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business details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by Listed Companies", listed companies, a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bligors, should truthfully, accurately, timely and completely disclose to the market information disclo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voluntarily. This publicly disclosed information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the company's basic information, major accounting data and financial indicators, shareholder shareholdings, executive compensation, etc.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investor behavior. The combination of effectiv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and market supervision has formed a dual-track effect that promotes the stable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CnOpenData launches A-share listed main business details data, including 3 tables: Listed company’s business review table, listed company’s main business introduction table, and listed company’s main business composition table.


Field display

Operation Review Form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Main business introduction table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Main business composition table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Stock code Stock code Stock code
Report Date Listing name Report Date
Report content Product type Report name
Product name Category
Main business Product name
Name of the industry to which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belongs Product revenue
Industry code of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Income proportion
Business Scope Gross profit margin
Currency code

Sample data

Operation Review Form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Stock code Report Date Report content
600000 2022一季报 1.集团整体经营情况经营效益实现“双增”: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0.02亿元,同比增加4.80亿元,增长0.97%;利息净收入345.02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69.00%;非利息净收入155.00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3.2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27.42亿元,同比增长1.95%;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3.88亿元,同比增加6.91亿元,增长3.70%。成本收入比率为23.38%。资产负债稳步增长: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84,230.7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63.17亿元,增长3.52%;本外币贷款总额48,555.3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94.95亿元,增长1.45%;对公贷款总额(含贴现)29,701.10亿元;零售贷款总额18,854.25亿元,贷款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末负债总额77,273.1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87.78亿元,增长3.60%;其中,本外币存款总额45,311.4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80.86亿元,增长2.91%。不良指标连续“双降”:公司持续推进不良压降、严控风险成本、把控投放质量,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连续九个季度实现“双降”。报告期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本集团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765.1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18亿元;不良贷款率1.58%,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46.95%,较上年末上升2.9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32%。资本保持稳健充足:公司坚持审慎稳健的原则,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满足资本监管法规和政策要求的同时,不断推动轻型化转型,强化资产合理配置,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报告期末,集团口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4%,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40%,资本充足率为14.06%,较上年末稳步提升。全力服务疫情防控:为支持疫情防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保障金融服务不间断,公司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出《浦发银行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十六条”措施》,设立专项信贷额度2,000亿元,提供直接融资渠道1,000亿元,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输血供氧”。跨前投资各类抗疫主题债券,快速开辟线上审贷“绿色通道”,为中小企业发放纾困贷款。勇担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为各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600000 2021年报 一、公司总体经营情况报告期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聚焦“十四五”战略规划,以“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目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主动优化业务结构,坚定推动转型发展,打造“轻型银行”“绿色银行”和“全景银行”,大力强化风险压降,高质量发展基础稳步夯实,各领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资产负债规模稳中有进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81,367.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65.39亿元,增长2.35%;其中,本外币贷款总额(含票据贴现)为47,860.4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20.67亿元,增长5.56%。本集团负债总额74,585.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41.38亿元,增长2.11%;其中,本外币存款总额为44,030.5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265.72亿元,增长8.01%。经营效益稳中略降报告期内,本集团加强转型发展、调整业务结构、强化风险压降,实现营业收入1,909.82亿元,同比减少54.02亿元,下降2.75%;实现利润总额590.71亿元,同比减少76.11亿元,下降11.41%;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0.03亿元,同比减少53.22亿元,下降9.12%。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为0.6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8.75%,成本收入比为26.17%。业务结构稳中提质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加大对经济社会和民生消费等重点领域的支持,资产结构稳步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三大业务板块营收贡献保持合理比例,零售业务贡献继续保持领先。负债总量、成本、结构均呈现向好趋势,存款总额占总负债比重较上年末提升3.22个百分点至近60%,负债来源稳定性提升。对公贷款总额(不含票据贴现)24,077.2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19.41亿元,增长4.42%;零售贷款总额18,906.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83.42亿元,增长5.49%。资产质量稳中向好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风险“控新降旧”并举,持续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风险压降成效显著。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768.2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6.32亿元;不良贷款率1.61%,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43.96%,较上年末下降8.81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拨贷比)2.31%。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稳中有升报告期内,本集团强化协同力度,推动子公司落实监管要求,保持稳健发展。公司充分利用跨境业务平台,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报告期内,主要投资企业合计实现营收110.27亿元、净利润38.31亿元;国际业务平台资产合计3,693.03亿元,实现营收40.97亿元。香港、新加坡、伦敦三家海外分行克服疫情影响,保持经营稳定,取得良好业绩。香港分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新加坡分行持续打造大宗商品服务特色,伦敦分行有效助力公司跨欧亚、跨时区经营。二、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发挥长三角主场优势,建立高质量增长平台公司立足上海、长三角优势区位,抓住国家战略、区域战略、产业转型升级、上海重大任务等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公司在对公业务领域的传统优势,加大对上海、长三角区域的资源投入力度,进一步巩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特色;以高质量的金融创新积极支持新时期上海的发展建设,全面提升助力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金融服务能级;打响浦发银行“长三角自己的银行”、“从长三角走向世界的银行”品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长三角区域内贷款余额1.49万亿元,存款余额1.88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均位列股份制同业第一位。公司用好“长三贷”“长三债”“长三链”“长三购”等长三角一体化工具箱,为企业同城化授信、数字化转型、供应链升级和跨区域并购等需求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公司积极助力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持续加大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公司发挥自贸金融方面龙头辐射作用,加快推进自贸金融创新发展,抓住自贸区多区域推广、纵深发展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机遇,将在长三角区域的成功模式复制升级,进一步服务好全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FT自贸业务核心指标始终保持股份制银行领先地位。截至报告期末,FT存、贷规模分别突破人民币900亿元和人民币500亿元。推动轻型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打造“轻型银行”报告期内,公司推动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业务轻型化转型,重点做强投行、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理财、资产托管等轻资本业务,打造特色业务和产品,实现更少资本消耗、更集约经营、更高效发展和更丰厚价值回报。投行业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发挥主要业务和牌照优势,聚焦中概股回归、国企改革等市场机遇,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截至报告期末,新发放并购贷款600.06亿元,同比增长23.38%;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5,326亿元,承销金额排名全市场前列。财富管理方面,公司建立零售财富和私人银行、资产管理、投资银行、托管的财富管理生态链,共同推进“大财富”管理发展;深化集团协同作战,合作代销基金规模大幅增长,保持同业优势地位;加强头部保险机构合作,实现争先进位。公司建成集产品、渠道、旅程、营销、风控、决策为一体的零售数字化2.0体系,实现智能洞察、智能投研、智能交互、智能规划、智能风控五大智能化全面落地。手机银行APP11.0焕新登场,围绕理财投资、账户管理、贷款融资、生活服务四大核心场景,重塑手机银行五大频道,升级关爱版服务,精心打磨人工智能“数字理财专员”,创新纯线上财富智能服务,打造智能、流畅、便捷、有温度的移动金融服务。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客户(含信用卡)突破1.38亿户,AUM个人金融资产余额(含市值)达到3.87万亿元,个人客户持有的理财产品余额10,344亿元,基金保有量达到1,860亿元,保险资产迈上千亿台阶;报告期财富收入达到67.57亿元。私人银行客户规模(月日均金融资产800万元以上(含))2.7万户,管理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超过5,100亿元。消费金融方面,整合优化“点贷”手机端渠道功能,实现统一入口,服务千人千面。信用卡深化平台经营,交易额与净增贷款规模实现稳步发展。报告期末,公司信用卡流通卡数4,843.45万张;贷款余额4,161.42亿元;报告期内,信用卡交易额22,157.16亿元,实现总收入380.79亿元。金融市场方面,公司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导向,秉承“开放、整合、贴心”服务理念,纵深推进“浦银避险”品牌战略。依托投研一体、靠近市场、专业经营的领先优势,连续四年发布浦银避险市场展望蓝皮书,浦银避险服务公司客户2.3万户,外汇业务规模超590亿元,同比增18%。公司持续提升在债券、货币、外汇、贵金属及大宗商品等各细分市场的交易能力和产品创设能力,以系统重构强化科技赋能,以平台整合优化客户体验,加快从产品输出到策略输出,不断巩固产品报价、系统研发以及客户服务优势,推动重点FICC业务交易量和客户数显著增长。报告期末,公司主动运作资金类资产规模2.2万亿元,理财产品余额10,896亿元,符合资管新规的理财产品规模达9,618亿元,较年初增长3,083亿元,占比88%。报告期内,实现金融市场业务营业净收入378.4亿元。资产托管方面,公司稳步打造领先的资产托管服务品牌,保持创新优势,完善业务协同,推动业绩稳健增长,综合效益持续提升,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托管业务发展模式。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托管规模为14.47万亿元,实现托管费收入31.03亿元。推动“双碳”转型,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银行”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题。公司树立打造绿色银行的理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已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纳入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按照国际标准逐步搭建公司ESG框架组织体系,明确自身践行双碳战略的路线图,以体系化、数字化、可视化方式推进绿色银行建设。公司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有效整合传统信贷产品以及并购、债券、股权、银团、撮合等金融工具,全力打造“跨银行间市场、资本市场、碳金融要素市场”的绿色金融超市。打造绿色“专属产品+标准产品”的服务体系,不断巩固公司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竞争优势,做强、做优“浦发绿创”品牌。截至报告期末,绿色信贷余额达3,113.35亿元,居股份制同业前列,其中长三角区域绿色信贷余额1,218.58亿元,公司绿色信贷带动二氧化碳减排超过1,000万吨,折合减少标准煤燃烧量超过2,276万吨。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下累计向84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47.08亿元,排名股份制银行首位,带动年度碳减排量为333.8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公司共承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合计153.81亿元,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金额106.31亿元;承销全市场首单境内境外双认证的碳中和债券,发行金额8.4亿元,上海地区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金额50亿元。金融市场业务积极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业务创新力度。完善ESG投资框架,加强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以及绿色票据投资配置,投资标的包括全市场首批“碳中和”债券、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首单绿色主权熊猫债、首单“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绿色”双概念公司债等。公司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债券承销,荣获国开行颁发的“绿色低碳先锋奖”;积极研发绿色结构性产品,为个人投资者开辟投资绿色资产新路径。公司发布国内首支经标普认证的覆盖海内外ESG资产的多资产量化指数“浦银-北极星ESG指数”,推进“绿色投资”和“绿色财富管理”领域创新探索。科技金融业务方面,公司聚焦“硬科技”创新,打响“科创上市找浦发”品牌。科技金融持续做大生态圈,推出全周期、全流程、跨市场、智能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报告期末,科技企业客户新增6,847户、贷款增长642.05亿元,科创板上市企业中超70%为公司服务的客户。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用户发展,打造“全景银行”作为行业内率先提出“开放银行”理念的先行者,公司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拓展数字化创新生态,运用数字科技为业务创造价值增量,赋能产业数字化能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面向全用户、贯穿全时域、提供全服务、实现全智联”的“全景银行”建设进入新阶段。强化业务赋能,拓展生态场景,数据成果应用取得实效。从行业客群专业化经营、公司客户双周期价值体系化经营、小微企业数字化风控等方面施力,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构建数据驱动的金融市场智慧经营体系。公司抢占产业互联网高地,落地以总战客户为核心的产业数字金融平台33个、在线供应链91条,高效联通上下游客户710户,投放循环信贷资金超800亿元。公司全力拓展API“千家万户”链接工程,创设245个新型API组件,新增链接达标客户逾2.2万户,助力结算性存款、有价值客户、代发和AUM等业务增长。优化线上渠道客户体验,围绕“客户+负债+渠道+资产”四大领域,打造交互极致体验。加快拓展各类场景,提升平台获客、活客、留客效能,推动用户向客户高效转化。通过构建浦惠到家、靠浦薪、云财资等平台,服务个人客户日常生活,为企业和政府提供线上数字化工具箱。公司手机银行交易量首破千亿级大关;零售手机银行MAU增至1,758万户,较年初增42%;浦惠到家平台注册用户突破2,000万大关,交易额超4.5亿元。深化“最智能的财富管理银行”建设,有效促进MAU向AUM转化。精心打磨“数字理财专员”,累计促活客户4,900万人次,深化数据资产经营,创设132个“数据+算法+场景”组合的服务型数据资产,助力营收增加52亿元。三、公司业务概要(一)公司主营业务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险箱业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代客外汇买卖;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离岸银行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托管业务;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经营的其他业务。(二)公司主要业务情况1、公司金融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深化客户经营,着力服务实体经济,为客户提供商业信贷、交易银行、投资银行、电子银行、跨境业务、离岸业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持续推进数字生态经营工作,强化金融创新,主要经营指标企稳回升,报告期内实现对公营业净收入642.88亿元。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持续深化,不断夯实客户基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客户数达到189.72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1.73万户。总行战略客户经营报告期内,按照战略客户(集团)的行业特征、资金管理、收付款、上下游供应链以及产品赋能需求等多维度制定一户一策经营视图,形成差异化经营策略。发挥总行平台优势,打造集团圈、行业圈及供应链圈,带动生态圈经营和高价值获客。截至报告期末,总行战略客户本外币对公存款余额8,222亿元,本外币对公贷款余额5,573亿元。对公存贷款业务公司进一步优化信贷客户结构,大力支持升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产业,严控“两高一剩”行业的资金投放。截至报告期末,对公存款总额为33,677.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39.38亿元,增长8.50%;对公贷款总额(不含贴现)为23,217.6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55.88亿元。投资银行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共主承销债券1,540支,主承销金额7,407亿元,其中承销债务融资工具5,326亿元。公司ABN承销规模合计319.15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承销49.15亿元。并购金融业务保持快速发展,境内外并购融资余额1,323亿元,新发放并购贷款600.06亿元。交易银行业务报告期内,电子渠道交易量70.9万亿元;支付结算活跃客户37万户。供应链核心客户达974户;上下游供应链客户数达15,254户;汽车金融上下游客户数达2,336户。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量突破7,900亿元;在岸外币投放余额为87.97亿美元。普惠金融报告期内,公司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要求,从深化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强数字普惠发展、强化产品创新、补齐制度短板、发挥政策协同和部门协作等方面,不断扩大普惠客户触达面和覆盖面,稳步推进普惠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并完成监管各项要求,业务发展取得新成效。2021年末公司普惠两增口径贷款余额3,196.88亿元;两增口径小微贷款户数23.18万户。当年普惠口径累放利率4.86%,普惠口径不良率1.54%。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普惠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单列信贷计划和风险限额、制定差异化的行业投向政策,通过增强补贴力度及减费让利优惠措施,优化普惠金融专项考核,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鼓励普惠贷款投放,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整体效能。报告期内,持续深化普惠金融数字化经营模式。坚持“批量化获客、标准化经营、数字化支撑、智能化风控”经营策略,并依托各类新兴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化普惠金融数字化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相关创新成果及应用取得了较好成效。国际业务平台报告期内,国际业务平台(含离岸、自贸区和海外分行)紧抓市场机遇,聚焦核心客户经营,加快业务结构优化,推动各项业务取得较好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国际业务平台资产合计人民币3,693.03亿元。报告期内,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0.97亿元。2、零售金融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将数字科技与客户经营相结合,全面推进零售金融数字化转型;瞄准重点业务、短板业务,深挖市场潜力,不断完善产品创新、渠道经营、管理机制建设,提升标准化客户服务水平。零售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零售贷款余额达到18,746.29亿元,营业净收入提升至659.30亿元。个人客户与存款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深化客户获取与经营,线上探索场景平台新模式,打造数字化、精细化、闭环化的客户经营体系,优化客户服务评价管理,线下提高网点智能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获得感。个人客户(含信用卡)突破1.38亿户,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保持稳步增长。AUM个人金融资产余额(含市值)达到3.87万亿元,个人存款余额达到10,021.62亿元,较年初增长631.06亿元。零售信贷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立足改善民生,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强化全链路数字化合规内控。截至报告期末,个人贷款总额18,746.29亿元,其中住房贷款总额为8,989.53亿元。公司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加强普惠型产品创新推广,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分行线下经营性贷款政策共享,创新推出“宅抵速贷”,便利小微企业融资;优化推广“浦惠税贷”,数据驱动服务千万开票企业;打造供应链多维图谱,推广标准化产品,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客户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助力民生消费,深化场景运营,“浦银点贷”已搭建公积金渠道近130条,覆盖北上广深等共计114个城市;“发呗”业务已嵌入包括教育培训、商城分期、装修、信用购机等多个消费场景;汽车金融模式落地,涵盖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等领域。数字化赋能资产质量管理,建立零售信贷业务全流程数字风控体系,已实现反欺诈、授信审批、风险预警、贷后管理及催收的全环节模型及策略覆盖;实现零售信贷业务总分行集约审批,深化推进专职审批人和审批质量后督机制,持续推进风险管理专业化建设。财富管理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聚焦客户需求,运用财富智能化系统,实现科学合理的客户资产配置和个性化财富规划。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优化财富产品线,全市场遴选优质产品,加强客户经营,引导长期投资理念,提升盈利体验。深入集团协同合作,实现产品、渠道及服务创新,有效拉动基金、保险、信托业务规模增长,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报告期内,个人客户持有的理财产品余额10,344亿元,其中新净值产品余额9,494亿元,占比提升到91.78%;基金保有量达到1,860亿元,非货基金股份制排名第二;保险资产迈上千亿台阶;财富收入达到67.57亿元。借记卡及支付结算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与285家合作伙伴打造联名卡及主题卡,推出线上定制卡号和卡面服务、优化线上领卡邮寄服务,并成为首批手机号码支付、刷脸支付、OPPOPAY、VIVOPAY支付合作推广银行,丰富用户无卡支付体验。报告期内公司新发借记卡1,161.68万张;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发卡量8,620.60万张。收单业务方面,在严守合规与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服务实体经济;对私业务方面,提供多方位服务和工具,落实人民银行减费让利政策,带动对私商户客群的经营;对公业务方面,通过API输出,增强公司收单业务延展性与适配性;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实现新一代统一收单平台上线,进一步提升收单业务服务能力。信用卡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信用卡业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密围绕真实消费场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依托分群分层的金融生态,以全生命周期客户经营理念,持续探索贯穿客户、卡片、产品、权益并兼顾风险收益的可持续经营之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卡流通卡数4,843.45万张;贷款余额4,161.42亿元;浦大喜奔APP月活跃用户量达2,020万户。报告期内,信用卡交易额22,157.16亿元,实现总收入380.79亿元。私人银行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私人银行深耕客户经营,立足集团化优势,强化区域联动效应,优化私人银行客户分层经营模式,搭建涵盖全品类的私人银行产品体系,打造“财富传承、家族传承、企业传承、精神传承”为一体的私行服务品牌,夯实私人银行三位一体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的资产配置和综合服务能力,全方位的优化客户专属服务体验,加快提升私人银行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私人银行客户规模(月日均金融资产800万以上(含))2.7万户,管理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超过5,100亿元。3、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紧抓市场机遇,优化配置策略,深化创新转型,不断增强金融市场业务经营水平和投资交易能力,在确保全行流动性安全的同时提升经营效益、强化风险合规管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主动运作资金类资产规模2.2万亿元。报告期内,实现金融市场业务营业净收入378.4亿元。投资交易业务同业业务方面,积极增配合意资产,加大资产证券化业务等标准化资产配置,推进普惠金融类ABS投资,加强普惠金融支持。债券交易方面,稳步提升择时交易和把握波段能力,有效抓住市场机会,稳步提升利差收益以及组合收入水平,拓展境内外宏观对冲策略,保持债券借贷业务市场第一梯队。票据业务方面,注重提升业务综合贡献,线上渠道增长迅速。代客代理业务方面,推进“浦银避险”品牌升级,发布2021年“浦银避险”市场展望蓝皮书,为“浦银避险”客户避险套保提供市场趋势分析,实现研究成果直达客户的高效输出,强化代客代理业务增值服务。同时,把握利率、汇率、贵金属及大宗商品市场机遇,拓展全方位、立体化整体式创新,保持场内交易全市场领先地位,接连落地要素市场首单及首批业务30余项,市场综合影响力持续提升。金融机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持续夯实客户产品加载、客户结构优化、服务水平提升和经营可持续性。截至报告期末,合作目标客户数累计突破3,200家,行业覆盖率63%;金融机构负债日均规模1.9万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占比不断提升;线上同业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增强,平台累计客户数2,443户;“外滩12号同业合作沙龙”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各类线上活动占比进一步提升,区域层级沙龙的复制推广成效明显。资产管理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大力布局新产品,保障产品供给,理财产品余额10,896亿元,完全符合资管新规的理财产品规模达9,618亿元,较年初增长3,083亿元,占比88%。深挖业务机会,持续加大标准化资产配置,提升标准化资产占比,继续发挥银行传统优势,促进项目类资产起息;根据“严格合规、稳妥有序、管控风险、稳定客户”的基本原则,以资产压降带动产品压降,持续、扎实、稳妥地推动存量整改工作;筹谋未来,积极有序推进理财子公司筹备及开业工作,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型取得良好成效。报告期内实现中间业务收入82.53亿元。资产托管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加速结构转型,坚持合规为先,确保平安运营。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托管业务规模14.47万亿元。报告期内,实现托管费收入31.03亿元。4、渠道与服务网点建设公司实行一级法人体制,采用总分行制。根据经济效益和经济区划原则,按照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布局,公司在国内大中城市以及沿江沿海、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先后设置了分支机构。报告期内,公司新设一级分行1家,同城支行63家,终止营业机构1家,新设社区银行21家,撤并社区银行40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伦敦开设了42家一级分行,共1,684个分支机构。电子银行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强化AI创新赋能,以体验优先,重塑业务流程,提升线上线下用户体验与服务效率。截至报告期末,个人网银客户3,880.61万户,报告期内交易笔数0.60亿笔,交易金额4.52万亿元;个人手机银行客户6,111.79万户,报告期内交易笔数3.59亿笔,交易金额11.56万亿元;互联网支付绑卡个人客户5,072.46万户,报告期内交易笔数35.42亿笔,交易金额1.68万亿元;现金类自助设备保有量4,716台,各类自助网点2,765个;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99.4%。运营支撑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效能、精益、价值、平安”为目标,完成“智慧运营”模式的构建,并提出未来三年“智慧运营+”体系建设方案。一是跨前支撑前台业务发展,通过完善前台联动机制、发挥运营专业优势、支持跨地域联动营销和总行战略直营等复合型支撑模式,进一步提升综合化、差异化运营服务能力。二是稳步推进网点轻型化建设,全面推动无纸化、无章化、电子档案等运营要素变革,落实直通化、线上化运营模式;升级6S管理,加大运营坐销力度,构建网点运营服务新模式。三是持续打造端到端流程,着力提升对公开户、代发、外汇等流程的端到端和线上化程度,从获客接触层、中台作业层、后台管控层着手,向流程中注入创新基因。四是完善集约化运营管理模式,打破机构、层级的限制,形成跨分行联动、总分行协同、中后台一体化的作业支撑体系,实现了“逻辑集中、物理适度分散”的作业模式,外汇政策审核、远程授权等业务实现跨区域代理,凸显业务支撑的柔性与弹性。同时,延展运营支撑深度与广度。五是推进“稳内控”措施确保安全转型,推进全行运营内控管理从“经验依赖和事后监督为主”向“数字分析和预防监控为主”转变,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重构内控管理体系,加大数据在检查中的应用,精准定位问题,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守住风险底线。四、关于未来发展的讨论和分析1、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截至报告期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33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总负债308.38万亿元,同比增长7.7%。监管部门持续加大风险防控工作力度,《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的正式发布,对各银行资本管理和风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同时,监管部门对重点领域包括房地产、地方隐性债务、互联网金融业务、银行负债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均发布了多项政策,进一步加强了银行经营和各业务环节的风险防控力度,保证了行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2、行业格局和趋势2021年,银行业经营状况基本平稳,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质量稳步提升。银行业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人民币贷款新增19.95万亿元,制造业贷款同比增加6,234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4.9%,涉农贷款增长11.2%,持续加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处置不良资产3.1万亿元。当前,商业银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纵观各家商业银行“十四五”战略布局,财富管理、绿色金融、科技赋能是各家行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商业银行正朝着更轻型、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加快转型发展。3、公司发展战略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公司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编制了2021-2025年发展战略规划和创新规划,明确了“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动全行成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的战略目标。公司将坚守长期主义,不断强化战略目标和总体布局的统筹引领,聚焦数字化、集团化、国际化、市场化、精细化等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客户体验和数字科技双轮驱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行业引领力和全球影响力,加快推进轻型化、“双碳”和数字化转型,推动浦发银行成为客户信赖的首选银行,资本市场的优质蓝筹,广大员工共享发展成果的温馨家园,合规稳健、监管放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令人尊敬和信任的优秀企业公民,努力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2022年度公司管理措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及监管部门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坚决防范金融风险,围绕“坚守长期、夯实基础、整体推进、数字赋能”经营主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结果导向,全面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设,奋力开创浦发银行新发展格局。——加大资产高质量投放。抓好今年稳增长政策机遇,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加快提升合意资产获取能力。持续强化对普惠金融、制造业、新经济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稳步调优资产结构。深化客户融资总量管理,全面整合各类融资服务,积极满足客户全方位、全渠道金融需求。——加强结算性存款拓展。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各类结算服务的产品和流程。强化数字赋能、行业洞察与客户体验监测,加快建设“大结算”场景,为各类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代发、收单、托管等优质服务,促进结算性存款增长。——加快夯实客户基础。厚植“用户思维”,深化数字技术运用,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全链路”的客户经营体系。加快扩盘公司客群规模,提升分层分类经营质效。畅通零售API-MAU-AUM的循环链路,打造长尾客户向中高端客户输送的“增长飞轮”。持续增强行业洞察、场景融合和穿透能力,促进同业客户深度高效经营。——持续打响特色业务品牌。强化专业能力建设,着力把科创、绿色、投行、自贸等业务打造成轻型化转型的“尖兵”。持续加大财富、私行资源投入,优化产品布局和客户旅程体验,驱动AUM和中收联动增长。进一步做强浦银避险、同业销售、资管理财和托管等特色业务。——强化风险合规内控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提升风险合规内控管理质效,确保经营行稳致远。强力推进不良处置化解,加速存量和增量风险出清,推动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深化数据应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合规审计管理体系,夯实内控管理基础。——纵深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场景、流程和服务,打造产业数字金融SaaS平台,加快探索平台化生态经营新模式。深入构建企业级内部管理平台和大数据能力体系,激活数据要素,赋能业务发展,驱动全景银行建设进一步提级增效。——夯实高质量发展管理基础。落实落细,深入做好资产负债、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数据治理等各项基础工作。扎实打牢科技底座,推动各类创新加速转化为生产力。稳步推进集团化、国际化经营。5、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从经济金融形势看,全球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趋于放缓。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转型调整压力有所显现,同时还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新冠疫情局部散发,部分行业和地区依然将受到较大负面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持续承压。从监管环境来看,商业银行不仅在信贷投放、全面风险管理、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面临更加审慎的监管要求,同时,在理财产品、资管业务、影子银行及资本要求等方面面临高标准的监管规则,这要求商业银行继续转变经营模式,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从竞争环境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脱媒持续深化,商业银行在客户经营、产品定价、资产获取、风险管理等方面依然面临较大挑战。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日益加快,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均将发生重大变化,对商业银行的环境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600000 2021三季报 1、集团整体经营情况(1)经营效益: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公司坚定推进转型发展,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21年1-9月,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434.84亿元,同比减少52.47亿元,下降3.53%。利息净收入1,013.89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70.66%;非利息净收入420.95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23.20亿元。实现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5.36亿元,同比减少32.06亿元,下降7.17%。成本收入比率为24.14%。(2)规模情况: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80,643.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41.65亿元,增长1.44%;本外币贷款总额47,765.2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25.53亿元,增长5.35%;对公贷款总额24,256.4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98.53亿元,增长5.20%;零售贷款总额18,603.2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80.51亿元,增长3.80%。报告期末负债总额73,937.6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93.59亿元,增长1.22%;其中,本外币存款总额44,657.9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893.09亿元,增长9.55%;对公存款34,299.33亿元,较上末增加3,155.44亿元,增长10.13%,零售存款10,328.6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4.33亿元,增长7.65%。(3)资产质量:公司持续推进不良压降、严控风险成本、把控投放质量,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实现连续“双降”。报告期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本集团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772.8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1.80亿元;不良贷款率1.62%,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48.62%,较上年末下降4.15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40%,较上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4)资本情况:公司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持续满足资本监管法规和政策要求。报告期末,公司集团口径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3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25%,资本充足率为14.05%。
600000 2021中报 一、公司业务概要(1)公司主营业务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险箱业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代客外汇买卖;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离岸银行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托管业务;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经营的其他业务。(2)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2021年上半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内外需求回升,中国银行业继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保持了资产增速合理适度,满足实体经济需要同时,避免过快增长推高杠杆率。另一方面,银行业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进展,风险持续收敛,银行业整体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一手抓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有效应对了年初以来快速变化、错综复杂形势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银行业整体运行稳健,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76万亿元,同比多增6,677亿元。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支持普惠小微、乡村振兴、制造业、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银行保险机构稳健性显著增强。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余额达到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90.3%,较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3.54%,与年初基本持平。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控。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0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6%,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二、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己任,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趋势,积极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支持国家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助力国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支持上海“三大任务一个平台”“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建设和“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重大任务,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公司持续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优势,打响“长三角自己的银行”品牌。公司充分发挥总部在上海的优势,加大对长三角区域的资源投入力度,实施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政策。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机制体制,提高效率效能,形成长三角区域的优势特色,成为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公司围绕客户需求和体验的关键痛点,强化市场对标,努力提升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业务形成投资银行、交易银行、国际业务三大优势业务集群,在科创金融、自贸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做强特色;零售业务“四极”驱动,以数字赋能增强客户经营效能,构建最智能的财富管理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浦银避险”代客服务以及资产托管服务等业务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公司致力建设全景银行,加快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围绕全行经营管理的各类应用场景,面向“全用户”、贯穿“全时域”、提供“全服务”、实现“全智联”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助力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公司具有较强的数字科技研发创新和应用能力,依托各类数字技术强化精准营销、精准服务,推出业内首个金融数字人,业内首发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引领数字化服务模式创新,将开放银行建设推进到“全景银行”新阶段。公司丰富集团经营业态,不断提升集团整体协同能力,加快集团数字化生态场景建设。树立“一家银行”理念,通过建立联合作战指挥、运行、保障等协同经营机制,逐步实现集团内各层面的一体化经营能力。公司依托自贸、离岸和海外分行、海外投行子公司“四位一体”国际平台,聚焦核心客群需求,加强海外业务拓展。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团队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管人员具备丰富的金融从业和管理经验;通过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公司打造与“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品牌影响力居于行业前列,推动环境、社会、治理(ESG)理念融入公司治理,持续尊重与维护金融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实现高效治理并促进可持续发展。三、公司总体经营情况及竞争优势分析(1)公司总体经营情况上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以“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动全行成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为战略目标,围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营发展工作,各领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具体情况如下:经营效益稳步增长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73.6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7.22亿元,同比增加11.56亿元,上升3.44%;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8.38亿元,同比增加8.83亿元,上升3.05%。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为0.3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5.36%,成本收入比为23.88%。资产负债规模均衡增长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81,231.2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29.02亿元,增长2.17%;其中,本外币贷款(含贴现)总额为47,448.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08.53亿元,增长4.65%。本集团负债总额74,626.59亿元,增长2.17%;其中,本外币存款总额为44,065.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00.21亿元,增长8.10%。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推进业务结构转型和优化,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资产投放实现较快增长;对公贷款余额(不含票据贴现)24,500.0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42.21亿元,增长6.25%;零售贷款余额18,326.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4.15亿元,增长2.25%。公司实现利息净收入676.62亿元,非利息净收入297.03亿元。资产质量整体向好报告期内,持续加大风险化解处置力度,保持资产质量向好趋势,截至报告期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本集团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为777.40亿元,比上年末减少7.21亿元,不良贷款率1.64%,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准备金覆盖率达151.26%;贷款拨备率(拨贷比)2.48%。集团化、国际化综合贡献不断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强化协同力度,推动子公司落实监管要求,保持稳健发展,主要投资企业经营稳中提质,充分利用跨境业务平台,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截至报告期末,主要投资企业合计实现营收58.24亿元、净利润24.15亿元;国际业务平台资产合计3,721.9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64亿元。香港、新加坡、伦敦三家海外分行克服疫情影响,保持经营稳定,取得良好业绩。香港分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新加坡分行持续打造大宗商品服务特色,伦敦分行有效助力公司跨欧亚、跨时区经营。四、可能面对的风险从国际环境看,受新冠肺炎病毒变异等影响,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可能有所反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从国内经济形势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但下半年出口增长动力下降,消费复苏难达预期,国内经济持续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从金融运行方面看,发达经济体实施的低利率和宽松货币政策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持续,这将增加资产泡沫和投机风险,影响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国内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金融监管环境持续趋严,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绿色金融、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面临更加审慎的监管要求。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及监管要求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及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金融业持续扩大开放、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对商业银行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600000 2020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公司总体经营情况及竞争优势分析公司总体经营情况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本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与监管要求,全面服务好“六稳”“六保”工作,把握“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变化、新趋势,围绕公司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实施客户体验和数字科技双轮驱动,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加大风险成本计提,夯实稳健发展的基础,经营工作取得较好进展。资产负债均衡发展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79,502.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42.89亿元,增长13.48%;其中,本外币贷款总额为45,339.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080.72亿元,增长12.62%。本集团负债总额73,044.01亿元,增长13.34%;其中,本外币存款总额为40,764.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86.31亿元,增长12.37%。营业收入稳步增长报告期内本集团保持营业收入稳步增长,集团口径实现营业收入1,963.84亿元,比上年增加56.96亿元,同比增长2.99%;实现利润总额666.82亿元;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3.25亿元。2020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为0.7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0.81%。成本收入比率为23.78%,比上年上升1.20个百分点。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本集团多措并举,调结构、稳增长成效显著;三大业务板块营收占比持续优化,零售业务贡献继续保持领先;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1,385.81亿元;非利息净收入578.03亿元,同比增长25.21%。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报告期内,本集团信贷业务运行平稳,新发生不良趋缓,风险处置有序,年末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资产质量趋势向好,截至报告期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本集团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为784.61亿元,比上年末减少34.20亿元,不良贷款率1.73%,较上年末下降0.30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准备金覆盖率达152.77%,比上年末上升17.83个百分点。稳步推进集团化、国际化经营报告期内,本集团主要投资企业合计实现营收117.64亿元,净利润34.73亿元,覆盖信托、金融租赁、基金、村镇银行、科技银行、境外投资银行、货币经纪等。境外分行资产规模突破2000亿元,其中香港分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新加坡分行持续打造大宗商品服务特色,伦敦分行有效助力全行跨欧亚、跨时区经营。二、公司主要业务情况1、公司金融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深化客户经营,着力服务实体经济,为客户提供商业信贷、交易银行、投资银行、电子银行、跨境业务、离岸业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持续推进数字生态经营工作,强化金融创新,主要经营指标企稳回升,报告期内实现对公营业净收入618.94亿元。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持续深化,不断夯实客户基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客户数达到167.9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3.01万户。战略客户经营业务总行战略客户:截至报告期末,总行战略客户人民币对公贷款余额4,974亿元;人民币对公存款余额7,001亿元。低成本存款日均4,143亿元。分行战略客户:截至报告期末,分行战略客户人民币对公存款日均3,128亿元,其中低成本存款日均2,364亿元。人民币对公贷款余额2,97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897亿元。对公存贷款业务公司进一步优化信贷客户结构,大力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产业,严控“两高一剩”行业的资金投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对公存款总额31,037.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227.69亿元,增长11.61%;对公贷款总额(含票据贴现)26,620.6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40.67亿元,增长16.35%。投资银行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承销债券1,534单,主承销金额7,375亿元,其中债务融资工具5,445亿元。金融债47单,金额445.29亿元;境外债162只,金额367.03亿元。支持国家疫情防控,落地疫情防控债券45单、公司份额206.95亿元,其中20华发(疫情防控债)SCP003为全国首单疫情防控债。助力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全国首单国企混改专项中票(20久事MTN001)、全国首单长三角科创企业集合短融(20长三角科创集合CP001)。践行普惠金融,创设并发行全国首批、公司首单标准化票据“浦发浦票盈2020年度第一期标准化票据”创设多单风险缓释工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对制造业、绿色金融等实体经济信贷支持,落实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1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绿色信贷余额为2,628亿元,银团贷款余额2349.97亿元。交易银行业务紧紧围绕全行核心任务,服务公司全量客户,推动公司数字化经营转型。交易银行迅速响应,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搭“双循环”快车,国际国内贸易融资逆势增长;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化服务升级;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行业领先;精耕细作,丰富交易银行服务品牌。报告期内,公司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量突破5700亿元,同比增长54.27%;电子渠道交易量58.11万亿元,公司业务离柜率突破99%,网点对公业务自助分流率突破90%;公司支付结算活跃客户数突破12万户,同比净增2万户。截至报告期末,在岸外币投放余额为66.88亿美元;供应链核心客户达628户;上下游供应链客户数达12344户;其中汽车金融上下游客户数达1871户。普惠金融报告期内,面对新冠疫情对小微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公司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出台一系列措施,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普惠金融服务:2020年末公司普惠两增口径贷款余额2,709.58亿元,较年初净增668.69元,增幅32.76%;两增口径小微贷款户数18.75万户,较年初净增3.75万户。当年普惠两增口径累放利率4.78%,较2019年下降0.7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普惠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充分研究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差异,单列信贷计划和风险限额、制定差异化的行业投向政策等,同时通过加大FTP补贴力度、强化考核激励、规范小微企业收费、优化普惠金融尽职免责制度、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多项举措,鼓励普惠贷款投放,赋能普惠业务提质增效,助力实体经济持续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化普惠金融数字化经营模式转型,坚持批量化获客、标准化经营、数字化支撑、智能化风控,实现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线上流程再造。一是加强小微移动金融服务,优化手机银行小微服务专区,陆续迭代支付结算、额度试算、预约开户、还款试算等功能;二是搭建集合浦慧APP、个贷小程序、房抵快贷H5等个人经营性贷款品种的线上服务平台,升级个人经营性贷款客户的数字化服务模式;三是实现线上融资品种全覆盖,推出包括:在线保理、在线福费廷、银税贷、在线贴现、“宅抵速贷”等各类标准化小微在线产品,满足客户多层次多场景的融资需求;四是深化金融科技创新技术的行业应用,以区块链技术应用切入各行业开展深度服务,并不断升级服务方案;五是与多家优质核心企业或供应链平台合作开展在线供应链融资业务,高效、便捷地解决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中小微客户的融资需求。国际业务平台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发展,依托海外分行、自贸区分行、离岸打造完善境内外一体化的国际业务平台,积极对接国家对外开放重大战略,致力于为“走出去”中资企业、“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报告期内,国际业务平台(含离岸、自贸区分行和海外分行)紧抓市场机遇,聚焦核心客户经营,加快业务结构优化,推动各项国际业务取得较好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国际业务平台资产合计3,496.83亿元人民币。报告期内,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8.48亿元人民币。2、零售银行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全景银行为指引,强化数字化经营,提高客户体验;瞄准重点业务、短板业务,深挖市场潜力,持续深化客户服务、产品创新、风控体系、管理机制、渠道体系的数字化水平,数字赋能成效显著,营业净收入提升至733亿元,继续保持第一收入贡献。零售存款突破9000亿元大关,零售贷款1.78万亿元,个人金融资产余额(含市值)达到3.13万亿元,总体实力巩固提升。在推动业务增长的同时,坚持“零售四极驱动”再升级,夯实零售客户分层经营基础,不断提升零售可持续增长动力。零售客户及管理客户总资产报告期内,公司行运用数字化提升客户经营能力,优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获得感。聚焦全景银行探索客户经营模式,布局发展“浦惠到家”平台,注册用户数从年初的188万户快速达到1100万户;深耕出行、生活、居住、教育、文旅等领域,加大金融服务向客户场景的延伸,提供特色化优质金融服务;强化公私联动,全力开拓代发业务,代发金额同比增幅27%,保持较好增长水平。加强消保和个人客户信息保护工作,不断健全消保工作制度体系,构建客户体验监测平台,优化服务质量监测体系。截至报告期末,零售客户数(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突破1.18亿户,管理个人金融资产余额(含市值)达到3.13万亿元,保持稳步增长;个人存款余额达到9,390亿元。财富管理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夯实经营发展基础,为客户提供专业财富管理服务。聚焦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强化集团协同,加大产品创设力度和销售模式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市场预判,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推动基金、保险、信托等代销业务销售不断上台阶。试点推出虚拟营业厅,通过多点视频、场景互动、体验友好、全程双录等模式,为一线队伍提供标准化客户触达手段;推出智慧营销助手,帮助理财经理向客户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财富管理服务。报告期内,公司个人理财产品余额9,928.06亿元,新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在个人理财中的占比提升30个百分点,取得明显进展;基金实现较快增长,基金保有规模同比增幅220%,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财富管理收入达到70.7亿元。零售信贷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丰富零售信贷产品体系,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优化业务经营体制机制。截至报告期末,个人贷款总额17,767.94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8,419.67亿元。创新推出全数据驱动、全流程在线、全自主风控的信用类普惠贷款产品“浦慧税贷”,小额全线上消费贷款“浦发发呗”,集看房、买房、贷款、生活为一体的场景生活化APP“甜橘APP”,同时实现还款变更、结清证明等八项贷后服务的7*24小时全线上办理。疫情期间,公司针对重点产品提供贷款利率优惠,开通调整还款计划绿色通道,合理设置还款宽限期,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与广大客户共克时艰。借记卡及支付结算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与500余家合作伙伴打造联名卡及主题卡,推出线上定制卡号和卡面服务、优化线上领卡邮寄服务,并成为首批手机号码支付、刷脸支付、OPPOPAY、VIVOPAY支付合作推广银行,丰富用户无卡支付体验。报告期内公司新发借记卡891.29万张;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卡量7529.60万张。收单业务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通过API、智能终端、公众号、小程序、APP等线上线下渠道服务各行业销售收款需求,服务便民缴费、交通运输、零售、卫生、教育等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易用的支付体验。信用卡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信用卡业务各项指标保持稳健增长,风险平稳可控。截至报告期末,流通卡数4,372.22万张,流通户数3,157.40万户;信用卡透支余额3,721.17亿元。报告期内,信用卡交易额21,792.25亿元,信用卡业务总收入449.89亿元。报告期内,信用卡中心积极践行“全景银行”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客户体验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要求,大力推进开放生态建设。通过API、小程序等方式促进生态场景服务能力与合作伙伴场景服务能力双向融合,初步构建了开放合作、场景驱动、协同联动的多元场景金融生态。同时,在深化数据赋能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持续升级风控体系与客户经营体系,打造了业务、数据、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决策中枢系统,经营管理量化决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推进信用卡智能机器人系统群建设、流程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等系列工作落地,努力探索科技驱动业务的着力点。其中自主研发的智能催收机器人,带动催收业务成效正向增长,荣获上海市“金融创新成果提名奖”。客户体验方面,将客户体验延展至客户用卡生命周期,以客户用卡生命周期的业务旅程为横坐标,接触渠道为纵坐标,绘制客户体验旅程的全景视图。同时,从客户视角出发,制定各旅程客户触点体验指标及标准,完成客户体验监测体系搭建,开展评估并持续优化,形成常态化体验闭环监测,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荣获中国银联2020年跨行服务座谈会“客户服务突出贡献奖”。私人银行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私人银行坚持“价值永续”的核心定位,秉承“传承的不只是财富”的品牌使命,依托浦发银行在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领域的市场领先优势,整合集团优势,创建融资一体化,境内外一体化,公私一体化联动服务模式,加快完善高净值客户经营体系,打造以高净值个人客户及其家族、家业为服务对象、全面呵护客户家族财富管理和企业持续经营的“管家式”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私人银行客户规模近2.4万户,管理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近4700亿元。3、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动顺应监管要求,强化客户经营,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扩大业务规模,优化业务结构,紧抓市场机遇,不断增强金融市场业务运作水平和投资交易能力,提升经营效益、强化风险管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主动运作资金类资产规模2.12万亿元。报告期内,实现金融市场业务营业净收入408.73亿元。投资交易业务同业业务方面,公司抢抓市场窗口,推动业务稳健开展,资产证券化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债券交易方面,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波动,择机调整债券策略,紧抓市场创新机遇,获取超额收益。票据业务方面,持续推动业务创新,提高数字化建设,加快业务转型。代客代理业务方面,强化“浦银避险”品牌建设,发布2020年“浦银避险”市场展望蓝皮书,向市场传递专业判断和策略建议,升级代客代理业务服务。同时,公司有效把握利率、汇率、贵金属及大宗商品市场机遇,积极发挥专业能力和市场领先优势,积极布局利率衍生业务、外汇结构性产品、外汇E联盟、商品E联盟、利率E联盟、浦银通等一批极具竞争力产品,接连落地众多创新业务。金融机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经营、产品经营双轮驱动策略,持续夯实“授信网、资金网、代理网”基础,做强“销售网、数字网”架构,持续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和经营效能。截至报告期末,合作目标客户数累计突破3000家,主要行业客户满意度持续位居高位。要素市场经营特色进一步巩固。各类中资金融机构授信客户452家,授信结构进一步优化。“e同行”同业线上平台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平台累计客户数突破2000户。“外滩十二号”同业交流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创设线上直播活动模式,全年开展活动近50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资产管理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丰富符合资管新规产品体系,保障产品供给,以客户为中心,全力服务公司客户,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加大标准化资产配置力度,适当把握非标投资;多措并举化解存量业务风险资产,加强风险防控;确定理财存量整改计划,顺利完成阶段性目标;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加速推进子公司开业准备工作,持续推动资管业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取得良好成效。截至报告期末,理财产品规模1.25万亿元,报告期内实现中间业务收入86亿元。资产托管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着力于资产托管业务持续稳健发展,一是推进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估值类业务,在多个产品重点领域取得良好发展业绩;二是坚持全面风控,运用数字化风控手段,提高风控效率和精准度;三是打造集约化运营,成为行业内首家运营全部总行集中的托管银行。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托管业务规模13.80万亿元,实现托管费收入30.36亿元。4、渠道与服务网点建设报告期内,公司新设机构94家,其中,同城支行68家,同时通过提高金融科技服务覆盖能力,终止营业机构60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伦敦开设了41家一级分行,共1640个分支机构。电子银行报告期内,公司强化AI创新赋能,以客户体验优先,重塑业务流程,提升线上线下用户体验与服务效率,全力推进全景银行建设。在线上,持续升级手机银行智能APP,全新打造关爱版、极简版服务体系,上线数字员工智能导购服务,提升财富投资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服务体验;打造厅堂智慧大脑,促进传统被动式应答服务向主动式精准服务升级,提升网点服务效能。探索数字化“小浦新店”服务中小企业结算服务,带动零售获客,提升网点智能化服务体验;在远程,打造智能客服,实现全国首家智能语音服务电话银行全覆盖,创新加载“小浦E懂”富媒体触达远程服务,“智能小浦”AI服务保持业内领先水准;组建专属营销团队,加强智能外呼应用,整合业内最先进的语音识别与语义理解能力,智能外呼能力行业领先;提升外呼产能,拓展智能催收、银企对账、批量开户核实、反洗钱尽职调查、AMA自动外呼营销等新场景,支撑全行外呼业务。同时,探索图数据、生物识别、区块链等先进金融科技融合创新应用,持续提升智能风控能力,保障零售业务高质量健康发展。截至报告期末,个人网银客户3,690.97万户,报告期内交易笔数1.03亿笔,交易金额5.49万亿元;个人手机银行客户4,982.33万户,报告期内交易笔数14.87亿笔,交易金额11.41万亿元;互联网支付绑卡个人客户4,382.6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46%,报告期内交易笔数29.04亿笔,交易金额1.59万亿元;现金类自助设备保有量4,902台,各类自助网点2,924个;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99.4%。运营支撑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着眼于“高效、直达、智能、共享”,全面推进“智慧运营+”体系建设。一是跨前联动,支持业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公司、零售、金融市场板块的重点业务落地;全面重构代发、批量开户流程,提供不同类型企业端到端解决方案;推出“留学汇款”、“跨境代发”等个人汇款拳头产品,简化客户操作、为驻外中资机构员工提供便利化收结汇服务。二是主动站位,携手共渡抗疫难关。构建全行共享作业池,全行运营作业统一调度,跨地域协同无缝衔接,保证抗疫支付、融资等业务及时落地;根据境内外分行所在地疫情制订保障方案,确保全行业务不中断。应用无接触远程开户,开辟批量代发和批量开户业务抗疫应急通道。三是技术引入,提升作业智能程度。在常规业务操作中引入RPA、OCR、机器人外呼,替代简单重复的人工作业;通过NLP、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将专业知识固化为系统智慧。四是夯实基础,降低运营风险隐患。构建内部账管理平台,梳理并规范记账业务场景及审核流程;建立账户大数据评价体系,流程中新增联网核查、名单扫描等管理功能,确保公司涉案账户在同业中保持较低水平。五是做强自身,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持续推进“三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运营坐销,助力全行重点产品营销,提升运营人员价值贡献。组织开展业务技术比赛运营项目,为全行培养一批运营工匠。加强运营服务,全年共有45个网点入围中银协“千佳网点”。三、未来发展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启动之年,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们将继续前瞻精准把握政策,动态调整应对策略,围绕“做强特色、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挑战极限”的经营主线,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牢牢把握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从资源依赖性银行转变为能力经营型银行,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努力率先突破,勇夺先机。聚焦国家战略,提升“大金融”服务能力我们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信贷资源和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助力国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我们将依托集团拥有的信托、基金、境外投行、金融租赁、科技银行、货币经纪等多牌照优势,加大集团协同,持续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我们要全面打响“长三角自己的银行”品牌,依靠我们的网点覆盖度和服务能力在股份制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将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加快把主场优势转变为“一骑绝尘”的市场领先优势,在推动浦发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全面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聚焦财富管理,提升“大资管”服务能力我们致力于打造客户“财富管理首选银行”,以“智能、专业、匠心”为支点,构建集需求洞察、投研规划、交互陪伴于一体的智能财富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市场预判,汇聚头部机构,发挥集团优势,挖掘优质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景、无缝、定制的专业财富管理服务,实现大类资产配置合理规划。在资管行业进入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全新阶段,我们通过在大资管业务领域前瞻布局,有效整合集团各类牌照,构建了“大资管”业务体系。资产管理规模在同业排名前列,理财业务中间收入位列市场第一梯队。我们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客群经营,FICC业务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多项交易规模保持市场第一;同时,持续提升“浦银避险”品牌价值,为实体经济客户提供特色增值服务。打造智慧资产托管服务体系,保持国内资产托管业务资质最全、产品线最丰富的商业银行领先地位。聚焦特色业务,提升“大投行”服务能力我们将充分发挥“泛投行”思维,积极整合股债贷各类资源、横跨多个市场、连通各类机构的功能。在做好并购融资、债券承销、银团贷款等业务的同时,积极打造优秀的直投能力,以金融服务为纽带伴随企业成长。我们将继续巩固科创金融优势,在与超过70%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建立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科创板上市就找浦发”的最强品牌,并运用“股权投资+金融科技”,更大程度实现与上市企业共同发展。作为唯一一家连续十次入选上海自贸区创新案例评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我们将持续向全国输出领先的自贸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服务好各地先进制造业、前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价值客群。我们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重点深耕绿色智造、绿色城镇化、绿色能源、碳金融等领域,重点加强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融资服务,支持中国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以商业行为、市场机制支持节能、环保绿色产业,打造低碳银行。聚焦开放银行,提升“大生态”服务能力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银行的经营模式必然要升级到生态化阶段,融入产业链、城市治理等各个层面,实现生态共生式发展。作为行业内率先提出“开放银行”理念的先行者,我们不断拓展数字化创新生态。根据零售、企业、政府三大客群特点,拓展APP+API的平台模式,延伸服务边界、把握流量入口、深度经营客户。我们将进一步打造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数字化平台,提供金融科技装备库、行业解决方案库,以新模式助力企业与机构客户实现新发展。我们将加快完善浦惠到家生态经营平台,加快引进企业、商户入驻,丰富非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拓展各类场景,提升平台获客、活客、留客效能,推动用户向客户高效转化。四、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2020年,公司围绕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和“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抓牢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行业引领力和全球影响力。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公司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经营发展,保持了经营业绩的稳定增长。集团拥有银行、租赁、基金、信托、货币经纪、境外投行等多种金融牌照,具备了为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的能力。通过持续加大集团协同力度,强化全方位、多层次协同联动,集团协同质效持续提升。
600004 2021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公司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以赴、严防死守,确保了“三个不能发生”。入选了国务院国资委对标一流管理提升标杆企业,实现了白云机场第29个安全年,公司积极应对航空市场变化,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大力拓展客改货业务,旅客吞吐量蝉联国内机场第一。报告期内,白云机场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为36.2万架次、4025.7万人次和204.5万吨,为上年同期97.1%、92%、112%。1.疫情防控成果巩固:2021年是疫情防控的第二个年头,全年途经白云机场的入境阳性旅客占广东航空口岸阳性旅客的90.6%。面对巨大风险挑战,公司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严抓实,成为国内首家获评SKYTRAX“疫情防控五星认证”机场,保持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枢纽建设稳步推进:持续提升国内快线运行品质,联合航司布局重点城市快线,持续优化国内航线网络布局,总通航点基本覆盖国内主要城市;国内中转旅客量达97.04万人次,同比增长22.74%。联程中转实现一次支付、一次值机、一次安检和行李直挂等四项便利化服务,跨司中转实现一次值机、一次安检和行李免提三项便利化服务。3.降本创效成效显著:应对疫情持续冲击带来的巨大经营压力,公司制定了降本创效实施方案和专项激励方案,从投资、采购、外包、人工、能源、维修、财务、文化宣传、点滴降本、激励机制等十个方面持续加大降本创效的力度,实现了成本费用增幅低于收入增幅,利润增幅高于旅客量增幅。4.运行效率持续提升:克服疫情管控带来停场飞机大幅增加、机位资源周转受限的影响,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达91.66%,靠桥率77.85%;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完成航班运行端到端全流程梳理和建设;完成A-CDM系统预战术管理功能的测试与上线,航班保障关键节点采集率达到100%;升级机位资源分配系统,以南航为试点开展航班计划与动态数据的系统互联互通,提升航班数据共享水平;远程机坪管制正式进入运行验证阶段,成为全国首家启用远程机坪管制模式的大型机场。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全球疫情持续演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国外疫情短期难以遏制,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受国际形势、疫情影响更为直接,全球航空客运量恢复到疫情爆发前水平尚需时间,行业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竞品供给提质升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铁在800公里内的中短途市场占据绝对优势,随着新高铁路线的开通,服务品质升级,高铁和航空市场之间的竞争有增无减。同时,随着湾区内其他机场硬件设施扩容投产,深中通道等设施相继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驶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机场间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内疫情防控有力,随着局部散发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民航客运市场需求将逐步恢复;“十四五”开局良好,“双循环”格局活力迸发,国内经济保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基本面,国际货运迎来发展机遇期;京广大通道作为民航全国干线航路网南北交通大动脉,将于2022年正式实施,大湾区空域运行环境极大改善;广东省作为交通强国试点省份,省委明确提出打造联通内外、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成为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柱,民航机场投资建设机遇广阔。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公司为白云机场的管理和运营机构,以白云机场为经营载体,主要从事以航空器、旅客和货物、邮件为对象,提供飞机起降与停场、旅客综合服务、安全检查以及航空地面保障等航空服务业务,航站楼内商业场地租赁服务、特许经营服务、地面运输服务和广告服务等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白云机场是国内三大门户复合型枢纽机场之一,是国家着力打造的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机场。目前是南方航空的基地机场,中国国航、深圳航空、东方航空和海南航空均在白云机场实行了基地化运作。同时,白云机场为国家确立的中南机场群中唯一核心门户枢纽机场。公司拥有两座航站楼,三条跑道,以及完善的旅客服务、飞机起降服务设施,主要在白云机场运营和管理航空性及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1)公司航空服务业务指机场以航空器、旅客和货物、邮件为对象,提供飞机起降与停场、旅客综合服务、安全检查以及航空地面保障服务。公司相应取得包括航班起降服务、停场服务、旅客综合服务、安全检查服务、航空地面服务收入。我国机场的航空服务业务及部分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收费定价由中国民航局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制定相关规定,对收费标准进行管控和调整。根据《关于印发民用机场收费改革方案的通知》(民航发[2007]158号)、《关于印发民用机场收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民航发[2007]159号)、《关于印发通用航空民用机场收费标准的通知》(民航发[2010]85号)和《关于印发民用机场收费标准调整方案的通知》(民航发[2017]18号)等规定,民用机场的起降费、停场费、客桥费、旅客行李和货物邮件安检收费由民航局依据机场管理机构提供设施及服务的合理成本、用户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核定基准价;头等舱、公务舱休息室出租、办公室出租、售补票柜台、值机柜台出租等实行市场调节价,由机场管理机构根据其提供设施和服务水平与用户协商确定,并通过航空价格信息系统备案;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其他收费项目由机场管理机构或服务提供方遵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2)公司的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主要是指除航空服务业务外,由本公司依托航空服务业务提供的其他服务。公司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种类较多,服务收费主要依据市场情况和服务质量等因素,主要包括特许经营权业务、租赁业务、地面运输业务、广告业务等。依托于航空业务形成的旅客与货邮吞吐量规模优势,以及航站楼周边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优势,公司持续努力发展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如:地面运输业务、广告业务、酒店业务、航站楼商业业务等。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广州机场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国家、民航局诸多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白云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国家赋予的定位为股份公司打造世界一流国际航空枢纽提供了强大保障。白云机场地处广州北部地区,腹地市场覆盖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福建等周边广阔省域,是珠三角地区客货源市场的中心。白云机场所在区域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人流旺盛,支撑构建国际航线网络,建设枢纽的区位优势突出。报告期内,白云机场积极应对航空市场变化,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大力拓展客改货业务,旅客吞吐量蝉联国内机场第一,货邮吞吐量创历史新高。三期扩建投产后,终端容量规模将达到旅客吞吐量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0万吨。京广大通道飞行程序调整优化工作完成,空域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业务及基础设施规模优势为白云机场打造世界一流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运行效率领先。白云机场依托运行管理组织机制建设,航班放行正常率连创新高。2021年全年平均放行正常超90%,航班平均滑出、滑入时间进一步缩短至15.81分钟、7.44分钟,运行指挥迈向“秒级”管理,逐步奠定行业领先地位。远程机坪管制正式进入运行验证阶段,成为全国首家启用远程机坪管制模式的大型机场。安全基础牢固。白云机场秉承“大安全”理念,坚持“五个结合抓安全”工作思路,积极培育“严、实、精”的安全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安全隐患零容忍”要求,安全形势平稳可控,保障能力行业领先。白云机场成为国内首家获评SKYTRAX“疫情防控五星认证”机场,实现了白云机场第29个安全年。服务品质突出。报告期内,发布第三个行业团体标准《民用机场航站区标识英文译写规范》。春风服务子品牌项目获2021年广东省质量标杆。“机场通”会员突破500万。T2连续三年获评SKYTRAX“全球五星航站楼”。信息建设领先。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制定《股份公司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方案》,成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为全面铺开数字化转型工作奠定基础。A-CDM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航班保障关键节点采集率达到100%。完成ONEID二期项目建设,成为国内首家开展易安检刷脸过检的机场。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2021年,公司积极应对航空市场变化,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大力拓展客改货业务,旅客吞吐量蝉联国内机场第一,货邮吞吐量创历史新高。为应对疫情持续冲击带来的巨大经营压力,公司制定了降本创效实施方案和专项激励方案,从投资、采购、外包、人工、能源、维修、财务、文化宣传、点滴降本、激励机制等十个方面持续加大降本创效的力度,实现了成本费用增幅低于收入增幅,利润增幅高于旅客量增幅。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疫情防控压力巨大。进入新冠疫情爆发后第三个年头,全球疫情仍在发酵,正处于第四波疫情流行上升期,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的“双重威胁”愈演愈烈。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破坏性很强,疫情防控压力巨大。数字革命时不我待。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数字经济时代到来,数字经济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新高地,智慧民航建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线。国内经济稳步支撑。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制度集成优势明显,发展韧性强劲。国内经济稳步发展将进一步释放国内航空运输需求,为民航发展提供基本支撑。民航市场步入复苏。我国有14亿人口、超4亿中收入群体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航空消费潜力巨大。2022年民航工作会指出,2021年-2022年为民航业的恢复期和积蓄期,我国民航迈上了从单一航空业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跨越的新征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航空市场将步入稳健复苏的态势。湾区建设持续发力。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疫情以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表现出强大韧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22年将是粤港澳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实现之年,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将为大湾区建设再添动力,各项建设工作“提速”向前向好发展,对白云机场枢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公司发展战略“十四五”期间,公司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创新驱动发展期、重大风险防范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需要坚持由“速度规模”追赶为主向“质量效益”优化升级为主转变的发展主线,实施枢纽建设、四型机场、价值创造及管理提升四大发展战略,更好助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要,勇于担当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排头兵。到2025年,力争将白云机场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国际航空枢纽,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打造安全可靠、生态和谐、运行智慧、体验一流的四型机场标杆。培育运营高效、价值突出、品牌卓越的世界一流机场管理公司。(三)经营计划(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宏观经济风险。航空运输业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业。世纪疫情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短期内难以全面恢复,世界格局更趋动荡复杂。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行业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风险。高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其高准点率优势对航空业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瓶颈与挑战。对照公司发展战略,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工作作风以及人才梯队结构有待改善;此外,公司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预判能力、应对能力还有待加强。
