP,星空华文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这款APP注册用户已经高达120万。 2021年5月,《中国好声音》曾经对外表示,节目组在学员选拔过程中,不设置任何付费投票环节。在一些新闻报道中,节目组也否认这些“海选”活动与他们有关。 不过,即便到了今年,用“好声音”、“海选”等关键词进行检索,依然可以搜索出不少地方还在举行海选,这些海选活动也往往会被当地的官方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以“上电视”为饵,主办方要学员付费 对于很多选手来说,拼命刷票,争取好的名次,最终的目的是能够站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出现在全国亿万观众的电视机里。 2019年中,正在准备参加省赛的余诗嘉突然发现,《中国好声音》已经在浙江卫视播出了,有一些选手来自于她所在的城市,但是,这些选手并没有参加过当地的海选。余诗嘉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阿珂,阿柯意识到,所谓“海选”其实就是一场骗局,他也决定及时止损,不再去参加更高级别的海选。 李路(化名)从来没有期待过通过海选上电视,他是2023年“好声音”南方一省级赛区的冠军,此前就有朋友告诉过他,“这完全是两个事情”,海选是海选,好声音是好声音,即便拿到了海选冠军也不能上节目。 不过,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并不算多。李路向作者感叹:“这个事儿不是明面的,但参加更高级别的‘国赛’之后,选手们就都会知道这个事情了。” 虽然灿星文化在招股书中曾经写到,他们每年会通过海选活动向“好声音”节目输送一百余名学员参加试音,但是根据李路的经验,能否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试音环节,关键在于能否通过选角导演的考察。 他认为,比起参加导演见面会、熟人内推,海选是所有渠道中概率最小的一个。 李路拿到了省级海选的冠军后,也是通过内推渠道,参加了《中国好声音》的试音。他告诉作者,海选国赛前几名能拥有机会试音,“让他们去一下浙江卫视的录制现场,但这种试音只是象征性的,一是为了照顾舆论,二是能照顾选手的情绪。” 同时,这些海选选手哪怕参与了节目录制,画面也没有播出的机会,李路向作者直言:“我的一个朋友做了八年的选角导演,这八年里,没有一个海选选手能播出的,通过海选,根本上不了电视”。 对于这样的结果,海选活动的主办方并非不知道。 一份腾扬广告和温州全力广告的民事纠纷判决书,就介绍了腾扬广告和地方代理商之间的合作协议,他们对是否能参与好声音节目录制有着明确规定:“参与全国海选的学员是否能到主节目现场试音,由《中国好声音》导演组决定。” 一位曾经拿到海选地区冠军的选手,为了晋级花费了十万去刷票,后来她也了解到根本上不了电视。她向作者感叹:“如果早知道不一定有机会上节目,就不会在那疯狂去刷票。” 正是利用了学员们对上电视的渴望,一些海选活动的主办方甚至以上节目为诱饵让学员们交钱,实施诈骗。 多份判决书显示,2019年,深圳赛区里多位选手接到了主办方之一深圳三瞳科技公司负责人的电话,他告诉这些选手,可以付费让他们出现在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 一位选手告诉作者,她和三瞳科技签订了服务合同,如果试音环节在浙江卫视播出,要向该负责人支付8万元。如果没有播出,则退回7万元。但是,在支付了8万元后,这位选手却联系不上对方了,至少有三名学员和她有一样的遭遇。 最终,法院判决该负责人还钱,可选手们却发现,“他名下已经没有可以执行的财产了”。 受访者供图 “我掏了1万多的律师费,哪怕他不还,我也要他得付出代价,让他公开道歉,让后面的人都要知道,不要再被骗了。”该选手向作者表示。 尽管自己被骗了,但这位选手仍然庆幸没有继续参加省赛和国赛,那可能要花更多的钱。这个事情过去之后,这位23岁的选手也很少再唱歌,原本她对音乐充满了热爱,但这件事情让她心灰意冷。 “选手们都热爱音乐,拿我们的热爱来骗我们,真的会让很多喜欢这一行的人寒心”。这位选手说。
腾讯财经 2023/9/1 17:45 财经 马上消费“天镜”大模型,将给零售金融领域带来什么? 腾讯财经 [] 马上消费“天镜”大模型,将给零售金融领域带来什么? 来源 零壹智库 作者 沈拙言 编审 赵金龙 历经了上半年激烈而又多元的大模型论战之后,下半年的焦点终于到了“落地”层面。 通用大模型仍在含苞待放,垂直领域的专业大模型开始崭露头角。在金融领域,投研决策、数据分析、智能交互、场景联通、风控全流程强化等业务方向涌现出多个大模型,各类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大显身手,一同推动了金融大模型的快速落地。 近日,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发布了其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马上消费首席信息官蒋宁对该大模型表达了这样的期望:“我们希望在任何情况下,它给客户的回答都是合规的,并且在任何不可预期的情况下它的结果是稳定的。” 这是零售金融领域首个大模型,它面向金融大模型的可信与安全两大核心难题。马上消费踌躇满志,在金融领域跑出“马上速度”,底气何在? 01 拆解天镜:如何做好金融大模型? 金融大模型要走向实用层面,必须完全满足金融领域的特性。 安全是一切金融业务的发展核心。金融领域对数据精度与安全、风险控制、信息实时性要求较高,通用大模型在落地金融行业时,会面临数据准确性、金融常识、业务理解程度等层面的问题。 在这一特性的限制下,懂金融又懂科技的金融机构与长期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在金融大模型的发展与竞争中具备一定的经验优势,也将成为推动金融大模型向前的主力军。 同时,金融行业从业者对金融大模型的期待也极高。根据毕马威发布的《2023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九成以上金融科技企业看好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金融应用前景。金融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和数据、技术密集型行业,在ChatGPT引爆AIGC技术应用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逐渐深化的当下,金融业有望成为AIGC落地的“试验田”和“前沿阵地”。 在金融领域,大模型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金融领域各类大模型已超过20个。 要推动金融大模型的发展,其核心痛点是如何在数据融合应用和安全保护间取得平衡。 围绕这一痛点,马上消费“天镜”大模型提供了四点思路。第一是要真正解决企业尤其是零售金融企业的核心痛点问题;第二是要基于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大模型和已有的系统与模型融合,成为功能更强、解决问题更多的大模型;第三,在与业务结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安全合规;第四,要主动适应现有的系统。 基于这种设计思路,蒋宁介绍,“天镜”大模型问世后,仍面向人工智能的四个关键难题。 第一,关键性任务与动态适应性。一言以蔽之,大模型要在特定任务中,基于海量模型与分析能力,不管外界环境怎么变化,始终能保持决策准确性。 第二,个性化要求和隐私保护。金融行业需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的服务在使用个人数据时会涉及个人隐私数据保护问题。 第三,群体智能与安全可控。蒋宁认为,美国大模型保持领先的其中一个因素在于已经形成了完整生态,而中国暂时没有形成完整生态,很难形成群体智慧。一面要积累群体数据,最终形成正向反馈,共建行业模型;另一面也要基于可信安全,对数据是否可共享做出明确区分,保证共享数据的安全可靠。 第四,基础设施的能力挑战。金融大模型需要的运算架构不一样,要不断优化底层基础设施,以适应垂直领域、金融领域大模型的发展。 蒋宁提及三个思考方向:一是大模型的持续学习能力,实现越用越聪明;二是强化鲁棒性决策,实现金融领域要求的100%合规与安全,保证金融大模型在任何场景下能够实现可信、安全、稳定的输出结果;三是组件式AI,要将金融大模型的自适应能力、机器分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声音感知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新兴的金融大模型体系。 蒋宁介绍,未来要用大模型将金融业务流全部优化,提供个性化资讯生成、营销助手、坐席辅助、智能质检、知识引擎等全方位服务,跑出金融领域的“马上速度”。 02 金融大模型需要结构化数据能力 要实现金融大模型的可信与安全,数据准确性是核心。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认为,通用大模型的落地是一大挑战,需要痛苦、艰苦的智力劳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在数据层面并不敏感,比如ChatGPT经常在数据上犯错。金融领域的数据都是结构化的知识图谱,怎么把结构化的数据应用到金融领域来,是构建金融大模型的主要挑战。 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陆全表示,结构化数据是金融领域内含金量最高,也是最为常见的数据,它的处理非常依赖于数据分析师的挖掘,这种依赖也会限制相关企业对结构化数据的运用价值,这是非常可惜的。 天镜大模型的“出生”正是着力于引爆企业数据潜能,从而帮助企业打捞数据富矿。陆全介绍了“天镜”大模型在汇集智慧、唤醒知识、众创价值、数字分身的四大核心领域的探索。 汇集智慧主要集中在人工客服场景,天镜大模型依托积累的大量绩优客服真实通话数据,汇聚成群体智慧,拥有一对多客户服务的能力,也可作为人工坐席的辅助角色,帮助推荐、优化回答、提高效率。在智能客服方面,天镜意图理解准确率达91%,相较于传统AI的68%有较大提升;客户参与率61%,高于人工坐席平均28%的水平。 唤醒沉睡知识是天镜大模型处理结构化数据中隐藏的非结构性数据的能力。例如,将企业招股书、财报、经济预测数据等结构化数据上传至“天镜”大模型后,后者可以深入解析金融领域专业术语、同时查询定位多个不同文档、洞悉金融图表隐含的信息和强大归纳总结能力,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众创数据价值降低了结构化数据的使用门槛,天镜大模型SQL生成平台不再需要代码等指令,可直接向AI 用大白话输入问题,它自动理解需求,展开检索、生成答复。当前,每日线上SQL生成数量650多次,线上SQL生成可执行比例75%,SPIDER标准数据集EX得分75.2,线上使用者满意反馈比例82.3%。 数字人方面则是打造员工的“智能秘书”。每个员工上传一些参数可生成“数字员工”,稍加训练便可代替员工完成大量工作。 依托四大核心领域,“天镜”大模型对零售金融领域带来的意义非凡。 用户服务层面,零售金融具有开放、智能和下沉三个主要特征,人工客服场景与数字人场景的相关功能大幅提升了金融机构对零售用户交互层面的深度与广度,以此满足不同圈层、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属性的用户需求。 员工层面,该大模型在可信、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员工使用门槛,又提供了更为强大的信息提取与总结归纳能力,增强了员工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尽可能地规避了“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的问题,为金融领域的大模型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蒋宁认为,“天镜”大模型同时也将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影响,包括个性化的服务和极致用户体验、高效的价值传递效率、提供安全合规的决策。 03 创造“大模型生态” 大模型“群体智能”特性的存在,使得越早投入市场应用,越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功能完善、智能交互上的先机。 “天镜”大模型发布会上,蒋宁表达了希冀:希望未来在垂直大模型领域成为行业第一,依托纯线上数字化营销、运营、客服、贷后等行业应用,找到关键的合作伙伴,为整个人工智能生态提供补充,以此让大模型变得更加合规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上消费提出“三纵三横”战略。三纵是数据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实时人机决策三个纵向场景做深做透;三横是通过持续学习技术、模型合规、组合式 AI 系统技术形成安全、合规、可信的鲁棒性决策能力。 实现“完善人工智能生态”的两条路径,是马上消费一面利用“天镜”大模型的实际应用,获得更多用户交互、智能业务层面的宝贵经验,进行敏捷迭代与模型进化。另一面则将大模型转变为同业科技输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提升自身定制化能力,也为更多中尾部机构提供利于发展的大模型“底座”,成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有力推进器。 这种C端内部用户与B端伙伴的齐头并进,也是大模型赋予金融领域的强大能力,更是金融领域依托科技能力向“专精特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腾讯财经 2023/9/1 17:47 财经 美国开学季拉开帷幕 有望利好这4只美股 腾讯财经 [] 美国开学季拉开帷幕 有望利好这4只美股 零售业似乎对2023年的开学购物季充满信心 这属于意料之中,因为今年开学季销售额预计将达到1350亿美元的惊人水平 四只零售股有望从中受益 又到了每年秋季开学之际,美国也将迎来一波新的消费浪潮。 起初,美国零售商觉得今年开学季的销售表现充满不确定性,然而,由于通货膨胀于近期降温,他们现在对开学季的前景信心大增。 美国零售联合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23年将成为有史以来表现最强的开学购物季,预计销售额将超过1350亿美元。与2022年相比,大增21.6%。 积极的前景提振了因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加息而持续面临困境的零售行业。 此外,通货膨胀率于2022年6月达到9.1%的40年高位后,在过去一年大降,可能会给家庭支出带来积极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根据最近的季度业绩、分析师预测和InvestingPro估值模型,挑选了四只有望从开学购物季中受益的股票。 1.亚马逊 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NASDAQ:AMZN)是开学购物的首选平台,然而亚马逊业务广泛,所以需注意公司并非完全依赖开学购物季表现。 年初以来,亚马逊股价已经上升逾60%,8月23日公布的财报也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对该股的信心,公司公布的每股收益为0.65美元,比分析师预测高出89.5%,销售额超出一致预期2.4%。 (最新财报,来源:InvestingPro) 展望后市,51名分析师的平均目标价为168.37美元,比当前价格高出24.6%。 (公允价值,来源:InvestingPro) 此外,根据InvestingPro十二种财务模型对亚马逊的公允价值评估,该股估值为148.8美元,相比现价有超过10%的上升潜力。 2.沃尔玛 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NYSE:WMT)也是开学购物季受益者。 同时,沃尔玛最近于8月17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给投资者带来了惊喜。公司每股收益达到1.84美元,比预期高出约8%。此外,销售额也超过了预期,尽管超出幅度较小。 (最新财报,来源:InvestingPro) 展望后市,分析师对沃尔玛持谨慎乐观态度,平均目标价为176.74美元,意味着有9.6%的上升空间。 (公允价值,来源:InvestingPro) 沃尔玛的InvestingPro公允价值评估较为保守,根据15种公认财务模型,公允价值略低于当前159.90美元的价格。 3.塔吉特 塔吉特(NYSE:TGT)是美国美国开学季很受欢迎的购物场所,公司也可能从中受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司8月16日发布的最新季度业绩喜忧参半。尽管每股收益超出市场预估26.9%,令人瞩目,惟销售额却未能达到预期,低于预期近2%。 (最新财报,来源:InvestingPro) 尽管如此,分析师对该塔吉特仍持乐观态度,平均目标价为149.85美元,高出周三(30日)收市价18%。 (公允价值,来源:InvestingPro) InvestingPro财务模型给出的公允价值也支持了看升立场,估值达153.62美元,暗示有21%的上涨空间。 4. Kohl"s Kohl’s(NYSE:KSS)是一间知名零售商,也是可能从开学季购物潮中受益的热门公司。 公司于8月23日发布的第二季度业绩给投资者带来了惊喜,每股收益为0.52美元,超过分析师预期的两倍。然而,销售额稍稍逊色,低于市场一致预期近1%。 (最新财报,来源:InvestingPro) 同时,分析师对该股的看法冷淡,认为几乎没有上升空间,平均目标价为28.64美元。 (公允价值,来源:InvestingPro) InvestingPro给出的公允价值甚至更为看淡,暗示有3.2%的下行边际。 结语 开学季期间的消费高峰可能利好很多企业,包括上文提到的公司。 然而,2023年开学季也对美国消费支出构成了重大考验,于最近7月份零售销售数据中,已经出现了增长走弱的迹象。 接下来几周零售企业的表现可能会凸显这个行业面临的局势。 翻译 刘川
腾讯财经 2023/9/1 17:51 财经 利润跑得比营收快,BAT“省”出好业绩 腾讯财经 [] 利润跑得比营收快,BAT“省”出好业绩 雷达财经出品 文孟帅 编深海 又到了检阅各家上市公司阶段性成绩的时刻。随着财报季的到来,当前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快手等在内的互联网大厂纷纷晒出了自己最新一期的财务答卷。 据雷达财经统计,今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爱奇艺、快手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3.91%、11.32%、14.87%、7.6%、17%、27.9%,而第二季度前述几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均明显优于同期营收的同比增速。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的背后,是这些公司纷纷为了降本增效所做的努力。在勒紧钱包的背景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爱奇艺、快手的毛利率分别从去年第二季度的37%、43%、49%、13%、21%、45%,上升到了今年第二季度的39%、47%、53%、14%、26%、50%。 业绩亮眼的背后,降本增效似乎已成为不少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在降本增效的道路上,企业通常会砍掉非核心业务,更加聚焦主营业务,以此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还会通过压缩营销、研发、行政费用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成本快速下降。 随着行业整体逐步回暖,曾经被各家视为防御手段的降本增效,或将成为一项长期计划,大厂们能省则省、更加深思熟虑地“花钱”,则大概率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但有市场人士认为,凡事都要都有度,过度强调降本增效,减少对未来投入,有可能会错失战略性发展机会。 巨头能省则省,阿里、腾讯精简员工规模 作为老牌的互联网大厂,阿里巴巴和腾讯被看作国内互联网领域的两大巨头。不过,即便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排头兵,阿里巴巴和腾讯也不约而同地走上了降本增效之路。 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营业成本为1423.47亿元,占收入的比例为61%。2022年同期,阿里巴巴的营业成本为1296.57亿元,占收入的比例为63%。若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的影响,阿里巴巴营业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从去年第二季度的62%下降至今年第二季度的61%。 与此同时,今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多项经营费用同比也出现下降。其中,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的产品开发费用为104.6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141.93亿元相比减少26.27%。若不考虑股权激励的影响,该项费用占阿里巴巴收入的比例从去年第二季度的5%下降至今年第二季度的4%。 至于销售和市场费用,阿里巴巴今年第二季度的花费为270.47亿元,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74%,但该项费用占阿里巴巴收入的比例仍旧平稳维持在了12%。 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一般及行政费用为72.97亿元,与上年同期的84.33亿元相比也减少了13.47%。再叠加折旧与摊销、减脂与拔备等项目,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的营业费用控制在了493.19亿元,同比减少3.21%。 而阿里巴巴高举降本增效大旗的决心,还体现在员工规模的收缩之中。雷达财经梳理阿里近期发布的几封财报得知,截至第二季度末,阿里巴巴的最新员工数为228675人,而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阿里巴巴的员工总数还停留在235216人的水准。由前述数据计算可知,第二季度阿里巴巴减员6541人。而叠加阿里此前15个月时间里减少的2.41万名员工,仅仅一年半的时间,阿里巴巴的员工便减少了超过3万名。 正是在降本增效等一系列的调整之下,阿里巴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上升13.91%至2341.56亿元,其毛利同比上升20.96%至918.09亿元,而阿里巴巴本季度的净利润更是达到33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六成。 其实,精简员工规模的大厂不止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另外一家头部互联网巨头腾讯也在做着相同的事情。据腾讯控股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腾讯拥有104503名员工,而去年同期腾讯的员工人数为110715名。以此计算,腾讯员工数量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减少了6212名。 员工规模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帮助腾讯压缩了一般及行政开支的支出。今年第二季度,腾讯控股的一般及行政开支为25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对此,腾讯解释称,主要由于雇员成本(包括股份酬金开支)减少。 与阿里巴巴一样,腾讯本季度在营销方面的支出同比有所增长。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腾讯控股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83亿元,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18%。环比增长主要是因为腾讯本季度推广及广告活动增加,包括与其数字内容服务、游戏及电子竞技赛事有关的活动。不过,该项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较去年同期大致稳定在6%。 由于内容成本、金融科技交易成本及频宽与服务器成本减少,部分被渠道及分销成本增加所抵销,腾讯控股本季度的收入成本环比下降4%至784亿元。 若以收入百分比计,腾讯控股的收入成本由去年第二季度的57%下降至今年第二季度的53%。对此,腾讯控股在财报中也直言,这主要归因于某些新服务(尤其是视频号)的商业化使得高毛利率的收入占比提升,以及降本增效措施的成效。 基于前述情况,腾讯控股本季度的财务成绩也颇为亮眼。第二季度,腾讯控股的营收同比增长11%至1492.08亿元,毛利同比增长22%至708.4亿元,期内盈利则同比增长四成以上达到270.23亿元。 百度京东费用占比降低,利润增幅强劲 相比前两者,曾与阿里、腾讯并称为BAT的百度,今年第二季度的成本和多项费用均有所增加。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百度的销售成本达到162亿元,同比涨幅为7%,这主要是是由于内容成本及流量获取成本增加。 与此同时,百度第二季度的销售及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为63亿元、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1%。其中,销售及管理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渠道支出及市场推广支出增加所致,而研发费用的变动则主要是由于支持文心一言研究投入的服务器折旧费用及云相关费用增加,部分被人员相关支出减少所抵销。 尽管百度的成本、费用整体呈现出同比增长的趋势,但按占收入的比重来看,百度销售成本占收入的比重、营业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从2022年第二季度的51%、35%下降到了今年第二季度的47%、34%。 基于前述情况,百度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5%至341亿元,毛利同比增长23.58%至178.89亿元,净利润则同比增长约五成达到53.09亿元。 京东本季度的成本、费用情况,则与百度颇为相似。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京东的营业成本高达2465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317亿元相比涨幅为6.4%。 费用方面,京东第二季度的履约开支由去年第二季度的163亿元增长2.3%至今年第二季度的167亿元,营销开支由去年第二季度的95亿元增长16.7%至今年第二季度的111亿元,研发开支由去年第二季度的40亿元增长1.1%至今年第二季度的41亿元,一般及行政开支由去年第二季度的23亿元增长1.5%至今年第二季度的24亿元。 尽管京东的前述这些费用同比均有所增长,但进一步计算可知,京东前述部分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却在本季度出现下降。比如,京东履约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从去年第二季度的6.1%下降至今年第二季度的5.8%,研发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从去年第二季度的1.5%下降至今年第二季度的1.4%,一般及行政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从去年第二季度的0.9%下降至今年第二季度的0.8%。 虽然受到推广活动支出增加的影响,京东营销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从3.5%小幅上升至3.8%。但整体来看,降本增效仍助力京东本季度业绩实现增长。今年第二季度,京东营收达到2879.31亿元,同比实现7.6%的增长。同期,京东414.33亿元的毛利实现15.43%的同比增长,而京东的净利润增长更是十分强劲,69.23亿元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高达71.83%。 降本增效成果显著,爱奇艺、快手陆续盈利 互联网公司纷纷高举降本增效旗帜的背后,无疑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战略规划有关。在降本增效等一系列的调整之下,不少公司甚至已经从亏损泥潭中走出。 去年第四季度,爱奇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盈利,报告期内录得归属于爱奇艺的净利润3.04亿元。今年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爱奇艺再接再厉,连续两个季度继续保持盈利态势,分别斩获归属于爱奇艺的净利润6.18亿元、3.65亿元。 进一步拆解得知,今年第二季度,受到内容成本上升的影响,爱奇艺的收入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至58亿元。而爱奇艺的毛利,从去年第二季度的14.09亿元上涨到了今年第二季度的20.28亿元,同比涨幅高达44%。与此同时,爱奇艺的毛利率也从去年第二季度的21%上涨到了今年第二季度的26%。 由于营销支出增加,爱奇艺今年第二季度的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达到9.7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2%,环比下降12%。由于人员相关薪酬费用减少,爱奇艺的研发费用同比下降9%至4.39亿元。整体来看,爱奇艺第二季度的营业费用控制在了14.18亿元的水准,同比上升10.54%,环比有所下降。 由前述数据可知,爱奇艺本季度的收入成本、营业费用的同比涨幅均在10%左右,这一涨幅明显小于其营收17%的涨幅,借此爱奇艺整体的盈利情况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其营业利润率从上年第二季度的2%上升至今年第二季度的8%。 虽然从数据上来看,爱奇艺本季度部分成本和费用呈现出同比上涨的趋势,但从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指标的上升可以得知,相比以前,爱奇艺将钱更多地用在了刀刃上,争取每一笔钱都尽更大可能地产生回报。 和爱奇艺一样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快手,也紧随爱奇艺的步伐摆脱亏损泥潭。今年第二季度,在短视频赛道深耕多年、并抢先抖音一步登陆资本市场的快手,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盈利。 据快手日前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快手录得营收277亿元,同期快手的期内利润达15亿元,这是快手自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来,首次实现集团层面利润净额。 快手的盈利,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降本增效的努力。由于有节制及更有效地控制用户获取及留存支出,今年第二季度,快手的销售及营销开支由2022年第二季度的88亿元减少1.4%至2023年第二季度的86亿元,其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由2022年同期的40.4%下降至2023年第二季度的31.1%。 快手本季度的行政开支,则由2022年同期的9.56亿元略微减少1.2%至2023年第二季度的9.45亿元。此外,由于雇员福利开支(包括相关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减少,快手的研发开支则由2022年同期的33亿元减少3.9%至2023年第二季度的32亿元。 降本增效成大厂共识 事实上,此前受到包括疫情等在内的众多因素的影响,互联网行业整体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当互联网流量见顶、营收增长遭遇瓶颈等挑战接踵而至,各家公司便不得不想办法开源节流。相比以前激进的扩张策略,大厂们花钱变得愈发谨慎,能省则省。 对于降本增效策略,各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高层们几乎都保持了高度一致的态度。在阿里的一次财报会上,时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张勇就曾指出,降本增效、成本优化不是一个单独的财务措施,是跟整个战略选择、对环境的判断和对阶段战略取舍的高度有关系。 在去年11月强势回归的内部会议上,刘强东重申“成本、效率、体验”的经营理念,亲自为京东指明了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在2022年年底举行的内部员工大会上,腾讯一把手马化腾也曾言辞犀利地表示,“(公司)很多业务该砍就砍掉,不要留恋,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坚持降本增效”。马化腾还指出,与付出的管理成本和精力相比,腾讯非核心业务铺得太多并不划算。 在同月百度举行的内部直播中,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坦言,“百度很多新业务都在亏钱,那么时间长了之后,大家觉得亏钱是理所应当的”。李彦宏对此表示,百度已经开始调整,毛利比收入更加有质量,同时李彦宏还强调关注经营利润,“有些业务虽然有毛利,但把研发和各种什么费用一减掉,还是亏的。短期说亏是因为高速成长是行的,但是长期来讲是不行的。” 在今年2月发布的《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爱奇艺CEO龚宇则提到,公司一方面将聚焦主业,砍掉或收缩非核心业务,减少非必要投入;另一方面,更加专注于加大头部原创内容的投入,减少投资低投入产出比的内容。 大佬们的表态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切实反映在了公司的业务和产品层面。公开资料显示,阿里2022年先后关闭了阿里旺旺群聊服务、采源宝、友啥、礼发发,天猫正当红、活力营、精彩盒等;腾讯关停了QQ堂、小鹅拼拼、企鹅电竞、VUE VLOG、快报、看点App、掌上WeGame、搜狗搜索App、花藤等;百度关闭了Wonder、看多多、音磁、一局、快照、糯米等;京东关闭了京东金融App青春版、东东有鱼,解散京喜,众筹暂停运营;近期,爱奇艺则被曝旗下VR公司“梦想绽放”业务已经停摆…… 有分析认为,随着疫情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渐消退,互联网行业整体逐渐回暖。不过,经历过特殊时期的大厂们在感受到降本增效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后,便很难舍弃掉好不容易养成的“节俭”风气。即便大厂们接下来在营销、研发等方面的支出或许会比此前更多,但他们会更加考虑每一笔支出的性价比。 但如果一味强调性价比,而缺乏对战略性创新业务的投入,则可能会错失重大发展机会。
腾讯财经 2023/9/1 17:56 财经 海尔、青岛啤酒、特来电、酷特智能的创新秘诀 腾讯财经 [] 海尔、青岛啤酒、特来电、酷特智能的创新秘诀 通过深度走访四家企业,试图从百年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新锐企业的强势崛起中,探究出企业创新的本质和魅力。 文温静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木兰汇 酷特智能,一家由传统服装企业进化而成的C2M产业互联网工业4.0生态的科技企业,在服装试验田的创新探索中, 将个性化定制的服装生产流水线化,每年可以生产出近百万套件个性化服装,它是如何做到的? 新能源汽车时代正加速到来,充电桩建设如火如荼, 头部充电运营商特来电为何语出惊人,公开宣称充电桩的技术路线是错误的? 而作为老牌企业,海尔和青岛啤酒又是如何保持活力的? 8月18~19日,《中国企业家》木兰汇委员们来到青岛, 深度走访了海尔、青岛啤酒、特来电、酷特智能,试图从百年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新锐企业的强势崛起中,探究出企业创新的本质和魅力。 流水线和个性化的壁垒,如何打破? 酷特智能的工厂,拥有近2000名工人,却没有厂长、车间主任,也没有班组长。员工全部由数据驱动进行自我管理。 走进工厂,最引人注目的是悬在空中正在运行的传送带,上方悬挂着数以万计处于不同制造环节的服装,它们的款式、面料、风格、尺寸各不相同,但各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电子磁卡身份证。每位工人面前都有一个小屏幕,布料传送至工人面前,工人将磁卡往小屏幕上一刷,衣服数据一目了然。 令人惊诧的是, 这样的流水线工厂里,竟然没有两件衣服是相同的——酷特智能用流水线做出了个性化定制服装,一人一版、一衣一款、千衣千面。 通常的观点认为,工业化与个性化无法融合,酷特智能却用工业化的效率和成本成功生产出个性化产品。 工业化与个性化的壁垒是如何被打破的? 在青岛,服装品牌“红领”无人不晓。后来“红领”创始人张代理决定摆脱传统服装生产企业的老路子,走出属于自己的新路,他看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于是从2003年便开始探索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定制。2005年,张代理把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张蕴蓝找回来,2007年正式成立酷特智能。2009年,张蕴蓝担任酷特智能总裁。 十多年时间里,酷特智能引入互联网研发、营销等人才,建立起了用户在线自主设计、实时下单,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展开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C2M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驱动个性化生产的,是AI定制数据大脑,这是酷特智能的护城河。酷特智能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投入数亿元资金,建造了可以自动匹配数万亿种款式、版型、工艺、面辅料等的大数据库,可以满足99%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数据库的建立,并不容易。酷特智能董事长张蕴蓝举了个例子,“一个人的肩往前一点点,就要做接近一万个这种肩型的版。”这只是肩,不同的人形体各有不同,不断裂变,最后只有远超人类数量的版,才可能满足99%以上的人的需求。数据库规则大改了四次,不断积累、采集、修改,最后才建起了具有较高准确性的数据平台。 “如今,3000人的工厂变成了近2000人,产能反而提高了,整体效率提升了20%,管理成本下降了50%,利润连续三年增长。”酷特智能副总裁马玉铭介绍。 张蕴蓝称, 酷特智能表面上是一家服装企业,实际上已经进化成为一家科技公司。 酷特智能工厂对面,坐落着酷特C2M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目前由张代理负责——尽管他早已完全退出酷特智能的日常经营,但仍然舍不得放下产业研究。 严格来说,自酷特智能成立之日起,这家企业就已经不再是一家服装企业, 张代理、张蕴蓝两代掌舵者只是用一家3000多人的服装工厂做了一个科技试验田。 十多年后,这块试验田开花结果。如今,酷特智能正将这种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数字化治理体系复制到其他行业和产业,据马玉铭介绍,目前已复制到50多个行业150多家企业。 创新要回归业务本质 特锐德&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正在布一个大局。 新能源汽车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充电桩建设如火如荼,于德翔却公开宣称不做充电桩路线,特来电已开始建设充电网了。 充电桩和充电网仅一字之差,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充电桩只是一个简单的充电设备,而充电网,则是深度融合的智能充电系统——强调能源的互通、数据互联。 于德翔直言,做充电桩的路线是错误的,那是汽车行业的惯性思维,他们用传统油车思维简单地套用在电车上。 然而,电与油并不同。油是一种燃料,而电是一种能源。 电有四个特征:第一,发电和用电同时进行,中间无法存储;第二,电网有60%的资产是闲置的;第三,电网在高峰期或白天没有多余电量;第四,为了调节用户用电峰谷的使用习惯,国家采用峰谷分时电价机制,最便宜的电和最贵的电价格差了4.5倍。 基于对电的基本理解,2014年,于德翔创立特来电的时候没有做充电桩,而是以“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为载体,构建了虚拟电厂平台。 为什么能提前布这么大的局?于德翔认为,一是他“不安分”;二是所有创新都要回到业务本质上。 年轻时,于德翔从国家电网辞职创业,“就是因为不安分,不愿意待在体制内”。2004年,特锐德成立,并于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创业板第一股。 几年后,于德翔希望自己和团队都能重回十年前的创业心态,因此开启了二次创业。他结合现代用电、未来用电市场,花了两年时间研究、调研,最后在2014年决定切入电动汽车领域,成立特来电。 他认为,所有创新都要回归到业务本质上。企业发展和创新都应立足在国家支持发展的赛道和战略基础上,选择电动汽车领域也正是基于他对电力行业和国家战略的理解和响应。 不过,这是一个基础设施行业,是马拉松赛跑,“理论上,一家好企业能跑40多公里,而这个行业到现在,还在4公里的阶段。”于德翔说,特来电成立十年了,刚走过产品和技术创新这一阶段,现在进入第二阶段,即整合资源,未来还需要慢慢跑。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必答题 39年来,海尔紧跟时代节拍,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网络化战略、生态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已经从家电企业转型为物联网时代引领的生态型企业,当下更是持续聚焦实业,深耕智慧住居和产业互联网两大主赛道,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海尔已连续5年作为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蝉联“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 “我看到了一个陌生的海尔,一个也许需要对它重新定义的海尔。” 这是一位木兰汇委员在看过海尔生态体验中心后,发出的感慨。 在智慧住居赛道,海尔连续14年稳居“欧睿国际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一名,在全球构建起“海尔、卡萨帝、Leader、美国GE Appliances、新西兰Fisher&Paykel、日本AQUA、意大利Candy”七大世界级高端家电品牌集群和“研发+智造+营销”三位一体的全球化运营体系,同时推出了全球首个智慧家庭场景品牌——三翼鸟。位于海尔生态体验中心三楼的三翼鸟全场景空间将整个“家”搬到现场,让木兰汇委员们体验了包括衣、食、住、娱各方面的智慧场景。在智慧阳台,这里不再是晾衣服、放杂物的地方,而是专属健身房,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打造萌宠阳台、绿植阳台;在智慧浴室,热水器可以提供矿泉养肤方案,在家就能洗上“温泉澡”;在智慧厨房,可量身定制健康菜谱,AI助力一键美食……所有场景,带来不一样的智慧生活“家”体验。 如果说,智能家居让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海尔, 那么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代表的则是一个外界更加陌生的海尔的未来。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万亿元,占总GDP的比例超四成。而据IDC公布的数据,数字化能够给85%的企业带来财务上的改善。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 卡奥斯首席架构师熊普江称,未来的竞争一定是生态之争,企业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成为物联网企业。而工业互联网会成为企业数字化的新引擎,成为企业数字化的助推器。 数字化,要改变的不是简单的系统或信息化,而是真正要改变企业的形态,催生新的商业模式。熊普江称,通过工业互联网,企业可以重塑企业价值。过去,提质增效、降本增效、个性化定制,被视为企业不可能的三角,如今通过工业互联网,这不可能的三角可被打破。 2017年,海尔集团推出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COSMOPlat,试图通过制造经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以大规模定制为模式,引入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帮助多个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熊普江介绍,跟过去以产品或企业为中心不同,卡奥斯COSMOPlat以用户为中心,将与用户全流程相关的因素聚集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企业、用户、资源的零距离整合,从而创造一个新的工业生态。 目前,卡奥斯COSMOPlat链接的企业已超90万家,服务企业超过8万家,给企业带来的节能、提效、增收方面的成效显著,连续5年位居国家级“双跨”平台首位。 “长青”的密码 8月的青岛啤酒博物馆,里面挤满了游客——这是由老厂房、老设备改造而成的啤酒博物馆,已有120年历史,今天人们正从这探访中国啤酒百年工业发展史。 青岛啤酒始于1903年,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创办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有限公司”,其生产的“日耳曼牌”啤酒在3年后的慕尼黑世界啤酒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49年,青岛啤酒由青岛政府接管,更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 几经沉浮,一百多年前那家小小的啤酒厂在几代中国人的经营下,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啤酒企业,年产量达800多万吨,远销全球120个国家。坐在这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红色建筑里,品尝着不同口味的青岛啤酒,大家产生了疑惑—— 一百多年里,青岛啤酒为何能保持“长青”? 守正创新的青岛啤酒,成为长期主义下实业坚守的榜样。其保持“长青”的密码在于把握住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变”的是创新,“不变”的是品质。 青岛啤酒博物馆里还保留了1903年时车间的原貌。在糖化车间,有一台产于1896年的电机,直到今天,通电后还可以正常运转。博物馆工作人员称,当初的设备是在一代代青啤人的精心维护下保养至今的,已成为中国啤酒工业百年历史的最好见证。 来到宽敞的现代化车间,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车间操作的主角。在智能生产线上,机器视觉代替了人眼检测,AGV小车取代了人工作业,依托各种传感器、智能识别和大数据,生产全程实现了数字化控制。繁忙的生产线上,仅有一两位技术人员。 据介绍,青岛啤酒厂运用数字化手段,建成了包装产线管理等7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融合,近三年碳排放密度降低48%、单日平均产量提升60%、成品出库效率提高了50%,这里也是全球最先进的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 在原浆啤酒品尝区,6杯不同口味青岛啤酒,从纯生,到皮尔森、白啤、原浆、IPA,再到黑啤,在眼前一字排开。青岛啤酒副总裁兼制造中心总裁、总酿酒师徐楠向大家介绍不同产品的工艺、口味及故事。 徐楠称,青岛啤酒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一款啤酒——绿色瓶装的青岛啤酒1903。近年来,青啤产品已经从“有一瓶”变为“有一套”,高端产品阵容也日渐强大。在这背后,是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变化。 “青岛啤酒厂是中国啤酒行业最古老的工厂,也是最年轻的工厂。” 徐楠说。而只为酿造好啤酒的青岛啤酒,120岁了依然那么好喝!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腾讯财经 2023/9/1 17:59 财经 上半年亏损5.45亿、遭4家股东清仓,600亿寒武纪裁员渡劫? 腾讯财经 [] 上半年亏损5.45亿、遭4家股东清仓,600亿寒武纪裁员渡劫? 股价翻了3倍,业绩跟不上? 作者 高远山 编辑丨高岩 来源 野马财经 “本土AI芯片龙头”寒武纪(688256.SH),最近有点冷。 8月30日,寒武纪公布了2023中报业绩。上半年营收约1.14亿元,同比减少33.37%;净利润亏损约5.4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 上市三年以来,寒武纪连年亏损。 2020年,亏损4.35亿元、2021年亏损8.25亿元、2022年亏损12.57亿元。加上中报亏损数据,上市以来累计亏损近31亿元.当初寒武纪头顶“AI芯片第一股”光环在科创板上市时,首发募集资金25亿元,还不及上市以来亏损总金额。 不过,这25亿元并非寒武纪唯一从股市上获得的资金。今年4月,寒武纪定向增发新发股份1380万股,募集资金16.5亿元,主要用于先进工艺平台芯片项目、稳定工艺平台芯片项目和面向新兴场景的通用智能处理器技术研发等。 而且, 因为连年亏损,寒武纪上市以来也没有给股东分红的动作。而寒武纪IPO前的重要股东,不少选择了清仓式减持。 今年4月份,受ChatGPT概念影响,“本土AI芯片龙头”寒武纪股价开始爆发,股价最高飙涨了378%,市值重返千亿。从今年以来截至8月24日,苏州工业园区古生代创业投资企业、南京招银电信新趋势凌霄成长股权投资基金,以及湖北长江招银成长股权投资均清仓减持寒武纪, 分别套现10亿元、3.88亿元与1.91亿元 ;此外,国投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 2次通过减持套现11.8亿元 ,目前持股仅剩0.89%。而国投旗下的另一家基金宁波瀚高投资则于今年3月6日也完成了清仓, 套现1.14亿元。 伴随着中报业绩不佳,寒武纪股价稍有回落。 9月1日,寒武纪下跌6.28%,报收148.83元/股,较今年高点271.47元缩水了45%,总市值620.02亿元。 业绩不佳,寒武纪裁员降本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透露,寒武纪以及寒武纪子公司均出现裁员、降薪。其中, 控股56.32%的子公司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行歌科技”)的软件部门裁员近半 ,硬件部门只保留少数员工,新项目已暂停。但该消息未获寒武纪证实。 但对比寒武纪今年和去年中报数据, 去年上半年,寒武纪研发人员数量为1207人,今年这一数据降低至980人,研发投入同比减少23.32%。也侧面证实了寒武纪裁员降本的传闻。 行歌科技专注于车载智能芯片,目前聚焦研发智能驾驶芯片。其总部在南京,肩负着寒武纪布局车载智能芯片应用场景的重要使命。 在寒武纪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行歌科技被陈天石给予厚望。他当时表示,寒武纪不会缺席车载智能芯片这样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2022年,陈天石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公布了关于行歌智能驾驶芯片的基本信息,包括算力超过200TOPS、7nm制程工艺,以及独立安全岛、成熟软件工具链等。 今年1月5日,行歌科技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商英博超算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称要构筑智能驾驶生态共同体。 与寒武纪一样,行歌科技一经成立就成为了资本的“香饽饽”。 2021年9月,行歌科技收获了来自宁德时代、蔚来汽车、上汽集团旗下尚颀资本与金茂资本的战略投资,融资金额数亿元。 同年12月,联想集团、涌铧投资加码。 截至目前,行歌科技已连续完成四轮战略融资,投资机构还包括国科投资、商汤科技、博世中国、招商局创投等。 来源:IT桔子 与融资火热不同的是, 行歌科技在2022年的营业收入仍然为0,净亏损2.4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1.61亿元。 来源:寒武纪2022年报 直到今年6月1日,寒武纪还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然而今年上半年,《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行歌科技裁员降本,项目停滞。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对于裁员原因,行歌科技员工称,“应该不做了,放弃了”。还有一位自称其身份为中层领导的员工表示,“落地项目较少,基本都是PoC”。其所指的PoC为Proof of Concept,即概念验证,通常是企业进行产品选型时或开展外部实施项目前,进行的验证性测试。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裁员更大的原因是“公司大方向”的考虑。 而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天石8月31日的公开表态则部分印证了上述判断。 8月31日,寒武纪董事长、总经理陈天石也在公司中报业绩沟通会上,公开回应了业务调整及裁员事项。据“澎湃新闻”报道,陈天石说:“公司充分评估行业和市场发展,基于历史及预估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各个业务线进行了调整,目前研发队伍结构合理、技能全面,能够有力支撑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6年半亏47.36亿,但“借东风”股价今年涨378% 与子公司行歌科技一样,寒武纪也不赚钱。自2017年公开披露财务数据以来,寒武纪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寒武纪的净利润分别是-3.81亿元、-0.41亿元、-11.79亿元、-4.35亿元、-8.3亿元、-13.25亿元,6年累计亏损近42亿元。 来源:wind 对于亏损的原因,寒武纪称其中之一就是公司为确保“云边端”芯片产品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高质量迭代,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22年,研发人员薪酬、流片费用、研发设备及IP对应的折旧和摊销等费用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 寒武纪也不缺资本的保驾护航,2022年,其前十大股东中, 国投基金、招商银行投资基金、阿里创投 等赫然在列。 有了底气,在研发投入方面,寒武纪向来出手大方。上市以来的2020年至2022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7.68亿元、11.36亿元、15.23亿元,远高于同期营收的4.59亿元、7.21亿元、7.29亿元。 研发费用率均超100%,研发投入也远超国内同行。 研发人员在寒武纪的员工中占比8成左右,在研发投入中,研发人员的工资又占了大头。 2019年2022年,寒武纪研发人员从680人增至1205人,研发人员平均年薪也从41.65万元增至72.38万元。 如今公司迟迟未能盈利,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对寒武纪的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巨大的研发投入和高质量的研发团队颇被投资者看好,虽然公司未能盈利,寒武纪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一骑绝尘。 来源:wind 今年以来,寒武纪股价一路狂飙,最高摸到271.47元/股,较年初上涨378%。 浙商证券认为,OpenAI于2022年12月推出的对话AI模型ChatGPT,一经面世便受到广泛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的AI应用蓬勃发展,对上游AI芯片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I新时代有望加速AI芯片成长。 寒武纪作为国内自主AI芯片企业地位稀缺 ,给予“增持”评级。 广发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 寒武纪云端业务收入2022年高增长,2023年增长有望加速。 遭股东抛售后,寒武纪能否等来“生命大爆发”? 研制芯片的寒武纪,自然有着很强的科创背景。创始人陈天石出生于1985年,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后又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此前就职于中科院计算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5年,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陈天石主导的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寒武纪”首次成功流片。随后,陈天石带着原型芯片,拿下了来自中科院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这也成为陈天石创业的起点,2016年3月创立公司,现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寒武纪创立后,凭借自己的芯片实力,迅速傍上了华为的“大腿”, 负责为华为海思提供终端智能处理器IP,从华为mate10到华为mate20,寒武纪一直与华为合作。 2017年、2018年,寒武纪的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收入分别为771.27万元、1.1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95%、99.69%。 但2019年起,华为在自研芯片中开始采用自研的NPU处理器,两者“分手”。 2019年,寒武纪的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收入降为6877.12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降为15.49%。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被问及与寒武纪的合作时,曾说,“为什么要构建新架构来支持AI芯片,这是基于华为对AI的理解,基于端边云对AI的需求自然产生的。寒武纪也很好,但无法支持我们的全场景。” 眼见华为的大腿越走越远, 寒武纪转向做智能计算集群系统 ,2019年、2020年该项业务营收分别为2.96亿元、3.2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66.72%和70.96%,客户主要为政府机构及相关客户。 2021年,寒武纪又拓向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 ,提出“云边端车”的战略布局,成立子公司寒武纪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行歌科技”),主要从事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该项业务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4.54%跃升至2021年的24.29%。 但该项业务的业绩表现并未持续,2022年,该项业务收入从1.75亿元萎缩至0.39亿元,营收占比再次降至5.19%。 同时,2022年12月,美国商务部再拉实体清单,寒武纪的多家子公司被列入名单,包括成立不久的行歌科技。行歌科技也因此陷入“裁员风波”,一位刚从行歌科技离职的软件业务员工向“新浪科技”表示,行歌科技软件人员裁了一半左右,新项目也突然停了,目前看是只准备维护下老的产品。“具体原因也没明确说,估计是因为制裁。” 寒武纪虽 主业变动频繁 ,但也有不少机构、专家对其仍怀抱“期望”。国信证券认为,寒武纪是引领“芯二代”的先锋。AI芯片的市场规模将由2019年的11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726亿美元。国信证券进一步解释,寒武纪的算法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凭借先发优势和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有望在AI芯片领域领先全球,实现国产化。 2022年,寒武纪的另一项业务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迅速增长 ,从2021年的0.8亿元增长至2022年2.19亿元,营收占比从11.13%升至30.1%。 “未来,随着对AI算力需求的高速增长,以及芯片国产化趋势的加速,寒武纪有望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天使投资人、互联网专家郭涛表示。 地质学上,寒武纪时期位于大约5亿年前,当时的地球迅速地诞生了门类众多的动物。因而这个时期成为了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寒武纪的创始人们,想借地球自然史上曾经的“生命大爆发”来憧憬人工智能即将迎来的大爆发。因此为公司取名寒武纪。 你认为寒武纪能否迎来大爆发?有何建议?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腾讯财经 2023/9/1 18:00 财经 日本核废水排海,哪些企业才是防辐射概念真大佬? 腾讯财经 [] 日本核废水排海,哪些企业才是防辐射概念真大佬? 近日,日本将核污染水排海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事件。 央视新闻报道,日本将从8月24日开始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中方对此表示,这一行径公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转嫁核污染风险、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地区和世界各国民众长远福祉之上,极其自私自利,极不负责任。中方表示严重关切、强烈反对。 受该消息影响,中国多地陆续爆发食用碘盐恐慌性抢购,有媒体指出,电商平台中碘盐类商品的搜索、成交数据环比上升了322%。同时,A股市场中的海产品、核废水处理、医药等与核辐射相关概念股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 截至当日收盘,中电环保(300172)等个股冲上涨停,力生制药涨停,西陇科学、华强科技、际华集团、海王生物等多个“防辐射”概念股大涨,此外,水产养殖、食用盐等概念股也出现明显上涨,百洋股份、大湖股份以涨停收盘。同时,核污染水相关问题成为A股上市公司互动平台新增问答的热门话题。 但是这些“防辐射概念股”中,有些企业并没有防辐射相关业务,属于“误涨”,有些企业却属于被低估了的“真大佬”,那么“防辐射概念股”究竟哪家强? 究竟防辐射哪家强? 其实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开绿灯外,一些国际组织对日本此举并不支持,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就多次呼吁应重视核辐射带来的健康危害。 因为日本政府对核污染水排海一意孤行,世界卫生组织在2023年1月底,就在官网更新了一项应对辐射和核紧急情况建议储备的药物清单。据媒体报道,这是世界卫生组织自2007年以来首次更新核辐射应急药物清单。该清单中列出:碘化钾、普鲁士蓝、螯合剂等用于辐射应急情况的药物。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指出应将普鲁士蓝、螯合剂、含铝抗酸剂和藻酸盐、碳酸氢钠、生长因子等作为典型的辐射应急储备药物,公告发布后引发了外界对相关药品保供储备的关注。 据了解,按照不同的治疗阶段,抗辐射用药分为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预防性用药属于防护性质,适用于暴露在辐射危险范围的人群,品种包括氨磷汀、碘化钾、硫辛酸等。 其中碘化钾已经被日本政府大量投入到日常防辐射生活中。虽然日本政府和东电口口声声宣称所排核废水已经经过处理,对人体无害,但是日本政府目前在做防辐射工作,却暴露了“无害化处理”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正在向福岛居民发放碘片用于抵御核辐射的损害,具体措施是派发碘化钾片。据报道,由于泄漏的核废水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碘-131 和铯-137,食用碘片主要作用是减少对碘-131的摄入。 但是,也有医学专家指出,碘-131在临床上用于放射性治疗肿瘤,如果摄入量较多,会对甲状腺造成损害,碘化钾片吃多了一样对身体有损伤。 在国内,碘化钾片的生产厂商,同样成为“抗辐射药”概念的受益者。其中,美罗药业和力生制药表现最为抢眼,在日本核废水排海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兴业证券还列出了相关制药企业名单,比如现代制药、美罗药业、人福医药、力生制药。国都证券则进一步指出,氨膦汀是目前获得FDA许可的抗辐射用药之一,美罗药业则是氨膦汀的主要生产企业,市场份额在40%以上。 此外抗辐射预防药物硫辛酸也迎来行业聚焦。其实,硫辛酸本身是一种糖尿病用药,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发生后,当时苏联卫生部紧急向切尔诺贝利附近居民大量分发硫辛酸口服剂作为抗辐射预防药物并取得良好效果,从此,硫辛酸的抗辐射作用才被认识和重视。 目前国内批准的硫辛酸生产企业上市公司较多,注射剂型的生产批件就有46个,对应上市公司包括,双鹭药业、华北制药、哈药集团等等。 人类防辐射除了口服药物外,还有穿戴类的防辐射、防化服。8月24日,新莱福、三达膜、捷强装备等公司的股价均涨逾10%。其中,捷强装备是生产专业的防化设备和抗辐射设备的企业,可生产核废水检测与治理产品包括核辐射监测、检测与放射性核素分析设备、防护和洗消设备,产品品目齐全。 新莱福在近日还就相关问题作出回应,新莱福表示,在核辐射防护方向上,公司已研发出连体式核辐射防护服、轻便式核辐射防护马甲及防护手套防护鞋等一系列产品。 哪些公司被误涨了? 因为日本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将核废水排海,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大量居民的恐慌。一些居民将没有任何防辐射功能的产品囤积在家中,同样也带涨了一些“无辜的企业”的股价。 此前,一款名为“清辐宁胶囊”的药物引发了人们抢购和囤积,根据药品价格查询网站显示,一瓶“乃捷尔牌清辐宁胶囊”80粒装的零售价为158元,在人们的疯狂抢购下,多个电商平台均显示产品暂时缺货或售罄状态。 但是,“清辐宁胶囊”这款药物根本不具备任何的抗辐射作用,只是因为药物名称中有“清辐”二字,人们就想当然以为这是一款抗辐射的药物。 其实,“清辐宁胶囊”只是一款保健食品。 资料显示,“乃捷尔牌清辐宁胶囊”是以灵芝多糖、牛初乳冻干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该产品对辐射危害仅有辅助保护作用,其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强调了“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医学专家也指出,灵芝多糖、牛初乳冻干粉根本不具有任何防辐射功效。 在这个事件中,无辜躺枪的当属制药企业“江苏吴中”,受该产品疯抢影响,江苏吴中股价出现异常波动,江苏吴中不得不发布公告称,公司未生产和销售“乃捷尔牌清辐宁胶囊”,也未生产其他核污染防治和防辐射类的产品。 其实,“清辐宁胶囊”由江苏吴中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即“吴中生物”)研发生产,有股民便将其归为“防辐射概念股”,甚至将其与江苏吴中混为一谈。 此外,不仅核污染防治、食品检测、药物等概念股活跃,就连盐业板块也出现了剧烈波动。江盐集团(601065)涨停,大湖股份(600257)涨停,苏盐井神(603299)、雪天盐业(600929)等纷纷走高,虽然盐业公司的股价大涨,却阻挡不了人们对食盐安全性的担忧,人们担忧食盐会从受过污染的海水中提炼。 其实,中国人吃的食用盐,大部分是井盐和咸水湖盐,海盐只占非常小的比例。 事实上,中国的食盐储备充足,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盐的调度和供应,确保市场的稳定。因此,一些盐业公司也呼吁广大市民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性消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针对“抢盐潮”现象,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24日晚发布声明称,我国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管理,我国食盐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井矿盐、湖盐、海盐。当前我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江盐集团也在回应投资者提问表示,公司关注到市场关于日本核废水排海的相关报道。公司食盐产品主要以自采井矿盐为基础生产,盐卤精华源自封存于千米的地下,远离污染。 云南能投对投资者提问回应称,公司食盐产品属井矿盐,采自云南古代远古海洋生成的深层地下矿盐。 日本人已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公然排核污水事件的影响会十分地深远。从短期来说,核辐射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对经济、生活都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说,碳-14、碘-129等长半衰期核素,会随着人类的核污水排放,越来越多,最终富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全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告中指出,暴露于过量的辐射中,可引起急性、亚急性(接触后不久发生)或迟发性(几个月或几年后)组织反应,严重的组织反应包括永久性损伤,如组织坏死和死亡。 日本政府干了一件贻害千年的事,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作 者 大海
腾讯财经 2023/9/1 18:00 财经 深度丨信托制度如何才能改善“水土不服”? 腾讯财经 [] 深度丨信托制度如何才能改善“水土不服”? 摘要 信托作为一种英美法系的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由于立法滞后、配套制度缺失、人才短缺等原因,信托过去在社会上形成了“信托等于理财型产品”的误解,并没有完全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信托业务三分类》)的正式发布,信托逐渐回归信托业务本源,信托公司纷纷谋求差异化转型。除了金融领域之外,信托制度在社会领域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朝着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方向高质量发展。如何才能改善信托制度的“水土不服”,用好用活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信托制度?其中,积极推动立法修订、补齐配套制度短板、培养专业化的信托人才将是改善“水土不服”的关键要素。 一、信托为什么要进行本土化改造? (一)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存在法理障碍 英美法系“双重所有权”与大陆法系“一物一权”是互相抵触的。这种冲突究其根源,是源于英美国家最早出现信托时,普通法将“原本信托受托人只是管理财产”视为是一种“财产转让”,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转移到受托人身上,赋予受托人保留和控制财产的权利。为了保护受益人的权利,英美国家设立了衡平法,将财产所有权进行分离,委托人仅享有信托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权能,不能获得财产及其收益,同时维护了受益人的信托财产受益权。英美法系的“双重所有权”通过分离信托财产所有权的方式,使信托控制权与收益权被分散到了两个主体,保证了各方利益主体的权利。 反观属于大陆法系的中国,民法体系中并无相关理论,而是坚持“一物一权”的观点,即一个物体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不能同时存在两个主体拥有其所有权。“一物一权”制度限制了物体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有一个,严格保护了信托财产所有权不被分散。然而大陆法系“一物一权”制度存在缺陷,一是信托没有实现隔离功能,信托财产所有权名义上为受托人所有,但信托是以合同形式成立,实际是一种委托关系,信托财产所有权没有被转移给委托人,信托财产依旧可以追及,所以信托并没有实现隔离功能;二是受益人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由于受益人不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所以无法追及信托财产。英美国家的信托制度经过移植,相关法律难以融入我国的法律制度,信托部分功能无法实现。 总的来说,英美法系“双重所有权”中的“受托人享有普通法的所有权,受益人享有衡平法的所有权”,与大陆法系“一物一权”中的“物体所有权只存在一个”相冲突,致使大陆法系中所有权的归属并不严格,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财产的私有属性。但如果允许一个物品产生多个所有权,则不利于财产管理,容易引发矛盾。 (二)英美与中国的信托文化差异 英国信托起源最早,信托文化更偏向于以个人受托、民事信托为主。英国最早产生的信托是土地信托,人们临死前通常把自己的土地捐赠给教会,教会拥有大量土地触碰到了贵族的利益,于是英国君王决定没收人们死后的土地,为了防止土地被没收,人们又创设了use(用益)制,将财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权利分离,把土地委托给其他人,土地收益依然归教会所有。use制度得到了衡平法的支持,民间个人受托十分普遍,形成了以个人受托、民事信托为主的信托文化。 美国信托传承于英国信托,信托文化更偏向以法人信托、商事信托为主。十九世纪初,信托传入美国后就作为一种事业,是以公司组织的形式大范围地经营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商事信托,因而对受托人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从办理遗嘱信托开始,就以法人形式经营信托业务。美国信托文化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受托人的转变,也体现在信托业务内容的扩展。起源于保险业的信托,逐渐进入银行业和证券业,信托业务也从土地信托拓展到了现金、股票、不动产业务,形成了以法人信托、商事信托为主的信托文化。 我国信托是一个地道的舶来品,信托文化形式与美国相同,但早已拥有自己的信托文化精神内核——信义精神。要求受托人正直守信,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财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莫过于刘备白帝城托孤。若是将这个故事置于家族信托的场景下,该这样来表达——刘备对诸葛亮说:“我们签个信托合同吧,委托人是我,受托人是你,委托的资产是蜀国江山,受益人是我儿子刘禅。”同时,刘备还以李严为监察人监督诸葛亮,若诸葛亮怀有异心,就把他换掉。他们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信义的基础上,而家族信托则是以契约合同取代这信义,这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而到了现代,信托业从国外传入后,缺少中间发展演化的过程,不仅造成了信托文化的缺失,也形成了大众认知的偏差。中央和地方政府等成立信托投资公司开办信托业务,受托者是以法人的身份出现的,所以中国大部分信托是法人信托。 总的来说,英国信托文化受绅士精神影响,将信托视为一种荣誉,形成了以个人受托、民事信托为主的信托文化,信托文化传入美国后,民事信托在商业文化中逐渐发展成商事信托,受托人也随之改变,形成了以法人信托、商事信托为主的信托文化。中国信托文化与美国类似,多用于商业事务且大多以法人信托为主,但中国信托缺乏规范的体系和制度,发展信托的基础还较为薄弱。 (三)顺应政策导向,回归信托本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起源于英美法系地区的信托制度,我们不必生搬硬套,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法律体系,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地化信托规则和法律规制,亦能满足本地区或本国民众的财富保护、传承、规划和投资理财等需求。近几年,为了契合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监管要求及市场需求变化,信托行业的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 2023年3月,原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印发《信托业务三分类》,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信托业务三分类》明确了信托公司的受托人定位,要求信托公司逐步压降非标融资规模,倡导发展标品业务,充分发挥信托独特的功能和制度优势,开展服务属性较强的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 “资产服务信托”被列于三大业务种类首位,意在强调信托的服务属性,表明了监管层鼓励信托公司做大做强服务信托业务,推动回归信托本源的积极信号。而资产管理信托强调信托的资产管理能力,公益/慈善信托则体现信托的社会责任价值。《信托业务三分类》还新增了具有明显普惠属性的“家庭服务信托”作为资产服务信托类型中的业务品种,这将大大提升客户对服务信托的认知程度,并降低了服务信托的门槛。 基于外部政策环境,找准自身优势和定位,立足差异化发展,持续进行信托本土化的业务创新探索,是信托公司顺应政策导向、积极探寻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托业务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根本使命。 二、信托本土化的现状和难点 (一)信托业务“重理财、轻服务” 长期以来,国内的信托发展偏重于以理财和投融资为目的的资金信托业务,服务信托的发展严重滞后。根据信托业协会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1季度,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中,资金信托占比约72%,而管理财产信托占比仅为28%。 而信托的服务客群——高净值群体在传承非货币类财产方面的意愿逐步增强。他们不再仅仅追求财富的保值增值,还需要得到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家族治理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从“重理财、轻服务”的模式向聚焦“专业化服务、主动管理”的方向提升,是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展业方向,也是契合防控金融风险的严监管背景下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 家族信托作为服务信托的重要类别之一,其财富传承、家族治理等功能也尚未完全发挥,受托资产较为单一。现家族信托的资产仍以金融资产为主,现金资产、资管计划(理财)和保险金型家族信托占全市场的94.98%;而企业股权、不动产、艺术品等非金融资产的价值不确定性和风险等级较高,将其作为信托资产的情况凤毛麟角。 (二)信托法未能“与时俱进” 由于信托在我国的发展伴生了许多问题,比如财产权归属不明、登记制度、信托关系不明确等现象,致使信托法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信托法在实际的司法运用中非常少。 我国于2001年颁布《信托法》,其中只有74个法律条文,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空白,目前为止未进行过任何修订,所以滞后于信托业的发展,在实际的司法运用中极少,查询我国裁决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信托法的运用。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使用《信托法》的裁决书仅仅3102份,而相同年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司法裁决书引用数量上分别达到了179753份和348091份。《信托法》在实际案件中司法运用次数不及相同时期颁布法律的百分之一。大量信托纠纷也并未使用信托法来裁决,例如“中金创新(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大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服务合同纠纷民事一审民事判决书”一案的投资顾问费用以及支付问题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来判决。在1771份信托纠纷裁决书中,就有1669份使用《合同法》作为裁决依据,从实际角度来说,本土司法机关在民事的信托纠纷判决中更倾向于使用《合同法》,说明信托法没有及时更新完善法律功能,无法解决信托中出现的矛盾。 (三)配套制度缺失阻碍信托发展 信托配套制度是信托行业定位的基础。作为一种财产管理相关制度,信托制度通过财产管理和权利转换彰显其制度价值。在具体的信托财产管理制度中,如进行财产权力分割、组合时,形式可灵活多样:可在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和其他参与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实现各种目的的事务管理;涉及权益凭证转换时,不同形态的财产或财产权利可以转换为包含特定权利义务关系的权益凭证,包括资金、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债权等;信托制度,通过信托财产的独立、分割、转换等机制,满足了新时代权利保护、创新支持、社会价值理念传承等要求。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托配套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信托公司在本源业务领域发挥应有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其中,关于信托财产登记、信托财产非交易过户、信托税收等配套制度缺失困扰了信托业发展。 1.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尚待明确 信托法规定,信托的设立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对信托财产办理登记手续,否则该信托不产生效力。因此在登记制度上产成了两个问题,一是信托生效必须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并公布,造成信托的保密性不强。二是信托登记非资金类资产,会导致登记资产概念不清晰。 对登记资产概念不清晰进行特别举证,比如实践中出现房产委托、股权委托等非资金财产委托,此类业务的财产交付实践中仍是按照财产转让的相关转让、登记制度执行,由于非资金资产特性,对此类信托业务自身发展形成了限制。如股权委托业务中,财产登记过程体现为委托人将股权转让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成为标的公司的股东,工商登记外观无法明确表明信托公司为代表信托计划持股。这种概念的不清晰,可能会让标的公司的业务往来客户和债权人形成误解,在实践中混淆产生了部分委托人借“信托国企名头”的畸形业务,让一些信托公司基于风险审慎原则而对合规合法股权类信托业务敬而远之。 2.信托财产非交易过户制度缺失 法律上,信托被定义为一种“委托”行为,但实质上与国际通行的信托制度一样,委托人需要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以非交易方式转移到受托人名下。由于《信托法》本身规定得比较模糊,导致实践中无法直接依据信托文件办理信托财产的非交易过户,严重制约了非资金家族信托的设立,削弱了民企利用家族信托实现股权财产传承的核心功能。 3.信托涉税制度部分不健全 税收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体现在:一是信托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征税问题,由于目前信托依然使用传统税收制度,所以存在大量重复征税的情况,对信托业务影响极大。例如以房产、股权等财产进行委托的家族、家庭等资产服务信托业务,财产交付过程如按房产、股权交易执行的,可能产生巨额交易税费和持有期间税费,处置时亦将产生交易税费。二是没有明确规定纳税人,需要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纳税,增加了信托的成本,阻碍信托发展。三是以节税为主要目的设立的服务信托是否属于《信托业务三分类》所要求的具备的合法合规信托目的的服务信托,在当前监管环境下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四)信托专业人才队伍缺口大 信托的转型是商业模式的转型,是业务体系的转型,更是人的转型。随着信托业务逐渐转向标品信托、服务信托等,信托行业对投研团队、法律团队、金融科技团队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从行业转型推动人才转型成为后资管时代亟需解决的问题。 1.信托规模增加VS信托人才数量减少 从信托行业整体规模来看,自2022年以来,信托资产规模延续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1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1.22万亿元,同比增加1.06万亿元,增幅为5.23%,环比增加776.90亿元,增幅0.37%,自2022年2季度以来连续4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1]。 从人均信托资产规模来看,人均信托资产规模呈现整体上升趋势。2022年已披露年报的60家信托公司,平均人均集合信托资产规模为5.39亿元,较2021年末的4.66亿同比上升15.67%;人均新增集合信托规模为2.56亿元,较2021年末的2.39亿同比上升7.11%[2]。 这意味着,信托投资者的需求正日益扩大,可投资资产规模不断攀升,对信托机构的经营效率以及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国内的信托业务,尤其是家族信托等服务信托业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队伍的短缺成为制约信托业务发展的因素之一,行业亟需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化信托服务水平的从业人员队伍。 2019年后,信托行业从业人数处于动态调整阶段,从业人员总量略有下降。截至2022年末,已披露的60家信托公司年报数据显示,信托行业从业人员为18346人,较2021年末的19082人减少了736人,人数约下降3.86%。其中,28家员工数量有所增加,共增加355人;31家员工数量减少,共减少1091人;1家员工数量无变化[3]。 伴随着信托行业逐步回归本源业务,信托公司的人才缺口逐步显现,唯有搭建适应转型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方能实现长远的健康发展。 2.信托人才争夺激烈 在信托回归本源的发展趋势下,信托公司对人才的胜任能力要求上升到新的高度,信托人才的匮乏导致了优秀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为了更加敏锐地认识和把握行业监管态势,并推动公司转型发展,加快布局和构建适应转型需求的人才队伍,“换帅”成为引进优秀人才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18日,信托行业年内至少有21位高管履新,涉及到的公司则包括厦门国际信托、华润信托、山西信托、兴业信托等。不少“新帅”均是通过内部培养起来的重要人才,在信托公司或集团有过任职经历,由公司内部提拔或大股东委派。 信托公司对人才队伍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具有多年的工作资历和从业经验,还要熟知金融行业法律法规和业务流程等。搭建高素质信托人才队伍,除了直接从外部引进,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地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源源不断向业务条线输送优质人才,推动信托业务的良性发展。 3.信托人才缺乏专业认证 高净值客户的需求复杂多元,可能涉及到法律税务、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管理、海外投资、家族传承等领域。以家族信托为例,相关业务人员不仅要深谙家族信托的功能、局限性和优劣势等以便进行营销,更需要熟悉税务、企业股权架构设计、财富传承、婚姻法等领域知识。中后台职能团队则需要熟练掌握对家族信托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家族企业股权权利的拆分、重构,通过运营团队长期、持续、专业化的投入,从而满足客户养老、医疗、教育、慈善等非金融需求。 信托公司如何识别具有胜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对已招募到的专业人才进行持续的评估和认证?虽然国内已有20余种财富管理类证书,诸如AFP、CFP、CWM等,但没有某个证书能得到国内信托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普遍认可,国内信托行业也并没有统一公认的人才认证标准。将国外相对成熟的财富人才认证机制生搬硬套到国内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现象,难以匹配我国信托公司的实际业务场景,也很难较好地嫁接到信托人才培养体系中。 三、信托如何才能改善“水土不服”? 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然而,舶来品的信托服务与法律滞后、配套制度缺失、人才匮乏等问题使信托难以发挥效力,造成信托核心业务发展困难。为改善信托水土不服,可以从立法制度层面、配套制度层面以及人才培养层面促进信托本土化。 (一)立法制度层面:积极推动立法修订,发挥信托功能 信托法面临未能“与时俱进”的困境,应在立法层面上积极推动立法修订,发挥信托功能: 首先,对于财产所有权主体问题,应明确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信托业务中,《信托法》应明确指出信托业务中财产所有权主体,以实现信托破产隔离功能;信托终止后,《信托法》规定“按下列顺序确定归属:(一)受益人或者其继承人;(二)委托人或者其继承人。”然而并没说明选择条件,适用情况存在争议,应当具体说明不同财产归属分别适用于何种情况。 其次,对于信托设立形式唯一的问题,应当补充信托设立形式。根据信托法规定,信托设立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才能生效,而信托不同于其他以盈利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方式,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便利的社会功能,因此可以通过丰富信托成立形式,包括录音、口头等非书面形式,保护委托人意愿,使信托功能更加便捷。 最后,明确受托人义务。我国信托法律对受托人的义务没有清晰界定和规范,受托人管理过程中不恰当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约束,对此应当禁止受托人将信托财产与其他财产融合,减少信托财产风险和收益纠纷,禁止受托人以管理信托财产为由为自己谋取利益,保护委托人与受益人权力。 信托的稳定发展,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与保障,信托法作为信托制度的根本法,如果不能及时修改完善,信托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积极推动立法修订,制定完善符合信托发展的法律文件,使信托行业有法可依,充分发挥信托各方面功能。 (二)配套制度层面:完善配套制度,补齐制度短板 全面的信托配套制度有利于信托目的和信托功能的实现,为扫清信托发展障碍,需要完善相应配套制度,补齐制度短板: 第一,补充信托登记制度。我国缺乏信托登记制度,导致信托在实际运用时遇到了许多困难。对此,可通过对登记制度的具体程序、登记机构、方式和内容进行具体规定,增加信托资产登记类型,扩大登记范围等方式,将信托财产与受托人财产明确区分,并且侧重信托产品及收益权信息登记,保证委托人财产隐私,实现信托资产隔离功能。 第二,完善信托监管制度。对于缺乏监管的问题,需要建立全面的监管与处罚机制,不仅要促进信托监管部门之间紧密协作,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也要设立信托监察人制度。例如对监察人人选制定标准,通过确定监察人在信托中的权利与责任,监督信托管理情况,对受托人的管理给予建议等方式保护受益人利益,避免监管不到位而引发矛盾。 第三,建立合理的信托税收制度。对于我国税收制度缺失的问题,应明确税收内容、税收对象和税费计算方式来维护当事人权益。并且,受益人只是暂时管理信托财产,所以不能作为纳税主体,应规定受益人纳税,明确纳税主体,避免多方纳税以及多重纳税的问题,实现信托节税功能。 为了更好突出信托制度优势,实现信托的功能与价值,可以通过补充信托登记制度、建立信托监管制度、建立合理的信托税收制度等方式完善相应配套制度,补齐制度短板,使信托业拥有更加便捷高效的配套制度,促进信托本土化发展。 (三)人才培养层面:加强人才培养认证,丰富信托实践 1.注重高校信托人才培养 信托的专业性强,胜任能力要求高,加强高校金融类学子在信托专业方面的培养,能提升准从业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并为信托行业建立后备军,向金融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信托人才。例如通过开设信托特色课程,丰富信托专业知识储备;建立信托人才实习基地,有效助力信托专业人才从校园学习成长到社会从业实践的有效对接和过渡。 2.打造行业人才认证体系 目前,国内信托行业领域并没有一致认可的人才认证标准。发展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信托人才认证机制,来评估信托人才是否能够满足岗位对胜任力的要求,并为人才的晋升提供明确的依据,已经成为中国信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 打造信托人才的认证机制,既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又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如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行业发展周期、市场需求等),基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本源,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持续地对人才的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考核和反馈。 3.丰富信托创新业务实践 信托业的转型是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展开的。如今,新类型的服务信托业务不断涌现,从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预付类资金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到知识产权信托、养老信托、绿色信托等。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业务模式,有的市场前景广泛但仍在探索之中。 信托业务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化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持续变革的经济环境下与时俱进,积极回应新时代下的市场需求,丰富上述相关信托创新业务实践。例如,近年来已有许多信托公司在组织框架构建中,陆续成立了标品投资部、财富中心、家族/慈善办公室等信托业务部门,广泛招贤纳士,引入相关创新业务的人才。 注: [1]中国信托业协会《2023年1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 [2]百瑞信托《信托公司2022年报分析系列之人力资源》; [3]与2021年的62家披露年报的信托公司相比,2022年共60家信托公司披露年报(截至5月31日,下同),不含北京信托和长安信托;2021年62家信托公司从业人数共计20346人,调减北京信托和长安信托后60家信托公司从业人数共计19082人。 作者丨普益标准研究员 易斯琪 朱亚迪