600004 2021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公司为白云机场的管理和运营机构,以白云机场为经营载体,主要从事以航空器、旅客和货物、邮件为对象,提供飞机起降与停场、旅客综合服务、安全检查以及航空地面保障等航空服务业务,航站楼内商业场地租赁服务、特许经营服务、地面运输服务和广告服务等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白云机场是国内三大门户复合型枢纽机场之一,是国家着力打造的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机场。目前是南方航空的基地机场,中国国航、深圳航空、东方航空和海南航空均在白云机场实行了基地化运作。同时,白云机场为国家确立的中南机场群中唯一核心门户枢纽机场。公司拥有两座航站楼,三条跑道,以及完善的旅客服务、飞机起降服务设施,主要在白云机场运营和管理航空性及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1)公司航空服务业务指机场以航空器、旅客和货物、邮件为对象,提供飞机起降与停场、旅客综合服务、安全检查以及航空地面保障服务。公司相应取得包括航班起降服务、停场服务、旅客综合服务、安全检查服务、航空地面服务收入。我国机场的航空服务业务及部分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收费定价由中国民航局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制定相关规定,对收费标准进行管控和调整。根据《关于印发民用机场收费改革方案的通知》(民航发[2007]158号)、《关于印发民用机场收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民航发[2007]159号)、《关于印发通用航空民用机场收费标准的通知》(民航发[2010]85号)和《关于印发民用机场收费标准调整方案的通知》(民航发[2017]18号)等规定,民用机场的起降费、停场费、客桥费、旅客行李和货物邮件安检收费由民航局依据机场管理机构提供设施及服务的合理成本、用户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核定基准价;头等舱、公务舱休息室出租、办公室出租、售补票柜台、值机柜台出租等实行市场调节价,由机场管理机构根据其提供设施和服务水平与用户协商确定,并通过航空价格信息系统备案;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其他收费项目由机场管理机构或服务提供方遵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2)公司的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主要是指除航空服务业务外,由本公司依托航空服务业务提供的其他服务。公司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种类较多,服务收费主要依据市场情况和服务质量等因素,主要包括特许经营权业务、租赁业务、地面运输业务、广告业务等。依托于航空业务形成的旅客与货邮吞吐量规模优势,以及航站楼周边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优势,公司持续努力发展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如:地面运输业务、广告业务、酒店业务、航站楼商业业务等。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白云机场完成航班起降18.3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149.7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5.5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5.99%、37.63%、23.40%。1.疫情防控毫不松懈:公司严格落实中央、省市政府、民航局以及集团公司要求,将疫情防控当做当前头等大事,不断完善各项防疫工作机制。面对5月底广州本土疫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高风险岗位人员实施集中居住闭环管理、组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设置旅客核酸检测点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服务等。上半年,公司全力实现“不能发生员工被感染、不能发生有症状的旅客经过机场没有被发现、不能发生物流运输过程中带来的传染和风险”的疫情防控总体目标。2.安全生产平稳运营:公司全面贯彻民航局、省市政府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各项年度工作计划落地,持续强化核心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圆满完成各项生产保障任务,不断提升白云机场运营品质,一季度白云机场ACI机场服务质量测评得分5.0分,全球排名第一;上半年机场放行正常率89.53%、航班靠桥率80.01%,航空器平均滑出时间15.88分钟、平均滑入时间7.22分钟。3.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公司积极举措应对广州本土疫情对航空市场的不利影响,积极争取民航局政策支持,争取增加航班编排量、国际闲置时刻用于国内航线航班,及有利国际航线开通的航权政策;持续开展航线营销,推动坦桑尼亚航空、国泰航空开通国际航点航线,推动南航等新开国内航线;加强与航司沟通力度,推进运营及航班恢复计划;深入研究市场变化,制定国内航线新开建议及国际航线恢复发展计划,为下一步推进航司恢复国际航线做好准备;加强“经广飞”品牌营销及线上曝光度,刺激出行需求。4.“四型机场”建设初见成效:平安机场建设方面,高质量通过民航局安全管理体系专项审核;法定自查示范成果作为唯一企业纳入民航局行业监管典型案例汇编;获评2021年民航系统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绿色机场建设方面,全面提升飞行区电动化运行水平,除特定范围车辆外,新增车辆100%为新能源车;完成国内机场首个大范围应用低色温LED机坪高杆灯改造案例,节能量高达40%以上。智慧机场建设方面,完成公司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和白云智慧机场建设实施(2020-2035)方案;加快推进区块链一期、移动生产门户、旅客信息服务平台、视频智能分析等项目建设;开展数据中心扩容、5G技术应用研究;组织运营商持续开展5G基础设设施建设。人文机场建设方面,白云机场第三次荣获SKYTRAX“全球五星航站楼”称号,中国首家荣获“防疫五星机场奖”;荣获“中国品牌太阳花奖”最佳品牌影响力奖;云桥综合设备管理系统、无接触式智能呼梯系统荣获CAPSE创新服务奖,智能失物招领系统入选CAPSE优秀创新服务案例。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5月底,广州及周边城市发生本土疫情,受此影响,白云机场6月国内旅客量仅84.5万人次,环比5月减少近400万人次,零星本土病例对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国内零散疫情的发生以及世界范围内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未来疫情对公司经营影响将取决于疫情防控效果及进展。三、可能面对的风险宏观经济风险:航空运输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较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全球长周期的经济滞涨、逆全球化思潮增长、地区冲突不断等多重因素造成航空运输需求增长不稳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行业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全球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较难推进新一轮航权谈判,民航时刻放量要求高、难度大,行业政策资源紧张的问题将持续较长时间。行业竞争风险:以成都、重庆、昆明为代表的新兴枢纽发展迅速,对三大枢纽客源分流更加明显。广深港三大国际枢纽腹地市场相近、国际及地区航点重叠度高,但定位无明显区别,更细化的分工尚未明确,枢纽间资源竞争大于互补态势将长期存在。高铁客货运输网络日益完善,准点率、定制化、多元化、便捷性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对民航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公司自身短板:对照公司发展战略,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工作作风以及人才梯队结构有待改善;此外,公司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预判能力、应对能力还有待加强。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定位优势: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广州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一带一路”倡议明确要强化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交通强国建设广东试点实施方案均强调着力提升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国家赋予的定位为公司打造世界一流国际航空枢纽提供了强大保障。区位优势:白云机场位于珠三角的核心区域,位于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机场腹地市场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人流旺盛,构建国际航线网络,建设枢纽的区位优势突出。规模优势:“十三五”以来,白云机场生产运输保持了较快速增长,三大生产数据的年均增长率在国内三大机场中均居首位。旅客吞吐量全球排名由2015年的第17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11位,2020年登顶世界第一。业务规模优势为白云机场打造世界一流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期扩建投产后,终端容量规模将达到旅客吞吐量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0万吨。相比大湾区南部,广州的空域环境相对宽松,未来白云机场的空域条件将进一步优化。综合空地两方面的优势,白云机场将成为大湾区最具拓展潜力的航空枢纽。效率优势:白云机场依托运行管理组织机制建设,航班放行正常率连创新高。2020年全年平均放行正常率超90%。2020年全面推广实施航班快速过站,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进一步提升至91.79%,航班平均滑出、滑入时间进一步缩短,运行指挥迈向“秒级”管理,逐步奠定行业领先地位。安全基础牢固:白云机场秉承“大安全”理念,坚持“五个结合抓安全”工作思路,积极培育“严、实、精”的安全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安全隐患零容忍”要求,安全形势平稳可控,保障能力行业领先。ISAGO审计新模式下,白云机场成为中国首个全模块通过的地面服务代理商,代表着地面保障行业内最高标准。2019年民航局大型机场安全保障能力综合评价年度平均得分在4000万以上机场中排名第一。2020年作为唯一一家企业被民航局确定为全民航法定自查示范单位。服务品质突出:着力健全“4+1”服务管理体系,全面完善服务品质,以“繁花如画、印象广州”为主题,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春风服务”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机场协会(AirportCouncilInternational)测评中稳居世界十佳机场行列,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荣获“中国民用机场服务质量优秀奖”,在国际机场协会公布的2020年全球机场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中,白云机场凭借优质的服务质量,从348家参评机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排名并列第一的优异成绩。二号航站楼获评“全球五星航站楼”称号,荣获SKYTRAX全球7000万级最佳机场第8位、“中国最佳机场员工”服务奖。组建“春风使者”志愿者服务队,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人文机场建设入选2020年度民航局示范项目。信息建设领先:A-CDM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整合航班保障、运营管理等业务数据,实现生产可视化、调度智慧化,成为民航局首批智慧机场建设示范项目单位,A-CDM系统在民航局千万级机场评比中获得A+。国内首家提供旅客出行全流程“OneID”服务。在2020年举办的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发展大会上,获得千万级机场技术要素应用率第二的成绩。获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白金标奖”和“便捷旅行项目”建设金奖。
600004 2020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航空性业务受到较大冲击,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经营压力,公司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积极制定降本创效实施方案,持续加大降本创效力度。重新梳理投资计划和维修项目,严控各类成本,大力调减会务、差旅和业务招待等项目费用支出;主动争取政府补贴、税费减免、民航发展基金项目补贴以及各类费用补贴;加强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合理安排发行超短期融资券,防范现金流风险;及时制定客改货航班运行指引,保障客改货航班约9300架次,运送货邮量约14.4万吨,增加航空性和地面服务收入约1.1亿元。全年完成航班起降37.34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376.8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5.95万吨,2020年旅客吞吐量全球排名第一。疫情防疫成果丰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防控指挥部,以最快速度启动一级响应,配合省市政府“1+9”专班对所有入境航班和旅客实现闭环管控。在全国机场率先实现进出港旅客全面测温、“亮码通行”全覆盖。建立实施重点管控航班“四个固定”保障标准。创新推广感应电梯按钮等无接触服务。制定员工个人防护标准,开展定期核酸检测,第一时间安排高风险岗位员工接种疫苗。全年采购储备各类防疫物资共计752.26万件。先后三批次空铁驰援湖北民航,向市妇幼、援疆指挥部、国外机场及航司捐赠共计6万件防疫物资。枢纽建设取得突破:受疫情影响,国际航班量骤减,为响应国家提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倡导,公司加强国内航班调整工作,协调将受疫情影响闲置的每周约1400班国际航班时刻用于国内航班,国际货运逆势增长,新增货运航点23个。与OTA平台完成跨航司国内中转行李免提服务产品上线。综合交通枢纽布局逐步完善,《白云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整体交通规划》印发实施,地铁22号线规划实现在三个航站楼分别设站。广清城际和广州东环城际开通,白云机场辐射范围进一步增强。安全管理平稳可控:实现白云机场第28个安全年,未发生责任原因导致的征候及以上事件。全面落实“严、实、精”工作要求,开展“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安全整顿。建立28个航空器保障和高风险作业岗位“手指口述”动作要领和规范标准。完成安全态势感知通报预警平台建设。环境保护争创标杆:能源管理信息平台投入试运行,T2航站楼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完成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连续通过ACA一级、二级、三级国际碳排放认证,“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基本成型。顺利通过民航局四轮蓝天保卫战专项督查并获“优秀”评级。与航司、驻场单位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有效实现地区协同减排,成为首家获得国际机场碳排放三级认证的内地机场,荣获“2020年能源管理领导奖——洞察力奖”。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91.79%,居全球前列。国际机场协会(AirportCouncilInternational)正式公布2020年全球机场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公司获排名并列第一。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荣获“中国民用机场服务质量优秀奖”,成为全民航唯一法定自查示范企业类单位。全国首家推出OneID全流程自助服务,千万级机场技术要素应用率全国领先,获得全球能源管理领导奖——洞察力奖!获评民航局2020年民航服务质量品牌建设专项行动先进单位,成为中质协常务理事单位和省质协副会长单位。SKYTRAX复审再获“全球五星航站楼”,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评。在全国品牌故事大赛、中国质量技术与创新成果发表赛和CAPSE创新评选中荣获多个全国级奖项。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公司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政府、民航局各项要求,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要求,精心谋划部署,压实主体责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实现员工零感染,推动航空枢纽建设坚韧向前。1.疫情防疫取得阶段胜利:实现“零扩散、零感染”的目标,公司及公司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两项国家荣誉。2.“四型机场”初见成效:《白云机场应急管理体系》《白云机场优化航空器机坪运行,打造“绿色机场”》《白云机场智慧机场建设方案》《白云机场人文机场建设项目》先后入选民航局“四型机场”建设示范项目。3.政策争取持续向好:2021年新航季国内航班增长23%,国内航线新增16条,加密20条。4.运行效率再突破: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达91.79%,同比提高2.69个百分点。全面推广实施航班快速过站,全年平均滑出时间15.48分钟、滑入时间7.04分钟,同比分别缩短9.1%和11.2%。5.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相关政策,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租金减免方案;落实民航局145号文政策,减免航空公司部分起降费和停场费。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民航业遭受重创,国际航协(IATA)预测全球航空市场整体在2024年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当前,海外疫情远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爆发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虽然疫苗研制取得突破,但大规模接种尚需时日,且接种有效性有待验证。疫情影响下,商务会议、远程培训、在线教育、线上医疗等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实体出行,航空出行意愿和习惯或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航空公司亏损严重、负债率高企,国际航线开拓进程放缓。机场是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前沿阵地,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对公司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流程优化和员工健康保障等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国际航空枢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新兴枢纽追赶迅猛。以成都、重庆、昆明为代表的新兴枢纽发展迅速,对三大枢纽客源分流更加明显。海南第七航权开放、离岛免税等自贸港政策逐步落地,要素聚集能力不断提升,助力海南枢纽建设。周边枢纽运营成熟:新加坡樟宜、曼谷素万那普等周边航空枢纽的国际航线网络发达、中转服务便捷高效,在国际市场及中远程航线市场上竞争力较强。新加坡樟宜机场国际比重约99%,曼谷素万那普机场达到80%,吉隆坡机场超过70%。随着全球航空市场的复苏,周边枢纽在争夺国际客源回流过程中具有更大优势。高铁竞争持续增强:《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世界银行集团研究认为1200公里是民航竞争优劣势的分界线,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优势距离将扩大至2000公里,超过北京到广州的航路里程。高铁客货运输网络日益完善,准点率、定制化、多元化、便捷性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对民航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二)公司发展战略“十四五”期间,公司处于重大风险防范期、战略发展机遇期、创新驱动发展期,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从“速度规模追赶”为主向“质量效益升级”为主转变的发展主线,实施提升航空枢纽能级、打造四型机场示范、培育价值卓越机场和完善现代管理体系四大发展战略,更好助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要,勇于担当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排头兵。到2025年,白云机场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国际航空枢纽,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打造安全可靠、生态和谐、运行智慧、体验一流的“四型机场”标杆,服务新时代民用机场高质量发展。培育运营高效、价值突出、品牌卓越的世界一流机场管理公司,推动机场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三)经营计划(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宏观经济风险:航空运输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较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社会总需求受到抑制,部分驱动行业增长的动力有所放缓,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行业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风险:高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其高准点率优势对航空业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公司自身短板:对照公司发展战略,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工作作风以及人才梯队结构有待改善;此外,公司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预判能力、应对能力还有待加强。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定位优势: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广州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一带一路”倡议明确要强化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国家、民航层面重大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白云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国家赋予的定位为公司打造世界一流国际航空枢纽提供了强大保障。区位优势:白云机场位于珠三角客货源市场的中心,所在区域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人流旺盛,构建国际航线网络,建设枢纽的区位优势突出。规模优势:“十三五”以来,白云机场三大生产数据的年均增长率在国内三大机场中均居首位。旅客吞吐量全球排名由2015年的第17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11位,2020年世界第一。业务规模优势为白云机场打造世界一流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期扩建投产后,终端容量规模将达到旅客吞吐量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0万吨。相比大湾区南部,广州的空域环境相对宽松,未来白云机场的空域条件将进一步优化。综合空地两方面的优势,白云机场将成为大湾区最具拓展潜力的航空枢纽。效率优势:白云机场依托运行管理组织机制建设,航班放行正常率连创新高。2020年全年平均放行正常超90率%。2020年全面推广实施航班快速过站,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进一步提升至91.79%,航班平均滑出、滑入时间进一步缩短,运行指挥迈向“秒级”管理,逐步奠定行业领先地位。安全基础牢固:白云机场秉承“大安全”理念,坚持“五个结合抓安全”工作思路,积极培育“严、实、精”的安全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安全隐患零容忍”要求,安全形势平稳可控,保障能力行业领先。ISAGO审计新模式下,白云机场成为中国首个全模块通过的地面服务代理商,代表着地面保障行业内最高标准。2019年民航局大型机场安全保障能力综合评价年度平均得分在4000万以上机场中排名第一。2020年作为唯一一家企业被民航局确定为全民航法定自查示范单位。服务品质突出:着力健全“4+1”服务管理体系,全面完善服务品质,以“繁花如画、印象广州”为主题,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春风服务”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机场协会(AirportCouncilInternational)测评中稳居世界十佳机场行列,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荣获“中国民用机场服务质量优秀奖”,在国际机场协会公布的2020年全球机场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中,白云机场凭借优质的服务质量,从348家参评机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排名并列第一的优异成绩。二号航站楼获评“全球五星航站楼”称号,荣获SKYTRAX全球7000万级最佳机场第8位、“中国最佳机场员工”服务奖。组建“春风使者”志愿者服务队,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人文机场建设入选2020年度民航局示范项目。信息建设领先:A-CDM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整合航班保障、运营管理等业务数据,实现生产可视化、调度智慧化,成为民航局首批智慧机场建设示范项目单位,A-CDM系统在民航局千万级机场评比中获得A+。国内首家提供旅客出行全流程“OneID”服务。在2020年举办的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发展大会上,获得千万级机场技术要素应用率第二的成绩。获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白金标奖”和“便捷旅行项目”建设金奖。三、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资产发生重大变化情况的说明1.根据公司201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的《关于公司资产置换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所持有的广东空港航合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合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白云机场铂尔曼大酒店(以下简称“铂尔曼酒店”)、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白云机场航湾澳斯特精选酒店(以下简称“澳斯特酒店”)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及负债(与航合公司100%股权合称“置入资产”)与本公司所持有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空物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流公司”)51%的股权(以下简称“置出资产”)进行资产置换,差额部分由公司以现金补足。报告期内,根据《资产置换协议》安排,航合公司、物流公司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完成变更登记;公司已完成用以补足置入资产与置出资产差额的现金对价的支付;铂尔曼酒店、澳斯特酒店资产已交割并登记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铂尔曼大酒店、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澳斯特精选酒店。2.报告期内,公司向集团公司非公开发行297,397,769股A股股票,募集资金3,199,999,994.44元。
600004 2020中报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白云机场完成航班起降14.5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561.9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7.44万吨,分别为去年同期60.6%、43.8%、85.7%。1.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疫情防控是上半年最重要的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公司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来抓,压实主体责任,迅速建立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及时部署推进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实现“外防疫情输入、内防员工感染、严防责任扩散”目标。2.安全运行总体平稳:严格落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产”总体部署和要求,针对疫情防控特殊要求,识别复工复产复航专项安全风险111项,逐一制定控制措施。创新性开展系统安全诊断,提高机场运行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运行品质,上半年白云机场放行正常率达93.7%,同比提升6.6%;地面滑出时间较去年同期减少3.81分钟,滑入时间减少2.51分钟。3.复工复产成效明显:公司制定实施复工复产方案,密切关注航空市场需求变化,协同航空公司有效推动航班航线恢复运行。积极落实民航局下调起降费、免收停场费的政策。根据国家八部委联合发文、广东省政府、省国资委下发的文件精神,对符合条件的疫情影响企业给予相关租金减免。推出“经广飞”系列产品,协同航空公司开展联合营销,助力后疫情时代业务量快速恢复。推动所有在建工程实现全面复工。4.“四型机场”建设开局良好:平安机场建设方面,中南管理局明确白云机场作为民航中南地区首个法定自查试点单位。绿色机场建设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半年内通过国际机场碳排放二级认证,荣获全球能源管理领导奖。智慧机场建设方面,全面实现国内旅客“一证通关”服务,完成OneID一期平台、计算数据中心基础云平台建设,可视化二期项目、应急指挥平台、中央排班系统陆续投入试运行,系列科技创安项目持续推进。积极开展区块链技术、5G技术及数字化转型研究,组织运营商持续开展5G基础设施建设。人文机场建设方面,白云机场荣获CAPSE2019年度最佳机场、2020年SKYTRAX全球7000万级最佳机场第八位、中国最佳机场员工服务奖,T2通过复审再获“全球五星航站楼”。二、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航空运输业是与国家及地区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基础性行业,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环境的特殊事项将直接影响航空运输业的市场需求。2.疫情对行业的冲击风险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病毒对全球航空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疫情在海外的快速蔓延进一步压制旅客出行需求,全球航空业面临系统性挑战。3.行业的国内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国家的基础性行业,我国政府对该行业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4.珠三角区域内机场间的市场竞争风险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航空物流最发达的地区。珠三角地区内机场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拥有广州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和澳门国际机场等五大机场。区域内机场的竞争主要源于香港、广州和深圳三个城市的机场。珠三角区域内的机场对公司航空相关业务形成了分流,加剧了市场竞争,如本公司不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将面临业务量及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5.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风险我国铁路、高速公路和航道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效率提升,特别是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在中短程运输市场领域对航空运输业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络逐步建设完善,在1,000公里以内的中短途运输市场竞争中,高速铁路较航空拥有总体价格相对较低,节省往返机场、候机时间,运送能力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正点率较高等诸多优势,必然对航空运输市场形成一定程度的分流。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铁路和公路网络的投资建设,将进一步加剧航空运输与公路、铁路运输之间的业务竞争。6.经营风险若未来主要基地航空公司的营运以及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对本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一定的影响。公司一直把安全控制作为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但本公司不能保证在整个机场和公司范围内不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如果在机场运营中发生严重安全事故,将对本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7.未来投资规模较大风险白云机场未来规划建设T3、第四、五跑道等三期扩建工程,如本公司投资建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机场工程项目,该项目的投资建设将对公司未来融资、经营形成一定的压力。8.气候条件引起的风险白云机场位于珠江口沿岸,临近南海,若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航空公司的飞机正常起飞和降落,则可能会对本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政策定位的优势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着力把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2017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指出,2025年形成3大世界级机场群,白云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明显加强。《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强化广州机场作为全国三大国际性航空枢纽之一的地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白云机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亚太航空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这些明确的定位要求,是白云机场发展世界级航空枢纽的最重要的政策优势。2、地理区位的优势白云机场已经奠定了面向东南亚及澳洲的第一门户枢纽地位,以亚太、大洋洲和非洲地区为主、逐步强化欧美等全球地区的航线网络布局已经初具雏形。白云机场在巩固优势航线上竞争力的同时,培育远距离、长航线市场,提升国际通达性。3、腹地市场的优势白云机场位于珠三角的核心区域,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地区,拥有世界上密集度较高的工业基地和巨大的货源生成量,是目前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域经济助推机场业务增长。白云机场所处的广州市是珠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之一,发达的区域经济和便利的贸易口岸条件是白云机场航空客货运输持续发展的基础。白云机场不仅是南中国地区最佳出入境点,更是亚太地区理想的客货流中转点。4、基地航空公司的优势任何机场的枢纽建设都需要依托于航空公司的战略发展。白云机场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于主基地航空公司南航近年来的战略转型。近年来南航在国际业务的投入不断增强,航线网络布局越来越完善,是白云机场枢纽建设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南航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网络航空公司,集中资源建设“广州之路”,目前又积极开通或加密“一带一路”沿线航点。这与白云机场的国际枢纽建设战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5、安全服务运行保障能力的优势作为平稳运营多年并成功保障亚运会等活动的大型机场,白云机场具备未来运营超大型机场的基本能力。公司制定和实施国内首套机场服务标准,是亚洲最早通过国际机构SGS服务认证和国内首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机场,在安全、服务、运行保障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
600004 2019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白云机场共完成航班起降49.1万架次、旅客吞吐量7338.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2.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9%、5.2%和1.6%。旅客吞吐量再次实现“千万级”跨越。枢纽建设再上台阶:完成国际及地区航班起降12.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871.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7.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8.0%和2.7%。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占比达到25.5%。新开及复航国际航线21条,新增国际通航点13个(总体达到95个)。实现中转旅客912.5万人次,同比增长3.1%,占比12.4%。高峰小时容量提升为76+2架次。“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正式落地。安全管理平稳可控:强化机场管理机构主体安全责任、公司主体安全责任,深入落实安全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现白云机场第27个安全年,运行安全保障能力指数平均得分在全国4000万以上机场中排名第一。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等重要安全保障工作。服务品质稳步提升:发布全国民航首个《民用机场无障碍服务指南》,投诉量连续多月在全国机场中最低,全年机场责任原因行李差错率降至万分之4.5。践行“真情服务”理念,启动“春风服务”品牌建设,获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示范案例。白云机场获CAPSE民航服务“最佳机场”,二号航站楼获评SKYTRAX五星航站楼。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以争创世界一流枢纽机场为目标,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1.创新战略管理:公司研究制定《加强党建争创世界一流枢纽机场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拆解措施、层层落实,国际枢纽建设的量和质实现历史性突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国际及地区旅客首次超过四分之一,国际化步伐加快。2.争取政策资源:民航局批复同意白云机场高峰小时容量增加至76+2架次,为航空业务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3.运行效率再突破: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89.1%,连续16个月超过80%,11月出港准点率更跻身全球大型机场准点排名第四、亚太首位。航班推出平均耗时减少近20%,平均滑行时间减少逾100秒,运行指挥迈向“秒级”管理。4.奠定智慧机场基础:完善全流程自助服务,全年国内旅客自助值机率达72%、单月最高达85.5%;T2国内自助行李托运率突破50%。开展“刷脸登机”,实现国内航班无纸化过检登机并在国际航班推行试点。实施“三互三联”联合检查,旅客通关省时50%;开展RFID行李追踪、一证通关、电子临时乘机证明等便民服务。5.优化收入结构:在民航发展基金返还政策取消和二号航站楼启用固定资产折旧较大比例增长的情况下,通过模式创新、效率提升、营销推广等举措优化收入结构。航空主业保持高速增长,非航业务收入占比创历史新高,免税业务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报告期内,公司航空性业务构成如下:注:以上数据不包含其他形式的飞行数据。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宏观层面挑战上升: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格局。但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全面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等文件的印发,标志着我国坚定不移的建设民航强国。因此,宏观层面对民航发展的支持没有改变,民航发展稳中向好的趋势也没有改变。区域协同竞争并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带动世界级城市群与机场群联动式发展,湾区内各机场间建立起更紧密的协同合作关系,共同做大区域航空市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尤其是低成本航空具备较大拓展空间。但同时广州、香港、深圳三地国际枢纽机场之间的竞争态势也更加明显。大湾区南部陆面交通的融合发展,也将影响广州市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加白云机场客货市场的分流压力。国企改革步伐加快: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的任务。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对公司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将提出更高要求。公司要切实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企业改革发展要抓落实、出成效,实现高质量发展。(二)公司发展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跻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围绕《加强党建争创世界一流枢纽机场规划(2018-2025)及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一流通达能力、一流运行品质、一流创新能力、一流管理成效、一流效益贡献与一流组织队伍”要求,以“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为导向,深化模式创新,创建世界一流枢纽机场。(三)经营计划(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航空运输业是与国家及地区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基础性行业,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环境的特殊事项将直接影响航空运输业的市场需求。2.疫情对行业的冲击风险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病毒对全球航空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民航2020年2月份的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同比下降84.5%和21.0%。疫情在海外的快速蔓延进一步压制旅客出行需求,特别是国际航线大量停飞,全球航空业面临系统性挑战。3.行业的国内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国家的基础性行业,我国政府对该行业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4.珠三角区域内机场间的市场竞争风险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航空物流最发达的地区。珠三角地区内机场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拥有广州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和澳门国际机场等五大机场。区域内机场的竞争主要源于香港、广州和深圳三个城市的机场。珠三角区域内的机场对公司航空相关业务形成了分流,加剧了市场竞争,如本公司不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将面临业务量及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5.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风险随着我国铁路、高速公路和航道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效率提升,特别是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在中短程运输市场领域对航空运输业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络逐步建设完善,在1,000公里以内的中短途运输市场竞争中,高速铁路较航空拥有总体价格相对较低,节省往返机场、候机时间,运送能力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正点率较高等诸多优势,必然对航空运输市场形成一定程度的分流。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铁路和公路网络的投资建设,将进一步加剧航空运输与公路、铁路运输之间的业务竞争。6.经营风险若未来主要基地航空公司的营运以及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对本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一定的影响。公司一直把安全控制作为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但本公司不能保证在整个机场和公司范围内不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如果在机场运营中发生严重安全事故,将对本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7.未来投资规模较大风险白云机场未来规划建设T3、第四、五跑道等三期扩建工程,如本公司投资建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机场工程项目,该项目的投资建设将对公司未来融资、经营形成一定的压力。8.气候条件引起的风险白云机场位于珠江口沿岸,临近南海,若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航空公司的飞机正常起飞和降落,则可能会对本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政策定位的优势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着力把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2017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指出,2025年形成3大世界级机场群,白云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明显加强。《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强化广州机场作为全国三大国际性航空枢纽之一的地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白云机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亚太航空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这些明确的定位要求,是白云机场发展世界级航空枢纽的最重要的政策优势。2、地理区位的优势白云机场已经奠定了面向东南亚及澳洲的第一门户枢纽地位,以亚太、大洋洲和非洲地区为主、逐步强化欧美等全球地区的航线网络布局已经初具雏形。白云机场在巩固优势航线上竞争力的同时,培育远距离、长航线市场,提升国际通达性。3、腹地市场的优势白云机场位于珠三角的核心区域,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地区,拥有世界上密集度较高的工业基地和巨大的货源生成量,是目前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域经济助推机场业务增长。白云机场所处的广州市是珠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之一,发达的区域经济和便利的贸易口岸条件是白云机场航空客货运输持续发展的基础。白云机场不仅是南中国地区最佳出入境点,更是亚太地区理想的客货流中转点。4、基地航空公司的优势任何机场的枢纽建设都需要依托于航空公司的战略发展。白云机场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于主基地航空公司南航近年来的战略转型。近年来南航在国际业务的投入不断增强,航线网络布局越来越完善,是白云机场枢纽建设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南航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网络航空公司,集中资源建设“广州之路”,目前又积极开通或加密“一带一路”沿线航点。这与白云机场的国际枢纽建设战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5、安全服务运行保障能力的优势作为平稳运营多年并成功保障亚运会等活动的大型机场,白云机场具备未来运营超大型机场的基本能力。公司制定和实施国内首套机场服务标准,是亚洲最早通过国际机构SGS服务认证和国内首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机场,在安全、服务、运行保障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
600006 2021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21年,面对复杂的市场情况,公司继续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在经营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克服疫情反复、芯片短缺、市况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经营结果。2021年公司完成汽车销售182,723辆,同比增长6.56%,跑赢大市,汽车销量连续5年保持增长;其中轻卡产品坚定推进国六排放法规切换,积极谋划,全年销售155,366辆,同比增长3.68%;东风御风欧系轻客积极拓展市场,全年销售8,017辆,同比增长43.01%;客车底盘克服市场持续下滑的影响,底盘市占率继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行业第一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72亿元。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整体产销量低于预期,全年销售2627.48万辆,同比增长3.81%。其中乘用车销售2,148.15万辆,同比增长6.46%;商用车销售479.33万辆,同比下滑6.62%。公司所在的轻型商用车市场受国六排放法规切换、新蓝牌政策、疫情反复及芯片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市场销量前高后低,从二季度开始轻型商用车销量小幅下滑,下半年下滑幅度逐渐扩大。轻型商用车(不含皮卡)全年销售196.67万辆,同比下滑4.15%,其中轻卡(不含皮卡)销售155.56万辆,同比下滑8.91%;轻客销售41.11万辆,同比增长19.42%。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公司是肩负东风公司轻型商用车事业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是全系列轻型商用车整车以及动力总成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全价值链制造企业。其中轻型商用车业务生产车型涵盖轻型卡车、轻型客车、客车底盘、新能源物流车,业务品牌包括东风凯普特、东风多利卡、东风途逸、东风小霸王、东风福瑞卡等品牌轻卡、东风御风轻型客车等,发动机业务包括东风康明斯系列柴油发动机、雷诺及日产柴油发动机。报告期内,公司深化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产品升级,强化降本增效,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在零部件采购环节,公司在依托母公司零部件业务的基础上,采取自配+外购模式,坚持与供应商伙伴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思路,推进供应商平台优化。在生产制造环节,公司推进制造阵地整合,持续推进制造效率提升。在销售及服务环节,公司整车主要采取在全国建立营销网络的代理销售模式,通过经销商为客户提升整车、零部件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2021年,公司LCV市占率达成9.3%,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公司在LCV市场保持排名第五位,其中轻卡(不含皮卡)行业排名第四位,提升一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技术研发优势。公司长期重视技术研发投入,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明确专注于LCV事业的发展,通过持续加强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了面向市场和客户的研发体制。(2)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公司通过与日产、康明斯等多家外方合资伙伴深入合作,积极借鉴中外合资经营模式和经验。通过与外方合资伙伴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深化,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3)新能源产品的开发优势。公司自2005年即开始着手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示范运营、最早实现新能源商品化的企业。目前公司新能源产品覆盖公交、公路、城市物流、专用车等多个细分市场。(4)依托东风集团的内部协同优势。公司作为整个东风集团LCV事业的承担者,依托东风集团内部技术研发、零部件采购、营销平台等资源优势,积极实现东风集团内的资源共享及协同效应。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2021年,公司全体员工克难奋进、敢于挑战,齐心协力保生产,凝心聚力促发展,实现了公司事业的持续增长。1、全力抢抓市场机遇。一是坚定推进国六切换,积极谋划,有效消除国五库存风险;二是多措并举进行产品准备,顺利推进新蓝牌轻卡车型投放;三是积极应对芯片短缺,拓展芯片渠道,持续开展芯片国产化替代,全力保障订单交付。2、全价值链降本增效。不断强化收益指针管理,深化全价值链降成本工作,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加强固定费用管控,固定费用E/S比同比降低;后市场业务加快服务转型升级,创新售后服务产品,后市场收益实现突破。3、推进四个效率提升。优化轻卡产品平台、削减轻卡车型数量,提升车型效率;贯彻雷诺日产联盟生产方式,提升制造效率;扎实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提升管理效率;加强现金流和应收账款管理,提升财务效率。4、提升产品质量与品控体系能力。持续推进质量行动,提升制造及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完善市场问题快速响应机制,交期持续降低;践行服务领先战略,轻卡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5、全面落实风险管控。统筹改革创新与发展稳定,建立“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应对解决方案;对供应链风险、新能源风险持续动态跟踪;协同审计、合规评价、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构建大合规体系。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轻卡、轻客所在细分市场主要厂家销售情况如下:2021年轻卡(不含皮卡)行业主要厂家销售情况(万辆)2021年轻客行业主要厂家销售情况(万辆)(说明:公司报告期内销售汽车18.27万辆,上表中未包含乘用车0.05万辆、中客0.48万辆。)十四五期间,由于物流效率持续提升,市场总体需求持平。但从轻型商用车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细分市场依然存在增量机会。首先排放和消费升级给中高端轻卡带来市场机会;其次,随着城市物流、农村物流快速发展,欧系轻客、小轻卡等市场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机会;再次,排放法规加严、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提升,未来新能源市场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二)公司发展战略面对行业竞争格局,结合未来市场发展态势以及客户需求变化,公司制订了“十四五”规划。公司在“十四五”的发展定位是:客户体验领先的轻型车企业,承担双飞燕品牌轻型商用车发展的责任;事业规划是:聚焦轻卡,发展VAN车,推进LCV新能源健康成长。结合“十四五”规划要求,公司发布“领先战略”,即2025年公司将在以下5个方面实现领先:(1)行业地位领先:公司整体汽车销量挑战30万辆,进入行业前列。(2)高质量发展领先:经营质量、盈利水平达到行业领先;产品质量行业第一。(3)新事业领先:LCV新能源销量及新技术达到行业领先。(4)国际化领先:LCV海外事业实现突破,销售规模达到行业领先。(5)获得感领先:客户、股东、员工、合作伙伴信赖共享,获得感领先。(三)经营计划2022年主要经营目标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公司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围绕“三个导向”,聚焦市场开拓和收益改善,持续提升效率、加快数字转型,强化风险防控和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助力公司经营质量跨跃新台阶。1、积极抢抓市场,持之以恒提升营销体系能力。聚焦细分市场和客户需求,推进重点市场和产品突破,通过新品投放及商品竞争力提升,抢抓增量市场、抢夺存量市场。2、坚持开源节流,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收益车型销量,优化销售结构;加大降成本力度,提高单车利润率。不断优化人事费用率,加强研发资源协同,提升商品开发效率;精准营销,提升销售资源效率。围绕服务支援、网络服务、客户维系三个能力建设,优化备件销售体系,提升后市场盈利水平。3、提质增效,不断增强公司运营效率。基于客户需求把握,精准定位产品区隔,通过零件地图整合优化,建立零件与车型关联指标动态监控体系,提高产品效率。彻底贯彻联盟生产方式,致力于追求质量、成本、交期与客户同期,在产品开发、订单交付和客户服务高效协同,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提高制造效率。聚焦“效率、人才、活力”,持续构建彻底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机制、彻底业绩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市场化的用工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拓展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发多元化、定制化汽车金融产品,强化经销商盈利能力分析,将现金流管理延伸至经销商,提高财务效率。4、加速流程再造,推进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聚焦客户价值提升与全价值链数据赋能,推动“产品+服务”数字化转型,实现“三个在线、三个贯通”。5、建立长效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一是以防范公司重大风险为导向,开展风险管理,确保风险“看得见,管得住”;二是以合规评价、内控评价为契机,提升合规意识,促进合规经营;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巡视问题整改落实。6、夯实基础管理,提升企业治理水平。通过创新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严格执行管理标准和管理考核,全面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及精细化管理水平。(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排放法规持续升级的风险。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整车成本和技术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对市场增量及收益将产生影响。公司将紧跟政策步伐,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抢占市场份额。2、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近年来,伴随更多企业进入,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轻卡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将深化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品的优化和升级,提升商品竞争力,推进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上游市场波动给公司的市场策略制定和实施带来不确定性,给公司的成本控制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公司将及时了解行情信息,持续推进供应商平台管理,保障采购材料的价格基本稳定,同时提高现有材料的利用效率,严格控制生产成本。4、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存在的风险。近期我国疫情多发频发,呈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特点,行业供应端存在产能下降,物流受阻,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将致力于提升供应链的预测能力、适应能力、反应能力、恢复能力及学习能力,打造韧性供应链抵御疫情挑战。5、芯片供应风险。受当前芯片资源紧缺影响,汽车行业部分零部件采购存在短缺的风险,对行业包括本公司当期生产经营将造成一定影响。
600006 2021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公司是肩负东风公司轻型商用车事业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是全系列轻型商用车整车以及动力总成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全价值链制造企业。公司的轻型商用车业务涵盖轻型卡车、轻型客车、客车底盘、新能源物流车等车型,产品品牌包括东风凯普特、东风多利卡、东风途逸、东风小霸王、东风福瑞卡等轻型载货汽车和东风御风轻型客车,发动机业务包括东风康明斯系列柴油发动机、雷诺及日产柴油发动机。公司以“智慧物流最佳合作伙伴”为企业愿景,秉持“客户体验领先的轻型车企业”的品牌使命。报告期内,公司深化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产品升级,强化降本增效,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在零部件采购环节,公司在依托东风公司零部件业务的基础上,采取自配+外购模式,坚持与供应商伙伴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思路,推进供应商平台优化。在生产制造环节,公司推进制造阵地整合,推进制造效率提升,形成了在湖北襄阳的整车和东风康明斯发动机生产基地以及湖北十堰的轻型发动机生产基地。在销售及服务环节,公司整车主要采取在全国建立营销网络的代理销售模式,通过经销商为客户提供整车、零部件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行业方面,2021年1-6月,国内汽车行业发展总体稳定。从市场情况来看,商用车市场在国六法规实施带来的市场需求前移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的有利条件下,克服了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销量依然取得了21%的增长。本年度轻卡市场开局高起点,2-4月份销量连续实现“十年最佳”,上半年累计销量已接近120万辆。(上述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站)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2021年上半年,全国汽车行业销售1,289.05万辆,同比增长25.63%。其中轻型商用车销售141.00万辆,同比增长23.05%;轻卡市场销售119.46万辆,同比增长19.33%;轻客市场销售21.54万辆,同比增长48.81%。(上述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站)公司围绕“目标导向、市场导向、价值导向”三个导向,开展和落实“抢抓市场、改善收益、提升效率、夯实品质、深化改革、防范风险”六项重点工作,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累计销售汽车10.5万辆,同比增长28.6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轻型商用车市占率为9.3%,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轻卡市占率为10.0%,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2021年1-6月公司产品销售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三、可能面对的风险1、排放法规持续升级。2021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同时轻卡新蓝牌政策实施以及超重治理严格执行,整车成本和技术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对市场增量及收益将产生影响。公司将紧跟政策步伐,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抢占市场份额。2、芯片资源供应不足。受当前芯片资源紧缺影响,汽车行业部分零部件采购存在短缺的风险,对行业包括本公司当期生产经营将造成一定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资源供应动态,合理安排芯片资源的采购。3、原材料价格波动。上游市场波动给公司的市场策略制定和实施带来不确定性,给公司的成本控制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公司将同供应商、经销商共同努力,通过全价值链联动克服市况影响,降低成本,保障收益。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依托东风集团的内部协同优势。公司作为整个东风集团轻型商用车事业的承担者,依托东风集团内部技术研发、零部件采购、营销平台等资源优势,积极实现东风集团内的资源共享及协同效应。2、技术研发优势。公司长期重视技术研发投入,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明确专注于LCV事业的发展,通过持续加强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了面向市场和事业板块的研发体制。3、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公司通过与日产、康明斯等多家外方合资伙伴深入合作,积极借鉴中外合资经营模式和经验。通过与外方合资伙伴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深化,带来了品牌的强化和经营业绩的提升。4、新能源产品的开发优势。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示范运营、最早实现新能源商品化的企业,目前新能源产品覆盖公交、公路、城市物流、环卫、专用车等多个细分市场。2020年底,全新一代正向开发的绿色智能城配专家“东风凯普特e星”如期投放市场。
600006 2020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20年初突发疫情影响,一季度汽车市场销量快速下滑,二季度伴随疫情的有效控制及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同时受国家刺激性消费政策、快递快运、冷链物流、公共服务行业快速恢复,拉动轻型商用车市场呈现“V型反弹”。轻型载货车销量连续8个月增长,全年实现总销量达219.87万辆,同比增长16.76%。面对复杂的市场情况,公司继续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在经营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完成汽车销售171,477辆,同比增长7.09%,汽车销量连续4年保持增长;其中轻卡产品抓住细分市场发展机遇,全年销售149,853辆,同比增长23.4%;东风御风欧系轻客深挖拓展市场,全年销售5,606辆,同比增长39.07%;客车底盘克服市场持续下滑的影响,底盘市占率继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行业第一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54亿元,同比增长25.11%。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2020年,公司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坚守让客户信赖、合作伙伴信赖、员工信赖、股东信赖、利益相关方信赖的原则,实现了公司事业的持续增长。1、直面疫情,“零事故、高质量”推进复工复产。虽然年初公司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生产经营受疫情严重冲击,但公司凝心聚力,积极自救,抓改革、促创新,坚定不移执行目标挽回计划,在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携手供应商、经销商共渡难关,为全年目标的达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持续提升商品企划研发能力,战略性产品顺利投放。2020年公司在传统燃油、新能源两个轻型车领域推出了高端品质新品:全新一代战略轻卡“东风凯普特星云”、全新一代正向开发的绿色智能城配专家“东风凯普特e星”,开启了东风轻型车智慧物流新时代。3、践行质量行动计划,产品品质稳步提升。围绕质量提升工作内涵,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夯实客户抱怨快速响应机制,针对客户抱怨开展专项课题整改工作;通过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问题改善为导向,快速响应,持续改善商品质量。4、推进全价值链降本增效,提升收益。面对疫情损失,公司积极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在积极推进采购(商务+技术)降成本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固定费用削减及管控和单车收益提升工作,确保收益达成目标。5、紧盯五化发展,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公司结合汽车未来“五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技术发展趋势和LCV商品特点,全面启动领航工程,力争到2023年达到国内LCV行业领先水平。2020年,主销车型实现轻量化减重,自动驾驶物流车完成发布,正在开展运营方案分析,掌握部分整车控制器、动力电池、电驱系统的集成应用技术。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轻卡、轻客所在细分市场主要厂家销售情况如下:2020年轻卡行业主要厂家销售情况(万辆)2020年轻客行业主要厂家销售情况(万辆)十四五期间,由于物流效率持续提升,市场总体需求预计将小幅下滑。但从轻型商用车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细分市场依然存在增量机会。首先排放和消费升级给中高端轻卡带来市场机会;其次,随着城市物流、农村物流快速发展,欧系轻客、小轻卡等市场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机会;再次,排放法规加严、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提升,未来新能源市场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公司将围绕客户体验领先的轻型车企业这一使命,通过研发能力提升、品质提升、品牌力提升、商品力提升、营销服务力提升,确保公司经营持续改善。(二)公司发展战略面对行业竞争格局,结合未来市场发展态势以及客户需求变化,公司制订了“十四五”规划。公司在“十四五”的发展定位是:客户体验领先的轻型车企业,承担双飞燕品牌轻型商用车发展的责任;事业规划是:聚焦轻卡,发展VAN车,推进LCV新能源健康成长。结合“十四五”规划要求,公司审时度势,将“163倍增计划”升级为“领先战略”,即2025年公司将在以下5个方面实现领先:(1)行业地位领先:公司整体汽车销量挑战30万辆,进入行业前列。(2)高质量发展领先:经营质量、盈利水平达到行业领先;产品质量行业第一。(3)新事业领先:LCV新能源销量及新技术达到行业领先。(4)国际化领先:LCV海外事业实现突破,销售规模达到行业领先。(5)获得感领先:客户、股东、员工、合作伙伴信赖共享,获得感领先。(三)经营计划2021年主要经营目标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整体经营思路是:落实六项重点工作,推进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1)抢抓市场。针对市场变化,通过细分市场聚焦、商品竞争力及营销能力提升,在做好国六商品切换的同时,持续提升销量及市场份额。(2)改善收益。加强商品收益管控,持续深化降成本工作,提升单车收益率;大力推进服务转型升级,调整售后产品结构,创新售后服务产品,改善售后盈利能力。(3)提升效率。精准划分产品区隔、提高产品效率;整合资源,提高制造效率;提升企划精准度,提高市场效率;推进体系力建设,优化库存效率和结构。(4)夯实品质。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轻卡产品开发质量管控方式,提升设计品质;构建竞争力突出的供应商平台,提升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推进服务领先战略,打造全新服务品牌。(5)深化改革。提升人均营业净收入,优化人事费用率,提升管理人员管理效率。通过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精准施策,强化工效联动、加快人才培养,提升公司管理效率。(6)防范风险。建立“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控。(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排放法规持续升级的风险。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整车成本和技术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对市场增量及收益将产生影响。公司将紧跟政策步伐,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抢占市场份额。2、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近年来,传统中重卡企业及微车企业通过商品下延和升级进入轻卡市场,轻卡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将紧盯市场变化,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营销能力,确保公司产销规模持续向上。3、新能源事业存在的风险。自2010年中央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来,补贴额度逐年下降,享受补贴车辆的技术标准逐年提高。2020年末新能源国补及地补应收占公司应收账款50%以上,公司将根据国地补申报要求,回收国地补应收款。4、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上游市场波动给公司的市场策略制定和实施带来不确定性,给公司的成本控制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公司将及时了解行情信息,全面导入采购招投标机制,保障采购材料的价格基本稳定,同时提高现有材料的利用效率,严格控制生产成本。5、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存在的风险。当前疫情国内防控进展较好,但是国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未来海外疫情波动将对公司出口业务的开展带来一定风险。6、芯片风险。受当前芯片资源紧缺影响,汽车行业部分零部件采购存在短缺的风险,对行业包括本公司当期生产经营将造成一定影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依托东风集团的内部协同优势。公司作为整个东风集团LCV事业的承担者,依托东风集团内部技术研发、零部件采购、营销平台等资源优势,积极实现东风集团内的资源共享及协同效应。(2)技术研发优势。公司长期重视技术研发投入,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明确专注于LCV事业的发展,通过持续加强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了面向市场和事业板块的研发体制。(3)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公司通过与日产、康明斯等多家外方合资伙伴深入合作,积极借鉴中外合资经营模式和经验。通过与外方合资伙伴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深化,带来了品牌的强化和经营业绩的提升。(4)新能源产品的开发优势。公司自2005年即开始着手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示范运营、最早实现新能源商品化的企业。目前公司新能源产品覆盖公交、公路、城市物流、专用车等多个细分市场。
600006 2020中报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汽车行业销售1,025.68万辆,同比下滑16.91%。其中轻型商用车销售114.59万辆,同比增长3.35%,轻卡市场销售100.12万辆,同比增长4.54%;轻客市场销售14.48万辆,同比下滑4.21%。2020年以来,为进一步防范经营风险,抗击疫情冲击,提升整体收益,公司主动调整了产品结构。其中轻卡销售7.31万辆,同比提升10.89%,涨幅两倍于行业平均水平;客车整车销售0.30万辆,与行业持平;客车底盘销售0.53辆,继续保持市占率第一;立足主业,乘用车销售实现战略性调整。二、可能面对的风险1、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的风险虽然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汽车产业链持续遭受冲击,仍旧徘徊在下行区间。受排放标准切换、治超治限以及高速公路收费政策等影响,下半年国内汽车行业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2、新能源事业存在的风险受补贴大幅退坡、续航里程问题制约、疫情期间出行受阻等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大幅下降。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仍处在缓慢起步阶段,在需求端还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3、排放法规持续升级2020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整车成本和技术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对市场增量及收益将产生影响。公司将紧跟政策步伐,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抢占市场份额。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1、依托东风集团的内部协同优势公司作为整个东风集团LCV事业的承担者,依托东风集团内部技术研发、零部件采购、营销平台等资源优势,积极实现东风集团内的资源共享及协同效应。2、技术研发优势公司长期重视技术研发投入,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明确专注于LCV事业的发展,通过持续加强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了面向市场和事业板块的研发体制。3、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公司通过与日产、康明斯等多家外方合资伙伴深入合作,积极借鉴中外合资经营模式和经验。通过与外方合资伙伴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深化,带来了品牌的强化和经营业绩的提升。4、新能源产品的开发优势公司自2005年即开始着手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示范运营、最早实现新能源商品化的企业。目前公司新能源产品覆盖公交、公路、城市物流、环卫、专用车等多个细分市场。
600006 2019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19年公司继续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基石、以服务为保障、以创新为驱动、以合规为底线,克难奋进,实现了公司事业的持续增长。1、持续改善和提升商品竞争力,夯实研发基础能力建设。补充完善商品线,重点战略产品B19、T15、A08产品陆续投放市场,M9T发动机完成量产;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体系及质量验证体系,进一步提升整车及系统关键试验验证能力、整车调教与标定能力、智能网联的集成应用能力、新能源车整车控制能力。2、围绕质量提升目标,构建全面质量管控体系。发布“MUST质量中期计划”,以超越期待的质量感动客户为理念,构建彻底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行业第一的目标。通过全价值链业务协同、导入NAQW日产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升产品质量。3、提升品牌竞争力,发布公司品牌战略。公司正式发布了品牌战略,明确公司企业品牌为“东风轻型车”,品牌愿景为“智慧物流最佳合作伙伴”,品牌使命为“客户体验领先的轻型车企业”,品牌价值观为“向客户而生”,品牌口号为“满载信赖”。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汽车销售160,117辆,同比增长3.96%,连续3年保持增长态势;其中轻卡产品围绕细分市场的突破,聚焦商品竞争力及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升,全年销售121472辆,同比增长15.88%,连续站稳10万辆平台,纯轻卡回归行业前三;客车产品受新能源国补退坡影响总量同比下降,其中欧系轻客御风突破4000辆,同比增长25%,连续两年实现销量增长;客车底盘进一步巩固行业第一地位,市占率继续提升。2019年度,公司LCV市占率持续提升达到7.2%,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LDT市占率达到6.5%,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2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2亿元,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08亿元。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轻卡、轻客所在细分市场主要厂家销售情况如下。2019年轻卡行业主要厂家销售情况(万辆)2019年轻客行业主要厂家销售情况(万辆)受物流效率提升影响,未来几年市场总体呈现小幅下滑态势,我们预计2020年LCV市场总量同比基本持平,预计全年国内总量为219万辆,同时受新能源政策不确定因素影响,新能源市场依然存在一定风险。同时,市场“五化”趋势会进一步显现化。(1)在技术和资本的支持下,汽车行业整体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五化”趋势加速融合发展,新技术和服务模式加速融入汽车产业,加剧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态势,尤其是对传统汽车厂家的冲击。(2)就LCV行业而言,环保法规更加严格,排放升级进一步加快,2020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分阶段实施国VI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受物流效率提升等因素影响,LCV市场整体趋于下降。(3)在严峻的行业形势下,公司仍然存在发展的机遇。首先,由于城市物流快速发展,欧系轻客市场稳步增长,将有利于公司欧系客车事业的发展;其次,因进城限制逐步取消,皮卡市场呈稳步增长趋势;最后,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国家汽车行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国家已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以实现新能源健康发展。但2020年春节前后,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在短期内从整体上影响中国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打乱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恢复节奏,将对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产生较大冲击。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因疫情影响后移,短期波动不影响长期趋势,疫情结束后需求会得到一定释放,我们期待在未来1-2年中国汽车市场将重回增长的轨道。(二)公司发展战略2019年公司正式发布“163倍增”中期事业计划,未来将围绕“商品、业务创新、营销服务、研发制造、体制机制、企业文化”六个突破方向展开工作。公司制定的中期事业计划命名为“163倍增计划”,具体内涵是:“1”代表着东风股份将达成LCV行业质量第一;“6”代表着东风股份将从围绕市场战略的6个方向进行突破发展;“3”代表着东风股份到2023年将完成30万辆挑战目标。公司将始终坚持“致力于成为客户体验领先的轻型商用车企业”的企业愿景,实现“智慧物流最佳方案合作伙伴”的企业定位,贯彻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基石、以服务为保障、以创新为驱动、以合规为底线”的市场战略。2020年公司将以“163倍增”中期事业计划为引领,以改革为驱动,保持战略定力,稳抓经营落实,为实现公司的中期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司计划打造10余款全新车型,包括轻卡、欧系轻客、客车和新能源汽车。通过聚焦、优化和平台化发展,提升车型效率,打造明星车型,降低制造及服务成本,提升平台竞争力;同时,瞄准新能源LCV行业第一目标,通过打造5个平台1个专用车(环卫底盘)来强化公司EV产品布局。未来,公司将以国六切换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商品力的强化提升东风轻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致力于打造“客户体验领先的轻型商用车企业”,巩固并提升行业地位。(三)经营计划2020年公司将围绕抢抓市场、夯实品质、深化改革三项重点任务展开,支撑公司“163倍增计划”顺利实施。(1)在抢抓市场方面。培育核心营销能力,实现营销能力突破。强化市场分析,优化营销网络布局,提升经销商战力;围绕战略新品投放,开展品牌推广活动,提升品牌价值,打造“满载信赖”的品牌形象;着眼汽车市场存量竞争时代,实现服务品质行业领先,打造“真美满”服务品牌。(2)在夯实品质方面。2020年质量改善将由筑基阶段进入突破阶段,公司将持续抓好落实客户文化,聚焦全价值链品质体系提升,完成各项重点质量突破任务,推进质量中期事业计划落地。(3)在深化改革方面。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精简、协同、专业、高效的组织架构,让公司的组织机构更加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做好全员效率提升,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均销售收入,持续提升管理效率至行业领先水平。(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排放法规持续升级。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整车成本和技术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对市场增量及收益将产生影响。公司将紧跟政策步伐,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抢占市场份额。2、行业竞争加剧。卡车市场结构调整,中重卡产品线向下延伸,微卡产品向上升级,对轻卡市场形成冲击,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3、新能源事业存在的风险。自2010年中央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来,补贴额度逐年下降,享受补贴的车辆标准逐年提高。新能源商品技术升级及成本降低将是未来公司的工作重点,同时新能源核心零部件资源的掌控以及技术人才储备也将是公司的重点工作方向。4、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存在的风险。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取得积极的进展,但因公司及大部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均处于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对公司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依托东风集团的内部协同优势。公司作为整个东风集团LCV事业的承担者,依托东风集团内部技术研发、零部件采购、营销平台等资源优势,积极实现东风集团内的资源共享及协同效应。2、技术研发优势。公司长期重视技术研发投入,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明确专注于LCV事业的发展,通过持续加强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了面向市场和事业板块的研发体制。3、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公司通过与日产、康明斯等多家外方合资伙伴深入合作,积极借鉴中外合资经营模式和经验。通过与外方合资伙伴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深化,带来了品牌的强化和经营业绩的提升。4、新能源产品的开发优势。公司自2005年即开始着手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示范运营、最早实现新能源商品化的企业。目前公司新能源产品覆盖公交、公路、城市物流、环卫、专用车等多个细分市场。
600007 2021年报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2021年,写字楼市场整体呈现向好发展态势,供应吸纳双创新高。在国内经济持续稳步恢复和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形势下,在充裕的可租空间及相对偏低的租金水平的支持下,企业扩租和搬迁以及疫情之下受抑制或延迟的需求得以充分释放,写字楼租赁需求明显回升,市场净吸纳量创近年来最高值,空置率较上年降低,租金跌幅逐渐收窄。源自内资企业的租赁需求持续活跃,金融、专业服务、科技以及医药健康等行业租户继续领跑市场租赁活动。商城租赁需求和消费活力进一步提升,主要商圈日均客流实现增长,奢侈品销售额因境外购物受到限制大幅攀升,核心商圈高端优质项目的出租率及租金水平保持稳步增长。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的推动以及首店经济等利好政策的影响下,核心商圈商业环境提质升级明显加速,各类品牌首店以及特色门店不断落户北京,包括国贸商城在内的核心商圈优质项目已成为其首次进入北京的首选目标。北京服务式公寓市场呈现复苏态势。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有利于租赁活动的开展。受疫情形势影响,签证政策收紧,外籍客源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而内资租户延续活跃态势,对服务式公寓需求稳步增长。北京高端酒店供给保持平稳,入住率较其他城市恢复更慢,平均房价处平稳水平;业绩较2020年有所增长,但受疫情影响波动较大,未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自2021年2季度以来,受疫情防控政策放宽和大型会展活动逐步恢复的推动,高端酒店市场业绩逐步回升;但2021年7月份本土疫情在多地出现反弹,10月份起北京出现散发疫情,导致新一轮疫情防控政策收紧,对酒店经营再次带来冲击。由于实施相对严格的防疫政策,冬奥会在京举办对酒店业绩利好较为有限。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分析经营环境的变化,紧抓业务发展的机遇,采取积极灵活的营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写字楼、商城、公寓等投资性物业的出租和管理以及酒店经营等。公司除所拥有的酒店委托香格里拉国际饭店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格里拉”)进行管理和经营外,其它主营业务均由公司自行进行管理和经营。根据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房地产业”。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写字楼、商城、公寓等投资性物业的出租和管理以及酒店的经营;公司的经营规模、硬件设施、管理和服务、市场地位等,在业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和控股股东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有限公司”)拥有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以下简称“国贸中心”)主体建筑群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段,由写字楼、商城、酒店和公寓等高档商业建筑组成,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高档商务服务综合体之一。长期以来,公司凭借多年形成的区位优势、综合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等,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四、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9亿元,比上年增加4.9亿元或15.8%;成本费用1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或9.5%;实现利润总额13.7亿元,比上年增加2.6亿元或23.7%。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1、写字楼北京写字楼市场在2021年实现全面爆发。全年甲级写字楼新增供应量达131万平方米,净吸纳量达109万平方米,实现了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历史上的首次供应吸纳“双百万高峰”,空置率也从2020年历史最高点的22.5%逐步回落至20.3%1。未来三年,北京甲级写字楼新增供应将有所回落。2022-2024年甲级写字楼市场新增供应约80万平方米,低于2021年当年的供应量,其中CBD区域将无新增供应2。随着市场空置的逐步去化,租金有望在降幅收窄企稳后呈小幅上扬趋势。从市场需求来看,在内循环为主的市场新格局下,内资企业的租赁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在2021年全市甲级写字楼成交面积中占比达84%,创造了内资企业成交占比的历史最高纪录。TMT(科技、媒体和通讯)、金融、专业服务及大健康行业,占2021年全年写字楼成交面积80%,是市场需求的主力引擎并将持续为市场注入活力3。未来三年,主力行业的贡献仍将保持高水平。北京写字楼市场虽整体呈现向好发展态势,但仍面临众多挑战。随着北京写字楼市场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型,楼宇间的竞争也从传统的硬件比拼逐步向运营能力、管理服务水平以及楼宇附加价值的较量转变。同时,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租户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智慧化的楼宇和物业管理将更符合未来办公的需求。2、商城1第一太平戴维斯2021年第四季度北京房地产市场回顾总结及2022年展望报告2世邦魏理仕2021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回顾及2022年展望报告3仲量联行2021年第四季度北京房地产市场回顾报告近年来,北京商业物业市场新增供应明显放缓,主要为郊区的新建项目和升级改造后的传统百货商场等现有存量项目。未来几年,北京商业项目仍主要以品牌的转型升级为主,成熟商圈新增供应量较少,核心商圈的重点项目一铺难求的局面还将继续。长期来看,中国的消费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际精品品牌将继续加大国内布局,中国本土品牌预计仍将获得较大市场份额。随着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关政策的落地,将进一步吸引更多首店、特色门店、网红品牌布局,核心商圈仍是众多品牌布局首店的首选目标。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内旅游、免税购物、出境旅游逐步放开,国际精品销售额涨幅将可能趋缓,呈现“分流加剧”和“回流放缓”两大特点。此外,线下线上全渠道商业零售服务将加速发展与深度融合,国际精品也通过推出线上快闪店、入驻电商平台等方式提高线上销售,实体门店维持和增加客流量的难度加大。为此,商业向体验式转型,实现精准定位、功能便利、业态协同、特色经营等,都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方面。3、服务式公寓2021年第四季度,北京服务式公寓总存量为8,243套,整体空置率为18.4%,较上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当前,核心区域服务式公寓数量逐步减少,并逐步下沉至北京新兴商务区4。短期内,受疫情影响,高端服务式公寓租赁仍将面临一定的压力,但从中长期而言,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国内外出入境的政策不断调整,租赁需求持续复苏,市场有望继续回暖,在维持当前租金水平的前提下空置率将逐步下降。鉴于新兴行业迅速发展将为高端服务式公寓租赁市场带来更多的国内客户需求,同时在传统的商务客户需求之外,以提升居住品质、体验舒适生活的个人租户数量也有所增加,内资租户的租赁需求将有效增长,因此,服务式公寓市场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4、酒店未来一段时间,酒店经营的恢复及业绩增长,关键将取决于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以及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复苏的力度。与服务式公寓一样,一旦商旅活动回归常态,酒店业务活动也将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具备举办会展得天独厚的优势,现正在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步伐;同时,北京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开园进一步提升了北京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从中长期来看,酒店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4第一太平戴维斯北京市住宅市场2021年度回顾及展望(2021年第四季度)报告随着酒店市场需求的不断转变和客源市场的逐步细分,更加注重消费体验、有特色、能够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酒店将受到市场更多青睐。未来一年,预计公司来源于写字楼和商城的营业收入将保持基本稳定,来源于酒店的营业收入将较上年有一定的增加,公寓的营业收入将逐步攀升。(二)公司发展战略目前,北京市正在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并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CBD将依托国贸中心等商业综合体打造千亿级商圈。未来三年,公司将抓住北京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战略机遇,重点围绕北京市传统商圈布局,推进国贸商圈改造升级,强化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稳定出租率水平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有实力、信誉好的跨国公司及金融、科技、健康、专业服务等企业入驻国贸写字楼,继续保持写字楼在市场中的引领地位;以品质化、特色化、国际化为导向推进国贸商城提质升级,在CBD打造千亿级商圈中发挥积极作用;重点开发具有消费潜力的新兴客户群体,稳步提升国贸公寓的出租率;不断创新酒店产品和服务,实现酒店经营业绩的恢复性增长;积极探索商业物业管理的品牌输出,管理输出等轻资产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三)经营计划2022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8.9亿元,成本费用21.1亿元,税金及附加3.6亿元,利润总额14.2元。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全面完成全年经营目标。在稳定出租率的基础上,吸引更多有实力、信誉好的跨国公司及金融、科技、健康、专业服务等企业入驻国贸写字楼;积极引入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热门品牌,特别是通过引入品牌首店、独家店铺和特有货品等,突出国贸商城的特色;加大力度做好国贸公寓的招租工作,特别是重点开发具有消费潜力的新兴客户群体,提升国贸公寓的出租率;不断创新酒店产品和服务,以有特色、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发挥公司的品牌优势,积极探索商业物业管理的品牌输出,管理输出等轻资产运营模式。2、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严格按照政府及卫生防疫等部门要求,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并严格落实,打造健康、平安、绿色楼宇,保障国贸中心安全有序运营。3、加强科技赋能。推进国贸APP和ERP系统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如5G、人工智能等全面提升公司的服务能力、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4、继续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调整和完善现有内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推动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可复制。5、抓好安全运营。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把防疫情、抓安全、保经营作为工作的主线,以确保国贸中心在疫情防控、治安消防、交通管控、反恐防爆、食品卫生、网络安全等方面无重大安全事故为目标,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公司经营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2、北京CBD核心区新增大量优质写字楼,市场竞争激烈。3、公司目前有多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火灾危险性远大于一般建筑物;同时,国贸中心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人员相对密集,公司在治安、反恐、防疫工作等多方面面临更大压力。面对上述存在的风险因素,公司将采取的应对措施。另外,针对公司在消防、治安和反恐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公司除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外,同时购买了相关商业保险,以在意外发生时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相关方利益受到的损害。(五)因维持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公司所需的资金需求按照公司2022年度经营计划,公司维持当前业务所需的日常营运资金和税金等支出预计约21.9亿元,资产购置、物业改良与装修等日常资本性支出预计约1.2亿元,归还银行借款本金、兑付“19国贸01”公司债券(该债券于2019年9月26日发行,期限为5年期,附第3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支付银行借款及公司债券利息预计约6.2亿元,合计约29.3亿元。2022年度,公司应付各项目工程改造尾款约为0.9亿元。公司2021年底货币资金余额为28.4亿元(不含受限资金1.2亿元),预计2022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约为38.9亿元,合计约67.3亿元,可以满足上述资金需求。
600007 2021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商务服务设施的投资、经营和管理,包括写字楼、商城、公寓等投资性物业的出租和管理以及酒店经营等。公司除所拥有的酒店委托香格里拉国际饭店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格里拉”)进行管理和经营外,其它主营业务均由公司自行进行管理和经营。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房地产业”。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写字楼、商城、公寓等投资性物业的出租和管理以及酒店的经营;公司的经营规模、硬件设施、管理和服务、市场地位等,在业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2021年上半年,写字楼租赁需求呈现回暖趋势,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金融、科技、专业服务以及健康等行业的租赁需求充分释放。受新增供应及较高市场空置率的影响,写字楼平均租金继续下降,但降幅逐步收窄。预计年内整体租金水平仍面临下行压力,但在需求强势复苏之下,租金跌幅有望进一步收窄。商城租赁需求和消费活力进一步提升,主要商圈日均客流大幅增长,奢侈品销售额因境外购物受到限制迎来强势反弹,核心商圈高端优质项目的出租率及租金水平保持稳步增长。预计在消费市场持续恢复的支持下,核心商圈高端优质项目的出租率和租金水平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由于全球疫情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服务式公寓租赁需求回升步伐稍缓,来自海外人士的租赁需求仍然受到抑制。鉴于入住率低于疫情前正常水平,服务式公寓租金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但仍有一些高端服务式公寓项目在同一时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租金水平。预计在取消严格的入境管控与检测隔离措施之前,高端服务式公寓租赁市场将持续承受一定的压力。北京高端酒店供给保持平稳。自2021年2季度以来,受疫情防控政策放宽和大型会展活动逐步恢复的推动,高端酒店市场业绩逐步回升。但2021年7月份本土疫情在多地出现反弹,对酒店经营再次带来冲击。受疫情波动及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的影响,酒店行业完全回到正轨仍需要时间。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分析经营环境的变化,紧抓业务发展的机遇,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比上年增加3.2亿元或22.1%;成本费用9.1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或19.2%;实现利润总额6.8亿元,比上年增加1.4亿元或25.4%。(一)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不适用。三、可能面对的风险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了新的挑战;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目前疫情发展仍具不确定性,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很有可能较长时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3、北京CBD核心区新增大量优质写字楼,市场竞争加剧。4、公司目前有多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火灾危险性远大于一般建筑物;同时,国贸中心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人员相对密集,公司在治安、反恐、防疫工作等多方面面临更大压力。面对上述存在的风险因素,公司将采取的应对措施,见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中的“(三)经营计划”的相关内容。另外,针对公司在消防、治安和反恐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公司除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外,同时购买了相关商业保险,以在意外发生时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相关方利益受到的损害。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和控股股东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有限公司”)拥有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以下简称“国贸中心”)主体建筑群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段,由写字楼、商城、酒店和公寓等高档商业建筑组成,是首都北京为之自豪的地标性建筑群,是众多跨国公司和国际商社进驻北京的首选之地,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高档商务服务综合体之一。自1990年8月30日国贸一期开业以来,国贸中心云集了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商社和国际顶级零售店,并承接了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会议及大型商务活动,接待了许多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国内外商界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年国贸二期建成后,国贸中心总建筑面积已达到56万平方米(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35万平方米,国贸有限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21万平方米,该56万平方米建筑物所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全部归属于国贸有限公司。根据公司与国贸有限公司签订的国贸一期《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和《合作建设国贸二期工程协议书》,公司以租赁方式获得国贸一期所拥有的建筑物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国贸二期工程占用土地的使用权由国贸有限公司以出让方式取得,公司和国贸有限公司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国贸二期土地使用权费。有关情况见本报告“第六节重要事项”中“一、承诺事项履行情况”相关内容。2005年6月,随着国贸三期项目的兴建,公司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贸三期项目的建设规模约为53万平方米,分为A、B两个阶段进行建设。其中,A阶段项目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于2010年8月3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B阶段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于2017年4月20日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7月23日,由公司和国贸有限公司分别投资、共同建设的国贸中心东楼改造项目取得竣工验收备案,具备使用条件。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8万平方米(不含交通一体化项目的地铁换乘大厅面积,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3.5万平方米),全部用作商城出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贸中心已成为总体占地面积达到17公顷、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近90万平方米)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商务中心,是展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窗口。以国贸中心为中心的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具活力的经济商圈,辐射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CBD聚集了北京市70%以上的超甲级写字楼,拥有北京市90%的国际金融机构、50%的跨国地区总部;在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全球商务区吸引力报告》中,北京CBD在全球21个顶尖商务区中排名第7位、亚洲第2位,并蝉联中国第1位;北京CBD已形成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为主导、文化传媒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独具特色的国贸发展模式和品牌成长经历,已经成为中国大型商务服务企业成功的典范。长期以来,公司有一支稳定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以国际一流水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为国内外宾客提供了优质、高效、贴心、满意的服务。除此之外,公司还在以下主营业务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一)写字楼国贸写字楼是北京市顶尖的甲级写字楼,由330米高的国贸大厦A座、296米高的国贸大厦B座以及国贸写字楼1座和国贸写字楼2座等组成。国贸写字楼内拥有完善的商务配套设施并应用了先进的环保、节能等智能技术。写字楼内有完善的通讯设施服务,包括固定线路、ISDN、DDN、卫星通讯、宽带接入、光纤通讯综合布线、互联网云平台等;配备了先进的4管式空调系统和末端VAV调节,确保办公区室温全年舒适宜人;24小时冷冻水系统为租户机房提供制冷服务;统一安装的国际先进的板式分段高压静电过滤器,可有效过滤清除雾霾尘埃,达到亚高效过滤效果,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国贸写字楼内空气质量均能达到国际、国内空气质量标准。国贸写字楼还配置了先进的门闸系统、电视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报警系统,保障了写字楼租户的安全。卓越的办公环境、先进的硬件设施、完善的配套服务、浓厚的商业氛围以及专业的物业管理团队,使国贸写字楼成为全球500强企业、金融机构、能源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在京办公的首选之地。公司将通过不断提升楼宇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手段,为写字楼租户提供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国贸大厦A座和B座先后获得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设计阶段金级认证,国贸大厦A座获得LEED运营阶段铂金级认证;另外,国贸写字楼还荣获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授予的“超甲级楼宇”楼宇品质等级认证和北京CBD第一批“安心楼宇”标识,以及由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颁发的“中国商务写字楼地标”荣誉称号等。(二)商城国贸商城是北京首批引进品牌专卖店从事零售业务的高档综合购物中心之一,可为消费者提供全面而广泛的消费选择。众多一线国际精品品牌旗舰店,汇聚世界名品,满足各界人士对高品质的追求;时装、休闲装、童装、皮具、珠宝、箱包、化妆品、音像、手表、礼品、高科技电子产品、图书、家居和个人用品等,一应俱全;面积800平方米的国贸溜冰场充满了动感和快乐;种类丰富的中西餐饮可满足人们各种口味的美食需求;KTV及运动健身等,为宾客提供了更加丰富时尚的生活体验。国贸商城曾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发的“中国购物中心示范工程奖”、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最佳购物中心运营奖”、“中国购物中心产业30年功勋企业”和“中购联购物中心行业2020年度城市服务推动奖”、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颁发的扩建类金奖以及由英国世界品牌大奖(WorldBrandingAwards)组委会颁发的“年度品牌”(BrandoftheYear)称号。(三)酒店1、国贸大酒店国贸大酒店是一家高档豪华五星级酒店,坐落在高330米的国贸大厦A座上层部分,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于一体,可接待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宴会与活动。国贸大酒店拥有278间客房和套房,客房面积均大于55平方米,拥有宽大的落地窗、优雅精美的装饰以及经典木质的家具,而且均配有免费宽带网络设施,为客人营造舒适惬意的休息空间;位于77层的北京市内最高的水疗场所「气」Spa,设计简约精致,包括六间护理室;位于78层的北京最高健身中心,拥有长25米的室内恒温游泳池和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健身设备。国贸大酒店在餐饮安排上别具特色。云-酷位于国贸大厦A座80层,是北京最高的酒吧;80层的酒廊,全天18小时供应各式中西餐饮;位于79层的北京最高餐厅国贸79为宾客呈献高档的西式用餐体验和绝佳的视野,是商务和休闲或是浪漫用餐的理想之选;同样位于79层的主席阁北京厅、上海厅和香港厅采用了国际知名大师的设计理念,是高端宴请的理想之选,使宾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可充分品尝设计独特精致的中西菜肴;曾在香港荣获米其林星评的传奇餐厅福临门鱼翅海鲜酒家原首席主厨于2013年创办的家全七福餐厅位于国贸大厦A座4层,为宾客带来地道经典的粤式佳肴;拥有超过180年历史的著名日本料理滩万也位于国贸大厦A座的4层,一流的“怀石”料理和数量繁多的日本清酒,为京城食客奉上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另外,同样位于国贸大厦A座4层的中餐厅红馆,涵盖了中国各地特色佳肴的同时更增加了活色生香的面档。国贸大酒店拥有选择多样的会议设施,其中位于酒店三层的群贤宴会厅为北京市酒店内最大的无柱宴会厅,面积达2,340平方米;面积为770平方米的中国宴会厅和325平方米的礼堂位于酒店地下一层;12间面积不等的多功能厅分布于三层、四层和六层,均可享受自然光的照射;松柏苑屋顶花园位于酒店六层,是举行室外庆祝等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城市中难得一见的一片屋顶绿洲。国贸大酒店先后荣获全球首屈一指的专业商旅杂志《BusinessTraveler》评出的北京最佳商务酒店、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授予的最佳城市豪华饭店、国际顶级旅游杂志《悦游》评选的最佳商务酒店、胡润百富颁发的最热门酒店奖-最佳宴会场地奖、《中国日报》海内外读者评选出的心选奢华酒店、《环旅世界》授予的大中华区年度地标酒店以及作为环球旅客好评风向标的猫途鹰旅行者之选等多项殊荣;红馆中餐厅、国贸79和家全七福餐厅连续两年蝉联《北京米其林指南》荣誉榜单。2、新国贸饭店新国贸饭店坐落于国贸大厦B座,于2017年5月开业,包括450间客房和套房、全日制餐厅、精酿鲜啤吧、多功能厅及3,5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等。新国贸饭店客房位于国贸大厦B座的7-22层,时尚现代的设计和舒适先进的功能相得益彰,所有客房和套房均拥有自然采光的巨型落地窗、快速的WiFi无线网络、超高标准的隔音效果以及干湿分离的卫浴间,可以充分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打造美妙的消费体验。新国贸饭店的精酿鲜啤吧和全日制餐厅分别位于国贸大厦B座的1层和2层,为客人提供独具特色的啤酒美食。餐厅专注提供健康、营养均衡的佳肴,涵盖中餐和东南亚最受欢迎的美食;现代感十足的精酿鲜啤吧,采用最优良的当地和国际配料,制作特色和时令啤酒及麦芽酒,口味诱人,已成为受人追捧的聚会场所。新国贸饭店在国贸大厦B座的3层设有1,200平方米的会议空间,由320平方米的联合工作室、15间多功能会议厅和380平方米的DIY多功能厅组成。联合工作室划分为多个空间,可容纳4至300人,拥有许多舒适的座椅以及单独的插槽、电源和USB端口,其附近的咖啡甜品台全天供应美食饮品。15间多功能会议厅共有两种风格:生活化会议室是配备高科技设施的现代化办公室,而灵活会议室则为传统的空间增添了一丝清新的感觉,各会议厅均设有媒体墙和舒适的座位,同时配有综合科技装备,允许多个设备与屏幕共享,人性化的白板嵌于墙壁可倾斜使用。DIY多功能厅是一个毫无虚饰的极简空间,其中的现代图书室配备豪华座位,并有一个电子壁炉显示屏,能够让宾客在此充分发挥创意。新国贸饭店最具特色的3,500平方米健身中心分布于国贸大厦B座4、5两层,其工厂式的风格、原始设计以及涂鸦绘画均以地下文化为灵感,运动空间宽敞明亮,设备布局合理清晰,配备有顶尖的训练设施,24小时不间断营业,能满足不同人群全方位的健身需求。新国贸饭店自2017年开业以来,凭借完备的硬件设施、潮酷的设计、卓越的服务等,在入住率和口碑等多方面皆取得佳绩,荣获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颁发的最佳新生活方式饭店大奖和杰出饭店餐厅奖、国际顶级旅游杂志《悦游》评选出的全球100家热门酒店之一、知名旅游杂志《旅游休闲》颁发的健康生活酒店大奖以及猫途鹰旅行者之选奖,并荣登大众点评必住榜。(四)公寓国贸公寓由南、北两座30层高的公寓楼组成,建筑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为进一步提升国贸公寓档次以及市场竞争力,公司于2018年4月-2020年8月对国贸公寓进行了装修改造,并于2020年9月起重新投入运营。全新升级后的国贸公寓共有412套客房,涵盖开敞单间至豪华四居室多种精细设计房型,户型设计清新时尚、宽敞明亮,每套客房均拥有独立的客厅、用餐区和现代化开放式厨房,客房内提供优质的无线上网;经净水系统处理的饮用水直接入户,新风系统及空气净化系统过滤的新风送至每间客房;公寓还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健身房、蒸汽及桑拿房、室内游泳池、客户休闲廊、儿童游乐室以及多功能室等,使入住公寓的客人能充分享受便利的生活及舒适与放松。此外,客人若是想放松、娱乐或购物,只需几步即可到达国贸商城,超市、银行、餐厅、电影院、溜冰场、百货商场等应有尽有,可充分满足入住客人的需要。另外,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批复通过的《地铁国贸站增设换乘通道项目建议书》,地铁国贸站将建设具备完整功能的地下4层建筑,新建换乘通道、换乘大厅,同步改造既有换乘通道及相关设备系统。同时,政府还将推进国贸中心至财富中心地下空间连通工程。以上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改善国贸中心及附近区域人们出行环境,进一步增强国贸中心与外部的连通性。未来,公司将继续凭借多年形成的区位优势、综合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及创新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巩固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600007 2020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房地产租赁市场及酒店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经济活动放缓,写字楼租赁市场活跃度受到明显抑制,写字楼空置率达到近年高位,租金水平同比明显下降。从下半年开始,得益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经济的有序复苏,商务活动逐步恢复,北京全市及重点商圈市场写字楼租金降幅略有收窄。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商城人流和消费额骤降;受降租、停业、租金缴纳延期等因素影响,租金收入有所下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和各项促消费政策的推行,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居民外出消费增加,零售业各项指标在2020年下半年得以迅速恢复。其中,主要得益于境外旅游及购物的限制,奢侈品销售表现最为亮眼。租金企稳回升的趋势在核心商圈和优质项目中率先显现。受疫情影响,短期内高端服务式公寓市场租赁需求有所下降,核心区高端服务式公寓的空置率小幅上升,但仍有一些高端服务式公寓项目,在同一时期实现了相对稳定的租金。目前,海外租客仍然是高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取消严格的入境管控与检测隔离措施之前,高端服务式公寓租赁市场将持续承受一定的压力。酒店遭受疫情重创,成为受损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几乎所有酒店不可避免地因客流量及其它商业机会减少而导致收入锐减。虽然国内商旅的有限复苏使酒店客源有一定的增加,但受疫情波动及国际疫情的影响,酒店行业完全回到正轨仍需要时间。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实施更加灵活的销售策略,创新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硬件水平和服务水平等,吸引和留住客户;并加大租户结构的调整力度,适时引入更具影响力及竞争力的企业或商户入驻;还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适宜的宣传推广活动,协助商城租户提升销售业绩;同时,采取一定的帮扶纾困措施,如同意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租户缓交或分期交纳租金、减免商城租户部分租金以及给予租户不同程度的租金优惠等,与租户共抗疫情、共度时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写字楼的平均出租率虽然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平均租金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商城的平均租金和平均出租率均稳中有升;公寓装修改造后重新投入使用时间较短,出租率较低;酒店经营受疫情影响最大,经营业绩明显下滑。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0亿元,比上年减少4.3亿元或12.2%;成本费用17.2亿元,比上年减少2.2亿元或11.4%;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比上年减少2.0亿元或15.1%。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1、写字楼未来三年,北京写字楼市场将迎来大量的新增供应,特别在CBD核心区。由于新增供应量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写字楼的租赁和运营将面临极大的压力。受2021年供应高峰的影响,预计2021年写字楼租金水平仍面临下行压力。随着国内经济逐渐回归正轨,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和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及北京正在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有利于写字楼整体市场环境的优化改善。鉴于科技行业在疫情期间发展势头强劲,政策扶持力度大,人工智能、云计算、5G、新基建、物联网、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企业,将会助力北京写字楼市场重新步入上行轨道。同时,疫情给健康产业和保险行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受“京交会”升格“服贸会”成功举办和北京扩大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开放等利好政策推动,专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需求也将持续保持强劲。中短期内,中央商务区大量新增供应将释放坚守核心商务区租户的升级需求。长期来看,由于主城区的土地供应和写字楼开发都受到严格限制,未来整体核心商务区甲级办公楼供应增长或将有限。由央企、国企、跨国公司和知名私企所构成的“基石需求”对租赁市场继续形成有力支撑;金融、科技、健康产业以及专业服务企业仍是市场需求的主要来源;政策对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外资进入门槛大幅度的放开,有望推动外资租户需求的回升。2、商城近年来,北京商业物业市场新增供应明显放缓,主要为郊区的新建项目和升级改造后的传统百货商场等现有存量项目。未来几年,北京商业项目仍主要以品牌的转型升级为主,成熟商圈新增供应量较少,核心商圈的重点项目一铺难求的局面还将继续。长期来看,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并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对国际连锁品牌而言已是必争之地,中国本土品牌预计仍将获得较大市场份额。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其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进一步激活消费。国内消费潜能的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的日益强劲以及众多市场品牌的不断崛起,都将成为商业物业租金上涨的动力和基础。此外,数字技术、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升级迭代,使商业零售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革,线下线上全渠道零售服务将加速发展与深度融合,实体门店维持和增加客流量的难度加大,让商业向体验式转型的紧迫感更趋强烈,需要更注重消费者的参与、体验和感受,对空间和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为此,定位的精准性、功能的便利性、业态的协同性、经营的特色性、场所的感染力、消费的文化性以及场所理念与消费者价值的融合,都是决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方面。3、服务式公寓随着市场上中高端长租公寓设施与服务的提升,公寓租赁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长期以来,服务式公寓的客源都集中在跨国公司等国际客户,但近年来,来自国内客户的需求开始上涨,促使服务式公寓调整产品及服务以迎合这些新的客户。目前,海外人士仍是服务式公寓租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客户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北京的服务式公寓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的燕莎、东二环路和CBD区域。这些区域更加靠近大使馆,有充足的商业支持。受疫情影响,公寓租赁市场需求减弱,市场回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取消严格的入境管控与检测隔离措施之前,高端服务式公寓租赁市场将持续承受一定的压力。为抵御疫情带来的影响,公寓业主普遍推行了更为灵活的租赁政策,以吸纳有限的市场需求,核心区服务式公寓的空置率将小幅上升。未来北京的服务式公寓市场可能会受益于北京全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预计一旦商务旅行逐步至完全恢复,服务式公寓市场活动将随之恢复到正常水平。健康、安全并能够提供新型、高效、便捷等专业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服务的服务式公寓,将可能获得广泛的商业机会。预计待服务式公寓市场需求恢复到正常水平后,租金水平也将有所上升并有可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4、酒店未来一段时间,酒店经营的恢复及业绩增长,关键将取决于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以及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复苏的力度。一旦商旅活动回归常态,酒店业活动也将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正在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步伐。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于2021年开园,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在北京举办,将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酒店市场需求。此外,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的壮大,更加注重消费体验、有特色、能够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酒店将受到市场更多青睐。未来一年,预计公司来源于写字楼的租金收入将保持基本稳定,来源于商城的租金收入和酒店营业收入将较上年有一定的增加;公寓营业收入将逐步攀升。(二)公司发展战略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五个典型的首都经济特点:总部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消费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北京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既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又拥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城市,并提出建设引领全国、服务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相关政策的实施将为房地产市场衍生出更多租赁需求,核心区标杆项目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另外,中国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中国与15个亚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中欧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将进一步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蕴含着巨大商机。这均将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作为北京市朝阳区CBD成员之一,公司将抓住机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客户入驻(住)国贸中心,在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和“两区”功能建设以及首都新的发展。(三)经营计划2021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5.2亿元,成本费用20.2亿元,税金及附加3.3亿元,利润总额11.7亿元。与2020年相比,营业收入增加,主要是预计来自于商城的租金收入和酒店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增加,以及国贸公寓重新投入运营后营业收入有所增加。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严格按照政府及卫生防疫等部门要求,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并严格落实,打造健康、平安、绿色楼宇,保障国贸中心安全有序运营。2、进一步转变观念理念,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针对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市场竞争加剧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公司经营带来的影响,创新工作理念和思路,因时制宜,灵活施策;抓住国家政策及市场环境为企业经营所带来的机遇,吸引更多有实力、信誉好的跨国公司、金融、科技、健康产业和专业服务等企业入驻国贸写字楼;积极引入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热门品牌,特别是通过引入品牌首店或独家店铺、特有货品等,突出国贸商城的独特性,增强竞争优势;有针对性举办一些适宜的宣传推广活动,有效提升国贸商城客流量和店铺的销售额;做好公寓招租工作,力争较快提升公寓的出租率;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酒店客房、餐饮和宴会的推广和促销;进一步发挥公司经营业态的综合性优势,挖掘并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3、运用先进的信息科技,通过技术赋能,在提高公司的服务能力、经营能力的同时,为客户带来全新、便捷、舒适的工作、生活及消费体验。4、继续推进目的明确、程序规范、措施科学、效果可查的精细化、精致化管理,以行业最高标准衡量和训导经营、管理、服务、招商、维保、工程等各项工作。5、继续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着重做好能源、设备维护、人工成本等费用的控制工作。6、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把抓安全、促管理、保经营作为工作的主线,持续健全安全防范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更新管理手段,将技防与人防相结合,进一步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国贸中心的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有效防止重大消防、治安、交通、刑事等案件的发生,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四)因维持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公司所需的资金需求按照公司2021年度经营计划,公司维持当前业务所需的日常营运资金和税金等支出预计约20.1亿元,资产购置、物业改良与装修等日常资本性支出预计约1.3亿元,归还银行借款本金、支付银行借款及公司债券利息预计约1.2亿元,合计约22.6亿元。2021年度,公司应付各项目工程改造尾款约为1.1亿元。公司2020年底货币资金余额为17.3亿元(不含受限资金1.2亿元),预计2021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约为35.2亿元,合计约52.5亿元,可以满足上述资金需求。(五)可能面对的风险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了新的挑战;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目前疫情发展仍具不确定性,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很有可能较长时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3、北京CBD核心区新增大量优质写字楼,市场竞争加剧。4、公司目前有多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火灾危险性远大于一般建筑物;同时,国贸中心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人员相对密集,公司在治安、反恐、防疫工作等多方面面临更大压力。面对上述存在的风险因素,公司将采取的应对措施。另外,针对公司在消防、治安、反恐和防疫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公司除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外,同时购买了相关商业保险,以在意外发生时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相关方利益受到的损害。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和控股股东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有限公司”)拥有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以下简称“国贸中心”)主体建筑群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段,由写字楼、商城、酒店和公寓等高档商业建筑组成,是首都北京为之自豪的地标性建筑群,是众多跨国公司和国际商社进驻北京的首选之地,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高档商务服务综合体之一。自1990年8月30日国贸一期开业以来,国贸中心云集了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商社和国际顶级零售店,并承接了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会议及大型商务活动,接待了许多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国内外商界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年国贸二期建成后,国贸中心总建筑面积已达到56万平方米(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35万平方米,国贸有限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21万平方米,该56万平方米建筑物所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全部归属于国贸有限公司。根据公司与国贸有限公司签订的国贸一期《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和《合作建设国贸二期工程协议书》,公司以租赁方式获得国贸一期所拥有的建筑物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国贸二期工程占用土地的使用权由国贸有限公司以出让方式取得,公司和国贸有限公司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国贸二期土地使用权费。2005年6月,随着国贸三期项目的兴建,公司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贸三期项目的建设规模约为53万平方米,分为A、B两个阶段进行建设。其中,A阶段项目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于2010年8月3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B阶段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于2017年4月20日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7月23日,由公司和国贸有限公司分别投资、共同建设的国贸中心东楼改造项目取得竣工验收备案,具备使用条件。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8万平方米(不含交通一体化项目的地铁换乘大厅面积,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3.5万平方米),全部用作商城出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贸中心已成为总体占地面积达到17公顷、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近90万平方米)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商务中心,是展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窗口。以国贸中心为中心的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具活力的经济商圈,辐射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CBD聚集了北京市70%以上的超甲级写字楼,拥有北京市90%的国际金融机构、50%的跨国地区总部;在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全球商务区吸引力报告》中,北京CBD在全球21个顶尖商务区中排名第7位、亚洲第2位,并蝉联中国第1位;北京CBD已形成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为主导、文化传媒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独具特色的国贸发展模式和品牌成长经历,已经成为中国大型商务服务企业成功的典范。长期以来,公司有一支稳定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以国际一流水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为国内外宾客提供了优质、高效、贴心、满意的服务。除此之外,公司还在以下主营业务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一)写字楼国贸写字楼是北京市顶尖的甲级写字楼,由330米高的国贸大厦A座、296米高的国贸大厦B座以及国贸写字楼1座和国贸写字楼2座等组成。国贸写字楼内拥有完善的商务配套设施并应用了先进的环保、节能等智能技术。写字楼内有完善的通讯设施服务,包括固定线路、ISDN、DDN、卫星通讯、宽带接入、光纤通讯综合布线、互联网云平台等;配备了先进的4管式空调系统和末端VAV调节,确保办公区室温全年舒适宜人;24小时冷冻水系统为租户机房提供制冷服务;统一安装的国际先进的板式分段高压静电过滤器,可有效过滤清除雾霾尘埃,达到亚高效过滤效果,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国贸写字楼内空气质量均能达到国际、国内空气质量标准。国贸写字楼还配置了先进的门闸系统、电视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报警系统,保障了写字楼租户的安全。卓越的办公环境、先进的硬件设施、完善的配套服务、浓厚的商业氛围以及专业的物业管理团队,使国贸写字楼成为全球500强企业、金融机构、能源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在京办公的首选之地。公司将通过不断提升楼宇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手段,为写字楼租户提供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国贸大厦A座和B座先后获得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设计阶段金级认证,国贸大厦A座获得LEED运营阶段铂金级认证;另外,国贸写字楼还荣获北京CBD管委会授予的“超甲级楼宇”楼宇品质等级认证以及由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颁发的“中国商务写字楼地标”荣誉称号等。(二)商城国贸商城是北京首批引进品牌专卖店从事零售业务的高档综合购物中心之一,可为消费者提供全面而广泛的消费选择。众多一线国际精品品牌旗舰店,汇聚世界名品,满足各界人士对高品质的追求;时装、休闲装、童装、皮具、珠宝、箱包、化妆品、音像、手表、礼品、高科技电子产品、图书、家居和个人用品等,一应俱全;面积800平方米的国贸溜冰场充满了动感和快乐;种类丰富的中西餐饮可满足人们各种口味的美食需求;KTV及运动健身等,为宾客提供了更加丰富时尚的生活体验。国贸商城曾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发的“中国购物中心示范工程奖”、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最佳购物中心运营奖”、“中国购物中心产业30年功勋企业”和“中购联购物中心行业2020年度城市服务推动奖”、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颁发的扩建类金奖以及由英国世界品牌大奖(WorldBrandingAwards)组委会颁发的“年度品牌”(BrandoftheYear)称号。(三)酒店1、国贸大酒店国贸大酒店是一家高档豪华五星级酒店,坐落在高330米的国贸大厦A座上层部分,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于一体,可接待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宴会与活动。国贸大酒店拥有278间客房和套房,客房面积均大于55平方米,拥有宽大的落地窗、优雅精美的装饰以及经典木质的家具,而且均配有免费宽带网络设施,为客人营造舒适惬意的休息空间;位于77层的北京市内最高的水疗场所「气」Spa,设计简约精致,包括六间护理室;位于78层的北京最高健身中心,拥有长25米的室内恒温游泳池和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健身设备。国贸大酒店在餐饮安排上别具特色。云-酷位于国贸大厦A座80层,是北京最高的酒吧;80层的酒廊,全天18小时供应各式中西餐饮;位于79层的北京最高餐厅国贸79为宾客呈献高档的西式用餐体验和绝佳的视野,是商务和休闲或是浪漫用餐的理想之选;同样位于79层的主席阁北京厅、上海厅和香港厅采用了国际知名大师的设计理念,是高端宴请的理想之选,使宾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可充分品尝设计独特精致的中西菜肴;曾在香港荣获米其林星评的传奇餐厅福临门鱼翅海鲜酒家原首席主厨于2013年创办的家全七福餐厅位于国贸大厦A座4层,为宾客带来地道经典的粤式佳肴;拥有超过180年历史的著名日本料理滩万也位于国贸大厦A座的4层,一流的“怀石”料理和数量繁多的日本清酒,为京城食客奉上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另外,同样位于国贸大厦A座4层的中餐厅红馆,涵盖了中国各地特色佳肴的同时更增加了活色生香的面档。国贸大酒店拥有选择多样的会议设施,其中位于酒店三层的群贤宴会厅为北京市酒店内最大的无柱宴会厅,面积达2,340平方米;面积为770平方米的中国宴会厅和325平方米的礼堂位于酒店地下一层;12间面积不等的多功能厅分布于三层、四层和六层,均可享受自然光的照射;松柏苑屋顶花园位于酒店六层,是举行室外庆祝等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城市中难得一见的一片屋顶绿洲。国贸大酒店先后荣获全球首屈一指的专业商旅杂志《BusinessTraveler》评出的北京最佳商务酒店、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授予的最佳城市豪华饭店、国际顶级旅游杂志《悦游》评选的最佳商务酒店、胡润百富颁发的最热门酒店奖-最佳宴会场地奖、《中国日报》海内外读者评选出的心选奢华酒店、《环旅世界》授予的大中华区年度地标酒店等多项殊荣;红馆中餐厅、国贸79和家全七福餐厅连续两年蝉联《北京米其林指南》荣誉榜单。2、新国贸饭店新国贸饭店坐落于国贸大厦B座,于2017年5月开业,包括450间客房和套房、全日制餐厅、精酿鲜啤吧、多功能厅及3,5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等。新国贸饭店客房位于国贸大厦B座的7-22层,时尚现代的设计和舒适先进的功能相得益彰,所有客房和套房均拥有自然采光的巨型落地窗、快速的WiFi无线网络、超高标准的隔音效果以及干湿分离的卫浴间,可以充分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打造美妙的消费体验。新国贸饭店的精酿鲜啤吧和全日制餐厅分别位于国贸大厦B座的1层和2层,为客人提供独具特色的啤酒美食。餐厅专注提供健康、营养均衡的佳肴,涵盖中餐和东南亚最受欢迎的美食;现代感十足的精酿鲜啤吧,采用最优良的当地和国际配料,制作特色和时令啤酒及麦芽酒,口味诱人,已成为受人追捧的聚会场所。新国贸饭店在国贸大厦B座的3层设有1,200平方米的会议空间,由320平方米的联合工作室、15间多功能会议厅和380平方米的DIY多功能厅组成。联合工作室划分为多个空间,可容纳4至300人,拥有许多舒适的座椅以及单独的插槽、电源和USB端口,其附近的咖啡甜品台全天供应美食饮品。15间多功能会议厅共有两种风格:生活化会议室是配备高科技设施的现代化办公室,而灵活会议室则为传统的空间增添了一丝清新的感觉,各会议厅均设有媒体墙和舒适的座位,同时配有综合科技装备,允许多个设备与屏幕共享,人性化的白板嵌于墙壁可倾斜使用。DIY多功能厅是一个毫无虚饰的极简空间,其中的现代图书室配备豪华座位,并有一个电子壁炉显示屏,能够让宾客在此充分发挥创意。新国贸饭店最具特色的3,500平方米健身中心分布于国贸大厦B座4、5两层,其工厂式的风格、原始设计以及涂鸦绘画均以地下文化为灵感,运动空间宽敞明亮,设备布局合理清晰,配备有顶尖的训练设施,24小时不间断营业,能满足不同人群全方位的健身需求。新国贸饭店自2017年开业以来,凭借完备的硬件设施、潮酷的设计、卓越的服务等,在入住率和口碑等多方面皆取得佳绩,荣获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颁发的最佳新生活方式饭店大奖和杰出饭店餐厅奖、国际顶级旅游杂志《悦游》评选出的全球100家热门酒店之一、知名旅游杂志《旅游休闲》颁发的健康生活酒店大奖,并连续两年荣登大众点评必住榜,连续三年获得作为环球旅客好评风向标的猫途鹰旅行者之选奖。(四)公寓国贸公寓由南、北两座30层高的公寓楼组成,建筑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为进一步提升国贸公寓档次以及市场竞争力,公司于2018年4月-2020年8月对国贸公寓进行了装修改造,并于2020年9月起重新投入运营。全新升级后的国贸公寓共有412套客房,涵盖开敞单间至豪华四居室多种精细设计房型,户型设计清新时尚、宽敞明亮,每套客房均拥有独立的客厅、用餐区和现代化开放式厨房,客房内提供优质的无线上网;经净水系统处理的饮用水直接入户,新风系统及空气净化系统过滤的新风送至每间客房;公寓还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健身房、蒸汽及桑拿房、室内游泳池、客户休闲廊、儿童游乐室以及多功能室等,使入住公寓的客人能充分享受便利的生活及舒适与放松。此外,客人若是想放松、娱乐或购物,只需几步即可到达国贸商城,超市、银行、餐厅、电影院、溜冰场、百货商场等应有尽有,可充分满足入住客人的需要。另外,结合国贸中心东楼改造工程一并进行的地下国贸站轨道交通、公交、步行等一体化项目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批复通过的《地铁国贸站增设换乘通道项目建议书》,地铁国贸站将建设具备完整功能的地下4层建筑,新建换乘通道、换乘大厅,同步改造既有换乘通道及相关设备系统。同时,政府还将推进国贸中心至财富中心地下空间连通工程。以上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改善国贸中心及附近区域人们出行环境,进一步增强国贸中心与外部的连通性。未来,公司将继续凭借多年形成的区位优势、综合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及创新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巩固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600007 2020中报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中国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房地产租赁市场及酒店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内,疫情对写字楼市场需求产生延迟、延期的作用,各类搬迁及新增需求受疫情影响而延后;一些企业退租或缩减办公面积,加大了消化写字楼腾退面积的难度。虽然第二季度租赁活跃度有所回升,需求逐步放量,但受北京市疫情反复以及严格的成本控制仍在抑制市场新租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需求反弹的幅度较为有限。预计下半年,北京写字楼市场仍将继续面临空置率上升以及租金水平下行的压力。疫情期间,为了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政府取消了公共聚集性活动,暂停健身中心、影院、娱乐场所等的营业,一些门店主动缩短营业时间或暂停营业,有些门店关闭撤店,使得人流和消费额骤降,给商城运营带来冲击。进入第二季度后,虽然消费市场有所回暖,客流逐步回升,但疫情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市场的恢复进程。预计下半年,为了稳定出租率,整体市场租金水平可能进一步下降。受疫情影响,短期内服务式公寓市场租赁需求有所下降,核心区服务式公寓的空置率小幅上升;但由于核心区服务式公寓供应有限,待疫情逐步消退,预计服务式公寓出租率和平均租金或将恢复温和增长态势。酒店遭受疫情重创,成为受损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疫情令经济活动放缓、人的出行受到限制,几乎所有酒店不可避免地因客流量及其它商业机会减少而导致收入锐减。虽然目前疫情在国内已得到控制,旅游和消费市场的回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酒店业绩的反弹,但由于境外疫情仍在加速扩散蔓延,疫情反弹风险始终存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酒店行业可能仍需面临较长时间收入降低的情况。报告期内,面对疫情,公司通过采取更加灵活的续租和新租策略,以及同意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租户缓交或分期交纳租金、减免商城租户部分租金以及给予租户不同程度的租金优惠等帮扶纾困措施,与租户共度时艰,同时尽可能减轻疫情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写字楼的平均出租率和平均租金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来源于写字楼的租金收入较上年只减少1.2%;由于公司减免了商城租户部分租金和给予租户不同程度的租金优惠等,使报告期及未来一段时期来源于商城的租金收入有所减少,报告期内租金水平有所下降,但整体出租率仍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公寓因装修改造仍处于暂停营业状态;酒店经营受疫情影响最大,营业收入明显下降。未来,由于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向好和消费升级的趋势没有变,基本的经济活动正在逐步回归正轨,这将有利于房地产租赁及酒店市场的进一步复苏与改善,并有利于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二、可能面对的风险1、面对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公司将采取的应对措施。2、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总体形势趋稳,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全球蔓延态势依然严峻,这场疫情的发展前景、程度和持续时间等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全球疫情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有效的控制,对公司日常经营及完成2020年度经营计划,无疑会构成冲击。3、公司目前有多栋高层建筑,其中国贸大厦A座高度为330米,国贸大厦B座为296米,由于高层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火灾危险性大于一般建筑物。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和控股股东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有限公司”)拥有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以下简称“国贸中心”)主体建筑群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段,由写字楼、商城、酒店和公寓等高档商业建筑组成,是首都北京为之自豪的地标性建筑群,是众多跨国公司和国际商社进驻北京的首选之地,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高档商务服务综合体之一。自1990年8月30日国贸一期开业以来,国贸中心云集了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商社和国际顶级零售店,并承接了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会议及大型商务活动,接待了许多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国内外商界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年国贸二期建成后,国贸中心总建筑面积已达到56万平方米(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35万平方米,国贸有限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21万平方米,该56万平方米建筑物所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全部归属于国贸有限公司。根据公司与国贸有限公司签订的国贸一期《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和《合作建设国贸二期工程协议书》,公司以租赁方式获得国贸一期所拥有的建筑物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国贸二期工程占用土地的使用权由国贸有限公司以出让方式取得,公司和国贸有限公司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国贸二期土地使用权费。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签署情况见本报告“第五节重要事项”中“十四、重大关联交易”相关内容和公司于2020年4月28日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上披露的“关于公司与控股股东续签国贸一期《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关联交易的公告”)。2005年6月,随着国贸三期工程的兴建,公司又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贸三期工程的建设规模为53万平方米,全部由公司投资建设,分两个阶段实施:国贸三期A阶段项目建筑面积为29.7万平方米,于2010年8月3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国贸三期B阶段项目规划建筑面积为23.3万平方米,于2017年4月20日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7月23日,由公司和国贸有限公司分别投资、共同建设的国贸中心东楼改造项目取得竣工验收备案,具备使用条件。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8万平方米(不含交通一体化项目的地铁换乘大厅面积,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3.5万平方米),全部用作商城出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贸中心已成为总体占地面积达到17公顷、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商务中心,是展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窗口。以国贸中心为中心的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具活力的经济商圈,辐射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北京CBD已聚集了北京市70%以上的超甲级写字楼,拥有全市90%的国际金融机构,50%的跨国公司总部,成为北京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独具特色的国贸发展模式和品牌成长经历,已经成为中国大型商务服务企业成功的典范。长期以来,公司有一支稳定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以国际一流水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为国内外宾客提供了优质、高效、贴心、满意的服务。除此之外,公司还在以下主营业务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一)写字楼国贸写字楼是北京市顶尖的甲级写字楼,由330米高的国贸大厦A座、296米高的国贸大厦B座以及国贸写字楼1座和国贸写字楼2座等组成。国贸写字楼内拥有完善的商务配套设施并应用了先进的环保、节能等智能技术。写字楼内有完善的通讯设施服务,包括固定线路、ISDN、DDN、卫星通讯、宽带接入、光纤通讯综合布线、互联网云平台等;配备了先进的4管式空调系统和末端VAV调节,确保办公区室温全年舒适宜人;24小时冷冻水系统为租户机房提供制冷服务;统一安装的国际先进的板式分段高压静电过滤器,可有效过滤清除雾霾尘埃,达到亚高效过滤效果,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国贸写字楼内空气质量均能达到国际、国内空气质量标准。国贸写字楼还配置了先进的门闸系统、电视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报警系统,保障了写字楼租户的安全。卓越的办公环境、先进的硬件设施、完善的配套服务、浓厚的商业氛围以及专业的物业管理团队,使国贸写字楼成为全球500强企业、金融机构、能源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在京办公的首选之地。公司将通过不断提升楼宇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手段,为写字楼租户提供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国贸大厦A座和B座先后获得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设计阶段金级认证,国贸大厦A座获得LEED运营阶段铂金级认证;另外,国贸写字楼还荣获北京CBD管委会授予的“超甲级楼宇”楼宇品质等级认证以及由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颁发的“中国商务写字楼地标”荣誉称号。(二)商城国贸商城是北京首批引进品牌专卖店从事零售业务的高档综合购物中心之一,可为消费者提供全面而广泛的消费选择。众多一线国际精品品牌旗舰店,汇聚世界名品,满足各界人士对高品质的追求;时装、休闲装、童装、皮具、珠宝、箱包、化妆品、音像、手表、礼品、高科技电子产品、图书、家居和个人用品等,一应俱全;面积800平方米的国贸溜冰场充满了动感和快乐;种类丰富的中西餐饮可满足人们各种口味的美食需求;KTV及运动健身等,为宾客提供了更加丰富时尚的生活体验。国贸商城先后荣获了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颁发的扩建类项目金奖和营销类项目银奖、中国购物中心联合会颁发的城市发展推动奖、入选美团点评必逛榜上榜商场、澎湃新闻评选的年度商业活力奖、入选TimeOut京城十大美食地标、美陈网颁发的2020中国商业地产企划美陈影响力TOP100金灯奖等多项殊荣。(三)酒店1、国贸大酒店国贸大酒店是一家高档豪华五星级酒店,坐落在高330米的国贸大厦A座上层部分,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于一体,可接待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宴会与活动。国贸大酒店拥有278间客房和套房,客房面积均大于55平方米,拥有宽大的落地窗、优雅精美的装饰以及经典木质的家具,而且均配有免费宽带网络设施,为客人营造舒适惬意的休息空间;位于77层的北京市内最高的水疗场所「气」Spa,设计简约精致,包括六间护理室;位于78层的北京最高健身中心,拥有长25米的室内恒温游泳池和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健身设备。国贸大酒店在餐饮安排上别具特色。云-酷位于国贸大厦A座80层,是北京最高的酒吧;80层的酒廊,全天18小时供应各式中西餐饮;位于79层的北京最高餐厅国贸79为宾客呈献高档的西式用餐体验和绝佳的视野,是商务和休闲或是浪漫用餐的理想之选;同样位于79层的主席阁北京厅、上海厅和香港厅采用了国际知名大师的设计理念,是高端宴请的理想之选,使宾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可充分品尝设计独特精致的中西菜肴;曾在香港荣获米其林星评的传奇餐厅福临门鱼翅海鲜酒家原首席主厨于2013年创办的家全七福餐厅位于国贸大厦A座4层,为宾客带来地道经典的粤式佳肴;拥有超过180年历史的著名日本料理滩万也位于国贸大厦A座的4层,一流的“怀石”料理和数量繁多的日本清酒,为京城食客奉上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另外,同样位于国贸大厦A座4层的中餐厅红馆,涵盖了中国各地特色佳肴的同时更增加了活色生香的面档。国贸大酒店拥有选择多样的会议设施,其中位于酒店三层的群贤宴会厅为北京市酒店内最大的无柱宴会厅,面积达2,340平方米;面积为770平方米的中国宴会厅和325平方米的礼堂位于酒店地下一层;12间面积不等的多功能厅分布于三层、四层和六层,均可享受自然光的照射;松柏苑屋顶花园位于酒店六层,是举行室外庆祝等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城市中难得一见的一片屋顶绿洲。国贸大酒店荣获全球首屈一指的专业商旅杂志《BusinessTraveler》评出的北京最佳商务酒店、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授予的最佳城市豪华饭店、国际顶级旅游杂志《悦游》评选的最佳商务酒店、胡润百富颁发的最热门酒店奖-最佳宴会场地奖、《中国日报》海内外读者评选出的心选奢华酒店、《环旅世界》授予的大中华区年度地标酒店等多项殊荣;红馆中餐厅、国贸79和家全七福餐厅等还登上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荣誉榜单。2、新国贸饭店“新国贸饭店”(英文名称为“HotelJenBeijing”)坐落于国贸大厦B座,于2017年5月开业,包括450间客房和套房、全日制餐厅、精酿鲜啤吧、多功能厅及3,5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等。新国贸饭店客房位于国贸大厦B座的7-22层,时尚现代的设计和舒适先进的功能相得益彰,所有客房和套房均拥有自然采光的巨型落地窗、快速的WiFi无线网络、超高标准的隔音效果以及干湿分离的卫浴间,可以充分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打造美妙的消费体验。新国贸饭店的精酿鲜啤吧和全日制餐厅分别位于国贸大厦B座的1层和2层,为客人提供独具特色的啤酒美食。餐厅专注提供健康、营养均衡的佳肴,涵盖中餐和东南亚最受欢迎的美食;现代感十足的精酿鲜啤吧,采用最优良的当地和国际配料,制作特色和时令啤酒及麦芽酒,口味诱人,已成为受人追捧的聚会场所。新国贸饭店在国贸大厦B座的3层设有1,200平方米的会议空间,由320平方米的联合工作室、15间多功能会议厅和380平方米的DIY多功能厅组成。联合工作室划分为多个空间,可容纳4至300人,拥有许多舒适的座椅以及单独的插槽、电源和USB端口,其附近的咖啡甜品台全天供应美食饮品。15间多功能会议厅共有两种风格:生活化会议室是配备高科技设施的现代化办公室,而灵活会议室则为传统的空间增添了一丝清新的感觉,各会议厅均设有媒体墙和舒适的座位,同时配有综合科技装备,允许多个设备与屏幕共享,人性化的白板嵌于墙壁可倾斜使用。DIY多功能厅是一个毫无虚饰的极简空间,其中的现代图书室配备豪华座位,并有一个电子壁炉显示屏,能够让宾客在此充分发挥创意。新国贸饭店最具特色的3,500平方米健身中心分布于国贸大厦B座4、5两层,其工厂式的风格、原始设计以及涂鸦绘画均以地下文化为灵感,运动空间宽敞明亮,设备布局合理清晰,配备有顶尖的训练设施,24小时不间断营业,能满足不同人群全方位的健身需求。新国贸饭店自2017年开业以来,凭借完备的硬件设施、潮酷的设计、卓越的服务等,在入住率,口碑等方面皆取得佳绩,荣获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颁发的最佳新生活方式饭店大奖和杰出饭店餐厅奖、国际顶级旅游杂志《悦游》评选出的全球100家热门酒店之一、《中国日报》颁发的最佳生活方式酒店大奖、知名旅行媒体《新旅行》颁发的年度精选商务酒店大奖以及知名旅行杂志《时尚旅游》评选出的金选科技先锋酒店奖等多项大奖。(四)公寓国贸公寓由南、北两座30层高的公寓楼组成,建筑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为进一步提升国贸公寓档次以及市场竞争力,公司于2018年4月开始对国贸公寓进行整体装修改造,包括对房间内部进行装修;对部分户型重新布局;增加新风系统、空气净化过滤系统及净水系统;对大堂、走廊及入口门廊等公共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更新原有电梯及机电系统;增建游泳池、幼儿及儿童嬉水区等。国贸公寓装修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综合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使入住国贸公寓的客人能充分享受便利的生活及舒适与放松。日常生活所需近在咫尺,若是想放松、娱乐或购物,只需几步即可到达国贸商城,超市、银行、旅行服务、餐厅、百货商场应有尽有,可充分满足入住客人的需要。另外,结合国贸中心东楼改造工程一并进行的地下国贸站轨道交通、公交、步行等一体化项目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批复通过的《地铁国贸站增设换乘通道项目建议书》,地铁国贸站将建设具备完整功能的地下4层建筑,新建换乘通道、换乘大厅,同步改造既有换乘通道及相关设备系统。同时,政府还将推进国贸中心至财富中心地下空间连通工程。以上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改善国贸中心及附近区域人们出行环境,进一步增强国贸中心与外部的连通性。未来,公司将继续凭借多年形成的区位优势、综合优势、品牌优势、服务优势及创新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巩固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600007 2019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19年,在持续的中美贸易冲突以及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写字楼租赁市场整体需求略显疲软,租户承租能力有所下降;同时,一些优质写字楼集中入市(其中CBD核心区也迎来首批高品质楼宇入市),以及清退高风险非传统金融企业,使写字楼空置率上升、租金下调压力加大。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传统金融企业、大型跨国公司等在高品质写字楼中的稳定性和韧性较为凸显。北京商业物业市场新增供应明显放缓,主要为郊区的新建项目和升级改造后的传统百货商场等现有存量项目。传统百货商场因创新乏力,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多在进行“一店一策”的转型升级改造;一些购物中心也进入调整期,通过调整租户结构和产品服务等提升其吸引力。在“首店经济”的带动下,北京零售市场品牌的国际化及多样化程度越来越高,核心商圈的标杆项目是吸引品牌首店的主力;与此同时,政府也在持续推动北京“夜间经济”的发展。核心商圈商业物业的出租率和平均租金仍保持高位。受宏观经济和国家举办多项重大活动、安保措施加强等因素影响,在酒店举办的大型商务活动有所减少,高端酒店收入增速普遍放缓,甚至出现下滑;而受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和大众旅游兴起的驱动,更注重消费体验、能够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酒店受到市场更多青睐。报告期内,公司写字楼、商城等投资性物业和新国贸饭店经营情况良好;国贸中心东楼商城全面投入运营,为公司带来了利润增长点;国贸大酒店经营表现不及上年同期;国贸公寓自2018年4月起进行装修改造,报告期内仍为暂停营业状态。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3亿元,比上年增加3.6亿元,增长11.3%;成本费用19.4亿元,比上年增加0.9亿元,增长4.8%;实现利润总额13.0亿元,比上年增加2.7亿元,增长25.6%。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令经济活动放缓,人员、物资、资金等要素流动性暂时下降。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和大量新增供应的双重压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的综合影响下,写字楼、商城、公寓租赁及酒店经营正面临极大挑战。但从中长期看,机遇仍将存在。1、写字楼预计短期内疫情将对写字楼市场需求产生延迟、延期的作用,各类搬迁及新增需求会受疫情影响而延后。2020年,北京写字楼市场空置率将持续上升,租金水平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受疫情期间停工影响,短期内写字楼新增供应将小幅缩减,但未来三年北京市写字楼市场新增供应量仍然较大,其中有超过100万平方米分布于核心商务区,写字楼租赁市场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本已持续承压的写字楼市场需求端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来自中小型企业的租赁需求受影响最大,零售贸易、消费服务、交通运输等聚焦消费的行业以及对外贸易相关行业受影响较大,但金融业、专业服务等行业受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仍将是写字楼市场需求的核心支撑。保险、线上娱乐、传媒、教育、医疗健康等行业将在疫情后受益于加速释放的新增需求,或将呈现新一轮发展,并转化为对于甲级办公楼的升级或扩张需求。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外资银行、保险企业准入放宽,外国金融机构以及咨询行业等中介机构的租赁需求将有所提升。同时,随着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持续推进,相关领域如金融科技、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文旅、高端服务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写字楼市场的活跃度,或将可保持较高水平的租赁需求,进而成为稳定未来北京写字楼市场租金和出租率的因素。另外,租户在写字楼选址时,将对办公楼宇的硬件及综合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拥有智能化、人性化硬件设施和优质物业管理服务的项目将会得到市场上优质租户的更多青睐。2、商城为了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政府取消公共聚集性活动,暂停健身中心、影院、娱乐场所等的营业,一些购物中心和门店也主动缩短营业时间或暂停营业,有些门店关闭撤店,使得人流和消费额骤降,给商城运营带来冲击。为减轻商户经营压力,业主实施了减免商户疫情期间部分租金和物业管理费的措施,与商户共度疫情困难时期。预计年内商业物业市场空置率将有所上升,平均租金面临下调。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部分被延迟或抑制的消费需求有可能出现补偿性增长;CBD核心区大量的新增优质写字楼陆续投入使用后,由于商业面积有限,将为周边带来新的商机。如前所述,在“首店经济”的带动下,北京零售市场品牌的国际化及多样化程度越来越高,核心商圈的标杆项目是吸引品牌首店的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振周期后,预计主城区商业物业的租金和出租率仍可恢复到疫情前水平。3、服务式公寓受疫情影响,短期内服务式公寓市场租赁需求有所下降,核心区服务式公寓的空置率将小幅上升;但由于核心区服务式公寓供应有限,待疫情逐步消退,预计服务式公寓出租率和平均租金或将恢复温和增长态势。4、酒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旅游、酒店、会展等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疫情期间,多数酒店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鉴于目前商旅往来和居民出行依然谨慎,预计短期内酒店经营仍不乐观。疫情过后旅游和消费市场的回暖将会带动酒店业绩的反弹。从长期来看,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并正积极打造为国际一流消费枢纽城市,同时还拥有大量的4A及5A级景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投入使用,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于2021年开园和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于2022年举办,也将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庞大的酒店市场需求。随着居民消费升级,更加注重消费体验、有特色、能够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酒店仍将受到市场更多青睐。未来一年,预计公司来源于写字楼和商城的租金收入将较上年有一定的减少;公寓装修改造完成后于第三季度投入使用,租金水平将较装修改造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酒店经营受疫情影响较大,营业收入将明显下降。(二)公司发展战略根据中央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作出的批复,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北京将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同时,北京还是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201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继续开展和全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信息技术、金融业、文娱等6大产业领域迎来14项开放措施,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其中,金融业开放是北京此轮服务业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国际金融功能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首都现代化和国际化大都市风貌的集中展现区域”。《北京市朝阳分区规划(2017年—2035年)》提出,朝阳区将按照“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和高水平城市化综合改革先行区”的功能定位,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和谐宜居国际化城区,突出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的朝阳特色,重点推进国际一流商务中心区建设,打造北京对外开放高地,发挥国际交往主阵地作用。当前,北京CBD正在实施《北京CBD国际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提升CBD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更加亲商、更加开放、更加创新的北京,营造了北京良好的营商环境。目前,总部在京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位列全球第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创业投资规模占全国1/3左右,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一半。一系列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将助力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北京。作为北京市朝阳区CBD成员之一,公司将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市朝阳分区规划(2017年—2035年)》提出的“朝阳区应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的功能定位,锐意进取,铸就非凡,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入驻(住)国贸中心,在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以及首都新的发展。(三)经营计划2020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1.8亿元,成本费用18.8亿元,税金及附加3.2亿元,利润总额10.0亿元。与2019年相比,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有所减少,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来自于写字楼和商城的租金收入以及酒店的营业收入均将较上年有所减少。鉴于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是全球疫情)的发展前景、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如果疫情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有效的控制,对公司完成上述2020年度经营计划,无疑会构成冲击。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严格按照政府及卫生防疫等部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制定并落实详细的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打造健康、平安、绿色楼宇,全力保障国贸中心全体租户有序复工复产。2、围绕公司2020年经营计划和疫情对公司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创新工作理念和思路,因时制宜,灵活施策,与租户共度疫情困难时期;进一步发挥公司经营业态的综合性优势,促进国贸中心写字楼租户、商城商户以及酒店之间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有针对性举办一些适宜活动,提升商城人气;加强疫情缓解后酒店客房、餐饮和宴会的推广和促销等。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经营相关的数据分析,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防范公司的经营风险。公司将继续围绕北京市及朝阳区的功能定位,吸引更多优质客户特别是信誉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金融企业等入驻国贸写字楼;积极引入国际知名品牌,特别是通过引入品牌首店或独家店铺、特有货品等,突出国贸商城的独特性。3、继续推进目的明确、程序规范、措施科学、效果可查的精细化、精致化管理,以行业最高标准衡量和训导经营、管理、服务、招商、维保、工程等各项工作,继续推进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新技术运用,巩固和提升公司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4、做好公寓装修改造收尾工作,力争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新投入运营。5、继续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并加大力度,着重做好能源、设备维护、人工成本等费用的控制工作。6、继续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把抓安全、促管理、保经营作为工作的主线,从责任落实、安全检查、施工管理、消防检查、设备保障、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管理。从消防、治安、交通、重大活动等方面全面做好防控工作,针对存在的漏洞及安全风险较高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完善各种制度,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做好消防疏散演习,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全力保障公司的安全运营。(四)因维持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公司所需的资金需求按照公司2020年度经营计划,公司维持当前业务所需的日常营运资金和税金等支出预计约18.0亿元,资产购置、物业改良与装修等日常资本性支出预计约0.9亿元,归还银行借款本金、支付银行借款及公司债券利息预计约1.4亿元,合计约20.3亿元。公司对国贸三期B阶段工程总投资预算约为47亿元,2020年度预计应付该项目工程款为1.0亿元;对国贸中心东楼改造及交通一体化工程的总投资预算约为3.9亿元,2020年度预计应付该项目工程款为0.2亿元;对国贸写字楼2座区域改造工程总投资预算约为0.8亿元,2020年度预计应付该项目工程款为0.1亿元;对国贸公寓改造工程总投资约6.1亿元,2020年度预计建设资金需求约为2.0亿元,2020年度所需建设资金总计约为3.3亿元。公司2019年底货币资金余额为11.0亿元,预计2020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约为31.8亿元,合计约42.8亿元,可以满足上述资金需求。(五)可能面对的风险1、面对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公司将采取的应对措施。2、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在中国境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蔓延态势严峻,已构成全球性的“大流行病”(Pandemic),世界卫生组织把疫情的传播风险和影响风险级别上调为“非常高”,公司面对的境外输入和境外传播风险依然很高,这场疫情的发展前景、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存在不确定性。如果疫情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有效的控制,对公司日常经营及完成2020年度经营计划,无疑会构成冲击。3、公司目前有多栋高层建筑,其中国贸大厦A座高度为330米,国贸大厦B座为296米,由于高层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火灾危险性大于一般建筑物。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和控股股东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有限公司”)拥有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以下简称“国贸中心”)主体建筑群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段,由写字楼、商城、酒店和公寓等高档商业建筑组成,是首都北京为之自豪的地标性建筑群,是众多跨国公司和国际商社进驻北京的首选之地,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高档商务服务综合体之一。自1990年8月30日国贸一期开业以来,国贸中心云集了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商社和国际顶级零售店,并承接了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会议及大型商务活动,接待了许多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国内外商界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年国贸二期建成后,国贸中心总建筑面积已达到56万平方米(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35万平方米,国贸有限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21万平方米,该56万平方米建筑物所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全部归属于国贸有限公司。根据公司与国贸有限公司签订的国贸一期《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和《合作建设国贸二期工程协议书》,公司以租赁方式获得国贸一期所拥有的建筑物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国贸二期工程占用土地的使用权由国贸有限公司以出让方式取得,公司和国贸有限公司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国贸二期土地使用权费。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签署情况见本报告“第五节重要事项”中“十四、重大关联交易”相关内容和公司于2020年4月28日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上披露的“关于公司与控股股东续签国贸一期《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关联交易的公告”)。2005年6月,随着国贸三期工程的兴建,公司又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贸三期工程的建设规模为53万平方米,全部由公司投资建设,分两个阶段实施:国贸三期A阶段项目建筑面积为29.7万平方米,于2010年8月3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国贸三期B阶段项目规划建筑面积为23.3万平方米,于2017年4月20日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7月23日,由公司和国贸有限公司分别投资、共同建设的国贸中心东楼改造项目取得竣工验收备案,具备使用条件。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8万平方米(不含交通一体化项目的地铁换乘大厅面积,其中,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3.5万平方米),全部用作商城出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贸中心已成为总体占地面积达到17公顷、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商务中心,是展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窗口。