腾讯财经 2023/9/1 18:01 财经 诸葛研究院王小嫱:新政下楼市迎重磅利好,“金九银十”楼市进入加速复苏通道 腾讯财经 [] 诸葛研究院王小嫱:新政下楼市迎重磅利好,“金九银十”楼市进入加速复苏通道 2023 年 8 月 31 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两条政策,一个是《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 20%,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 例统一为不低于 30%。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加 20个基点。 另一个《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2023 年 8 月 31 日前金融机构已发放的和已签订合同但未发放的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自 2023年 9 月 5 日起,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可向承贷金融机构 提出申请,由该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置换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新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由金融机构与借款人自主协商确定,但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上的加点幅度,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首付比例下调,购房门槛下降, 高能级城市具备下调空间 对此,诸葛研究院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认为, 新政首套比例下限为20%(之前30%),二套首付比例下限为30%(之前40%)。政策之后首付比下调力度可观,居民购房门槛进一步降低。 就目前执行的情况来看,新政后高能级城市的首套房、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有下调的空间,一线城市的下调空间更大,如深圳二套首付比例不低于70%,北京普宅二套首付比例不低于60%,上海普宅二套首付比例不低于50%;其次,二线城市杭州、重庆等大部分城市的首付比例均具备较大下调空间。 此举对购房门槛的进一步下调,潜在受益城市较多,后续去化压力较大的城市落地时间相对较快。 二套房贷利率下调,换房客群成本降低 二套住房利率政策下限调整为由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60个基点调整为不低于加20个基点,降低40个基点;从当前城市来执行的二套房贷利率来看, 大部分城市实行L PR+60BP ,北京上海为实行L PR+ 1 05BP 。新政后二套房贷利率至少有40BP的下降幅度,例如100万的商贷,新政执行后月供成本可减少333元。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更近一步 ,具体细节还需 和银行协商 降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利好有利差的存量首套贷款客户,也是近期呼声较高的政策。降存量房贷的主要背景在于新旧贷款利率差导致提前还款现象明显,部分存量客户利用经营贷、消费贷置换房贷。存量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降,对借款人来说可节约利息支出,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对银行来说,可减少风险隐患。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目前是大势所趋,但在具体的落地上仍待银行出具细则,本次央行在调整方式上做了限定,具体利率调整幅度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调整后的利率不能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的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目前对调整细则仍有疑问, 按照央行要求贷款时 高于利率下限的存量首套客群可进行置换利率,则涉及到的客群比较少且调整的幅度不大,仍高于当前执行的利率下限水平。 如果按照全国执行的利率 指导 下限对比,则下调空间较大。 由于当前官方指导文件细节暂无, 具体还得看银行的官方 落地 文件 。 新政鼓励楼市消费,助力基本面修复,市场改善预期加强 本次的政策对楼市来说迎来重磅利好,购房门槛具备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尤其二套房的购房门槛进行优化,无论是首付比例还是贷款利率均有了较大的调整。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一房难求”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式,过去制定的需求端调控政策应适时调整优化,虽然自2021年以来需求端政策逐步松绑,但均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小幅局部优化,从需求端政策限制的角度来看力度仍然高于2008年。本次新政优化后,政策力度几乎达到2008 年和2014年周期底部的力度。此外,此次新政最大的亮点是加大了对二套房的购房支持,有利于刺激置换需求的释放,随着前几年刚性需求的不断释放,近几年改善性住房需求比例不断上升,但换房成本较高,抑制了部分需求的释放。本次新政重点支持二套首付利率及贷款利率,有利于刺激释放二套需求的释放,提振市场活跃度。根据历史经验表明,中央级的政策对改善市场预期作用更为明显,在全国政策的指导下,预计接下来各城市跟进调整,恰逢“金九银十”,楼市进入加速复苏的通道,基本面也有望加速修复。 值得主要的是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楼市进入下行通道,在就业及经济环境整体不及预期的背景下,市场预期不足,居民购房更加理性,虽然本次政策释放较大宽松预期,在收入预期下行背景下购房者对政策的敏感度减弱,新政释放更多购房需求助力市场加速修复,但楼市已经结束暴升时代,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向高质量健康发展。
腾讯财经 2023/9/1 18:02 财经 新能源系四家晶圆代工厂中报业绩“分水岭”,中芯集成营收增速第一 腾讯财经 [] 新能源系四家晶圆代工厂中报业绩“分水岭”,中芯集成营收增速第一 2023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约为2432亿美元,仍同比下降约20%,周期下行期的景气度依然低迷。 随着半年报落幕,A股晶圆代工上市公司的二季度业绩变化也全部揭晓。本轮半导体周期下行期以来,受消费类市场持续低迷拖累,年内上游晶圆代工产业遭遇较大挑战。由于终端市场的结构性需求,新能源汽车、风光储领域的需求成为晶圆代工厂商业绩表现的分水岭,面向这些新兴领域的公司实现了收入逆势增长。 受益新能源需求,中芯集成营收逆势增长 8月30日晚,特色工艺晶圆代工企业中芯集成(688469.SH)发布上市后首份半年报,至此科创板四家晶圆代工厂的半年度业绩全部出炉。 上半年中芯集成实现营业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24.1%,归母净利润续亏11.08亿元,主要系设备折旧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9.62亿元,同比增长74.96%,研发费用达6.5亿元,同比增长70%。 剔除向员工销售配套用房等非主营业务收入后,中芯集成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9.38 亿元,达24.82亿元,同比增长60.75%。 根据半年报,中芯集成以新能源为主营业务,新能源汽车及工控业务贡献收入占主营收达81.5% 。其中,新能源汽车板块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51.86% ,工控(光伏储能)业务则占总营收比例为29.6% 。 其中,公司的汽车业务同比增长510.67%,带动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超过60%。 中芯集成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2023 年上半年实现了车载主驱逆变大功率模组中使用的车规级碳化硅(SiC) MOSFET的规模化量产(2千片/月),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扩大量产规模。 2023年是晶圆代工厂的上市大年,晶合集成(688249.SH)、中芯集成、华虹公司(688347.SH)先后登陆科创板,分别募资99.6亿元、110.72亿元、212.03亿元。3家公司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50.44%、24.09%、11.52%。加上中芯国际(688981.SH),科创板目前已有4家晶圆代工厂,不过各家厂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分化较大。 其中,晶合集成上半年净利润由盈转亏,归母净利润亏损4361.01万元,同比下滑101.66%,营业收入亦大幅下滑50.44%。据悉,晶合集成目前已实现150nm至55nm制程平台的量产,并正在进行40nm、28nm制程平台的研发。 龙头股中芯国际的处境同样不乐观,上半年公司的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3.32% 、52.06% 。 其二季度营收为1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03亿美元下降18%,环比增长6.7%;净利润4.64亿美元,环比提升73.8%,同比下降26.2%。 华虹公司作为行业内特色工艺平台覆盖最全面的晶圆代工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88.44亿元,同比增长11.52%;归母净利润15.89亿元,同比增长32.07%,业绩表现稳定。 根据招股书及财报,中芯集成的主营业务是面向新能源汽车、风光储和电网等工业控制领域、高端消费品市场等,提供从设计服务、晶圆制造、模组封装、应用验证到可靠性测试的一站式芯片和模组的代工制造服务,并确立了功率半导体、传感器、信号连接三大技术方向。 今年5月10日,中芯集成以每股发行价5.69元上市科创板,募资110亿元用于二期晶圆制造项目、MEMS和功率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中芯绍兴三期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制造中试线项目。 对于当前业绩亏损情形,中芯集成预计,在满足一定假设条件基础上,公司将会在2026年实现公司层面盈利。 发布半年报的同时,中芯集成还公告了一则对外投资,公司拟与关联方及上汽集团、小鹏汽车、宁德时代(300750.SZ)、立讯精密(002475.SZ)、阳光新能源等多汽车及能源知名企业及其下属产业投资机构联手,共同出资5亿元投资设立芯联动力科技(绍兴)有限公司(简称“芯联动力”)。 半导体周期底部渐显,或于三季度末触底 在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下行趋势中,A股半导体的中报业绩低迷,除了设备端和极个别芯片设计厂商,绝大部分公司呈现为营收净利双下滑态势。 Wind数据显示,半导体(长江成份)板块183家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的中位数为-7.3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的中位数为-41.6%。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4月、5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分别同比下滑22%、21%,6月份的同比变动值为-17%,小幅收窄。 但业内普遍认为6月份销售转暖并不是周期向上拐头的信号。 多数机构认为半导体行业周期正在处于从下行向上行切换的阶段,行业基本面都望在今年二、三季度触底,晶圆代工、封测环节的上行空间大于下行空间,设计产商因各家产品的应用领域、库存水平不同,难给予整体评估,更适合跟踪逐个标的。 “现阶段是底部渐显,更大概率是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在三季度触底,主要是消费电子的需求依然低迷,部分品类的还处于降价去库存状态。或许苹果、华为9月份的新品发布会能够提振消费者换机的情绪与需求。”某TMT行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半导体销售额继续下行的空间非常有限,对比过往几轮周期可见,本轮周期下行的空间和时间也基本到位。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四季度半导体销售额将有明显回暖,2024年全行业景气度值得期待”。
腾讯财经 2023/9/1 18:03 财经 即时零售崛起,鲜花经济蓄势再进化 腾讯财经 [] 即时零售崛起,鲜花经济蓄势再进化 @新熵 原创 作者丨古廿 编辑丨伊页 鲜花经济作为一门千亿产业,七夕是一个不错的行业观察切口。 节日经济往往是鲜花消费的重要经营场,在这里可以理解新的消费趋势。深度参与其中的经营者,往往也可以率先抓住新商机,成为新红利的受益者。 一朵鲜花,作为七夕礼物的最小单元,既可以在消费市场的鲜花经济中透露行业发展的重要线索;同时,作为一年鲜花消费的峰值,对于产业链上的从业者来说,七夕的经营表现往往也是产业健康度的极限挑战。 鲜花经济的“大考时刻” 对于鲜花产业来说,七夕无异于一场大考。 在上游花卉市场,这场考验是持续打破记录的成交量。以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昆明花拍中心为例,自8月12起,即正式开始备战七夕。 在整个节日期间,昆明花拍中心鲜切花交易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42%。仅8月17日单日最高交易量达1125万枝,突破历史交易峰值。 不仅是云南昆明花卉成交量显著上涨,甘肃临夏、湖南浏阳、吉林德惠、四川遂潼等地鲜切花卉也在节日期间迎来销售旺季。 上游突破性的成交规模,只是鲜花产业七夕大考的开幕。 如何通过多种终端渠道,将打破历史性的鲜花交易量,传递到每一个消费者的七夕浪漫中,最终实现上下游全产业链的鲜花经济同频共振,才是七夕大考的必答题。 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每一个花店的终端经营者往往是这道题的主要执笔人。经营花店五年的陈蓉,也在今年迎来了第五次执笔七夕答题。 店里的灯,从21号早上亮起,整整38个小时没有关过。为了保持适宜的温度,两台空调更是从17号起不眠不休整整工作了5天。 在通宵忙碌2天后,摸着有些发烫的空调机身,刚刚交上七夕答卷的陈蓉,在营业额上相比520收获了更多。 不仅是微观经营者的单一体感,来自美团闪购的数据同样显示,七夕鲜花总订单量环比520增长超50%。 和鲜花消费的热潮呼应的是,鲜花终端市场渠道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街边花店,传统电商、即时零售,均凭借不同的优势推动七夕的浪漫经济。 多元化的终端渠道下,虽然每年的题目不会变,但是七夕这道题每年都有新解法。 线下实体门店场景下,面对传统电商的性价比竞争,虽然经营者也会上线一些节日活动,但是受限于空间和时间限制,主要交易量依然来自熟客的需求居多,节日氛围带来的经营增幅有限。 传统电商方面,主要是鲜花订阅制模式下的周期性消费,节日经济期间的礼赠场景下,受制于物流时效及体验,难以实现鲜花赠送的惊喜感和仪式感。 即时零售的新场景,依托本地线下的实体门店,既解决了异地礼赠场景下的即时性和仪式感问题,也帮助实体门店连接了同城范围内更多的消费者,保证了节日期间的用户体验。 据悉,七夕当日,在美团闪购上,鲜花订单量环比520增长超50%。 在整体涨幅之外,在更细的维度上即时零售的新解法也正在带来新的鲜花消费趋势。 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深圳、上海、成都、杭州、苏州、广州、重庆、西安、长沙成为鲜花经济中的城市Top10。 此外, 低线城市鲜花订单增速高于高线城市, 这意味着,更多的鲜花经济市场需求被发掘。 消费需求正在由高线城市向低线城市扩展,甚至有从城市向城乡广泛延伸的趋势。 从品质需求来看, 高品质鲜花增长迅速,价格带也在被拓宽 。今年七夕期间,美团闪购“有花漾”订单量同比增长459%,交易额环比“520”增长1倍。 这是一个美团闪购于2022年推出的专注高品质鲜花的项目,主要通过将线下高端门店上翻至美团闪购,以给到用户更高品质、更好设计感的鲜花体验。 整体来看,在即时零售渠道的催化下,鲜花经济正持续进化:正在从企业消费、节庆消费走向大众消费、日常消费迁移;消费特点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方式转变。 新需求产生新趋势,新趋势驱动新格局,新格局正催生更多新经营策略。鲜花商家,正在即时进化。 平台和商家的双向进化 “对于所有做鲜花生意的人来说,七夕都是一年经营中的‘C位’”,但是当聚光灯打下,如何在众多的鲜花品种中打造C位爆品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在花艺师付月眼中,虽然每年七夕消费者的喜好都会有变化,但是变化中不变的核心是:“消费者只爱两件事情, 第一,喜欢新的东西,第二,喜欢经典的东西”。 不过,想要在继承经典元素的基础上,玩出新创意,打造一款高品质鲜花,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过往,品质鲜花的上新,花店经营者主要依靠花艺师,而花艺师主要依靠时间积累的手感,来不断试探、摸索,因此缺乏经验的新玩家,往往很难顺利开局。 但是今年,付月留意到,借助一些平台的策略,更多新玩家也可以快速成长起来了。 以今年七夕美团闪购发起的“敦煌博物馆X美团鲜花”的主题活动为例,该项目与敦煌博物馆达成合作,邀请业内知名花艺师、花店,以敦煌藏经洞面世的《韩朋赋》为主要设计理念,共同打造了七夕敦煌国风主题花束。 基于经典的国风文化,把产品设计融入到消费场景中,借势“国风”和东方美学热潮,“敦煌国风花束”一上架,就卖爆了。美团闪购数据显示,“国风花束”相关商品供给同比去年增长2208%,售卖“国风花束”相关商品的鲜花商家,同比去年增长916%。 “在这个场景当中,本身不需要了解这个品种,因为你一看就知道,这是市场上全新的品种,女朋友收到之后,就会跟其他人有极大的区别感,这是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 在付月看来,国风花束的热销,正是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鲜花的追求。美团闪购的数据也在佐证这一趋势:今年七夕期间,99朵玫瑰订单量增长197%,创新高端花束受欢迎,如敦煌国风、明星粉玫瑰。 对于礼赠属性拉满的鲜花品类来说,花束质量只是一方面。 售前环节的图文相符、配送服务的稳定性,售后环节的质量保障等一系列的履约链条,都影响用户对于鲜花消费的品质体验。因此,在即时零售的消费场里,品质鲜花=货品品质+履约品质。 在全新定义的新品质下,从商品质量、到配送、到售前售后等一系列的链路,美团闪购建立了一套保证履约品质的履约链路。以美团闪购最具代表性的配送环节为例,在配送质量上,联动美团配送提升配送质量。 一方面,考虑到商家七夕期间的门店运营压力,针对会出现爆单情况的鲜花商家,美团配送提前安排兼职人员驻店,帮助商家完成基本保障工作和履约流程指导。 另一方面,对骑手进行鲜花履约服务的培训,在配送前,骑手需要提前与商家确认花束大小,为配送箱留出足够的空间;配送中注意科学摆放,以免花束受挤压变形等。 如果新品质的定义影响用户体验和复购率,是在打通终端花店到消费者的经营链条,是在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做基本功。 那么打通消费者到商家的消费链条,则是在为经营的新增量提供爆发力。 在鲜花消费的节日气氛打造上,美团采取多种策略。在线上,美团官方直播间,通过场景化设置及互动话题讨论,渲染“七夕送花”的情绪氛围。数据显示,超30万人参与直播间话题讨论,精准高效为线下门店导入流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通过为鲜花商家提供直播工具,商家可自主开播,更直观的展示花束产品。七夕期间,在美团平台开通直播的鲜花门店覆盖超3万家,累计直播30场,直播订单量较520期间增长450%。 另外,在线下,美团还与敦煌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活动,结合“七夕花语”主题,通过中式花艺布展,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在上海、深圳、广州、苏州和重庆等城市,也设置打卡展览和互动装置,进一步营造七夕浪漫消费的气氛。 不管是IP联名的线上线下节日气氛打造,还是新品质的履约链条重构,这些新举措,也在基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优势,催生鲜花产业新的经营土壤。 以IP联名为例,长期以来鲜花线下业态小而散,有影响力的头部连锁品牌不多,想要撬动大的流量资源很难。 但是基于平台的优势和保障,更多的中小商家有能力去撬动更多的资源来翻新经营土壤。 对于美团闪购来说,更多优质的商家,也可以完善平台更丰富的供给能力。可以预见,随着以美团闪购为代表的即时零售平台不断结合消费趋势及消费需求推出新举措, 平台和商家之间,将持续双向进化。 例如,虽然鲜花消费中,节日礼品花束占很大比例,但是也有很多新的用户鲜花消费场景在不断涌现。家居花、生日花、绿植盆栽等,也成为鲜花消费新的增长点。美团闪购鲜花业务负责人表示,美团闪购将持续在非礼赠场景的鲜花绿植上持续发力,“既做好节日节点的大爆发,又做好日常的细水长流和深耕细作。” 在这个过程中,鲜花产业链条上的更多中小商家也将在新的经营土壤里争奇斗艳,并推动鲜花经营模式的不断进化。
腾讯财经 2023/9/1 18:05 财经 陈道富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腾讯财经 [] 陈道富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数字经济对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提出了重大的命题,双方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迎来数字经济新时代,数据思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金融业务角度来看,需要越来越多地引入数据的思维和观念来改造客户内部的组织和风控形式。在新颗粒度下思考金融与技术融合过程的商业模式,机构与行业的最佳组织方式和组织边界,以及与之相关的利益冲突和有效的风险防控方式。 一、金融与科技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金融和科技的结合由来已久。金融一直是科技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它最早、最广泛地应用技术手段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运转。 金融和科技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对自身更好的认识和使用。每一次金融与科技新的融合,都带动对它们的重新思考,特别是对金融的重新认识。数字经济的发展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使得金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金融的本质,探索金融业务更好的组织方式。 现有对金融的认识其实都是基于广泛应用的金融技术,即所谓的技术背景下的一种认知。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更细的颗粒度下重新认识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实际上,只有突破对传统金融的一些认知,金融和科技才可能在更细的颗粒度下完成解构,实现更好更细的分工,并在新分工基础上实现新的融合和重构。 二、金融与科技的解构、重新分工融合与重构 金融与科技在解构、重新分工融合和重构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金融与科技的重构过程最需要的是观念和认知上的突破,不被原有的框架所束缚。同时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金融和科技新的分工合作方法,进而推进对金融和科技的认识。不论是业务驱动还是数据驱动,都需要在实践中迭代完成。实践会打破我们对金融和科技的固有认识,也会引起社会特别是金融行业组织方式的重构,原来的平衡利益或者风险管理的底层逻辑也要发生变化。 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过程可能引发的新问题。 (一)观察什么是金融,什么是金融的核心业务 原来对金融运行的理解实际上是传统技术下对金融业务操作机制的理解。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技术的发展其实没改变金融的本质,其本质是在功能层面加以描述——金融是一个信任载体,利用社会信任实现跨时空的资源再配置,从而达到更有效的社会合作。然而本质是抽象意义上的,现实中总是在特定技术和时代背景下,通过特定金融产品、服务实现资源的再组织。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金融业务链条不断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所有的业务链条不是由一个金融机构闭环完成的,一些业务环节被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外包出去,以实现更合理的分工和更有效的社会合作。这个过程需要人们重新思考,从业务环节细化和分工角度观察,什么是金融?金融是否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所有环节?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比如,贷款这种金融业务到底指什么?银行在开展贷款这项业务的过程中,有相当多的环节和流程,如触达客户、了解并评估客户、确定贷款的关键要素、资金划转、贷款资金流向监控和动态评估、到期回收或催收、不良贷款的处置等。贷款业务的所有环节和流程是否应该是一个闭环且都在银行内部执行?这些环节中哪些环节能有所开放,引入社会分工与合作?哪些环节是金融,哪些环节不是金融?近些年不仅贷款的环节被细化并有一定的社会分工合作,银行的其他业务,如汇款、财富管理等业务也都有一定的环节得到细化和分工合作。 金融机构把一些非核心环节的服务外包,比如场景金融或者开放银行。场景金融实际上就是怎样让金融借助科技的手段嵌入日常生产生活,不再独立于生产生活之外。开放金融本质上就是打开金融数据、业务的黑箱,引入开放和生态思维。金融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把业务、交易,甚至底层的账户开放,在保证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跟其他机构合作。这些做法都是金融业务的操作环节的细化,实现了金融与社会更深入的融合与合作。 数字货币的发展提出了银行或者金融的重新定位问题。在数字货币框架下,货币信用的创造并不是必须经过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系统是否还将拥有货币创造中介的独特地位,还是转化为信用服务中介和货币创造的操作中介? 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重新思考金融行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随着金融业务的黑箱被打开,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逐步模糊,金融功能需要保留并更好地实现,但是原有的组织形态是否不变?事实上,在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之前,各类金融创新如结构性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等,已经在模糊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和业务边界。金融机构在功能稳定前提下的组织、业务再造已持续较长时间。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对数据和风控模型,或者说各种价值评估模型的一种判断和使用,也就是说,判断、决策,并且为这种判断和决策承担行为后果的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 显然,如果还是将金融业务定义为全流程的闭环,那么社会分工大概率还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把原来自给自足的事情当中的环节细化,引入社会分工,合作完成。这带来了相互依赖,也促进了分工和合作机制的发展。金融创新也经过这样的过程,功能相对稳定但业务不断变化。近些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环节在打开,人们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模式。合作的颗粒度从传统的企业、政府和个人,细化到环节和流程中。因此,在哪个层面分工,决定我们是不是真正进入深耕细化和重构的过程。 一旦我们从金融业务、金融机构等传统视角跳出来,观察金融、金融行为和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会有不同的结论。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这种认识问题。因此,是时候重新思考什么是金融、什么是金融的核心业务。 (二)如何协调利益冲突和利益分配 制约分工细化的边界是市场规模和合作成本(交易费用),会涉及不同主体的商业模式,以及组织边界等。 以资产管理向财富管理发展为例。资产管理侧重于不同金融资产的组合以在效率边界上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组合,类似于生产端,是以产品为中心。财富管理从生产端向客户端转移,是以客户为中心,要关注客户有什么样的风险偏好,需要什么样的风险收益组合,要关注客户利益,强调客户的成长和体验。当然,如果把投行业务放进来,就会发现投行主要服务于资金需求端,更强调业务导向,而财富管理主要服务于资金供给端,更强调“人”的因素,也会涉及一些资金需求端。这样就会产生利益冲突,既要求买方和卖方的服务机构隔离,各为其主服务,也涉及收费模式的选择,是以存量规模收费、以业绩收费还是采用固定收费等,避免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的利益冲突,最好能达到激励相容。 不同的服务是否需要分开或能否分开,合理服务的边界是什么?如财富管理业务,涉及营销、投资顾问、投资者教育,甚至还会有一些资产管理业务。什么样的业务可以再组合而且应该再组合,什么样的业务必须分开?收费模式与商业模式高度相关,是一种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实现有效合作,产生共赢的共同体。数字经济时代,科技与金融的再融合,也需要合适的商业模式。但在市场重构时期,这种利益合作方式由谁用什么方式决定?理论上,最佳方式应该是力量相对均等的市场主体通过业务实践找到一个相互制衡、相互成就的有效商业合作模式。 (三)重构和合作中的主导权问题 当以同一种视角看待同一件事时,主导权和非主导权取决于市场势力,需要政府保持市场势力的相对均等以形成合理制衡,市场在获取相对主导权中更替和迭代发展。当以不同视角看待同一件事时,主导权可能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市场势力,会牵涉到未来以什么视角打开,进而形成不同“世界”中的主导权问题。 金融监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小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护,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各国进一步强调了消费者保护,纷纷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有些国家在推动“开放银行”,通过政府或市场的力量,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易甚至数据在保证安全、隐私等基础上适度开放,以促进数据共享和新的分工合作模式。 金融和数字技术融合工程的主导权存在不同视角问题。从金融角度看,数字科技公司是为银行提供服务外包的,金融机构主导着金融核心环节和核心技能。但从数字或信息的角度看,数据收集、加工处理、价值挖掘等主要环节由数字科技公司主导,仅价值实现环节是通过金融机构完成的,金融机构是数据价值实现的载体。这是两个主导权的交融。当前出现了一些分层合作和平台服务的趋势,这些平台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占主导地位并与其他层级合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未来金融业务的重点是开发前台,发挥场景的作用,重点实现各项金融功能与客户体验深度融合。 总之,数字经济下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引发金融行业甚至社会的深刻变革。当前处于重大转型变革期,分工、融合、重构已经发生,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参与,怎样使分工、融合、重构过程带来更大的价值,促进行业的发展。在这种时代趋势下,需要跳出传统金融的理念和认知,重新认识金融和技术,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机构最佳组织方式和组织边界,更有效地管理可能的利益冲突及风险。 三、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思考 我国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是概念上的数字化转型,也不是框架上的被动数字化转型,而是结合实际情况在具体业务上的数字化转型。 (一)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应着眼于未来 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非常大,有大行业务下沉的压力,有数字经济的冲击,还有业务定位、经营模式、资本补充等历史问题。中小银行最大的优势是贴近客户、贴近市场、贴近基层。但是,在数字化转型的条件下,这些优势正逐步弱化,因为通过数据和技术方法,大行或者数字科技公司可以充分了解并调动基层,触达并服务尾部客户。只要是被市场看见的价值,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数据和技术方法,转化成低成本的规范操作,从而由大行或科技公司开展。 如果中小银行只是被动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并不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甚至很容易被大行或者科技公司取代。因此,数字化转型应有助于中小银行夯实它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至少涉及三个层面。 (1)出于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考虑,实现现有业务的边际改进。 在现有业务框架和逻辑下,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成本或风险的降低,即现有业务效率的边际改进。 (2)适应环境和客户的数字化转变。社会环境正转向数字化,特别是银行服务的客户正在数字化,企业客户的业务日益数字化、智能化。 为了适应环境和客户的变化,中小银行不得不转型。 (3)通过数字化转型为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生存空间打下基础。 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环境和客户,实现现有业务的边际改进,并不能缓解当前中小银行的困境。很难确定十年后有多少中小银行能存活下来,只有结合中小银行在未来行业中的定位和业务核心竞争力,数字化转型才有意义。 在金融业格局重构和数字化的冲击下,中小银行的定位应该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或者说,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应该夯实哪个长板,强化哪项核心竞争力?由于数字化将带来巨大变化,中小银行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在数字化转型后可能都不复存在,所以要从转型后的场景来看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从数字化对银行体系产生影响的角度,可以看到银企关系在重构。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银行和企业都不再是一个黑箱。银行和企业把机构、业务的黑箱打开,外部开始关注机构的具体业务,每项业务开始有详细的流程。机构之间不再仅仅通过有限的黑箱之间的业务来连接,而是在更细颗粒度下,实现流程层面的相互融合。随着业务流程的相互衔接,在数字化降低操作特别是交易成本的情况下,银行和企业的关系会发生重构,出现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甚至出现平台化创新组织。这意味着未来不仅单个银行的组织架构会发生变化,整个银行业的组织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在整个银行业组织形态重构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的组织形态是怎样的?仍采用现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方式,只是组织边界大小有所调整,还是需要整个行业组织方式进行重构,形成平台和生态模式? 最近人们在讨论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即中小银行的合理组织边界在哪?我们可以看到中小银行很难聘请到具有总行思维的行长,合格股东和独董也很难找。这个时候,组织的合理边界在哪里? 中小银行还存在业务定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目前,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四个: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群体)、与政府有特殊关系、线下实体。这些优势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可能都会逐步弱化。只要能用数据实现的,大行和科技公司可以很容易替代。那么不能替代的是什么?应该是线下面对面的沟通,是软性知识,是对区域、行业特殊性的理解和判断。更紧密的组织联系,对区域、行业更深刻的理解是中小银行的立身之本。 我们需要站在未来看当下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考虑未来行业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市场定位,寻找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重点。 (二)中小银行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最大的短板在于资源不足。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很高,而中小银行资金、人才不足,市场环境压力很大。 因此,中小银行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是不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冲锋”?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技术都夯实了,才可以冲进市场?大行可以这么做,它们的资源和人才是有保证的,但对中小银行来说,资源、条件和时间都无法准备充分。当然可以有效利用外部力量,甚至采取SaaS模式购买一些服务来降低成本,但这涉及内部机制、文化的协调。 实际上,中小银行是可以“单兵突进”的,应该“先开枪再瞄准”。中小银行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准备好再上阵,一定是在市场的开拓过程中逐步完善体系实现转型。这种策略的关键是对未来的核心业务、核心客户有准确把握。即仍然从业务和客户出发,真正“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更好适应重点客户的需求,与客户并肩数字化转型,在逐步迭代中带动中小银行科技和机制的转换。 对金融体系来说,数字化过程就是“走进”企业,“走进”客户,一定是相互“融入”甚至相互“嵌入”。银行业务会逐步嵌入企业日常经营中,或者嵌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这就是所谓的“场景金融”,金融服务从“显”、外部,转到“隐”、内部,甚至推动行业组织形态重构以适应这种变化。 数字化转型在宏观上涉及另一个问题,数字化是从银行入手,从企业入手,还是从第三方入手?如果从银行入手,银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数字化,容易陷入现有理念和业务模式中。银行虽然有大量的数字“金矿”,即有价值的结构化数据,但这些数据缺乏内在的逻辑和联系,也没有转化成机器可以理解和操作的动态数据,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我国许多企业尚未达到数字化的要求,甚至存在意愿和机制上的问题。比较现实的路径,是从服务客户的需求出发,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整合甚至改造现有业务,跟企业共同数字化。即在数字化过程中相互迭代,形成新的融合模式。这种数字化转型过程既能节约精力和成本,又能为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奠定基础,是真实的和有生命力的。 (三)服务外包和社会合作 中小银行未来想发展一定要合作,不能单打独斗。金融业数字化改造要把原来封闭的业务链条打开,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包合作。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这样几个问题:银行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金融业务,什么是非金融业务?什么可以外包,什么不可以外包?如果把数据和各类技术系统拿掉,银行还剩下什么?银行是一个信任载体,核心能力体现在对数据和模型使用的判断上。银行应该是开放的,有大量的主体为银行提供数据和软件服务,银行保留判断、决策和承担行为后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被取代,反而有所增强。为此,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外包,是金融业务、金融业务中某个环节的外包,还是技术支持和维护的外包。 风控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在外包和合作的环境下该如何理解独立风控?笔者认为独立风控需要银行对风险有独特的看法,有自己的判断,但在技术层面上数据和软件服务是可以外包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就是逐步相互合作、相互连接的过程,而社会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相互依赖。金融业是运转或者说驾驭信任的主体。信任来源于对价值、风险的深入理解和长期业务实践的检验。为此,关键是真正走进企业,看见价值,感知真正的风险。只要与价值同在,基本风险就控制住了。 我国当前的金融业发展更加强调开放包容。实际上最近一些国家在推动“开放银行”,即银行通过隐私计算、API等技术,平衡隐私、安全和价值等,在更大范围与更多机构分享基础数据、账户、服务等。数字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开放和重构的过程,是一种共享模式的良性互动生态。 (本文摘选自《数字金融——塑造中国金融新格局》第一篇:机遇与趋势) 《数字金融——塑造中国金融新格局》现已在京东、当当等平台出售,广大读者可点击上方链接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数字金融的权威著作,旨在探讨数字金融在塑造中国金融新格局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书中阐述了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面临的机遇,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新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的数智化转型,数字金融实现的路径和技术手段,平台经济的创新与数字金融的监管和治理等。 -2023“光大杯”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 火热报名中