以国贸中心为中心的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具活力的经济商圈,辐射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北京CBD已聚集了北京市70%以上的超甲级写字楼,拥有全市90%的国际金融机构,50%的跨国公司总部,成为北京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独具特色的国贸发展模式和品牌成长经历,已经成为中国大型商务服务企业成功的典范。长期以来,公司有一支稳定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以国际一流水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为国内外宾客提供了优质、高效、贴心、满意的服务。除此之外,公司还在以下主营业务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一)写字楼国贸写字楼是北京市顶尖的甲级写字楼,由330米高的国贸大厦A座、296米高的国贸大厦B座以及国贸写字楼1座和国贸写字楼2座等组成。国贸写字楼内拥有完善的商务配套设施并应用了先进的环保、节能等智能技术。写字楼内有完善的通讯设施服务,包括固定线路、ISDN、DDN、卫星通讯、宽带接入、光纤通讯综合布线、互联网云平台等;配备了先进的4管式空调系统和末端VAV调节,确保办公区室温全年舒适宜人;24小时冷冻水系统为租户机房提供制冷服务;统一安装的国际先进的板式分段高压静电过滤器,可有效过滤清除雾霾尘埃,达到亚高效过滤效果,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国贸写字楼内空气质量均能达到国际、国内空气质量标准。国贸写字楼还配置了先进的门闸系统、电视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报警系统,保障了写字楼租户的安全。卓越的办公环境、先进的硬件设施、完善的配套服务、浓厚的商业氛围以及专业的物业管理团队,使国贸写字楼成为全球500强企业、金融机构、能源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在京办公的首选之地。公司将通过不断提升楼宇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手段,为写字楼租户提供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国贸大厦A座和B座先后获得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设计阶段金级认证,国贸大厦A座获得LEED运营阶段铂金级认证;另外,国贸写字楼还荣获北京CBD管委会授予的“超甲级楼宇”楼宇品质等级认证,以及由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颁发的“中国商务写字楼地标”荣誉称号。(二)商城国贸商城是北京首批引进品牌专卖店从事零售业务的高档综合购物中心之一,可为消费者提供全面而广泛的消费选择。众多一线国际精品品牌旗舰店,汇聚世界名品,满足各界人士对高品质的追求;时装、休闲装、童装、皮具、珠宝、箱包、化妆品、音像、手表、礼品、高科技电子产品、图书、家居和个人用品等,一应俱全;面积800平方米的国贸溜冰场充满了动感和快乐;种类丰富的中西餐饮可满足人们各种口味的美食需求;KTV及运动健身等,为宾客提供了更加丰富时尚的生活体验。国贸商城先后荣获了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颁发的扩建类项目金奖和营销类项目银奖、中国购物中心联合会颁发的城市发展推动奖、入选美团点评必逛榜上榜商场、澎湃新闻评选的年度商业活力奖、入选TimeOut京城十大美食地标、美陈网颁发的2020中国商业地产企划美陈影响力TOP100金灯奖等多项殊荣。(三)酒店1、国贸大酒店国贸大酒店是一家高档豪华五星级酒店,坐落在高330米的国贸大厦A座上层部分,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于一体,可接待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宴会与活动。国贸大酒店拥有278间客房和套房,客房面积均大于55平方米,拥有宽大的落地窗、优雅精美的装饰以及经典木质的家具,而且均配有免费宽带网络设施,为客人营造舒适惬意的休息空间;位于77层的北京市内最高的水疗场所「气」Spa,设计简约精致,包括六间护理室;位于78层的北京最高健身中心,拥有长25米的室内恒温游泳池和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健身设备。国贸大酒店在餐饮安排上别具特色。云-酷位于国贸大厦A座80层,是北京最高的酒吧;80层的酒廊,全天18小时供应各式中西餐饮;位于79层的北京最高餐厅国贸79为宾客呈献高档的西式用餐体验和绝佳的视野,是商务和休闲或是浪漫用餐的理想之选;同样位于79层的主席阁北京厅、上海厅和香港厅采用了国际知名大师的设计理念,是高端宴请的理想之选,使宾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可充分品尝设计独特精致的中西菜肴;曾在香港荣获米其林星评的传奇餐厅福临门鱼翅海鲜酒家原首席主厨于2013年创办的家全七福餐厅位于国贸大厦A座4层,为宾客带来地道经典的粤式佳肴;拥有超过180年历史的著名日本料理滩万也位于国贸大厦A座的4层,一流的“怀石”料理和数量繁多的日本清酒,为京城食客奉上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另外,同样位于国贸大厦A座4层的中餐厅红馆,涵盖了中国各地特色佳肴的同时更增加了活色生香的面档。国贸大酒店拥有选择多样的会议设施,其中位于酒店三层的群贤宴会厅为北京市酒店内最大的无柱宴会厅,面积达2,340平方米;面积为770平方米的中国宴会厅和325平方米的礼堂位于酒店地下一层;12间面积不等的多功能厅分布于三层、四层和六层,均可享受自然光的照射;松柏苑屋顶花园位于酒店六层,是举行室外庆祝等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城市中难得一见的一片屋顶绿洲。国贸大酒店入选了享誉盛名的美国《福布斯旅游指南》全球五星评定名单,获得五星荣誉,为北京仅有的两家入选酒店之一,还荣获全球首屈一指的专业商旅杂志《BusinessTraveler》评出的北京最佳商务酒店、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授予的最佳城市豪华饭店、国际顶级旅游杂志《悦游》评选的最佳商务酒店、胡润百富颁发的最热门酒店奖-最佳宴会场地奖等多项殊荣;红馆中餐厅、国贸79和家全七福餐厅等还登上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荣誉榜单。2、新国贸饭店“新国贸饭店”(英文名称为“HotelJenBeijing”)坐落于国贸大厦B座,于2017年5月开业,包括450间客房和套房、全日制餐厅、精酿鲜啤吧、多功能厅及3,5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等。新国贸饭店客房位于国贸大厦B座的7-22层,时尚现代的设计和舒适先进的功能相得益彰,所有客房和套房均拥有自然采光的巨型落地窗、快速的WiFi无线网络、超高标准的隔音效果以及干湿分离的卫浴间,可以充分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打造美妙的消费体验。新国贸饭店的精酿鲜啤吧和全日制餐厅分别位于国贸大厦B座的1层和2层,为客人提供独具特色的啤酒美食。餐厅专注提供健康、营养均衡的佳肴,涵盖中餐和东南亚最受欢迎的美食;现代感十足的精酿鲜啤吧,采用最优良的当地和国际配料,制作特色和时令啤酒及麦芽酒,口味诱人,已成为受人追捧的聚会场所。新国贸饭店在国贸大厦B座的3层设有1,200平方米的会议空间,由320平方米的联合工作室、15间多功能会议厅和380平方米的DIY多功能厅组成。联合工作室划分为多个空间,可容纳4至300人,拥有许多舒适的座椅以及单独的插槽、电源和USB端口,其附近的咖啡甜品台全天供应美食饮品。15间多功能会议厅共有两种风格:生活化会议室是配备高科技设施的现代化办公室,而灵活会议室则为传统的空间增添了一丝清新的感觉,各会议厅均设有媒体墙和舒适的座位,同时配有综合科技装备,允许多个设备与屏幕共享,人性化的白板嵌于墙壁可倾斜使用。DIY多功能厅是一个毫无虚饰的极简空间,其中的现代图书室配备豪华座位,并有一个电子壁炉显示屏,能够让宾客在此充分发挥创意。新国贸饭店最具特色的3,500平方米健身中心分布于国贸大厦B座4、5两层,其工厂式的风格、原始设计以及涂鸦绘画均以地下文化为灵感,运动空间宽敞明亮,设备布局合理清晰,配备有顶尖的训练设施,24小时不间断营业,能满足不同人群全方位的健身需求。新国贸饭店自2017年5月份开业以来,凭借完备的硬件设施、潮酷的设计、卓越的服务等,在入住率,口碑等方面皆取得佳绩,荣获《漫旅》评选出的漫旅中国旅行奖-特别推荐新开业酒店奖、国际顶级旅游杂志《悦游》评选出的全球100家热门酒店之一、中国旅游饭店协会颁发的最佳新生活方式饭店大奖和杰出饭店餐厅奖以及顶级旅行杂志《时尚旅游》评选出的金选科技先锋酒店奖等多项大奖。(四)公寓国贸公寓由南、北两座30层高的公寓楼组成,建筑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为进一步提升国贸公寓档次以及市场竞争力,公司于2018年4月开始对国贸公寓进行整体装修改造,包括对房间内部进行装修;对部分户型重新布局;增加新风系统、空气净化过滤系统及净水系统;对大堂、走廊及入口门廊等公共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更新原有电梯及机电系统;增建游泳池、幼儿及儿童嬉水区等。待国贸公寓装修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综合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使入住国贸公寓的客人能充分享受便利的生活及舒适与放松。日常生活所需近在咫尺,若是想放松、娱乐或购物,只需几步即可到达国贸商城,超市、银行、旅行服务、餐厅、百货商场应有尽有,可充分满足入住客人的需要。另外,结合国贸中心东楼改造工程一并进行的地下国贸站轨道交通、公交、步行等一体化项目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批复通过的《地铁国贸站增设换乘通道项目建议书》,地铁国贸站将建设具备完整功能的地下4层建筑,新建换乘通道、换乘大厅,同步改造既有换乘通道及相关设备系统。同时,政府还将推进国贸中心至财富中心地下空间连通工程。以上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改善国贸中心及附近区域人们出行环境,进一步增强国贸中心与外部的连通性。未来,公司将继续凭借多年形成的区位优势、综合优势、品牌优势、服务优势及创新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巩固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600008 2021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在环保行业发生深刻变局的背景下,报告期内,公司全面升级了“生态+2025”战略,在“有质量增长,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要求下,围绕业务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升维,坚定开启新发展征程。报告期内,公司一手抓集团化重组整合,集中优势资源,聚焦环保主业,完成各业态的实质融合;一手抓经营发展,精研技术,精准投资,精益运营,精细管理,实现经营业绩的稳步提升和经营质量的持续优化。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2.33亿元,同比增长15.65%;实现归母净利润22.87亿元,同比增长55.58%。1.主动聚焦战略,坚定做强环保主业,经营业绩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变更为“首创环保集团”,证券简称变更为“首创环保”。通过发挥集团化资源统筹与业务协同优势,以客户为中心,在实现客户价值主张的同时,推动公司有质量增长,可持续发展。新的公司名称、简称体现了公司对生态环保产业更加深刻的系统认知和更为坚定的战略选择。公司深入践行“生态+2025”战略,凝聚优势资源,聚焦环保产业,不断巩固环保业务主业地位,报告期内,公司环保主业取得长足发展,经营业绩呈持续上涨态势,城镇水务运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34%,营业利润同比增长76.79%,固废环境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57%,营业利润同比增长52.04%。城镇水务运营业务方面,公司实现新增投产水处理能力约146.04万吨/日。2021年天津、湘西等地新增供水产能,北京、天津、东营、临沂、新乡、青岛、娄底、汕尾、宜宾、仁寿、六盘水、合肥、铜陵等地新增污水产能,运城、龙庆、定州、安阳、恩施、娄底、海宁、务川、郯城、邵阳等地部分存量项目完成水价调整,供水收入及污水处理收入,同时公司坚持精益运营,通过识别各类关键生产要素和节点,积极调度,生产效率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业务方面,福州、常熟、宿豫、将乐、昌江五个项目全面转商运,宿豫乡污改造、栾城区古运粮河、淮安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按进度确认收入。固废环境业务方面,公司推动遂川焚烧、深州焚烧、玉田焚烧、鲁山焚烧及鲁山生物质、永济焚烧、杞县焚烧及杞县生物质、都昌焚烧等9个项目完成72+24小时试运行,实现新增焚烧建设转运营规模4,000吨/日,推动南昌焚烧二期、吉首焚烧、普洱焚烧、南乐焚烧等项目的工程建设工作。同时,海外业务疫情影响同比减弱,固废业务版块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效益得到改善和提升。2.精准投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资产结构持续优化公司始终关注投资项目募投管退全周期管理环节,严格项目准入与退出标准,以提升环保资产整体质量为己任,报告期内,一方面通过落实精准投资策略,重点布局优势区域和目标城市,优化投资标准,加强投资测算,轻重并举,优化了新增资产质量与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制定项目退出标准,科学识别低效运行资产,坚定退出。报告期内,公司累计新增项目74个,签约规模189亿元。公司加大轻资产市场拓展力度,明确了轻资产业务的投资原则与标准,建立市场拓展协同激励机制,密切跟进市场拓展进度,项目落地效果显著,全年累计获取轻资产项目51个,签约规模合计120亿元,较上年同期提升122%。其中,城镇水务业务获取项目31个,生态环境业务获取项目9个,签约规模分别为50亿元、67亿元。固废环境业务和工业大气业务新增签约轻资产合同额也实现同比稳步增长。重资产业务拓展方面,坚持精准投资,新增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制定了差异化的投资标准和策略,聚焦优势区域,力拓优质项目。全年累计获取重资产项目23个,签约规模69亿元。其中,城镇水务业务新签约项目21个、金额53亿元,新增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签约、并购焚烧发电业务项目2个、处理能力4,400吨/日。以客户为中心、深入挖掘存量客户需求的效应凸显,新增项目中,74%来自于存量城市。同时,公司锚点重点优质区域,在省会城市贵阳实现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聚焦战略,加强资产管理,实现资产结构优化升级。公司累计完成深圳水务、通用首创、上饶填埋、平湖焚烧、新乡危废等项目退出工作。3.精益运营、精细管理,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公司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以生产运营关键环节和要素为管理抓手,加强能力建设,推动项目运营效率提升,打造运营项目全周期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经营解困等专项行动推动存量项目提质增效,各细分业务存量项目运行情况显著优化。城镇水务方面,公司建立了项目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形成从投资到工程建设,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事项督导机制。全年完成结决竣事项48个,新增转运营规模154万吨/日,未出现一起超概问题。同时,持续跟踪历史遗留商务或工程问题,有效化解了18个项目的重点风险事项;聚焦“水价、水量、水费、政策”等关键要素,持续提升运营效益。完成15家项目公司水价调整(其中供水1家、污水14家)。公司持续推动技业一体,通过技术改进等方式解决项目运行中的问题,其中,供水项目公司通过水泵、风机节能技改等措施,实现吨水电耗同比下降3.97%。固废环境方面,公司注重高质量交付,通过集中采购,严格工程预算管控等方式,实现工程成本结余,同时通过制定并推进详细的工程计划,强化进度管理,确保项目按时交付。推进运营项目精细化管理,存量焚烧项目垃圾量提升1,040吨/日,杭州餐厨和鲁山收运2个项目完成贴费调价,运营期贴费电费综合回收率有效提升;制定技改实施方案,统筹技改实施,其中重大技改项目南昌焚烧项目锅炉增容,实现单炉锅炉蒸发量提升超过20%。生态环境方面,公司主抓项目转商运,年内实现福州、常熟、宿豫、将乐、昌江五个项目全面转商运,固原、内江、三亚等多个项目部分转商运;同时,以客户满意度为抓手,推动项目稳态化运营。4.精研技术,深化课题全过程管理,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显效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践行“生态+2025”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速构建科创管理体系,组建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贯彻“技业一体”基本理念,稳步推进科技研发和技术产品化机制创新。报告期内,公司深入推进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包括4项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集团重大研发项目及23项自主立项课题。其中,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顺利通过住建部组织的以张杰院士为组长的专家验收,形成5项科技成果,4项工程创新,开发了3个核心技术。集团重大项目“污泥处理组合工艺及关键设备开发”,形成污泥处置工艺2项、污泥处理设备3套、环保型复合脱水药剂4项、中试平台1个,开发的两套污泥工艺有效降低了投资和运行成本,所研发的设备在四个项目上推广应用,实现销售收入2,700多万元。自主立项课题方面,公司加强自主立项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建设,组织结题14项,新立项2项。同时,公司完成“中荷中心”一期成果总结并推进二期建设,公司第一个博士后培养顺利出站。报告期内,公司技术荣誉屡有斩获,课题《市政水处理紫外线消毒与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水陆网一体化智慧运营平台”(WEAM)成功入选北京市第三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课题《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雨洪调控方法及应用》获得宁夏水利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首创环境科技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共2项成果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证。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授权专利总计565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10项;软件著作权106项。5.管理创新,激发生产经营活力,挖掘业务链条管理价值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创新管理模式、挖掘管理价值持续开展管理创新工作。一方面,公司加强资产管理,发挥项目资产管理优势,寻求加速资产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新路径;另一方面,公司持续优化采购体系建设,加速各业态采购融合,通过集中采购的持续推进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公司重视数字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业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按照“募投管退”的全周期视角,公司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增强资产经营能力,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等资产经营工作,优化资产质量,提高存量水务资产的流动性。报告期内,公司富国首创水务REIT于上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首批试点公募REITs中唯一一家以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基础资产的产品。为保证一个良好的公募REITs开端,首批REITs是监管部门优中选优的结果。本次REITs的发行将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为环保产业资产定价开辟新途径,同时将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资产质量。首创水务REIT作为全国首批行业唯一涉及水务领域的产品成功上市,是行业、资本市场、国家监管机构对公司精益运营能力的认可,是公司坚持长期价值主义的印证。同时,公司大力盘活存量资产并积极引进外部合作,积极准备益阳首创挂牌工作并完成了华容首创挂牌,同时推进ECOResourceRecoveryCentrePteLtd清算注销事宜;公司与住友商事会社深入合作,将山东区域内15家项目公司注入合资公司,在不丧失项目控制权的前提下,加速了资产的周转速度。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完善“四个统一”采购管理体系,建立了覆盖“水务、固废、大气”3个业态的集中采购目录,统筹推进各业态开展集中采购,全年集中采购覆盖率达到42.3%,与集采前对比,节约成本近1亿元。推动采购技术标准化建设,全年完成4类10个品类设备类采购技术规范。同时,加强供应商注册、准入、战略合作及评价闭环管理,为加强沟通合作,组织举办6个品类分专业供应商大会。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加大各类职能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力度,迭代优化财务、协同办公、人力资源、合同管理等系统功能,并将成熟应用的系统适时推广至相应子公司、子单位;另一方面,公司同步推进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报告期内,持续推进管网业务管理系统、云GIS管理平台、云抄表管理平台、云报装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分析与开发,深化业务数字化管理,强化业务管理的精准性和规范化。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城镇水务业务。十四五期间,预计县级以上城镇水务市场空间增长趋缓,村镇水务市场等下沉领域仍有可为;智慧水务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中央提出“新基建”,进一步促进了智慧水务的发展。从城市化进程催生的配套服务投资需求客户需求更加体系化,厂网一体、供排一体、城乡一体等趋势不断增强,政府客户信誉度和支付能力是城镇水务业务最重要的考量之一。城镇水务市场集中度低,区域壁垒较为严重,资本类央企聚焦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新需求,纷纷跨界进入,水环境行业竞争不断加剧。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进和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的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仍存在一定市场空间,城镇环卫千亿市场有待释放,场地修复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存量需求集中在设备提标改造和新兴固废处理,增量市场从城市向县域下沉,从东部沿海区域向中西部区域转移,且客户更青睐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理其他垃圾的服务;精细化运营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成为行业的共识及竞争的关键所在。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催生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对企业综合性处理能力提出新要求;政府推动居民收费,补充垃圾处理费来源,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东部沿海和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仍是固废处理业务布局的优选之地。焚烧发电竞争格局基本确定,集中度上升,城镇环卫和场地修复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参与者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地方环保平台加速成立,大型央企、房地产企业及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市场竞争加剧。生态治理业务。政策导向从传统治污防涝到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需求升级,环保行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平衡更加完善;从BOT、PPP到EOD,越来越多的经营责任推向社会资本,现代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政府改革不断深化,更加侧重公共服务的出资人和监督人角色。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非经营性资产占比加大,对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形成严峻挑战;生态项目的流域化和区域化,呈现多目标、系统化、长效、提质等特点,对全周期项目管控、高品质运营和数字化手段提出了高要求;政府客户需求存在区域级差,央企和平台公司成为新的客户主体。传统水务企业中,领头民营水务企业被国有化,回归细分领域;地方水司业务收缩,聚焦本地,打造地方性环保集团;新入场央企寻求专业运营合作。资源能源服务业务。行业处于发展窗口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30%的节能项目都是通过EMC模式建造与营运的;国内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才刚刚起步,但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积极推广;产业规模巨大,产业总产值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要求,节能减排需求将持续爆发,环保行业本身也将进入资源化和能源化的新阶段,第三方服务存在较大市场空间,对企业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企业数量较多,规模两极分化。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指导意见》突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品质,提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相关要求,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发布“生态+2025”战略规划,重新梳理并明确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全面升级“水、固、气、能”业务组合,基于过去“水务+固废”业务布局,聚焦主航道,优化确定了“5+4+1”的业务组合,即城镇水务、固废处理、大气工业、生态治理、资源能源5个基础业务,工程技术、环保装备、智慧环保、资产管理4个价值链业务,科技创新1个支撑业务。其中,城镇水务业务主要围绕城镇供水、城镇污水、农村污水及污泥处置业务开展;固废处理业务以公司控股公司首创环境为载体,主要开展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协同处置其他垃圾、城镇环卫一体化和场地修复等业务;大气工业业务以城市大气监测、咨询与治理服务,工业园区环境监测、咨询与综合服务,以及工业企业环境综合服务等业务为核心方向;生态治理业务主要业务方向为城市排水系统治理、城市雨洪及地表水体系治理和村镇环境综合治理;资源能源主要业务方向包括市政供热、工业园区能源综合服务、公共建筑节能降碳和工业设施节能降碳。价值链业务中,工程技术业务主要提供高端建造服务,确保高品质交付;环保装备业务以为其他业务提供各类装备制造服务提升业务投资拓展竞争力;智慧环保业务围绕公司数字化转型开展,推动公司业务模式创新,并实现对外销售;资产管理业务则以高效管理公司各类项目资产为重点,驱动资产周转率的持续提升。其中,大气工业及环保装备等业务的开展,公司正通过收购和整合首创大气的方式实现,以完成公司整体业务布局。报告期内,特许经营是公司环境服务业务的主要模式,通过BOT(建设-运营-移交)、TOT(移交-运营-移交)、ROT(改建-运营-移交)、DBOT(设计-建设-运营-移交)等方式与地方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在特许经营期内从事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提供达标稳定的基础设施服务,同时获得持续合理的投资收益。近年来,PPP模式逐渐成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运作的主要方式,政府将BOT、TOT、ROT、DBOT等类型项目以单个或打包的方式,与环保企业签订PPP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或特许经营协议。随着公司在环保领域运营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及品牌认知度的提高,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EPC+O(总承包+运营)、DBO(设计-建造-运营)、O&M(委托运营)等轻资产模式也成为公司业务拓展的新路径。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作为北京市国资委下属上市企业,公司在国内环保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广泛的市场网络、丰富的运营经验、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多元的融资渠道。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深入研判,明确了未来战略方向和业务布局,描绘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愿景,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引领者。1.高价值企业品牌信誉首创环保于2000年4月上市,报告期内正式更名为首创环保。自成立以来,在北京市国资委、首创集团的带领下,经营业绩在行业内一直名列前茅,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公司报告期内,对外发布了“生态+2025”战略发展规划,清晰描绘了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经过二十多年的深耕细作,公司已经形成全国性布局,备受各地客户认可。公司城镇水务业务经过20余年的稳扎稳打,水处理能力达到2,500万吨/日,位居国内水务行业前列;垃圾处理量总设计规模为约1,437万吨/年,拆解电器及电子设备量总设计规模约为320万件/年,尤其是江西、河南等地,现已形成比较优势。公司聚焦主业,在主业领域拥有较强影响力,自2003年水务行业举办“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活动以来,公司每年均位列十大影响力企业前列。公司固废业务子企业首创环境已连续十年跻身“固废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名单。2.稳定高效的市场拓展能力一方面,公司针对传统水务及固废类项目,公司拥有充足的市场拓展人才储备,具备熟练的业务拓展技巧,完备的投资测算模型,标准且高效的项目投资流程与机制,为项目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已初步构建“水、固、气、能”多业态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具备为客户解决综合环境治理需求的能力。公司还将继续丰富业务类型和价值链条,未来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揽子环境治理服务。此外,目前公司业务布局广泛,具备一定的城市客户基础,公司将已经营城市做为未来市场拓展的主线,充分发挥项目属地优势,增强客户粘性,提高存量城市市场占有率,持续挖掘城市市场网络的巨大价值。3.持续提升的卓越运营能力经过超过20年的深耕细作,卓越的运营能力已成为公司在行业的名片,一方面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管理降低综合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产出效率,持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城镇水务方面,公司积极推动管理革新,充分发挥运营大数据的平台优势,持续缩小产销差率,降低吨水药耗、电耗。凭借规范运行的责任担当和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普遍得到了项目所在地政府的高度好评。固废业务方面,公司抓牢项目关键生产环节和要素,通过提升垃圾量、降低厂用电率、技术改造等方式,持续提升焚烧项目吨入厂垃圾上网电量,发电产能得到较大提升。其中,重大技改项目南昌焚烧项目锅炉增容,实现单炉锅炉蒸发量提升超过20%。4.低成本、多元化的融资能力公司是AAA信用评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现金流稳定,抗周期性强,拥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公司于2016年至2021年在交易所共发行10次公司债产品、银行间市场共发行14次超短期融资券、8次中期票据,累计发行金额305亿元,平均发行利率约为3.91%。同时,公司围绕盘活存量资产、控制资产负债率、降低融资成本、赋能公司发展等方面不断尝试金融创新,实现多个金融产品的先行先试,树立了资本市场创新融资的典范。2021年6月21日,首创水务封闭式基础设施公募REITs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基础设施公募REITs正式启航。本次“富国首创水务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项目,经公开投票和专家评审团意见,最终荣获2021年资产证券化“前沿奖”之年度最佳发起机构和年度最佳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两个奖项。同时,公司被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2021年度“优秀基础设施公募REITs参与机构”。本次获奖系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公募REITs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公司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金融创新试点的激励与高度认可。同时,对于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创新形象、加深与投资者的联系、提高资本市场认可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公司将继续加深对各种金融改革措施的研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助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5.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研发能力公司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水固气能技术研发体系、技术产品体系、人才技术能力评估与激励体系等不断优化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与制度,提高公司科技创新管理效能;构建“1个技术委员会+1个协同创新研究+N个专业科技创新平台”,承继中荷一期成功的“项目制+平台化”运作模式,积极探索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前店后厂”式密切融合,畅通产学研用链条,实现科技能力扎根。公司不断增强综合技术创新能力。兼具产业发展与实际运营需求,深思布局科技创新方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公司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首-哈未来水质净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产业化中心”等科创平台作用,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品应用推广,凝练产业化能力。公司先后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搭建校企合作中试平台,构建首创技术生态圈,推动公司核心与前瞻性技术开发。设立中南大区研发分部,稳定运行东坝污水处理中试基地、徐州供水技术中试基地,启动建设污泥设备中试基地,夯实研发技术与产品的实际应用示范能力。报告期内,首创环保集团已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基于华为IPD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标志着科技创新工作步入正轨;完成10余项公司科研课题立项工作,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首创环保集团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并行的发展路线,重视科技型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人才序列管理制度已完成编制。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1.报告期内产能和开工情况2)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中南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2.生产信息3.销售信息(1).自来水供应板块1.1各地区平均水价、定价原则及报告期内调整情况1.2各客户类型平均水价、定价原则及报告期内调整情况(2).污水处理板块2.1各地区平均水价、定价原则及报告期内调整情况2.2各客户类型平均水价、定价原则及报告期内调整情况1固体废弃物处理(1).固体废弃物处理产能及在手订单情况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设计规模为年处理垃圾量约1,437万吨及年拆解电器及电子设备量约320万件。公司固废在建产能中预计6,600吨/日将于2022年完成72+24小时试运行或并网发电,包括:江西省南昌市泉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湖南省湘西吉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云南省普洱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河南省驻马店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报告期内,公司签约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远期规模1400吨/日,近期实施规模800吨/日),收购河南省驻马店市驻马店泰来环保能源有限公司85.64%股权并购项目(设计远期规模3000吨/日,近期实施规模1800吨/日)。报告期内,公司签约北京市东城、朝阳、顺义及任丘、福州、河南正阳县等地环卫项目,新增年化服务费12,726.75万元;签约北京市顺义区、阜阳市界首市、淮南市、瑞金市、上栗县等地的场地修复业务,外部合同额达11,104.3万元。(2).垃圾焚烧发电情况(3).固体废弃物处理资质情况(4).主要经营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5).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情况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政策层面,“大环保”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一是政策深耕绿色发展,利好固废、城镇水务、大气板块。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的政策蓝图愈发清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二是“3060”目标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助力节能服务、工业降碳、生态修复板块发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将从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生态碳汇四方面发力。这将对环保行业低碳高效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固废处置、污水处理不断向资源化方向转变,同时为节能服务、工业降碳、生态修复市场带来稳定增长预期。三是政策改革市场化导向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垃圾焚烧发电国补退坡、供水定价市场化和成本监审政策将逐步落地,对垃圾焚烧、城镇水务经营挖潜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广,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业务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四是客户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和企业二元主体转变。随着污染监测、管控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完善,政策趋向更精准科学、法制化。排污主体社会责任、法律责任界定更加精准、清晰,有效推动治污主体由政府向企业转移。市场需求层面,需求趋势主线清晰首先,服务模式由单点治理向系统化、综合治理、协同化转变,未来,以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系统工程、生态治理+产业运营的EOD模式、静脉产业园向动脉产业园转变为代表的综合治理需求,将成为主流。其次,以新技术驱动新产品、新业态、新需求成为关键,在投资红利逐步消失的大背景下,依托核心技术解决行业、企业痛点,实现降本增效,在渗滤液、生态修复、工业超低排放等领域孵化新的市场需求,成为构建护城河的关键。再次,智慧赋能成为需求跃升的关键一环。线上加线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极大拓宽政府、企业客户的需求边界,建立公司业务与客户的深度绑定。最后,市场需求的绿色、可持续导向强化。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EPC+O项目数量持续增多,客户对产品的绿色、环保品质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层面,市场主体竞合深化一方面,资本属性的国有企业与技术和服务属性的民营企业,经过前期的整合,初步形成了国民互生的生态格局;同时随着大型央企、地方性国资以资本、资源优势为切入点,跑步进场,行业竞争强度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从跑马圈地进入资源整合优化的新阶段,未来围绕产业链的前后向整合,将形成一批平台型企业,竞争主体也将向全产业链经营的平台型公司转变。基于新的竞合关系情境,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将主要聚集于技术、管理、产业链整合三个方面。未来,能否契合市场需求,培育领先的综合技术方案定制能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产业链的横纵向整合,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竞争位势。因此,以技术、管理、整合能力驱动的轻资产业务,须成为公司重点发力方向。(二)公司发展战略报告期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复杂变化,公司所处环保行业当前也正经历变革转型,项目释放空间收窄,行业驱动要素发生结构性变化,客户需求升级。在此背景下,公司全面升级“生态+2025”战略,提出“共建清洁、美丽、繁荣的幸福家园”的企业使命,更关注公司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秉持“成就客户、持续创新、至诚至信、共担共享”的价值观,坚持客户需求导向,坚持高质量发展,内生能量,外聚资源,在“开拓城市化、项目产品化、价值多元化”三元驱动下,持续加固客户黏性,优化资产结构,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稳增长、可持续、新发展和高价值”五位一体指标的持续向好,实现“有质量增长,可持续发展”,推动公司朝着“值得信赖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引领者”的愿景不断迈进。(三)经营计划202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公司积极应对,拥抱变化,在“生态+2025”战略引领下,以释放集团重组整合红利为主线,聚焦“融合、发展、升维”三大主题,稳步推动“五位一体”指标持续向好。具体将开展以下三类工作:一是夯实发展基础,匹配集团化运作模式。梳理并优化组织管理架构、管控体系和业务运作机制,为业务进一步融合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基础管理,提高服务意识,保障业务安全高效开展。二是强化协同发展,发挥集团化平台运作优势。深挖市场协同潜力,统筹市场管理,优化投资策略,充分调动城市公司及业务拓展区积极性,实现跨业态订单获取;推动实现规模化管理增利,通过战略集采等方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三是启动发展升维,培育新生发展动能。各业态积极修炼内功,提炼富有竞争力的能力和产品;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立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流程,加大研发支出,形成技术产品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及信息化建设,助力业务管理能力提升。(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竞争加剧风险城镇水务、固废处理等传统PPP项目市场日趋饱和,同时,行业所固有的地域属性加大了公司进入新水务市场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业务扩张的速度。另外,随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大型投资项目的涌现,众多工程企业、金融机构纷纷跨界进入,水环境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应对措施:公司积极调整经营思路,通过深耕城市、增强客户黏性,寻求市场策略的升维,通过加快推进项目产品化,推动业务模式的升维,通过深入挖掘多元价值,探索业绩增长路径的升维。开拓城市化、项目产品化、价值多元化“三化驱动”是我们的破局之道。开拓城市化体现了市场策略的升维,关键在于依托全国化项目布局优势,通过重点区域持续深耕,强化市场护城河,推动从“行商”到“坐商”的转变,从而在项目“内卷时代”脱颖而出。项目产品化体现了业务模式的升维,关键在于发挥已有大量项目的运营优势,加速推进项目“技投建运”闭环,并识别和提炼关键的能力与技术,进一步封装为模块化产品,实现对外销售,推动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价值多元化体现了增长路径的升维,关键在于依托集团化的业务组合优势,从过去单产品的市场拓展,扩展为单客户的全产品服务,提升盈利能力,推动从规模到效益的转变。2.运营风险由于公司业务的生产成本均受电价、药剂价格及人工成本等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性,如生产成本上升,将对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目标实现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在需求紧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客户寻求最优性价比的环保问题解决方案,更加注重成本、质量等核心要素。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通过统一供应链标准,提高品类集中度,扩大采购批量,进一步降低公司采购及运营期成本与管理复杂度,为公司实现了高品质交付、高标准迭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聚焦经营性现金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加强回款调度。三是加强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意识和实现路径,充分利用公司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研发能力,通过技改、研发推广等实现技术导入,既满足高品质交付标准,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公司部分运营项目通过新技术导入,生产效率有较大提升。
600008 2021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1.公司的主要业务公司致力于成为最值得信赖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业务范围包括城镇水务、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废处理和绿色资源管理等。公司城镇水务战略版块通过投资、建设和运营,提供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和排水管理业务,构筑城镇水务综合保障体系。公司水环境综合治理战略版块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为己任,聚焦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流域综合治理、村镇水环境及湿地公园五类核心业务,提升城市及乡村环境承载力,创造和谐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公司固废处理战略版块以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首创环境(HK.03989)为平台,通过打造市政和商业废弃物处理、危废处理、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及环卫一体化处置等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固废垃圾收集、储运、处理全产业链。公司绿色资源管理战略版块以首创污泥、首创热力等专业公司为实践平台,探索在污水、污泥及固废处置过程中实现废物资源化,促进能源有效回收利用。具体包括智慧供热、污水热源提取、污泥资源化、再生水等。同时,公司围绕主业积极发展新兴业态。2020年,公司与河钢乐亭钢铁有限公司签约河钢产业升级及宣钢产能转移项目水系统BOT项目,进军钢铁工业循环水,进入工业水领域。2.公司主要业务的经营模式特许经营是公司环境服务业务的主要模式,通过BOT(建设-运营-移交)、TOT(移交-运营-移交)、ROT(改建-运营-移交)、DBOT(设计-建设-运营-移交)等方式与地方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在特许经营期内从事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提供达标稳定的基础设施服务,同时获得持续合理的投资收益。近年来,PPP模式逐渐成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运作的主要方式,政府将BOT、TOT、ROT、DBOT等类型项目以单个或打包的方式,与环保企业签订PPP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或特许经营协议。随着公司在环保领域运营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及品牌认知度的提高,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EPC+O(总承包+运营)、DBO(设计-建造-运营)、O&M(委托运营)等轻资产模式也成为公司业务拓展的新路径。3.公司所属行业的情况说明公司所在的行业包括城镇水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固废处理和绿色资源管理。其中城镇水务主要涉及城市水资源和水安全管理,通过开展供水服务、城市排水管理和污水处理业务,构筑起城市水务综合保障体系,满足民生领域的多种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提质增效等方面发展潜力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涉及生态环境综合改善,治理需求正处于密集释放期;绿色资源管理涉及智慧供热、污水热源提取、污泥资源化、再生水等,实现废物资源化,变废为宝,促进能源有效回收利用;固废处理涉及垃圾收集、储运、处理等,在满足民生需求、改善生态环境、资源回收利用等三个层面都有涉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2021年3月国家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的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新理念将更受重视,这也将相应地释放出更大的环保需求,形成市场竞争新格局。从政府层面看,各地将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速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补足短板的进程。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炉,“绿色发展”将进一步融入生产生活,而在“后疫情”时代,大环保领域将成长出新市场、新需求,特别是生命健康、环境安全、水环境治理、医废处置、垃圾分类等领域值得高度关注。具体而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将助推垃圾焚烧发电业务持续增长,以垃圾焚烧为主的协同处置业务预期增多;在污水处理领域,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受关注度提高,提高水质安全的迫切需求将带来全新市场空间;在无废城市建设利用领域,医疗等特殊废弃物及包装产品使用量的增加都对垃圾处理路径提出新要求,将引领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利用的新方向;在环境节能领域,预计各地在疫情过后将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为城市综合节能改造市场带来新活力。从民众层面看,环境安全成为正常生产生活的决定性要素,民众为维护良好环境而付费的意愿度有所提高,这有助于推动城乡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资源化、无害化,共同引领生态环保新风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环保行业上有以下规划治理重点和需求,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治理节点方面,生态价值(EOD等)模式创新与突破被提上议程。从2020年底开始,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连续出台多个文件,重点聚焦生态补偿、EOD、存量盘活类项目落地,特别推出示范项目或案例集。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同意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的通知》(环办科财函〔2021〕201号),同意36个项目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工作。同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可以看出:(1)EOD模式是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的模式,政策面对生态补偿/EOD类项目落地性相当关注,是未来政策的主推方向。(2)中央部委文件直接为项目模式做指导,文件制定逐步下沉聚焦,更加务实落地。由于采用EOD模式的项目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区域环境治理项目,这类项目一般规模较大,周期长,需要环保企业深度参与项目全周期建设运营,建立长效机制,因此,大型综合集团将在EOD模式开发的流域治理项目中受益。治理链条方面,污水资源化、城乡一体化,细分领域强弱项、补短板等被日益重视。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历经多年努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靴子”终于落地。目前,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行业报告和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约750亿立方米,但再生水利用量不足100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不足城镇污水排放量的15%,潜力巨大,亟待加快推进。《规划》注重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对再生水利用提出了更高目标。例如“十四五”期间,要求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500万立方米/日,相比于《“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整体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同时,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水务环保行业构建跨业态、跨产业融合机制,成为社会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引导因素。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牵涉到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转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节能降耗方面污水和固废占总碳排的2%,能耗中最大为电耗,环境产业内部由于要降碳所以更注重精细化治理和运营;能源回收方面,未来通过能源回收实现能源自给,甚至外输,如:氮磷的回收,沼气发电等;资源化方面包括循环化,再生水、污泥垃圾综合循环利用等;环境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减污降碳协同方面:通过海绵城市、城市环保管家、工业园环保管家等方式,实现各产业能源可持续发展,提升绿色产业的比例。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固本强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生态+”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精研技术,精准投资,精益运营,精细管理,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优环保主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26亿元,同比增长24.00%;实现归母净利润14.29亿元,同比增长235.33%。1.主动聚焦战略,主动升级,坚定做强环保主业报告期内,公司更名为“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变更为“首创环保集团”,证券简称变更为“首创环保”。公司通过“集团化”资源优势、协同优势,实现全方位服务客户系统化环境治理需求的目标,新的公司名称、简称凝聚了公司对生态环保产业更加深刻的系统认知和更为坚定的战略选择。报告期内,公司凝聚战略共识,在管理层面上对水务、固废业务的各项资源进行盘点与整合,积极推动业务融合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投产水处理能力约39.74万吨/日,其中供水新增约2.70万吨/日,污水新增约37.04万吨/日。公司城镇水务运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90%,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6.34%。2021年天津、湘西等地新增供水产能,北京、天津、东营、临沂、新乡、青岛、娄底、汕尾、宜宾、仁寿、六盘水、合肥、铜陵等地新增污水产能。安阳、恩施、运城、海宁、成都、合肥、务川等地部分存量项目完成水价调整,自来水生产销售收入、污水处理收入相应增长,同时公司坚持精益运营、精细管理,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固废业务方面,公司推动深州焚烧、玉田焚烧、遂川焚烧、永济焚烧完成72+24小时试运行,实现新增焚烧建设转运营规模3200吨/日,推动鲁山焚烧、都昌焚烧、南昌焚烧二期、吉首焚烧、普洱焚烧、南乐焚烧等9个项目建设工作。同时,海外业务疫情影响同比减弱影响,固废业务版块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效益得到改善和提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70%,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5.21%。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报告期内,宿豫、福州项目上年末全部转入商业运营,固原、内江项目本期部分转运,宿豫乡污改造、栾城区古运粮河、淮安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按进度确认收入,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26%。城镇水务建造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1%,主要为铜川漆水河、舞阳、邵阳红旗渠、庆阳、临沂二污扩建等项目按进度确认收入。2.精准投资,加强资产管理,全面提升资产经营效率报告期内,公司ROE同比提升3.37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等额度指标持续增长且轻资产占比提升,公司资产经营效率不断提升。报告期内,依托公司卓越的运营能力,不断强化优势区域布局、优化增量。公司紧随国家发展战略,在“生态+”战略的引领下,积极融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战略中。水务业务方面,公司中标省会城市贵阳南明区五里冲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项目,本次中标标志着公司在黔业务不断深化,也是公司对重点城市拓展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公司第五次中标中山市岐江流域治理项目,是公司深耕粤港澳地区的重要一步。截至目前,中山市岐江流域水体治理先后发布15个项目,其中首创环保集团及联合体中标5个,独占三分之一,中标总金额超160亿元,运营费约23亿元,充分体现了市场对首创环保集团轻资产能力的认可。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重养轻,轻重并举”,在“生态+”战略指引下推动轻资产模式拓展市场,轻资产项目比例逐渐加大。报告期内,公司水务、污泥业务新增签约项目4个,其中轻资产项目3个,为阜阳市阜南县供排水一体化EPCO项目、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前山河流域)EPC+O项目、青岛市城阳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程(一期)EPCO项目。固废业务方面,公司优先拓展存量项目二期和重点区域优质大体量项目,充分发掘协同处理需求,积极推动区域协同、产业协同落地的投资策略。报告期内,新增签约焚烧规模1,400吨/日,签约项目为广东省英德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轻资产业务方面,首创环境积极布局环卫业务和场地修复业务,持续优化投资标准,加强投资团队建设,强化资源整合能力,紧抓市场机遇,确保重点项目落地。报告期内,环卫业务新增签约项目3个,分别为北京市顺义城区及周边道路清扫保洁服务项目、北京市东城城区及周边道路清扫保洁服务项目和河南省正阳县城区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清运市场化运营项目。按照“募投管退”的全周期视角,公司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增强资产经营能力,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等资产经营工作,优化资产质量,提高存量水务资产的流动性。报告期内,公司富国首创水务REIT于上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首批试点公募REITs中唯一一家以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基础资产的产品。为保证一个良好的公募REITs开端,首批REITs是监管部门优中选优的结果。本次REITs的发行将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为环保产业资产定价开辟新途径,同时将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资产质量。首创水务REIT作为全国首批行业唯一涉及水务领域的产品成功上市,是行业、资本市场、国家监管机构对公司精益运营能力的认可,是公司坚持长期价值主义的印证。同时,公司大力盘活存量资产并积极引进外部合作,积极准备益阳首创挂牌工作并完成了华容首创挂牌,同时推进ECOResourceRecoveryCentrePteLtd清算注销事宜;与住友商事会社深化合作事宜涉及的合资协议已签署,并已完成经营者集中审查,正在推进合资公司注册事宜。3.精益运营,精细管理,增长质量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三费占比稳步下降,其中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1.32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水务运营方面,公司通过对重点项目和核心事项的梳理,建立调度、督推、考评等六大机制,不断提升增长效率:一是运营效益不断改善,实现综合水费回收率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供水业务产销差率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二是增收节支成果显著,完成9家项目公司水价调整,对公司业绩实现有效支撑。报告期内存在出水标准提高、电费补贴取消等外部原因,生产成本刚性上涨。公司梳理电价管理清单,督促各项目公司完成直购电、峰谷平调控等工作;同时梳理重点水厂清单,以厂为单位,制定一厂一策方案,督促节能降耗技改项目快速落地,尽快实施。三是运营能力逐步升级,城镇水务聚焦经营发展、品质形象、业务开拓、服务平台四个方面,夯实责任,明确抓手,持续优化运营管理体系。水环境业务不断强化系统方案能力,建立了生态项目资产体系,形成绩效导向型运营指标体系,依托项目全周期的信息共享平台,朝着区域化、流域化智慧运营方向大步迈进。固废业务方面,公司以局部促整体,以整体促发展,实现业务增利,提升项目经营效益。一是积极推进项目转商运,报告期内,新乡焚烧、瑞金焚烧、正阳焚烧等项目转入商业运营;二是推进存量项目垃圾量提升,建立项目层面的协调机制,开展存量项目的业务优化,为健全存量项目投资业务开展相关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了存量项目投资业务工作流程;三是积极推动存量项目上网电量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推动南昌项目技改,并调推进其他存量焚烧项目通过提升垃圾量、适当降低厂用电率等方式,切实提升垃圾上网电量;四是积极推进环卫一体化系统升级,环卫项目中全面实施推广环卫一体化系统的应用,结合各项目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编制相应实施计划,陆续推广实施。4.技术引领,高效应用,打造专业化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达4,637.12万元,同比增长67.23%,有力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以提升管理效率、业务效率为目标,统筹各类信息化项目的开发进度和建设节奏:一方面加大开发力度、迭代优化财务、办公、运营等系统功能,对于应用成熟的系统,适时推广至相应子公司、子单位,以相对一致的节奏推进公司整体数字化进程;另一方面,拓展智慧化产品边界,高度重视科研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迭代升级城市水务信息化、水环境综合管控平台、市级综合环保管理平台等多个产品,同时关注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和相应产品组合的开发,打造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大数据资源中心、大数据应用平台等系列产品,智慧化赋能环保业务。公司的技术体系,从技术研发阶段上来说,可以分成研究、开发、示范应用和推广四个阶段。报告期内,公司从行业发展和技术提升实际需求出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开展PNBC低碳超净污水处理技术工艺包,在线水质毒性监测仪、智能加药控制系统、智能曝气控制系统、连续深度脱水耦合低温干化工艺、污泥深度脱水带式机、淤泥快速处理成套设备、污水处理生物模型建模与运营优化服务、“厂网河”联合调度模拟关键技术等8项技术产品转化推广,促进公司技术价值链的突破升级。同时,公司聚焦影响吨垃圾上网电量的关键因素,分解形成12个模块的专项工作;推广汽轮机在线清洗系统、螺旋输灰机、柴发、磁悬浮风机和渗滤液曝气头等技改实施,助力公司上网电量有效提升,同比提高17%。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开拓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路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3Rwater资源回收型污水再生技术等多项技术工艺包进行工程示范,二次供水装置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供水污泥带式浓缩深脱系统、污水厂能效管控平台、二沉池改良技术、多模式生物滤池、污水源热泵等8项技术产品示范应用。公司持续加强新技术研发,年内稳步推进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和水环境三大领域的集团重大科技项目,并主导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市级科技项目1项。此外,公司加强企业自主立项科技项目研发和管理,年度结题科技项目6项,现有在研科技项目17项。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三、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环境风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水处理及固废处理业务,属于市政公用环保行业,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投资规模依赖性较强。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改革和调整,都将对整个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跟踪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确保公司及时应对宏观政策变动,动态优化公司产业布局,以保持公司业务的灵活性;积极关注行业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及对公司的影响,以更好地把握环保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先机。2.市场扩张及投资风险我国水务行业市场化成效明显,城镇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已趋于饱和,近年来国内水务市场呈现并购重组加剧、项目趋于中小型化的特点,有限的市场空间和获取项目方式的多样化将会给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而水务项目在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也使得市场交易过程向供给方有所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参与水务项目竞标的成本。同时,我国水务行业所固有的地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一些不利于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依然存在,加大了公司进入新市场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业务扩张的速度。另外,随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大型投资项目的涌现,众多工程企业、金融机构纷纷跨界进入,水环境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应对措施:公司将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关注细分市场和行业升级的新机会,加强市场拓展人员的配备,加大市场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时跟踪一线市场信息。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评价标准控制和科学决策管理,强化项目风险管控。此外,公司积极寻求项目拓展新途径,确保市场份额与投资收益的平衡。公司持续发挥品牌优势、运营优势、工程优势、人才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提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3.运营风险由于公司污水处理业务和自来水业务的生产成本均受电价、药剂价格及人工成本等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性,如生产成本上升,将对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目标实现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污水处理服务费及自来水代销价格受特许经营协议及自来水代销合同相关条款、调价周期等因素影响,也存在短期内无法与成本变动相匹配的风险;另外,受政府财政状况、用水客户结构、企业用户效益、居民缴费意识等因素影响,水费回收率存在波动。应对措施:投资端做好风险防控,严选地域,精选项目,推动地方政府将水费支出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证能按时足额支付;强化精益化管理,稳定生产运行,优化成本结构,积极落实电耗和药耗优化工作,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作为北京市国资委下属的上市企业,公司在国内环保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丰富的运营经验、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雄厚的人才储备,公司正通过优化战略布局、创新商业模式,努力成为“最值得信赖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1.聚焦主业,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公司不断聚焦主业,污水处理、自来水生产销售、水务建设、垃圾处理占营业总收入比重从2011年的60%到目前基本全部为环保主业。公司已形成了全国性的业务布局,水务投资和工程项目分布于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范围超过100个城市,并在湖南、山东、安徽等省份形成了区域竞争优势,产生了明显规模效应,并初步实现了村镇水务业务的纵深化拓展。公司合计拥有超过2,344万吨/日的水处理能力,位居国内水务行业前列。自2003年水务行业举办“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活动以来,公司每年均位列十大影响力企业前列。公司固废业务版块已覆盖北京、江西、河南等二十多个省、市和新加坡、新西兰,其中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在国内储备了共73个项目(包括25个垃圾发电项目、7个垃圾填埋项目、7个厌氧处理项目、21个垃圾收集、储存及输送项目、9个危废综合处理项目、2个废弃电器拆解项目及2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总投资额约人民币178亿元,总设计规模为年处理垃圾量约1,372万吨、年拆解电器及电子设备量约为320万件。截至报告期末,国内项目进入建设和营运期共有68个。2.全业务、全产业链、水固协同的市场拓展能力近年来,公司立足传统水处理业务,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形成了包括传统水务、再生水、固废处理、环境综合治理的全业务布局。目前,首创环保已建成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技术、信息化、集采、装备为一体的综合水务平台以及前端垃圾收集、中端垃圾转运分拣到末端垃圾分类处理的固废全产业链业务,可为客户提供包括项目投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系统集成、设备供应、运营维护在内的多项服务。目前生态环保产业的需求不断升级,要求行业从经营项目逐渐向经营城市转变,进入产业的“体时代”。公司将依托业内领先的水务和固废处理产能,创新完善“水务-固废”治理业务协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合作模式,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协同布局环境综合治理业务,把全业务、全产业链、水固协同的市场拓展能力真正打造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及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联合开展的雄安新区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已完工,建设了质量一流、工艺可靠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收集、处理了农村生活污水,以“高标准、严要求”贯彻执行垃圾清扫收运和公共厕所保洁工作。该项目显示出公司在“水务-固废”协同提供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方面的竞争优势。3.超过20年深耕细作形成的卓越运营能力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目前已投入运营的供水规模(控股)约为589.24万吨/日,污水处理规模(控股)约为831.62万吨/日。良好的区域优势是公司未来增量发展的基础,公司在沿海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的资产占公司经营总资产规模的一半,创造了公司大部分的特许经营收入。经过超过20年的深耕细作,卓越的运营能力已成为公司在行业的名片。公司积极推动管理革新,充分发挥运营大数据的平台优势,持续缩小产销差率,降低吨水药耗、电耗。凭借规范运行的责任担当和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首创环保普遍得到了项目所在地政府的高度好评。在后续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占得先机,客户的黏性优势明显。公司以运营优势为基础,推动市场拓展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挥项目驻地优势,积极推进提标改造和二期扩建,拓展轻资产模式,并进一步深耕优势地域产业链发展,辐射周边增量市场,形成以城市为核心的项目群。4.低成本、多元化的融资能力公司是AAA信用评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现金流稳定,抗周期性强,拥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公司于2016年至2021年在交易所共发行9次公司债产品、银行间市场共发行14次超短期融资券、5次中期票据,累计发行金额265亿元,平均利率约为3.93%,低于同期基准贷款利率水平。同时,公司围绕盘活存量资产、控制资产负债率、降低融资成本、赋能公司发展等方面不断尝试金融创新,实现多个金融产品的先行先试,树立了资本市场创新融资的典范。2021年6月21日,公司富国首创水务REIT于上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首批试点公募REITs中唯一一家以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基础资产的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2021年3月27日,公司“2020年第一期创新型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荣获2020年度资产证券化行业汇菁奖之“杰出产品奖”,本次获奖系资本市场对于公司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的大力支持与肯定,彰显了公司在资本市场一贯的良好信用形象。5.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研发能力首创环保以“专业引领、科技引领、创新引领”作为牵引力,践行“生态+”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上升到了引领动能转换战略的高度,以“高效”技术开发为基础,推进“智慧”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发展,支撑供水、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水环境综合治理、智慧水务等业务领域的技术发展。首创环保以促进全公司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协同为重点,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公司“1技术委员会+1技术中心+N专业科技创新技术平台”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稳定运行。公司构建了自来水供应、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村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智慧水务等8大业务领域科技创新技术平台。公司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首-哈未来水质净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产业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先后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搭建校企合作中试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构建首创技术生态圈,推动公司核心技术开发;同时,公司加强东坝污水处理中试基地、徐州供水技术中试基地、延庆污泥设备中试基地建设,保障科技创新平台稳定运行,积极开拓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路径。公司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布局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体系,实现研发成果的落地示范和应用推广,有效提升了公司自主创新和业务服务能力。公司固废业务平台首创环境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发展动力,强化科技赋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从根本上提升运营效率。报告期内,首创环境成立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和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编制完成《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标志着科技创新工作步入正轨;完成10个科研课题立项工作,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首创环境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并行的发展路线,重视科技型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人才序列管理制度已完成编制。
600008 2020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新冠”疫情对保障生命安全、环境安全的水处理行业和固废处理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依托存量资产,加强运营管理,积极用好国家相关支持政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不放松,妥善应对了外部形势的严峻挑战,取得了疫情防控与经营发展的阶段性双胜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2.25亿元,同比增长28.96%;实现归母净利润14.70亿元,同比增长53.42%。1.坚持聚焦战略、发展主业,不断创优经营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克服了疫情的不利影响,收入、利润取得较大幅度增长。这是公司坚守战略定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公司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城镇水务运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72%,城镇水务建造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04%,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80%,固废处理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46%。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投产水处理能力约192万吨/日,其中供水新增约64万吨/日,污水新增约127万吨/日。2020年定州、徐州、马鞍山、广元、铜陵、成都等地水厂新增供水产能,大连、石家庄、合肥、石河子、仁寿、临沂、驻马店、株洲、益阳、广元、运城、鹰潭、临沂、淮南、惠州、济宁、合肥、铜陵、揭阳、荆门等地新增及转运污水处理项目污水处理量逐步增加,益阳、常德、成都、长治等地存量项目提标改造水价调整等原因,自来水生产销售收入、污水处理收入相应增长。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经过在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村镇污水处理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深入实践探索,公司对生态环境治理业务的理解认识、概念设计、组织实施、商业模式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得到中央主管部委和所在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公司加强项目全周期管控,常熟、宿迁项目稳定运营,福州、将乐项目已完成验收并转入运营阶段,固原、三亚、顺义、临澧、内江、淮安等项目将陆续分批进入运营阶段。同时,受益于首创环境(境内)建设工程项目结转及本期新增焚烧、清运项目投运等影响,公司固废处理收入同比增长。同时,公司密切跟踪疫情期间的税费减免等相关政策,积极推动税收筹划,有效降低了疫情对公司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2.以能力驱动资本,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业务发展稳中有新报告期内,公司对于增量项目坚持分业态、分区域和分模式优中选优。依托公司卓越的运营能力,不断强化优势区域布局,提升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效益;投资聚焦国家战略重点区域,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项目规模占比高达68%。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重养轻,轻重并举”,在“生态+”战略指引下推动轻资产模式拓展市场。以公司运营能力为基础,公司积极拓展EPC+O、EPC/PC、委托运营、技术服务等轻资产项目。十三五期间,公司签约中山、合肥、铜陵、三亚等地区多个EPC+O项目和延庆、通州、徐州、务川等地多个委托运营项目。截止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在位于大湾区的中山市中标水环境EPC+O项目4个,中标金额超130亿,运营费约20亿元,是公司技术引领轻资产模式的典型代表。江西省长江最美岸线(彭泽段)示范项目(PPP)项目是公司和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之后落地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在该项目中,公司作为联合体成员之一持有项目公司20%股权,负责其中乡镇污水处理示范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工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公司发挥卓越运营优势,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生态战略作出进一步贡献奠定基础。报告期内,公司下属污泥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同时凭借卓越的技术集成、项目管理和运营经验,新增签约石家庄、运城、平谷、保定等轻资产业务,新近中标青岛城阳EPC+O项目,彰显了公司污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在发展既有业务类型的同时,围绕主业抢抓市场机会发展新兴业态,签约河钢产业升级及宣钢产能转移项目水系统BOT项目,试水钢铁工业循环水领域,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报告期内,公司固废平台首创环境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观念,探索实践多种技术型轻资产投资模式,着力打造智能化环卫产品策划能力,相继在环卫、垃圾填埋场治理和委托运营业务上取得积极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固废平台首创环境积极应对产业政策的变化,确保存量项目享受国家补贴政策,7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相继完成建设及并网。此外,杭州厨余项目二期完成签约,杭州和扬州厨余项目完成调价工作,福州厨余垃圾项目和宁波厨余垃圾项目二期取得积极进展。报告期内,首创环境完成南昌泉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签订,该项目为高水平能力的代表项目,是巩固结构调整成果,向更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的重要举措。此外,首创环境已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深度挖掘周边存量焚烧项目的协同需求,尽快推动纵向协同、横向联动以及区域项目互助互补,形成产业链的协同延伸和扩展。工程管理方面,首创环境从包括:优化设计,严格控制工程总投资;设备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加快工艺提质进度,以减少工程签证量;执行预算动态跟踪,实际费用以执行预算为依据进行动态跟踪;提升工程管理标准化建设,加速工程管理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共享平台等五个方面发力,稳步提高工程效益。3.以管理变革提升效率,加强资产管理优化资产质量报告期内,公司深化投建管理体系,公司制定了严格的投资指引体系,引导业务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轻重并举”“能力驱动资本”的原则进行投资拓展工作;同时,将ROE等指标引入项目评估与相关绩效评定工作中,考核体系更加关注效能指标。同时,通过建管能力提升实现高品质交付,环保建造服务为全年业绩提供支撑。报告期内,公司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对57个重点项目共188件核心事项的梳理,建立调度、督推、考评等六大机制,工作效果正逐步显现:一是运营效益不断改善,实现综合水费回收率同比上升2%,供水业务产销差率同比下降0.57%。二是增收节支成果显著,完成19家项目公司水价调整,对公司业绩实现有效支撑;全年存量项目吨水电费同口径下降12%,存量项目总药剂费同口径下降10%。三是运营能力逐步升级,城镇水务聚焦经营发展、品质形象、业务开拓、服务平台四个方面,夯实责任,明确抓手,持续优化运营管理体系;水环境业务不断强化系统方案能力,建立了生态项目资产体系,形成绩效导向型运营指标体系,依托项目全周期的信息共享平台,朝着区域化、流域化智慧运营方向大步迈进。按照“募投管退”的全周期视角,公司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增强资产经营能力,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等资产经营工作,优化资产质量,提高存量水务资产的流动性。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相关推进工作,选取以深圳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特许经营权的深圳市福永、燕川、公明污水处理厂BOT特许经营项目,合肥十五里河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特许经营权的合肥市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PPP项目为标的资产进行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申报发行。REITs的申报发行将有助于增强公司的滚动投资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同时,公司大力盘活存量资产,完成了宝鸡、渭南、绿源环保等股权转让手续,签订了深水股权转让协议;扎实推进企业结构层级压减,完成4家企业清退工作。4.科技创新持续进步,聚焦专业实现引领,强化全链条价值创造报告期内,公司技术、信息化、采购三个专业委员会稳定运行,持续提升技术方案与技术开发、管理和业务信息化建设、物资采购与供应链的专业能力,为公司降低经营成本、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度公司研发投入首次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78.58%,有力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公司着力新技术研发,年内稳步推进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和水环境三大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并主导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市级科技项目1项。此外不断开展企业自主立项科技项目研发,现有在研项目23项。同时,公司不断推动成果转化,发布多项科技成果。好氧颗粒污泥技术、PNBC低碳超净污水处理技术、工业废水在线水质毒性监测仪等6项新产品新设备已经得到工程示范应用,促进公司技术价值链的突破升级。此外,公司积极参与标准编制,报告期内参与编制5项团体标准、2项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在业内的技术话语权进一步增强。2020年,公司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成管理与业务双线并进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以提升管理效率为目标,促进跨部门、跨平台、跨产业的协同互动与管控落地。全年按照定制化需求,完成智能物料管理系统、云抄表平台、运营综合管理平台、新版协同办公系统升级等38个信息系统开发与升级工作;在疫情期间,专门开发“首创疫情监控分析系统”,开展线上课程103堂,信息化应用成果获得了北京市国资委的宣传推广。业务信息化方面,以提升业务与科技的链接能力为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企业经营管理、项目经营管理、成本造价与商务合约、采购供应链、工程现场与安全质量、水务大脑等20项数字化举措。一方面聚焦内部业务需求,形成了城市水务信息化、供排水智慧一体化等多个产品,实现以数据赋能业务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对外拓展市场,获得了来自同行标杆企业和济南、厦门等区域中心城市的订单,公司数字化业务能力得到广泛认可。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打造“四个统一”的战略采购管理体系,统一合法合规、科学规范的管理规则,完善采购管理制度;统一高效智慧的采购电商平台,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与规范”的采购环境,平台全程无纸化,远程开评标,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尤其是疫情期间,通过远程网络开评标,确保了采购平稳运转;统一分级分类、评估评价的动态供应商管理,2020年度注册供应商达到7300家,通过召开年度供应商大会和分品类供应商会,沟通供需,增进了解,促进共赢;统一集中采购,通过聚合需求,模式创新,起到提质增效作用,推动产业供应链健康发展,公司积极发挥集中采购规模优势,加强上下游衔接,应用供应链金融手段,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2020年11月,首创股份战略采购中心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全国公共采购年度评选”活动中,荣获2020年度“十佳集中采购机构”,集中采购规范性、专业性与实施效果获得行业的认可。二、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碳达峰、碳中和已明确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水务环保行业既是国家治污的工具,也是重要的经济实体。环保企业的碳排放量将是衡量自身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尺,未来必须把降碳作为长期方向,实现市政环保设施减排整体最优解。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管理水平等方面必须遵循正确的价值方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此外,行业发展还将表现出以下格局和趋势:1.经济社会发展为水务环保行业提供新机遇近十年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十年,水务环保行业作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快速发展。未来十年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目标,水务环保行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且随着全球范围的科技进步,工业时代向互联时代发展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在这场创新变革中的多个领域占得先机,占据世界创新排名“后来者居上”的重要位置,由此带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在快速转变中,对环境领域的治理及改善需求前所未有加大。近年来,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及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我国的环境治理提出了面向效果的更高要求,环境产业迎来了新机遇,“环保+”趋势明显。水务环保行业作为环境产业的核心环节,在“水十条”、“PPP”双重政策叠加利好的推动下,率先于其他环保细分领域进入到“环保+”的新时代,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核心,万亿市场空间快速形成并释放。2.政府监管引导水务环保行业规范发展在行业前景乐观的同时,国家不断提高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通过环保绩效考核升级、督察常态化、PPP项目清理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倒逼行业规范发展和能力提升。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再次明确特许经营、PPP模式为行政协议,在业内引发了热烈讨论。这些政策的本质是一以贯之的,实际都是在强调生态环保行业的公共服务属性,必须突出公益性、民生性,引导水务环保企业成为担当责任、追求品质、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3.流域治理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趋势明显纵观行业发展历程,单体水厂和附带管网建设的需求已趋于饱和,竞争呈现“红海”特征并日趋激烈;而流域治理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密集释放,“新蓝海”正以“跃迁”的方式快速形成。国家政策也在强化这一趋势,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等大流域治理创造了系统性机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优先战略扩充了区域发展空间。未来,我们将以集聚深耕的方式,优选营商环境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经营城市、经营流域、经营系统,依托单个业务不断升级,最终提供“环境、资源、能源”一揽子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4.智慧水务、智慧环保随智慧社会而发展未来的城镇建设更强调基础设施智慧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这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特点。一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字化转型将成为“面时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制胜因素;二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环保资源化、能源化提供了可靠基础,未来环保“体时代”的部分特征已经初现;三是高铁等交通方式日新月异,加快重构城市格局,也催化着“场时代”的EOD新模式加快推广。水务环保行业作为重要的公共事业,便利性、智能化是顺应智慧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互联技术驱动为代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繁荣,正在颠覆传统逻辑,重构行业模式。从业态变化看,需求的变化导致水务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技术与跨界模式不断输入,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核心企业从各个角度介入水务环保领域,竞争从行业内演变成跨行业,日趋激烈和复杂。5.以生态环境总体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随着国家对环境从治理到改善的需求转变,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水务环境企业超越传统的水务圈层,将不同角度、不同周期、不同层次的多维度目标统筹规划,寻求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务的协同发展和服务,实现生态环境总体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水务环保行业的核心价值,不再是仅仅满足于供水和污水处理以及末端治理的基本需求,而是要构建多元、开放、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能源、环境的循环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共赢的智慧、文明的小康社会。这些新变化、新挑战,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行业思路,创建全新的行业生态思维,围绕用户,政府、企业、社会与公众,相互聚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形成多样性的业态和更高的整体结构效率,为用户提供体系化服务,为用户创造更丰富、更独特的价值体系。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下,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潜力大,韧劲强,动力足,每一个新兴行业伴随集中度的提升,都必定会诞生一两家引领全球的龙头企业。从环保行业来看,政策红利“大水漫灌”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具备核心能力的“种子选手”,才能在历经市场洗礼之后,真正分到丰盛的“蛋糕”。当前环保行业的技术化和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公司将响应时代呼唤,勇于继续承担探索者、领军者的角色重任,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生态环保产业集团。(二)公司发展战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公司经过了21年的长期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能力基础,当前正逐渐进入发展模式升级转型的关键期。未来,公司将积极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深入践行“生态+”战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聚焦环保资产的高效经营能力,进一步加快“动能转换”步伐,锚定长期价值,精研技术,精准投资,精益运营,精细管理,强化“卓越运营、技业一体、金融资管”三元驱动,主动推动组织变革,全力优化人才结构,多措并举扩充资本,加快培育轻资产能力,并协同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合作伙伴、社会公众,持续构建产业合作生态链条,朝着打造世界一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的目标奋力前进。(三)经营计划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按照“生态+”战略规划,公司重点聚焦“五位一体”目标推进工作:一是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效率和效益为主要导向,夯实项目经营责任,强化精细管理,通过深入挖潜,开源节流、降本增效,进一步提高收益率水平。二是稳增长目标,一方面坚定把握市场机会,紧跟国家战略导向,依托优势区域布局,优中选优,继续主动拓展优质资产储备,另一方面发挥全价值链能力优势,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加大轻资产模式项目拓展力度,实现能力驱动发展,确保公司经营资产规模稳步提升。三是新发展目标,围绕环保项目核心价值链,进一步巩固提升专业化核心能力,实现更高效率的价值创造,并加大转化力度,持续提高轻资产收入占比。四是可持续目标,坚决贯彻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立足于长远发展,深入优化集团化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风控效能,确保各环节规范高效,持续扩大经营性现金流,更加夯实管理与发展基础,同时高度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严防金融风险,确保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五是高价值目标,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快速变化,主动发挥行业影响力,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促进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并加强与投资者沟通,牢固树立值得信赖的发展形象。(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环境风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水处理及固废处理业务,属于市政公用环保行业,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投资规模依赖性较强。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改革和调整,都将对整个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跟踪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确保公司及时应对宏观政策变动,动态优化公司产业布局,以保持公司业务的灵活性;积极关注行业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及对公司的影响,以更好地把握环保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先机。2.市场扩张及投资风险我国水务行业市场化成效明显,城镇水务投资已趋于饱和,近年来国内水务市场呈现并购重组加剧、项目趋于中小型化的特点,有限的市场空间和获取项目方式的多样化将会给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而水务项目在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也使得市场交易过程向供给方有所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参与水务项目竞标的成本。同时,我国水务行业所固有的地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一些不利于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依然存在,加大了公司进入新水务市场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业务扩张的速度。另外,随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大型投资项目的涌现,众多工程企业、金融机构纷纷跨界进入,水环境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应对措施:公司将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关注细分市场和行业升级的新机会,加强市场拓展人员的配备,加大市场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时跟踪一线市场信息。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评价标准控制和科学决策管理,强化项目风险管控。此外,公司积极寻求项目拓展新途径,确保市场份额与投资收益的平衡。公司持续发挥品牌优势、运营优势、工程优势、人才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提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3.运营风险由于公司污水处理业务和自来水业务的生产成本均受电价、药剂价格及人工成本等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性,如生产成本上升,将对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目标实现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污水处理服务费及自来水代销价格受特许经营协议及自来水代销合同相关条款、调价周期等因素影响,也存在短期内无法与成本变动相匹配的风险;另外,受政府财政状况、用水客户结构、企业用户效益、居民缴费意识等因素影响,水费回收率存在波动。应对措施:投资端做好风险防控,严选地域,精选项目,推动地方政府将水费支出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证能按时足额支付;强化精益化管理,稳定生产运行,优化成本结构,积极落实电耗和药耗优化工作,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作为北京市国资委下属的上市企业,公司在国内环保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丰富的运营经验、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雄厚的人才储备,公司正通过优化战略布局、创新商业模式,努力成为“最值得信赖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1.聚焦主业,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公司不断聚焦主业,污水处理、自来水生产销售、水务建设、垃圾处理占营业总收入比重从2011年的60%到目前基本全部为环保主业。公司已形成了全国性的业务布局,水务投资和工程项目分布于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范围超过100个城市,并在湖南、山东、安徽等省份形成了区域竞争优势,产生了明显规模效应,并初步实现了村镇水务业务的纵深化拓展。公司合计拥有超过3,047万吨/日的水处理能力,位居国内水务行业前列。自2003年水务行业举办“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活动以来,公司每年均位列十大影响力企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还荣膺2020中国国际绿色发展创新企业奖、第十一届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天马奖“最佳新媒体运营”、2020中国环境企业50强等奖项,获得了市场的充分的认可。公司始终将人民饮水安全、居民居住环境改善放在第一位,20年来在公共服务行业积累起了值得信赖的品牌声誉。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公司所有供水、污水处理厂、抢修应急的生产都保持24小时运作;疫情期间,居民日常生活保障更加重要,公司多方举措,加强调度,确保各运营项目的业务不停、服务标准不降;同时公司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员工防护和过程控制、增加检验检测频次、加强药剂物资储备,斩断疫情污废水传播途径,严防死守抓好安全供水和污水处理,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公司固废业务版块已覆盖北京、江西、河南等21个省、市和新加坡、新西兰,其中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在国内储备了共71个项目(包括25个垃圾发电项目、7个垃圾填埋项目、7个厌氧处理项目、18个清扫、收运及治理综合处理项目、10个危废综合处理项目、2个废弃电器拆解项目及2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总投资额约人民币179亿元,总设计规模为年处理垃圾量约1,382万吨、年拆解电器及电子设备量约为320万件。截至报告期末已投入人民币112.41亿元,国内项目进入建设和营运期共有64个。2.全业务、全产业链、水固协同的市场拓展能力近年来,公司立足传统水处理业务,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形成了包括传统水务、再生水、固废处理、环境综合治理的全业务布局。目前,首创股份已建成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技术、信息化、集采、装备为一体的综合水务平台以及前端垃圾收集、中端垃圾转运分拣到末端垃圾分类处理的固废全产业链业务,可为客户提供包括项目投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系统集成、设备供应、运营维护在内的多项服务。目前生态环保产业的需求不断升级,要求行业从经营项目逐渐向经营城市转变,进入产业的“体时代”。公司将依托业内领先的水务和固废处理产能,创新完善“水务-固废”治理业务协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合作模式,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协同布局环境综合治理业务,把全业务、全产业链、水固协同的市场拓展能力真正打造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首创股份与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联合开展的雄安新区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已完工,建设了质量一流、工艺可靠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收集、处理了农村生活污水,以“高标准、严要求”贯彻执行垃圾清扫收运和公共厕所保洁工作。该项目显示出公司在“水务-固废”协同提供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方面的竞争优势。3.超过20年深耕细作形成的卓越运营能力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目前已投入运营的供水规模(控股)约为586万吨/日,污水处理规模(控股)约为779万吨/日。良好的区域优势是公司未来增量发展的基础,公司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境外的优质资产占公司经营总资产规模的一半,创造了公司大部分的特许经营收入。经过超过20年的深耕细作,卓越的运营能力已成为公司在行业的名片。公司积极推动管理革新,充分发挥运营大数据的平台优势,持续缩小产销差率,降低吨水药耗、电耗。凭借规范运行的责任担当和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首创股份普遍得到了项目所在地政府的高度好评。在后续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占得先机,客户的黏性优势明显。公司以运营优势为基础,推动市场拓展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挥项目驻地优势,积极推进提标改造和二期扩建,拓展轻资产模式,并进一步深耕优势地域产业链发展,辐射周边增量市场,形成以城市为核心的项目群。4.低成本、多元化的融资能力公司是AAA信用评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现金流稳定,抗周期性强,拥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疫情爆发以来市场上融资规模最大的非金融企业配股项目,认配比例高达97%。公司于2016年至2020年在交易所共发行9次公司债产品、银行间市场共发行14次超短期融资券、5次中期票据,累计发行金额265亿元,平均利率约为3.93%,低于同期基准贷款利率水平。报告期内,公司超短期融资券、疫情防控专项公司债、公司债发行成本均处于同类型债券的较低水平:2020年3月6日,公司簿记发行五年期疫情防控专项公司债,金额为10亿元,票面利率为3.39%;2020年5月6日,公司进行了超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工作,发行金额为10亿元,期限180天,票面利率为1.68%;2020年5月19日,公司发行2020年第二期公司债,发行金额10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3.35%。2020年11月、12月,公司成功发行两期可续期公司债,期限为3+N和2+N,票面利率分别为4.80%、4.30%。上述债券的成功发行,为公司高质量快速发展发挥了金融支撑作用,彰显了公司在资本市场一贯的良好信用形象。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创新性融资。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发行创新型资产支持票据融资15亿元,推动湖南首创5亿元债转股落地,积极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相关申报发行工作。5.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研发能力公司以“专业引领、科技引领、创新引领”作为牵引力,践行“生态+”发展战略,围绕“立规划、建制度、落项目”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通过推进“高效化”“智慧化”“绿色化”主题科技项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首创股份以促进全公司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协同为重点,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公司“1技术委员会+1技术中心+N专业科技创新技术平台”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稳定运行。公司构建了自来水供应、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村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信息化技术等8大业务领域科技创新技术平台。公司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首-哈未来水质净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产业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先后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搭建校企合作中试平台,构建首创技术生态圈,推动公司核心技术开发;同时,公司设立中南大区研发分部,稳定运行东坝污水处理中试基地、徐州供水技术中试基地,启动建设污泥设备中试基地,积极开拓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路径。公司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布局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体系,实现研发成果的落地实施和应用推广,有效提升了公司自主创新和业务服务能力。公司固废业务平台首创环境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并行的发展路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高度重视科技型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能力建设,鼓励科研探索,取得了一批成果。截至2020年12月31日,首创环境下属科技公司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荣誉,被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认定为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生态修复板块的一项产品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0年版)》,并有一项技术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称号;高效SNCR、生物质烟气超低排放、渗滤液软化超滤、非正规填埋场快速腐熟化设备等7项技术设备,以及环卫一体化平台、危废ERP系统等信息化产品得到推广应用,在项目的高效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00008 2020中报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新冠疫情”对保障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水处理行业和固废处理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依托存量资产,加强运营管理,积极用好国家相关支持政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不放松,妥善应对了外部形势的严峻挑战,取得了疫情防控与经营发展的阶段性双胜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56亿元,同比增长21.02%;实现利润总额7.62亿元,同比增长24.51%;实现归属母公司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6亿元,同比增长32.80%。1.聚焦战略,积极拓展主营业务,经营业绩不断创优报告期内,公司克服了疫情对部分业务的不利影响,收入、利润取得较大幅度增长,是公司坚守战略定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公司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环保业务营业收入68.78亿元,同比增长23.40%,占比达到98.87%,环保主业进一步聚焦。其中,水务及水环境治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32亿元,同比上升29.84%,固废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72亿元,同比上升12.85%。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投产水处理能力115.73万吨/日,其中供水新增48万吨/日,污水新增67.73万吨/日。2020年上半年增加的供水转运产能包括徐州、马鞍山、邳州、广元、铜陵等地水厂,大连、益阳、惠州、株洲、铜陵等地新增及转运污水处理项目污水处理量逐步增加,益阳、常德、成都、长治等地存量项目提标改造水价调整等原因,自来水生产销售收入、污水处理收入相应增长。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经过在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村镇污水处理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深入实践探索,公司对生态环境治理业务的理解认识、概念设计、组织实施、商业模式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得到中央主管部委和所在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公司加强项目全周期管控,常熟、宿迁项目稳定运营,将乐、福州、固原、三亚、顺义、临澧等项目将陆续分批进入运营阶段。同时,受益于首创环境(境内)建设工程项目结转及本期新增焚烧、清运项目投运等影响,公司固废处理收入同比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工程建造业务在政策允许的第一时间实现复工复产,抓紧追赶进度,力争减少工期延误损失。2月底,在严控风险的情况下,总投66.45亿元、国家首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项目之一的四川内江项目率先分批复工,受到四川省领导的高度认可。3月10日开始,凤凰首创利用疫情期间凤凰旅游“空窗期”,在45天内圆满完成古城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公司密切跟踪疫情期间的税费减免等相关政策,积极推动税收筹划,有效降低了疫情对公司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2.坚持高质量发展之路,以能力驱动资本,产业协同优势突显公司制定了严格的投资指引体系,考核体系由“规模”过渡到“效能”,引导业务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轻重并举”、“能力驱动资本”的原则进行投资拓展工作。经过20年深耕细作,公司卓越的水务运营能力已成为行业名片。以公司运营能力为基础,公司积极拓展EPCO、EPC/PC、委托运营、技术服务等轻资产项目。目前已累计拓展11个EPCO项目(合计金额65亿元)、7个委托运营项目、4个EPC/PC项目及8个其他相关轻资产项目。报告期内,公司与葛洲坝集团联合中标广东省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EPC+O项目(南朗流域、小隐涌流域和大岑围、大雁围、三乡围、横石围、马新围流域2个项目),是公司技术引领的轻资产模式的典型代表。同时,公司积极推动市场拓展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挥项目驻地优势,积极推进提标改造和二期扩建,并进一步深耕优势地域产业链发展,辐射周边增量市场,形成了沿海城市群,沿长江城市群,沿洞庭湖、巢湖、太湖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及雄安新区城市群。其中,石家庄市栾城区古运粮河生态修复建设PPP项目和石家庄市晋州市滹沱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是公司在京津冀省会城市拓展的典型代表。根据招标网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国PPP项目成交金额同比下降2.2%,成交数量同比下降36.8%,疫情对行业市场拓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公司充分发挥现有客户积累和客户黏性的基础优势,通过“云签约”等方式,推动项目中标和签约。新增签约业务总投资规模30.85亿元,新增签约业务中超过一半为提标改造或改扩建订单,推动市场拓展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报告期内公司签约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陡沟河污水处理厂除臭工程项目等7个项目均为基于存量项目。同时,公司在拓展传统供水、污水处理项目和管网项目基础上,积极推动再生水等资源化项目。报告期内,公司签约北京市延庆区城西再生水厂再生水回用项目、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滹沱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辽宁省大连市恒基新润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并购项目等均含再生水应用场景。公司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在长江流域的重点防洪排涝城市铜陵市,实现了供排水一体、厂网站一体的综合调度智慧模式,使得当地的防洪排涝治理效果和当地政府的治水管理效率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报告期内,公司中标河钢产业升级及宣钢产能转移项目水系统BOT项目,试水工业水服务。该项目是继雄安新区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为代表的“水-固”协同之后,首创集团环保产业内“水-气”协同的典范,体现了首创集团环保板块“水-固-气”协同在获取订单方面的优势。绿色资源管理产品线方面,公司污泥业务增长迅速,主流工艺、核心装备、服务模式日渐成熟,截至目前污泥公司已在全国11个省份、16座城市开展污泥处理处置项目,污泥处理能力达1,200吨/日;城市绿色供热、水源热泵系统供热、中水再利用等绿色资源项目业务也在持续推进中。报告期内,公司固废平台首创环境完成南昌泉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签订,南昌项目一期、二期总处理能力共达3,000吨/日,是公司固废平台高水平能力的代表项目。同时,公司固废平台发挥项目协同优势,在惠州和南昌实践系统化战略,参与了惠州飞灰填埋和渗滤液处理的委托运营投标工作,配合政府开展惠州焚烧项目二期及有机垃圾处理项目、南昌餐厨垃圾处理及环卫项目前期工作。此外,公司固废平台加大轻资产业务拓展力度,推动朝阳环卫项目服务合同续签,完成农安县垃圾填埋筛分减量化采购项目、长治市非正规填埋点原位修复项目的市场拓展。3.以效率提升为内核,管理变革增强盈利能力,进退有序提高资产质量报告期内,公司以效率提升为内核,集中精力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通过推动“造血”、“止血”两手抓,切实推动“提质增效”落地,力争使公司运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2020年上半年,公司精益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供水项目产销差率同比下降0.15%。通过完善节能降耗管理体系、开发应用技术产品和管理工具等,实现存量项目电费和药费成本分别同比下降10%。公司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增强资产经营能力,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等资产经营工作,优化资产质量,提高存量水务资产的流动性。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相关推进工作,拟选取以深圳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特许经营权的深圳市福永、燕川、公明污水处理厂BOT特许经营项目,合肥十五里河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特许经营权的合肥市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PPP项目为标的资产的进行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申报发行,增强公司的滚动投资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报告期内,九江首创利池环保有限公司60%股权转让项目经北交所公开挂牌并成功摘牌,双方签订交易合同签订,目前正在进行工商变更等手续的办理。本次出售资产是公司坚持“以重养轻,轻重并举”,在“生态+”战略指引下积极推动轻资产模式拓展市场取得的重要成果。报告期内,公司管理费用管控见成效,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持续下降。4.聚焦专业实现引领,强化全链条价值创造报告期内,公司技术、信息化、采购三个专业委员会稳定运行,持续提升技术方案与技术开发、管理和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物资采购与供应链的专业能力,为公司经营成本降低、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疫情影响,公司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比重,研发费用总额增长94.75%,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由去年同期0.25%提升至0.40%。报告期内,公司发布并实施《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全流程管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在研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项,企业自主立项科技项目23项,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示范,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2项。报告期内,公司深入研究污水资源化等相关课题。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展的“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课题所开发3RWATER未来污水处理技术工程示范进展顺利,将于下半年建成国内第一座满足超净排放标准的能源回收、水资源再生和智慧化控制集成技术的未来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达到准三类标准,可满足再生水回用应用场景需求,并可实现运行能耗和吨水运行成本大幅降低。基于“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课题及3RWATER未来污水处理技术工程示范,公司搭建了“资源提取、能量平衡”的可持续的未来污水处理技术体系,并对污水资源化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与储备:如污水侧流磷回收技术、污水纤维素回收技术、基于生化/物化的碳分离技术、污水碳源资源化技术等,为污水处理厂向资源工厂、能源工厂及再生水厂的转化提供技术支撑。公司强大的技术力量是公司卓越运营能力的坚实基础。公司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可在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和不新增占地的同时实现扩容30%,现在公司系统内开展工程示范建设。公司自主研发的针对特殊低碳氮比水质的超净排放标准污水处理技术已形成成熟技术工艺包并在四川内江开展工程示范,在出水达到国家准四类水质标准的情况下,吨水药剂成本预期可节约超过50%。此外,公司自主开发智慧加药系统、精确曝气控制系统、工业园区废水有毒污染物预警设备、污泥深度脱水设备等皆已进入产品应用示范阶段,并达到产品预期开发目标,即将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进入产业化阶段。同时,公司建设了高级氧化技术平台,为公司工业污水项目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与设计优化服务工作,为新业务拓展做技术储备。二是信息化建设多点开花。管理信息化方面,公司通过自有能力建设,逐步搭建以数字中台为支撑的大数据治理架构,形成业务数据资产闭环和工作知识图谱。目前,已在公司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业务信息化方面,公司以“智慧大脑”为核心,结合项目需求开发数字化业务系统,提高数字化运作和科技集成能力,目前初步形成了运营大数据诊断控制、“云”抄表、单厂数字化模型、村镇污水监管、水环境智慧运营等多个系统产品。三是集中采购进展迅速。2019年,“生态+”战略部署,建立了水务行业首个数字化集中采购平台(E精彩)。借助线上集中采购平台,公司充分将规模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品质优势,增强了行业标准话语权,引领行业规范发展。报告期内,公司联合北控水务完成了2020-2021年度水表集中采购。此次水表集中采购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近50家供应商通过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参与了共计9个标段、115家次的投标。随着战略采购体系的全面展开,未来将成为公司经营的有力支撑。二、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环境风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水处理及固废处理业务,属于市政公用环保行业,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投资规模依赖性较强。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改革和调整,都将对整个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跟踪国内外经济环境,确保公司及时应对宏观经济变动,动态优化公司产业布局,以保持公司业务的活性;通过充分发挥境外融资优势,采取利率掉期、远期购汇等手段规避国际市场利率风险;公司将积极关注新旧行业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及对环保行业的影响,以更好地把握环保行业的升级和发展先机。2.市场扩张及投资风险我国水务行业市场化成效明显,城镇水务投资已趋于饱和,近年来国内水务市场呈现并购重组加剧、项目趋于中小型化的特点,有限的市场空间和获取项目方式的多样化将会给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而水务项目在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也使得市场交易过程向供给方有所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参与水务项目竞标的成本。同时,我国水务行业所固有的地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一些不利于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依然存在,使得公司进入新水务市场的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业务扩张的速度。另外,随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大型投资项目的涌现,众多工程企业、金融机构纷纷跨界进入,水环境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应对措施:公司将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关注细分市场和行业升级的新机会,加强市场拓展人员的专业配备,加大市场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时跟踪一线市场信息。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评价标准控制和科学决策管理,提升项目风险管控力度。此外,公司积极寻求项目拓展新途径,确保市场份额与投资收益的平衡。公司持续发挥品牌优势、工程优势、运营优势、人才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提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3.运营风险由于公司污水处理业务和自来水业务的生产成本均受电价、药剂价格及人工成本等多方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性,如生产成本上升,将对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目标实现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污水处理服务费及自来水代销价格受特许经营协议及自来水代销合同相关条款、调价周期等因素影响,也存在短期内无法与成本变动相匹配的风险;另外,受政府财政状况、用水客户结构、企业用户效益、居民缴费意识等因素影响,水费回收率存在波动。应对措施:投资端做好风险防控,严选地域,精选项目,将水费支出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以保证能按时足额支付;强化精益化管理,稳定生产运行,优化成本结构,积极落实电耗和药耗优化工作,采购环节借助公司战略采购信息系统确保成本可控。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作为北京市国资委下属的上市企业,公司处于国内环保行业领先地位,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丰富的运营经验、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雄厚的人才储备,公司通过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努力成为“最值得信赖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1.持续提升的品牌影响力首创股份已形成了全国性的业务布局,公司水务投资和工程项目分布于27个省、市、自治区,覆盖范围超过100个城市,并在湖南、山东、安徽等省份实现了区域竞争优势,产生了明显规模效应,并初步实现了村镇水务业务的纵深化拓展。公司合计拥有超过2,800万吨/日的水处理能力,位居国内水务行业前列。自2003年水务行业举办“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活动以来,公司每年均位列十大影响力企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编制中国水协行业蓝皮书,牵头成立中国水协水务市场发展专委会,体现了公司作为领先企业对行业的理解和判断,进一步树立公司在业内值得信赖的专业形象。公司始终将人民饮水安全、居民居住环境改善放在第一位,20年来在公共服务行业不断积累值得信赖的品牌声誉。疫情防控期间,公司所有供水、污水处理厂、抢修应急的生产都保持24小时运作;疫情防控期间,居民日常生活保障更加重要,因此公司多方举措,加强调度,确保疫情期间各运营项目的业务不停、服务标准不降;同时公司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员工防护、加强过程控制、增加检验检测频次、加强药剂物资储备,斩断疫情污废水传播途径,严防死守抓好安全供水和污水处理,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在国内共储备有78个项目,包括28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9个垃圾填埋项目、7个厌氧处理项目、19个垃圾收集、储存及输送项目、8个危废综合处理项目、2个废弃电器拆解项目及5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总投资额达约人民币203亿元,总设计规模为年处理生活垃圾量约1,756万吨及年拆解电子电器废弃物约为320万件。截至报告期末,国内固废处理项目进入建设和营运期共计59个。其中,南昌泉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年处理生活垃圾46万吨,处理南昌市超30%的生活垃圾。该项目曾获得2018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2018-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是江西省首个建成投产转商业运营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20年深耕细作形成的卓越运营能力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目前已投入运营的供水规模约为743万吨/日,污水处理规模约为841万吨/日。良好的区域优势是公司未来增量的基础,公司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境外的优质资产占公司经营资产总规模的一半,创造了公司大部分的特许经营收入。同时,公司积极推动管理革新,充分发挥运营大数据的平台优势,持续缩小产销差率,降低吨水药耗、电耗,经过20年的深耕细作,公司卓越的运营能力已成为行业的名片。凭借规范运行的责任担当和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首创股份普遍得到了项目所在地政府的高度好评。在后续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占得先机,客户的黏性优势明显。公司以运营优势为基础,推动市场拓展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挥项目驻地优势,积极推进提标改造和二期扩建,拓展轻资产模式,并进一步深耕优势地域产业链发展,辐射周边增量市场,形成以城市为核心的项目群。3.全业务、全产业链、水固协同的市场拓展能力近年来,公司以传统水处理业务为基础,通过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形成了传统水务、再生水、固废处理、环境综合治理为代表的全业务布局。目前,首创股份已涵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设备集成等水务行业产业链的各主要环节以及前端垃圾收集、中端垃圾转运分拣到末端垃圾分类处理的固废全产业链业务,可为客户提供包括项目投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系统集成、设备供应、运营维护在内的多项服务。目前生态环保产业的需求不断升级,要求行业从经营项目逐渐向经营城市转变,进入产业的“体时代”。公司将利用业内领先的水务和固废处理产能,创新完善“水务、固废”治理业务协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合作模式,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协同布局环境综合治理业务,把全业务、全产业链、水固协同的市场拓展能力真正打造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首创股份与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联合开展的雄安新区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的特许经营权项目已完工,以“高标准、严要求”贯彻执行垃圾清扫收运和公共厕所保洁工作,建设了质量一流、工艺可靠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效的收集、处理了农村生活污水。该项目显示出公司在水务、固废协同提供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方面的竞争优势。4.通畅、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公司是AAA信用评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现金流稳定,抗周期性强,拥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公司于2016年至2019年共发行五次公司债产品,金额共计90亿元,平均利率约为4.22%,低于同期基准贷款利率水平。报告期内,公司超短期融资券、疫情防控专项公司债、公司债发行成本均处于同类型债券的较低水平:2020年3月6日,公司簿记发行五年期疫情防控专项公司债,金额为10亿元,票面利率为3.39%;2020年5月6日,公司进行了超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工作,发行金额为10亿元,期限180天,票面利率为1.68%;2020年5月19日,公司发行2020年第二期公司债,发行金额10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3.35%。上述债券的成功发行,为公司高质量快速发展发挥了金融支撑作用,彰显了公司在资本市场一贯的良好信用形象。报告期内,公司开展创新型资产证券化产品申报发行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相关推进工作,推动各类创新型融资工具的研究探索。5.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研发能力公司以“专业引领、科技引领、创新引领”作为牵引力,践行“生态+”发展战略,围绕“立规划、建制度、落项目”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通过推进“高效化”、“智慧化”、“绿色化”主题科技项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公司以促进全公司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协同为重点,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公司“1技术委员会+1技术中心+N专业科技创新技术平台”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稳定运行。公司构建了自来水供应、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村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信息化技术等8大业务领域科技创新技术平台。公司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首-哈未来水质净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产业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先后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搭建校企合作中试平台,构建首创技术生态圈,推动公司核心技术开发;同时,公司设立中南大区研发分部,稳定运行东坝污水处理中试基地、徐州供水技术中试基地,启动建设污泥设备中试基地,积极开拓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路径。公司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布局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体系,实现研发成果的落地实施和应用推广,有效提升了公司自主创新和业务服务能力。同时,公司以首创环境为固废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固废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研项目实施,截止报告期末,首创环境已自主开展技术课题11项,获得专利16项。其中,针对垃圾焚烧的提质增效启动了多项技术研发工作,研发成果将有效提高生活垃圾焚烧项目运营利润水平。此外,首创环境在危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课题顺利推进,未来可有效实现有价贵重金属的回收利用、涉重危废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600008 2019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19年,在宏观经济进一步承压、资本市场跌宕起伏、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公司积极承接国家战略,顺应时代需求,坚定战略定力,加快动能转换,努力践行"责任、品质、价值、共赢"的发展理念,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作为"值得信赖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的产业价值正持续显现。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投产规模105.44万吨/日,实现营业收入149.07亿元,同比增长19.69%;实现利润总额15.99亿元,同比增长25.01%;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9.58亿元,同比增长33.22%。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1.公司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细分业务全面发展公司环保业务营业收入145.82亿元,同比增长20.78%,占比达到97.82%,环保主业更加聚焦。其中,水务及生态环境治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91亿元,同比上升23.29%,固废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18亿元,同比上升14.69%,对公司业绩增长形成良性支撑。城镇水务方面,公司挖潜存量,拓展增量,部分存量项目水价调升,新民污水厂提标改造项目、燕川厂提标改造项目、公明厂提标改造项目等在报告期内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营,污水处理量、自来水生产销售量逐步增加,污水处理收入、自来水生产销售收入也相应增长。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公司加强项目全周期管控,常熟项目稳定运营,宿迁、福州、固原、三亚、顺义、临澧等项目将陆续分批进入运营阶段。同时,公司已中标河钢产业升级及宣钢产能转移项目水系统BOT项目,试水工业水服务。绿色资源管理产品线方面,公司污泥业务增长迅速,主流工艺、核心装备、服务模式日渐成熟,截至目前污泥公司已在全国11个省份、15座城市开展污泥处理处置项目,污泥日处理能力达1200吨/日;城市绿色供热、水源热泵系统供热、中水再利用等绿色资源项目业务也在持续推进中。固废处理方面,首创股份作为国内最早布局餐厨废弃物厌氧处理的企业之一,拥有行业领先的干式和湿式厌氧消化技术,立足于餐饮和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打造了从收运到最终处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宁波、杭州、扬州等餐厨厨余废弃物处理项目已基本实现满负荷运营。报告期内,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在国内中标15个垃圾处理项目,总投资规模约为人民币47亿元,新增年处理能力342万吨,折合处理规模9,370吨/日。公司在保持垃圾焚烧产能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危险废弃物在内的一系列新项目版图,发挥与新西兰业务的协同效应,继续巩固和提升行业的领先地位,践行了为政府和居民提供"一站式"固废处理综合服务的发展战略。公司已形成生活垃圾清扫、收运、填埋、焚烧发电覆盖前端、中端、后端完整产业链的核心业务,厌氧处理业务和危废处置业务的支线业务同步发展,电子废弃物拆解、非正规填埋场治理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业务等的辅助业务协同发力,继续巩固和提升行业的领先地位。2.轻重并举、区域集约化拓展,产业协同优势突显市场拓展方面,公司依托现有项目,紧承国家战略,重点拓展京津冀及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其中,首创股份与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联合中标雄安新区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有利于公司更好的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改善区域综合环境质量的同时,带动了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公司水务项目在安徽合肥、泗县、湖南株洲、江西鹰潭等长江沿岸城市陆续落地,报告期内中标中山市中心组团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工程和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2个EPC+O项目,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业务布局又迈出坚实的一步。业务模式方面,公司坚持"以重养轻,轻重并举"发展战略,一方面,重资产业务通过精选城市、精选项目、精选战略合作伙伴,严格投资标准,实现环保产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EPCO、DBO、委托运营、技术服务等轻资产项目,逐步由投资驱动过渡到专业驱动。其中,合肥市蔡田铺20万吨/日污水处理DBO项目、广东省中山市黑臭水体EPC+O项目、金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PPP项目均是报告期内公司在"生态+"战略指引下积极推动轻资产模式拓展市场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公司向技术引领的轻资产模式转变的里程碑项目。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19年度"绿英奖"——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标杆企业,公司旗下万创青绿(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同时荣获"绿英奖"——湖库与景观水体修复标杆企业,福州项目入选生态文明与污染防治攻坚案例、被评为生态环保示范工程,公司的能力建设和技术进步得到行业内的普遍认可。3.投建运一体化推进动能转换,标准化、集约化、智慧化平台赋能提质增效报告期内,公司构建了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的项目运作机制,优化相关部门的责权定位,初步形成了管控有序、责权对等的城镇水务一体化运作体系。本着项目运作和项目风控分离为原则,进一步优化投资标准,强化红线底线约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签约水处理能力175万吨/日,签约水环境项目投资额81.64亿元,推动市场拓展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公司持续深化推动深化工程统管共赢,引导基层项目组严格把控建设工期,控制成本,推进项目结算收尾和建运交接。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合计拥有约2,804万吨/日的水处理能力。公司搭建集约化的"大运营"运作机制,充分利用规模优势,通过标准化、集约化、智慧化建设,批量提升人员技能,大幅提高自动化水平,迅速复制技术创新,实现水务运营有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水质保障方面,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公司中心化验室,取得CMA与CNAS双认证资质,并参与国家十三五水专项"城市供水全过程监管平台整合及业务化运行示范"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监控保障体系。在优质服务方面,公司强化线上服务、无纸化办公等,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流程"做减法",服务"加速度",将客户接水报装时间从10多日压缩到平均2-3天,提供精准服务。同时,公司通过标准化、集约化、智慧化的运营系统,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采购及运行成本,使得在人均效能和节能降耗等方面成果显著。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售水量同比上升11.5%,碳源管理取得突出成绩,同比减少支出4000万元以上。此外,公司通过自主立项,加大运营技术投入,通过与生态能力型企业合作,联合研发出精确曝气系统、精确加药系统、能效平台系统等专业业务系统,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4.聚焦专业实现引领,强化全链条价值创造报告期内,公司成立技术、信息化、采购三个专业委员会,持续提升技术方案与技术开发、管理和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物资采购与供应链的专业能力。一是科技创新扎实推进。报告期内,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展的"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课题所开发3RWATER未来污水处理技术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将建设国内第一座满足超净排放标准的能源回收、水资源再生和智慧化控制集成技术的未来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达到准三类标准,并可实现运行能耗和吨水运行成本大幅降低。公司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Mark教授合作开发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可在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和不新增占地的同时实现扩容30%,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该技术并进入工程应用的公司。公司自主开发的智慧加药系统、精确曝气控制系统、工业园区废水有毒污染物预警设备、污泥深度脱水设备经过一年的研发,2019年皆进入工程应用阶段。公司建设了高级氧化技术平台,为公司工业污水项目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与设计优化服务工作,污水处理数学模型模拟技术服务于污水处理厂运行优化,2019年碳源费用较2018年同口径降低超过4000万元,充分体现了新技术的经济价值。二是信息化建设多点开花。公司一直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的环保设施,服务于城市智慧升级。公司已完成工业自动化和物联网(上海华高汇元)、数字化城市建设和GIS(杭州领图)和智慧水务云平台(武汉华信)的信息化平台布局,逐步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环保治理设施。在管理信息化方面,逐步搭建以数字中台为支撑的大数据治理架构,形成业务数据资产闭环和工作知识图谱,并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得到应用。在业务信息化方面,以"智慧大脑"为核心,结合项目需求开发数字化业务系统,提高数字化运作和科技集成能力,目前初步形成或迭代发布了运营大数据诊断控制、"云"抄表、单厂数字化模型、村镇污水监管、水环境智慧运营等多个系统产品。同时,公司通过在内江、淮安、福州、临澧、宁夏、顺义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探索智慧运营应用场景及实施方案,为实现进一步科技运营及智慧运营打下基础。三是战略采购顺利起航。确定了"重点品类、重点业务先行突破,自有设备、外购设备同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指导原则。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顺利上线运行。2019年,采购主体上线率97%,全流程上线采购10.14亿元。另一方面,集合同类物资采购需求,顺利推进十个品类框架协议采购,集采效率不断提升。此外,建立供应商分类和黑白名单管理机制,2400多家供应商全部纳入管控体系。随着战略采购体系的全面展开,未来必将成为公司经营的有力支撑。三、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水务环保行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国家治污的工具也是重要的经济实体,未来更是国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环境、资源、能源的内在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将表现出以下格局和趋势:1、经济社会发展为水务环保行业提供新机遇近十年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十年,水务环保行业作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快速发展。未来十年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目标,水务环保行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且随着全球范围的科技进步,工业时代向互联时代发展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在这场创新变革中多个领域占得先机,占据世界创新排名后来者居上的重要位置,由此带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在快速转变中,对环境领域的治理及改善需求前所未有加大。近年来,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及十九大再次强调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我国的环境治理提出了面向效果的更高要求,环境产业迎来了新机遇,"环保+"趋势明显。水务环保行业作为环境产业的核心环节,在"水十条"、"PPP"双重政策叠加利好的推动下,率先于其他环保细分领域进入到"环保+"的新时代,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核心,万亿市场空间快速形成并释放。2、政府监管引导水务环保行业规范发展在行业前景乐观的同时,国家不断提高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通过环保绩效考核升级、督察常态化、PPP项目清理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倒逼行业规范发展和能力提升。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再次明确特许经营、PPP模式为行政协议,在业内引发了热烈讨论。这些政策的本质是一以贯之的,实际都是在强调生态环保行业的公共服务属性,必须突出公益性、民生性,引导水务环保企业成为担当责任、追求品质、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3、流域治理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趋势明显纵观行业发展历程,单体水厂和附带管网建设的需求已趋于饱和,竞争呈现"红海"特征并日趋激烈;同时,流域治理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密集释放,"新蓝海"正以"跃迁"的方式快速形成。国家政策也在强化这一趋势,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等大流域治理创造了系统性机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优先战略扩充了区域发展空间。未来,我们将以集聚深耕的方式,优选营商环境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经营城市、经营流域、经营系统,依托单个业务不断升级,最终提供"环境、资源、能源"一揽子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4、智慧水务、智慧环保随智慧社会而发展未来的城镇建设更强调基础设施智慧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这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特点。一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字化转型将成为"面时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制胜因素;二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环保资源化、能源化提供了可靠基础,未来环保"体时代"的部分特征已经初现;三是高铁等交通方式日新月异,加快重构城市格局,也催化着"场时代"的EOD新模式加快推广。水务环保行业作为重要的公共事业,便利性、智能化是顺应智慧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互联技术驱动为代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繁荣,正在颠覆传统逻辑,重构行业模式。从业态变化看,需求的变化导致水务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技术与跨界模式不断输入,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核心企业从各个角度介入水务环保领域,竞争从行业内演变成跨行业,日趋激烈和复杂。5、以生态环境总体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随着国家对环境从治理到改善的需求转变,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水务环境企业超越传统的水务圈层,将不同角度、不同周期、不同层次的多维度目标统筹规划,寻求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务的协同发展和服务,实现生态环境总体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水务环保行业的核心价值,不再是仅仅满足于供水和污水处理以及末端治理的基本需求,而是要构建多元、开放、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能源、环境的循环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共赢的智慧、文明的小康社会。这些新变化、新挑战,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行业思路,创建全新的行业生态思维,围绕用户,政府、企业、社会与公众,相互聚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形成多样性的业态和更高的整体结构效率,为用户提供体系化服务,为用户创造更丰富、更独特的价值体系。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下,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特征。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潜力大,韧劲强,动力足,每一个新兴行业伴随集中度的提升,都必定会诞生一两家引领全球的龙头企业。从环保行业来看,政策红利"大水漫灌"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具备核心能力的"种子选手",才能在历经市场洗礼之后,真正分到丰盛的"蛋糕"。当前环保行业的技术化和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公司将响应时代呼唤,勇于继续承担探索者、领军者的角色重任,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努力打造建立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兴水务环保产业集团。(二)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持续推动"生态+"战略落地,不断加快"动能转换"步伐。在行业发展变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公司客观判断内外部形势,创新性提出从以机会生长为特征的第一周期曲线向以有机成长为特征的第二周期曲线跨越的发展方向,通过大力增强"资本、人才、文化"三大驱动,持续提升"专业、科技、创新"三大引领,积极夯实"技术方案、品质交付、数字转型"三项基本功,主动拥抱挑战,刻苦修炼内功,推动实现经营业绩大幅提升、价值链优化持续完善、新业态培育成果显著以及科技能力不断增强,深入践行作为"值得信赖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的企业使命。公司未来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通过提升科技创新、夯实品质内核、深化管理变革以及推动数字化转型等积极手段,全力开拓未来发展"新蓝海",实现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三)经营计划2020年公司将以全面践行"生态+"战略为指引,笃定初心,拥抱变化,居安思危,锐意进取,大力增强"资本、人才、文化"三大驱动,持续提升"专业、科技、创新"三大引领,培育巩固"技术方案、品质交付、数字转型"三项基本功,向外而行,向内而生,深入推进集团化组织变革,不断积蓄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能量,加快完成"第二曲线周期"破局,奋力打造最值得信赖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领军企业。2020年,公司将主要从以下七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顺应大势借力而为,主动构建产业新生态;二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着力增强产品竞争力;三是以责任品质为内核,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四是以数字智能为支撑,积蓄穿越周期新动能;五是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动业财融合取得更大突破;六是优化人力管理体系,加快建立知识型团队;七是深入推进组织变革,凝聚集团化发展合力。(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环境风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水处理及固废处理业务,属于市政公用环保行业,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投资规模依赖性较强。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改革和调整,都将对整个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跟踪国内外经济环境,确保公司及时应对宏观经济变动,动态优化公司产业布局,以保持公司业务的活性;通过充分发挥境外融资优势,采取利率掉期、远期购汇等手段规避国际市场利率风险;公司将积极关注新旧行业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及对环保行业的影响,以更好地把握环保行业的升级和发展先机。2、市场扩张及投资风险我国水务行业市场化成效明显,城镇水务投资已趋于饱和,近年来国内水务市场呈现并购重组加剧、项目趋于中小型化的特点,有限的市场空间和获取项目方式的多样化将会给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而水务项目在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也使得市场交易过程向供给方有所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参与水务项目竞标的成本。同时,我国水务行业所固有的地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一些不利于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依然存在,使得公司进入新水务市场的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业务扩张的速度。另外,随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大型投资项目的涌现,众多工程业巨头、金融机构纷纷跨界进入,水环境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应对措施:公司将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加强市场拓展人员的专业配备,加大市场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时跟踪一线市场信息。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评价标准控制和科学决策管理,提升项目风险管控力度。此外,公司积极寻求项目拓展新途径,确保市场份额与投资收益的平衡。公司持续发挥品牌优势、工程优势、运营优势、人才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提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3、运营风险由于公司污水处理业务和自来水业务的生产成本均受电价、药剂价格及人工成本等多方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性,如生产成本上升,将对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目标实现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污水处理服务费及自来水代销价格受特许经营协议及自来水代销合同相关条款、调价周期等因素影响,也存在短期内无法与成本变动相匹配的风险;另外,受政府财政状况、用水客户结构、企业用户效益、居民缴费意识等因素影响,水费回收率存在波动。应对措施:投资端做好风险防控,严选地域,精选项目,将水费支出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以保证能按时足额支付;强化精益化管理,稳定生产运行,优化成本结构,积极落实电耗和药耗优化工作,采购环节借助公司战略采购信息系统确保成本可控。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作为北京市国资委下属的上市企业,公司处于国内环保行业领先地位,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丰富的建设运营经验、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雄厚的人才储备,公司通过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努力"成为值得信赖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商"。1、持续提升的品牌影响力首创股份已形成了全国性的业务布局,公司水务投资和工程项目分布于27个省、市、自治区,覆盖范围超过100个城市,并在湖南、山东、安徽等省份实现了区域竞争优势,产生了明显规模效应,并初步实现了村镇水务业务的纵深化拓展。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合计拥有约2,804万吨/日的水处理能力,位居国内水务行业前列。自2003年水务行业举办"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活动以来,公司每年均位列十大影响力企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编制中国水协行业蓝皮书,牵头成立中国水协水务市场发展专委会,体现了公司作为领先企业对行业的理解和判断,进一步树立公司在业内值得信赖的专业形象。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在国内共储备有78个项目,项目类型涵盖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厌氧处理、垃圾清扫收集储送、危废综合处理、废旧电器拆解及生物质发电等,总投资额约人民币206亿元,总设计规模为年处理生活垃圾量约1,722万吨及年拆解电子电器废弃物约为320万件。截至报告期末,国内固废处理项目进入建设和营运期共计55个,其中南昌泉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宁波生活垃圾厌氧项目、扬州危险废物处置项目乃本公司高水平能力的代表项目,已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作为环保示范基地,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2、全业务、全产业链、水固协同的市场拓展能力近年来,公司以传统水处理业务为基础,通过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形成了传统水务、再生水、固废处理、环境综合治理为代表的全业务布局。目前,首创股份已涵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设备集成等水务行业产业链的各主要环节以及前端垃圾收集、中端垃圾转运分拣到末端垃圾分类处理的固废全产业链业务,可为客户提供包括项目投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系统集成、设备供应、运营维护在内的多项服务。目前生态环保产业的需求不断升级,要求行业从经营项目逐渐向经营城市转变,进入产业的"体时代"。公司将利用业内领先的水务和固废处理产能,创新完善"水务、固废"治理业务协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合作模式,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协同布局环境综合治理业务,把全业务、全产业链、水固协同的市场拓展能力真正打造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首创股份与固废业务子公司首创环境联合中标雄安新区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的特许经营权项目,显示出公司在水务、固废协同提供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方面的竞争优势。3、通畅、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公司是AAA信用评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现金流稳定,抗周期性强,拥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公司于2016年至2019年共发行五次公司债产品,金额共计90亿元,平均利率约为4.22%,低于同期基准贷款利率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分别于1月、5月、7月成功发行超短期融资券5亿元,票面利率分别为3.24%、3.15%、2.85%,3月和6月分别发行中期票据6亿元,票面利率分别为3.7%和3.77%,低于同期债券市场平均水平。公司融资成本低于同期基准贷款利率水平,为公司高质量快速发展发挥了金融支撑作用,彰显了公司在资本市场一贯的良好信用形象。同时,公司积极与人民金服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建信融通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电子票据平台业务和上交所ABS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上交所《关于对中国中投证券-国富保理-首创股份1-24期绿色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支持证券挂牌转让无异议的函》(上证函[2019]159号),并于2019年6月成功发行了第一期,发行规模为9,600万元。4、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研发能力公司以"专业引领、科技引领、创新引领"作为牵引力,践行"生态+"发展战略,持续加强技术发展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战略,把科技研发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合理规划技术发展优先主题,超前部署和发展产业驱动型项目,实施需求导向型项目和问题导向型项目,不断提升公司技术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公司建设并完善"1技术委员会+1技术中心+N专业科技创新平台"的科技创新和科研管理体系,在自来水供应、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村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信息化技术等8大主营业务领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同时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首-哈未来水质净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产业化中心",并先后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搭建校企合作中试平台,构建首创技术生态圈,推动公司核心技术的开发。此外,公司在中南大区设立研发分部,对实际工程中技术问题进行专项技术开发,建立了首创股份技术中心南方水质分析中心,具备COD、氨氮、总磷、总氮、SS、BOD5、pH、浊度、污泥浓度、污泥含水率、污泥比阻、药剂成分、粪大肠杆菌、生物项等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中心业务覆盖污水厂及垃圾填埋场日常检测抽查、同步分析的指标检核及监管、投资项目水样测试、调试项目重要水质检测、技术研发化验检测、化验室管理等方面工作,为污水、供水技术开发及未来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硬件支持。公司积极开拓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路径,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布局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体系,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搭建企业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研发成果的落地实施和应用推广。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提升公司自主创新和业务服务能力。
600009 2021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21年,公司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工作主线,坚持“稳基础、提品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作风、能力、基层”三大基础建设,直面困难挫折,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诸多压力与挑战,保持战略定力,砥砺奋进、锐意进取,为上海机场打造品质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作出积极贡献。生产指标略有回升。全年浦东机场共保障飞机起降34.95万架次,同比增长7.32%;旅客吞吐量3220.68万人次,同比增长5.68%;货邮吞吐量398.26万吨,同比增长8.03%。安全运行趋向平稳。顺利实现浦东机场第二十二个安全年。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87.23%,位列时刻协调机场第19位。服务质量持续向好。浦东机场获颁旅客满意度测评(ACI)“2020年度亚太地区4000万以上级最佳机场”和“旅客认可奖”。2021年度ACI测评均分为5.0,位列全球253家机场第一名;2021年度民航旅客服务测评(CAPSE)均分为4.09,位列内地40家机场第五名。受疫情持续冲击经营形势依然严峻。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8亿元,同比下降13.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1亿元。圆满完成各项重大保障任务。严格落实疫情背景下的各项防控政策要求,圆满完成春运、全国“两会”、建党百年、第四届进博会、花博会等多项重大政治保障任务。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民航积极应对疫情严重冲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动态调控,稳住了民航发展的基本盘,显示了民航业具有很强的发展韧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多年民航强国建设的成色,中国民航具有雄厚发展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再次印证了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中涉及运输航空领域的五个特征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也充分说明中国民航恢复发展有坚实基础。航空运输业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态势影响机场业务量的表现,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浦东机场2021年旅客吞吐量及飞机起降架次完成情况低于年初预期。不考虑突发事件影响,节假日一般是航空运输市场的旺季,因此机场行业也具有类似的季节性,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季节性特征并不明显。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为国内外航空运输企业及旅客提供地面保障服务,经营出租机场内航空营业场所、商业场所和办公场所,国内贸易(除专项规定);广告经营,货运代理、代理报关、代理报检业务,长途客运站,停车场管理及停车延伸服务,经营其它与航空运输有关的业务;综合开发,经营国家政策许可的其它投资项目。公司目前运营管理浦东机场,经营业务主要分为航空性业务和非航空性业务,航空性业务指与飞机、旅客及货物服务直接关联的基础性业务;其余类似延伸的商业、办公室租赁、值机柜台出租等都属于非航空性业务。浦东机场属于一类1级机场,目前航空性业务等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按照民航局相关文件规定实行政府指导价,非航空性业务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公司是从事航空运输地面服务及其他相关业务的服务性企业,提供的产品即服务,包括以先进的机场基础设施,高效顺畅的运行保障系统为中外航空公司的飞机安全起降提供良好的航班地面保障服务;以安全、舒适、优美的候机环境,功能齐备的服务设施和优质服务为旅客提供进出港、转港服务;以诚信的服务原则、规范化的管理和合理的资源定价,为承租商提供经营资源服务;商业租赁方面通过公开招标、公开比选、邀请招标、邀请比选、定向谈判等方式,引进具有丰富机场商业运作经验的集成商、连锁品牌商以及国际知名旅行零售机构。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大三角航线的端点,飞往欧洲和北美西海岸的航行时间约为10小时,飞往亚洲主要城市的时间在2至5小时内,航程适中。上海直接服务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上海机场半径300公里的腹地内覆盖了长三角地区的8个主要工业、科技园区,相关产业航空关联度高,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成套设备、精品钢材和生物医药等。2.枢纽建设初具规模,具备打造世界级机场条件浦东机场卫星厅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卫星厅,未来将持续提升浦东机场运行服务品质,更好服务航空公司高效枢纽运作,更好服务旅客便捷出行,实现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新的里程碑。3.航线网络通达浦东机场依然是疫情期间重要入境地,作为内地最大空中口岸,根据相应要求优化出入境流程并积极加强疫情防控和相关保障,2021年出入境旅客量仍为全国第一。公司在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的同时,适时调整航线拓展策略,主动协调,争取时刻资源利用最大化,丰富各类营销手段,强化市场流量引入,推进中转项目落地,持续强化枢纽功能。4.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平台的浦东机场模式公司在国内机场业中率先实施了“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OperationCenter)平台”运行模式,核心是强化区域管理部门的责任主体地位,其他专业支持单位对区域管理主体给予配合和支持,浦东机场已实现“航站楼+卫星厅”一体化运营。报告期内,公司深化协同决策机制,持续优化运行品质,加强航班运行统筹管控,着力提升运行保障效率,协同提升航班正常率,提高航班运行品质和时刻利用效率,持续深化长三角空域精细化改革成果。5.以风险隐患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公司借鉴国内外民航业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安全工作特点,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包含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等维度,推动公司安全文化落地,实现了安全管理工作从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升级,确保公司生产运行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的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航空安保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深入运行,持续改进、强化安全管理体系效能,完善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浦东机场已连续22年实现了安全年,在全力打好疫情持久战的同时,坚决守牢安全底线。6.以旅客为中心、协作共赢的服务链管理系统公司拥有完善的全员创新机制,规范透明的内部管理,以“国内最好、世界一流”为目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坚持“安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聚焦全流程的旅客体验提升”主题,持续创新服务管理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提升浦东机场便捷性和人性化水平,持续抓好“十大服务新举措”,涵盖便捷出行、智慧安检、客流预警、智能交通等主题,打通从航班指挥到地面服务、到旅客端的信息服务业务链,致力于提供旅客卓越的航空服务体验,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和服务标准系统,品牌效应突出。报告期内,公司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在坚决贯彻落实闭环管理的前提下,建立并完善以“海纳百川、申情相伴”为主题的浦东机场服务理念体系,评估公司服务品牌建设现状,加强服务品牌创新管理,探索“定制化”、“新鲜体验”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编制浦东机场服务提升规划,制定可首推、首创的服务亮点举措,全面提升服务内涵品质。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2021年,世界经贸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疫情持续演变、不断反复,对民航业影响的深度和持续性超出预期。浦东机场2021年旅客吞吐量及飞机起降架次完成情况低于年初预期,国内多地散发疫情限制了国内航线业务量的恢复增长,受限于全球疫情状况,国际航线业务量仍受较大影响,公司各项业务开展和客户经营受疫情持续影响冲击较大,经营方面继续承压。公司大力推行降本增效措施,继续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在航空性业务方面,优化与完善航空枢纽布局与航线网络,在快速恢复航班和拓展市场空间上主动出击、多措并举,主动协调争取时刻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推进将其国际闲置时刻用于国内航线,持续强化枢纽功能。在非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大力推行降本增效措施,探索新形势下商业发展新路径,科学谋划疫情常态化下的商业规划,致力提升商业能级与整体氛围,主动探索商业创新模式,结合后疫情时期机场商业环境,系统性优化商业资源。报告期内浦东机场业务量完成情况: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民航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十三五”末,我国已基本实现从民航大国向单一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进入了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是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开局起步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民航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民航面临着新发展形势,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民航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出行新需求要求民航全方位优化提升服务水平;民航强国建设新阶段要求民航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总体来说,“十四五”时期支撑我国民航持续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民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航空需求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航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具有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创新驱动模式加快形成、行业改革全面深化和重大风险主动应对等阶段性特点。在综合研判我国航空市场恢复趋势的基础上,《“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将民航“十四五”发展分为两个阶段。2021-2022年是恢复期和积蓄期,要进一步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民航发展成果,重点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这一时期民航发展要着眼于制约民航发展的长周期变量,利用好市场恢复阶段民航运行总量低负载期,加快重大项目实施,抓紧推进重大改革,合理调控运力投放,稳定扶持政策,积蓄发展动能,促进行业恢复增长。2023-2025年则是增长期和释放期,重点要扩大国内市场、恢复国际市场,释放改革成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加快提升容量规模和质量效率,全方位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二)公司发展战略在新的枢纽战略周期从“扩大规模”为主转变为“打造品质”为主的战略基调下,公司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品质领先世界级航空枢纽的核心载体、超大型机场卓越运营典范的主导力量、价值创造能力最强机场产业集团的主体部分。在这一定位下,公司作为大型复合国际枢纽的管理者和机场综合服务的整合者,业务拓展将主要围绕建设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能级、提升商业价值、实施资本运作、推进管理改革等中心工作,成为航空枢纽建设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支柱企业,以及企业管理改革的先锋和机场运营管理经验的传播者。公司的发展战略包括五大方面:1.航空枢纽战略,以将浦东机场打造成为品质领先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为航空枢纽战略目标;2.卓越运营战略,在保证持续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全球领先,成为超大型航空枢纽卓越运营典范;3.价值创造战略,通过持续创新和发展,扩大业务规模、丰富业务模式、拓展投资渠道,提升盈利能力,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成为价值创造能力最强机场公司的目标;4.组织管控战略,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贯彻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导向;5.和谐发展战略,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各级党群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组织和思想保障。(三)经营计划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冬奥会等一系列重要赛事活动之年,也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第三个年度,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对航空业的影响仍在持续,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仍将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环境同防”的压力与考验。民航运输生产恢复依然面临疫情防控、经营亏损、安全压力等交织叠加影响,但民航总体处于恢复增长期,2022年浦东机场预计实现飞机起降40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主要业务量恢复情况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境内外疫情的进展。面对疫情给浦东机场经营带来的困难与挫折,公司将继续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加强精细化管理,深度挖掘降本空间。在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将深入实施航空资源配置推进主业恢复,继续灵活利用国际闲置时刻充分配置至国内市场、货运市场,持续提升浦东机场枢纽中转功能。在非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将努力克服疫情、消费模式转型对经营业态的影响,持续优化商业布局,整合商业资源;寻求多元发展,提升商业盈利能力;推动产融创新,开辟新盈利增长点。本次重组完成后,上海机场将继续通过多种举措来提高经营能力,进一步做优做强上市公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的“四型机场”,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客货联动、多举措促进航班恢复,持续拓展和优化航线网络,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同时,上海机场将持续加强成本管控,提升资金利用率,对标世界一流枢纽机场,不断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经济风险航空运输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较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行业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3.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风险现代运输方式主要包括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含海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与其他运输方式尤其是高铁的竞争可能会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产生一定影响。4.行业特有风险国际航协预测2022年全球客运量保持回暖态势,航空业亏损额将进一步收窄,但运量仍远低于2019年水平。疫情对全球航空市场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公司未来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带来的严峻经营形势并有效化解经营压力极具挑战。5.经营和业绩变化的风险本次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经营规模有所扩大,资产和人员规模进一步增加,上市公司的管理体系将趋于复杂,若公司不能及时调整、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将面临一定的经营管理风险。本次注入标的资产规模较大,受到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较大,且在新冠疫情反复及防控措施升级的情况下,标的资产的业绩可能存在一定波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的持续挑战,面对安全运行、疫情防控、扭亏增盈的三重压力,面对着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司将主动扛起发展重任,大力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坚守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初心使命,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披荆斩棘,勇毅笃行,着力打造品质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600009 2021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为国内外航空运输企业及旅客提供地面保障服务,经营出租机场内航空营业场所、商业场所和办公场所,国内贸易(除专项规定);广告经营,货运代理、代理报关、代理报检业务,长途客运站,停车场管理及停车延伸服务,经营其它与航空运输有关的业务;综合开发,经营国家政策许可的其它投资项目。公司运营管理浦东机场,目前经营业务主要分为航空性业务和非航空性业务,航空性业务指与飞机、旅客及货物服务直接关联的基础性业务;其余类似延伸的商业、办公室租赁、值机柜台出租等都属于非航空性业务。浦东机场属于一类1级机场,目前航空性业务等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按照民航局相关文件规定实行政府指导价,非航空性业务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公司是从事航空运输地面服务及其他相关业务的服务性企业,提供的产品即服务,包括以先进的机场基础设施,高效顺畅的运行保障系统为中外航空公司的飞机安全起降提供良好的航班地面保障服务;以安全、舒适、优美的候机环境,功能齐备的服务设施和优质服务为旅客提供进出港、转港服务;以诚信的服务原则、规范化的管理和合理的资源定价,为承租商提供经营资源服务;商业租赁方面通过公开招标、公开比选、邀请招标、邀请比选、定向谈判等方式,引进具有丰富机场商业运作经验的集成商、连锁品牌商以及国际知名旅行零售机构。2021年上半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了持续拓展和巩固,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在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2021年上半年,国内民航业运行稳中向好,总体恢复符合预期,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65.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5.4%,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4.1%;航空旅客运输稳健恢复,国内市场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完成旅客运输量2.45亿人次,同比增长66.4%,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6.2%;航空货邮运输需求旺盛,国际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完成货邮运输量374.3万吨,同比增长24.6%,较2019年同期增长6.4%。航空运输业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态势影响机场业务量的表现,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总体平稳有序,民航业客货运量持续复苏,公司积极落实防疫主体责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举措,多举措力促航空业务量回升,浦东机场2021年上半年主要业务量较去年同期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国内客运增量态势总体良好,但受限于全球疫情状况,国际航线业务量仍受较大影响。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2021年上半年,公司工作主线把握“政治年、开局年、挑战年、复杂年”等特点,结合内外部环境和行业趋势变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生产业务情况。2021年上半年,共保障飞机起降19万架次,同比增长36.64%;旅客吞吐量1,825.11万人次,同比增长49.45%;货邮吞吐量212.59万吨,同比增长24.39%。航班正常情况。截至6月30日,浦东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90.04%,同比上升2.75%,1-6月月平均放行正常率均超过80%,在全国22个航班时刻主协调机场中位列第9。平均滑出时间18.95分钟,同比减少0.26分钟。服务质量。2021年一季度,浦东机场ACI测评得分为5.000分,在全球216家参评机场中,排名第一。2021年二季度,浦东该机场ACI测评得分为5.000分,在全球236家参评机场中,排名第一。经营业绩。受疫情持续冲击影响,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04亿元,同比下降26.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1亿元。报告期内浦东机场业务量完成情况:(注:因存在其他形式的飞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通用航空飞行),所以部分项目分项数字之和与总计数存在差异)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及其摘要的议案》等议案,拟向机场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上海机场集团物流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相关资产;同时,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三、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经济风险航空运输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较大,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社会总需求受到抑制,部分驱动行业增长的动力有所放缓,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行业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3.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风险现代运输方式主要包括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含海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与其他运输方式尤其是高铁的竞争可能会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产生一定影响。4.行业特有风险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外防输入压力巨大,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复给航空出行需求造成扰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是影响行业恢复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航空市场结构因为疫情受到深刻改变,全球客运航空需求持续低迷,公司经营方面继续承压。公司将统筹兼顾下半年繁重的各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不断查找各环节隐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积极的精神风貌,决胜全年目标任务,为建设品质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世界一流的机场产业而不懈努力。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大三角航线的端点,飞往欧洲和北美西海岸的航行时间约为10小时,飞往亚洲主要城市的时间在2至5小时内,航程适中。上海直接服务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上海机场半径300公里的腹地内覆盖了长三角地区的8个主要工业、科技园区,相关产业航空关联度高,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成套设备、精品钢材和生物医药等。2.枢纽建设初具规模,具备打造世界级机场条件浦东机场卫星厅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卫星厅,未来将持续提升浦东机场运行服务品质,更好服务航空公司高效枢纽运作,更好服务旅客便捷出行,实现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新的里程碑。3.航线网络通达浦东机场依然是疫情期间重要入境地,公司在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的同时,积极挖潜闲置时刻,采取合作开展营销,多措并举力促市场恢复,深入推进中转枢纽建设,增强枢纽运行软实力。4.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平台的浦东机场模式公司在国内机场业中率先实施了“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OperationCenter)平台”运行模式,核心是强化区域管理部门的责任主体地位,其他专业支持单位对区域管理主体给予配合和支持,浦东机场已实现“航站楼+卫星厅”一体化运营。5.以风险隐患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公司根据生产运行实际,建立并实施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包含安全政策和目标、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持续完善和改进,管控风险和治理隐患,努力提高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使安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确保航班生产运行的安全、平稳和有序。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组织查找安全短板,补齐管理漏洞,启动安全管理体系内外审、开展航空安保管理体系内审,进一步完善政策规章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持续加强隐患评估排查,努力落实“问题隐患清零”。6.以旅客为中心、协作共赢的服务链管理系统公司拥有完善的全员创新机制,规范透明的内部管理,以“国内最好、世界一流”为目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坚持“安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聚焦全流程的旅客体验提升”主题,持续创新服务管理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提升浦东机场便捷性和人性化水平,持续抓好“十大服务新举措”,涵盖便捷出行、智慧安检、客流预警、智能交通等主题,打通从航班指挥到地面服务、到旅客端的信息服务业务链,致力于提供旅客卓越的航空服务体验,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和服务标准系统,品牌效应突出。报告期内,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在坚决贯彻落实闭环管理的前提下,公司抓牢抓实服务现场管控,积极践行民航“真情服务”理念,持续推进服务品牌建设,初步形成以“申情服务”系列服务品牌、“海纳百川、申情相伴”为核心的浦东机场服务品牌理念。研究落实服务旅客便捷出行相关举措,持续推进服务质量信息化管理。