腾讯财经 2023/9/1 18:05 财经 一份全球乳业榜单里的“伊利密码” 腾讯财经 [] 一份全球乳业榜单里的“伊利密码” 文 无锈钵 热衷于投资龙头企业的“股神”巴菲特,在5月的股东大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可以用十年、二十年为一个周期投资美国股票,但投资中国公司也许两年至五年为一个周期更合理。” 这背后所揭露的,是中国商业环境下的一种常态: 尽管过往数十年里,国内的市场经济实现了宏观层面的腾飞, 但具体到微观领域,风口多、机遇多的背后,中国市场的品牌少、“标杆”更少 。正是因此,大部分时间里,投资者不得不陷入“追热点”、“找风口”的怪圈中。 领先企业当然不是不存在,8月29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23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就为我们揭示了伊利,这一稳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十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不断从品牌、产品和价值层面,开创行业“标杆”形象。 为什么说伊利是消费品行业的“长期标杆”? 作为一份以全球各大乳企销售数据和财报信息来排位的榜单,客观来说,荷兰合作银行的这份榜单是颇具权威性的。 这并不是伊利首次获得国际机构的认可,仅仅是在一周前,这一品牌还蝉联了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榜”四连冠。 事实也和榜单的结论相对应,今天,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潜意识里,伊利已经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天花板”,甚至具备冲出亚洲,和国际一流乳业品牌相竞争的能量。 回望过去,尽管消费品赛道是市场公认的“避风港”,但许多新消费品牌,仍然在周期的波动下“昙花一现”。 市场趋势的变化常常最让人感到困惑,什么样的品牌能成为消费行业的“长期标杆”?透过对伊利成长逻辑的解读,市场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首先是所处的行业,“鲸鱼只栖息在大洋深处”,对于企业来说,这一道理同样适用。唯有足够“长坡厚雪”的赛道,才具备孕育长周期“标杆企业”的可能。 伊利所处的乳制品行业,就是这样的赛道,作为当今居民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和乳饮料已经成为用户生活的“必需品”,《2022年乳制品行业研报》显示,当前,国内乳制品市场容量超过五千亿,消费人群遍布各个地区,潜力庞大。 在这基础上,涵盖了液态奶、酸奶、奶粉、冷饮、奶酪多元业务的伊利,从基因上就具备“无死角”服务全龄段群体的能力,因而能够在这一赛道中不断“滚大雪球”。 而决定企业能否成为标杆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则是影响力,唯有拥有广大的消费受众和品牌力,企业才能不被短期消费趋势更迭所影响。 这方面,伊利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每天,有1亿多份伊利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每年有将近11亿中国消费者享用到伊利产品。 毫不夸张地说,在规模层面,伊利已经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伊利发展的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行业发展的确定性。 最后则是可持续发展,唯有具备长期增长能力的品牌,才有机会应对复杂的周期和不确定性,实现对行业的领跑。 而在这一层面,尽管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受到诸多挑战,但作为行业龙头的伊利股份还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最新半年报数据显示, 上半年伊利营业总收入同比增4.31%至66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2.85%至63.14亿元,再创亚洲乳业新高。 良好的财报表现背后,伊利已经连续30年实现正增长,即便是放眼全球资本市场,有能力达成这一成就的品牌,也是屈指可数。 这也是为什么,哈佛大学教授麦伟略在了解了伊利的成长轨迹后深刻感慨: “一个没有任何垄断资源的企业,在内蒙古这样一个远离一线市场的地区,把牛奶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伊利所做到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0年稳健增长,什么铸就了伊利的护城河? 30年持续增长,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抽象的数字,然而如果把它细化,我们就会发现,伊利的成长故事,几乎横贯了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 这段历史里,包含着抗疫、载人航天等等数不清的节点。作为对比,大洋彼岸的美国,即便是苹果、微软这样的品牌,也常常难以连续10年保持增长。 在这基础上,更难能可贵的,则是伊利数十年如一日所展现的企业活力。 在伊利的增长故事里,“时间跨度”不是唯一的记录,稳居行业第一的“第二曲线”增速同样表现优异。 消费品行业,从来没有企业能像伊利这样,具备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线,并且跨越不同周期,“量产”十亿、百亿级爆品。 如果用“护城河”来解释这一切的话,那么这条护城河,一定不是一道浅浅的水沟,而是巴菲特口中“宽阔的、动态的、游动着鲨鱼的护城河”。 从伊利的财报和动向来看,这条“护城河”,正是伊利结合强有力的创新、数智化能力,并配合长期积累的渠道优势,所形成的多元化产品线,和超出行业范畴的品牌价值。 在以安全、品质为第一道生命线的乳制品行业,品牌是构建消费信任的基石,产品则是延续落地消费信任的纽带。 伊利一直深受全球顶级盛会、赛事认可,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亚运会等,这 构筑了伊利超越周期的品牌价值。 可以说,“国有大事,必有伊利”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司空见惯的传统。 而当我们把头抬起,仰望眼前这片浩瀚无垠的星空时,中国的航天事业里,伊利的支持同样闪现其中。 此前,这一品牌更是荣膺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唯一保障乳制品,为航天大会提供纯牛奶、奶粉、酸奶、奶酪等多类营养支持,收获广泛好评。 品牌价值侧的成果之外,依托对消费趋势的关注,对创新和数智化的前瞻布局,所实现的“需求洞察——研发承接——数智落地”的生产体系,则是保障伊利横跨全产业链“产品军团”战斗力的关键。 目前,伊利已拥有“伊利”母品牌及20余个子品牌,其中安慕希、母品牌伊利(产品)、金典年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以上,优酸乳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有10个子品牌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 近年来,聚焦消费者对高品质、高营养乳制品的需求,伊利陆续推出A2、富硒、原生DHA等功能性健康营养品。2023年,伊利更是从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细分功能性健康需求出发,率先推出全球首款控血糖牛奶、全球首款常温活性乳铁蛋白有机纯牛奶、首款低GI奶粉、首款药食同源奶粉。 针对消费者群体细分市场,伊利今年还加码控糖产品创新,推出了欣活纾糖膳底配方奶粉、舒化安糖健等功能性控糖新品。 而上述产品层面的创新,都在今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 综上所述,正是这种品牌价值层面的“高维引领”,和产品创新层面的“扎实落地”,最终铸就了伊利逆周期增长和持续性增长的底气。 从“追风口”到“造风口”,伊利做对了什么? 中国目前有超过1600家乳企,为什么位居全球五强的只有伊利? 因为许多品牌往往沉浸于销量增长,却忽视了更深层的价值建设。 对于企业经营来说,销量只是战略的终端反馈,而战略又是围绕价值的行进方向。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追逐短期的销量容易,然而成为行业表率,领导产业的整体跃升,却很艰难。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勒说: “优秀的企业满足市场,杰出的企业创造风向。” 从自主创立了苜蓿越冬方案,到主导中国乳业智能工厂建设标准,再到构建“全球健康生态圈”,伊利的许多方案和战略,都是“开行业之先河”。 以产业创新层面为例,伊利是行业内极少数贯通一二三产业,依托数字化与创新“双引擎”,主动构建覆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创新体系的品牌。 今天,在乳制品产业的上游,伊利拥有全球智能化程度领先的智慧牧场,不仅可以实现牧场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还大大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 在中游的智能工厂端,伊利也通过数智化赋能,全面提升生产力。 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为例,液奶基地灌装生产线效率提升近2倍,是全球灌装速度最快、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灌装生产线。 而在传统缺乏数据量化的消费端,伊利也依托“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智化运营,开发了智能洞察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者洞察方式,平均用3.5天就可以完成市场洞察,还能实现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 不仅如此,伊利的创新布局更是可圈可点。其在全球设立15个创新中心,围绕国际乳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整合海内外研发资源,布设了一张涵盖全球领先研发机构的创新网络。 截至2022年12月底,伊利全球专利申请总数、发明申请总量位居世界乳业十强第二名。 第三方视角这样评价伊利的数字化转型: “有专门团队负责集团数字化的保障、落地和执行,消费者洞察、数据能力整合都有计划性地在推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样本。” 回顾伊利的成长故事,不难发现,伊利的许多布局,都没有在短期展现经营效益,而是在更长的实践周期里,助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外人看来,伊利总是运气“出奇的好”,疫情带动了产品的安全和品质升级,带火了伊利的高端奶粉和益生菌;元宇宙火的时候,伊利有虚拟工厂;双碳流行的时候,伊利又能拿出厚厚的ESG成果报告…… 一次次踩准时代的节点背后,正是因为伊利把苦功夫花在了舞台之下,不“追风口”,而是“造风口”,把握乳制品行业专业化、细分化、高端化的历史趋势和产业机遇,不断探索繁荣新路径,最终实现了“立足过去,辐射未来”。 以ESG项目为例,伊利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连续17年的坚持背后,是伊利长期坚守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 今天,伊利不仅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携手更广泛的全球乳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更是以实际行动引领全产业链的减碳工作。 最新出炉的《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显示,伊利及其生态圈合作伙伴,在污泥减量化、建设在线监测物联网系统、固废回收利用、沼气回收利用、推动主要原奶供应商开展种养结合等工作中,均已取得显著成绩。 正如那句古老谚语所说那样:“苹果不会掉落在离树太远的地方。”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滴的成就,其实同样有迹可循。 从这个角度来说,伊利这样的龙头乳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更在于为乳制品,乃至整个消费品行业,提供了一套世界一流品牌的“成长范本”。
腾讯财经 2023/9/1 18:05 财经 高端制造里的投资机会有哪些? 腾讯财经 [] 高端制造里的投资机会有哪些? 提到高端制造,不少朋友可能首先想到新能源和汽车行业,还有哪些也属于高端制造呢?本期想给大家介绍 高端制造的细分领域——航空航天。 提起航空航天,大家可能既熟悉又陌生。其实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防军工大主题下一个比较特殊的制造业 , 它不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安全、国家经济长期安稳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 那么这个赛道具备长期投资逻辑吗? 答案是 肯定的 。 首先,在大国竞争背景下,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安全的“必选消费” 。 其次, 航空航天产业有着优质稳定的竞争格局 ,相关企业资质认证严格,龙头企业护城河明显。 第三, 航空航天产业计划属性强,且抗周期属性强 ,航空航天企业的军品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军费支出,近年来国防支出增速均高于GDP增速,几乎不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最后, 航空航天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 总结下来呢,这是一个长坡厚雪的好赛道。既然长期价值凸显,那落实到投资,中证高端装备细分50ETF可以一键布局航空航天产业。 中证高端装备细分50指数,十足的航天军工范儿: 从指数成分来看 ,该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 50家 业务涉及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航空动力及控制系统、微波雷达、卫星导航、光电红外、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的上市公司。 选择这只指数,相当于一键布局国之重器。 从行业分布来看 ,该指数 高度聚焦航空航天产业链 ,主要集中在航空装备、军工电子、计算机设备(网络安全)、航天装备等板块。 而 从估值看 ,经历了一轮较长调整期,当前航空航天板块的 整体估值处于底部区域 ,安全边际相对较高,且航空航天板块的基本面向好趋势未发生变化,中长期表现亮眼。 对于想布局军工装备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朋友来说,中证高端装备细分50是一只宝藏指数,不过该指数为中高风险,大家按需选择。
腾讯财经 2023/9/1 18:07 财经 中国平安COO付欣:平安步入第四个十年,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 腾讯财经 [] 中国平安COO付欣:平安步入第四个十年,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 “改革显效、战略深化、高质量发展,”在8月30日召开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首席运营官付欣以三个关键词评价2023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这也是付欣自升任中国平安首席运营官后,第二次参加业绩发布会。 在今年3月份,她首次亮相业绩发布会,并表示对中国平安2023年以及中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在2017年10月加入中国平安之前,付欣曾先后就职于德勤、IBM、普华永道、罗兰贝格等国际级咨询公司,长期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在金融、科技、医疗等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战略规划经验。 入职中国平安以后,付欣曾任中国平安副首席财务执行官、企划部总经理,现任中国平安首席运营官兼战略发展中心主任。对于平安发展至今的战略演进,她了熟于心。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付欣表示,中国平安已步入第四个发展十年,站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平安生命力的底层逻辑 2023年是平安创立35周年,回顾过去35年的发展历程,付欣说,平安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个十年,平安诞生初始,主要任务是探索现代保险制度。第二个十年,平安最早在业内提出综合金融的理念,开始了“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雏形,这个理念一直贯穿至今。 第三个十年,平安着力发展科技,并提出了“综合金融+科技赋能”,也就是如何让科技赋能主业发展。 如今已步入第四个十年,“在过去的3年半时间里,平安结合宏观因素、行业发展、疫情因素,推动改革升级,挑战不小,但为了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势在必行。”她说。 “经过这3年半之后,我们站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所以,其实我们并不是很担心短期的波动,比如上半年营运利润的微降,因为我们对中长期是比较有信心的。”付欣说。 信心的来源有很多,付欣举例,比如寿险NBV作为前瞻指标已有大幅增长;保险合同服务边际近8175亿,存量规模大,业务质量好,是未来利润释放稳定坚实的基础等。 另外,平安独特的综合金融模式带来了利润的多元化结构,“我们内部有着高度协同的组织文化,以客户数、客均合同数、客均利润驱动利润增长,这也使得我们的获客成本更低、客户黏性更强。”她说。 “就我个人认为,平安的生命力主要来自于两个底层逻辑:一是专业,平安希望能够做一些哪怕是在别人看起来短期内比较复杂或者是有门槛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恰恰令平安更加专业;二是包容,平安对人才包容,对业务包容,对客户需求长期重视,这也是平安的底层基因。”付欣说。 保费增长的驱动力 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安保险板块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598.48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寿险、健康险及财产险的保费收入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对此,付欣表示,在寿险方面,主要受市场对长期储蓄及保底稳健投资需求的驱动,今年上半年,客户对于寿险的需求增加。“另外,平安寿险改革成效显现,业务品质不断提升,‘保险+’服务深化,契合客户需求,这些其实都是寿险保费能够增长的原因。”她说。 对于健康险,付欣认为,在国家大力推广政策性健康保险的背景下,后疫情时代,居民的健康保险意识有所提升,拉动健康险快速增长。 对于财产险,付欣说,随着疫情之后经济活动的回暖,客户开车出行需求复苏,平安产险自身服务也在不断优化,另外,非车险的增长也非常可观。 今年上半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从3.5%切换至3.0%,也拉动了一波保险需求,体现在6月-7月保险市场十分活跃,而8月份之后开始下调。这是否会对下半年的保险产品销售带来压力? 对此,付欣说,相对于定期存款,分红险、年金等产品的优势依然存在,“我们的分红长期维持在4%以上,回报率是比较高的,对客户的财富需求来说具有吸引力,另外,我们之前也进行了相关的队伍培训,做好产品切换工作,引导客户不仅关注价格的变化,还要关注保单本身以及保险服务的质量。”她说。 科技板块的定位和前行方向 近两年,中国平安的利润贡献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其中,科技板块曾一度亏损,但去年开始已扭亏为盈。事实上,科技板块也曾为集团贡献了不错的利润,今年上半年,科技板块实现营运利润22.50亿元,同比有所下滑。 那么,未来,平安的科技板块“何去何从”,其定位和下一步发展方向如何?\u200c\u200c 付欣说,平安旗下汽车之家、平安健康、金融壹账通目前客户经营持续优化,经营业绩均持续改善,近两年主要是陆金所控股利润承压,未来伴随经济回暖,叠加科技板块经营质效的不断提升,也将提高科技业务对集团的整体贡献。 付欣介绍,平安整个科技板块的定位,一是紧密围绕主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科技,赋能到金融主业,促销售、控风险、降成本。 “比如,我们用过AI促进销售,AI做理赔,AI帮助催收,这些事情可以提升客户体验。”她说,二是通过打造领先的科技能力,助力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化“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竞争力。 “比如我们开发了医疗机器人AskBob,帮助医生提升诊疗质量、提高诊疗效率。”她说。
腾讯财经 2023/9/1 18:08 财经 日本经济为何超预期 腾讯财经 [] 日本经济为何超预期 日本经济增长超预期,短期得益于出口的逆势增长。长期来看,日本的房地产已经从底部走出,工资开始上涨,通缩的顽疾有望治愈,企业和居民步入了重新加杠杆周期。 廖宗魁/文 一提起日本经济,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标签就是“失去的三十年”、“低欲望社会”、“通货紧缩”。而且每当国内的专家提及日本经济时,都是把它当做背景板,当成引以为戒的对象,不管是房地产泡沫,还是资产负债表衰退,都会拿日本经济作为批判对象。 不经意间,日本经济和日本股市都惊呆了众人。2023年二季度日本GDP环比折年率(下同)高达6%,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日本股市2023年涨幅高达22%,而且创出了历史新高,确实是经济的晴雨表。 欧美经济衡量经济增长喜欢用环比,这一数据通常比同比波动要大,日本经济这一惊艳的数据会不会只是数据波动的昙花一现?时间稍微拉长一点,一季度日本GDP增长3.7%,过去五个季度日本GDP平均增长达2.8%。 乍一看,也就3%不到的平均增长水平,似乎也不怎么样。不过,要知道在过去十多年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还不到1%,而且3%左右的增速放在欧美发达经济体中,都是很亮眼的。为何近期日本经济突然惊艳起来了呢? 房价和通胀都起来了 二季度日本经济的强劲增长,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净出口的大增。不是说全球经济在放缓吗,怎么日本的出口却逆势攀升?日元的持续大幅贬值,可能对提升日本产品的全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两年,欧美为了对抗高通胀不得不大幅加息,但日本的通胀环境优越得多,日本央行一直维持着零利率,使得日元出现大幅贬值。2021年以来,美元兑日元从100左右贬值到目前的145,日元累计贬值超过40%。2021年和2022年日本出口增速分别高达21.5%、18.2%。 短期的经济往往存在波动,1-2年的表现有的时候也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我们不妨看看以前贴在日本经济身上的标签,是否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标签就是“失去的三十年”。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经济繁荣的顶峰,随后就像是失足的青年,迷失了方向,陷入了超低速的增长。之所以会有“失去的三十年”,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负反馈。 日本房价持续下跌了20多年,在“安倍经济学”推出以后,日本房价于2014年前后终于见底。2014-2019年,日本综合房价从底部回升了20%,在疫情后房价上涨呈加速之势,2020-2022年三年内就上涨了约25%。日本房地产已经步入上升周期接近10年了,早已摆脱了此前泡沫破裂后的延绵下跌。 日本的低借贷成本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房地产,比如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美国黑石集团2020年以来,就一直强势买入日本房产物业。 另一个标签就是“通货紧缩”。当人们一提到通货紧缩时,首先就会想到日本,负利率也是日本的一个奇怪产物。即便是日本长期实施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通缩的局面也没有改变。通货紧缩会让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投资和消费,因为随着物价的不断走低,持有现金就等于变相的增加了购买力。 在1992-2021年的30年里,日本CPI的年均增长只有0.27%,而且在1999-2005年和2009-2011年都持续地出现CPI负增长。不过,这种持续低通胀、甚至通缩的时代似乎正要过去。2022年日本CPI同比增长2.5%,终于回到了一个相对正常的物价水平,通常认为发达经济体的合意通胀水平是2%。 从月度数据看,自2022年8月以来,日本CPI同比增速已经连续12个月处于3%以上,这在过去30多年里是绝无仅有的。日本经济头上通货紧缩的帽子也被摘掉了。 更重要的是,最近日本工人的工资增长了。过去30年来,日本工资稳如磐石。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数据, 2021年日本的平均年薪为39711美元,只比1991年的37866美元涨了不到2000美元。经济的持续低迷,企业只能紧衣缩食,自然也就没有能力给员工涨工资了;反过来,员工工资常年不涨,就更没有能力增加消费,导致低欲望,经济也就很难提振。这种怪圈,日本政府想尽浑身解数破解而不得。 这一恶性循环最近看来要打破了,通胀的上涨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日本工会在春季劳资谈判中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涨薪“斗争”,并在政府的声援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根据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5月份公布的日本大型企业与工会的工资谈判结果,日本大企业在2023年春季为员工加薪3.91%,创下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 企业和居民都在加杠杆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最大的创伤是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受损,这两个部门都经历了超过20年的去杠杆以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过程,这也是日本“失去三十年”最重要的原因。这期间,日本政府不得不持续的加杠杆,但也无法改变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状态。 情况出现转机发生在2016年之后,日本企业和居民开始加杠杆了,尤其是2018年之后加杠杆明显提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日本非金融部门的信贷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初的95.1%,持续快速上升到2020年底的116.1%;日本居民部门的信贷占GDP的比重从60.4%上升到67.5%。 或许日本经济正在逐步地走出“失去三十年”的阴霾,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其一,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容易引发企业和居民长时间的去杠杆,即产生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大概用了20多年才消化了这一负面影响。 其二,治理通缩的难度要远大于治理通胀。在传统的经济思维框架中,人们更担心通胀。但从欧美近些年治理高通胀的经验看,只要央行果断地收紧货币,通胀很容易得到控制;相反,不论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验,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验,都表明对付通缩要困难得多。 其三,“安倍经济学”推出的一系列极宽松的宏观政策对日本经济的恢复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带来了日本房地产市场的恢复,使得企业和居民重新开始加杠杆。在不引发高通胀的情况下,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副作用。 其四,熬久了总会走出来。房地产是一个永久性行业,泡沫去干净后,总会再度上升。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经过长时间的修复后,终归会回到加杠杆之中。唯一的区别是,这种修复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缺乏政策的正确辅助(比如日本),这种修复时间可能长达20年;如果有政策的更好支持(比如2008年后的美国),修复时间可能只有4-5年。
腾讯财经 2023/9/1 18:08 财经 药明康德超300亿减持,收入增速创新低,“医药女神”跌成菜市场大妈 腾讯财经 [] 药明康德超300亿减持,收入增速创新低,“医药女神”跌成菜市场大妈 出品 子弹财经 作者 段楠楠 编辑 冯羽 美编 倩倩 审核 颂文 前几年CXO(医药外包)企业有多风光,2022年就有多落寞。 2022年以前,由于机构抱团医药股,加上国家大力支持创新药企发展,CXO企业在资本市场风头一时无两。 以CXO龙头药明康德为例,自2018年上市一直到2021年7月,公司股价累计涨幅接近2000%,其余CXO企业也不遑多让,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暴涨。 但在2022年,CXO企业股价均大幅下跌,以CXO龙头药明康德为例,截至2023年9月1日,药明康德股价报收80.16元/股,较2021年7月创下的历史最高点171.08元/股跌幅超过52%。 药明康德股价暴跌固然有前期资本疯狂炒作后资本退潮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药明康德股东一轮又一轮的巨额减持,公司自身经营面临众多不确定性以及业绩增速下滑带来的影响。 药明康德是如何跌落神坛的? 1、在手订单下滑,收入增速创十年新低 2023年8月1日,药明康德披露了2023年半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实现营收188.71亿元,同比增长6.28%,归母净利润为53.13亿元,同比增长14.16%。公司营收增速创下近10年来新低。 图 / 药明康德2023年半年报 从收入来看,药明康德营收分为五部分,分别为化学业务、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细胞及基因疗法以及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 图 / 药明康德2023年半年报 其中化学业务为公司核心业务,2023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实现营收134.67亿元,同比增长3.80%,占公司营收比例高达71.36%。化学业务增速下滑是公司营收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 2022年全球疫情肆虐,各大药企为了尽快推出特效药,纷纷加大对新冠商业化项目研发资金投入。 随着药企新冠商业化项目订单持续追加,药明康德新冠商业化项目订单出现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实现营收288.50亿元,较2021年增长104.80%。在化学业务爆发式增长带动下,2022年药明康德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70%以上增长。 随着全球疫情趋于平稳,药明康德化学业务中新冠商业化项目出现下滑,这也导致药明康德化学业务营收增速大幅放缓。 不过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2023上半年药明康德常规化学业务增速为36.1%。公司整体营收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同比增长27.9%。 即便公司常规项目收入仍维持不错的增长态势,但也出现增速下滑。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药明康德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带来的收入增速超过30%,2019年则为33.87%。 除收入增速下滑外,公司新增客户数量以及在手订单情况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药明康德新增客户数量超过600家,2022年同期药明康德新增客户数量超过650家。 在手订单方面,2023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在手订单为338.95亿元,同比下降3.53%,剔除新冠影响后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5%。 虽然公司常规订单仍在持续增长,但与前几年相比,增速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0年药明康德在手订单增速分别为52.98%、33.24%,2023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剔除新冠影响后在手订单增速仍不及疫情前。 从常规收入增速、新增客户数量以及在手订单来看,药明康德无疑正在遭遇成长瓶颈。 2、国内创新药遇冷,公司遭裁员 药明康德扩张受阻,一方面由于新冠商业化项目订单减少,另外一方面也跟国内创新药不景气有关。 过去几年,由于集采对仿制药药企经营产生极大冲击,不少仿制药业绩遭遇滑铁卢。仿制药企将目光投向创新药领域。 根据平安证券披露的数据,2022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为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2018至2022年,国内创新药年复合增长率为8%。 作为医药行业的“卖铲人”,在国内创新药大发展的背景下,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CXO企业挣得盆满钵满。某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内创新药爆发初期,不少药企甚至不需要知道研究方向,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CXO企业就帮你做了。 但与之前的意气风发相比,2022年以后,国内创新药行业开始风云突变。不少药企减少对创新药研发投入,财大气粗的“金主”少了,交给CXO企业的试验项目自然变少,药物创新越来越精细化,研发终止也成为家常便饭。 行业遇冷,加上二级市场创新药企股价持续大跌,让投资机构对创新药企投资变得更加谨慎。 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创新药领域投融资事件为413起,同比下降33%,投融资总额为889亿元,同比减少52%。进入2023年,国内创新药企融资金额进一步下降,以2023年5月为例,国内创新药融资金额仅为29.6亿元,环比下降40.20%,同比下降14.94%。 从国内市场看,近两年创新药市场收缩一定程度上对CXO企业国内业务造成压力,这点对于药明康德也不例外。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药明康德来自中国客户收入为32.3亿元,仅同比增长6%。 同期,公司来自美国、欧洲业务分别增长42%和19%。由于行业遇冷,药明康德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业务收入大幅下滑,2023年上半年,药明康德该业务仅实现营收3.42亿元,同比下滑24.85%,该业务也成为公司营收唯一下滑的业务。 图 / 药明康德2023年半年报 由于国内创新药行业遇冷,不少CXO企业都开始裁员,一位知名猎头对媒体表示,头部企业都在裁员,以国内订单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则更加困难,给员工发工资都变得十分困难,迫于生存压力,不少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 作为大型CXO企业,前几年由于国内创新药市场火爆,药明康德在临港建立了主做细胞及基因疗法业务的临港基地。 但在2023年3月28日,药明康德突然将临港基地关闭,并称基地业务调整涉及50名员工。满打满算,这个基地的运营时间也不过一年半。 从药明康德2023年半年报来看,仅2023年上半年公司亚洲员工较上年年末就减少了近3000人,虽然药明康德并未明确解释原因,但与国内创新药行业遇冷必然分不开。药明康德临港生产基地的关闭,也让国内创新药行业倍感挫败。 3、减持金额超300亿,“医药女神”跌成菜场大妈 如果说业绩增速放缓,国内创新药业务下滑是药明康德股价下跌的根本原因,那股东疯狂减持则是压死药明康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8年药明康德正式登陆A股,由于公司所处行业在A股的“稀缺性”,一上市药明康德便收获16个涨停。 2019年4月30日,药明康德迎来上市后首次股份解禁,随后在2019年5月1日,药明康德股东Glorious Moonlight Limited、ABG-WX Holding (HK) Limited、上海金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名股东公布减持计划。 紧接着3个月后,药明康德再度公告称,Glorious Moonlight Limited等7名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76亿股。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仅在2019年5月至11月,药明康德7名股东合计减持21次,减持股数高达1.61亿股,以当时药明康德股价计算,减持金额接近130亿元。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今药明康德股东合计减持超300亿元。在此过程中,公司实际控制人李革以及一众高管也频繁减持。从2020年至今药明康德高管累计减持金额超过7700万元。 而公司实际控制人李革、赵宁夫妇也频繁减持公司股份。药明康德IPO前,两人有股权关联的WuXi AppTec (BVI) Inc为药明康德大股东之一,由于不断减持,截至目前WuXi AppTec (BVI) Inc彻底消失在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行列。 有意思的是,药明康德股东还曾因为违规减持被证监会处罚。2021年5月14日至6月7日,上海瀛翊累计减持28.94亿元。但上海瀛翊作为委托投票方在IPO时就有关于减持的承诺,但在减持时药明康德并未提前15个交易日公告,披露上海瀛翊相关减持计划。 对此,药明康德也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上海瀛翊因违规减持,被证监会责令改正、警告,并处以2亿元罚款。 药明康德股东频繁、巨额减持导致公司股价持续大跌,截至2023年9月1日,药明康德股价较最高点跌幅超过52%。公司股价暴跌导致一众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其中最知名的便是被市场称为“医药女神”的葛兰。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葛兰旗下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持有药明康德6356.95万股,为葛兰旗下基金第二大重仓股。在药明康德股价大跌影响下,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单位净值从最高4.421跌至2023年8月31日的1.9436,累计跌幅超过56%。 由于基金净值连续大跌,葛兰也从基民口中的“医药女神”变成菜市场“葛大妈”。 从经营和市场来看,不论是国内创新药行业遭遇寒冬或者是股东连续减持,都不足以对药明康德形成较为严重的打击。 真正值得药明康德担忧的是,公司工程师红利正在快速消失。数据显示,2022年药明康德员工人均薪资为23.40万元,而2017年时,药明康德员工平均薪酬为14.68万元,短短5年时间内,药明康德人均薪资涨幅接近60%。 与别的医药企业不同,CXO企业作为医药行业的“卖铲人”,需要大量工程师进行研发,因此,控制人力成本是公司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过去几年,由于中国人口红利快速释放,药明康德得以获得大量廉价工程师,药明康德因此被外界称为“制药界富士康”。 从员工人均薪酬来看,药明康德工程师红利正快速消失。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药明康德将部分研发基地迁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这也意味着药明康德人力成本将进一步上升。 面对国内创新药不景气、股东频繁减持、工程师红利消失等不利因素,药明康德未来如何破局,「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将持续保持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腾讯财经 2023/9/1 18:11 财经 保费、利润稳步齐增,解读稀缺民营险企的转型成长之道 腾讯财经 [] 保费、利润稳步齐增,解读稀缺民营险企的转型成长之道 两个指标表现相当亮眼。 作者 扶苏 编辑 小白 古话说:静水流深。 提到保险,作为一个家庭财富的守护神,却少有人会花时间系统研究;普通投资人也往往囿于专业能力,敬而远之。 不仅如此,我国对保险业的监管向来严格,相比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领域,保险行业一直以来维持着相对传统的经营模式。 对投资来说,这难道不是优势吗? 可能有些读者还未曾注意到:今年以来,保险业是复苏态势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保险企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12.5%;新增保单件数337亿件,同比增39.4%。 (来源:金融监管总局网站) 与此同时,上半年还出现了一些提振市场情绪的事件,其中包括在市场利率不断下调的背景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也从3.5%下调至3%,部分保险需求在窗口期前集中释放。 种种迹象表明,此时密切关注保险行业,恰逢其时。 风云君把目光投向了一家港股上市的民营保险企业——阳光保险(06963.HK,下文亦称“公司”或“阳光”)。 稀缺:大型民营传统险企 阳光保险成立于2005年7月,并于2022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目前,国内的上市险企主要集中为国企。如果不包括纯互联网险企,港股市场的传统险企中,民营的仅中国平安(02318.HK)和阳光保险两家。 阳光保险是继2004年中国平安上市后,港股唯一一家上市的民营传统险企。 一般来说,保险业务可分为两大类:寿险和财险。纵观全球和中国的保险市场,寿险均为最大的板块。 (来源:《2023年安联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 根据安联全球保险报告,2022年,中国寿险市场的表现颇为亮眼,实现保费收入3300亿欧元,保费同比增长率领先全球寿险市场平均水平,达到4.0%。 规模相对较小的财险市场,因其高成长性也不容忽视。 早在2010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财险市场,并在2022年保费规模达到日本的三倍。 2022年,中国财险保费收入1860亿欧元,同比增7%。 (来源:《2023年安联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 目前,公司的保险业务较为多元化,寿险、财险均衡发展。 公司有三家主要子公司:阳光人寿、阳光财险和阳光资管。各子公司之间差异化经营。 阳光人寿,经营寿险和健康险业务,为客户提供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等产品; 阳光财险,经营财产险业务,为客户提供涵盖机动车辆险、意外伤害和短期健康险、保证险、责任险、农业险和企业财产险等财产险产品; 阳光资管,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的运用管理。 按总保费收入划分,2023年上半年,人身险业务占公司总保费收入的68%;同期,财险业务占总保费收入的32%。 (制图:市值风云App) 寿险是公司人身险业务的大头,2023年上半年,占人身险业务总保费收入的87%。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总保费收入是比营收更值得关注的增长指标,直接反映了保单获取能力。 2022年,公司总保费收入1087亿元,同比增6.9%。2023年上半年,公司延续了增长势头,总保费收入678亿元,同比增7.7%; (制图:市值风云App) 保险企业的盈利来源主要分承保端和投资端,分别对应“保险服务业绩”和“总投资收益”。 据披露,2023年上半年,公司保险服务收入302亿元,同比增7.3%;总投资收益77亿元,同比增1.3%。 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9.0%,展现出强劲盈利能力。 (制图:市值风云App) 人身险:新业务高速增长,向个险渠道转型 2023年上半年,公司人身险业务总保费收入458亿元,同比增9.0%。 对于人身险业务,“新单期缴保费收入”和“新业务价值”是重要的财务指标。原因简单来说,这两个指标代表着当期增量,预示着未来成长性。 据披露,2023年上半年,新单期缴保费收入139亿元,同比增53.4%;新业务价值27亿元,同比增37.1%。两个指标表现相当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保险企业来说,新业务通常是内含价值的驱动力,后者是一个独立于财报的指标。 由于人身险业务保单期限长,大量未到期保单的利润会随着时间在未来逐渐实现,而财报仅仅反映当年释放的会计利润。 因此,内含价值,更适宜用来衡量保险企业人身险业务的价值。 据披露,公司的内含价值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阳光人寿内含价值为812亿元,较上年末增6.9%,表现稳健。 从全球保险业的经验来看,由保险代理人队伍组成的个险渠道,往往构成了一家保险企业的“基本盘”。 话说回来,个险渠道为啥这么重要呢? 安联全球保险报告中指出:“保险业正面临着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保险公司的价值主张将从单纯的财务补偿演变为风险管理和提供全面的服务。” (来源:《2023年安联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 换言之,在未来,保险企业将不再局限于提供传统产品,而是需要具备深入洞察客户需求,服务其全生命周期的能力。 公司推行的“纵横计划”,正是基于这一大趋势。 简单来说,“纵”是人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需求,“横”是立体的多元保障和服务。公司围绕客户家庭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产品及生态服务保障,而计划的具体落地,则离不开代理人构成的庞大服务网络。 近年来,公司一直在加快向个险渠道转型。 2023年上半年,公司个险渠道总保费收入同比增28.8%;其中,新单保费增速尤其亮眼,为58.9%。 (来源:公司2023半年报) 这说明保险代理人已成为公司获取寿险新保单的“中坚力量”,而这得益于人均产能的提升。 据披露,2023年上半年,公司个险渠道人均产能2.6万元,同比增63.0%。 与此同时,公司代理人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在寿险行业,MDRT(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百万圆桌)是保险代理人的“重要头衔”,意味着具备专业的技能和卓越的客户经营能力。 据披露,公司达到MDRT标准的人数,在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2倍。 “纵横计划”也带来了公司客户满意度与黏性的持续提升。 2023年上半年,公司13个月保费继续率92.7%,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25个月保费继续率85.6%,同比提升9.1个百分点。 (制图:市值风云App) 财险:盈利风控两手抓、两手都硬 长期以来,财险虽然在业务结构方面让位于寿险,但因其领先的盈利能力,仍然吸引关注。 公司旗下阳光财险,曾创下行业最快盈利记录,开业23个月开始实现盈利,并连续保持盈利。 (来源:公司官网) 2023年上半年,公司财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19亿元,同比增5.1%,成长性依旧。 分险种来看,机动车辆险是财险业务的大头。2023年上半年,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9亿元,同比增3%。 不过,非车险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同期,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91亿元,同比增8.4%,增速高于车险及整个财险业务。 (来源:公司2023半年报) 公司财险业务的盈利能力也得到提升。 2023年上半年,公司财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98.5%,同比降0.3个百分点。车险综合成本率98.3%;非车险综合成本率98.7%。 上述表明,公司在车险业务维持承保端盈利的同时,非车险业务也实现了进一步改善。 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公司近年来在成本管控方面的投入。车险业务中,通过持续深化车险智能生命表工程,深度融合车险经营与精算技术,不断提升定价准确性和资源分配科学性,有效增强多渠道均衡发展能力。 另外,非车险业务中,阳光研究建立以非车数据生命表为核心的非车经营体系,持续提升业务定价及资源配置能力,为非车业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当然,成果背后也离不开公司近年来的“伙伴行动”。 简单来说,“伙伴行动”强调“保险+科技+服务”融合,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风险识别和产品定价能力,服务企业长尾客户。 可见,风险定价正在全面朝着个性化、定制化发展,以往服务不到的长尾客户、识别不到的风险盲区、认识不到的客户痛点,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都有了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举个栗子,公司上线的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大幅提高了风险的识别率。 今年以来,国内保险市场需求被激发,保险业已告别诸多的不确定性,实现复苏向好。 保险企业作为金融领域大员,公司正在依靠客户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构筑竞争壁垒。 需要强调的是,8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已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全面检视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因素,加之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已发声要求撤销股票印花税,这些利好因素进一步激活港股市场的流动性。 同时,港股市场上,大型民营保险企业具备稀缺性。过去几年来,公司通过服务提升和科技创新,加快了转型的步伐,承保端持续改善。 行业东风已至,公司自身实力兼备,公司后续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 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
腾讯财经 2023/9/1 18:11 财经 不追高,不梭哈,见好就收,美滋滋!圆信永丰当家一姐范妍:“抗震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丨 基金人物志(二十六) 腾讯财经 [] 不追高,不梭哈,见好就收,美滋滋!圆信永丰当家一姐范妍:“抗震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丨 基金人物志(二十六) 范妍与谢治宇,是公募基金行业里有名的夫妻档。 作者 Los 编辑 小白 在公募基金市场里,名声响当当的基金经理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头部公司里管理规模极大的顶流;另一种就是风格极致、靠梭哈一战成名的。 年内,顶流们的管理规模都在缩水,而在极致的行业轮动行情下,靠ALL in的基金经理日子也不好过:豪赌新能源成为年内最惨,医药投资人还在元气大伤中,单吊科技股近期也常常关灯吃面。 那在当下的市场里,不亏钱已成基金经理的第一要务,进攻型选手的高回撤不知道整哭多少韭菜。 风云君打算为大家挖掘几个稳健的防御型选手,今天就先来聊聊以风险为先,进可攻退可守的基金女将——范妍。 (来源:天天基金网) 稳健均衡型选手,是熊市里基民心头的一点微光 01 谢治宇夫妻档,圆信永丰的当家一姐 不知道范妍的老铁们,一定听过管理规模曾近千亿的谢治宇? 他俩是公募基金行业里有名的夫妻档。 (来源:专为注册制服务的市值风云APP研报) 范妍与谢治宇是复旦大学校友,前者是管理学硕士出身,而后者则是经济学硕士,毕业后范经理先后任职兴业证券、安信证券、工银瑞信基金的研究中心。2014年加入现在的东家圆信永丰基金,次年10月正式成为基金经理。 如今的范妍与谢治宇也算是顶峰相见了,二者均为身后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及首席投资官。但显然,圆信永丰基金与谢经理身后的兴证全球基金管理规模不在一个量级上,2023年上半年前者管理规模为346.6亿,而后者已高达5864.1亿。 2020年底范经理管理规模首次突破百亿,随后在2021年底达到峰值,曾管理过226亿的基金规模,2023年上半年回落到182.3亿,与谢治宇的现任456亿规模仍有不小差距。 但范妍依然是圆信永丰基金名副其实的一姐:其管理规模近年来占到公司股票型及混合型合计规模的90%以上,2023年上半年占到公司总规模的55%,手握圆信永丰的半壁江山。 (来源:天天基金网,市值风云APP制图) 02 熊市表现更好,喜提“抗震大师”称号 范妍现任管理12只基金,如果A、C合并计算在管8只。 其中管理规模最大、任职时间最长的,当属圆信永丰优加生活,这是她的首秀基金,也是她的招牌产品,目前任职回报率为199.7%,年化收益率达15.35%。 (来源:专为注册制服务的市值风云APP) 范经理任职的这8只基金,目前成绩是5胜3负,2021年以后接管的基金任职回报率全面告负,其中包括管理规模第二大的圆信永丰兴诺一年持有期混合,规模42.8亿,任职回报率为-10.9%。 (来源:专为注册制服务的市值风云APP吾股排名系统) 另外,管理超过6年的圆信永丰优享生活规模排名第三,为27.02亿,任职回报率超100%,年化收益率为13.5%。三只基金合计规模123.6亿,占其管理总规模的67%。 (来源:天天基金网,市值风云APP制表,数据统计截至8月29日) 5胜3负、近8年的任职回报率达199%,这样的成绩让很多喜欢梭哈的老铁认为没什么好吹的,但在风险偏好很低的老铁看来,还不错。 2016年以来,每一年范经理都跑赢沪深300指数,甚至在2016、2021年后者收负的情况下,范经理在当年都能取得正收益。 (来源:天天基金网,市值风云APP制图,数据统计截至8月29日) 范妍初当研究员时就赶上2008年金融危机,基金经理刚上任两个月就见识了2015年底-2016年初的熔断,短短一个月沪深300大跌17.1%,而圆信永丰优加生活能跑赢9.5个百分点,可谓优秀。 也许她的危险意识是在那个阶段建立的,2016年圆信永丰优加生活的成绩跑进全市场前10,排名Top3%,开始在市场里崭露头角。 而从她2015年10月任职到2023年8月29日,统计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区间收益率,范妍的任职回报率全市场排名18位,挺进Top 7%。 同期成绩好过她的顶流明星经理,只有华商基金的周海栋和信达澳亚的冯明远。有意思的是这三者的风格都是持仓高度分散。 而靠豪赌成名的基金经理在某一年可以摘得桂冠,却很难在8年里穿越牛熊、业绩做到行业翘楚。 (来源:专为注册制服务的市值风云APP研报) 通过对比2015年以来的各个阶段,范妍招牌产品圆信永丰优加生活与沪深300指数的表现,可以发现她是一个在熊市里表现不错的基金经理。 不仅在2016年,在2021年6月以及2022年7月大盘大幅回调下,她也均跑赢指数近15个百分点。 但在指数泡沫上行以及结构性牛市里,她的投资策略相比同行没有太多优势,多次跑输指数。可见她是一个适合在震荡市或下行市中关注的基金经理。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截至2023年8月29日) 在控制回撤方面,2018年及2022年出现极端下跌行情的年份里,范妍的最大回撤在25%左右,而其它年份都能控制在10%左右,表现优秀。 (来源:choice数据) 由此范妍也喜提抗震大师称号,从2016年机构开始关注她,并不断加仓她的产品,到她成绩最好的2020年,圆信永丰优加生活的机构持有比例超过60%,近期虽有回落,但也超一半的规模在机构手里。 (来源:choice数据) 均衡配置、持仓分散 01 行业全覆盖、配置均衡 范妍的基金经理职业生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刚上任时接手的圆信永丰优加生活规模在4.87亿,并与同事洪流共同管理; 第二阶段:2019年1月,伴随洪流的离职,范妍开始独当一面,独立管理基金。 (来源:choice数据) 2016年她的成绩不错,基金规模不断壮大,到2018年三季度增长了1.5倍。 而2019年洪流的离职对她有一定的冲击,基民陆续赎回,直到2020年她全年收益率做到87.8%,再次得到基民的认可。 2022年3月底,该基金的规模达到峰值54.8亿,是最初时的10倍。而她的老搭档洪流2019年跳槽到嘉实基金以后表现并不好,2021年起他管理的基金任职回报率也全部告负,回撤幅度比范妍大很多,多只基金亏损在40%以上。 (来源:天天基金网) 范妍之所以能在熊市里凸显优势,主要归结于持仓分散。宏观策略研究员出身的她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来选股,并根据宏观经济数据适当做左侧交易和行业轮动。 2015年以来31个申万行业,范经理配置过29个,可以称之为全覆盖。 但近年来持有的板块集中度却越来越低。2015年末农林牧渔、医药生物等板块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6%,而到了2023年中报,配置比例最高的公共事业,占比也不过7%。 (来源:choice数据) 而在行业轮动方面,2019年末她看好的是医药生物和房地产板块,2020年丢掉房地产主攻电力设备,2021年又逐渐转移到通信和国防军工,2022年重新加配电力设备。 2023年一季度范妍开始重视电子板块和通信,二季度对此减仓并挪仓至公用事业板块。可见她不押注某一板块,而是不停的做轮动并且分散持仓。 02 风控为先、持股高度分散 不仅在板块上均衡配置,近年来范妍持有的前十大持仓股集中度同样高度分散。 与洪流共同管理时期前十大持仓股占基金净值比例均在35%以上,而2019年以后该比例越来越低,持仓越来越分散,到2023年中报,仅剩19.3%。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APP制表) 并且前十大重仓股中,单一股票的持仓市值占股票总市值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2020年中报后,就再也没出现过单一股票占持股总市值比例超过5%的情况,2023年中报,该比例均不超过3%。 伴随持股集中度不断下降,圆信永丰优加生活的持有股票总数也在不断增加,但远远比不上冯明远动辄持股400只。 2022年末总持股数为130只,最多的季度也不超过170只。 而规模的快速提升和持股数量不断增长,范经理的换手率明显在下降。15个报告期换手率平均值为171%,而2022年末,仅为78.5%。 (来源:天天基金网,圆信永丰优加生活换手率) 范妍曾公开表示过,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单一行业的持仓上限不超过15个点,单一股持仓尽量不超过5%。 再来看做行业轮动的范妍是否择时,从2016年-2023年半年报,15个季度圆信永丰优加生活的平均仓位为83.5%。 但在2018年流动性和企业盈利双杀的年份,2021年底经济下行阶段,和2022年美联储持续加息及疫情防控不明朗的四季度,范经理都把仓位压到了80%以下。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从大盘股逐渐转换到中小盘,不追热点 01 不炒泡沫、提前下车、获利止盈,美滋滋 由于范经理的持仓相当分散,前十大持仓股的表现对基金净值的影响有限,但可以通过其持有时间长度,来一窥她的投资逻辑。 范妍在任的30个季度里,持有超过6个季度的有16只个股。从吾股排名简单看,范经理更偏爱财务基本面质地良好的公司,大部分个股排名在市值风云吾股评级的2000名以内,而排名4000名以外的仅有两只,分别为卫宁健康和抚顺特钢。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近年来随着市场风格从大白马行情转换成行业轮动行情,范经理持股风格也做出了调整。2016年早期持有的个股,大多是市值较大的龙头股,比如五粮液、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和格力电器等。 而近期她更偏向于中小盘股,2020年以后开始持有的明泰铝业、抚顺特钢、中航高科市值都不足500亿。 另外,范妍是一个不追热点,不炒泡沫的基金经理。 例如在2020年新能源开始崛起的年份,范经理手中是有相关题材的标的。手握比亚迪、赣锋锂业、通威股份和隆基绿能,但她享受过一波上涨后就果断下车了,没有/错过参与21年的疯狂炒作。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02 夫妻俩在中际旭创行动一致 而今年炒作最热的AI票,范妍也是提前布局又精准下车的。 中际旭创这只票是典型的公募抱团股,而范经理早在2022年Q4就挖掘了它并在其股价低位时不断买入,2023年一季度末持有市值近3亿。 (来源:专为注册制服务的市值风云APP,中际旭创周k线) 范妍与谢治宇的持仓重合度不高,而中际旭创是罕见的爱股。不知道是不是二人商量好的,2023年一季度谢治宇也在不断加仓中际旭创,但加仓的幅度低于范妍,慢了一步。 由于谢经理管理的规模较大,一出手就买了9.3亿,大力推动股价上涨。而二季度夫妻二人同时撤退,恰巧中际旭创的股价在6月20日冲到170元/股见顶。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03 也有惨烈的忍痛割肉似卖出 对于卖出,范妍有两种标准。 一种是未来的业绩在股价上提前兑现了,那就要开开心心的下车,之前的新能源个股和年内中际旭创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种是对公司基本面的误判,如果财报显示的经营数据不达预期的情况下,要惨烈的止损。 范经理手里的贝达药业就属于这一种,2021年中报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9%,她觉得业绩不错,开始介入,但随后公司业绩逐渐走下坡路,股价也开始一蹶不振。 (来源:专为注册制服务的市值风云APP吾股排名系统) 从2021年二季度末,股价一路回调到卖掉贝达药业的2023年一季度末,期间大跌43.29%,直到2023年二季度这只个股才退出前十大,范经理应该亏了不少。 (来源:专为注册制服务的市值风云APP,贝达药业周k线) 04 展望后市 作为圆信永丰的权益产品的顶梁柱,范妍同样也有着一拖多的问题,而且在管8只基金,持仓重合度较高。 展望后市,在中报中她提出目前正在配置下沉的细分子行业,更看好的是火电和核电行业,并且关注半导体设备和军工板块。 面对今年如火如荼的AI板块,她已经做出了一定幅度的减持,并在6月底加配了顺周期行业。 在消费链条中,她看好出行。在投资链条中,她青睐铁路设备投资相关的板块。而在周期链条中,相对倾向估值较低的养殖产业。 市场不存在一个基金经理可以适合所有风格,也没有人是常胜将军。而范妍适合那些不喜欢大风大浪的基民,寻求快速致富(贫)的基民要绕道。 免责声明: 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
腾讯财经 2023/9/1 18:13 财经 行业再次进入获利周期?面板双雄半年报渐回暖,控产仍是下半年主旋律 腾讯财经 [] 行业再次进入获利周期?面板双雄半年报渐回暖,控产仍是下半年主旋律 随着液晶面板价格在今年上半年恢复上涨势头,面板龙头们的半年报相较一季度有所回暖。 京东方8月28日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其近802亿元营收同比下降12.48%,7.3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8.84%。TCL科技8月29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其营业收入851.5亿元,同比增长0.74%,3.4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下降48.68%。今年Q1,这两家企业的这两项财务指标均出现下滑,且幅度更大。 但不那么乐观的是,当前消费电子的下游需求依然没有太大改善。8月31日下午,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在业绩说明会上也表示,目前显示产业格局依然处于相对供过于求的局面。多位业内人士在跟《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也表示,严格控产依然是面板厂下半年的主旋律。 再度减值计提 与一季报一样,京东方和TCL科技两家公司均在半年报中进行了计提减值。 京东方宣布今年上半年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近21.9亿元,影响上半年归母净利润5246万元。作为对比,今年Q1,京东方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11.1亿元,影响当期归母净利润约1.8亿元。 TCL科技今年上半年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24.04亿元,影响上半年归母净利润8.84亿元。而在今年Q1,TCL科技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约3.62亿元,影响当期归母净利润2.6亿元。 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认为,面板厂半年报的计提减值还是源于其库存压力。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上半年除了电视液晶面板价格上涨之外,其它应用的液晶面板并没有太多上涨,而手机液晶屏受OLED挤压,价格还进一步下降。 财报显示,截至上半年末TCL科技的存货为181.13亿元,相较上年末增长0.63%,京东方的存货为256.31亿元,相较上年末增长12.5%。 对于计提减值,京东方CFO杨晓萍在8月31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也表示,目前半导体显示市场整体消费信心不足,终端需求低迷,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半导体显示行业低位徘徊,导致相关资产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出现减值。但她同时表示,相较于去年,市场供需关系向好,市场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价格呈现止跌或上涨局面。 具体到上半年两家公司的面板业务,占京东方总营收约85%的显示器件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近14%,毛利率为6.01%;超TCL科技四成营收的半导体显示业务收入下降4.65%,毛利率则为5.17%。 这其中,OLED业务一向被看做液晶之外的增量。以京东方为例,华为日前突然上架发售的Mate 60 pro 就采用了京东方的OLED屏幕。京东方财报还显示,其上半年柔性AMOLED出货量超5000万片,同比增长80%。不过陈炎顺在上述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京东方的OLED业务尚未实现盈亏平衡。京东方总裁高文宝在上述会议中还提及,目前OLED手机市场内卷,价格下行、较难盈利,但OLED中尺寸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此外,在被问及OLED 8.7代线的投资规划时,高文宝表示目前仍在持续评估中。 需要提及的是,从大尺寸TV面板起家的TCL华星在2021年时也曾宣布要在广州论证建设一条8.5代柔性可卷绕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目前也尚未有新进展公布。 集体出海建厂 相对尚待时间评估的大尺寸OLED产线,面板龙头们的海外工厂建设正在加速。 在宣布半年报时,京东方同时宣布拟向子公司北京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增资12.1亿元,由后者设立全资子公司京东方视讯(越南)有限公司,在越南巴地头顿省投资建设京东方越南整机二期项目,主要产品包括电视、显示器和电子标签整机,总投资不超过20.2亿元。 京东方在公告中表示,此举将进一步整合其海外业务布局,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此外还有利于降低整机生产成本。据悉,其已在越南当地投资了整机一期项目,采用租赁厂房自架产线的方式,二期项目建设完成后,一期项目产线将全部转移过去。 8月31日,陈炎顺在业绩说明会上对此表示, BOE是一家充分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市场化企业,每年有近60%的业务来自海外客户,“在当前的外部市场环境下,海外投资对密切和海外客户的合作关系是有利的。” 迪显信息咨询副总经理易贤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京东在越南的整机厂主要做MNT业务,有不少是为戴尔、惠普等国外客户做代工,“也算是提前布局产业链,确保订单不流失,BOE现在面板和整机在一个架构下,整机代工订单有保障,面板出海口就有保证。” 据记者了解,TCL华星在印度也建设了自己的模组工厂,主要生产32英寸—55英寸TV Open cell。今年7月,TCL华星总裁赵军在Chinajoy的媒体沟通会上曾对外表示,TCL华星印度模组工厂的手机和电视模组产能都已开出来,目前稼动率在70%—80%。 在面板厂出海建厂背后,这是一个毛利率更高、且有待开拓的新市场。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大陆市场占据京东方总收入的四成多,亚洲其他市场约占据其总收入的三成,美洲市场的营收占比接近22%。上述三大市场中,京东方在美洲市场的营收同比增速接近30%,13.06%的毛利率也最高;在中国大陆收入同比下降7.34%,毛利率8.47%排名第二;在亚洲其他市场收入同比下降33.41%,毛利率为7.12%。 TCL科技今年上半年海外地区(包括香港)收入为263.32亿元,占据总收入的近31%,但同比下降近3%,中国大陆市场收入则同比增长2.5%。但从毛利率来看,其海外地区毛利率为19.7%,比中国大陆市场高出10个百分点。 继续严格控产 上半年已经过去,今年下半年眼看也已走过1/3,但随着外部需求尚无明显起色,直接影响面板企业业绩的出货量和价格看起来仍不乐观。 以价格回涨势头最猛的TV面板为例,DISCIEN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7月全球LCD TV面板出货量20.9M,同比上涨3.2%,但环比下滑3.4%;OLED TV面板方面,7月出货0.2M,同比下滑60%,环比下滑71%。DISCIEN称,品牌采购热度消减,加之渠道商等抛货需求开始释放,采购力度亦不如前期。因此导致7月面板出货环比收缩。 群智咨询近日发布的液晶电视面板价格风向标还显示,今年8月下旬全球LCD TV面板价格将依然维持上涨趋势,但相较6月已有所收窄。 上述报告显示,8月32英寸面板均价上涨1美金,50英寸和55英寸面板均价上涨5美金,大尺寸面板因需求表现相对强劲,预计均价上涨7美金。而在今年6月时,32英寸面板均价上涨2美金,50英寸和55英寸面板均价分别上涨7美金和8美金,大尺寸面板均价则上涨10美金。 群智咨询在这份报告中还称,今年8月全球LCD TV面板市场上下游开启了利润保卫战。一方面,终端市场消费动能疲软,头部电视品牌纷纷陷入亏损,加之部分面板采购需求前移,整机厂商下半年面板采购需求转弱;另一方面,随着面板厂迎来获利周期,头部厂商协同大幅控产的催化基础转弱,厂商经营策略恐将走向逐步分化。 不过看起来,控制产能依然是面板龙头企业的集体选择。 今年7月,赵军曾在采访中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3年上半年,在市场需求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之下,面板供需的状况得到良性改善,“未来我相信包括TCL华星在内的龙头面板企业,依然会坚持动态调整稼动率来适应市场变化这个基本策略。”8月31日,京东方高层也在业绩说明会中表示,下半年面板厂将根据终端需求情况,继续坚持动态控产,未来公司将持续会同行业伙伴,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林芝对记者表示,目前面板厂的稼动率受备货季影响有所转好,但液晶面板价格主要受面板厂产能调控影响,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价格很可能持平。 易贤兢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面板厂现在要控制产出让价格不跌,“现在龙头企业稼动率超过90%,要控制到80%多吧。”他表示,预计今年Q3面板厂能够盈利,明年则说不好,“策略还是要控产赚钱,但是变量太多了。”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腾讯财经 2023/9/1 18:17 财经 实探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量产落地箭在弦上 腾讯财经 [] 实探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量产落地箭在弦上 小米汽车工厂北门 北京亦庄,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这是目前行业可知的小米汽车工厂大致范围。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来到小米汽车工厂,经过近两年时间建设,目前工厂北临一片尚未对外出租的办公园区,东靠北京房辛店,南面一片杂乱草丛。工厂东南角落尚未来得及砌墙垒严,只留一位保安人员站在那里防止无关人员出入。附近员工对记者表示,近段时间工厂一直开工。但从外部听来,内部厂房声音并不大,也没有大片的员工活动,整体沉静低调,暗中蛰伏。 自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宣布杀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两年多时间内,小米汽车主观低调客观高调地被外界知悉着公司动态。目前官方明确对外公示的目标:2024年量产落地,冲击世界排名前五。 工厂一期完工明确量产 2021年3月,小米官宣造车,称未来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进军汽车行业,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2021年7月,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启动招聘,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11月27日,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与小米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2022年初,北京市人大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将推动小米汽车开工,3月小米宣布首款量产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今年年初,小米创始人雷军表示,2022年小米在汽车业务上的投入超过30亿元,汽车研发团队超过2300人。2023年小米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造车进展非常顺利,甚至近期一些进展远超预期。 外界对小米汽车顺利与否的关注主要聚焦于牌照资质、工厂建设、量产能力,以及定价区间等。有消息称小米公司已经获得中国相关部门批准,可以开始生产电动汽车。对于该消息小米官方暂未回应。工信部ICP / IP 地址 / 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显示,小米汽车于8月2日完成“xiaomiev.com”网站域名备案,或将成为小米未来官网网址。 另外在工厂建设方面,按照规划,小米汽车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接近72万平方米,2022年4月开工,2023年6月竣工;二期计划2024年动工,2025年完建。 其中,分为冲焊涂总和动力电池的一号厂房到四号厂房以及试验楼,年产能为15万辆,相关厂房已在6月12日验收合格。据记者观察,分别标注上1至4序列号的厂房错落有致,工厂附近员工对记者表示,内部汽车工厂已开工很久。雷军称小米汽车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小米汽车工厂一至四号厂房 小米汽车还缺什么 目前小米汽车具体配置信息披露不多,网传资料显示,小米汽车采用轿跑与溜背的外观设计,尺寸为中型轿车。三电方面采用800V 高压平台搭配 101 kWh 大电池包。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胡峥楠此前在微博透露路测小米汽车时,85公里能耗仅8.8度电。 8月19日,雷军与汽车团队现身新疆,拍摄了“为小米汽车而战”的照片并发布微博。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小米汽车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测试。 具体生产供应商方面,小米汽车一级和二级的电池供应商据市场消息已经敲定,中创新航(原中创锂电)与宁德时代成为小米现阶段电池供应商。小米内部人士透露,小米汽车已明确将以软件而非硬件为主要盈利策略。为保持小米一贯的高性价比优势,小米汽车零部件的利润率将保持在1%左右,未来主要盈利将依赖于软件服务和生态服务。 一位汽车产业投资人士对记者表示,虽说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初定,但市场空间足够大,入局时间并非胜败决定性因素,小米汽车可以沿袭手机供应链领域的优势,控制整车成本,重点创新技术,聚焦具备价格与技术优势的竞争力车型。 有人值守的工厂东南角 性价比与利润率直接影响到小米汽车定价,此前小米集团公关负责人王化辟谣了“小米汽车14.99万元起售、续航800公里”的消息。另据汽车行业人士隋锐对记者表示,小米汽车定价将落在25万上下区间。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记者表示,随着小米高端机型的发展,小米已然不是低质低价品牌,但也并非豪华品牌,因此初步判断小米汽车定价将在20万以上,过低价格将损害其科技公司市值。 另外,25万上下的价格区间内,汽车竞争非常激烈,张翔表示,例如特斯拉、吉利、长安、华为赛迪斯,以及蔚小理等,在该区间均有重叠,竞争态势一片红海。 即使在高端市场,降价也在持续,9月1日,特斯拉Model 3上线,Model S/X均宣布降价动作,胡铮楠评价称:特斯拉各版本增加了电量与续航,动力性及最高车速双降,成本会降低不少,“‘焕新’‘卷’续航,‘卷’能量使用效率,‘卷’事实性配置和体验,应该是对中国市场的需求相当重视,”胡铮楠表示。 如果小米汽车想要在其中杀出一条路,张翔认为小米汽车需要靠创新而非价格战,一方面低价损害品牌,其次小米本身具备人机交互与用户需求等方面的经验优势,进而积累至对生态系统与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包括软件开发能力等。也就是说,张翔称,小米需要将汽车打造成一款创新的智能汽车,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路。
腾讯财经 2023/9/1 18:19 财经 中国版Intuit,税友的龙头困境 腾讯财经 [] 中国版Intuit,税友的龙头困境 税收作为现代文明国家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基础,中国相关的治理实践可以追溯到奴隶制夏朝的进贡制度。 有征收就会有逃避。然而在纸质发票时代,追踪和认定逃税行为非常困难,随着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推进,国内名为“金税工程”的项目应运而生。 1994年,我国启动金税工程建设,该系统由一个网络、四个子系统构成,利用覆盖全国税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企业增值税纳税状况进行严密监控。 该系统的实施,也为许多财税SaaS平台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税友股份。尽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为熟知,但是提到“金税三期”的核心产品——与每个行使纳税义务的个体密切相关的“个人所得税”APP及其相关系统,就不容忽视税友集团在产品开发和维护方面的贡献。 目前,中标“金税四期”项目的税友股份可谓是春风得意,并被众多券商誉为“中国版Intuit”,但要稳固这一地位并持续发展突破,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日益加大。 华丽的变身腾飞 企业的崛起与沉沦,往往与领导者的智慧和选择息息相关。张镇潮掌控税友集团大权、身居董事长之职,显然是这家公司的命脉所在。1967年出生在浙江上虞的他,人生经历可谓充满了坎坷与挑战。 一些资料显示,张镇潮学术上的底子是在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打下的。虽然只是86届的英语系学生,张镇潮却在母校获得了几百部外文小说的洗礼。开阔的视野和坚实的精神底蕴,正是他日后走上创业之路的动力和源头。 毕业之后的数年,张镇潮先是在浙江绍兴致力于教育领域,同时也对当时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充满兴趣,曾自诩:“我就是个喜欢琢磨的人。” 凭借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他早早地洞察到数字签名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机遇,1994年创办了绍兴市智能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税友集团的雏形。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张镇潮与他的合作伙伴们锁定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财税服务,完美契合了数字签名技术的应用。 回首那个年代,税务申报主要依赖于国外生产的三寸盘和五寸盘。这些盘片不仅易于损坏,而且极易感染计算机病毒。数字签名技术具有确认真实性、难以丢失的特性,可以利用网络,为纳税申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确认方式。 税友集团的初创团队携手高校专家,成功研发了专为税务申报而定制的数字签名技术。张镇潮曾提到,得益于先发优势,再加上稳固的技术实力和卓越的服务,自1999年起税友的国内业务犹如滚雪球般,数年时间快速扩张。 竞争对手闻风而至,张镇潮又先人一步地锁定了中小企业的财税服务信息化和数字化领域,决定在此深耕细作。此后数十年,税友始终在财税市场中紧握主业,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进行打磨完善。 直到2021年6月30日,税友股份(603171)终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一露真容。然而,随之浮出水面的还有关于张镇潮发家历程中的种种隐秘。 其一:发审会曾就“张镇潮是否因李永恒一案而被有关部门立案侦查,是否构成本次发行障碍”进行过问询。 公开报道显示,2015年广东省国税局原局长李永恒因受贿千万获无期徒刑。相关报道提及,李永恒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帮助浙江西安交大龙山软件有限公司(税友集团曾用名)在广东推广该公司的网上抄报税系统软件,并收取该公司董事长张镇潮的44万元。 据悉,张镇潮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在北京、广州两次找到省国税局长李永恒,请求其帮忙推广交大龙山公司在佛山市南海区试点的网上抄报税系统软件。 而李永恒也曾于2009年4月召开过专门办公会议,确定在广州、佛山、东莞推广应用交大龙山公司的网上抄报税系统软件。 或许是真的由于高官相助,税友集团成功地从佛山、广东打出名堂,随后声名远播、扬名全国,一跃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 其二:国有资产转让疑云。 税友集团起初的性质属于国有资本,实际上是西安交通大学相关课题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实体。 1999年10月8日,西安交大、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市智能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决定合力创建浙江西安交大龙山软件有限公司,这便是税友集团的雏形。 资金构成方面,古越龙山注资400万元,拥有注册资本的40%;西安交大注入300万元,占30%的股份,而这其中,50万元是现金出资,另外250万元是由其两项高新技术成果作为非专利技术出资;绍兴智能也出资300万元,同样占有30%的股权。值得注意的是,古越龙山的背后是绍兴市国资委,西安交大是直属于教育部的重点大学,而绍兴智能则是张镇潮掌舵之下的舰船。 随后,税友集团如坐过山车,经历了数不清的增资扩股、股份转让等资本大潮。到了2008年,龙山有限彻底升级重组,化身为税友集团股份公司,而真正握住公司命脉的,也逐渐变为了张镇潮。事实上,张镇潮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出资额或更低,完成了对龙山有限的兼并,现如今,他对税友手握绝对话语权。 从这段历史中,不难窥见张镇潮的崛起之路和背后的那些浮沉变幻。 双轮驱动同时遇险 2016年开始,税友实行双品牌战略,创立“亿企赢”为B端客户提供互联网财税产品和服务,“税友”主品牌聚焦G端税务业务,形成ToB+ToG的布局。公司经营状况逐年上升,业务收入也呈现B端与G端相互驱动的景象。 2016至2018年期间,B端成为核心驱动力。这个时期的企业财税SaaS仍然是一片广袤的蓝海,税友凭借品牌声势和行业理解,迅速吸引了大批客户,B端收入从5.3亿元增长至9.3亿元。 2018至2020年期间,G端成为主导力量。随着2018年国地税合并、“营改增”推动以及自然人税务管理系统实施,再加上社保纳入税务的新政策出台,G端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0年之后,税友在B端采取全新的战略定位,开始对目标客户进行更为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使其收入重新回到增长正轨。 最新的2023年半年度财报显示,税友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58亿元。其中B端的SaaS订阅与咨询顾问服务业务取得50279.7万元营业收入,而G端的数字政务业务实现25206.4万元营业收入。显然,B端业务再次成为公司当前的主要增长引擎。 可市场上仍有质疑之声涌动。部分观点指出,税友的B端产品存在同质化的隐患,针对小微市场的获客策略也颇为艰难。倘若市场竞争风起云涌,公司可能面临被迫降价的选择,会对毛利率造成不小的冲击。 需要了解的是,税友2021年开始战略转型,面向特点和核心诉求各异的三大客群,提供不同的差异化产品。 其中,中小企业客群是指自主管理财税作业,具备一定规模、经营发展能力较好的企业;财税代理客群指专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财税代理服务的机构群体;创新业务客群是为客户提供包括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大企业财经数据中心构建、大数据与商业智能服务等SaaS产品平台。 中小企业客群无疑是B端业务的主力军,为公司贡献了多数营收。但一方面客群生命周期较短,意味着税友需要持续开发新客户,而前期的开发和后期的维护成本可能会消耗大部分利润。 另一方面市场充满对手。眼下,我国财税SaaS行业第一梯队为三大龙头——税友股份、用友网络和金蝶国际,新兴玩家则有分贝通、票易通、云帐房、见知数据、擎天全税通等,后者们凭借各自领域的差异化优势,不断攻占细分市场。 从财务的角度审视,2021-2022年期间税友的费用率持续攀升,达到了48.0%和52.6%,其中销售费用率分别增至15.2%和17.2%。这主要是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惜加大推广与销售的力度,增加了营销投入。代价显而易见,税友的利润呈现下滑趋势,2021年和2022年的净利率分别跌至14.4%和8.4%,对整体的盈利状况影响不小。 G端业务主要取决于政府的预算支出,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一旦税友新项目的签约速度减缓,进而就会影响收入预期。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政务领域的特殊性,公司在项目回款环节的议价能力较为受限,从而增加了应收账款的风险。 综合看来,税友在B端和G端市场都拥有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B端产品的研发和成熟周期较长,其市场扩张、竞争状况和利润空间仍充满变数;而G端的稳定性则受限于财政策略和付款时间表,回款过程中的风险不容忽视。 写在最后 税友还被擅长炒作概念的二级市场券商,冠以“中国版Intuit”的称号。 全球知名的财税SaaS领军企业Intuit,主要为C端个人和B端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其业务涵盖小型企业、消费者和专业税务三大板块,并通过旗下的TurboTax、CreditKarma、QuickBooks以及Mailchimp等产品,为全球超过1亿客户提供服务。 然而相较于国外,我国的财税SaaS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尤其是由于国内的小微企业相对较低的付费意愿和能力,导致市场渗透率远低于美国。 税友作为国内这一领域的重要玩家,也正试图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2015年税友与招商银行和中国平安分别达成战略合作,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很可能就是在模仿Intuit的战略布局。但现如今,关于其互联网金融的部分业务似乎已不再被公司重点推介。 对比利润率来看,2018-2022年间,Intuit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超过80%的水平,相比之下税友股份的毛利率仅维持在大约60%。再结合双方生态布局上的差异,如果税友想要真正稳固其“中国版Intuit”的地位,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腾讯财经 2023/9/1 18:19 财经 旺季将临,光伏玻璃迎涨价 腾讯财经 [] 旺季将临,光伏玻璃迎涨价 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旺季预期下,光伏玻璃厂商正在酝酿涨价。 近日,业内传闻有玻璃大厂将在9月1日齐调价。隆众资讯玻璃分析师高玲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确有调价一事,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尤其是纯碱。 据高玲介绍,此轮调价幅度约在1.5元-2元/平方米之间,目前2mm、3.2mm光伏压延玻璃平均价格分别为20元/平方米和27.5元/平方米。 “此前,业内对于2mm、3.2mm的光伏压延玻璃需求基本相当,但目前因下游双玻组件的需求提升,加之2mm玻璃本身的利润更优,因此带动了2mm玻璃的销售。”高玲称。 高玲表示,除成本外,业内多对即将到来的四季度光伏装机旺季持看好预期,也促使了玻璃涨价。目前已有厂商开始考虑囤货,库存量从高位回归至正常水平。 卓创资讯近日数据显示,7月以来光伏玻璃库存持续去化,已逼近2021年较低的水平。 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上的一种封装材料,主要作用是保护电池片免受水分和气体氧化及锈蚀电极。 按应用场景与工艺的不同,玻璃可分为压延玻璃与浮法玻璃。目前用于晶硅电池组件的光伏玻璃,基本为压延玻璃。 2020年以来,光伏需求持续高增,光伏玻璃在当年下半年出现阶段性的供需紧张,导致价格快速上涨,后随着行业新增产能释放,价格回落至历史较低位。 据界面新闻了解,今年上半年,光伏玻璃整体行情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市场价几近与成本价持平。据高玲介绍,上半年虽然下游需求旺盛,但光伏玻璃的供给更大。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光伏压延玻璃累计产量1156.5万吨,同比增加68.7%;2mm、3.2mm光伏压延玻璃平均价格为18.5元/平方米、25.6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1.7%、5.4%。 上半年,各家光伏玻璃龙头业绩不算吸睛。A股上市公司中,福莱特(601865.SH)实现营收96.78亿元,同比增长32.5%;归母净利润10.85亿元,同比增长8.19%。 福莱特财报中表示,近两年玻璃行业新进入者较多,特别是2022年新增产能较多,导致今年上半年依然处于供给增加状态,行业竞争态势依然激烈。 安彩高科(600207.SH)上半年营业收入约26.12亿元,同比增加49.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0.33亿元,同比减少46.52%。 该公司也指出,受去年产能加速投放影响,上半年光伏玻璃供应相对充裕,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导致其盈利水平有所下滑。 展望后市,高玲认为,当前各省正在逐一对外公布产线情况,整体增量少于前期规划,且政策端呈严控产能的趋势。 今年5月,工信部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光伏压延玻璃产能风险预警的有关通知》,要求严格落实产能预警制度。 在需求端,因当前光伏组件的利润调整空间收窄,开工持续提升,将带动光伏玻璃消费。 高玲表示,整体看,光伏玻璃供应有收紧趋势,需求仍有持续上升的空间,高库存压力暂无,消费持续增加。预计9月光伏玻璃的价格可以维持住涨势,长期还需关注供给方面的情况。 信达证券在7月的研报中指出,光伏玻璃行业处在盈利周期底部已超两年。今年以来,随着上游纯碱原材料价格回落,光伏玻璃行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改善。在光伏玻璃需求持续高增背景下,供需剪刀差或收窄,行业盈利有望底部向上。