600009 2020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公司正常生产运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公司坚持“国内最好、世界一流”发展目标不动摇,统筹推进安全、运行、服务、经营等工作,浦东机场作为上海口岸疫情防控主战场,肩负使命、主动担当、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抗疫成绩。生产指标出现较大波动。2020年浦东机场共保障飞机起降32.57万架次,同比减少36.37%;旅客吞吐量3,047.65万人次,同比减少59.98%;货邮吞吐量368.66万吨,同比增加1.44%。安全运行持续平稳可控。公司深入贯彻全覆盖安全理念,践行“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持续提升“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水平,全面完成安全责任目标,顺利实现了浦东机场第二十一个安全年。航班正常进一步得到巩固。公司持续加大航班治理力度,进一步优化航班运行保障流程和协同决策系统,航空器平均滑出时间为18.67分钟,同比下降0.29分钟,航班累积放行正常率89.47%,同比提高4.66%,位列24个时刻协调机场第18位。服务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浦东机场旅客满意度测评(ACI)分值在全球348家机场中排名第一;连续七年荣获民航旅客服务CAPSE测评“最佳机场”称号。此外,公司运用交通大数据提升服务质量的实践经验荣获“全国质量标杆”称号,T1航站楼旅客安检现场荣获全国安检首家“五星级现场”称号。经营收益首次出现亏损。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03亿元,同比减少60.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7亿元,同比减少125.18%。高质量完成第三届进博会保障任务。公司紧紧围绕“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指示精神,优化保障流程,美化场区环境,营造进博氛围。此外,公司还结合疫情防控要求,设置进博专用快捷通道,并按照“守住边、稳住面、保住点”的安保总体目标,全力以赴,圆满完成第三届进博会保障任务。成功举办“敬畏2020”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公司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设置演练科目,细化接待保障方案。本次演练作为中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科目最全、涉及单位最多、复杂程度最高的机场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以良好的呈现效果得到了民航局督导组专家的高度评价。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202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机场协会和国际民航组织先后强调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所面临的疫情后果前所未有。此次疫情对公司各项业务开展和客户经营影响较大,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及飞机起降架次大幅下降,2020年7月起,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国内航线业务量逐渐好转,但受限于全球疫情状况,国际航线业务量仍受较大影响,公司经营压力持续加大,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公司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在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适时调整短期航线拓展策略,通过闲置国际时刻积极增加国内航线、根据疫情控制情况适时恢复国际航线等措施,有效促进市场恢复。非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积极降本增效,主动营销,提振旅客出行和商业伙伴等各方信心,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各类营销渠道,组织策划各类主题营销活动,开源增收。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回顾民航“十三五”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民航市场空间越发广阔,航空公司竞争力不断增强,机场网络布局日趋合理,空管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安全安保水平世界领先,技术保障水平显著进步,通用航空产业化发展蓄势待发、参与国际民航合作和交流程度愈加深入、民航自主创新发展体系初步形成。这充分显示出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中涉及航空运输的基本特征逐渐强化。这标志着,自2005年我国民航运输规模世界排名第二以来,经过15年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从航空运输大国向单一航空运输强国的“转段进阶”。“十四五”时期,我国民航将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期、发展质量提升期、发展格局拓展期。“十四五”期间,伴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民航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将更加凸显。(二)公司发展战略在新的枢纽战略周期从“扩大规模”为主转变为“打造品质”为主的战略基调下,公司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品质领先世界级航空枢纽的核心载体、超大型机场卓越运营典范的主导力量、价值创造能力最强机场产业集团的主体部分。在这一定位下,公司作为大型复合国际枢纽的管理者和机场综合服务的整合者,业务拓展将主要围绕建设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能级、提升商业价值、实施资本运作、推进管理改革等中心工作,成为航空枢纽建设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支柱企业,以及企业管理改革的先锋和机场运营管理经验的传播者。公司的发展战略包括五大方面:1.航空枢纽战略,以将浦东机场打造成为品质领先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为航空枢纽战略目标;2.卓越运营战略,在保证持续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全球领先,成为超大型航空枢纽卓越运营典范;3.价值创造战略,通过持续创新和发展,扩大业务规模、丰富业务模式、拓展投资渠道,提升盈利能力,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成为价值创造能力最强机场公司的目标;4.组织管控战略,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贯彻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导向;5.和谐发展战略,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各级党群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组织和思想保障。(三)经营计划受疫情冲击,浦东机场主要生产指标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公司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各项经营管理工作,降本增效、开源增收,努力化解疫情给经营带来的压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的关键一年。公司将立足国家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和行业趋势,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基础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把握机遇,寻求新突破、新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国内最好,世界一流”品质领先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当前,疫情仍是影响行业恢复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的压力仍将很大。2021年民航总体处于恢复增长期,浦东机场预计实现飞机起降43.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200万人次,其中,国际航线主要业务量恢复情况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境外疫情的进展。在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多措并举促进航班恢复,以提高浦东机场枢纽建设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稳步推进提升枢纽中转功能重点项目。在非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将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和依托于机场资源优势的多元化方向,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后疫情时代经营管理的转型和升级。(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经济风险航空运输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较大。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行业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受到海南的离岛免税、市内的免税店以及跨境电商,还有进口关税持续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机场口岸免税消费的购买力已经发生了变化,浦东机场此前免税红利难以为继。3.行业特有风险据国际航协预测,到2024年国际航空运输量才能恢复到疫情以前的水平,全球航空市场结构受疫情影响将深刻改变,疫情对机场传统流量经济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公司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4.瓶颈与挑战当前行业发展需求与资源保障能力、运行服务效率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尚待提升,后疫情时代机场常态化防疫措施仍需强化,区域的管理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迈向数字转型时代智慧应用的引领和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仍然不足。面对当前经营上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面对疫情以及区域管理主体责任的压力,面对“四型机场”建设、数字化转型发展等艰巨任务,我们将坚定发展信心,鼓足发展干劲,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扛起历史重任,迈出铿锵步伐,团结拼搏、迎难而上,为推进公司高质量创新转型发展,实现“国内最好、世界一流”航空枢纽建设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大三角航线的端点,飞往欧洲和北美西海岸的航行时间约为10小时,飞往亚洲主要城市的时间在2至5小时内,航程适中。上海直接服务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上海机场半径300公里的腹地内覆盖了长三角地区的8个主要工业、科技园区,相关产业航空关联度高,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成套设备、精品钢材和生物医药等。2.枢纽建设初具规模,具备打造世界级机场条件浦东机场卫星厅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卫星厅,未来将持续提升浦东机场运行服务品质,更好服务航空公司高效枢纽运作,更好服务旅客便捷出行,实现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新的里程碑。3.航线网络通达浦东机场依然是疫情期间重要入境地,作为内地最大空中口岸,2020年出入境旅客量仍为全国第一。公司积极作为,为疫情恢复后的业务发展打基础、做准备,力求通过持续优化中转流程等举措提升浦东机场枢纽中转功能。4.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平台的浦东机场模式公司在国内机场业中率先实施了“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OperationCenter)平台”运行模式,核心是强化区域管理部门的责任主体地位,其他专业支持单位对区域管理主体给予配合和支持,浦东机场已实现“航站楼+卫星厅”一体化运营。报告期内,公司规范运行保障流程,加强航班延误监督,完善小延误航班协调机制,推动航班动态调整工作精细化管理,巩固航班正常性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时刻资源配置效率。5.以风险隐患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公司借鉴国内外民航业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安全工作特点,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包含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等维度,推动公司安全文化落地,实现了安全管理工作从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升级,确保公司生产运行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的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航空安保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深入运行,持续改善,浦东机场已连续21年实现了安全年,并高水平完成“敬畏2020”浦东机场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圆满完成第三届进博会保障工作,全力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6.以旅客为中心、协作共赢的服务链管理系统公司拥有完善的全员创新机制,规范透明的内部管理,以“国内最好、世界一流”为目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坚持“安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聚焦全流程的旅客体验提升”主题,持续创新服务管理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提升浦东机场便捷性和人性化水平,持续抓好“十大服务新举措”,涵盖便捷出行、智慧安检、客流预警、智能交通等主题,打通从航班指挥到地面服务、到旅客端的信息服务业务链,致力于提供旅客卓越的航空服务体验,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和服务标准系统,品牌效应突出。报告期内,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全面复工复产带来的双重考验,公司在坚决贯彻落实闭环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抓牢抓实服务现场管控,积极践行民航“真情服务”理念,通过人性化举措为受到疫情影响的旅客提供暖心服务;以服务测评为抓手,强化人文关怀,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落实民航服务质量品牌建设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加强服务品牌的研究与建设。
600009 2020中报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2020年上半年,公司上下坚定信心、牢记使命、守土尽责、团结拼搏,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牢牢守住上海空中门户,积极推动正常生产经营,年度重点工作有序推进,浦东机场安全平稳有序发展。生产指标。2020年上半年,浦东机场共保障飞机起降139,061架次,同比减少45.59%;旅客吞吐量1,221.22万人次,同比减少68.05%;货邮吞吐量170.91万吨,同比增长0.42%。航班正常性。2020年上半年,浦东机场放行正常率90.21%,同比提升7.24%。平均滑出时间持续缩短至17.85分钟,同比下降1.28分钟。服务质量。2020年一季度,浦东机场ACI测评得分为5.000分,在全球349家参评机场中,排名第一。经营业绩。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7亿元,同比下降54.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6亿元。二、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经济风险航空运输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较大,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社会总需求受到抑制,部分驱动行业增长的动力有所放缓,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行业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3.行业特有风险高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其高准点率优势对航空业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市场风险受经济政治形势波动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显现,公司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4.瓶颈与挑战未来公司将面临更大客流量的保障压力,值机、行李系统、陆侧交通、以及联检等资源瓶颈不足将会成为制约枢纽发展、运营品质提升的突出问题;对照公司发展战略,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工作作风以及人才梯队结构有待改善;此外,公司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预判能力、应对能力还有待加强。公司将按照“内防反弹、外防输入”总体要求,在举全公司之力,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紧扣年度部署和发展目标,持续聚焦安全、运行、枢纽、服务、经营、管理六大品质,稳步推进各方面工作。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大三角航线的端点,飞往欧洲和北美西海岸的航行时间约为10小时,飞往亚洲主要城市的时间在2至5小时内,航程适中。上海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直接服务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间接服务区2小时飞行圈资源丰富,包括中国80%的前100大城市、54%的国土资源和90%的人口、93%的GDP产出地和日本、韩国的大部分地区。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6大城市群,财富500强中有400多家企业已经在这里进行了投资,机场半径300公里的腹地内覆盖了长三角地区的8个主要工业、科技园区,相关产业航空关联度高,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成套设备、精品钢材和生物医药等。2.枢纽建设初具规模,具备打造世界级机场条件浦东机场卫星厅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卫星厅,未来将持续提升浦东机场运行服务品质,更好服务航空公司高效枢纽运作,更好服务旅客便捷出行,实现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新的里程碑。3.航线网络通达虽然浦东机场上半年主要业务量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出现较大的负增长,但依然是疫情期间重要入境地,公司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疫情期间闲置时刻,力促市场恢复。公司积极作为,为疫情恢复后的业务发展打基础、做准备,力求通过持续优化中转流程等举措提升浦东机场枢纽中转功能。4.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平台的浦东机场模式公司在国内机场业中率先实施了“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OperationCenter)平台”运行模式,核心是强化区域管理部门的责任主体地位,其他专业支持单位对区域管理主体给予配合和支持,浦东机场已实现“航站楼+卫星厅”一体化运营。5.以风险隐患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公司借鉴国内外民航业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安全工作特点,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包含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等维度,推动公司安全文化落地,实现了安全管理工作从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升级,确保公司生产运行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的要求。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持续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继续以“安全隐患零容忍”贯彻落实隐患治理工作。公司启动专项整治,强化机坪管控,形成机坪运行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协同做好对机坪作业相关风险管理,共同营造浦东机场安全有序的机坪运行秩序。6.以旅客为中心、协作共赢的服务链管理系统公司拥有完善的全员创新机制,规范透明的内部管理,以“国内最好、世界一流”为目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坚持“安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聚焦全流程的旅客体验提升”主题,持续创新服务管理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提升浦东机场便捷性和人性化水平,积极推出“十大服务新举措”,致力于提供旅客卓越的航空服务体验,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和服务标准系统,品牌效应突出。公司创新绩效管理模式,实现分级管理,加强服务管控力度,有效管控日常服务质量,提高问题整改率和投诉处理效率,实现机场与旅客的紧密互动沟通;依托同创共建平台实施服务链管理,在枢纽功能的完善、服务品质的提升、管理标准的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期内,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全面复工复产带来的双重考验,公司坚持“安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规范标准为抓手,持续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形成防疫标准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保障旅客和员工的健康安全和出行体验,提升疫情影响下的浦东机场“温度”。
600009 2019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19年,公司紧密围绕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愿景、“四大品牌”和航运中心建设战略大局,牢牢抓住卫星厅开航和第二届进博会保障的重大发展契机,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稳步推进浦东机场“国内最好、世界一流”高品质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指标任务。生产指标总体向好。2019年浦东机场共保障飞机起降51.18万架次,同比增长1.4%;旅客吞吐量7,615.35万人次,同比增长2.9%;货邮吞吐量363.42万吨,同比减少3.5%。安全运行平稳受控。2019年,公司以全覆盖安全理念为指引,聚焦卫星厅安全投运一条主线,持续推进,狠抓空防、消防、飞行等关键领域安全重点工作,浦东机场顺利实现了第二十个安全年。航班正常持续巩固。全年浦东机场航班累积放行正常率84.81%,同比提升2.08%,位列21个时刻协调机场第14位。航空器平均滑出时间持续缩短至18.96分钟,同比下降0.89分钟,顺利实现航班正常性工作考核目标。服务质量再上台阶。2019年,浦东机场获颁国际机场协会ACI测评“亚太地区4000万以上级最佳机场”奖项。连续六年荣获民航旅客服务CAPSE测评“最佳机场”称号。荣获全国五星现场、“场外值机”最佳创新机场、全面质量管理推进40周年杰出推进单位等奖项。行李大使、畅行特色服务荣获中国企业品牌创新成果奖。全年浦东机场ACI测评分值位列全球356家机场第四。枢纽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浦东机场新增匈牙利布达佩斯、日本花卷和老挝万象3个国际客运航点;加密至芬兰赫尔辛基、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盖特威克3条中远程航线。经营效益大幅提升。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45亿元,同比增长17.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30亿元,同比增长18.88%。圆满完成第二届进博会保障任务。按照“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总体要求,公司全力以赴,全力确保进博会保障任务“万无一失”。进博会期间,浦东机场共累计圆满保障各级警保任务35批次、重要航班355批次、参会公务机56架次。并在机场环境美化、进博会氛围营造、旅客服务提升等方面受到有关方面高度评价。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平稳推进各项工作。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紧紧围绕枢纽战略目标,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开展航班航线优化调整、提升地面协同保障效率等举措,航线网络更趋完善。非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根据实际调整商业资源总体规划,通过优化商业规划布局、增强品牌集聚效应、提升多元化经营效益等举措不断增强非航空性业务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收入完成情况来看,受益于出行旅客消费意愿增强,公司持续对商业零售品牌管理、场地优化和调整等举措,公司非航空性收入中商业租赁等相关收入增长较快,增长幅度显著高于旅客吞吐量增幅。报告期内浦东机场业务量完成情况:(注:因存在其他形式的飞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通用航空飞行),所以部分项目分项数字之和与总计数存在差异)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依靠大量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民航业在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亟需转变发展方式,从过去注重数量、总量、增量的量优式发展,转向注重质量、效率、效益的质优式发展。随着民航强国建设战略进程不断推进,我国民航各个方面将发生深刻变化,新的利益格局、新的生产要素、新的运行模式将重塑行业形态。民航局已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推进新时代上海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将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航空枢纽建设。中央对上海自贸试验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全力构筑新时代上海机场发展的战略优势。(二)公司发展战略在新的枢纽战略周期从“扩大规模”为主转变为“打造品质”为主的战略基调下,公司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品质领先世界级航空枢纽的核心载体、超大型机场卓越运营典范的主导力量、价值创造能力最强机场产业集团的主体部分。在这一定位下,公司作为大型复合国际枢纽的管理者和机场综合服务的整合者,业务拓展将主要围绕建设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能级、提升商业价值、实施资本运作、推进管理改革等中心工作,成为航空枢纽建设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支柱企业,以及企业管理改革的先锋和机场运营管理经验的传播者。公司的发展战略包括五大方面:1.航空枢纽战略,以将浦东机场打造成为品质领先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为航空枢纽战略目标;2.卓越运营战略,在保证持续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全球领先,成为超大型航空枢纽卓越运营典范;3.价值创造战略,通过持续创新和发展,扩大业务规模、丰富业务模式、拓展投资渠道,提升盈利能力,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成为价值创造能力最强机场公司的目标;4.组织管控战略,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贯彻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导向;5.和谐发展战略,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各级党群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组织和思想保障。(三)经营计划2019年,民航业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公司克服航空资源不足等压力,努力提高运营效率,业务量完成情况基本符合年初预期。当前公司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工作,按照“最严要求、最实举措、最强执行”的工作标准,严密组织,严格措施,严肃责任,严防死守,严防严控,全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守好上海的航空大门,确保广大旅客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公司将主动应对,对外,积极向政府主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对内,调整经营策略,增收节支,降本增效,把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浦东机场2020年主要业务量将出现负增长。在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将抓住市场机遇,加强营销力度,聚焦目标远程航线,采取精准营销策略,有效提升浦东机场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同时,进行航线网络优化研究,进一步优化航线网络结构,持续推进客运枢纽建设。在非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将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强化经营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优化商业规划布局,挖潜增效,提升资源利用价值,确保公司经营效益可持续增长。(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宏观经济风险航空运输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较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社会总需求受到抑制,部分驱动行业增长的动力有所放缓,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行业政策风险航空运输业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3、行业特有风险高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其高准点率优势对航空业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市场风险受经济政治形势波动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显现,公司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4、瓶颈与挑战未来公司将面临更大客流量的保障压力,值机、行李系统、陆侧交通、以及联检等资源瓶颈不足将会成为制约枢纽发展、运营品质提升的突出问题;对照公司发展战略,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工作作风以及人才梯队结构有待改善;此外,公司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预判能力、应对能力还有待加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之年,也是卫星厅投用后的第一个完整运行之年。我们将立足国家战略,切实抓住发展机遇,乘势而为,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砥砺前行,继续坚定不移地锚定“国内最好、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为加快推进与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品质领先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大三角航线的端点,飞往欧洲和北美西海岸的航行时间约为10小时,飞往亚洲主要城市的时间在2至5小时内,航程适中。上海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直接服务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间接服务区2小时飞行圈资源丰富,包括中国80%的前100大城市、54%的国土资源和90%的人口、93%的GDP产出地和日本、韩国的大部分地区。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6大城市群,财富500强中有400多家企业已经在这里进行了投资,机场半径300公里的腹地内覆盖了长三角地区的8个主要工业、科技园区,相关产业航空关联度高,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成套设备、精品钢材和生物医药等。2、枢纽建设初具规模,具备打造世界级机场条件浦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位于浦东机场内,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飞行区工程、航站区工程和生产辅助设施工程,卫星厅工程是该工程的主体工程,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卫星厅。卫星厅于报告期内建成启用,将持续提升浦东机场运行服务品质,更好服务航空公司高效枢纽运作,更好服务旅客便捷出行,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的运行需求,实现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新的里程碑。3、航空运量跻身世界超大型枢纽机场“俱乐部”,国内优势明显2019年,浦东机场依然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全年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第二。航空运量继续跻身世界超大型枢纽机场“俱乐部”,其中国际和地区旅客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浦东机场积极推进枢纽建设,持续优化航线网络结构,努力提升国际航线网络通达性,重点发展国际远程航线。2019年浦东机场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超过50%,继续巩固内地最大空中口岸地位。4、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平台的浦东机场模式公司在国内机场业中率先实施了“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持+OC(OperationCenter)平台”运行模式,核心是强化区域管理部门的责任主体地位,其他专业支持单位对区域管理主体给予配合和支持,此外,随着卫星厅的启用,浦东机场已开启“航站楼+卫星厅”一体化运营新篇章。报告期内,公司紧紧依托长三角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机坪管制移交工作,提升协同共治效率,强化协同平台管理,进一步提升航班运行管控能力、固化航班正常性工作成果,在航班时刻配置政策“控总量、调结构”总基调不变的大背景下,经局方同意,浦东机场高峰小时容量标准调整为80架次/小时。5、以风险隐患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公司借鉴国内外民航业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安全工作特点,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包含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等维度,推动公司安全文化落地,实现了安全管理工作从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升级,确保公司生产运行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的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航空安保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深入运行,围绕运行管理、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三个核心,持续强化建设,浦东机场已连续20年实现了安全年,并圆满完成了卫星厅安全投运、国庆70周年运输任务、第二届进博会保障任务等多项重大保障任务。6、以旅客为中心、协作共赢的服务链管理系统公司拥有完善的全员创新机制,规范透明的内部管理,以“国内最好、世界一流”为目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坚持“安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聚焦全流程的旅客体验提升”主题,持续创新服务管理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提升浦东机场便捷性和人性化水平,连续四年积极推出“十大服务新举措”,致力于提供旅客卓越的航空服务体验,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和服务标准系统,品牌效应突出。公司创新绩效管理模式,实现分级管理,加强服务管控力度,有效管控日常服务质量,提高问题整改率和投诉处理效率,实现机场与旅客的紧密互动沟通;依托同创共建平台实施服务链管理,在枢纽功能的完善、服务品质的提升、管理标准的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旅客全流程体验,着力在旅客值机自助化、安检差异化、中转便捷化等方面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持续改善旅客乘机体验;公司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各类信息化管理等应用,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
600010 2021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公司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践行“12367”发展思路,打好“稀土牌”和“资源牌”,实施“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抢时间、争速度,降成本、提质量,创造了上市以来最好的经营业绩。1、经济运行质量实现新突破根据原料、钢材市场价格变化,坚持“以炼铁为中心”,严格执行“以能定产”和“以效定销,以销定产”的生产组织原则,不断创新优化生产组织方式。积极应对原料端价格上涨冲击和市场波动压力,尤其是四季度以来,受需求减少等影响,钢材价格大幅下滑,公司充分发挥自产矿优势,全年自产矿首次增产破850万吨,实现历史跨越;球团大比例入炉攻关试验成绩显著,高炉利用系数创历史新高;铁钢比攻关“破九见八”成绩斐然,2022年1月实现铁钢比864.1kg/t的历史新低。大力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首次将钢轨出口至阿塞拜疆等俄语区国家,正式成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合格供应商,全年累计出口钢材155.51万吨,出口额12.38亿美元。深入推进“四降两提”工程,通过增产铁精矿,合理调整焦油加工产品结构,降低铁水消耗等措施实现增产增效,吨钢工序制造成本预计降低150.15元/吨,同比降幅5.08%;可控费用和经济技术指标降本15.93亿元。2、绿色低碳和数字智能化转型实现新突破一是严格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和能耗“双控”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成立了包钢股份低碳能源管理中心,开展提高能源利用率技术攻关,建立能源管理网格,实施能源阶梯价格机制,持续深挖工序节能降耗空间。谋篇布局“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成功发行钢铁行业及自治区首单“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与包头市林草局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与岳阳林纸合作探索碳汇交易新模式。全方位、全工序开展超低排放改造,10座焦炉、五烧2号烧结机等重点工序已实现超低排放,氮氧化物排放指标大幅下降,吨钢氮氧化物下降21%以上;推进清洁化运输,通过了自治区首家清洁化运输企业评估。二是深化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重塑产业优势。建设智慧矿山,搭建远程智能调度监控平台,建设5G通信系统,进行原有车辆无人驾驶改造,打造国家级智能化无人驾驶露天矿区示范样板工程。在生产制造环节,推进铁前智慧集控中心、轧钢产线集控等项目,部署设备智能化无人系统,聚焦生产决策的动态精准提升能效、降低成本,对“5G+工业互联网”战略进行深度探索,稀土钢板材公司7号高炉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上线运行。在化检验环节,完成了汽卸自动取样机、老翻自动取样机、西料场西道取样机改造,实现了远程操作取样和一键式全自动取样;智能化水分检测设备投入使用,实现水分样品在线分析;废钢智能验质设备上线运行,实现对散状废钢进行系统自动判级。在物流装备环节,实施无人机车项目、仓储及库区智能化项目,实现货物装卸与运输的少人化和无人化,达到运输调度方案最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在环境危险、重复性劳动强度大的区域,采用机器人替代人技术应用,逐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作业可靠性及准确率。3、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产品结构升级,战略产品市场份额近三年呈逐步上升趋势,热轧硅钢、钻探用管、平车大梁H型钢等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坚定不移实施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成功开发了无间隙原子钢、含磷强化钢等7大类、61个品种的“稀土钢”产品,“稀土钢”品牌位列中国品牌价值500强,被授予“内蒙古品牌建设标杆企业”。4、深化改革,激活机制,推动发展深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落实国企改革专项工程等八项重点任务,按进度要求完成了70%以上的改革任务。一是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股份经营管理团队、二级单位、及分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团队成员,均签订《经营管理团队经营业绩责任书》,加强了契约化管理指标、阶段性业绩目标管控。完成销售分公司所属外埠公司市场化改革,构建了“6+1”区域营销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融资、产品服务、大宗贸易等功能。进一步落实薪酬与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构建了以创效为中心的考评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市场化引进包头市A类高端人才、加拿大籍汽车板领域技术质量专家,实现全球化引进高精尖人才的新突破。二是全方位开展合资合作。以“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管理变革,补齐弱项短板,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战略支撑点。2021年,包钢股份先后与金石资源开展合资合作打造国内最大的萤石产业;与泰纳瑞斯合作,填补内蒙古高端钢管制造领域特殊扣油套管产品生产的空白。特别是与中国宝武旗下多个公司开展项目合作,与宝武炭业合资建设30万吨焦油深加工项目,实现焦化产业转型升级;与宝武清能开展制氧系统及新能源合作,促进包钢股份制氧系统设备升级改造,降低工序单耗,助力实现能耗“双控”目标;与宝钢股份开展钢管产业合作托管,拉紧规模、效益双提升的共同纽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重要论述精神,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签订了《宝钢股份与包钢股份结对协作协议》,并按计划扎实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这些为双方谋求更多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促进重组整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及《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证监会公告2012[31]号),公司所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代码为C31)。公司主要产品为钢铁产品、稀土精矿和萤石精矿,从产品方面看,公司主要产品分属于钢铁行业、稀土行业和氟化工行业。(一)行业基本情况钢铁行业方面,2021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钢铁行业积极应对国内外需求形势变化,努力克服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消化环保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行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稀土行业方面,下游需求旺盛,而稀土上游产量稳步增长,严格按照国家指标进行生产,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机的需求量高速增长推动着上、中游稀土产品价格上涨。而风电、家电则需求稳定。稀土行业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展,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氟化工行业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氟化工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氟化工因此成为全球密切关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全球氟化工产业预计将逐渐向中国等地转移,我国氟化工行业前景十分广阔,全产业链生机盎然。目前,我国的氟化工产业已突破绝大部分大宗、中低端氟化工产品的技术垄断,并形成规模优势和成本竞争优势。(二)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等对行业的重大影响1、钢铁行业2021年5月,工信部对原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出台了《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自2021年6月1日起实施。新的钢铁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大幅提高钢铁置换比例,扩大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明确置换范围,严守不新增产能红线。11月1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其中严禁新增钢铁冶炼产能,严格环境准入,除搬迁、产能置换外,不得审批新增产能项目。新建钢铁项目投运前,用于置换的产能需同步退出。2021年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供给高端化水平不断提高、结构合理化水平持续改善、发展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效应凸显、体系安全化基础更加扎实五项具体目标;围绕发展目标,从供给水平、产业结构、绿色低碳、数字转型、产业安全等5个方面,提出了高端化、合理化、绿色化、数字化、安全化等“五化”重点任务;部署了新材料创新发展工程、低碳制造试点工程、数字化赋能工程、战略资源安全保障工程、补链强链工程等五大工程。2021年上半年钢铁市场迎来近几年大幅上涨的行情;下半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下游产业链成本大幅上升,加之“煤荒”,各地限电频频,在国家保供、稳价等一系列政策干预的背景下,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下行。2022年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铸管等领域分别培育1-2家专业化领航企业。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意见》的出台,为钢铁企业重组整合、推进“减碳”、迈向高质量发展再添引擎。2021年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钢铁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步履稳健。“双碳目标”方面,中钢协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钢铁业碳排放量高达18亿吨,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5%,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仅次于火电。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以及“低碳经济”的国际挑战,低碳转型势在必行。2022年2月10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再生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力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协同发展能力大幅提高,努力构建创新驱动的规模化与高值化并行、产业循环链接明显增强、协同耦合活力显著激发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态。2020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公告,符合标准的再生钢铁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以自由进口。2021年4月2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的公告》,取消146个税号的钢材产品出口退税,对生铁、粗钢、再生钢铁原料等产品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7月2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取消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的公告》,取消23个税号的钢材产品出口退税。国家允许进口再生钢铁原料,并对生铁、粗钢、再生钢铁原料等产品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鼓励进口再生钢铁原料及钢铁初级产品,有利于我国发展电弧炉短流程工艺,降低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等工序产量,从而降低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通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节,抑制钢材产品出口,减少国内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稀土行业根据国家稀土产业政策,2021年我国稀土行业通过重组形成了以包括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四大稀土集团为主导,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特别面对大幅上涨的市场环境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大稀土集团保供稳价,化解市场矛盾,发挥“顶梁柱”“压舱石”作用。持续引领稀土行业沿着市场竞争公平有序、资源利用绿色低碳环保、稀土资源战略支撑作用有效发挥的良性轨道健康平稳高质量发展。2021年1月,工信部在《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国家对稀土开采、稀土冶炼分离实行总量指标管理,实行稀土资源地和稀土产品战略储备,并首次明确对违反规定企业的处罚条例2021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由工信部负责起草《稀土管理条例》,这是稀土行业的首次立法,也表明了国家对稀土产业空前的重视程度。3、氟化工行业2021年9月发布的《中国氟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中提及,我国氟化工行业要重点进行产业链完善,构建氟化工全产业体系。填补我国高端氟化工产品空白,减少进口依赖。加强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提高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到“十四五”末基本实现技术由“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打破国外知识产权壁垒。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一)主要业务公司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钢铁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有稀土精矿、萤石精矿等矿产品,建筑用钢材、冷热轧卷板、镀锌钢板、中厚板、无缝管、重轨、型钢等钢铁产品。矿产品主要用于稀土冶炼分离行业、氟化工行业,钢铁产品主要用于基建、铁路、房地产、汽车、家电、风电、机械制造、高压锅炉、石油化工、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产品主要以国内市场销售为主,部分产品出口。(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1、板材由两条热轧生产线、六条冷轧生产线及酸洗、镀锌、宽厚板、电工钢退火涂层等生产线组成,主要产品有热轧钢带、冷轧钢带、酸洗钢带、热镀锌钢带、厚板、电工钢等,广泛用于汽车、家电、船舶、建筑、工程机械、石油、矿山机械、机械零件制造等行业。2、钢管包钢股份是我国品种、规格最为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之一,产品涵盖了大中小口径的钢管,主要应用于油套管、钻杆、射孔枪管、锅炉管、船用管、管线管、网架结构管、液压支架管、流体输送用管、气瓶管和车轴等领域。3、型材可生产国标、日标、腹板宽度150mm~1000mm全规格大中型高性能H型钢以及310乙字钢、钢板桩、角钢等异型材,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跨海桥梁、地下管廊、堤坝围海、铁路线杆、铁路车辆大梁用钢等行业领域。4、钢轨包钢股份是我国四大钢轨生产基地之一,现拥有两条国际领先水平的万能轧钢生产线和一条热处理钢轨生产线,可生产钢轨和大型材两大系列,具备欧标、美标、目标产品生产能力,产品出口至25个国家及地区,钢轨已成为包钢开拓国际市场的一张名片。5、线棒材包钢长材厂是包钢股份主体生产厂之一,现设立线材、棒材两个作业区,拥有两条高速线材生产线,一条棒材生产线。主要可以生产棒材、线材二大类产品,主要品种有热轧带肋钢筋、高碳硬线、冷镦钢、焊丝焊条钢、抽油杆用圆钢等。6、稀土钢产品稀土钢的研发生产有50多年,历经模铸、连铸工艺,成功开发了无间隙原子钢、含磷强化钢等7大类、61个品种的“稀土钢”产品,“稀土钢”品牌位列中国品牌价值500强,被授予“内蒙古品牌建设标杆企业”。7、稀土精矿公司稀土精矿生产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料基地。稀土精矿排他性供给北方稀土。8、萤石萤石生产线可生产出的产品规格为80%-85%、85%-90%、90%-95%、95%以上四种品级的萤石精矿,同时配有干燥系统,干燥后的萤石精矿水份≤1%,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玻璃工业、陶瓷工业、化工工业等。9、焦副产品包钢股份煤焦化工分公司(原焦化厂)主要产品有冶金焦炭、焦炉煤气、粗苯、煤焦油及改质沥青、蒽油、洗油、焦化萘、轻油、酚油、粗酚、硫铵和焦化粗硫磺等16个产品;包钢庆华煤化工有限公司设计产能为年产焦炭210万吨、甲醇20万吨、煤焦油10万吨、焦炭余热发电1.5亿千瓦时,其它主要产品还有轻苯、硫酸铵、硫磺等。(三)经营模式采购模式:公司设有采购中心,主要原材料、机械设备和备品备件等由采购中心通过招标集中采购,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议价能力。钢铁产品销售模式:国内主要采用直销、分销模式;付款模式主要是先款后货,部分大客户和战略合作客户允许有一定账期。产品出口由公司下属的国贸公司负责。金属制造公司、钢管公司、特钢分公司实行市场化改革,产品销售自行负责。生产组织模式:坚持“以炼铁为中心”和“以效定销、以销定产”的一级组产原则,通过合理分配铁水资源,科学编制铸机保产顺序,有效组织新老体系间铁水平衡及运输,实现整体生产稳定顺行。稀土精矿的生产按照北方稀土需求量进行排产生产;萤石精矿按照订单量排产生产。员工激励模式:公司员工薪酬实行全额浮动的绩效薪酬模式,加大成本考核在薪酬考核中的权重。2020年以来,金属制造公司、钢管公司、特钢公司实施市场化改革,加大放权力度,提高超额业绩激励比重,激发员工创效积极性。管理层激励模式: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实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依照公司全年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结合年度个人考核评价结果,决定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在试点单位进行经营管理团队市场化选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公司筹划实施股权激励,在条件成熟时,对公司的管理层及核心技术团队实施股权激励。资金融通模式:融通资金主要用于补充生产经营流动资金、偿还供应商欠款、归还到期债务等。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以公开市场直接融资为辅助。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一)生产能力及装备优势钢铁方面,公司已形成年产1750万吨铁、钢、材配套能力,总体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外一流;形成“板、管、轨、线”四条精品线的生产格局。拥有CSP、宽厚板,世界先进的2250mm热连轧及配套冷轧连退、镀锌等生产线,年生产能力970万吨,可生产汽车板、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高档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机械、桥梁、造船、石油、天然气、军工等领域,工艺技术世界领先,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5条无缝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70万吨,可生产石油套管、管线管、高压锅炉管、结构用管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机场、鸟巢等全国重点工程及中石油、中石化等各大油田,先后获得美、德等多国专业认证,是我国品种规格最为齐全的无缝管生产基地。拥有两条世界先进的万能轧机高速钢轨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10万吨,可生产国内外铁路用系列钢轨等产品,广泛运用于京沪高铁、京广高铁、青藏铁路等多条国家重要线路,是世界装备水平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轨生产基地。拥有5条线棒材、带钢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20万吨,可生产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光圆钢筋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江阴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是我国西北地区高端线棒材生产基地。此外,公司拥有8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为公司高炉原料提供保障。资源开发方面,公司拥有45万吨稀土精矿生产能力和10万吨85%—95%的萤石精矿生产能力,为稀土冶炼分离行业和氟化工行业提供原料。(二)矿产资源优势控股股东包钢集团拥有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闻名的资源宝库,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14亿吨;稀土折氧化物储量3500万吨,居世界第一;萤石储量1.3亿吨,居世界第二;铌储量660万吨,居世界第二。包钢集团开采的白云鄂博矿石,排他性供应公司,公司拥有了白云鄂博矿资源开发的权利。公司拥有的白云鄂博矿尾矿库,资源储量2亿吨,稀土折氧化物储量约1382万吨,居世界第二;萤石储量4392万吨。(三)稀土钢产品竞争力优势白云鄂博矿中铁与稀土共生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公司独有的“稀土钢”产品特色,钢中含稀土,更坚、更韧、更强,广受用户欢迎。目前,公司具备高档汽车钢、高档家电钢、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生产能力,填补了内蒙古和中西部地区空白。(四)销售网络优势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包头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国内构建了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及立足本地现货销售中心的“6+1”区域营销服务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体系,销售渠道顺畅;实施500公里营销规划,积极抢抓包头及周边市场客户群。国际市场,“借船出海”,在继续巩固和做好欧美、韩国、日本等传统发达国家市场钢材出口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以现有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市场为立足点,向南亚、西亚各国辐射,突出重点市场区域加大出口。(五)区位优势内蒙古地处三北,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公司坐落于内蒙古工业重镇——包头市,不仅临近山西、陕西等煤炭富集区,而且毗邻资源丰富的蒙古国和俄罗斯,地处“一带一路”重要战略位置,区位资源优势明显。(六)环保优势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优化厂内运输路线、采购新能源汽车、提升铁路运输占比等举措,提高清洁方式运输比例。细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案,开展现场调查取样及报告编制工作,推进土壤现状调查及风险评估。开展义务植树和覆土绿化工作,截至2021年底厂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7.4%。全年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77%,位居昆区个工业园区之首。荣获“2021年度环境社会责任企业”及“绿色发展优秀企业”荣誉称号。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全年产铁1505.9万吨,同比增加7.33万吨;产钢1644.73万吨,同比增加83.67万吨;生产商品坯材1544.57万吨,同比增加76.07万吨;生产稀土精矿17.04万吨;生产萤石10.0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861.83亿元,同比增长45.42%,利润总额36.90亿元,同比增长441.85%。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1、钢铁行业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中央颁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两部委出台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这些措施使政策效应更早得到体现,因此,今年钢铁行业市场营商环境将会持续优化。从行业运行来看,2021年钢铁行业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认真落实“双控”要求,稳步推进“双碳”工作,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和韧性进一步增强,保持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2、稀土行业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持续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发展新动能,稀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作用更加凸显,特别是“双碳”“双控”战略的实施,新能源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电动汽车、风电、节能空调、节能电机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稀土行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期。另一方面,由于稀土不可再生,为推动产业发展,国家近年来积极整顿行业乱象,大力推进稀土产业整合,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3、氟化工行业国家近年来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引导萤石行业走向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下游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对于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材料的需求大幅提升,含氟制冷剂的进出口总额有所上升,且行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几年中国氟化工行业发展较好。根据中国氟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中国在支持氟化工发展同时,鼓励产业向高端发展,实现自氟化工大国到氟化工强国的转变。(二)公司发展战略做精做优钢铁主业。优化存量装备和产品结构,发挥特色优势,拓展产业链条;实施“稀土+”战略,建立完善的稀土钢研发体系,推进稀土钢品种系列化、标准化、高端化;利用现代化、智能化手段,深入挖掘降本增效潜力。加快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持目前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萤石资源的开发和氟化工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白云鄂博丰富的资源,实现从单一钢铁主业向钢铁和资源开发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型。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要求,推进节能低碳发展进程;按照国家和地方超低排放要求,积极研究制定技术改造路线,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加速产业布局优化。加速推动钢铁产业板块改革发展进程;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资源、产能和市场海外布局。“十四五”末,实现以“优质精品钢+系列稀土钢”为特色的产品结构,以“焦化深加工+钢材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链条,以“深度挖潜+改革创新”双管齐下的经营模式,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稀土钢材系列产品标准的制定者;国内最强、世界一流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行业内卓越的稀土钢新材料优质供应服务商;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品牌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践行者。(三)经营计划2022年主要目标是产铁1470万吨,产钢1640万吨,生产商品坯材1548万吨,铁钢比创历史新低;生产稀土精矿16万吨,萤石30万吨,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新突破。实现营业收入834.5亿元,利润总额49亿元。全年重点工作计划如下:1、持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规范运营和治理水平。一是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的经营、决策、重大事项等方面的监督作用,为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提供合规保障。二是切实做好公司信息披露工作,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依法依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不断提升公司规范运作透明度。三是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董事会将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为目标,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公司市场形象。2、实现绿色低碳、高效协同、数字智能新发展一是调整能源生产结构,积极探索传统能源清洁化路径,持续推动传统能源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变。锚定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步建立能源使用、生产组织和设备运行的联动机制,把能源管理提到更高的高度、更重要的程度认识,强化工序能耗管理,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充分发挥低碳能源管理中心专业职能,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动成熟节能项目落地,加快示范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按照组织保障、措施到位、挂图作战要求开展环保攻坚。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强化各矿山开采、储存、装卸、运输过程污染防治。持续开展空气质量提升、废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能源结构优化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二是生产组织要强化“以炼铁为中心、炼钢为重点”,科学高效排产。积极推进同类型工序、同类业务整合协同,让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充分发挥协同中心作用,加强原料系统协同合作,稳定原燃料质量保证供应。持续深化“四降两提”工程,围绕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和共性任务形成“主要领导包联、专业领导协调、各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凝聚协同攻坚合力;坚持极致思维和目标引领,持续开展对标挖潜,围绕燃料比、钢铁料消耗、综合成材率、工序成本、吨钢综合能耗等关键指标,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和效率。三是按照数字化智能化总体目标,加快推进过程智能化管控和职能、业务管控系统应用,着力解决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数据收集推进工作,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将实时过程、生产操作、采购库存、质量检验、音视频、设备、地理和人员信息、能耗数据无缝对接交互,构建多维度、高协同、可扩展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平台。推动生产现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展智能倒罐、智能炼钢、产线智能集控等项目落地见效。加大同行业间技术对标交流,有序引进行业已投运智能制造新技术,推动数字化全面转型。3、全面对标宝武一是从加快改革步伐上对标。加快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任务,巩固减亏治亏成果,推动合资公司创利增效;在有效盘活生产性闲置产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运营效率提升。认真落实集团公司“1+10+N”对标体系,与宝钢股份围绕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创新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环保管理以及党的建设10个方面进行对标,确定具体对标项目及工作路径。大力度推动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改革,强化经营管理者任期末位调整淘汰机制,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探索“订单式”培养、政策引入等多种方式锻造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优化结构,推进“双合同”管理,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置,实现员工“能进能出”;以效益贡献为主要目标,使职工收入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实现收入“能增能减”。不断拓宽混改领域和范围,努力在产业链延伸等领域引入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促进开放合作和强强联合,持续探索技术研发、生产服务、产品附加值提升的合资合作新路径。二是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上对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指引,实现由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充分利用包钢股份国家级技术中心,集合优势资源推进“揭榜挂帅”,突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建立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加大新产品开发及科研成果转化力度,着力开发高强度、高耐蚀、高能效钢铁新材料,推进重大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借助“外智、外力”提质增效,通过与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销合作机制,围绕钢铁行业及下游产业发展,以合作项目成果为公司创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完善稀土钢研发体系,打造包钢股份特色品牌。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行业风险钢铁行业为强周期行业,国内外形势、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或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对策:对标行业先进企业,大力推进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试点推行放权搞活,突出稀土钢优势,提升稀土钢品牌,构建系统化的智能制造发展机制,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2)环保风险在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对公司环保达标排放、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环保压力凸显。对策:持续推进以“低碳”为核心的超低排放工作,积极推进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和超低排放项目改造,加强无组织排放的监控治理。对标同类企业吨钢碳排放强度,深挖降碳潜力,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开展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优化攻关,创建与城市和谐共荣的生态工厂。