腾讯财经 2023/9/1 18:22 财经 “一把手”带头拼招商 腾讯财经 [] “一把手”带头拼招商 面对增长压力,各地招商的靶向性明显提高:中部地区抢抓“腾笼换鸟”机遇,注重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长三角等地注重改革管理机制、做强产业投融资平台等具体问题的解决 文 《财经》研究员 张舸 编辑 王延春 面对经济复苏乏力,2023年二季度以来,全国各地在招商引资的赛道上,掀起一轮新的抢跑竞争。 5月26日至28日,山西临汾在深圳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市委书记李云峰带队深入腾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龙头企业、科技园区,积极对接晋粤产业合作,三天签约项目22个,招揽投资158.49亿元。除了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的一把手亦纷纷扎堆大湾区,希望通过各类招商活动,吸引珠三角企业转移到中西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西部省市招商推介的“打卡地”。 西部某市投促中心一名基层干部表示,恢复线下交流后,招商比过去更忙了,有时候四天开三场项目推介会。“不是在找招商的路子,就是在去招商的路上。” 中国7月的经济活动数据,包括零售、工业产出和投资均未能达到预期,加剧了人们增长放缓的担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同6月4.4%的增幅相比有所放缓。 因此,在“稳增长”的热潮下,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拼经济”的抓手。 它不仅检测各地民间投资的热度,也是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的“晴雨表”之一。各地都将招商引资作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期望更多高附加值的项目落地,支撑未来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财经》研究员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各地招商出现了新招数和新动态。中部地区抢抓“腾笼换鸟”机遇,注重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人人都是招商大使;长三角等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具体到改革管理机制、做强产业投融资平台等。 为了表示诚意,多地一把手带队拜访企业家,强调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做好“店小二”。招商的靶向性亦明显增强,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招商项目中的“香饽饽”。 虽然各地招商不断升温,但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近年来地方招商引资的难度已明显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5898亿元,同比增长3.4%,今年以来投资增速连续放缓。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49436亿元,同比下降0.5%。 与此同时,《财经》研究员调研中了解到,当前仍有部分地方使用着招商“老套路”,开大会请企业家捧场宣讲、“砍胳膊砍腿”式让利企业引落户⋯⋯招商工作中,“规划粗放”“服务不到位”“重量轻质”等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这种“大呼隆”式的招商引资已不再奏效。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进一步优化产业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招商引资工作亟待“提质增效”。 招商引资卷起来 2023年,各地全力拼经济,招商引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不二法门。所谓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成立的开发区)吸收投资(主要是非本地投资者)的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陈强远告诉《财经》研究员,当某地的招商水平始终较高时,就会形成“循环累积因果链”效应,当地的招商将像滚雪球一样,发展越来越好,反之也会越来越差。改革开放后的深圳就是一个正面例子。 1979年,中国第一个外向型招商园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落子深圳。早期的招商引资主要集中在吸收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随后,为了抢占发展先机,各地政府纷纷外出招商抢企,招商模式不断迭代升级,从给土地、给政策,到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再到老乡招商⋯⋯但无论哪种招商,体现的都是当地的经济综合实力与整体竞争力。 如何评价某地区的招商引资水平?《财经》区域经济与产业研究院以当地的“企业迁入量”和“企业净流入量(即:总迁入量-总迁出量)”为标准, 根据企查查发布的数据,梳理了2018年以来企业迁入量和净流入量排序,前十名的省份见表2。 整体来看,由于产业基础完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迁入企业数量在全国领先;中部地区则受益于沿海地区“腾笼换鸟”的产业承接转移趋势,企业迁入量也较为可观。 细分来看,各经济大省的企业迁入排名相对靠前。从总迁入量来说,浙江、广东、江苏三地占据排名前三席,分别迁入3.2万家、3.1万家和2.5万家企业,山东和河南紧随其后;从净流入量来看,江苏、江西、浙江三地领先其他省份,分别净流入3728家、2672家和1748家企业,此后依次是河南、安徽。 不难发现,扣除“迁出企业”后,企业迁入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中, 江苏和河南两省的排名明显上升,可以说二者是既能“吸引企业”又能“留住企业”的代表区域。 河南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招商背后是产业“从做大到做强”的探索;江苏代表长三角的创新力量,招商亦反映了区域产业“从做强到做优”的再次跨越。以河南和江苏为代表区域,《财经》区域经济与产业研究院尝试梳理不同的“招商引资”方向,展现不同发展境况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河南样本:招商助力产业升级 “十四五”期间,河南计划培育7个万亿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轻纺、绿色建材)、3个5000亿级(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化工)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 产业目标的背后,需要招商引资发力。2021年,河南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的通知》,从顶层强调招商的重要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财经》, 河南省在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上具备天然优势。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主产地,地处中原腹地,四通八达,是全国重要的陆地交通枢纽。“基于这些,河南的传统工业基础较好。” 过去几年,河南凭借棉纺织基础和产业承接政策,顺利承接如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浙江服装企业入驻河南。此外,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在食品工业上亦积累颇丰。省内有如双汇、三全等多家本土龙头企业,除了吸引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中小企业迁入,还引来了中粮集团、旺旺集团、康师傅、老干妈等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来豫设厂。 尽管产业规模可观,但由于市场敏锐度不够、人才不足等原因,河南省多数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以农业为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显示,截至2020年,河南省精深加工仅占农产品加工的20%左右,60%以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而不强”成为河南的产业通病。 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河南省安阳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郭长周对《财经》表示,当前省里将引进先进地区的相关企业,视为助推河南产业升级的解题之钥。“调研后才知道,长三角的同类型企业,规模未必比河南本地的大,但装备数控化率、电子商务普及率等数字化效能远在我们之上,生产的产品也更符合市场需求。” 为吸引企业来河南,郭长周表示, 省里明确鼓励招商干部常驻珠三角、长三角等招商一线,并将招商引资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据此前调研了解,河南这样高强度的招商行为,甚至引起了一些地方的‘警惕’。”陈强远说。 2023年2月召开的河南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河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振利表示,2023年招商力度和走出去频次都会加大,仅省一级已初步谋划22场重大招商活动。5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率领党政代表团赴广东、湖北两省考察交流,四天辗转2个省份、4座城市、近20个学习考察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楠迪扬对《财经》研究员表示,这么密集的外出走访,能看出河南迫切希望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另外,河南省当前在招商思路上也做了较大创新,成立了“副省长总牵头”的招商专班,还创新采用中介招商、乡情招商等招商新形式。“可以说在加大行政力量的同时,市场化创新并行。” 河南省能否凭借招商引资,搏得产业发展的未来?根据河南省商务厅数据,2023年上半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014.3亿元,同比增长7.39%,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省外资金的流入将为河南产业发展引入新技术、新人才,也将推动河南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河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基金招商”,夏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电新材料项目落地焦作;通过“产业链招商”,贵州路兴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3亿元的高端智造项目落地开封市;通过“中介招商”,固始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和苏州市吴江区广东商会签订“苏州(固始)普宁纺织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千方百计招大商之下,上半年河南省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纺织等重点赛道的项目均有开花。”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实验区研究院研究员、产业招商顾问杨建国建议,下一步河南要梳理出“两图、两库、两池”。“两图”指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两库”指招商项目库、目标企业库;“两池”则是资金池和人才池。另外,他认为, 河南还需在营商环境上再“加把劲儿”,一来留住客商企业,二来培养、带动本地企业一同升级,实现整体的良性循环。 江苏样本:扛鼎“境外招商” 在河南省招商引资思路上升级,江苏省招商亦有创新。 尽管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制造业仍是江苏省的发展重心。“十四五”期间,江苏将重点培育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到2025年,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也意味着, 未来江苏省的产业格局将代表中国,冲击制造业的“世界冠军”。 想要促进产业再向前,单独靠国内的龙头企业带动已不够,江苏省必须锚定更具先进制造产业能力、管理经验的外资企业,通过它们助力区域经济再飞跃。 实际上,江苏省一直以来主打“外资招商”。据江苏省商务厅统计,2022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305亿美元,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6月,全省现有外资企业4.1万余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江苏。不仅如此,外资“回头客”亦争相加码江苏,根据省发改委数据,2022年,江苏省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比重提高至近20%。 多位专家告诉《财经》研究员,很多外资对江苏的认识始于上海。受益于开放政策,上海是外资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但区别于上海“金融中心”的定位,江苏省坚持“错位发展”的招商策略,锚定工业、制造业。加之土地、税收、人力成本更便宜,在这样的比较优势和招商策略下,江苏省陆续承接先进制造业外企来苏建厂。 不仅仅是与长三角其他区域“错位”,江苏省还十分重视省内规划。张楠迪扬介绍, 早在多年前,江苏即自上而下地规划各地的招商导向,而不是让地方自谋思路、各自行动。比如南京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区域总部招商;苏州则注重引进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产业的外资力量。“统筹好省内各自的产业结构,有助于下好一盘大棋。” 得益于产业布局远见,江苏省制造业实现从量到质的升级。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到10个,居全国第一;省内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累计达186家,亦是获批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随着江苏省内的链主形成一定规模,越来越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自发入驻。”盘和林表示,除了外资,不少外省的内资企业也逐渐向江苏聚拢。企查查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中国跨省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共2324家,超六成落地江苏省(1487家),迁入量全国第一。江苏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能力,更上一层楼。 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今年1月,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在全省商务工作会议上再度强调,保持外资规模全国领先的同时,全省将下更大力气推动外资提质增效。可以说,持续发力“境外招商”,仍是江苏省投促工作的主要目标。 然而,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外资流入放缓,“脱钩断链”的风险依然存在,江苏省如何实现外资的持续加码? 在西京研究院院长赵建看来,与过去单一的“生产成本洼地”不同,当前产业链外迁时考虑的成本,还包括了制度成本,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的程度,法治化和市场化水平等。 张楠迪扬指出,为了吸引外资投资,江苏省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拓客方面,江苏省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地设立了“驻外经贸代表”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外企资源;立法层面,出台了《江苏省外商投资条例》,落实外资准入后的国民待遇;服务保障上,定期举行政企沟通圆桌会议和“外企与部门面对面”系列活动,听取外资建议。 不仅如此,江苏省商务厅、科技厅针对“数据跨境”“知识产权出口”等影响外资投资的痛点,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外商投资设立和发展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6月,经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审议通过并转发,要求各部门积极落实。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财经》指出,与以往不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外资”作为单独项,被列为重点工作建议之一。“在如今的国际形势新变局下,引进外资比过去面临更多挑战。但换个思路想,正因引外资变难,为了尽快实现产业现代化升级,江苏省着力外向型招商才更重要。” 江苏省只是长三角的缩影。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长三角各省市均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为发展目标。各地招商动态亦主要围绕在“稳外资”上。 比起内卷式抢项目,长三角地区将精力放在了“制度吸引力”上,希望通过顶层设计的优化,让外商自发地“用脚投票”。 据了解,安徽省已建立国家和省级重点外资项目清单,对今年85个拟到资项目,实行商务部门省市县三级包保跟踪服务,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上海市则出台了《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等多项稳外资文件,支持外资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高能级首店、新品落沪;浙江省仅上半年全省“出海”招商团组已达125个,省商务厅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奖补政策实施细则》等落实外商来浙的投资体验。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新趋势 尽管各地招商热情高涨,《财经》区域经济与产业研究院调研中发现,当前一些区域的招商工作中,仍存在“规划粗放”“服务不到位”“重量轻质”等问题。与此同时,经济弱复苏格局下,市场主体的投资意愿下降,各地招商难度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5898亿元,同比增长3.4%,今年以来投资增速连续放缓。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49436亿元,同比下降0.5%。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实施层面,招商引资又该如何按下“迭代键”,实现有效投资? “规划粗放”已成为招商工作的一大堵点。 马亮、盘和林等受访专家表示,当前很多地方在做招商规划时,不顾本地区的产业基础和禀赋。可以说就是照着上层的规划“抄答案”,不管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拼抢热门产业,严重地造成恶性竞争,产业资源无端浪费。 “当前的确有地方强调,招商要‘无中生有’并且成功了。但细究这里的‘无’,其实指的是目前没有产业,并不是说没有发展潜能和比较优势。”陈强远说。 招商工作还是要因地制宜。 张楠迪扬建议,制定招商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临近城市群或增长极的外溢效应,做好区域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布局,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招商引资。 “而且要在正式招商前就摸清家底。”陈强远指出,确定好招商规划后,要理清现有土地、农场、园区和资源情况,制定出完整的家底图、产业图谱、招商地图等。照着梳理好的脉络寻找合适企业,也能提升准入阶段的服务效率。 多位专家提到,一些地方招商承诺兑现不足、服务不到位,严重损伤了当地的招商口碑。有些是为把企业招进门“过度承诺”,有些是因为部门协调不畅导致,还有的是地方领导换届,导致“新官不认旧账”。 如何做好招商服务?马亮建议, 首先要持续创新招商服务机制,比如成立招商工作专班,做好全周期、全链条的政务保障,减少沟通失误,积累政府声誉和信誉。另外,中央层面可适当出台相关的指导和规范,从顶层设计出发,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公平性和可预期性,为地方招商提供引导和监督。 除此之外,“卷招商”热潮下,“重量轻质”等招商问题频出。据《财经》了解,高强度的招商绩效之下,一些地区为完成招商业绩,只要能引进资金,不论项目好坏,一概放行。难以达到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 有时政府也处于弱势。陈强远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企业,开出大量优惠条件,但因缺乏项目甄别,陷入“招商陷阱”。中部地区某市投促中心的相关人员亦告诉《财经》,当地曾为引入某高新企业,给出减免税收、建人才公寓等大量优惠。但项目落地后,企业仅在当地派出几名办事人员,核心的业务、产值、税收都没有引进来。“实际业务发生地和企业注册地是两张皮。” 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重塑地方招商引资。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金照看来,招商引资不要过度内卷,有限的资源要用在刀刃上,用在创新和新产品的前期应用支持上。“这亦需要一些规划和政策的支撑,对地方招商行为进行规范。” 招商引资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陈强远建议,在寻找项目时,可以将产业适配、绿色集约等指标纳入标准。此外,政府对招商工作的考核机制仍需创新,不要片面追求短期变现。比如,在招商时只看重企业带来的投资额,有时会限制一些初期回报不高,但前景广阔的新创企业入驻,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招商引资这件事,踏踏实实地做,一定会诞生有长远意义的发展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工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盘和林强调,完善招商工作的同时,更要借助招商机会,不断优化当地的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 比如人口大省,要着手提高教育水平等民生福祉,将基础劳动力转化为人才,主动促进当地产业升级,而不是全靠外来企业。 “否则,即便招引来优质企业,也仅是成为其在外地开设的‘廉价工厂’。短期内看似增加了财政收入,长期来说则错过了发展窗口期。”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牛鼻子,也是贯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随着全国新一轮招商引资狂潮来袭,地方投资重心从政府出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转向产业投资作为重点,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速度加快,下半年投资有望进一步拉动各地经济增长,使经济复苏进程加快。 责编 张雨菲
腾讯财经 2023/9/1 18:24 财经 金牌厨柜抢占家装、局改市场先机,上半年业绩稳步增长 腾讯财经 [] 金牌厨柜抢占家装、局改市场先机,上半年业绩稳步增长 文 / 乐居财经 付魁 新一轮的政策正在向家居市场倾斜。 前不久,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刺激家居行业的消费,包括家装、旧改等比较热的几大板块。东风之下,企业快速做出调整,抢占市场先机的意图明显。作为定制行业的代表性企业,金牌厨柜自然也不例外。 日前,金牌厨柜发布半年报并提到,家装和局改是今年重点发力的板块。事实上,从成立之初,金牌厨柜就跟随政策脚步,紧抓市场先机,以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在定制家居行业拥有一席之地。 也正是由于对市场的正确判断,金牌厨柜的业绩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金牌厨柜扣非净利润稳步提升,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金牌厨柜的持续经营能力在增强。 近年来,金牌厨柜注重数字化建设,并不断用数字化为产品和渠道赋能,为业绩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 扣非净利润增长,经营能力持续增强 2023年上半年,金牌厨柜实现营收15.06亿元,同比增长5.28%,净利润7645.28万元,同比下降17.42%。 虽然净利润下降,但金牌厨柜的扣非净利润在增加。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金牌厨柜的扣非净利润为4328.72万元,同比增5.44%。 对于净利润下滑,金牌厨柜表示主要是部分政府补助未能在当期确认所致。 若抛开政府补助等营业外收入,金牌厨柜的净利润反而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牌厨柜的经营能力在持续增强。 金牌厨柜是国内高端整体厨柜及定制家居的专业服务商,专业从事整体厨柜及定 制家居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安装及售后等整体服务,旗下拥有涵盖整家的厨柜、衣柜、 木门、厨电、智能家居、卫浴阳台、软装家具家品等多个子品类。 今年上半年,金牌厨柜一方面在做精做深定制品类如厨柜、 衣柜、木门产品的同时,在新兴业务板块如厨电、卫浴阳台、智能家居、软装家品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全品类营销,为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一定推动作用。 凭借对产品的持续打磨,金牌厨柜在厨柜方面拥有国家认证厨房工业设计中心,推出量体裁柜、抗菌健康厨房等专有黑科技;衣柜则以高品质、高颜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金牌木门则以木门为核心产品,增加背景墙、铝合金系统门窗、强化地板、灯光系统等,为消费者提供全屋7大空间系统解决方案,为家的美好空间赋能。 在做好产品的同时,金牌厨柜还通过战略投资方式与行业内标杆公司联动,实现产品差异化时,为用户打造一站式整家体验。 对产品的打磨助力金牌厨柜经营业绩实现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金牌厨柜厨柜业务实现营收9.47 亿元,衣柜业务实现营收4.21 亿元,同比增长 15.47%,木门业务实现营收0.89亿元,同比增长76.55%。 构建多渠道优势,家装局改推向首位 在打磨产品的同时,金牌厨柜积极布局渠道建设,构建强大的护城河优势。 据了解,金牌厨柜目前已经建成了以经销商渠道、精装大宗渠道、2B2C的家装渠道、局部改造渠道、海外渠道为主,以新渠道和拎包渠道为辅的、更好地满足渠道下沉、海内外双循环的全面营销网络。 经销商渠道方面,金牌厨柜持续强化零售渠道覆盖,以网格化招商及特约加盟商为核心,聚焦在“端”的战略布局。通过智能设计、智慧营销等为经销商赋能。此举不仅提升经销商粘性,而且还提升了金牌厨柜渠道下沉的落地性和执行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金牌厨柜门店1833家,金牌衣柜门店1168 家,金牌木门店及专区649家。 大宗渠道方面,金牌厨柜坚持风险为基础,抢签优质央国企战略,对已签战略进行深度挖掘, 新签战略快速上量。今年上半年,金牌厨柜大宗渠道实现营业收入5.22 亿元,同比增长7.60%。 而除了较为传统的渠道建设外,金牌厨柜还紧抓新的机遇,通过前瞻性的战略部署抢占市场先机。比如当前火爆的旧改和家装,金牌厨柜就在积极布局。 目前,房地产已经进入存量房市场,旧房改造就成为了一个大蛋糕。日前,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刺激消费,其中就包含旧房改造。在这一机遇下,金牌厨柜从今年开始就持续加大在局改市场的投入,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组织架构上对局改事业部进行升级,将局改业务作为公司五大核心市场重点布局。 家装是近年来比较火热的话题,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家装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左右。规模之下,引来众多玩家入局,金牌厨柜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金牌厨柜着手布局2B2C的家装渠道,其表示,今年是公司家装渠道全面发力的一年,在厨柜、衣柜、精装中心总经理联动推进下,进一步深化与头部家装公司深度战略合作,实现家装业绩高速增长。 可以看到,金牌厨柜正在持续加大渠道建设投入,并通过建设核心基础设施能力,为营销网络布局赋能,探索局改业务和家装业务的流量入口,为客消费者解决痛点,推动行业健康向前发展。 数字化赋能,推动行业健康向前 无论是对产品的打磨,还是对渠道的积极布局,金牌厨柜都在用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为其赋能。 近年来,金牌厨柜持续加大信息化和数字化投入,从围绕企业研产供销各个环节,推动公司信息化能力建设。 在产品端,金牌厨柜对所有定制化产品进行数字化参数化建模,利用三维在线设计系统,智能、有效的将消费者的定制需求快速呈现成“所想即所见”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数据驱动整个订单交付的全部过程,通过前后端一体化信息系统转化为产品的制造工艺信息,再以 MES 系统作为驱动整体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制造的数据主线,与自动化生产设备集成协同。 不仅如此,在数字化的加持下,金牌厨柜基于用户需求洞察及生活方式研究,针对新时代的多元化新生活方式、越来越年轻化的客户群体、以及个性化定制等需求,提出了以多元新生活方式为基础的X空间,比如健身空间、电竞空间、宠物空间等。通过重新建立生活方式的关系,为每个圈层用户打造个性的家。 比如在今年上半年,金牌厨柜推出了金牌X健身集成柜系列产品,搭载了跑步机、划船机等家用健身器材,在有限的家居空间中做到宜健身、便收纳。 在渠道方面,金牌厨柜从获客引流、经销商门店运营、设计出图、物流配送和安装服务等客户服务核心价值链入手,通过1个鲲鹭云低代码开发底座平台,分别构建金店涨、管够、智能设计、干仓配和金功夫 5 个数字化工具,运用 5+1 全栈赋能经销商,强化终端服务能力,优化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让经销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销售和客户服务过程中去,实现降本增效、提升整体竞争力。 金牌厨柜表示,未来还将继续加码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不断为产品和渠道赋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行业提供更好的便利。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金牌厨柜一直在路上。 相关公司:金牌厨柜sh603180
腾讯财经 2023/9/1 18:26 财经 大多数A股上市银行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下滑,近半数A股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已低于1.80% 数说银行 腾讯财经 [] 大多数A股上市银行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下滑,近半数A股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已低于1.80% 数说银行 文/《清华金融评论》资深编辑 孙世选 A股上市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已披露完毕。数据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有2家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较2022年全年上升,1家持平,39家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较2022年全年下降,其中部分银行降幅明显,近半数A股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已低于1.80%。 A股上市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已披露完毕。数据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有2家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较2022年全年上升,1家持平,39家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较2022年全年下降,其中部分银行降幅明显,近半数A股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已低于1.80%。 表 A股上市银行的净息差 数据来源:万得(Wind),作者计算\u200d\u200d\u200d\u200d 近半数A股上市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已低于1.80% 根据2023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合格审慎评估指标中净息差的评分是:净息差不低于1.8%(含)为100分;净息差“0.8%(含)至1.8%”为60分(含)至100分;净息差在0.8%以下为0分。 因此,不少市场人士将1.8%视为银行维持合理利润情况下的净息差参考线。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22家的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高于1.80%。其中最高的是常熟银行,为3.00%,常熟银行是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最高的A股上市农村商业银行;其次是平安银行,为2.55%,平安银行是2023年净息差最高的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长沙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为2.34%,江苏银行为2.28%。长沙银行是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最高的A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招商银行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为2.23%。 邮储银行是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最高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其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为2.08%。邮储银行也是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唯一一家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高于1.80%的银行。 20家A股上市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低于1.80%。其中,最低的是交通银行,为1.31%。其他4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1.79%)、工商银行(1.72%)、中国银行(1.67%)、农业银行(1.66%)——的2023年净息差均低于1.80%。 此外,2023年上半年厦门银行(1.34%)、上海银行(1.40%)、西安(1.43%)等的净息差也偏低。 202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的净息差为1.48%,该行是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最低的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相比之下,2022年全年有30家A股上市银行的净息差不低于1.80%。 2022年全年净息差最高的A股上市银行为常熟银行(3.02%)。2022年全年净息差最低的A股上市银行为交通银行(1.48%)。 39家A股上市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净息差均较2022年全年下滑 2023年上半年的净息差与2022年全年相比,瑞丰银行的净息差降幅最大,下降了35个基点,降至1.86%;苏农银行的净息差下降了31个基点,降至1.73%。两者均为农村商业银行。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明显下滑,农业银行下降了24个基点,建设银行下降了23个基点,工商银行下降了20个基点,交通银行下降了17个基点,邮储银行下降了12个基点,中国银行下降了9个基点。 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华夏银行的净息差降幅最大,下降23个基点至1.87%;浦发银行下降21个基点至1.56%;平安银行下降20个基点;光大银行下降19个基点;招商银行下降17个基点;兴业银行下降15个基点;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均下降12个基点;浙商银行下降7个基点。 城市商业银行中,西安银行和北京银行的净息差降幅最大,均下降了23个基点。 青岛银行的净息差上升了9个基点,江阴银行上升了2个基点。南京银行的净息差持平。\u200d\u200d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和资产利润率处在下降趋势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量保持了增长,但净息差和资产利润率处在下降趋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基本的经营逻辑面临冲击和挑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2023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74%。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1.67%,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81%,城市商业银行为1.63%,农村商业银行为1.89%,民营银行为4.17%,外资银行为1.63%。 据原银保监会2023年2月披露,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91%,较2021年的2.08%下降了17个基点。 近年来金融的大环境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再加上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金融市场利率以及银行信贷利率水平处在下行趋势中。而且受存款定期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利率下降幅度和速度慢于资产端,贷款定价的下降与存款定价的下降不完全匹配,导致银行的息差持续收窄。 从国际看,2010年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净息差也呈下降趋势。2022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阶段性回升,主要受美联储大幅加息影响;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商业银行2023 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 3.31%, 接近我国的两倍,同比上升0.77个百分点。