600010 2021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一)行业情况说明1、宏观经济(1)国内生产总值(GDP)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我国GDP为532167亿元,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二季度GDP为282857亿元,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与一季度环比增长1.3%。同时,与钢铁消费密切相关的一些经济指标保持增长。(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增速较一季度回落8.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7.0%,较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增速略高于疫情前水平。(3)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一季度同比持平。其中,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2、钢铁行业(1)钢铁产量有所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6月全国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45638万吨、5633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0%、11.8%。(2)钢材出口增幅扩大,进口增幅收窄。据海关总署数据,1-6月全国累计出口钢材3738万吨,同比增加30.2%;累计进口钢材735万吨,同比增长0.1%。(3)钢材价格小幅回落。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1-6月,我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37.85点,同比上升36.90点,升幅为36.56%。6月末,我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43.47点,比5月末下降0.6点,降幅为0.4%。(4)钢材库存略有增加。6月下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376.6万吨,较5月底增加35.24万吨,增长2.6%;比年初增加214.51万吨,增幅18.5%;比去年同期增加15.07万吨,同比增长1.1%。(5)进口矿价高位运行。据海关总署数据,1-6月,全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56071万吨,同比增长2.6%,进口额6032亿元人民币。3、稀土行业(1)稀土生产流程及应用简介稀土生产流程为稀土原矿—稀土精矿—稀土氧化物(REO)—稀土金属。在开采出稀土原矿后,通过浮选、重选、磁选等选矿工艺加工得到稀土精矿,稀土精矿经过湿法冶炼分离得到稀土氧化物(REO),稀土氧化物经过熔盐电解得到稀土金属。稀土应用广泛,包含永磁材料、抛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发光材料等,其中稀土永磁(核心产品为钕铁硼)发展最快,钕铁硼作为驱动电机关键材料,直接需求受益于电动车、风电、机器人等产业的快速发展。(2)我国稀土行业现状稀土是列入我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战略性矿产目录的重要战略矿产资源,稀土功能材料是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年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和完整的稀土产业链,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材料产品生产、应用、出口国。国家政策层面,组建六大稀土集团,实行生产总量控制,2011年后国家出台开采配额限制政策,国内稀土开采和冶炼均采用配额调控,配额指标归于六大稀土集团,供给稳定性抬升。资源端,中国稀土储量、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根据USGS数据,2020年全球稀土矿储量为1.2亿吨,中国稀土矿储量为44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6.67%;2020年全球稀土矿产量(折REO)24万吨,中国为14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8.33%。冶炼分离端,据不完全统计,全球86%稀土矿依赖中国冶炼分离产能,中国占据绝对话语权,海外除澳大利亚Lynas公司拥有2万吨冶炼分离产能外,其余海外开发的稀土矿需运至中国进行冶炼分离。应用端,中国是稀土产品全球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拥有全球约90%稀土永磁(钕铁硼)产能,并且中国是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风力发电设备等最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3)报告期内稀土行业情况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风电、变频空调、机器人等下游领域需求增加,以镨钕镝铽为代表的主要稀土产品价格呈现波动上行的走势,一季度价格大幅上涨,二季度始价格整体回调,部分稀土商品价格较一季度峰值下降超过20%。政策方面,今年1月,工信部公开征求对《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提出国家对稀土开采、稀土冶炼分离实行总量指标管理,实行稀土资源地和稀土产品战略储备,并首次明确对违反规定企业的处罚条例,该条例或将于下半年正式推出,有望保障稀土行业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综上,受益于下游需求强劲和政策红利,稀土行业景气度将持续走高。4、氟化工行业(1)萤石简介萤石,又称氟石,是氟化钙的结晶体和氟元素最主要的来源,是氟化工产业链的起点。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矿物原料,萤石涉及的下游行业众多,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军事、核工业等领域,也是传统的化工、冶金、建材、光学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据《中国氟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萤石“是与稀土类似的世界级稀缺资源”。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萤石被列入我国“战略性矿产目录”。(2)萤石资源的全球分布根据2021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世界萤石储量数据,2020年底世界萤石总储量为3.2亿吨氟化钙,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国、南非、蒙古等,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度几乎少有萤石资源储量,形成结构性稀缺。(3)行业的周期性作为应用领域广泛的重要原材料,萤石涉及的下游行业众多,与下游化工、钢铁、空调冰箱等家电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息息相关,因此萤石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国家整体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也较为明显。(4)报告期内氟化工行业情况今年以来,原本受疫情影响的制冷剂产能得以释放,总产量同比增长近50%。空调行业是制冷剂最大的下游需求市场,家用空调行业生产销售情况与气温状况息息相关,并有淡旺季之分,2021年上半年空调、冰箱产量同比明显增加。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因优异的化学、物理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5G通讯、化工设备、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行业,作为能源性朝阳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市场应用量逐年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同步扩大,市场前景可观。(二)公司主营业务公司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钢铁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有稀土精矿、萤石精矿等矿产品,建筑用钢材、冷热轧卷板、镀锌钢板、中厚板、无缝管、重轨、型钢等钢铁产品。矿产品主要用于稀土冶炼分离行业、氟化工行业,钢铁产品主要用于基建、铁路、房地产、汽车、家电、风电、机械制造、高压锅炉、石油化工、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产品主要以国内市场销售为主,部分产品出口。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公司因时因势,灵活调整生产组织方式。钢铁方面,1-6月产铁717.34万吨,同比增加3.44万吨;产钢782.62万吨,同比增加49.52万吨;生产商品坯材735.6万吨,同比增加40.61万吨;各产品产量总计破日产纪录239次,破月产纪录28次。稀土方面,1-6月生产稀土精矿8.7万吨,销售7.54万吨,收入14.10亿元,毛利10.93亿元。萤石方面,1-6月生产萤石4.32万吨,销售4.03万吨。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4.37亿元,利润总额37.08亿元。(一)“四降两提”工程持续深化上半年,公司吨钢制造成本为2798.49元/吨,降低158.49元/吨,降幅5.36%;财务成本较目标降低1.88亿元;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为6.45%,较目标降低0.26个百分点,人事费用率为5.84%,较目标降低了0.66个百分点。——降低制造成本方面通过自产铁精矿增产促炉料结构优化,降低原料成本,自产铁精矿累计完成425.63万吨,同比提高5.3%。通过对标挖潜,分阶段制定铁钢比攻关目标,科学调整废钢入炉结构及配比,准时化拉动生产,持续提升生产工艺操作水平,实现增产增效。完成了大比例球团工业试验,验证了2200立方米级高炉使用大比例球团矿成功可行,球团矿比例最高达到50%,炉况及技术经济指标稳定。——降低财务成本方面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应收账款周转效率;建立了完善的非计划品处置预案及定期自动处理机制,减少资金占用;鼓励销售部门快速处理非计划品、余材,做到定期自动快速消化超期钢铁产品库存。上半年,钢材产品成品非计划品由年初10.62万吨降至6.62万吨,共计降低非计划品库存4万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通过实施铁路运费“一口价”优惠政策,上半年节省铁路运费支出1582万元。对各项公路运输总包项目在新一期续包时合理压减费用,上半年已完成到期续包公路运输总包续包项目9项,降费62.85万元,降幅4.27%。——降低人工成本方面推进对标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对标人工成本、选人用人机制、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降低人工成本。明确考核激励原则,激发提高劳动效率的主动性,未完成目标值的只罚不奖,超目标值的依据定员人数和人力资源效率指标增幅适度进行工资总额奖励。围绕知识技能等因素开展岗位评估,重新设定岗位系数,完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方面盘活木材库办公楼、北加油站资产,与中浩燃气、大庆公司签署三方抵顶协议,协调解决白云鄂博大厦减租问题;梳理、论证原耐火厂现存物资的处置问题以及钢管公司φ400机组资产设备处置问题;完成洗煤系统资产转让遗留问题,并对未转让的煤泥、煤矸石等生产性物资进行了处置。——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从在职能部门设立督查督办员入手,建立督查督办工作运行机制,每月定期召开督查督办工作例会,做到督查事项按专业盯控,快节奏推进的总体思路。萤石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落地,泰纳瑞斯钢管公司成功奠基,与宝武炭材、宝武清能合作签约,与岳阳林纸签署碳汇合作协议,余压余气节能减排CCPP项目顺利开工等一些重大的合资合作项目、节能环保项目得到快速推进。(二)打好“稀土牌”加快创新步伐上半年先后批量试制了高强稀土焊接用钢、稀土微合金化高强热轧H型钢、稀土锻造法兰用钢、稀土汽车用圆钢等稀土钢产品,累计完成和在研的稀土钢项目共计70余项,目前能够批量生产5大类,50余个品种稀土钢。(三)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跑赢市场”采购方面,上半年澳煤进口持续受限、蒙古原煤的入关量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山西、乌海地区受“双控”等因素影响,煤炭资源紧张。公司通过发挥规模采购优势,以供货量较大的生产商为基础,加大直采力度;多次深入矿区、二连交易市场,增加预选供应商,扩宽供货渠道。围绕“4321”配矿目标,根据包头周边及巴盟地区铁精矿、二连浩特蒙古矿资源结构、价格、流向,有针对性的制定经济矿种采购策略,提前锁定资源,根据矿种元素指标,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增加采购品种。销售方面,不断贴近市场,研判价格走势,通过销售区域优化、产品结构升级及渠道建设等措施,累计实现跑赢市场1亿元,其中热轧板卷、硅钢、冷轧板卷、镀锌卷、铁道用材以及工业线材、建材产品均跑赢市场。上半年500公里销售200.77万吨,同比提高24.56万吨,增幅13.94%,增效1867万元。完成包钢钢材出口量100.13万吨,同比增长27.74%,实现出口额6.99亿美元,同比增长71.77%。(四)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推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企业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制定《包钢股份推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工作方案》,在2020年推行三家试点单位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最大限度激发各级员工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热情,构建风险共担、责权利对等、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紧密联动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二是创新开展环节经营管理技术团队选聘。在市场化改革单位选聘环节经营管理团队工作的同时开展环节经营技术团队选聘,继续保留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序列通道,本着从严从紧原则,在不突破专业技术岗位职数职级的前提下,将专业技术序列岗位人员纳入环节经营管理技术团队成员,根据不同岗位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经营管理团队提名“组阁”、组织推荐、能力素质测试等选聘方式开展竞聘。三是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激励导向作用。2021年公司综合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与调整。调整后的绩效考核方案在设计水平方面综合考虑各单位生产运行难度和全年生产任务难度。考核导向以激励为主,并根据考核兑现实际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按月、按季度进行动态调整。(五)多措并举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质量管理。系统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攻关,17项攻关指标均完成目标,增效8918万元。组织8类产品申报金杯优质产品,其中高速铁路用钢轨同时申报金杯特优产品称号。推荐17个项目参加国家、自治区QC小组成果评比,3项获得国家专业级荣誉,4项获得自治区一等奖、6项获得二等奖,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提升体系管理水平。开展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再认证、铁路用钢轨CRCC认证、船级社认证、无缝钢管压力管道元件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扩证工作、耐腐蚀H型钢及钢板CRCC技术审查认证、出口欧盟产品CE认证等工作。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包钢股份安全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切实做到安全绩效和收入挂钩。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管理网格化、维检修作业安全确认制“两化一制”落地实施,股份领导带队持续抓党政一把手履职情况,推动层层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着力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举办了上市20周年司庆暨改革发展战略研讨会,共邀请了政府领导和证券系统、银行系统、供应商系统、客户系统来宾207位。(六)打响节能环保攻坚战,助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强化能源管控,确保完成“双控”阶段性目标。管理方面,成立了低碳能源管理中心,开展能源网格化排查和能源综合利用工作,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生产调整方面,以“控铁增钢、提原料质量”为原则,对公司整体资源进行优化平衡,适当调整公司组产方式,安排高炉、烧结机等重点用能设备提前停机检修,减少能源消耗。开展降低铁钢比、降低燃料比、提高钢坯热装热送比例、提高原燃料条件关、提高新能源占比、优化用能结构等技术攻关,节能降耗。二是实施重点环境治理项目。2020年结转及2021年新增环保项目共计59项,其中9项已完成建设,13项开工建设,4项完成招标,16项完成可研或初设,其他项目按计划推进实施。三是不断改善厂区环境。上半年,公司种植樟子松及其它花灌木共计3580株,为大青山再添新绿,进一步丰富高速沿线林地景观,同时对尾矿坝区域空地进行绿化美化。目前,厂区绿地面积已达1970万平方米,厂区绿化覆盖率46.9%。公司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生态恢复、绿色制造等方面成绩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认可,荣获“2021年度环境社会责任企业”荣誉称号。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三、可能面对的风险(1)行业风险钢铁行业为强周期行业,国内外形势、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或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对策:对标行业先进企业,大力推进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试点推行放权搞活,突出稀土钢优势,提升稀土钢品牌,构建系统化的智能制造发展机制,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2)环保风险在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对公司环保达标排放、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环保压力凸显。对策:持续推进以“低碳”为核心的超低排放工作,积极推进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和超低排放项目改造,加强无组织排放的监控治理。对标同类企业吨钢碳排放强度,深挖降碳潜力,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开展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优化攻关,创建与城市和谐共荣的生态工厂。(3)债务偿付风险受个别地方国企债务违约影响,地方国有钢铁煤炭企业债券发行较难。公司2021年到期约111亿元的债务,目前已经兑付72.5亿元,剩余38.5亿元九月份到期。存在债务偿付压力。(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而导致本公司产生财务损失的风险。本公司对信用风险按组合分类进行管理。信用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存款、衍生金融工具和应收款项等。本公司银行存款主要存放于声誉良好并拥有较高信用评级的金融机构,本公司预期银行存款不存在重大的信用风险。对于应收款项,本公司设定相关政策以控制信用风险敞口。本公司基于对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外部评级、从第三方获取担保的可能性、信用记录及其它因素诸如目前市场状况等评估债务人的信用资质并设置相应欠款额度与信用期限。本公司已采取政策只与信用良好的交易对手方合作并在有必要时获取足够的抵押品,以此缓解因交易对手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财务损失的风险。本公司会定期对债务人信用记录进行监控,对于信用记录不良的债务人,本公司会采用书面催款、缩短信用期或取消信用期等方式,以确保本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本公司应收账款的债务人为分布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客户。本公司持续对应收账款的财务状况实施信用评估,并在适当时购买信用担保保险。本公司所承受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为资产负债表中每项金融资产的账面金额。本公司没有提供任何其他可能令本公司承受信用风险的担保。本公司应收账款中,欠款金额前五大客户的应收账款占本公司应收账款总额的77.02%(2020年:69.50%);本公司其他应收款中,欠款金额前五大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占本公司其他应收款总额的29.54%(2020年:30.42%)。(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本公司在履行以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方式结算的义务时发生资金短缺的风险。管理流动风险时,本公司保持管理层认为充分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并对其进行监控,以满足本公司经营需要,并降低现金流量波动的影响。本公司管理层对银行借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并确保遵守借款协议。同时从主要金融机构获得提供足够备用资金的承诺,以满足短期和长期的资金需求。截至2021年6月30日,本公司流动资产4,780,229.26万元,流动负债6,451,887.81万元,营运资金-1,671,658.55万元,公司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本公司共获得各金融机构授信总额为372.20亿元,其中已使用授信额度为287.70亿元,未使用的授信额度为84.50亿元;本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1年度拟向各银行申请599.94亿元授信额度,公司间接债务融资能力较强。同时,公司控股股东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承诺向本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本公司能够获取充足资金,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偿付到期债务以及其他支付义务的资金需求。(6)市场风险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7)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利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利率风险可源于已确认的计息金融工具和未确认的金融工具(如某些贷款承诺)。本公司的利率风险主要产生于长期银行借款及应付债券等长期带息债务。浮动利率的金融负债使本公司面临现金流量利率风险,固定利率的金融负债使本公司面临公允价值利率风险。本公司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来决定固定利率及浮动利率合同的相对比例,并通过定期审阅与监察维持适当的固定和浮动利率工具组合。本公司密切关注利率变动对本公司利率风险的影响。本公司目前并未采取利率对冲政策。但管理层负责监控利率风险,并将于需要时考虑对冲重大利率风险。由于定期存款为短期存款,故银行存款的公允价值利率风险并不重大。对于资产负债表日持有的、使本公司面临公允价值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上述敏感性分析中的净利润及股东权益的影响是假设在资产负债表日利率发生变动,按照新利率对上述金融工具进行重新计量后的影响。对于资产负债表日持有的、使本公司面临现金流量利率风险的浮动利率非衍生工具,上述敏感性分析中的净利润及股东权益的影响是上述利率变动对按年度估算的利息费用或收入的影响。上一年度的分析基于同样的假设和方法。(8)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汇率风险可源于以记账本位币之外的外币进行计价的金融工具。本公司的主要经营位于中国境内,主要业务以人民币结算。但本公司已确认的外币资产和负债及未来的外币交易(外币资产和负债及外币交易的计价货币主要为美元)依然存在外汇风险。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一)生产能力及装备优势钢铁方面,公司已形成年产1750万吨铁、钢、材配套能力,总体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外一流;形成“板、管、轨、线”四条精品线的生产格局。拥有CSP、宽厚板,世界先进的2250mm热连轧及配套冷轧连退、镀锌等生产线,年生产能力970万吨,可生产汽车板、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高档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机械、桥梁、造船、石油、天然气、军工等领域,工艺技术世界领先,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5条无缝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80万吨,可生产石油套管、管线管、高压锅炉管、结构用管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机场、鸟巢等全国重点工程及中石油、中石化等各大油田,先后获得美、德等多国专业认证,是我国品种规格最为齐全的无缝管生产基地。拥有两条世界先进的万能轧机高速钢轨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10万吨,可生产国内外铁路用系列钢轨等产品,广泛运用于京沪高铁、京广高铁、青藏铁路等多条国家重要线路,是世界装备水平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轨生产基地。拥有4条线棒材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60万吨,可生产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光圆钢筋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江阴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是我国西北地区高端线棒材生产基地。此外,公司拥有8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为公司高炉原料提供保障。资源开发方面,公司拥有45万吨稀土精矿生产能力和10万吨85%—95%的萤石精矿生产能力,为稀土冶炼分离行业和氟化工行业提供原料。(二)矿产资源优势控股股东包钢集团拥有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闻名的资源宝库,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14亿吨;稀土折氧化物储量3500万吨,居世界第一;萤石储量1.3亿吨,居世界第二;铌储量660万吨,居世界第二。公司拥有白云鄂博西矿采矿权,包钢集团开采的白云鄂博主东矿矿石排他性供应公司,公司拥有了白云鄂博矿资源开发的权利。公司拥有的白云鄂博矿尾矿库,资源储量2亿吨,稀土折氧化物储量约1382万吨,居世界第二;萤石储量4392万吨。(三)稀土钢产品竞争力优势白云鄂博矿中铁与稀土共生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公司独有的“稀土钢”产品特色,钢中含稀土,更坚、更韧、更强,广受用户欢迎。目前,公司具备高档汽车钢、高档家电钢、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生产能力,填补了内蒙古和中西部地区空白。(四)销售网络优势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包头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国内设立了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及立足本地的现货销售中心等销售区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体系,销售渠道顺畅;实施500公里营销规划,积极抢抓包头及周边市场客户群。国际市场,“借船出海”,在继续巩固和做好欧美、韩国、日本等传统发达国家市场钢材出口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以现有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市场为立足点,向南亚、西亚各国辐射,突出重点市场区域加大出口。(五)区位优势内蒙古地处三北,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公司坐落于内蒙古工业重镇——包头市,不仅临近山西、陕西等煤炭富集区,而且毗邻资源丰富的蒙古国和俄罗斯,地处“一带一路”重要战略位置,区位资源优势明显。
600010 2020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起伏的市场变化、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以滚石上山的拼搏精神和坚韧毅力,走出了一条先抑后扬的“微笑曲线”。回顾报告期取得的成绩和“十三五”发展的历程,公司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创新攻坚中造就了“九大亮点”。(一)主要产品产量不断突破新高2020年公司累计破日产、月产纪录270次;生铁产量完成1498.57万吨,比十三五末提升286.77万吨;粗钢产量完成1561.06万吨,比十三五末提升368.21万吨;商品坯材完成1468.5万吨,比十三五末提升341.66万吨。生产销售稀土精矿12万吨,生产销售萤石精矿4.7万吨。(二)重点产品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公司铁水一级品率、钢材产品综合成材率、综合合格率达到近三年最好水平,重轨、N80Q、风力发电塔用结构钢板等关键品种实物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稀土精矿氧化物品位保持在58%左右,11项产品获得国优和行业优质产品称号。(三)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品档次不断提升汽车板和家电板突破百万吨销量,冷轧高级别新产品增幅显著,其中冷轧系列汽车钢占比由2016年不足30%提高到了近70%;管线钢年销量突破百万吨,打造了包钢管线钢品牌;无缝钢管品种钢较2015年增加38个品种。尾矿库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方面,已成功攻克了酸级(95%)萤石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难关,2020年7月正式纳入生产序列。(四)降本增效成效显著实现ERP全流程贯通,推行一级核算工作,加强成本管理。“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19年、2020年连续推进“四降两提”,实现降低工序制造成本43.38亿元,基本实现了“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的目标,为企业提升经济运营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五)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获得冶金行业、自治区、包头市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授权专利186项。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板、管、型(轨)、线(棒)高品质稀土钢产品,稀土钢产品达到50余个品种。(六)绿色发展全面破题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与生态设计,荣获“2018年绿色增长型企业”称号。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开展厂区清洁化运输,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9%。(七)深化改革释放活力推进“瘦身健体”改革,开展逐级选聘,实现提拔任用公开选聘常态化;进行市场化改革试点,在干部人事、劳动用工、薪酬分配等方面充分授权放权;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三项制度”改革,不断释放活力。(八)智能制造实现破局ERP系统全面上线,全球首个5G智慧矿区无人驾驶应用成功发布,冷轧中间库智能化等项目投运,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一批智能制造项目正在抓紧推进。(九)党的建设不断创新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不断突出政治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四必清、五必谈、六必访”工作,组织实施领导干部“1+3”项目助力“四降两提”。编制新时代党建工作标准,推进党建标准化工作,使党建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向卓越党建迈进。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全年生铁产量完成1498.57万吨,同比增加17.31万吨;粗钢产量完成1561.06万吨,同比增加14.69万吨;商品坯材完成1468.50万吨,同比增加11万吨。全年生产销售稀土精矿12万吨;生产销售萤石精矿4.7万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92.6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81亿元。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1、钢铁行业从供给端来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在工信部和相关地区限产政策陆续出台的环境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钢铁行业供给端将受限。从需求端来看,2021年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引导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修复,各项促进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继续恢复,国内外用钢需求增量可期。2、稀土行业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消费电子等领域对高性能钕铁硼的需求不断增长,而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增速较为缓慢,进口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稀土的供需结构或将逐步优化,主要稀土产品价格有望平稳上行,稀土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3、氟化工行业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仍是主线。我国已成为全球氟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正向产业链中高端渗透,发达国家氟化工产业将继续向中国转移,但“卡脖子”核心技术转让受到严格封锁、限制。(二)公司发展战略做精做优钢铁主业。优化存量装备和产品结构,发挥特色优势,拓展产业链条;实施“稀土+”战略,建立完善的稀土钢研发体系,推进稀土钢品种系列化、标准化、高端化;利用现代化、智能化手段,深入挖掘降本增效潜力。加快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持目前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萤石资源的开发和氟化工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白云鄂博丰富的资源,实现从单一钢铁主业向钢铁和资源开发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型。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要求,推进节能低碳发展进程;按照国家和地方超低排放要求,积极研究制定技术改造路线,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加速产业布局优化。加速推动钢铁产业板块改革发展进程;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资源、产能和市场海外布局。“十四五”末,实现以“优质精品钢+系列稀土钢”为特色的产品结构,以“焦化深加工+钢材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链。(三)经营计划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也是包钢加速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年计划生产生铁1464万吨,粗钢1533万吨,商品坯材1436万吨;生产稀土精矿20万吨,萤石8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36亿元,利润总额24亿元。我们要牢牢树立“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要冲刺”的坚定信念,努力完成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奋力实现“十四五”开门红。1、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推动市场化改革实现“加速度”。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相关部署,作为自治区重点改革单位,公司要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作用,在总结推广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经营管理团队市场化选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将公开竞聘、双向选择、重点评价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考核管理、能上能下管理制度的重要运作机制,创新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以效益为核心、以激励为动力、以效率为重点的工作机制,实现机构设置精简化、选人用人自主化、绩效考核激励化、营销机制市场化、管理重心现场化、管理执行问责化六大转变。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员工市场化选、育、用、管、退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和积极性。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存量、引进增量,重点引进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2、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深化考核指标体系与市场的联动,突出“效益”原则。加大高效益产品激励力度,鼓励产线员工、技术人员向降本、创新“深水区”要效益,加速产线产品升级提档。推行“同岗不同薪”、“唯贡献论”的差异化考核体系,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加大科研贡献、技术分红、销售明星的奖励力度,体现“业绩升降、薪酬升降”的鲜明导向。3、构建生态优先的“绿色”“低耗”发展新模式。持续推进以“低碳”为核心的超低排放工作,积极推进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和超低排放项目改造,加强无组织排放的监控治理。对标同类企业吨钢碳排放强度,深挖降碳潜力,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开展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优化攻关,创建与城市和谐共荣的生态工厂。要大力降低能源消耗,继续加强高比例碱性球团冶炼技术攻关,降低单位生铁能耗和碳排放,提升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加快淘汰高耗能设备,引进推广行业先进节能技术;大力优化工序能耗指标,持续推进降低铁钢比攻关,降低吨钢消耗,缩小与行业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要强化固废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打造能源节约型、循环集约型企业。开展固废资源化利用攻关,探索铁渣、钢渣综合利用方式,激发“开源+节流”双向驱动力。4、持续推进“四降两提”工程,打造高效企业。切实发挥特色优势,打好“稀土牌”和“资源牌”,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不断深化“四降两提”工程,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推进成本网格化;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深入挖掘降本增效潜力。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销、研、运快速反应机制及采购、生产快速反应机制,对特殊紧急事项构建高效的“绿色通道”;构建快速决策机制,切实提高决策效率;构建决策执行督查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5、发挥萤石资源优势,推进下游氟化工产业布局。萤石选别技术攻关已取得重大突破,能够稳定生产品位达到90%以上的高品位萤石精矿,实现了白云鄂博难选矿石中萤石资源的有效分选,对延伸产业链,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发展氟化工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要着力推进萤石产能释放和成本优化,与氟化工先进企业合作,抓住有利时机,发挥萤石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推进氟化工产业布局,加快高端产品和环保产品的技术研究。6、稀土精矿生产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公司利用资源优势,优化流程,解决稀土浮选提质降尾的选别难题,实现稀土精矿品质提档升级,品位由投产初期的50%提升至58.2%。下一步,要继续发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举措对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作用,继续优化选别流程,不断提升稀土氧化物品位,力争2021年稀土精矿中氧化物品位提升至60%。(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行业风险钢铁行业为强周期行业,国内外形势、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或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对策:对标行业先进企业,大力推进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试点推行放权搞活,突出稀土钢优势,提升稀土钢品牌,构建系统化的智能制造发展机制,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2)环保风险在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对公司环保达标排放、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环保压力凸显。对策:持续推进以“低碳”为核心的超低排放工作,积极推进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和超低排放项目改造,加强无组织排放的监控治理。对标同类企业吨钢碳排放强度,深挖降碳潜力,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开展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优化攻关,创建与城市和谐共荣的生态工厂。(3)金属制造公司业绩风险公司首批债转股资金全部到账,实现债转股,金属公司做出三年利润承诺并签署对赌协议。存在金属制造公司净利润低于承诺净利润,包钢股份和包钢集团补足差额部分的风险。(4)债务偿付风险受个别地方国企债务违约影响,地方国有钢铁煤炭企业债券发行较难。公司2021年到期约111亿元的债务,存在债务偿付压力。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一)生产能力及装备优势钢铁方面,公司已形成年产1650万吨铁、钢、材配套能力,总体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外一流;形成“板、管、轨、线”四条精品线的生产格局。拥有CSP、宽厚板,世界先进的2250mm热连轧及配套冷轧连退、镀锌等生产线,年生产能力970万吨,可生产汽车板、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高档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机械、桥梁、造船、石油、天然气、军工等领域,工艺技术世界领先,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5条无缝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80万吨,可生产石油套管、管线管、高压锅炉管、结构用管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机场、鸟巢等全国重点工程及中石油、中石化等各大油田,先后获得美、德等多国专业认证,是我国品种规格最为齐全的无缝管生产基地。拥有两条世界先进的万能轧机高速钢轨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10万吨,可生产国内外铁路用系列钢轨等产品,广泛运用于京沪高铁、京广高铁、青藏铁路等多条国家重要线路,是世界装备水平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轨生产基地。拥有4条线棒材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60万吨,可生产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光圆钢筋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江阴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是我国西北地区高端线棒材生产基地。此外,公司拥有8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为公司高炉原料提供保障。资源开发方面,公司拥有45万吨稀土精矿生产能力和10万吨85%—95%的萤石精矿生产能力,为稀土冶炼分离行业和氟化工行业提供原料。(二)矿产资源优势控股股东包钢集团拥有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闻名的资源宝库,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14亿吨;稀土折氧化物储量3500万吨,居世界第一;萤石储量1.3亿吨,居世界第二;铌储量660万吨,居世界第二。包钢集团开采的白云鄂博矿石,排他性供应公司,公司拥有了白云鄂博矿资源开发的权利。公司拥有的白云鄂博矿尾矿库,资源储量2亿吨,稀土折氧化物储量约1382万吨,居世界第二;萤石储量4392万吨。(三)稀土钢产品竞争力优势白云鄂博矿中铁与稀土共生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公司独有的“稀土钢”产品特色,钢中含稀土,更坚、更韧、更强,广受用户欢迎。目前,公司具备高档汽车钢、高档家电钢、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生产能力,填补了内蒙古和中西部地区空白。(四)销售网络优势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包头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国内设立了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及立足本地的现货销售中心等销售区域,共13个销售分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体系,销售渠道顺畅;实施500公里营销规划,积极抢抓包头及周边市场客户群。国际市场,“借船出海”,在继续巩固和做好欧美、韩国、日本等传统发达国家市场钢材出口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以现有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市场为立足点,向南亚、西亚各国辐射,突出重点市场区域加大出口。(五)区位优势内蒙古地处三北,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公司坐落于内蒙古工业重镇——包头市,不仅临近山西、陕西等煤炭富集区,而且毗邻资源丰富的蒙古国和俄罗斯,地处“一带一路”重要战略位置,区位资源优势明显。(六)安全环保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与生态设计,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开展厂区清洁化运输,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9%。包钢股份白云鄂博铁矿西矿成功进入2020年度“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公司获包头市2020年涉固体废物重点企业环保信用评价I级环保诚信企业。
600010 2020中报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加强形势预判,科学决策,坚持“以炼铁为中心”和“以效定销、以销定产”的组产原则,大力实施“四降两提”工程,使疫情防控与生产运营总体保持了稳定顺行的良好态势。报告期内,产铁713.9万吨,同比减少0.85%;产钢733.1万吨,同比减少2.53%;生产商品坯材694.99万吨,同比减少1.84%;生产稀土精矿7.79万吨,已成功攻克酸级(95%)萤石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难关,主要产品产量全面超额完成了公司半年进度计划。钢材出口量78.39万吨,共计出口5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4个。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53亿元,同比减少7.77%;实现利润总额3.15亿元,同比减少78.11%。(一)“四降两提”工程贯穿工作始终.降低制造成本方面,通过增产铁精矿、优化原矿结构配比、降低炼焦煤采购价格、降低燃料比等举措,实现制造成本较2019年同期降低14.2亿元,降幅6.41%。降低财务费用方面,通过降低应收账款资金占用、降低存货资金占用等举措,实现财务费用较2019年同期降低1.29亿元,降幅9.88%。降低物流成本方面,通过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疫情期间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一口价”优惠项目、对公路运输总包项目进行目标管控、增加500公里销售半径内的销售比例等举措,实现物流成本较2019年同期降低0.16亿元,降幅1.17%。降低人工成本方面,通过持续优化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劳动用工管理等举措,实现人工成本较2019年同期降低1.59亿元,降幅7.9%。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方面,通过提高存货周转、加强应收款项管理、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辅材类废旧物资处置效率等举措,进一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提高工作效率方面,通过现场调研、征求意见、剖析分解、确定责任部门和配合单位、督促跟踪项目落实进展情况等一系列举措,以清单化方式推进落实,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二)全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扁平化管理、加大考核激励力度等举措,积极推进金属制造公司、钢管公司、特钢分公司三家试点单位改革工作。报告期内,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有大幅提高,市场化改革成果已初步显现。(三)营销工作稳中有进.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国际钢材需求受疫情影响严重,钢材产品出口受阻;节后国内各大重点工程项目延迟开工,钢材需求下降。在此情况下,公司主动转变营销思路,认真梳理各品种盈利情况,制定500公里营销规划,将考核指标加码分配至各品种,并依托包钢现货交易中心,进一步缩短销售半径,扩大周边市场占有率。成立5个外埠销售公司,加大激励考核力度,激励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四)研发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包钢股份以市场为导向,以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技术攻关为重点,聚焦客户需求,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一是加大对外技术合作力度,搭桥引智,加速研发。二是大力推动科研项目立项工作,并积极组织进行项目申报。三是加快推动“稀土钢”品牌战略进一步落地。(五)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修订了《关于冶炼SWRH82B、重轨钢期间对炼铁厂1#、3#高炉生铁质量管理考核的暂行规定》,制定了《包钢股份原燃辅料暂行技术条件及企业标准的制定、修订细则》《关于规范入自动采样机的运输车辆车型及预报信息的通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升服务水平,上半年异议处理平均用时7.86天,同比缩短3.53天。(六)设备管理为稳产顺行创造有利条件.持续推进设备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通过新技术掌握设备状态,提高设备稳定性。上半年,重特大事故为零,主体生产设备故障停机率完成1.05‰,主要动力设备故障停机率完成0.063‰。(七)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根据《包钢股份2019-2021年智能制造规划》,2020年立项的12项智能制造项目已启动7项,智慧矿山、无人车间、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已落地实施。(八)安全管理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调整安委会组织机构,下发了《网格化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组织各单位对危险源进行重新辨识,完善了危险源清单,开展了煤气、起重吊装作业、安全网格化管理专项检查。(九)环保管理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积极推进重点环境治理项目,2020年计划立项并完成26项,投资15.2亿元,其中涉及中央生态环境督察整改项目1项,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督察整改问题4项,已全部开工建设,力争2020年底全部完成。报告期内,废气、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排污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二、可能面对的风险.(1)行业风险.钢铁行业为强周期行业,国内外形势、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或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对策:对标行业先进企业,大力推进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试点推行放权搞活,突出稀土钢优势,提升稀土钢品牌,构建系统化的智能制造发展机制,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2)钢材价格波动.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企业盈利能力有效提高;但是钢铁行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彻底解决,钢材市场价格大幅震荡,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经营效益。对策:持续推进“四降两提”工程,强化全流程成本管控,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渠道和区域优势,增强“产品+服务”能力,进一步打响稀土钢品牌。(3)运营成本呈上涨趋势.国内钢铁产能持续上升,铁矿石价格高位波动,焦炭、废钢等原燃料和合金、辅助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环保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环保运行费用大幅上涨,钢铁企业的采购费用、环保费用、运营费用将有不同程度上升。对策:公司将继续推进“四降两提”工程,扩大已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以《2019-2023年环境提升规划》为主导,严守时间节点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工程,努力打造自治区超低排放改造示范企业。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一)生产能力及装备优势.公司已形成年产1650万吨铁、钢、材配套能力,2019年5月,首次实现1650万吨钢月达产水平;总体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外一流;形成“板、管、轨、线”四条精品线的生产格局。拥有CSP、宽厚板,世界先进的2250mm热连轧及配套冷轧连退、镀锌等生产线,年生产能力970万吨,可生产汽车板、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高档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机械、桥梁、造船、石油、天然气、军工等领域,工艺技术世界领先,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5条无缝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80万吨,可生产石油套管、管线管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机场、鸟巢等全国重点工程及中石油、中石化等各大油田,先后获得美、德等多国专业认证,是我国品种规格最为齐全的无缝管生产基地。拥有两条世界先进的万能轧机高速钢轨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10万吨,可生产国内外铁路用系列钢轨等产品,广泛运用于京沪高铁、京广高铁、青藏铁路等多条国家重要线路,是世界装备水平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轨生产基地。拥有4条线棒材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60万吨,可生产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光圆钢筋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江阴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是我国西北地区高端线棒材生产基地。(二)销售网络优势.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包头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国内设立了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四大销售区域及本部的钢材超市等,共12个销售分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体系,销售渠道顺畅;实施500公里营销规划,积极抢抓包头及周边市场客户群。国际市场,“借船出海”,在继续巩固和做好欧美、韩国、日本等传统发达国家市场钢材出口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以现有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市场为立足点,向南亚、西亚各国辐射,突出重点市场区域加大出口。“十三五”期间,包钢股份做优做特钢铁产业,打造包钢“稀土钢”品牌,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大力生产高附加值的特色钢铁产品,开发推广重轨、汽车板、高钢级油套管等稀土钢产品,努力在海洋钢、耐候钢、耐磨钢、高档汽车板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提高产品质量,实行全过程管理控制,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实施低成本制造,通过分流富余人员、提高劳动效率等措施,使人均产钢量达到1000吨水平。(三)稀土钢产品竞争力优势.白云鄂博矿中铁与稀土共生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公司独有的“稀土钢”产品特色,钢中含稀土,更坚、更韧、更强,广受用户欢迎。目前,公司具备高档汽车钢、高档家电钢、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生产能力,填补了内蒙古和中西部地区空白。公司制定三项稀土钢SSEA团体标准,填补现行标准体系空白,建立7项稀土钢企业标准,加大与外部科研院所研发稀土钢力度,在标准引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四)矿产资源优势和稀土产品盈利能力.控股股东包钢集团拥有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闻名的资源宝库,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14亿吨,已发现175种矿物、73种元素,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铌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包钢集团开采的白云鄂博矿石,排他性供应公司,公司拥有了白云鄂博矿资源开发的权利。公司拥有的白云鄂博矿尾矿库,资源储量2亿吨,稀土储量(折氧化物)约1280万吨,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二。(五)区位优势:内蒙古地处三北,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公司坐落于内蒙古工业重镇——包头市,不仅临近山西、陕西、青海等煤炭富集区,而且毗邻资源丰富的蒙古国和俄罗斯,地处“一带一路”重要战略位置,区位资源优势明显。(六)安全环保优势.公司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四降两提”工程,在确保各项指标稳定达标的前提下,通过严格管理、持续改进、管理创新,持续提升公司环境质量和绿色制造。荣获中钢协“2018年度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中国环境报社“节能减排先锋企业”、中国冶金报社“2019年绿色发展二十大优秀企业”、新华网“首批最具影响力绿色企业品牌”、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600010 2019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19年,包钢股份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克服复杂多变的市场挑战,聚焦质量效益,全面落实“四降两提”工程,实现了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一)铁前生产协同性显著提升。实现了从配煤配矿、采购、矿山、焦化、炼铁等全系统的同频共振,烧结、球团、焦炭配料结构及高炉炉料结构趋于稳定改善,铁产量不断打破月产纪录,生铁成本同比降低67元/吨。(二)产销研用协同性显著增强。成立12个产销研工作组,围绕市场需求实施资源平衡、结构调整、新产品研发、缩短合同交货期和结算周期、大规模走访用户、完善质量异议处理流程等工作,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钢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三)信息化协同性显著提升。ERP系统构建了产销衔接、订单追踪、生产及购储运集中管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并与各单位信息化系统对接,大幅度提升效率:物资进厂效率提升70%,预报准确率由15%提高到95%;采购结算由10天缩短到3天以内;流程及沟通成本降低60%;把按厂核算转变为497个成本中心,为系统管控成本提供了决策依据;电商平台实现与ERP数据同步,通过移动客户端提升了用户体验;协同平台与手机端协同办公,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四)“四降两提”工程成效显著降低制造成本方面,实现原燃料成本降低102.57元/吨;制造成本较2018年同期降低20亿元,降幅5.02%。降低物流成本方面,较2018年同期降低5.88亿元,降幅9.23%;运输费用比2018年同期降低12.98%;厂内汽车运费比2018年同期降低3411.9万元,通过实施铁路运费“一口价”优惠共减少铁路运费3513万元。降低财务成本方面,平均融资成本较上年降低1.27个百分点,降幅13.5%以上;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实现直接融资137.36亿元,改变了短期融资比例大的局面;承销费用较2018年同期降低0.03亿元,降幅6%。降低人工成本方面,持续优化岗位用工,优化减员1469人,岗位冗员现象基本解决,减少人工成本2635万元。与逐级选聘前相比,钢铁主业年人均粗钢产量提高了226.03吨,提升幅度为43.04%。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方面,加强控参股公司管理,控参股公司分红金额及资产收益创历年来最好水平,分红合计3781.66万元。盘活闲置资产、加大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闲置资产处置力度,加大厂际间备件跨库领用,全年跨库领用1762万元。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新产品试制和开发时间由30天缩短至7天;推行“半月订货、半月交货”模式减少合同欠交量;原燃料质量异议处理由30天缩短为7个工作日、产品质量异议处理平均缩短8.16天;销售结算周期由18-45天缩短为后结算3-5天结算、锁价合同即时结算。(五)债转股工作取得成效公司筹划的200亿规模的债转股工作第一批顺利完成。首批债转股对应七个投资主体,总额77.35亿元的债转股资金于2019年11月陆续到账,金属公司的工商变更正在办理中,首批债转股完成后,金属公司的股权结构由公司100%持股变更为公司持有其72.65%股权。首批债转股完成后,公司积极推进债务重组相关事项,报告期内完成债务重组规模32.22亿元,期限由一年变为三年,利率下浮10%降至4.275%。(六)金属制造公司业绩完成及利润补偿情况截止2019年12月31日,金属制造公司实际完成净利润9.71亿元,承诺净利润14.1亿元,差额4.39亿元。公司从资本公积中以现金的方式对全部投资者补偿4.39亿元,其中本公司享有3.19亿元,少数股东享有1.2亿元。(七)稀土精矿销量有所下滑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稀土精矿销售16.31万吨,交易总额20.55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度下降40.04%和45.32%。2019年,稀土产品出现分化,重稀土产品价格上涨,而轻稀土价格有明显下降。由于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数量较大的进口矿为轻稀土矿,压制了国内轻稀土产品的价格,因此公司稀土产品效益下降明显。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全年生铁产量完成1481.26万吨,超计划21.26万吨,同比减少0.15万吨;粗钢产量完成1546.37万吨,超计划46.37万吨,同比增加21.83万吨;商品坯材完成1457.50万吨,超计划53.50万吨,同比增加19.32万吨。全年生产稀土精矿20.33万吨,销售16.31万吨;生产95%以下萤石精矿2.7万吨,销售1.2万吨,目前95%品位技术攻关已完成。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3.9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90亿元。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最后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同时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确保实现脱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仍然是年度重点任务。1、粗钢产量将继续增长在化解过剩产能和产能减量置换政策实施下,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近两年行业利润的明显修复,众多企业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提升产能利用率和产量释放空间。当前产能置换虽然实施减量置换,但置换后技术装备水平的大幅提升,新投放产能对行业供给冲击仍不可小觑,新冠肺炎疫情对钢铁行业需求或影响有限。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3.1%,加之考虑到疫情后逆周期调节力度大概率增强,因此预计2020年中国钢材的国内需求不仅不会减量,反而会逆势扩张,从而拉动总量需求(含出口)的继续增长。2、钢铁需求将保持平稳2020年,预计钢铁下游行业用钢需求稳中有增,但增幅有限,用钢需求仍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和基建板块。受春节前后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游行业复工延迟将影响用钢节奏,短期内钢材需求承压。但长期来看,伴随疫情控制和下游行业复工生产,钢材需求或集中爆发,疫情对年内整体用钢需求影响有限。稳增长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财政政策将继续托底经济发展不动摇,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发力,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促进制造业稳增长,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稳增长”的支柱性作用,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基建投资有望回暖,制造业在“稳增长”政策下有望保持平稳,下游用钢需求增长放缓。3、钢材均价进一步下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出,2020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要实施一套组合性政策:一是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二是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三是管控好内外风险,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房地产和外部输入性风险。2020年钢铁行业供需矛盾将有所体现,特别是下半年产能集中投放后将更为明显,预计2020年国内钢铁市场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全国钢材平均价格较2019年有所下降,行业盈利水平进一步下滑。4、超低排放改造将有效推进行业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按照2019年5月份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加大税收、资金、价格、金融、环保等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和实施下,超低排放改造评估监测工作将加快推进钢铁工业绿色发展,促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二)公司发展战略公司结合国家大发展战略调整及钢铁行业发展趋势,针对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发展思路。一是做精钢铁主业。维持公司现有产能规模,做好存量优化和工序产能匹配,全面提高产品质量,适度扩展产品品种,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绿色钢铁,打造与城市和生态环境融合的社区型钢厂。三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海外布局,包括资源、产能和深加工布局。具体目标为:人均产钢量突破1000吨;成为卓越的稀土钢产品优质供应商;成为社区钢厂示范企业。业务增长的推动因素:“十三五”期间,公司将主要实施6+1+2工程,6是指提升稀土钢品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工艺结构、实施低成本制造和处置低效无效资产,1是指创新管理运营理念,2是指打造绿色社区钢厂和推进国际合作在国际化战略方面:目前确定初步框架为未来3-5年内,包钢将着力打造与规模水平相匹配的海外三大体系、两大平台,即海外营销服务体系、海外钢铁生产体系、海外资源保障体系,海外投资平台和海外融资平台。(三)经营计划计划生产生铁1513万吨,生产粗钢1560万吨,生产商品坯材1459万吨;生产稀土精矿20万吨;生产萤石精矿3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12.9亿元,营业利润13.41亿元。1、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加力,全力推进改革攻坚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贯彻引资与引智、引制相结合。对控参股公司由管资产、管运营向管资本方向转变,完善治理结构,释放经营活力,借力民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提高资本回报率。督促持续亏损和运营效益较低的控参股公司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对扭亏无望的控参股公司启动股权退出程序,做好股权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以开放思维引入多元资本,不再以控股为主导,围绕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剪切配送、稀土钢应用研发、焦油深加工、产品结构优化、低成本扩张等方面的合资合作。整合精简机构,加大放权授权。继续压减企业层级、清理僵尸企业,着力解决管理层级多、效率低等突出问题,以金属制造公司、钢管公司、特钢分公司为试点推行放权搞活,适时推广新机制。试点企业要大力解放思想,立足于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打破思维定式寻思路、定方案,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新体制机制,实现企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突出正向激励,改革分配制度。构建正向激励化的绩效考核机制。要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经营业绩评价机制,推进“效益决定分配”机制,与市场对接,突出激励考核的时效性,以效益(成本)、产量、对标提升、专业管理四大模块加利润、工序挂钩指标的“4+2”模式,突出市场化、个性化、联动化考核。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市场化激励,采购、销售人员收入和取得效益紧密挂钩,形成“想担当、愿担当、敢担当”的激励机制。试点构建符合实际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体系,逐步推行以劳动技能、劳动负荷、劳动条件和劳动责任四个角度进行岗位评价,合理划分核心岗位、辅助岗位、建议外协岗位,形成薪酬分配合理拉开差距、人员岗位相适、精干高效的格局。试点实行员工持股、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技术分红和超额利润分配等方式,激发经营管理层和科技人才积极性,激发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全体员工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聚合“四力”,推进“四降两提”工程取得更大成效增强“四降两提”宏观调控力。从公司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加强协同配合,增强同频共振,打破单位自闭本位主义,形成整体管控联动,把“四降两提”工程提升到全系统攻坚的高度上来,体现在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中来,把2019年形成的“三个协同”效应持续拓展扩大。2020年,各单位绩效的10%都要与公司整体利润挂钩;铁前系统对原燃料采购与焦炭、炼铁生产挂钩考核,焦化系统考核挂钩铁水成本;炼钢与轧钢、销售挂钩考核;辅助系统以经济高效为中心,捆绑考核铁、钢、材产量。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的系统化、协同化导向,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宏观调控力,引导各单位实现系统最优化降本。激活“四降两提”微观创造力。“四降两提”工程向纵深拓展,必须全面发动全体员工,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力,不仅要以成本网格化管理明责任、压担子,还要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对于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的员工,要给奖励给待遇给位置,发挥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要大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传统思维、惯性思维、经验主义,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创新思维,运用精益管理、六西格玛和“和田12法”等创新创造工具,结合ERP大数据分析,大胆尝试,敢闯敢干,激活每名职工的创造力,人人打响“攻坚战”,有效拓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思路,为“四降两提”趟出“新路子”、亮出“新点子”。3、全面实施质量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以提升质量为重心。提升从“入”到“出”的“质量升级”行动,构建有管控力的管理机制,加强体系管理的有效性和企业标准管理。加强原燃料质量管控,逐步打造从原燃料→铁水→钢材产品的精品线试行模式。深入推进标准化作业,强化工序质量管理,提高工序控制的稳定性,树立各工序为下工序服务理念。实施重点产品内控标准,加强产品认证和创奖工作,提升重点产品品牌影响力。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准确识别、认真落实用户需求,跟进用户维护工作,快速响应用户诉求,高效解决用户抱怨,评选包钢“服务之星”,持续提升顾客满意度,真正实现服务增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构建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销研用一体化格局。以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导向,以稀土钢产品研发为重点,提升稀土钢品牌影响力,努力实现高端产品占比70%以上、高效益产品达到80%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借助外部力量和资源,加速科研力量的培养和科技攻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把资源向能出成果、多出成果的人员队伍倾斜。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开展品种直供攻关和高附加值新产品攻关,提升增效创效能力。以提升经济运营质量为核心。构建市场化导向的销售体制机制,发挥销售创效的龙头作用。加大销售策略研究,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渠道和区域优势,增强“产品+服务”能力,进一步打响稀土钢品牌。加快提升电商平台应用,推进智慧供应链体系,为客户提供超预期体验。建立以市场化激励为导向的“赛马”机制,把“赛马”结果和收入分配充分结合,打造销售明星。继续大力拓展国际化营销,加强海外渠道建设,逐步做大做强钢材和非钢国际贸易。构建有竞争力的采购保障机制,发挥采购降本的关键作用。加强市场分析预测,构建适合不同趋势的采购模型,最大限度利用企业资源实现适时、适地、适量的采购。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公开竞价招标采购、战略直采、网络采购等多样化方式,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构建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机制。充分认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是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要求”,树立“环保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的理念,全面落实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要以《包钢股份2019-2023年环境提升规划》为主导,严守时间节点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工程,努力打造自治区超低排放改造示范企业。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公司要以打造全产业链智能化工厂为目标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思路,以“试点示范”为抓手形成从局部应用到全局推广,迅速使目前在“无人矿车”、“无人吊车”、“智慧料场”、“高炉智能管控”、“5G基站”等项目中取得的成果扩展延伸。2020年,要重点在生产制造、物流装备、设备运维等领域打造一批示范性引领项目,推动智能制造快速见效,以智能制造促进管理变革。4、以严为纲、以新为先,推进基础管理大提升强化安全管理。完善以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网格化为主线,以育成安全文化为目标,以维检修作业安全确认制为抓手的“311”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各部分互联互保、互为支撑、环环相扣的系统化、科学化安全管理网。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方法创新,促进体系融合,突出现场管理和日常考核,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预防管控能力。创新设备管理。加强设备基础管理,管控提升备件质量和检修质量,降低设备故障率。加强设备运行管理,创新推进各类检测、监测工作,发挥设备监测数据中心作用,及时反馈设备状态预警信息,提高预知预防能力。引入先进技术,以专业化管理提升整体水平,集中力量治理设备系统性隐患。对标先进企业,研究创新检修管理模式,提升设备综合效率。创新激励考核模式,完善管理模型,狠抓维修标准化落实工作。增强信息化应用。管理者必须要有信息化思维,要继续挖掘ERP系统和协同管理平台潜力,以信息化手段、大数据分析来指导生产经营,真正将信息化转化为生产力。要把ERP和协同平台作为知识管理平台、信息集成平台、日常办公平台、企业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技能素质,为构建智能化工厂发挥积极作用。及早谋划长远布局。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战略发展的长远布局,围绕打造稀土钢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目标,在稀土钢品牌、产品结构、工艺结构、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形成系统思路,全面启动包钢股份“十四五”规划工作。(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行业风险钢铁行业为强周期行业,国内外形势、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或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对策:对标行业先进企业,大力推进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试点推行放权搞活,突出稀土钢优势,提升稀土钢品牌,构建系统化的智能制造发展机制,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2)钢材价格波动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企业盈利能力有效提高;但是钢铁行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彻底解决,钢材市场价格大幅震荡,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经营效益。对策:持续推进“四降两提”工程,强化全流程成本管控,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渠道和区域优势,增强“产品+服务”能力,进一步打响稀土钢品牌。(3)运营成本呈上涨趋势国内钢铁产能持续上升,铁矿石价格高位波动,焦炭、废钢等原燃料和合金、辅助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环保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环保运行费用大幅上涨,钢铁企业的采购费用、环保费用、运营费用将有不同程度上升。对策:公司将继续推进“四降两提”工程,扩大已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以《2019-2023年环境提升规划》为主导,严守时间节点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工程,努力打造自治区超低排放改造示范企业。(4)疫情风险受疫情影响,市场钢材库存积压严重,公司产品发运困难,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短期阶段性不利影响。对策:结合公司成品库存情况、合同订单情况及下游市场需求,通过对疫情影响的综合研判分析,前期对高炉减产方案(焖炉或停炉)进行充分论证后,公司决定1号高炉和5号高炉两座高炉停炉,其余五座高炉正常生产。(5)金属制造公司业绩风险公司首批债转股资金全部到账,实现债转股,金属公司做出三年利润承诺并签署对赌协议。存在金属制造公司净利润低于承诺净利润,包钢股份和包钢集团补足差额部分的风险。(6)公司股价下跌风险疫情发生后,国际国内股市经历了大幅调整,A股春节后开盘也出现大幅度下跌,公司股价最低下探到1.1元每股。根据上交所相关规定,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则强制退市。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股价的波动,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市值管理,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一)生产能力及装备优势公司已形成年产1650万吨铁、钢、材配套能力,2019年5月,首次实现1650万吨钢月达产水平;总体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外一流;形成“板、管、轨、线”四条精品线的生产格局。拥有CSP、宽厚板,世界先进的2250mm热连轧及配套冷轧连退、镀锌等生产线,年生产能力970万吨,可生产汽车板、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高档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机械、桥梁、造船、石油、天然气、军工等领域,工艺技术世界领先,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5条无缝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80万吨,可生产石油套管、管线管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机场、鸟巢等全国重点工程及中石油、中石化等各大油田,先后获得美、德等多国专业认证,是我国品种规格最为齐全的无缝管生产基地。拥有两条世界先进的万能轧机高速钢轨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10万吨,可生产国内外铁路用系列钢轨等产品,广泛运用于京沪高铁、京广高铁、青藏铁路等多条国家重要线路,是世界装备水平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轨生产基地。拥有4条线棒材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60万吨,可生产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光圆钢筋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江阴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是我国西北地区高端线棒材生产基地。(二)销售网络优势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包头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国内设立了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四大销售区域及本部的钢材超市等,共12个销售分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体系,销售渠道顺畅;实施500公里营销规划,积极抢抓包头及周边市场客户群。国际市场,“借船出海”,在继续巩固和做好欧美、韩国、日本等传统发达国家市场钢材出口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以现有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市场为立足点,向南亚、西亚各国辐射,突出重点市场区域加大出口。“十三五”期间,包钢股份做优做特钢铁产业,打造包钢“稀土钢”品牌,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大力生产高附加值的特色钢铁产品,开发推广重轨、汽车板、高钢级油套管等稀土钢产品,努力在海洋钢、耐候钢、耐磨钢、高档汽车板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提高产品质量,实行全过程管理控制,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实施低成本制造,通过分流富余人员、提高劳动效率等措施,使人均产钢量达到1000吨水平。(三)稀土钢产品竞争力优势白云鄂博矿中铁与稀土共生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公司独有的“稀土钢”产品特色,钢中含稀土,更坚、更韧、更强,广受用户欢迎。目前,公司具备高档汽车钢、高档家电钢、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生产能力,填补了内蒙古和中西部地区空白。报告期内,公司制定三项稀土钢SSEA团体标准,填补现行标准体系空白,建立7项稀土钢企业标准,加大与外部科研院所研发稀土钢力度,在标准引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批量化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四)矿产资源优势和稀土产品盈利能力控股股东包钢集团拥有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闻名的资源宝库,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14亿吨,已发现175种矿物、73种元素,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铌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包钢集团开采的白云鄂博矿石,排他性供应公司,公司拥有了白云鄂博矿资源开发的权利。公司拥有的白云鄂博矿尾矿库,资源储量2亿吨,稀土储量(折氧化物)约1280万吨,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二。2019年,公司销售稀土精矿16.31万吨;生产95%以下萤石精矿2.7万吨,销售1.2万吨,目前95%品位技术攻关已完成。(五)区位优势:内蒙古地处三北,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公司坐落于内蒙古工业重镇——包头市,不仅临近山西、陕西、青海等煤炭富集区,而且毗邻资源丰富的蒙古国和俄罗斯,地处“一带一路”重要战略位置,区位资源优势明显。(六)安全环保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四降两提”工程,在确保各项指标稳定达标的前提下,通过严格管理、持续改进、管理创新,持续提升公司环境质量和绿色制造。荣获中钢协“2018年度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中国环境报社“节能减排先锋企业”、中国冶金报社“2019年绿色发展二十大优秀企业”、新华网“首批最具影响力绿色企业品牌”、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600011 2022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说明:根据中电联发布的数据,全社会用电需求增长:2022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完成4.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10.3%,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3%,第三产业同比增长3.1%,居民用电同比增长9.6%。发电量同比基本持平:2022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3.9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其中,水电同比增长20.3%;火电同比下降3.9%,风电同比增长12.2%。火电、风电利用小时同比降低:2022年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777小时,同比降低81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2,057小时,同比减少133小时;风电设备利用小时1,154小时,同比减少58小时。水电设备利用小时1,691小时,同比增加195小时。中电联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增速比上半年明显回升,预计2022年全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处在5%-6%之间。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168.69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2.68%。受燃煤采购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影响,公司上半年业绩亏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30.0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7.60%,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26元。2022年上半年,公司中国境内各运行电厂平均上网结算电价为505.69元/兆瓦时,同比上升20.70%;公司中国境内各运行电厂按合并报表口径累计完成上网电量1,965.4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61%。公司境内电厂年累计平均利用小时1,760小时,同比下降220小时;其中燃煤机组利用小时1,946小时,同比下降220小时。公司大部分燃煤电厂的利用小时数在所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供热量累计完成1.78亿吉焦,同比增长8.61%。2022年上半年,公司共采购煤炭8,821万吨。面对高企的煤价,公司科学研判煤炭市场走势,抓好国家政策落实,优化采购策略、区域供应结构,加强与重点大矿合作的力度,提前锁定优质资源,积极有效地应对煤价高涨的挑战,持续履行为社会提供充足、可靠环保电能的职责。2022年上半年,公司原煤采购综合价为840.27元/吨,同比上涨41.20%。境内火电厂售电单位燃料成本为376.70元/兆瓦时,同比上涨50.49%。2022年上半年,公司安全生产、技术经济及能耗指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公司境内火电机组平均等效可用率为93.17%,生产供电煤耗为286.04克/千瓦时,生产厂用电率为4.24%。公司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目前,公司全部燃煤机组均装有脱硫、脱硝和除尘装置,各项指标均符合环保要求。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超低排放机组容量占比达到99%。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可控发电装机容量3,504兆瓦。其中,新增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3,154兆瓦。公司低碳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同比提高3.26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可控发电装机容量122,199兆瓦。2022年上半年,公司境外项目盈利较好。中国准则下,新加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5.54亿元,实现净利润6.16亿元;巴基斯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2.68亿元,实现净利润2.49亿元。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2022年上半年,本公司实现营业利润-43.9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7.4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0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7.60%;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由于燃料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影响公司燃料成本增加。2022年上半年,本公司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均同比上升:实现营业收入1168.69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2.68%;实现营业成本1146.12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了38.92%。2022年上半年,本公司发生管理费用24.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34%;发生销售费用0.94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86%;发生财务费用48.65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6.15%;发生研发费用2.79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29.67%。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三、可能面对的风险1.新冠疫情的风险当前,全球疫情持续反弹,中国境内外部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多地出现本土聚集性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公司将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及时响应、积极应对新发疫情,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疫情防控有关要求,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把牢疫情防控“关卡”,切实保障公司正常工作秩序。2.电力行业及市场风险(1)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部分区域电力需求下降较多,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明显放缓。下半年,随着国家一系列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用电增速明显回归正常,但疫情在局部地区散发风险依然存在,进而影响用电需求恢复,发电量增长存在不确定性。(2)上半年,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持续提高,火电厂顶峰保供和调节服务压力持续增大。预计下半年个别地区存在时段性电力供应紧张风险,燃料价格居高不下,进口煤价格倒挂,火电企业存在经营和保供双重压力。(3)部分区域市场电价合理上浮依然存在一定限制,新能源固定电价的保障收购电量规模持续下降,市场交易以降价为主,绿电价格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新能源企业难以获得真实环境溢价;此外,电力中长期、现货交易价格仅体现电能量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备用、调节服务价值,发电机组难以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上述困难给公司经营带来很大压力。但从政策导向看,国家持续加大煤炭保供稳价力度,推动电力辅助服务、容量补偿以及价格传导机制健全,保障市场主体利益平衡。随着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将为公司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公司将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加快提升清洁能源比重,实现公司装机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政策研究工作,主动适应“双碳”目标下的电力市场发展,继续坚持推动市场规范运行,及时调整定价策略,全力防控电价风险。3.煤炭市场风险(1)上半年,国内煤炭产量较快增长,价格高位运行,进口煤价格倒挂。下半年,受全球能源供应紧张,以及环保安全督查、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供应增量存在不确定性。(2)下半年,国家宏观经济全面复苏,社会用电量也将得到提升。随着清洁能源转入淡季,火电将继续发挥能源兜底保障作用,电煤耗用将较上半年出现增长。(3)目前,电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价格机制等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进口煤应急保障中长期合同替代补签全面落地难度较大,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燃料保供控价存在双重压力。公司将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及煤炭市场的变化,积极推动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推进进口煤应急保障中长期合同补签,持续提升内部煤电协同水平,充分发挥产业协同的支撑作用,努力提高长协合同比例,强化长协合同履约,提高中长期合同兑现率,稳定长协供应基本盘,有效控制煤炭采购价格,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4.碳市场风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公司创建碳交易管理体系,顺利完成全国碳市场首次履约任务。公司整体能源利用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19-2020年度整体碳交易履约成本与其他同类公司相比处于较好水平。2021年及后续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尚未出台,预计配额发放逐步趋紧,存在发电成本增加的风险。碳市场的启动初期暂未纳入机构与个人交易,后期如机构与个人入市交易,存在发电企业履约成本增加的风险。此外,新加坡政府宣布计划在2024和2025年进一步提高碳税水平,如果碳税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方式向电力用户传导,预计会影响公司下属新加坡大士能源公司的经济效益。公司将密切关注境内外碳市场政策,持续加强碳交易管理,优化碳交易策略;同时,密切关注自愿减排项目重启进展,充分用好抵销政策,力争以较低成本按期完成全国碳市场交易履约工作。5.环保风险公司所属燃煤发电厂的新建机组均配备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烟气净化系统,其他机组也按中国政府的规定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对天气状况、燃料品质、电热负荷等内外因素的波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符合地方环保部门和能源监管机构的要求。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对电力企业的污染防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公司位于长江、黄河流域,以及环渤海地区的部分电厂,在废水、灰场、煤场等方面,面临一定的环保风险。公司积极跟进环保部门的关切,谨慎选取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案,在改进废水处理系统、建设煤场封闭设施、完善灰渣综合利用等方面有所作为,确保各类环保风险得到及时的响应和有效的化解。6.资金市场风险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来看,稳健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外币债务方面,公司外币债务规模较小,外币债务利率波动对公司总体影响不大。公司将加强资本运作,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绿色金融政策,通过超短融发行等手段,加速资金周转。同时,密切关注境内外资金市场变化,在保证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及时调整融资策略,抢抓市场窗口期并用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努力控制融资成本,防范资金风险,实现降本增效。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规模和装备优势突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可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2,199兆瓦,境内电厂上半年上网电量1,965.44亿千瓦时。公司燃煤机组中,超过54%是6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包括16台已投产的百万千瓦等级的超超临界机组和国内首次采用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2、低碳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公司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低碳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风电装机容量为12,481兆瓦(含海上风电3,161兆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为4,478兆瓦,水电装机容量为370兆瓦,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为12,243兆瓦,生物质能源装机容量为160兆瓦,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提升至24.33%。3、创新力度持续增强,节能环保指标保持领先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海上风电、高温材料、燃机自主运维、深度调峰全过程节能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加快推进。全国产DCS在公司系统7家电厂12台机组推广应用;50台风机完成国产化PLC改造应用;智能化本质安全管控项目大幅度提升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污泥垃圾耦合发电技术、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上半年,公司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72件,国际专利授权5件。公司火电机组的能耗水平稳居行业领先地位,污染物排放水平符合或优于国家标准,燃煤机组均已实施烟气超低排放改造。4、电厂的区域布局优势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电厂分布在二十六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位于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厂,是公司机组利用率高的优质火力发电资产。这些区域运输便利,有利于多渠道采购煤炭、稳定供给。同时,公司拥有港口及码头资源,对提高集约化燃料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有利于公司统一库存、发挥淡储旺耗的功能,加速煤炭周转,减少滞期费用。此外,公司在新加坡全资拥有一家营运电力公司,在巴基斯坦投资一家营运电力公司。5、不断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信誉优势作为公众公司,公司受到上市地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广大投资者的监督。目前公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之间相互制衡、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的治理结构,保障了公司的规范化运作。