腾讯财经 2023/9/1 18:28 财经 游戏股结束2023年“期中考试”:超5成公司净利同比下滑 下半年业绩增长靠AI? 腾讯财经 [] 游戏股结束2023年“期中考试”:超5成公司净利同比下滑 下半年业绩增长靠AI? 每经记者:温梦华 每经编辑:董兴生 截至8月31日,A股游戏公司均交出了2023年上半年成绩单。在今年上半年,29家A股游戏公司累计贡献超400亿元营收,实现超67亿元净利润。 不过,虽然上半年近8成公司都实现了盈利,但与去年同期营收、净利润相比,众多游戏公司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相去上年同期,有超5成游戏公司的净利润出现下滑。 “中国游戏产业正处于景气度逐步提升的阶段,大部分游戏公司盈利表现尚可。”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姜骁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有部分游戏公司盈利水平尚在修复,但游戏板块上市公司新品排期将增加至2024年下半年,预计游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同时,AI成为行业的新驱动力,部分游戏公司在AI的赋能下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回暖成为游戏行业的“主旋律”。如今,2023年“考试”过半,奔跑在AI赛道上的游戏公司能否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23家游戏公司盈利,超5成净利同比下滑 今年上半年,29家A股游戏公司累计实现超400亿元营收。三七互娱依旧以约77.6亿元的营收稳居第一位,世纪华通、完美世界紧随其后,与第二梯队的游戏公司拉开差距。 在净利润方面,29家A股游戏公司中,有6家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亏损,其余23家游戏公司均实现盈利。不过,净利润超10亿元的公司仅有三七互娱一家,净利润在5亿元10亿元之间的有5家。 从营收、净利润来看,今年上半年,A股游戏公司仍以盈利为主流趋势,不过相比去年同期,业绩增速表现则不尽如人意。 据统计,在29家A股游戏公司中,有近6成游戏公司的营收相比上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下滑幅度最大的为凯撒文化,同比下降超51%。 至于净利润,相比上年同期,也有16家公司出现下滑,占比超五成。其中,星辉娱乐、游族网络、盛讯达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分别超465%、173%、138%。 “小而美,是今年上半年游戏公司业绩给人最直观的体现。而从事中轻度休闲游戏、游戏相关软件服务类的公司业绩大都较为亮眼。”姜骁潇总结说。 产品所处生命周期影响头部公司业绩 在中娱智库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高东旭看来,随着人口红利见顶以及产业政策调整、消费者日益理性,游戏产业已度过暴利阶段。进入成熟期后,整体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成本提升,利润降低。 今年上半年,作为A股龙头游戏公司的三七互娱、完美世界、世纪华通,虽然在营收、净利润远超其他公司,但是相比上年同期,三家公司营收或净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三七互娱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6亿元,同比下降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26亿元,同比下降27.67%。移动游戏依旧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上半年移动游戏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96.34%。公司称营业收入下降主要受运营的游戏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不同影响。 图片来源:三七互娱半年报截图 而在2022年因计提商誉减值导致净利润出现较大亏损的世纪华通,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0.50亿元,同比下降6.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68亿元,同比增长78.81%。 “总体来说比较满意,完成了既定的管理目标,所以向管理要效益也不是空话。”世纪华通董事长王佶在财报发布后的采访中表示,目前为止,“整个《传奇》IP的业务在全市场应该还是有几百亿体量”,《传奇》IP的合作会给公司未来游戏板块的业绩成长带来巨大潜力。 另一家老牌游戏公司完美世界则在上半年实现营收约44.60亿元,同比增长13.68%;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80亿元,同比下降66.6%。其中,游戏业务营收36.4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46%;净利润4.66亿元,同比有所下滑。 图片来源:完美世界半年报截图 对于游戏业务营收、净利润的下滑,完美世界指出,主要系受游戏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幻塔》进入成熟稳定期,当期业绩贡献相应下降;上半年公测的新游《天龙八部2:飞龙战天》业绩贡献尚未体现。 姜骁潇认为,大制作、长生命周期的新发游戏数量减少,导致营收下滑,是这些头部游戏厂商利润水平不佳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游戏版号发放常态化,系统性风险下降,同时头部游戏厂商提前布局AI领域,预计其未来盈利水平将实现良性增长。 AI成游戏公司财报热词 人工智能爆火的今年,AI也成为各大游戏公司财报中频频提及的热词。 完美世界在半年报中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积极探索AI技术在游戏研发、发行及运营中的更多应用场景;三七互娱也称,《斗罗大陆:魂师对决》曾有效应用了AI数值平衡测试功能,提升游戏生命周期。 “去年年底至今,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历史性机遇,大家都在入局,未来世纪华通可能会打造算力池(AI+IDC),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跃进,给公司带来一个收入增长曲线。”王佶称。 姜骁潇认为,AI加持下,多家公司股价甚至突破历史高位,“AI能降成本”“AI能提效”等都是AI可以赋能游戏公司的领域,但受限于当前AI大模型的技术,目前AI赋能游戏依然形式大于实质,谁能在商业上跑通模式,谁就能在下一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8月31日,上述29家A股游戏公司中,仅有3家公司的股价累计涨跌幅为下跌,剩余26家公司的累计股价涨跌幅均为上涨,其中涨幅超100%的公司有4家。 不过,在高东旭看来,AI概念短期对某些公司股价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对业绩的拉动相对有限,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产品综合的表现。 “行业的回暖趋势是基于上半年行业管理政策日益稳定、版号正常发放、新产品上线速度加快等原因,随着下半年更多重量级产品以及暑期档、国庆档等营销节点的拉动,下半年整体游戏产业的业绩有望提升,走出近三年的颓势。”高东旭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
腾讯财经 2023/9/1 18:32 财经 小家电上半年业绩大分化!谁家欢喜,谁家愁? 腾讯财经 [] 小家电上半年业绩大分化!谁家欢喜,谁家愁? 随着财报季的推进,国内小家电上市企业2023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如约而至!从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在市场大环境整体不振的当下,小家电企业业绩分化加剧。 如,作为厨房小家电老牌上市公司,苏泊尔(002032.SZ)、九阳股份(002242.SZ)、以及以外销为主的新宝股份(002705.SZ),其营收、净利均有所下滑;线上销售为主的小熊电器(002959.SZ)和空气炸锅第一股比依股份(603215.SH)则增长迅猛,其营收和净利均实现大增。 以清洁电器为主的小家电企业也有类似情况。今年上半年,石头科技(388169.SH)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其竞争对手科沃斯(603486.SH)上半年业绩则现疲态,出现“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01小家电“卖不动”了? 家电行业早已过了增量时代,几乎是行业的共识。尤其是近几年,受益于宅经济的爆发而蓬勃发展的小家电市场,增速明显减缓。 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0-2022 年,中国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8万亿元、1.73万亿元、1.75万亿元,家电行业陷入存量竞争。 过去几年,小家电曾经历了一段黄金成长期。 据艾媒咨询数据,小家电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62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57亿元,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新兴品类。 但市场终究会回归理性,仅当下而言,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后,小家电市场已趋于饱和。 据奥维云网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厨房小家电整体零售额 275.5 亿元,同比下降 8.5%,零售量为13101万台,同比上涨0.8%。从单品上看,此前风靡一时的网红小家电空气炸锅今年也降温明显,上半年线上销售额同比下降50.59%。 另外,以扫地机器人、洗地机为代表的清洁电器小家电亦增长乏力。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国内清洁电器全渠道零售额增速2021年为28.9%,2022年降至4%,今年上半年增速又降至3.1%。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部分网红小家电,如近几年新兴的空气炸锅等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但多数小家电首先要满足刚需。当前,小家电的产品保有率已经接近饱和,且下游需求处在下行周期,叠加当前宏观经济波动、房地产市场不振等消极因素,小家电行业进入存量化博弈新周期。 此外,与冰箱、空调等白电企业相比,小家电的产业链较为简单,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品牌同质化严重,同类企业产品良莠不齐,整体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因此,在存量竞争阶段,以往拼销量、拼价格的竞争模式已经行不通。如何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构筑高品质、好口碑的护城河,成为小家电企业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02企业盈利分化加剧 在市场降温、竞争加剧的同时,小家电企业上半年业绩表现喜忧参半,分化进一步加剧。 今年半年,苏泊尔(002032.SZ)、九阳股份(002242.SZ)两家传统头部公司业绩双双“下滑坡”。其中,苏泊尔营收99.83亿元,同比下降3.31%;归母净利润8.81亿元,同比下降5.6%。九阳股份营收43.18亿元,同比下降8.34%;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下降28.66%。 以代工和出口为主的新宝股份(002705.SZ), 其上半年业绩也呈现下滑的态势,其营收63.55亿元,同比下降10.83%;归母净利润3.95亿元,同比下降18.81%。 一直以来,新宝股份外销收入占比分别超7成。新宝股份表示,上半年国外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42%,上半年海外小家电总体需求仍然较弱,此外,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明显上升。 头部企业中,“创意小家电”小熊电器(002959.SZ)业绩则表现突出, 上半年营收23.41亿元,同比增长26.68%,归母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59.66%。 此前小熊电器曾在业绩预告中提到,业绩变动的原因是,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公司坚持产品精品化战略和“年轻人喜欢的小家电”品牌定位,贴近市场消费需求,持续进行产品研发投入,加强品牌管理和营销体系建设,在产品、品牌、营销、运营管理方面均有提升。 而有“空气炸锅第一股”之称的比依股份(603215.SH)的业绩同样保持高速增长。 据了解,比依股份的空气炸锅占总收入比例超过75%,是第一大收入来源。半年报披露,公司实现营收8.51亿元,同比增长18.2%;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67.39%。 另一家新兴小家电企业北鼎股份(300824.SZ)则营收下滑,净利润同比大增 。上半年,该公司收入3.21亿元,同比下降12.86%;归母净利润3763.45万元,同比增长66.76%。其收入下滑主要受海外需求及主要代工客户库存高位影响,代工、贴牌业务收入大幅下降所致。 以清洁电器为主的小家电企业中,清洁电器双雄石头科技(388169.SH)与科沃斯(603486.SH)的业绩也出现进一步分化。上半年,石头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19.93%;而科沃斯净利润则同比下降33.4%。 结语: 诚然,业绩分化背后,如何寻找到业绩新增长点,是小家电企业集体面临的严峻考验。 对于小家电企业而言,在存量市场博弈下,以往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不仅让企业在品控方面存在隐患,且很难和对手拉开差距,最终沦为同质化竞争。 针对这个问题,有业界人士表示,小家电行业要加强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差异化竞争。一方面,需加强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尽量围绕特定场景、特定目标人群做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作者:瓶子
腾讯财经 2023/9/1 18:32 财经 讲真,银行已经油门到底… 腾讯财经 [] 讲真,银行已经油门到底… 降存量贷款利率,我们从去年5月开始就在喊,说逆周期调节中房贷利率的药用错了地方,直到今天的落地。 但是很多大V依然认为这波存量利率降得不痛不痒。 说大家更关注的是当下利率跟自己当年贷款利率的落差,而不是当年贷款利率跟当年最低利率的比较。甚至有人建议直接降 100bp 完事。 体感虽是如此,但不能无休止的指责银行。 我们生活在系统之中,把利率都给免了咱好像更高兴,但经济系统就会彻底乱套。 我们想要的自然是更多,但这波银行已经尽力了。 今天,咱适当提高些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认知。 首先: 房贷利率 = LPR + 签订时最低加点 + 银行自定义加点 这次政策的要求是: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加点。 可以跟银行申请的部分是: 第三项“银行自定义加点”,暗示了基本可以直接归零。 但签订时城市 最低加点(第二项)不能动。 很多人的疑问也是这里,为什么搞这么复杂,偏不能动它? 1)因为这是银行金融风险安全的底线 居民贷款属于银行的资产,而存款属于银行的负债。作为吸收金融风险最大的海绵,银行是需要做 资产负债匹配 工作的。 简单说,很多高利息的贷款合同背后,也有当年高利息的存款合同一起签订好了。 如果只降贷款存量,利率一扒到底,存款却不能降的话,那银行的利差安全垫就没了,是会出大问题的。 另外作为专业运营风险的银行,敢放其他类高风险的贷款,它能有这个勇气,主要也是 靠有优质的低风险住房贷款兜底 的。 这个专业术语叫:久期管理。 大概意思就是这已经是降存量利率的系统安全警戒线了。 如果政策允许突破这个点,反而会有问题。 2)避免未来反复修改的麻烦 要知道,由于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时间不同,而导致并没有一碗水端平的 “当下” 可言。 比如要是总以“ 今天的利率这么低,就以今天利率作为下限” 来确定的话,那么未来利率下限可能再次下调,那就又得再重来一遍。 而且不同时间申请的人,比如差一年,申请到的下调利率也不同,很难保证公正性。 到还不如锁定一个相对静态的,也就是, 按照签订时最低加点即可。 另外,还有各种配套利好地产复苏和消费的政策,比如 对一套和二套房的首付比例统一下调到2折和3折;“认房不认贷”政策的逐渐落实; 还有 个税抵扣项大幅提高 (部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产甚至相当于免缴个税了)。 昨天出来的这几个政策,力度都是越来越大,也是一系列之前决策的落地。 大喇叭终于变成了真金白银的效果。 这预示着: 无论对复苏的支援效果如何, “变向发钱” 的大幕已经正式开启了。 总之,三季度最后一个月的开场,政策和市场的博弈,已经进入到下一个回合。 说实话,这波政策力度真的还可以。 虽然还有瑕疵,但大家吐槽之余,也要理解一下 决策权衡的难度,避免二极管思维。 最后,再说两句题外话。 近期聊政策和A股的内容,有读者说负能量有点多,对未来越来越灰心,那大可不必。 很多人还说让我小心点,感谢关心。其实组织对我非常关照。 中国人最讲究中庸之道,过刚易折,过犹不及。所以必须小心,但绝不是回避。 如果每个人都像某些专家一样蝇营狗苟,只晓得浑水摸鱼,掇臀捧屁,那我们才真没什么盼头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咱号里毕竟也这么多人呢,我也总得干点啥不能也跟着他们糊弄吧,除非真的烂了。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这片土地,要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也还可以,只是有可能: 不是你不好,只是哥的要求有点高? 想了一下,今天不整什么深沉的了。 谢谢大家的陪伴 周末了,都歇歇吧…
腾讯财经 2023/9/1 18:32 财经 把主观策略总结成量化策略靠谱吗? 腾讯财经 [] 把主观策略总结成量化策略靠谱吗? 最近有个做主观投资的朋友找到我,说他们的老板去年做了一个主观投资的策略,赚了10亿美金。然后希望跟我合作,看看是否能把他的方法论和经验套用在量化投资上,利用量化交易的算法和程序去实现,效果可能会更好。 其实这个request,好多朋友也跟我提过,我的position就是: 把主观投资总结出量化策略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呢? 因为好的基金经理,像是主观基金经理,他们真正的能力不是总结出了一套非常赚钱的逻辑,形成了一套规则,然后就可以根据这套规则去交易了。最好的基金经理的能使是突破就有的规则,知道什么时候打破它们。 当然,规则通常是有用的,有时候也很有必要,它们中的大多数存在都是有原因的。 股神巴菲特总结了非常多的投资方法论和规则。很多人把这些规则当做巴菲特制胜的法则来遵守,但多年过去,真正有多少人通过严格遵守和复制巴菲特的方法成功了?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成功可以很容易地被他人遵循相同的规则复制,那么它能否算作成功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言传。 ——赫尔曼·黑塞 很多卓越的投资者都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了无数方法和理论,分享了诸多观点和见解,然后著书立说继续传播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一切都因他们非凡的成就被镀上一层闪耀的圣光,被众多追随者奉为圭臬。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教人如何向成功者学习的内容。正如前面说的,这里面确实是有一些有价值的,非常好的东西值得学习。但需要明白的是,我们所学的方法和规则,都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智慧无法分享,也不能通过按部就班地follow the rules习得,但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不假思索地执行规则并轻易的划定界限,很快就会忘记重要核心思想的初衷,完全关注“是什么”(what),而忽略“为什么”(why)。 巴菲特真正的伟大与智慧之处,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打破自己的规则。 他的成功不是因为遵循了某种规则,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创造了自己的规则,并且不断地去改变去突破。 对于巴菲特来说,规则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但很多人都想错了,总觉得股神成功背后一定有一套秘诀。包括那些伪股神,也经常对外宣称找到了制胜的法则,按照他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成功。 规则当然可以学习,然而在此之前,我们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规则,是为了保护、帮助还是限制我们? 学会走路不是靠遵循规则,而是通过摔倒和实践。 ——理查德·布兰森 遵守规则是一回事,坚持被他人接受的规则是另一回事。 不加质疑地接受一项规则,却未能深入了解规则背后的初衷并理解其“精髓”和“意图”,就可能成为无意识的规则盲从者,无法领会其有益之处和它的目的。 有时候不好的建议或规则经常被不同的人重复,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好的。这时规则可能不再有用,或是直接成为个人或集体进步的障碍时,盲从规则有害无益。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在投资和交易中没有一套颠扑不破的golden rules适用于任何情况。试图用一套规则或方法论去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非常不现实。 很多人对量化投资的一个误解也是如此,他们认为量化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找到一套方法和策略,然后用这套规则战胜市场。但其实量化投资最重要的不是固守已有的规则,而是洞察和捕捉变化,去改变规则或创造新的规则,从而灵活应对。 像专家一样学习规则,这样你就可以像艺术家一样打破它们。 ——毕加索 现实并不总是符合逻辑的,在不合逻辑的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忘记的是规则是可以解释的。虽然规则已经存在,但它们同时也在实时调整和重写。 知道如何打破规则的人也知道这些规则最初为何存在。 巴菲特有一条著名的投资规则是: “第一条规则: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规则: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实际上,巴菲特本人也经历过亏损。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他依然能够保持胜绩,这是因为他对规则的意图和效果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自信地突破规则的限制。 如果没有理解这条规则真正的含义,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避免亏损上,那么也很难赚到钱。 下面这个故事也是对规则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一个人在旅途中遇到一大片水域,无法安全地游泳,附近也没有任何桥梁。但这个人必须到达对岸,在那里他将获得安全和舒适。于是,他用木头和芦苇做了一个木筏,安全地划到了对岸。 到达对岸后,他心想:这木筏帮了我大忙。有了它的帮助,我才安全地渡到了对岸……如果我走到哪里,都把这个木筏顶在头上或者背在背上就好了。” 佛陀问他的学生这个人的做法是否明智,学生们很自然地回答“不”。 显然,渡河之后,木筏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便可舍弃。 佛陀说:“同样地,我所传授的教义也类似于木筏——它是用来渡河,而不是用来背负的。” 在投资和交易中,或许有些规则是好的,值得学习的,但规则的使命是为了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好比用手去指月亮,却不能把手指误认为是月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科学领域中所谓的“学术头脑的弱点”时,提到了理论导致的盲目性: 一旦你接受了一种理论并将其用作你的思维工具,它就会变得异常糟糕。因为你很难注意到它的缺陷,如果发现一个似乎与模型不相符的观察结果,你会认为一定有一个完美的解释,只是你在某些方面遗漏了。你可能会对这个理论产生怀疑,但却相信接受它的专家群体。 规则所带来的(决策上或智力上的)轻松,很容易让人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进而让人忽视了一种责任(不仅要知道规则的作用,还要知道它为何存在),也放弃了一种机会(考虑其他选择,并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想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接受的规则有可能偏离其最初的目的或失去效力。好的投资者需要不断地重新评估每条规则:它的存在是否仍然具有意义?是否仍然是实现该目标的最佳途径? 如果任一答案是“否”,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修改规则(如果有更好的版本)或完全放弃它(如果规则失去目的),关键就是打破规则。 如同渡船的木筏, 规则应该始终带着投资者前往目的地,投资者应该只让它载着自己,而不是去背负它。 好的投资者知道何时打破规则以及如何打破规则。当到达临界点时,投资者必须或退出或改变或找到一套他可以遵循的新规则,这是交易者和投资者进化和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总之,投资者必须超越规则僵化的外表,寻求其真正的目的。如此,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智慧。 (张晓泉为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教授)
腾讯财经 2023/9/1 18:34 财经 多家以太坊流动质押服务商实行22%的限制,以应对集中化问题 腾讯财经 [] 多家以太坊流动质押服务商实行22%的限制,以应对集中化问题 深潮 TechFlow 消息,多家以太坊流动质押服务商,包括Rocket Pool、StakeWise、Stader Labs、Diva Stake和Puffer Finance,近期宣布或正在研发自我限额规则,限制其持有总质押量的22%以上。这一举措旨在应对以太坊质押市场日益集中化的问题。 22%的限额设定基于以太坊需要66%的验证人同意才能最终确定区块链状态。若主要实体持有率低于22%,则至少需要4家实体共谋才能影响最终确定。 有观点指出,自我限额与“以太坊一致性”无关,后者指的是允许公开创新。 然而,也有人担心Lido以32.4%的市场占有率可能导致集中化问题,形容其“令人不快”。整体来看,社区对此议题持有不同观点。
腾讯财经 2023/9/1 18:34 财经 专访 Bitget Builders,熊市之下如何成为加密共建者? 腾讯财经 [] 专访 Bitget Builders,熊市之下如何成为加密共建者? 作者:Bitget 从行业暴雷再到流动性危机,全球加密行业陷入了熊市困境之中。而“每一次危机也是一次机遇”,“加密寒冬”的到来为行业的发展按下减速键,在给行业老人带来养精蓄锐机会的同时,也为新人的涌入提供新的机遇。随着此前 Web3 概念的发展与加密技术的破圈,各行各业的人才与投资者都将目光关注到了加密行业上,而如何从行业“小白”转型成为行业共建者则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排忧解惑,Bitget 邀请了五位 Builders 进行专访,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围绕各自入行的经历、行业经验、如何规避风险、投资技巧以及为何选择成为Bitget Builders等话题进行分享。 5位受访者在行业内专攻不同的领域,如内容创作者、专注生态交互、超级节点、交易员、设计师等,协助加密爱好者更好的了解加密行业的全貌。 Q1:你是如何进入这个行业,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契机选择专注这个赛道? 撸币养家:Bitget Builders、专攻生态交互 我之前是互联网大厂的IT开发人员,所以对Ctypto行业来说能快速的融入,大部分人入圈开局,基本都是交易Ctypto Token,我也不例外,而且还是21年牛市迈入;在生活、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遇到自己贵人或者引路人,刚进圈子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好兄弟Jerry,带我做了一些生态项目的交互,此后获得非常可观的收益;领悟到了这个行业蕴藏着以小搏大,快速增长财富的巨大机会,为现在专注于交互赛道发展打下了基础。 小树苗:Bitget Builders、内容创作者 从大学开始,我就喜欢旅行和写作。每次旅行,都会在天涯论坛同步更新自己在路途的所闻、所见和所感,一度是天涯论坛的“版红”。天涯论坛在18年新增了区块链星球版块,发布内容后,粉丝点赞评论挖 TYT 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一个非常老牌的加密交易所交易。 虽然天涯的区块链改革并不纯粹,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区块链的概念。也对区块链、比特币、去中心化等等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在天涯坚持更新一年多后,挖到了上千万的 TYT 积分。 输出倒逼输入,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阅读和学习大量的相关内容,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机制,紧跟行业趋势,对区块链有了更深度的理解和认识。 坚持到现在,经历了加密行业中的许多至暗时刻,天涯、币乎和那个老牌交易所都已经在历史的更迭中倒下,成为时代的眼泪。但是我一直坚信加密行业的未来,从未离开,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神隐:Bitget Builders、超级节点 16-17年初这个行业开始崛起,就是那个时间点进场的,虽然14-15年也有小玩但是当时的群体还偏向庞氏,后来发现行业开始走向正规化看到未来了未来的前景,就扎进来了。我喜欢做一个弄潮儿。 币圈行情分析:Bitget Builders、日内短线交易员 以前在从事互联网传统矿机项目,接触到区块链交易,然后开始慢慢进入这个赛道。一直坚持在区块链这个赛道,是因为我看到了身边的人因为加入区块链去改变自身的阶层。之前和皇马,何一在一个群,看到这些人在币圈实现了财富自由。在链上DeFi崛起时,通过稳定币,链上质押挖矿,波段链上土狗,以前身边一起玩的好伙伴,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完成了人生的转折。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个行业发展和坚持下去的信心。 钟师傅:Bitget Builders、资深设计师 2021 年,那时候是大牛市,各个板块的项目表现都很好,一些项目的繁荣给行业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GameFi 被寄予厚望,当时普遍看好,我也是从链游开始接触 web3的。 Q2:我们都知道加密行业充满着“暴富的机会”,那么你参与过收获最大的项目是什么,是如何发掘的呢? 撸币养家:Bitget Builders、专攻生态交互 前前后后参与过上百个项目,收获有大有小,也有被反撸的;那如果要说收获最大的项目当属于Aptos,作为一条L1明星公链的机会是肉眼可见的,在最开始我们搭建了Aptos中文社区,截止到空投阶段,社区人数达到了8000多位成员,也是中文社区获得Aptos空投最多的社区之一,单我个人来说获得A7的收益,为后期持续深耕赛道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 小树苗:Bitget Builders、内容创作者 2020年4月的某一天,我偶然围观了币乎的一场直播,是关于Kava的。彼时正是牛市前夕,公链的布局刚刚开始,DeFi 的初级阶段已经在以太坊萌芽。我在Kava 的官网,官推等各种渠道对 Kava 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我果断把自己在币乎、财路等内容平台获得的Token全部兑换成了KAVA。当时的平均成本在0.35左右。随着牛市的到来,DeFi Summer 如火如荼,Web3 的概念被重新提起,NFT、GameFi、Dao等新事物不断将市场推向高峰。 整个市场都陷入疯狂的时候,就是需要冷静的时候。707是我家的门牌号,也是我的幸运数字,我把 KAVA 挂在了7.07U全部成交。这是我在币圈赚的第一个100万。 神隐:Bitget Builders、超级节点 印象最深的是Luna,在陨落的时候发现了它无法抵抗和逆转的死亡螺旋机制就大胆空了赚了二十万刀左右。最后跌无可跌之后带着大家底部抄底,第二天直接500倍。也赚了十几万刀。 币圈行情分析:Bitget Builders、日内短线交易员 收获最大的项目算法稳定币挖矿项目,那时候刚eth链的算法稳定定币挖矿刚结束,又赶上火币链的算法稳定币bag项目,当时正值公链兴起,资金参与度很高,赶上了红利期。 钟师傅:Bitget Builders、资深设计师 收获最大的是GameFi项目Axieinfinity,当时GameFi生态红利,头部的项目都有很不错的收益,我活跃在Twitter上的时间比较多,主要是从推特上获得信息,关注一些国内外的Degen,挖掘信息加以筛选然后自己做调研后跟进。 Q3: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那么你亏损过最多的项目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规避其中风险呢? 撸币养家:Bitget Builders、专攻生态交互 早在 21 年交互过一个非常优质的项目,那时候批量交互,上了近 300 个号,当时没有太在意交互次数,而后空投标准公布 10+ 交易次数,每个账号仅相差 1~2 次交易笔数而失败,错过近百万刀的收益,非常可惜。当时花的精力时间不够,没有严格把每个账号当作一个真实用户去交互、体验项目,只是为了撸而撸,而失败告终; 小树苗:Bitget Builders、内容创作者 2021 年 11 月,有一位我非常信任的前辈,告诉我一个叫NFT的代币。他说孙宇晨的项目都会上币安,NFT 很快也会上币安,到时候50倍起步妥妥的。 本着谨慎原则,第一次只买了1000 USDT。但是前辈相当看好 NFT,不断向我描绘50倍起步。基于对前辈的信任和对市场的盲目自信,最后直接梭哈了3万刀进去。结果可想而知,割肉的时候,所剩不过3000刀。 这次经历,让我低落了很久,也对自己的交易体系和交易理念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复盘和更新。 1、不要盲目得听从他人的建议,特别是带有 FOMO 之词的言语。市场是不可预测的,他人的建议只是片面之词的主观看法,不能构成投资建议,只是作为参考信息。 2、任何交易都要自己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去操作,记录每笔交易的理由,并在最后复盘和总结。 3、在投资过程中,需要保持严格的仓位管理。大仓位聚焦 BTC 和 ETH,其他币小仓位参与,任何时候都不要 ALL IN。 4、每笔交易都制定止损止盈策略,并严格执行。 神隐:Bitget Builders、超级节点 EOS,18 年 FOMO 的时候做空被拉爆了5W 枚 EOS。明白了山寨的不可理喻和不能持仓睡觉这个道理。 币圈行情分析:Bitget Builders、日内短线交易员 亏损最多应该是合约爆仓吧,合约有过两次大的爆仓,损失惨重。最大教训就是,做一个长期玩家,交易的前提应该是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去进行,要尽可能的控制风险,在漫长的时间里,凡是做有风险的事情,即使概率再低,都会变成 100%。 钟师傅:Bitget Builders、资深设计师 应该是 shitgod 的项目吧,NFT 被盗了 2 次,Twitter 和 Telegram 上主动@和私信你的信息都要格外小心。 Q4:针对Bitget Builder的多项招募福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 撸币养家:Bitget Builders、专攻生态交互 Bitget Builder 是 Bitget 重磅推出的全球加密影响者招募计划,重点关注加密行业的初创博主们的成长,通过为合作渠道制定个性化流量扶持和成长计划。 这对于一些初创博主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获得Bitget顶级交易所百万流量的曝光与支持,博主可以不断输出优质的内容,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小树苗:Bitget Builders、内容创作者 最感兴趣是“Bitget insights 计划”,虽然我现在已经是一位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内容输出者,但是仍然希望能够和更多的人交流,分享自己见解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反馈。 Bitget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交易平台,有来自全球各地的Crypto用户,我非常看好 Bitget 的发展前景。 于我个人而言,不管在币圈呆多久,赚多少,还是会坚持内容创作,为用户提供新手教程、玩法攻略、项目分析、行业研报等专业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够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成长,并且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到加密市场中,享受 Web3 带来的红利。 币圈行情分析:Bitget Builders、日内短线交易员 社区福利很有吸引力,可以针对社区情况开展专属活动,奖励方面也挺大方,我喜欢带着社区一起赚钱。 钟师傅:Bitget Builders、资深设计师 把合作的Bitget Builder的Twitter接入Bitget Insight功能可以获得曝光量,这是很好的措施,另外就是邀请返佣了,长期来看也能节省很多手续费。 结尾 虽然,如今加密行业正处在熊市的阴影之下,面临着困境与不确定性,但也正因如此真正的加密共建者才能脱颖而出。在牛市到来之前,行业必将面临一次“大换血”——新血液的注入与失败者的离开,而无论是开发者、投资者还是社区成员,都将有机会在加密行业“重回牛市”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加密经济的进步与创新,助力行业成长,Bitget 也一直致力于共建者培养。 据悉,Bitget 已于 8 月 23 日启动第四期 Bitget Builders 招募计划,将重点关注加密行业的长尾流量渠道成长,通过为合作渠道制定个性化流量扶持和成长计划,孵化新一代加密意见领袖。 Bitget Builders 招募时间为:2023 年 8 月 23 日-2023 年 9 月 23 日。
腾讯财经 2023/9/1 18:34 财经 Chainlink 如何解锁资本市场代币化的全部功能? 腾讯财经 [] Chainlink 如何解锁资本市场代币化的全部功能? 撰写:Ryan Lovell 编译:深潮 TechFlow Chainlink 是资本市场推动代币化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生产阶段所需的核心基础设施。Chainlink 在支持资本市场方面的作用对于三个关键的代币化用例来说是必要的: 通过允许代币化资产在任何区块链(公共或私有)上结算,实现代币化资产的二级市场。 通过执行单链或跨链原子交易,以及确保在区块链之间不可撤销地交换资产,消除交易失败,从而促进交付与支付(DvP)工作流程。 通过支持传统基础设施与区块链之间的通信,实现链上与链下系统的同步。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资本市场中代币化的当前状态,并介绍 Chainlink,然后看看金融机构如何利用 Chainlink 来发挥代币化的全部潜力的真实案例。 代币化的当前状态 自 2017 年以来,资本市场中的代币化努力主要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虽然一些机构已宣布将传统资产(如债券)进行代币化,但这些实验主要集中在资产的初始发行上。例如,作为资产发行方的投资银行可能会将债券票据进行代币化,收购并迅速成熟该票据。其他成功的应用案例,特别是与银行和金融交易相关的案例(例如 Broadridge 的 DLR 和 HQLAx),是针对特定应用的,并由一个单一的中央实体管理整个技术过程。 这两个例子都凸显了一个共同问题: 各个生态系统和应用之间缺乏无缝连接所带来的摩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资产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在积极参与方面一直相对缺席,尽管他们对于创造足够的流动性至关重要。他们的参与需要强大的企业级基础设施,以建立必要的连接,促进二级市场的形成。这种互操作性基础设施应无缝集成到现有的内部系统中,而不会造成重大中断。最终,每增加一个连接环节都将增强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产品的整体效用。 Chainlink:连接现有基础设施与区块链网络 Chainlink 是企业级基础设施,使金融机构能够在区块链(链上)和现有基础设施(链下)之间建立必要的连接。如果您的现有技术堆栈需要进行“区块链操作”,只需将其与 Chainlink 集成,即可与公共和私有区块链进行连接。 Chainlink 提供了一套服务,促进数据和代币在区块链之间的传输,实现区块链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双向通信,以及用于隐私、自动化等多种计算服务。在资本市场中与代币化特别相关的三个 Chainlink 服务包括: 跨链互操作协议(CCIP) - 这是一个区块链互操作协议,作为一个抽象层和跨链消息传递协议,使现有基础设施能够与任何公共或私有区块链进行通信,并指示智能合约发送任意数据和在区块链之间传输代币。 储备证明(Proof of Reserve) - 去中心化网络,验证或证明支持代币化资产的跨链或链下储备,为消费者、资产发行方和基于智能合约的应用提供透明的链上审计追踪。 功能(Functions) - 机构可以通过将链下事件或数据与链上操作同步来为任何区块链上的任何资产提供服务。可以同步任何链下事件或数据,例如持仓结算指令、公司行动、代理投票、ESG 数据、股息和利息以及净资产价值。 Chainlink 已成功为区块链应用程序实现了超过 8 万亿美元的交易价值。Chainlink 网络的卓越安全标准由一支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开创,并由由德国电信 MMS、LexisNexis 和瑞士电信等领先企业运营的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DONs)的独立、抗 Sybil 攻击的节点强制执行。Chainlink 在开发方面采用了深度防御的方法,多年来保持了高可用性和防篡改安全性,即使在行业最动荡和不可预测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Chainlink 实现的代币化的真实应用案例 以下部分分为三个用例:二级市场、DvP 和链上/链下同步。 二级市场 二级市场对于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至关重要。它们通过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平台来买卖之前发行的金融工具,促进流动性和价格发现。目前,金融市场利用中央证券存管机构(CSD)和托管银行来维护证券持有记录。这些证券可以通过一套来自各种前、中、后台系统的指令的消息标准自由地从一个托管银行转移到另一个托管银行。这种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不仅支持二级市场的运作,还有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和韧性。 Chainlink 以三种不同的方式为代币化资产实现了二级市场: 1.连接不同区块链平台上的买家和卖家 业务背景 大多数债券和非流动性资产通过场外市场进行交易,因为它们的性质是异质的。为了使债券和非流动性资产的代币化达到生产阶段,同样的流动性平台(例如 MarketAxess 和 TradeWeb)需要能够从做市商的库存中列出这些代币,或者允许它们设定价格。做市商设定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于流动性风险——他们能多快地将库存卖出,以便在交易日结束时清理账簿?为了最大化流动性并实现与传统发行资产相匹配或改进的有吸引力的定价差,代币化资产必须能够在资产管理者和所有者希望使用的任何区块链上结算。 Chainlink 的角色: Chainlink CCIP 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单一的集成网关,用于与任何公共或私有区块链进行通信。 Chainlink CCIP 使代币化资产能够在任何区块链上可用,将其从单链资产转变为任意链资产。 Chainlink CCIP 通过原子交易促进安全的跨链 DvP 结算。 利用 Chainlink CCIP 的示例工作流程: 资产管理公司 A 需要出售 BondToken,该 Token 目前在公链 1 上发行,并由基金托管人持有。 资产管理公司 A 的交易员登录 MarketAxess,查看场外市场中经销商的买卖价差。经销商可以提供更紧密的价差,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资产已启用 Chainlink CCIP,意味着它是一种可以在任何公链或私链上结算的任链资产。 交易员支付一小笔价差,将 BondToken 从公链 1 转移到私链 1,以便经销商持有。 使用私链 2 的资产管理公司 B 希望购买 BondToken。 经销商提出价格并达成一致。CCIP 将 BondToken 从私链 1 转移到私链 2。 2.轻松将传统基础设施与区块链网络集成 业务背景 金融市场参与者在采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方面进展缓慢,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仍在使用传统系统。这些系统保证了巨大的价值,替换或开发新的连接的成本和风险异常高。 过去几年中,金融机构进行了数百个区块链概念验证。然而,很少有项目进入生产阶段,主要是由于将区块链集成到核心业务基础设施中存在问题。这种连接问题加剧了他们可能需要与之交互的可用区块链生态系统数量的增加。 Chainlink 的角色: Chainlink CCIP 将现有基础设施与任何区块链连接起来,使金融机构无需修改传统系统。这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现有基础设施与代币化资产进行交互,例如通过 Swift 消息、API、主机和其他传统格式。 CCIP 实现的示例场景: 订单管理系统只能通过 Swift 消息进行指令传达,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 Swift 与任何区块链进行通信。 作为银行托管人,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钱包基础设施或客户端应用程序与任何区块链进行通信。 我的中间办公室需要有关代币转移的确认和状态更新,例如待处理、完成或失败。 我希望能够从 FTP 服务器或 Excel 电子表格向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发布数据。 我希望能够从主机 MQ 连接向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发布数据。 3.为资本市场行业提供区块链互操作性标准 业务背景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大型金融机构本能地依赖三个基本支柱:标准、可靠性和安全性。标准为协作提供了共同语言,可靠性增强了服务连续性的信心,安全性则保护免受恶意威胁。 区块链互操作性标准对于支持全球化的代币化资产市场至关重要。然而,迄今为止,实现互操作性的尝试通常由中央机构控制,涉及碎片化的技术堆栈,或要求金融机构与每个新的私链或公链进行点对点集成。随着存在着数百个区块链,并有可能出现更多,金融机构需要一种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区块链互操作性标准。 Chainlink 的角色: Chainlink CCIP 是企业级基础设施,使金融机构能够在彼此之间标准化发行、获取和结算代币化资产。 将 CCIP 作为资本市场的区块链互操作性标准将使金融机构获得多种益处。 标准化的通信:一致的沟通减少错误、误解和手动干预的需求。 自动化和直通式处理(STP):交易可以从发起到结算无缝流动,无需在每个步骤进行手动干预。 全球覆盖:不同国家实体之间的无缝通信和交易促进跨境交易、支付和投资。 降低运营成本:标准化的通信和自动化通过减少手动数据录入和验证的需求来降低运营成本。 与其他系统集成:消息可以与其他金融系统和平台集成,例如交易匹配、风险管理和订单管理系统。 交付与支付(DvP) 交付与支付(DvP)是金融交易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中。它通过确保资产的转移和相应的支付同时进行,从而降低交易对手方和结算风险。DvP 在维护交易的完整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防止一方在未收到约定的支付时交付资产,或者反之亦然。解决区块链上的 DvP 对于释放代币化资产的全部潜力至关重要,因为它使得更多的资产类别可以在链上发行。 现实世界的例子 要实现一个完全运作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现金交易必须纳入各种 DvP 工作流程中。银行和中央银行准备开始发行现金代币,例如代币化的现金存款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可能首先使用自己专有的私链。他们的客户,主要是资产管理公司和所有者,必须能够自由使用这些现金代币在其他区块链生态系统上购买资产。然而,如果要增加现金代币的实用性,首先需要将结算风险降至最低。 Chainlink 的作用 CCIP 管理涉及代币化证券和代币化现金的单链和跨链原子结算场景。CCIP 支持多种互操作性基元,可用于构建各种跨链工作流程(请参见下图示例),并消除跨链资产交换中的交易失败。 关键步骤: 银行 A 在私链(即现金链)上发行了一种机构存款代币,称为 BankCoin,该代币由现金和短期固定收益工具支持。 资产经理 A 是银行 A 的客户,在他们以 BankCoin 形式在私有链上持有的基金中维持着 500 万美元的现金头寸。 银行 B 在公链 1(即代币链)上发行了 BondToken。 资产管理公司 B 是银行 B 的客户,并在首次发行中购买了 BondToken,并将其持有在其中一只基金中。 资产管理公司 B 希望出售 BondToken,因为他们的基金当天有净赎回,投资者希望尽快获得现金。 资产管理公司 A 和资产管理公司 B 在场外交易平台上达成交易匹配。然后将代币指令发送给 CCIP,以促成 BondToken 与 BankCoin 的原子 DvP 交易。 链下和链上同步 在链下传统系统和链上区块链生态系统之间建立同步具有深远的好处,可作为提高运营效率、透明度、合规性和增强客户体验的关键支撑。以下是一些示例: 运营效率 :基于区块链事件或链下和链上记录之间的资产对账,实现内部系统的实时更新。 透明度和可审计性 :通过钱包内资产的加密验证或顶级会计事务所的证明,提供链上实时的链下资产储备证明。 合规性 :合规预言机使得任何区块链上的身份验证钱包地址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 更好的客户体验 :将储备资产的金融市场数据(如定价)实时提供给链上和链下,增加用户对使用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产品的信心。 业务背景 银行需要基础设施来验证链下储备资产对链上代币化资产的所有权。还需要验证这些链下储备资产的存储和管理是否适当。这需要一个强大且独立的监控框架,不受每个银行基础设施的影响,并且无论发行银行如何(即资产发行者关于抵押资产的声明的验证者没有利益冲突)。储备资产的组成、估值和估值频率对确保代币化足够可靠以在生产中使用至关重要。 Chainlink 的作用 Chainlink 的储备证明为区块链提供各种代币化资产的数据,而 Chainlink 的函数使得完成金融流程所需的链下数据能够进入链上。 真实案例 银行 A 希望为其客户在各种区块链上使用现金/存款代币。 银行 A 选择一个托管的银行账户来管理支持存款代币的传统资产组合。选择了一种资产组合,即现金和短期国库券。 银行 A 利用 Chainlink 的储备证明为客户提供支持存款代币的资产的实时市值。银行可以自己提供价值,也可以让第三方审计师访问其托管账户。这为客户在资本市场活动中使用存款代币提供了透明度和信心,并确保代币供应不超过支持资产的市场价值(例如,防止无限增发攻击)。
腾讯财经 2023/9/1 18:34 财经 加密宏观月报:全球避险情绪抬头,风险类资产走势或短期承压 腾讯财经 [] 加密宏观月报:全球避险情绪抬头,风险类资产走势或短期承压 撰文:WealthBee 1 美国经济强劲势头放缓 从美国 8 月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经济——这台疾驰的火车头——终于出现了一些减速的迹象。 美国 7 月 CPI 同比上升 3.2%,结束此前连续 12 个月回落,预估为 3.3%,前值为 3.0%;美国 7 月核心 CPI 同比上升 4.7%,预估为 4.8%,前值为 4.8%。CPI 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成效明显。 从就业方面来看,美国劳动力市场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放缓。7 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 18.7 万,低于市场预期。在时薪方面,第二季度平均时薪同比增幅 4.5%,与前一季度的 4.8% 相比,增幅略有放缓。求职网站 Indeed 最新的薪资追踪数据显示,该网站招聘广告上的薪资年增长率为 4.7%,低于 4 月份的 5.8% 和去年 7 月的 8%。劳动力市场一直是美联储加息的重要参考,因为薪资和物价往往会呈现同步式的协同攀升。当下工资期望的降低,无疑使得劳动力市场站在了美联储这边。 同样,美国 8 月 Markit 服务业 PMI 初值为 51(预期 52.2,前值 52.3);8 月 Markit 制造业 PMI 初值为 47(预期 49.3,前值 49)。制造业陷入收缩,服务业扩张也不及预期。 众多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本月有所放缓,然而单个月份的经济数据不足以确定经济中长期趋势,美国经济强劲程度目前仍处在较高位置。鲍威尔也在 Jackson Hole 会议上做出鹰派发言,称鉴于美国经济表现出的强劲,后续可能会继续加息。 机构们意见「胶着」:亚特兰大 GDP 模型预测美国经济将增长 5.8%,但是惠誉却下调美国信用评级。 美国亚特兰大联储模型 GDPNow 基于当前可用数据预测的美国三季度 GDP 增速为 5.9%。不过市场认为,模型预测所采用的数据(7 月份零售销售、汽车销售、新屋开工等)仅反应短期状况,而且随着未来数据的出台和调整,模型预测结果会跟随调整。 一边是模型给出的超乐观预期,但另一边是惠誉下调了与美国主权评级相关的市政债券评级至「AA+」,这是惠誉 1994 年发布该评级以来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黑石集团苏世民也来附和,称惠誉的下调行为「符合数据」。惠誉不仅下调了市政债券,还表示可能下调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美国数十家银行的评级。机构普遍对联邦政府长期存在的财政问题和债务问题颇有微词,惠誉的此次评级下调可能是这种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体现。 2 债券市场收益率飙升,避险情绪较高 8 月份美债收益率疯涨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短期国债还是长期国债都在飙升。美国 10 年期和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创下了 2007 年和 2011 年以来的最高;1 年期、2 年期与 5 年期等短期国债利率居高不下,高位横盘数月。 其实不光是美国国债,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债券收益率也是居高不下。 为何美债收益率飙升如此之迅猛?国债的本波利率上行大概率是对加息的快速反应。美国经济持续强劲,许多学者已不再预期美国今年可能发生衰退,而这又助长市场对美联储再次加息的预期,从而造成利率的持续上升。另外,惠誉认为政府财政风险持续恶化,这也降低市场对美债的信心,这也必然带来了美债融资成本的上升。 美债收益率飙升的结果就是风险资产大幅承压。本月美股三大指数全面收跌,比特币等加密资产风险也在 8 月 18 日得到了一次集中释放,但至今仍未收复跌幅。尽管「全球 AI 总龙头」英伟达持续高位横盘并创下新高,但其他科技权重却表现出持续阴跌走势。本月英伟达发布第二财季报告,其中营收同比翻倍,高出预期 22%,EPS 盈利同比增长超四倍,较预期高近 30%。三季度营收指引 160±2% 亿美元,同比增 170%,较预期高 28%,大超市场预期。随后,英伟达居然继续发布公告称将拿出 250 亿美元回购公司股份。这一行为更是震动市场,给投资者们带来无尽的想象。各家机构纷纷上调英伟达的股价预期,最乐观的多头已经将股价预期上调至 1100 美元(Rosenblatt)。 作为「AI 时代最大的军火商」,英伟达风头无尽。的确,目前 AI 仍然是最具确定性且市场极为广阔的新赛道。一般来讲,巨头企业连续两个财季超市场预期是一项重要信号,表明产业上下游出现较好的协同性,即产业链形成。AI 或许是美债压制下的美股市场中最具有确定性的赛道,可能迎来机构抱团。 3 加密市场筑底:波动、情绪与新机遇 目前加密市场显现出底部特征。 首先,8 月比特币价格突然暴跌,导致多头清算,场内博弈加剧。18 号,币市出现了一次「地震」:各大主流币闪崩,比特币最低跌至 24220USTD,ETH 最低跌至 1470.53USDT,至今未收复跌幅。我们也在上面提到,本次暴跌主要是避险情绪的集中释放,并非由某些消息引起的。本次暴跌 24 小时全网爆仓 9.9 亿美元,比上一交易日增加 737.87%,多头清算明显放量。 其次,比特币的波动率和成交量均处于历史低位,价格表现低迷。本月欧洲 Jacobi 资产管理公司推出了 Jacobi FT Wilshire 比特币现货 ETF,已于 8 月 15 日在阿姆斯特丹泛欧交易所上线,但市场对此消息几乎没有反应,反而出现踩踏性暴跌。这已经体现出市场情绪较为敏感,信心不足。二级市场底部特征之一就是对利好不敏感,但是对利空很敏感,容易发生悲观踩踏性暴跌。目前不论是从市场面还是情绪面来讲,加密市场底部可能性较大。 此外,本月 DeFi TVL 锁仓量也持续阴跌,创下了 2021 年 2 月份以来最低点,目前约为 381.34 亿美元。距离 2021 年 Defi Summer 时的最高超 1700 亿美元,降幅超 70%。 但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内来看,Web3 行业的利好不断,今年以来,包括贝莱德在内已经有近 10 家大型金融机构向美国 SEC 提交了比特币现货 ETF 申请,8 月 30 日有消息报道称美国一家联邦法院批准加密货币基金 Grayscale Investments 在美国推出首只比特币 ETF,而且美国法院推翻了 SEC 阻止该 ETF 的决定,为首个比特币 ETF 铺平道路。 同时各地加密法案日趋完善,尤其香港的加密市场加速推进,从港科大副校长再度发声建议政府加快港元稳定币支持,到李家超公开表示「正全力探讨稳定比监管事宜」,再到 HashKey Exchange 支持合规「港漂」开户交易,香港「加密友好」的步伐越来越快。目前,香港第一批「持牌」加密货币交易所已经落地,HashKey Exchange、OSL Digital Securities 在 8 月相继宣布,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允许面向零售用户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香港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能在数字资产交易的合规性建设中做出表率,也让我们看到了加密资产未来的希望。 4 结语 中美经济正在经历「错位」,美国经济的韧性与中国经济的暂时承压交织在一起,给全球投资者蒙上了不确定的阴影。避险情绪主导本月全球二级市场走势,不论是美股还是中国 A 股,表现都差强人意,加密市场更是经历了让诸多人爆仓的暴跌。 然而,加密市场底部特征明显,情绪面上也在经历着最难熬的「黎明前的黑夜」。从香港第一批「持牌」加密货币交易所落地,到如今比特币现货 ETF 发布在即,这些都在预示着 Web3 的发展方兴未艾。从市场角度来看,本轮币市底部也一直在呈现震荡上行趋势,未来可能会有事件刺激带领币价冲破 30000 美元压力位,届时可能会迎来新一波上涨。
腾讯财经 2023/9/1 18:41 财经 量化投资“扰乱市场”、“收割散户”?交易所出手了! 腾讯财经 [] 量化投资“扰乱市场”、“收割散户”?交易所出手了! 近期,量化投资站上风口浪尖。关于“量化成砸盘主力”、“割韭菜”、“T0特权”等说法甚嚣尘上。期间,监管问询、监管组织私募量化调研会议等传闻夹杂,让市场感受了十足的火药味。 当前A股成交量低迷,而万亿量化在市场上T+0高频交易,判断周期极短,给市场带来极致的波动,严重影响长期投资者在价值基准上的中长线投资,还有观点认为给量化投资“扰乱市场”、“收割散户”。 不少知名学者、投资人下场公开反对量化,经济学家刘煜辉表示,“我们这样的生态系统,他们(量化)高频武器基本一年,稳稳当当拿走1500亿真金白银。” 关于量化,监管层也开始关注。9月1日晚间,上交所发布关于加强程序化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下列事项予以重点监控:(一)本所业务规则规定的可能影响证券交易价格、证券交易量或者交易所系统安全的异常交易行为;(二)最高申报速率达到每秒300笔以上,或者单日最高申报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的交易行为;(三)多只证券交易价格或者交易量明显异常,期间程序化交易大量参与的;(四)本所认为需要重点监控的其他事项。 深交所对程序化交易投资者的证券交易行为实行实时监控,对下列事项予以重点监控:(一)本所业务规则规定的可能影响证券交易价格、证券交易量或者交易所系统安全的异常交易行为;(二)最高申报速率达到每秒300笔以上,或者单日最高申报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的交易行为;(三)多只证券交易价格或者交易量明显异常,期间程序化交易大量参与的;(四)本所认为需要重点监控的其他事项。 现在,量化受到到了交易所更加严格的监管,可以观察一下对市场的影响。如果发现变化不大,那么如果市场再出现异常波动,就不能让量化来“背锅”了……
腾讯财经 2023/9/1 18:45 财经 对菲律宾来说,金融科技意味着什么 腾讯财经 [] 对菲律宾来说,金融科技意味着什么 在这种普遍担忧的背景下,在东南亚,菲律宾却也正在展示出具有韧性的增长迹象。 文 动点出海 作者李鹏辉 排版沈睿璠 本文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率可能仅为1.7%,并且全球贸易的增长率也或许仅为1.6%。同时,报告也指出,这一状况在发达国家会更为不乐观——其中,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为0.5%,欧元区国家则将为0%。 有观点表示,这些经济预期将是近三十年来第三差的年度结果,而这也导致很大一部分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世界正在进入衰退期——比如在世界经济论坛1月份的一份杂志中,三分之二的专家受访者预计2023年全球将出现衰退。 然而,在这种普遍担忧的背景下,在东南亚,菲律宾却也正在展示出具有韧性的增长迹象。随着该国继续成为更加数字化的经济体,金融科技预计也将在菲律宾的发展历程中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尽管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正在不断上升,这里的活力却依然不减。于此,我们可以看到: 继22年第二季度下降(与上一季度相比仅减少0.1个百分点)之后,该国的GDP正朝着可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其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分别增长3.3和2.4个百分点。全国GDP年均增长达7.6%。此外,这种增长的动力也相对健康许多,并且也是多方面的——是服务业、修理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工业等多个行业的共同结果。 截至去年12月,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正在呈现改善趋势,月度顺差达6.12亿美元。而这意味着,流入该国的资金多于流出的资金。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家指出,该国贸易逆差也降至一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其原因也包括:该国疫后恢复促进的国内业务活跃、向外国游客开放、外包收入的增长、以及海外菲律宾工人汇款量的增长。 最后,在菲律宾,可以看到该国消费者支出(22年第四季度增长7%)和借贷量继续增长,这也振兴了其国内经济发展。 当然,该国的数字化进程也为这种坚实表现奠定了必要基础,而数字化的重要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增强。 基于我们的分析,我们看到,在东南亚国家中,菲律宾的数字活动在整体综合发展指数中的权重最大,为22.6%。而在这个过程中,菲律宾的渐进式数字化转型战略、丰富的电子政务项目、PhilSys国家身份识别系统、扩大公众上网范围的政府计划、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城市2025计划···都是菲律宾迅速实现数字化的有力措施。 从这一点出发,根据预测,菲律宾被加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有望在2030年之前产生高达5万亿菲律宾比索(约合1013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不过,无论是从现在还是未来的角度上来看,金融科技都将是驱动菲律宾数字化转型的一大主要动力来源。而这一点可以从该国国民经济的“低现金”转型(50%的交易由数字化达成)以及国家金融包容性战略等大规模举措中可见一斑。 现阶段,这些技术正在日益成为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等方面中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全球危机时代”,越来越积极地采用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也是维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其全球相对地位的一种保障。 不仅如此,就算在相对稳定的时期,菲律宾也一直吸引着国际金融企业(通常是金融科技企业)的高度关注。现在,在暗潮涌动的全球经济海洋中,名为菲律宾的“稳定港口”有望成为弥补其他本地市场收入下降的少数几个替代选择之一。接下来,我们的预测是:在不久的将来,该国的外国企业活动将激增。当然,菲律宾的本地企业也不会置身事外。而这些将极大地振兴菲律宾的金融业。至少,随着菲律宾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支付系统、电子钱包、在线市场等的使用率也将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随着持续的通货膨胀和菲律宾公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其弥补个人和家庭预算资金缺口的需求也将增加。数字借贷服务(包括网上银行和BNPL服务)、信贷额度、以及其他新兴金融产品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举证,这些服务可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呼声、提供高效的运营服务、维系客户需求的忠诚度、并且推进在线金融解决方案的迅速普及。 总而言之,尽管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不明确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也有望成为菲律宾经济的一个明确的里程碑,推进菲律宾人民幸福度的提升。不难发现,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对菲律宾人生活的影响正在越来越大,而这无疑是菲律宾高光未来的一个早期迹象。 注:本文作者为消费金融公司Digido的区域经理Farit Shakirov。原文章《EXPLAINING FINTECH’S ROLE IN THE PHILIPPINE ECONOMY’S RESILIENT GROWTH》已授权发布于动点国际(TechNode Global),动点出海经整理后编译。
腾讯财经 2023/9/1 18:48 财经 【芯融资】融资遇冷,射频赛道仍具长期投资价值? 腾讯财经 [] 【芯融资】融资遇冷,射频赛道仍具长期投资价值? \u200b集微网消息,集微咨询统计显示,2023年7月发生超44起“芯融资”事件,融资总规模超40亿元,融资事件与总融资规模呈同比、环比皆呈现双降趋势。其中,射频赛道融资事件占比为12%,为7月最热赛道。 融资情况 高额融资事件 7月,披露具体融资额的事件中,琻捷电子、辉羲智能、国微芯等企业的新一轮融资规模较高。其中,琻捷电子D轮融资规模超5亿元,赛晶半导体A轮融资达1.6亿元,辉羲智能、国微芯、中安半导体、时代速信、爱矽科技、泽丰等企业新一轮融资皆达数亿元规模。 活跃资本 7月,中芯聚源、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深圳高新投、峰瑞资本等机构接连投注多家半导体企业。 热门地区 从7月各地“芯融资”事件来看,北京数量最多,超10起;江苏次之,超9起;广东、上海并列第三,皆超7起;TOP2省份(城市)占比近44%,TOP4省份(城市)占比高达75%。 热门赛道 射频 射频前端芯片涵盖广泛,包含功率放大器、滤波器、双工器、低噪声放大器、开关等,射频前端芯片门槛较高,技术难度高、研发时间长。 5G时代,5G 手机中射频前端的模组化趋势更加明显,L-PAMiF、L-PAMID等模组得到广泛应用。其中,L-PAMiD难度较高,主要为海外厂商垄断。 国内来看,不少企业都在加快突破,从多家公司披露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来看:卓胜微称公司不断提升射频滤波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及其模组能力,助推射频前端中技术复杂度、集成度最高的“明珠型”产品 L-PAMiD研发;唯捷创芯披露报告期内,其自主研发的L-PAMiD产品实现了批量出货,成为国内率先实现向头部品牌客户批量销售该产品的企业;慧智微表示成功量产了5G重耕频段L-PAMiD产品.... 对于目前国内较“卷”的射频赛道,是否仍具有长期价值?笔者采访了不同的产业人士,观点不一,喜忧参半。例如一位资深产业分析师讲到,汽车领域为射频市场带来新的增量,长期看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空间很大。但短期其和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相比,体量还是有限。主要是目前国内射频前端行业整体竞争格局较差,行业太“卷”,所以短期来看投资价值不大。 7月射频领域融资事件: 左蓝微电子完成B轮融资,由华润旗下润科基金领投。该公司围绕SAW和BAW等技术路线进行产品布局,已积累丰富的设计、研发经验,研发出适用不同场景的滤波器和射频模组产品,成为国内少数在各类射频滤波器(SAW、TC-SAW、PESAW、PEBAW)及射频模组的本土厂商。 时代速信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股权融资,由金融街资本领投,老股东国投创业和善金资本追投,华西证券和深投控等资本跟投。该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够提供Si RF、二代及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射频微波芯片、模组的厂商,自主研发了射频微波芯片、微波集成电路、低成本毫米波SiP模组等系列产品。 芯百特完成新一轮近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扬州启正、无锡惠开、惠之成等。芯百特已具备CMOS/SOI/GaAs/SiGe/GaN等多种工艺的设计能力,能够研发设计PA/LNA/SW/FEM/滤波器/MEMS等各种器件。 地芯科技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由润城资本,众海投资、中润投资、深圳高新投共同参与完成。地芯科技核心技术产品线包括了无线通信收发机芯片产品线,拥有全面自研IP技术平台,其中地芯风行系列产品丰富,可拓展性极佳,独特低功耗技术行业领先,功耗大幅降低的同时实现成本优化。 超材信息完成A5轮融资,融资主要用于FAB厂的启动及补充流动资金。该公司致力于高性能SAW滤波器和双工器等系列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4G、5G移动终端和物联网模组等领域。 存储 存储芯片具有较强的周期性,2022年下半年以来存储芯片市场持续下行,TrendForce数据显示,DRAM平均价格在2022年第三季度暴跌31.4%,在第四季度跌幅扩大到34.4%。据Yole预计,存储半导体市场有望在2023年四季度迎来复苏。 7月存储领域融资事件: 大唐存储完成首期外部融资,引入国资战略新股东。该公司拥有一支在芯片领域已深耕20余年的核心技术成员及固态存储固件开发的专家团队,拥有自主IC设计能力和底层固件研发能力。大唐存储提出国际首创的多芯片合一的超聚合安全存储创新技术,并应用于存储控制器芯片。 铨兴科技完成首轮战略融资,由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独家投资。该公司同时涵盖DRAM和NAND Flash两大领域,旗下设有国际出货平台、铨天智能制造基地。其中,铨天智能制造基地涵盖先进的芯片封装测试产线、PCBA模组制造产线、工程测试中心以及技术研发中心。 致真存储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俱成资本、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京鹏投资等。致真存储团队在自旋存储芯片领域具有近二十年的科研基础,专注于前沿MARM自旋存储芯片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该团队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自旋轨道矩-自旋转移矩协同翻转磁矩的MRAM数据写入方法,构建了高密度MRAM产品的设计。
腾讯财经 2023/9/1 18:51 财经 他的观点很犀利:储能没那么重要!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是新能源本质,不应消灭也无法消灭! 腾讯财经 [] 他的观点很犀利:储能没那么重要!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是新能源本质,不应消灭也无法消灭! “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是新能源基本、正常的特性,不应该去消灭,也消灭不了。” 8月29日,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郑耀东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光储充大会上提出了上述大胆观点。 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郑耀东;图片来源:中国国际光储充大会 01 不要试图消灭新能源特性 大家觉得新型储能很好,为什么现在收益不好?说好的人说的是未来,说收益不好的人说的是现在,现在和未来是有差别的! 一提起新能源,很多人都有一些共同观点,就是新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认为这三性是要解决甚至要消灭掉。这个想法对不对呢?对此,郑耀东的观点与众不同。 从电力系统理解,新能源拥有以下特征: 随机性是指实际出力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偏差; 间歇性指发电时有时无; 波动性指年、月、日、小时、分钟的发电出力变化。 以上三者可以并称为新能源的“三性”。 随机性原义说是不确定性,实际上在我们新能源上讲的不是不确定,是一种预测的偏差,这个偏差永远会存在的,天有不测风云,既然是风和光,就永远存在预测偏差。 第二个间歇性,有些人说晚上没光。大家都知道,风也是晚上大和、白天小,或者不同的天气不一样,这个也是改变不了的。 第三个波动性,就是发电的时候不是很稳定。风大一点,风小一点,但是总体来讲还是稳定的。我们自己用电也没有那么完全的一致不变。 既然新能源风光有这三性,传统的能源有没有? 郑耀东举例,水电的随机性、波动性是按月来体现的,有的是按年体现,都有这个特性。比如,有丰水年,枯水年。新能源的波动性说的是按日,按小时。实际上,日、月、年,我们都无法去从本质上消灭它的特质。正如,我们无法控制上游来水量。那么,现在为什么一定要消灭新能源的特性呢?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件事情是值得思考的。 02 调度管理优化,也许比储能更重要! 郑耀东对新疆新能源利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该地的新能源利用率从2016年的63%到现在96%以上,依靠的并非是储能,而是调度管理、优化。 ” 该案例显示,2022年新疆电化学储能的累计放电量,仅占该地新能源累计发电总量的0.0047%,数据表明储能远不足以支撑消纳。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提高,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整体规划的新型电力运行模式“源网荷储”概念,被业内越来越多地提及。 源网荷储读起来是这个音,大家一定要知道储的量是非常少的,放在一起可能源网荷是一号字,储能就变成14号字了。源网荷储是不同体量的东西。 在郑耀东看来,对于电力系统而言, 储能只是一种调节手段,永远不会成为电力系统的第四只脚。 因为它与三足鼎立的“源、网、荷”体量相差悬殊,且这种差距依旧会持续存在。 “储能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只有价值发挥出来了,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郑耀东认为。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郑耀东据此对化石能源发电量做了进一步预测。他预计到2030年,化石能源的发电量还有23.4%;到2060年,还有6%以上。 他结合中国现有的各项系列要求总结称:“ 在未来可见的范围内,新能源还不可能做到100%的全面覆盖。 ” 郑耀东表示,新能源“三性”不仅仅只出现于新型能源,水力发电以及用户用电也存在,只是时段、频率有所差异。 郑耀东指出, 新能源“三性”并非新能源弃电产生的根本原因,专家、学者以及储能倡导者不应过度强调新能源“三性”,只要把这些特性平衡好即可 。 郑耀东表示,中国2022年风电利用率为96.8%,光伏利用率为98.3%, “如果储能要解决弃电问题,需要从风电和光伏4%及2%不到的弃电里寻找生存空间,这是非常困难的。” 郑耀东认为,我们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有很多前提的,涉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电力体制改革等很多前置条件。我们在2021年曾发生过电荒、拉闸限电的情况。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要推动煤炭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 。我们在提储能时,绝不能只提新型电力系统,一定要知道电力系统是立足煤炭为主的基本国情,要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只有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组合不行了,才能轮到储能。因为储能是额外的投资,是有代价的,而且代价不低。 郑耀东介绍,我国风电大概利用率每年在2221小时,光伏是1337小时。这里有一个“风王”,年利用小时4527小时,在内蒙古。全年日历8760小时。新型储能增长得很快,是因为基数还是比较小。但我们站在电力系统来看,进入调度领域储能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新能源有三性,这是正常的特性。我们任何人不要因为新能源有这个三性,就用歧视性的口吻说新能源就是我们的追求。实际上, 我们的用户也有这三性。 从本质上说,只要电力系统平衡了,运用好每一种电源和负荷的特性,就是我们的目标。郑耀东认为,没有消灭新能源特性、没有平滑掉波动的必要,也做不到。 常规电源有一定调节能力,现在很多都在做常规电源的深度调节能力的改造。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案例,他们也是用常规能源的改造,来调节新能源。储能投资有成本,运行有损耗,收益靠政策。它需求的来源都是用户或是市场主体。 无论是现在、过去还是将来,郑耀东认为,储能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平衡区要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郑耀东说,“交易数据是储能的照妖镜”。储能的作用除了日常调节,主要是应急,电力系统用的语言是调峰,调频和应急保障,主要是做这个事情的。 编审:侦碳
腾讯财经 2023/9/1 18:53 财经 从个人到企业均直呼太难了!海外纸大举流入,国内造纸全产业链受冲击 腾讯财经 [] 从个人到企业均直呼太难了!海外纸大举流入,国内造纸全产业链受冲击 “今年收纸板箱的价格和去年是完全不能比,去年我办公楼层有几家做电商的把拆卸的纸板箱全部都送给我,卖出去一块六一公斤,到中秋国庆双节以及双十一活动时,一周都能赚一两千元;今年商务楼办公室扔出来的纸板箱卖出去一公斤还不到一元钱,废纸更便宜,只有三毛多一斤,捡的都没劲了。”8月23日,上海静安区一栋商务楼保洁阿姨小朱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了各校区垃圾站回收工作人员身上。 8月24日,上海某小区物业垃圾清运师傅老李也对本报记者无奈地表示,今年小区收纸箱纸盒的价格便宜了至少三成,价格在小区公示栏明码标价,因为把全小区的垃圾清运事情包下来了,但是物业开的工资只有2500元/月,额外附加条件就是小区居民不要的纸箱纸盒他可以免费拿走赚钱。 “现在纸箱废纸价格跌了,总的工资每月少了一两千元。”老李说。 究竟是什么样的“冲击”让国内最基层的收废纸人员收入都降低了?在产业链上游的纸业巨头们看来,还是源于今年初的一则将绝大部分成品纸进口关税从旧版的最惠国税率5%—6%下降至零的临时性政策。 纸业巨头们的“难” 有业内资深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国内造纸行业和废纸回收行业本就是薄利多销的产业,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多家从事多元化经营(包含各类废纸回收利用再生产)的纸业巨头一直在加大技术创新和绿碳环保的投入,以降低成本提升效能来抵御行业变化。 但是,去年12月29日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宣布的自今年1月1日起调整我国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其中一条新的关税政策将绝大部分成品纸的进口关税从旧版的最惠国税率5%—6%下降至零(临时性政策),对造纸业影响非常大。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1—6月再生箱板纸累计进口172.8万吨,同比增长63%;瓦楞纸累计进口173.7万吨,同比增长49%。 “现在成品纸的关税从原来的6个点下降到零,包括东南亚、欧洲、北美那边进来的成品纸箱纷纷进入国内,他们用的也是再生纤维,但原材料是优质价廉的美废,目前美废已被国家全面禁止进口,对于使用国废的本土纸企来说,这场竞争是不公平的。从2023上半年海关数据可以看到,上半年进口量一下子多了很多,而且进口纸减少了关税之后,价格下降和进口量上升的双重冲击导致国内的造纸企业的价格也要被迫下降,所以国内企业一季度大面积亏损,很多企业停机,不生产那么多产品。一线的废纸回收价格下降承受的阵痛还是好的,但是作为上游的生产企业就无辜躺枪了。”8月25日,一家在长三角多地布局废纸回收、纸业生产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该负责人也进一步透露称,企业在一季度“停机”的天数反而比前两年疫情期间还要多。 “比如今年一季度我们公司开工率在80%左右,正常应该在90%。不止我们,整个行业开工率都下降了。开工率低说明我们对废纸的需求没那么高了,加上成品纸的价格也跌了,为了保证盈利,只能压低上游收购废纸的价格,废纸价格在年初的时候在1700元/吨左右,后面慢慢降到1500元,其实1700元已经比2022年的下半年还低。前几年的时候2000多/吨,价格最高时废纸回收价格达到3000元/吨。”该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8月27日,长三角地区纸业协会一位负责人也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进口关税临时性调整是作为国家大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释放RCEP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互通的积极态度。 “今年元旦实行的进口关税临时性调整实际上是战略性关税,大约涉及几千种商品进口关税降到零,包装纸这个行业只是其中一个,但确实是被误伤到了,导致全行业出现了目前这个微盈变亏损的结果。最开始政策出来的时候我们感觉是很突然的,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没有国企,也没有央企,都是民营企业,是一个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但是海外企业因为这个6%的降税赚得盆满钵满。”该负责人称。 国内纸业产业链有多长?该协会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除了一线的收废纸人员,还有大大小小的中间回收站,还有塑料加工厂、纺织品加工厂等等,所以其实是“一损俱损”。 9万余家企业或受影响 将成品纸关税降为零之后的半年多内,除了明显的废纸价格下跌之外,具体的影响面有多大? 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2022年度数据显示,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约有9万多家,以中小型企业占据主流,从业人员约1300万人,物资再生行业已经成为吸纳城乡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2022年我国废钢铁、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等十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71亿吨,是2012年回收量的2倍以上,回收总额超过1.31万亿元。 在今年6月28日,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内容也显示,我国曾经每年需进口大量可用作原料的再生资源,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随着政策落地实施,2018年之后再生资源进口量呈现断崖式下跌。2022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品类再生资源回收量降低,回收价格下跌,带动全年回收总额同步下降。 彼时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许军祥就曾呼吁:“《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实施以来,各地政策执行力度不一,不少地区存在‘税收洼地’,区域之间税收政策不平衡;企业前端难以取得进项发票,退税难度提高等问题尚未解决,为正规企业的发展带来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早在今年3月31日,行业内部资深人士就对关税变动影响做了权威研究报告。 根据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吴新扬在今年3月中旬对长三角地区包装纸产业链上的企业(一级、二级、三级企业)和贸易商企业进行深度调研的报告内容显示,成品纸零关税政策是现在市场上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策略选择的直接因素之一,来自东南亚的更便宜的瓦楞纸对市场产生冲击。 报告内容显示:“被调研的长三角企业目前的策略是库存快进快出,被调研的企业原材料库存普遍控制降低到10天以下,低于之前行业内普遍认为的15天安全库存以下,成品纸库存从40天降低到15天,有的厂压缩到5天左右。纸厂模式的改变主要是处于悲观预期,纸厂年前出于对消费复苏的信心囤货,却在年后发现复苏不及预期,下游客户订单减少40%—60%。并且年前价格较高,高库存为企业带来亏损。头部企业相对于市场均价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能够动态管理库存;有的企业因为地区竞争压力大等原因,去库不顺利,接近爆仓。” 与此同时,该报告还对废纸回收利用、瓦楞纸(包装纸)两类产品国内和东南亚进口的成本进行比较显示:东南亚废纸的到港成本约为1200元/吨+100元/吨的运费;国内废纸的收购价格(打包站)大致在1600元/吨,原材料收购价同步下降300元/吨可能会导致来自打包站的阻力,但是在废纸回收这一块国内纸商已经无利润可赚,如果不压低回收价,就要面临亏损。 而在成品纸方面,东南亚的成品纸(6%关税之下)可以在价格2600元—2700元/吨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利润;在零关税之后,东南亚的成品纸成本已经接近2100元—2200元/吨;国内的成品纸价格则在2700元—3200元/吨。 如此差距的成本价,导致今年上半年连沪市上市公司山鹰国际(600567.SH)、港股上市公司玖龙纸业(02689.HK)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停机”并业绩出现亏损。 两上市公司亏损有因 龙头企业正在承受海外制品低成本进入市场的“阵痛”。 8月18日晚间,国内第二大造纸企业山鹰国际披露了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山鹰国际出现净亏损2.71亿元,这是公司十多年来首次上半年净利润“告负”;好的一面是,今年一季度公司亏损数额为3.41亿元。这也意味着,单看二季度,环比实现了扭亏为盈。 不过,作为营收规模超过130亿元的“巨头”却在今年的市场行情下未能实现盈利。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7.48亿元,同比下降17.52%,净亏损2.71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1.28亿元。 “目前造纸行业整体处于恢复阶段,市场行情在上半年表现低于预期,目前仍面临供应端新增产能持续投产,而下游消费需求恢复偏慢的压力。2023年一季度,行业新增产能释放叠加进口关税政策的落地,造纸行业国内供应端压力逐步增大,加之需求面恢复不及预期,市场供需矛盾凸显。一季度纸价下行压力较大,纸厂纷纷控制开工率,停机导致费用上升,毛利率同比下降。”公司半年报如此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能方面,山鹰国际目前在安徽马鞍山、浙江嘉兴、福建漳州、湖北荆州、广东肇庆建有五大造纸基地,现有落地产能约750万吨,位列中国第二;公司包装板块企业布局于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贴近行业头部客户聚集地,产业辐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北、山东、四川、天津、贵州等省市,年产量超过21亿平方米,位居中国第二。 而对于下半年经营,山鹰国际表现较为乐观,公司称下半年通常是造纸行业的传统消费旺季。从供需来看,2023年下半年预期电子、家居等大宗消费的潜能进一步释放,社会终端需求全面复苏。结合国内经济的结构化复苏,经过上半年的毛利修复,预计将回归正常的盈利水平。 而玖龙纸业情况似乎更坏。玖龙纸业8月31日在香港联交所发布的盈警显示,今年上半年,预计集团将录得本年度公司的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约8.12亿元至12.12亿元,主要原因是由于本年度产品售价下降及毛利率大幅下降。 这也是继2022下半年,纸业“女王”张茵所执掌的玖龙纸业上市17年首次出现亏损后,继续身陷亏损“泥淖”。至于行业何时能走出至暗时刻?市场正在翘首以待。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Data update frequency

Annual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