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优势,融资渠道广、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6、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和海外发展经验公司先后于1994年、1998年和2001年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完成了一系列权益和债务融资,为公司经营筹措了大量资金。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持“开发与收购并重”的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收购,助力公司快速成长。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收购、运营新加坡大士能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建成中巴经济走廊首个重大能源项目——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积累了海外发展的宝贵经验。7、卓越的市场运营管理和客户服务能力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市场理念,强化政策和市场分析,坚持灵活策略,坚持量价统筹,坚持区域间协同,努力增发效益电量。积极应对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电碳绿证多市场业务协同,推动营销数字化建设,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提升能销公司客户服务水平,积极开拓综合能源服务新业务。8、高素质的员工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公司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注重青年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公司事业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忠于华能事业、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公司的管理团队拥有全面的行业知识并深刻了解国内国际业务所在地电力监管制度,紧跟电力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能够把握市场商机,制定全面商业策略,评估及管理风险,执行管理及生产计划并提升整体利润,从而提高公司价值。9、大股东的强有力支持自公司上市以来,公司大股东不断将优质资产注入公司,并通过参与公司的股权融资注入现金,始终支持公司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600011 2021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046.05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0.75%。受燃煤采购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影响,公司全年业绩亏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102.6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24.85%,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79元。2021年,公司中国境内各运行电厂按合并报表口径累计完成上网电量4,301.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3%;公司境内电厂全年平均利用小时4,058小时,同比增长314小时。其中燃煤机组利用小时4,488小时,同比增长429小时。公司大部分燃煤电厂的利用小时数在所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供热量累计完成2.97亿吉焦,同比增长12.64%。2021年,公司全年共采购煤炭2.03亿吨。面对高企的煤价,公司准确研判煤炭市场走势,抓好国家政策落实,优化采购策略、区域供应结构,加强与重点大矿合作的力度,提前锁定优质资源,积极有效地应对国内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煤炭资源缺口大、煤价高涨等新的形势和挑战,持续履行为社会提供充足、可靠环保电能的职责。2021年,公司原煤采购综合价为770.67元/吨,同比上涨60.85%。境内火电厂售电单位燃料成本为316.36元/兆瓦时,同比上涨51.32%。2021年,公司安全生产、技术经济及能耗指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公司境内火电机组平均等效可用率为93.26%,生产供电煤耗为290.69克/千瓦时,生产厂用电率为4.34%。公司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目前,公司全部燃煤机组均装有脱硫、脱硝和除尘装置,各项指标均符合环保要求。截至2021年底,公司超低排放机组容量占比达到99%。2021年,公司新增可控发电装机容量5,232.45兆瓦。其中,低碳清洁能源项目投产3,232.45兆瓦。公司低碳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同比提高1.79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可控发电装机容量118,695兆瓦,权益发电装机容量103,875兆瓦。2021年,公司境外项目盈利。中国准则下,新加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3亿元,实现净利润1.25亿元;巴基斯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实现净利润7.62亿元。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根据中电联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83,7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其中煤电50,2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6,556亿千瓦时和3,270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40.5%和25.2%。202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817小时,同比增加60小时,其中,燃煤发电4,586小时,同比增加263小时。2021年,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境内外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偏紧,煤价大幅上涨。进入四季度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多措并举保供稳价,释放优质保供产能,确保迎峰度冬能源安全。2021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燃煤发电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原则上扩大为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尽管如此,全年CECI5500大卡动力煤指数均价为1,044元/吨,同比大幅上涨81.3%。2021年,因电煤价格上涨导致全国煤电企业电煤采购成本大幅增加,对煤电企业形成了巨大冲击。2022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要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随着政策端和基本面共同发力,煤炭价格逐渐向合理区间回归,煤炭价格上涨逐步向电价端传导。2022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明确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为570元-770元/吨,并表示将运用《价格法》调控煤炭市场价格,以上措施将会对煤价理性回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公司主要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大型发电厂,是中国最大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可控发电装机容量118,695兆瓦,权益发电装机容量103,875兆瓦,天然气、水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等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了22.39%。公司中国境内电厂广泛分布在二十六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公司在新加坡全资拥有一家营运电力公司,在巴基斯坦投资一家营运电力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国内外资金,在国内外开发、建设和运营大型燃煤、燃气发电厂、新能源发电项目及配套港口、航运、增量配电网等设施,为社会提供电力、热力及综合能源服务。报告期内,公司电力、热力销售收入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9.84%。公司的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发电量(供热量)、电价(热价)及燃料价格等方面。同时,技术创新、环境政策、人才队伍等亦会间接影响公司当期业绩和发展潜力。公司上网电量受到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形势、公司装机容量、区域布局、装机结构、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2021年,全社会用电需求高速增长,拉动发电侧电量同比大幅上升,公司采取加强电量督导、减少机组备用等措施,公司中国境内各运行电厂按合并报表口径累计完成上网电量4,301.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3%。供热量累计完成2.97亿吉焦,同比增长12.64%。电价和燃料价格主要受国家政策、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影响。2021年公司中国境内各运行电厂平均上网结算电价为431.88元/兆瓦时,同比上升4.41%;境内火电厂售电单位燃料成本为316.36元/兆瓦时,同比上涨51.32%。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规模和装备优势突出截至2021年底,公司可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8,695兆瓦,境内电厂全年上网电量4,301.65亿千瓦时。公司燃煤机组中,超过54%是6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包括16台已投产的世界最先进的百万千瓦等级的超超临界机组和国内首次采用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新能源方面,公司在国内首次实现了5兆瓦风机批量投产。2、低碳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公司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低碳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公司风电装机容量为10,535兆瓦(含海上风电2,012兆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为3,311兆瓦,水电装机容量为368兆瓦,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为12,243兆瓦,生物质能源装机容量为120兆瓦,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提升至22.39%。3、创新力度持续增强,节能环保指标保持领先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供热增容、热电解耦、灵活性改造、污泥耦合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首套大型火电机组国产DCS分散控制系统、PLC工控系统投入运行,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技术、700℃高效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和燃机自主运维技术完成主要研发工作并开展应用示范。2021年,公司系统授权发明专利80件、实用新型专利2,365件,申请PCT专利28件、美日欧专利20件,授权国际专利5件。此外,公司的环保排放水平符合国家标准,燃煤机组均已按国家要求实现了烟气超低排放,平均煤耗、厂用电率、水耗等能耗指标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4、电厂的区域布局优势截至2021年底,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电厂分布在二十六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位于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厂,是公司机组利用率高、盈利能力强的优质火力发电资产。这些区域运输便利,有利于多渠道采购煤炭、稳定供给,降低发电成本。同时,公司拥有诸多港口及码头资源,对提高集约化燃料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有利于公司统一库存、发挥淡储旺耗的功能,加速煤炭周转,减少滞期费用。此外,公司在新加坡全资拥有一家营运电力公司,在巴基斯坦投资一家营运电力公司。5、不断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信誉优势作为三地上市的公众公司,公司受到境内外三个上市地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广大投资者的监督。目前公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之间相互制衡、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的治理结构,保障了公司的规范化运作。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优势,融资渠道广、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6、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和海外发展经验公司先后于1994年、1998年和2001年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完成了一系列权益和债务融资,为公司经营筹措了大量资金。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持“开发与收购并重”的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收购,助力公司快速成长。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收购、运营新加坡大士能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建成中巴经济走廊首个重大能源项目——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积累了海外发展的宝贵经验。7、卓越的市场运营管理和客户服务能力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市场理念,强化政策和市场分析,坚持灵活策略,坚持量价统筹,坚持区域间协同,努力增发效益电量。积极应对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电碳绿证多市场协同,推动营销数字化建设,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提升能销公司客户服务水平,积极开拓综合能源服务新业务。8、高素质的员工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公司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注重青年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公司事业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忠于华能事业、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公司的管理团队拥有全面的行业知识并深刻了解国内国际电力监管制度,紧跟电力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能够把握市场商机,制定全面商业策略,评估及管理风险,执行管理及生产计划并提升整体利润,从而提高公司价值。9、大股东的强有力支持自公司上市以来,公司大股东不断将优质资产注入公司,并通过参与公司的股权融资注入现金,始终支持公司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6.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75%;营业成本2,052.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6.75%;营业利润-148.0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53.74%;净利润-126.7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22.20%。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提出了要实施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扎实落地科技政策、通过改革开放政策激活发展动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兜牢民生底线等重点任务,是2022年以及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会议同时提出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电力供需方面,根据中电联的分析预测,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电能替代等带动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上年基数前后变化等因素,以及疫情和外部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预计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6%,增速同比降低约4个百分点。预计2022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亿千瓦左右,将创历年新高,预计2022年火电利用小时同比略有下降。电力市场方面,2022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要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随着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交易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考虑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外送交易电价仍需省间谈判、现货价格随煤价波动、抽水蓄能电价为政府定价等影响,煤电电价上涨幅度将低于20%。受新能源平价投产项目增多影响,风、光电价较2021年有所下降,水电电价与2021年基本持平。碳市场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2021年正式启动,2019-2020年度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完成。国家政策逐步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预计碳配额将趋紧。煤炭市场方面,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煤炭安全供应工作,相关部委密集发布相关政策,部署煤炭市场稳产稳供稳价工作。2022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明确中长期合同价格合理区间为570元-770元/吨,并表示将运用《价格法》调控煤炭市场价格,以上措施将会对煤价理性回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消费方面,“十四五”期间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的基调已经确立,加上清洁能源规模化增长,预计2022年煤炭消费增速放缓。供应方面,国内先进产能持续释放,加上印尼出口供应恢复正常,后期电煤市场供应能力将继续好转,供需格局相较于2021年明显改善,煤价有望在未来逐渐回归合理区间。资金市场方面,根据国务院工作报告和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会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注重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实现总量稳、结构优的较好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按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要求,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把公司建设成为管理规范、技术领先、节能环保、结构合理、运营卓越、公司治理和市场价值优秀的国际一流上市发电公司。公司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质量效益为先,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自主建设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国“三北”、沿海、西南和部分中部地区新能源集中式开发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打造基地型清洁型互补型、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的“三型三化”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新能源跨越式发展,加快煤电结构优化升级,择优发展气电及其它清洁能源发电;做强做优综合能源服务,主动适应国家能源供应结构转型,坚持以数字化为手段,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围绕核心产业开展多元供应和能源服务转型;坚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按照清洁为主、效益为先、稳健为要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境外资产高效运营,提升境外资产抗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面向公司发展重大需求,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深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坚持以提升效益、改进效率、创造价值为导向,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产结构,全面提高公司现代化经营管控水平,大力推进提质增效,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品牌价值,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三)经营计划2022年,公司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实施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卓越运营四大战略,着力提升转型发展、自主创新、经营管理、风险防范、国际化管理“五种能力”,深入实施公司发展战略,奋力开创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电力建设方面,公司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以安全发展为基础,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现代化管理为手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火电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电力生产方面,公司认真贯彻安全生产领域的法规、政策,不断优化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开展发电机组评级工作,全面提高设备管理的精益化水平。在做好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同时,重视现有火电机组在全社会能源安全体系中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积极开展延寿测评和改造,保持应急备用机组的健康水平。公司一贯重视发电设备的经济性和灵活性,通过技术改造迎合新的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供热产业,升级综合能源服务;深入研究生物质耦合发电的应用前景,捕捉市场机遇;根据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认真做好各项环保治理工作。电力营销方面,公司将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强化市场分析,坚持量价统筹,全力做好市场交易工作,努力多发增发效益电量。积极应对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市场交易人才培养。全力开拓售电市场,提升能销公司运营水平,同时进一步推动优化碳市场交易。力争全年完成境内发电量4,650亿千瓦时左右。燃料方面,公司将密切跟踪政策及国内外煤炭市场的变化,努力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工作,确保合同严格履约。统筹考虑资源产地、运输方式、煤种匹配等因素,持续优化供应结构,实现采购成本最优。强化库存管理,发挥淡储旺耗、低买高用的作用,努力降低采购成本。资金方面,公司将紧跟国际国内资金市场变化,充分发挥信用优势和管理优势,抢抓绿色金融政策,在确保信贷融资主渠道畅通的同时,加大银行间市场发行力度,积极探索资本市场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同时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公司将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合力攻坚克难,统筹抓好安全保障、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党的建设,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加快创建国际一流上市发电公司步伐。(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新冠疫情的风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依然存在局部性、季节性爆发的风险,或对宏观经济、用电需求、项目建设、煤炭生产、交通运输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严格落实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电力生产、项目建设、物资保障、燃料供应等风险可控、在控。2.电力行业及市场风险(1)随着中国及全球有关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相关政策的提出,未来大量新能源项目规划及投产将对传统火电业务造成直接冲击,机组利用小时可能持续下降、部分小机组根据政策要求和实际运行情况被迫关停以及其他限制火电的相关政策等都将对公司境内外火电业务产生负面影响。(2)国家逐步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当前,煤电机组容量回收成本机制不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不完善、电力煤炭价格协调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等诸多因素,制约了发电成本的有效疏导,加大了煤电业务的经营风险。部分高耗能用户用电受限,区域燃煤消耗总量受限,燃煤发电空间不断被压缩,利用小时存在下降风险。(3)随着中国电力市场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直接交易规模将不断扩大,现货市场一、二批试点全面加速推进,新能源绿电交易的陆续开市,2022年电煤供需形势不明朗,预计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不确定性增加,交易电价存在下行风险。(4)随着新能源机组不断投产,2022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总装机的50%左右。由于新能源出力特性,对燃煤机组辅助服务能力的要求更高,在电力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部分区域可能存在电力供应紧张风险。公司将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加快提升清洁能源比重。通过替代发展一批、转型改造一批、淘汰备用一批、资本运作一批,实现公司煤电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安排现役煤电机组开展节能减排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生物质耦合改造,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强化政策研究工作,主动适应“双碳”目标下的电力市场发展,继续坚持推动市场规范运行,及时调整定价策略,全力防控电价风险。3.煤炭市场风险(1)国家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力度增强,煤炭“政策市”特征明显,后期价格的不可预见因素继续增加。(2)受年初印尼限制煤炭出口,以及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影响,国际煤炭市场供需紧张,年度进口煤补充供应作用或将减弱。(3)国家环保安全督察常态化保持高压,主产区煤炭产能释放将受到一定影响。(4)2022年,国际多数经济体选择与疫情共存,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中国“稳增长”经济政策持续发力,能耗双控政策弹性增加,工业品生产将保持旺盛,煤炭消费量或持续增长,对电煤供应存在一定影响。公司将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及煤炭市场的变化,努力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工作,加强与有竞争力大矿的合作,确保合同严格履约,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统筹考虑资源产地、运输方式、煤种匹配等因素,持续优化供应结构,实现采购成本最优。强化库存管理,发挥淡储旺耗作用,加大经济煤种掺烧力度,多措并举努力降低煤炭采购成本。4.碳市场风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启动,碳排放强度较高机组将会增加碳交易履约成本,碳排放强度较低的机组可获得减排收益,公司整体能源利用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19-2020年度整体碳交易履约成本与其他同类公司相比处于较好水平。2021年及后续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尚未出台,预计配额逐步趋紧,造成发电成本增加的风险。碳市场的启动初期暂未纳入机构与个人交易,后期如机构与个人入市交易,存在发电企业履约成本增加的风险。此外,新加坡政府近日宣布计划在2024和2025年进一步提高碳税水平,如果碳税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方式向电力用户传导,预计会影响新加坡大士能源的经济效益。公司将密切关注境内外碳市场政策,持续加强碳交易管理,制订碳交易策略;同时,密切关注自愿减排项目重启进展,充分用好抵销政策,力争以较低成本按期完成全国碳市场交易履约工作。5.环保风险公司所属燃煤发电厂的新建机组均配备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烟气净化系统,其他机组也已按中国政府的要求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对天气状况、燃料品质、电热负荷等内外因素的波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了地方环保部门的验收,获得了能源监管机构的认可。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需求,中国政府还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化包括但不限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环保政策,在水体保护、扬尘治理等方面提出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公司积极跟进环保部门的关切,谨慎选取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案,在改进废水处理系统、建设煤场封闭设施、完善灰渣综合利用等方面有所作为,确保各类环保风险得到及时的响应和有效的化解。6.资金市场风险2021年公司燃料采购支出大幅增加,导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显著下降。公司多年来搭建起畅通的融资渠道,积累了良好的融资能力,帮助公司快速筹措资金,但也致使公司债务融资规模大幅增加。公司整体负债率上升,财务风险上升,财务费用预期增加。根据国务院工作报告和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2年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会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注重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实现总量稳、结构优的较好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外币债务方面,公司外币债务规模较小,外币债务利率波动对公司总体影响不大。2022年,公司将着力提升经营业绩,加强资本运作,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绿色金融政策,通过争发能源保供债券,加大超短融发行规模等手段,加速资金周转。同时,密切关注境内外资金市场变化,在保证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及时调整融资策略,抓住市场窗口期,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政策,降低利率波动风险,努力控制融资成本,实现降本增效。
600011 2021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公司主要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大型发电厂,是中国最大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可控发电装机容量114,042兆瓦,权益发电装机容量99,891兆瓦,风电、太阳能、水电、天然气和生物质发电等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21.07%。公司中国境内电厂广泛分布在二十六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公司在新加坡全资拥有一家营运电力公司,在巴基斯坦投资一家营运电力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国内外资金,在国内外开发、建设和运营大型燃煤、燃气发电厂、新能源发电项目及配套港口、航运、增量配电网等设施,为社会提供电力、热力及综合能源服务。报告期内,公司电力产品销售收入约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91.04%。公司的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售电量(供热量)、电价(热价)及燃料价格等方面。同时,技术创新、环境政策、人才队伍等亦会间接影响公司当期业绩和发展潜力。公司售电量受到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形势、公司装机容量、区域布局、装机结构、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2021年上半年,公司中国境内各运行电厂按合并报表口径累计完成售电量2,079.26亿千瓦时,同比上升20.80%。电价和燃料价格主要受国家政策、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影响。2021年上半年,公司中国境内各运行电厂平均上网结算电价为418.81元/兆瓦时,同比上升0.52%;受煤炭价格同比上升的影响,2021年上半年公司境内火电厂售电单位燃料成本为250.31元/兆瓦时,同比上升21.21%。2021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需求高速增长,拉动发电侧电量同比大幅上升,公司采取加强电量督导、减少机组备用、加大开机方式等措施,完成发电量2,2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85%。基于对经济运行和电力供需形势的分析研判,预计公司2021年发电量将达4,400亿千瓦时左右。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规模和装备优势突出.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可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4,042兆瓦,境内电厂上半年售电量2,079.26亿千瓦时。公司燃煤机组中,超过50%是6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包括14台已投产的世界最先进的百万千瓦等级的超超临界机组,以及国内蒸汽参数最高的66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和国内首次采用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新能源方面,建成我国规模最大、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海上风电场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2、低碳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公司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低碳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高。截至上半年末,公司风电装机容量为8,601兆瓦(含海上风电997兆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为2,702兆瓦,水电装机容量为368兆瓦,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为12,243兆瓦,生物质能源装机容量为120兆瓦,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提升至21.07%。3、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节能环保指标保持领先.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供热增容、热电解耦、灵活性改造、污泥耦合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首套大型火电机组国产DCS分散控制系统、PLC工控系统投入运行,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700℃高效超超临界发电、大型海上风电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加速推进,建成容量最大、参数最高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装置。上半年,公司授权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专利454件,申请PCT专利2件、美日欧专利1件。此外,公司的环保排放水平符合国家标准,燃煤机组均已按国家要求实现了烟气超低排放,平均煤耗、厂用电率、水耗等能耗指标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能效指标竞赛中,公司有52台次机组获奖,占全国获奖机组台次的14.57%。4、电厂的区域布局优势.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电厂分布在二十六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位于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厂,是公司机组利用率高、盈利能力强的优质火力发电资产。这些区域运输便利,有利于多渠道采购煤炭、稳定供给,降低发电成本。同时,公司拥有诸多港口及码头资源,对提高集约化燃料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有利于公司统一库存、发挥淡储旺耗的功能,加速煤炭周转,减少滞期费用。此外,公司在新加坡全资拥有一家营运电力公司,在巴基斯坦投资一家营运电力公司。5、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信誉优势.作为三地上市的公众公司,公司受到境内外三个上市地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广大投资者的监督。目前公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班子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之间相互制衡、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完善健全的治理结构,保障了公司的规范化运作。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优势,融资渠道广、融资能力强。6、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和海外发展经验.公司先后于1994年、1998年和2001年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完成了一系列权益和债务融资,为公司经营筹措了大量资金。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持“开发与收购并重”的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收购,助力公司快速成长。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收购、运营新加坡大士能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建成中巴经济走廊首个重大能源项目——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积累了海外发展的宝贵经验。7、高素质的员工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公司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注重青年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公司事业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忠于华能事业、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公司的管理团队拥有全面的行业知识并深刻了解国内国际电力监管制度,紧跟电力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能够把握市场商机,制定全面商业策略,评估及管理风险,执行管理及生产计划并提升整体利润,从而提高公司价值。8、大股东的强有力支持.自公司上市以来,华能集团不断将优质资产注入公司,并通过参与公司的股权融资注入现金,始终支持公司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1.16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0.17%;营业成本824.88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9.74%;营业利润63.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0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8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5.30%。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新冠疫情的风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依然存在局部性、季节性爆发的风险,或对宏观经济、用电需求、项目建设、煤炭生产、交通运输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严格落实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电力生产、项目建设、物资保障、燃料供应等风险可控、在控。2.电力行业及市场风险.(1)随着中国及全球有关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相关政策的提出,未来大量新能源项目规划及投产将对传统火电业务造成直接冲击,机组利用小时可能持续下降、部分小机组根据政策要求和实际运行情况被迫关停以及其他限制火电的相关政策等都将对公司境内外火电业务产生负面影响。(2)中国境内煤电机组的定位将逐步从电量型电源向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当前,容量回收成本机制不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不完善以及单边降价的电力市场导向,制约了发电成本的有效疏导,加大了火电业务的经营风险。(3)未来中国部分区域将执行更加严格的“能源双控”政策,部分高耗能用户用电受限,区域燃煤消耗总量受限,对火力发电影响持续存在。(4)随着电力市场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直接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货市场试点全面推进,新能源开始平价并进入市场。公司市场交易电量比例将继续扩大,结算电价存在下行风险。公司将加快绿色转型,加快提升清洁能源比重,积极推进减碳化发展;煤电机组通过替代发展一批、转型改造一批、淘汰备用一批、资本运作一批,实现公司煤电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安排现役煤电机组开展节能减排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生物质耦合改造,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和电力市场改革进展,积极同价格主管部门沟通,积极配合政府建立合理、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定价策略,全力防控电价风险。3.碳市场风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启动,碳排放水平较高机组将会增加碳交易履约成本,碳排放水平较低的机组可获得减排收益。公司整体能源利用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19-2020年度整体碳交易履约成本与其他同类公司相比应处于较好水平。但2021年及后续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尚未出台,不排除未来配额发放逐渐收紧,造成发电成本增加的风险。碳市场启动初期暂未纳入机构与个人交易,后期如机构与个人入市交易,存在发电企业履约成本增加的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碳市场政策,持续加强碳交易管理,制订碳交易策略,力争以较低成本按期完成全国碳市场交易履约工作。此外,如国家重启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可用于履约的减排量供给增加,将有助于发电企业控制碳交易履约成本。4.煤炭市场风险.2021年上半年,煤价中枢大幅上移。下半年市场风险仍然存在,一是超能力生产正式入刑,矿山严格按照核定产能生产,双碳背景下产能释放幅度有限,产量增加受到影响。二是国际煤炭资源整体偏紧,再加上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海运费用达到十年新高,内外贸价差明显收窄,对进口煤供应影响较大。我国进口煤的主要来源国是印尼,如印尼疫情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将对进口量产生很大影响,需密切关注下半年进口煤政策及国外供需形势变化情况。三是预测电量负荷继续增长,下半年火电将继续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加上电厂库存水平较低,预计下半年基本面维持紧平衡态势,煤价或将继续高位运行。面对错综复杂的煤炭市场形势,公司一是强化燃料集中管控优势,大力控制采购成本;二是努力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提升长协合同履约兑现,优化煤种结构和采购结构,优化调配电厂资源;三是发挥公司在进口煤采购方面的固有优势,提前锁定优质源头资源,发挥自有运力优势,进行稳定采购;四是利用内部产业链优势及华能集团煤炭产能优势,稳定市场、平抑煤价。五是在保证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加大配煤掺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降低燃料成本。六是公司就高煤价一事积极发声,将高煤价对于电厂保供产生的不利影响传递给国家监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多措并举引导煤价下行。5.环保风险.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需求,中国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地方府正在持续完善和深化环保政策,在水体保护、扬尘治理等方面不断提出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公司所属电力生产单位建立时间不同,地域分布较广,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大,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环保风险。公司一贯注重发电企业和发电设备从规划阶段到最后关停全生命周期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三同时”的要求协调推进发电项目的管理和运营。公司新建的燃煤发电机组均配备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烟气净化系统,其他机组也已按中国政府的要求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对天气状况、燃料品质、电热负荷等内外因素的波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了地方环保部门的验收,获得了能源监管机构的认可。公司各级机构积极跟进环保部门的关切,谨慎选取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案,在改进废水处理系统、建设煤场封闭设施、完善灰渣综合利用等方面有所作为,各类环保风险得到了及时的响应和有效的化解。6.利率风险.2021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大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外币债务方面,公司外币债务规模较小,外币债务利率波动对公司总体影响不大。公司将密切关注境内外资金市场变化,在保证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及时调整融资策略,利用好绿色低碳等优惠政策,降低利率波动风险,努力控制融资成本。
600011 2020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的十二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694.3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3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45.65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1.51%;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18元。2020年公司中国境内各运行电厂按合并报表口径累计完成发电量4,040.1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24%;完成售电量3,798.9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14%(按经重述的上年售电量计算,则同比下降2.17%);公司境内电厂全年平均利用小时3,744小时,同比下降171小时。其中燃煤机组利用小时4,059小时,同比下降163小时。在公司燃煤电厂所在的大部分地区中,公司利用小时领先当地水平。供热量累计完成2.63亿吉焦,同比增长11.18%。2020年公司全年共采购煤炭1.71亿吨,公司继续准确研判煤炭市场走势,优化采购策略、区域供应结构,加强与重点供应商合作的力度,提前锁定优质低价资源,有效降低了公司标煤采购单价,采购均价(包括运输成本、其他税费)同比下降26.01元/吨,较好地控制了公司的燃料采购成本。2020年公司境内电厂售电单位燃料成本为209.07元/兆瓦时,同比下降6.34%。2020年公司安全生产、技术经济及能耗指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公司境内火电机组平均等效可用率为94.92%,生产供电煤耗为291.08克/千瓦时,生产厂用电率为4.33%。公司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目前,公司全部燃煤机组均装有脱硫、脱硝和除尘装置,各项指标均符合环保要求。截至2020年底,公司超低排放机组容量达到98%。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3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39%;营业成本1,398.8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65%;营业利润96.28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4.45%;净利润57.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55.98%。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任务,为2021年以及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定向导航。电力市场方面,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形势、产业运行和地方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平水年、没有大范围极端气温影响的情况下,结合2020年低基数用电量,预计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7%,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8亿千瓦左右,预计2021年火电利用小时与2020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煤炭市场方面,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将带来煤炭需求的增加,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影响下,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将抵消部分煤炭需求增量,预判总体耗煤水平将较去年小幅增长。供应方面,迈入“十四五”,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已基本完成,先进产能继续有序释放将使得煤炭供应维持在较好水平,同时进口煤将继续发挥对国内煤炭的补充作用。总体来看,2021年中国煤炭市场供需两端都将出现一定增长,基本面呈现平衡态势,电煤价格中枢将较2020年小幅上移。资金市场方面,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预计2021年资金市场利率基本维持稳定。(二)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要求,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把公司建设成为管理规范、技术领先、节能环保、结构合理、运营卓越、公司治理和市场价值优秀的国际一流上市发电公司。公司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质量效益为先,坚持自主开发与收购并重,充分利用我国“三北”、沿海、西南和部分中部地区新能源集中式开发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打造“基地型、清洁型、互补型及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新能源跨越式发展,加快煤电结构优化升级,择优发展气电及其它清洁能源发电,积极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服务服从国家科技战略,坚持面向公司重大需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着力做好国际化发展;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持续夯实基础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筑牢环保安全屏障,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风险防控化解能力;大力实施卓越运营战略,坚持以提升效益、改进效率、创造价值为导向,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产结构,全面提高公司现代化经营管控水平,大力推进提质增效,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品牌价值,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三)经营计划2021年,公司将落实“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卓越运营四大战略”的要求,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强科技、促改革,实现“十四五”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电力建设方面,公司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以安全发展为基础,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现代化管理为手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火电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电力生产方面,公司认真贯彻安全生产领域的法规、政策,不断优化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开展发电机组评级工作,全面提高设备管理的精益化水平。在做好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同时,重视现有火电机组在全社会能源安全体系中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积极开展延寿测评和改造,保持应急备用机组的健康水平。公司一贯重视发电设备的经济性和灵活性,通过技术改造迎合新的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供热产业,升级综合能源服务;深入研究生物质耦合发电的应用前景,捕捉市场机遇;根据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认真做好各项环保治理工作。电力营销方面,公司将继续坚持以电力营销为龙头,切实落实一把手抓营销、整个班子抓营销的工作机制。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市场观念。强化政策和市场分析,优化调整营销策略,做好量价统筹,积极应对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运营中心建设,构建客户服务体系,提升能销公司运营水平,积极开拓综合能源服务新业务。力争全年完成境内发电量4100亿千瓦时。燃料方面,公司一是加强政策及市场形势的解读研判,持续提升市场研判能力,主动争取政策引导市场;二是持续提升燃料集约化、精益化管控水平,抓实长协合同签订与履约工作,坚持做优进口煤采购,合理优化库存,发挥淡储旺耗的作用,坚持采购结构优化调整,抓好燃料创新工作,降低采购成本;三是持续提升燃料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推进燃料管理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挖潜增效。四是强化资源开发,打造长期稳定的供应商队伍,抓实源头资源挖掘,做好内贸高卡低硫煤资源的开发,加强供应商管理等。资金方面,公司将紧跟国际国内资金市场变化,充分发挥信用优势和管理优势,在确保信贷融资主渠道畅通的同时,加大债券发行力度,创新融资手段,扩大融资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同时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公司将以本质安全为基础,以清洁低碳为方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手段,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着力防控风险、转型发展、经营提效、开放发展、提升竞争力、激发活力、强基铸魂,加快创建国际一流上市发电公司步伐。(四)可能面对的风险1.新冠疫情的风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依然存在局部性、季节性爆发的风险,或对宏观经济、用电需求、项目建设、煤炭生产、交通运输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严格落实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电力生产、项目建设、物资保障、燃料供应等风险可控、在控。2.电力行业及市场风险:(1)随着中国及全球有关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相关政策的提出,未来大量新能源项目规划及投产将对传统火电业务造成直接冲击,机组利用小时可能持续下降、部分小机组根据政策要求和实际运行情况被迫关停以及其他限制火电的相关政策等都将对公司境内外火电业务产生负面影响。(2)中国境内煤电机组的定位将逐步从电量型电源向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当前,容量回收成本机制的缺失、辅助服务市场的不健全以及单边降价的电力市场导向,制约了发电成本的有效疏导,加大了火电业务的经营风险。(3)未来中国部分区域将执行更加严格的“能源双控”政策,部分高耗能用户用电受限,区域燃煤消耗总量受限,对火力发电影响持续存在。(4)随着中国电力市场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直接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货市场试点全面推进,新能源开始平价并进入市场,特高压输送电对发达地区电力市场产生冲击,预计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公司市场交易电量比例将继续扩大,结算电价存在下行风险。公司将把煤电作为电力供应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同时加快新能源跨越式发展,优化调整公司能源结构。加快煤电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淘汰、替换、转型,向清洁高效煤电、灵活性调峰、热电冷多联产、污泥耦合发电、综合能源服务等方向发展。主动参与市场建设,发挥稳定市场作用。3.燃料采购市场风险:(1)国内煤炭市场,主产地安监环保政策、矿难、恶劣天气等对煤炭供应影响很大;同时,大型煤炭企业合并重组,煤炭产能继续向山西、陕西、蒙西等地区集中,火电企业议价能力进一步减弱。(2)国际煤炭市场,经过前期减产,对国内市场的补充功能或将被动降低。(3)2021年,伴随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耗煤量较大,对电煤供应影响加大。同时,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火电的调峰作用进一步加强,再加上电力现货市场推进,发电量预测难度加大,燃料采购的不确定性增加。公司将密切跟踪煤炭市场变化,加强政策及市场形势的解读研判,持续提升公司燃料集约化、精益化管控水平,打造长期稳定的供应商队伍,抓实源头资源挖掘,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燃料稳定供应。4.环保风险公司所属燃煤发电厂的新建机组均配备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烟气净化系统,其他机组也已按中国政府的要求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对天气状况、燃料品质、电热负荷等内外因素的波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了地方环保部门的验收,获得了能源监管机构的认可。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需求,中国政府还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化包括但不限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环保政策,在水体保护、扬尘治理等方面提出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公司各级机构认真研判社会舆论的走向,积极跟进环保部门的关切,谨慎选取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案,在改进废水处理系统、建设煤场封闭设施、完善灰渣综合利用等方面有所作为,各类环保风险得到了及时的响应和有效的化解。5.利率风险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预计2021年资金市场利率基本维持稳定。外币债务方面,公司外币债务规模较小,外币债务利率波动对公司总体影响不大。公司将密切关注境内外资金市场变化,在保证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及时调整融资策略,合理选择融资品种,降低利率波动风险,努力控制融资成本。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规模和装备优势突出截至2020年底,公司可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3,357兆瓦。境内电厂全年发电量4,040.16亿千瓦时,居国内行业可比公司第一。公司燃煤机组中,超过50%是6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包括14台已投产的世界最先进的百万千瓦等级的超超临界机组,以及国内蒸汽参数最高的66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和国内首次采用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其中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244兆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135兆瓦,其中海上风电900兆瓦,光伏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2,512兆瓦。2、节能环保指标保持领先公司的环保排放水平符合国家标准,燃煤机组均已按国家要求实现了烟气超,低排放,平均煤耗、厂用电率、水耗等能耗指标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供热增容、热电解耦、灵活性改造、污泥耦合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首套大型火电机组国产DCS分散控制系统、PLC工控系统投入运行,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700℃高效超超临界发电、大型海上风电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加速推进,凸显了科技创新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3、电厂的区域布局优势截至2020年底,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电厂分布在二十六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有25家电厂位于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是公司机组利用率高、盈利能力最强的优质火力发电资产。这些区域运输便利,有利于多渠道采购煤炭、稳定供给,降低发电成本。同时,公司拥有诸多港口及码头资源,对提高集约化燃料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有利于公司统一库存、发挥淡储旺耗的功能,加速煤炭周转,减少滞期费用。此外,公司在新加坡全资拥有一家营运电力公司,在巴基斯坦投资一家营运电力公司。4、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信誉优势作为三地上市的公众公司,公司受到境内外三个上市地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广大投资者的监督。目前公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班子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之间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公司完善健全的治理结构,保障了公司的规范化运作。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优势,融资渠道广泛、融资能力强。5、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和海外发展经验公司先后于1994年、1998年和2001年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完成了一系列权益和债务融资,为公司经营筹措了大量资金。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持“开发与收购并重”的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收购,助力公司快速成长。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收购、运营新加坡大士能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建成中巴经济走廊首个重大能源项目——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积累了海外发展的宝贵经验。6、高素质的员工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公司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注重青年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公司事业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忠于华能事业、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公司的管理团队拥有全面的行业知识并深刻了解国内国际电力监管制度,紧跟电力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能够把握市场商机,制定全面商业策略,评估及管理风险,执行管理及生产计划并提升整体利润,从而提高公司价值。7、大股东的强有力支持自公司上市以来,华能集团不断将优质资产注入公司,并通过参与公司的股权融资注入现金,始终支持公司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600011 2020中报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2020上半年,公司合并营业收入为791.2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21%;营业成本为635.6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87%;利润总额为91.5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43.50%;权益利润为57.3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49.73%;每股收益为0.32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09元。利润上升主要原因为燃料价格同比下降。二、可能面对的风险一、电力市场方面的风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放缓,根据中电联分析报告,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3%,全年预计增长2%-3%。气候、风况、水情较难预测,清洁能源抢装投产速度加快,导致发电侧供给形势不确定。同时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电力用户全面放开,全国各省区的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公司将克服新增装机较少等不利因素,进一步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增发抢发电量;深入研究市场供需形势,积极参与现货市场建设,强化分析研判,加强营销管理,严控电力市场风险。此外,全面放开经营性用户发用电计划后,市场化交易电量将大幅增长。现货市场加速推进,试点省份试运行价格普遍低于年度长协价格水平,甚至部分省份已低于变动成本水平,公司平均结算电价存在下滑的风险。公司将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和电力市场改革进展,加强与国家和地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沟通,积极配合政府建立合理、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定价策略,全力防控电价风险。二、环保风险大气污染排放方面,虽然各燃煤发电厂均已按中国政府的要求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且全公司平均排放浓度均能持续地优于超低排放标准,但仍存在环保设施因短暂故障而排放超标的风险。在废水,以及煤场、灰场等无组织排放方面,虽然公司已安排资金实施重点区域电厂的节水与废水综合治理、煤场封闭、灰场治理等项目,但在改造项目完成前,个别电厂存在环保风险。三、燃料采购市场方面的风险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安全检查、水电出力不足等因素影响,煤炭价格大幅波动,下半年市场风险仍然存在,一是内蒙古煤炭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倒查20年,煤炭产能释放、产量增加受到影响。二是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再加上汇率波动,对进口煤供应影响较大。三是新冠疫情仍有二次爆发的风险,可能会影响煤炭供应及需求。但随着政府增产增供等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落实到位,保供控价风险可控、在控,预计2020年下半年煤炭供应总体平稳,价格将小幅震荡运行。公司将密切跟踪政策及国内外煤炭市场的变化,加强与有竞争力的大矿的合作,确保长协合同严格履约;不断开辟新的供煤渠道,并开展现货招标采购;加强库存管理,发挥淡储旺耗的作用,加大经济煤种掺烧力度,多举措降低燃料采购成本。四、利率风险人民币债务方面,上半年央行围绕疫情应对,综合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金融市场利率下行,资金市场总体宽松。当前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下半年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性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预计资金市场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宽松。另外,公司外币债务规模较小,预计外币债务利率波动对公司总体影响不大。公司将密切关注境内外资金市场变化,在保证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及时调整融资策略,合理选择融资品种,降低利率波动风险,努力控制融资成本。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1、规模和装备优势突出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可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8,111兆瓦,境内电厂发电量1,796.50亿千瓦时,居国内行业可比公司第一。公司火电机组中,超过50%是6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包括14台已投产的百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机组、高效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和国内首次采用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891.5兆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383.4兆瓦,其中海上风电767.5兆瓦,光伏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966.4兆瓦,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高。2、节能环保指标保持领先公司开展机组供热改造、节能新技术应用及升级改造、运行小指标达标治理、环保设施经济运行,以及推进重点地区废水治理和煤场封闭等工作,机组安全、经济、环保运行水平得到持续提升,能耗指标和污染物排放绩效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公司的燃煤机组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火电机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平均排放浓度全面优于超低排放标准。在中电联公布的2019年度全国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中,公司63台次机组荣获佳绩,5A级获奖机组和能耗指标最优机组均是全国电力板块获奖机组台次最多的上市发电公司。3、电厂的区域布局优势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电厂分布在二十六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要位于沿海沿江地区和电力负荷中心区域,机组利用率高。这些区域运输便利,有利于多渠道采购煤炭、稳定煤炭供给以及降低采购成本。此外,公司在新加坡全资拥有一家营运电力公司,在巴基斯坦投资一家营运电力公司。4、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信誉优势作为三地上市的公众公司,公司受到境内外三个上市地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广大投资者的监督。目前公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班子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之间相互制衡、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公司完善健全的治理结构,保障了公司的规范化运作。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优势,融资渠道广泛、融资能力强。5、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和海外发展经验公司先后于1994年、1998年和2001年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完成了一系列股权和债务融资,为公司经营筹措了大量资金。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持“开发与收购并重”的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收购,助力公司快速成长。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收购、运营新加坡大士能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建成运营中巴经济走廊首个重大能源项目——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积累了海外发展的宝贵经验。6、高素质的员工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公司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忠于华能事业、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的人才队伍。公司的管理团队拥有全面的行业知识并深刻了解国内国际电力监管制度,紧跟电力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能够把握市场商机,制定全面商业策略,评估及管理风险,执行管理及生产计划并提升整体利润,从而提高公司价值。7、大股东的强有力支持自公司上市以来,华能集团不断将优质资产注入公司,并通过参与公司的股权融资注入现金,始终支持公司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Main Business Introduction Table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Stock code Listing name Product type Product name Main Business Name of the industry to which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belongs Industry code of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Business Scope
600000 浦发银行 战略客户经营业务、对公存贷款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普惠金融、国际业务平台、零售客户及管理客户总资产、财富管理业务、零售信贷业务、借记卡及支付结算业务、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投资交易业务、金融机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资产托管业务、网点建设、电子银行、运营支撑 公司金融业务、零售银行业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业务、渠道与服务 提供银行及相关金融服务 金融业 J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代客外汇买卖;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离岸银行业务;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600004 白云机场 航空服务业 航空服务业 以航空器、旅客和货物、邮件为对象,提供飞机起降与停场、旅客综合服务、安全检查以及航空地面保障等航空服务业务,和货邮代理服务、航站楼内商业场地租赁服务、特许经营服务、地面运输服务和广告服务等航空性延伸服务业务。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旅客过港服务;与航空运输有关的地面服务、交通运输和仓储服务;航空设施使用服务;提供航空营业场所;航空器维修(凭资质证书经营);航空代理、航空保险销售代理业务;航空运输技术协作中介服务;行李封包服务;航空应急求援服务;航空信息咨询服务;航空运输业务有关的延伸服务;代办报关手续服务;场地出租;展览展示服务;销售百货;销售纺织、服装及日用品;销售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销售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销售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互联网零售;污水处理。以下范围由分支机构经营:汽车和机电设备维修,汽车、摩托车安全技术检验(持交警部门委托证书经营);包车客运、班车客运、出租客运及客运站经营;饮食、住宿服务;食品加工;广告业务;国内商业(专营专控商品凭许可证经营),销售小轿车;供电、供水系统运行管理,电气、供水设备设施维修;水电计量管理;机场助航灯光设备技术咨询、检查及更新改造项目;机场专用设备、设施的安装、维修及相关服务;建筑设施装饰维修、道路维修;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培育花卉、苗木;销售园林机械设备;收购农副产品(烟草除外);过境货物运输;停车场经营、汽车租赁。
600006 东风汽车 轻型商用车、新能源车、客车及底盘、零部件、乘用车、发动机、铸件 汽车制造 经营汽车、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铸件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机械加工、汽车修理及技术咨询服务业务。 制造业 C 汽车(小轿车除外)、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铸件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机械加工、汽车修理及技术咨询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07 中国国贸 写字楼、商城、公寓、酒店 物业租赁及管理、酒店经营 商务服务设施的经营和管理。 房地产业 K 为国内外经贸企业和商务人员及旅游者提供并经营下列项目:写字楼及楼宇管理服务、宾馆、公寓(国贸世纪公寓)及配套的餐饮(含加工制售食品、销售定型包装食品)、宴会、会议、展览、展销、商场(含出租以及图书、期刊、报纸的零售)、幼儿园(主要为商务人员子女)、商务中心、汽车综合服务、收费停车场、文体娱乐(含桑那浴、按摩室、水疗、球类)及相关服务;提供对外经贸信息和咨询服务;利用本中心广告牌发布广告。
600008 首创环保 污水水处理业务、供水水处理业务、供水服务业务、城镇水务建造业务、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设备及技术服务业务、固废处理业务、快速路业务 污水水处理业务、供水水处理业务、供水服务业务、城镇水务建造业务、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设备及技术服务业务、固废处理业务、快速路业务 城镇水务、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废处理和绿色资源管理等。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D 公用基础设施的投资及投资管理;高科技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培训;销售自行开发后的产品;房地产项目开发,销售商品房;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海水淡化处理;雨水的收集、处理、利用;微咸水及其他类似水的收集、处理和再利用;防洪除涝设施管理;水资源管理;天然水收集与分配;水文服务;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噪声与振动控制服务;光污染治理服务;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环境保护监测;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城乡市容管理;绿化管理;城市公园管理;生物质能发电、热力生产和供应(不得从事燃煤、燃油热力生产);节能技术推广服务;信息系统集成;物业管理;投资咨询;销售百货、五金交电、副食品、包装食品、饮料、家具、工艺美术品、节能设备、电子产品、建筑材料;住宿,中餐、西餐,零售酒、进口卷烟、国产卷烟、雪茄烟,美容美发(仅限新大都饭店经营);零售烟(仅限新大都商品部经营);危险废物经营。(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危险废物经营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600009 上海机场 航班地面保障服务、候机环境、出港、转港服务、营资源服务、商业租赁 航空性业务、非航空性业务 从事航空运输地面服务及其他相关业务。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国内外航空运输企业及旅客提供地面保障服务,经营出租机场内航空营业场所、商业场所和办公场所,国内贸易(除专项规定);广告经营,经营其它与航空运输有关的业务;货运代理;代理报验;代理报关;长途客运站(限分支机构经营);综合开发,经营国家政策许可的其它投资项目,停车场管理及停车延伸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10 包钢股份 稀土精矿、萤石精矿、建筑用钢材、冷热轧卷板、镀锌钢板、中厚板、无缝管、重轨、型钢 矿产资源、钢铁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钢铁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制造业 C 许可经营项目:主要生产销售黑色金属及其延压加工产品、冶金机械、设备及配件、焦炭及焦化副产品生产和销售、汽车货物运输、钢铁生产技术咨询等。
600048 保利发展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物业管理等。 房地产业 K 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屋租赁;建筑物拆除(不含爆破作业);房屋建筑工程设计服务;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建筑工程后期装饰、装修和清理;土石方工程服务;建筑物空调设备、通风设备系统安装服务;酒店管理;商品批发贸易(许可审批类商品除外);商品零售贸易(许可审批类商品除外);
600011 华能国际 电力及热力、港口服务、运输服务 电力及热力、港口服务、运输服务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国内外资金,在国内外开发、建设和运营大型燃煤、燃气发电厂、新能源发电项目及配套港口、航运、增量配电网等设施,为社会提供电力、热力及综合能源服务。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D 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电厂;开发、投资、经营以出口为主的其他相关企业;热力生产及供应(仅限获得当地政府核准的分支机构);电力生产(限分支机构经营);电力供应。(电力供应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据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
600012 皖通高速 合宁高速公路、205国道天长段新线、高界高速公路、宣广高速公路、连霍公路安徽段、宁淮高速公路天长段、广祠高速公路、宁宣杭高速公路、皖通典当 收费公路、典当 投资、建设、运营及管理安徽省境内外的收费公路。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高等级公路投资、建设、设计、监理,收费、养护、施救、路产路权管理,广告、餐饮、加油、修配、仓储、运输、建筑装潢及其他配套服务,公路建设经营咨询服务,房屋租赁,汽车及零配件、建筑材料销售,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生产、销售。
600015 华夏银行 贷款、拆放同业、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债券投资 贷款、拆放同业、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债券投资 提供存款、贷款、投资银行、贸易金融、绿色金融和现金管理等专业化、特色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 金融业 J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提供保管箱服务;结汇、售汇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经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600016 民生银行 公司及个人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基金及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及提供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基金及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及提供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从事公司及个人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融资租赁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及提供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金融业 J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结汇、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提供保管箱服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600017 日照港 煤炭、粮食、集装箱运输、原油、金属矿石、钢铁、木材运输、服务临港工业 港口服务 大宗散杂货装卸、堆存及中转业务。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码头和其他港口设施经营;在港区内从事货物装卸、仓储服务;为船舶进出港、靠离码头、移泊提供顶推、拖带等港口拖轮服务;港口机械、设施、设备租赁维修经营;为船舶提供岸电、淡水供应等船舶港口服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有效期限以许可证为准)。电力、机电设备及零配件、劳保用品、橡胶制品、五金、办公用品、金属材料、水泥、木材的销售;港区内通信设施维护、维修服务;污水处理;市场营销策划。(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18 上港集团 集装箱、散杂货、港口物流、港口服务 提供港口及相关服务 集装箱板块、散杂货板块、港口物流板块和港口服务板块。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国内外货物(含集装箱)装卸(含过驳)、储存、中转和水陆运输;集装箱拆拼箱、清洗、修理、制造和租赁;国际航运、仓储、保管、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为国际旅客提供候船和上下船舶设施和服务;船舶引水、拖带,船务代理,货运代理;为船舶提供燃物料、生活品供应等船舶港口服务;港口设施租赁;港口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港口码头建设、管理和经营;港口起重设备、搬运机械、机电设备及配件的批发及进出口。(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19 宝钢股份 冷轧碳钢板卷、热轧碳钢板卷、钢管产品、长材产品 冷轧碳钢板卷、热轧碳钢板卷、钢管产品、长材产品 专注于钢铁业,同时从事与钢铁主业相关的加工配送、化工、信息科技、金融以及电子商务等业务。 制造业 C 钢铁冶炼、加工、电力、煤炭、工业气体生产、码头、仓储、运输等与钢铁相关的业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咨询服务,汽车修理,商品和技术进出口,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炉窑,化工原料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金属矿石、煤炭、钢铁、非金属矿石装卸、港区服务,水路货运代理,水路货物装卸联运,船舶代理,国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国际招标,工程招标代理,国内贸易,对销、转口贸易,废钢,煤炭,燃料油,化学危险品(限批发),机动车安检,化工原料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600020 中原高速 通行费、房地产销售、成品油销售、技术服务 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成品油销售、技术服务 经营性收费公路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高等级公路、大型和特大型独立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管理和维护;高科技项目投资、开发;机械设备租赁与修理;汽车配件、公路建筑材料、机电产品(不含汽车)、家具、百货、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的销售;卷烟、雪茄烟(凭证),饮食、住宿服务、副食销售(凭证),音像制品、书刊杂志出租、零售(凭证)(以上范围限分支机构经营);技术服务、咨询服务;车辆清洗服务;货物配送(不含运输);房屋租赁;加油站设施、设备租赁;实物租赁;高速公路自有产权广告牌租赁、服务区经营管理。(以上范围凡需审批的,未获批准前不得经营)
600021 上海电力 电力、热力、销售燃料、维护、检修、工程项目、技术服务、运输服务 电力、热力 发电厂的开发、运营和管理。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D 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及光伏发电。
600022 山东钢铁 碳结钢板、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造船及海洋工程用钢板、工程机械用钢板、压力容器用钢板、风电用钢板、管线用钢板、建筑结构用钢板、桥梁用钢板、磨具用钢板、耐磨板、耐候板、H型钢、工字钢、槽钢系列以及门架型钢、履带钢、磁悬浮轨排用F型钢、钢板桩、汽车用钢、酸洗卷、冷轧和热镀锌深冲/超深冲用钢、汽车用烘烤硬化钢、双相高强钢、QP高强韧淬火配分钢、汽车覆盖件钢焊丝专用钢、搪瓷用冷轧钢、耐候结构用冷轧钢、焊管专用钢、热轧带肋钢筋、锚杆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精螺纹)、离线热处理锚杆、热轧圆钢 板材、型钢、优特钢、热轧钢带、冷轧钢带、建材 以生产、销售钢材、钢坯等钢铁产品为主。 制造业 C 钢铁冶炼、加工及技术咨询服务,钢材、大锻件、焦炭及炼焦化产品、水渣和炼钢副产品的生产及销售,铁矿石及类似矿石销售,自营进出口业务,专用铁路运输;许可证批准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禁止储存),焦炉煤气供应,发电,供热,供水。
600023 浙能电力 电力、蒸汽 电力、蒸汽 火电、气电、核电、热电联产、综合能源等业务。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D 电力开发,经营管理,电力及节能技术的研发、技术咨询、节能产品销售,电力工程、电力环保工程的建设与监理,电力设备检修,售电服务(凭许可证经营),冷、热、热水、蒸汽的销售,电力及节能技术的研发、技术咨询,合同能源管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25 华能水电 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 电力行业 水力发电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D 国内外电力等能源资源的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电力等能源工程的投资、咨询、检修、维护及管理服务;对相关延伸产业的投资、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物质采购、销售及进出口业务。
600026 中远海能 内贸原油、内贸成品油、内贸油品船舶租赁、外贸原油、外贸成品油、外贸油品船舶租赁、外贸LNG运输、内贸LPG运输、外贸LPG运输 内贸原油、内贸成品油、内贸油品船舶租赁、外贸原油、外贸成品油、外贸油品船舶租赁、外贸LNG运输、内贸LPG运输、外贸LPG运输 国际和中国沿海原油及成品油运输、国际液化天然气运输以及国际化学品运输。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主营沿海、远洋、长江货物运输,船舶租赁,货物代理、代运业务;兼营船舶买卖、集装箱修造、船舶配备件代购代销,船舶技术咨询和转让;国内沿海散货船、油船海务管理、机务管理及船舶检修、保养;国际船舶管理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27 华电国际 电力、热力、售煤 电力、热力、售煤 建设、经营发电厂,包括大型高效的燃煤燃气发电机组及多项可再生能源项目。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D 建设、经营管理发电厂和其他与发电相关的产业,电力业务相关的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电力、热力产品购销及服务,电力工程设计、施工,配电网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28 中国石化 原油、汽油、柴油、化工基础原料、煤油、合成树脂、天然气、合成纤维单体、合成纤维聚合物 原油、汽油、柴油、化工基础原料、煤油、合成树脂、天然气、合成纤维单体、合成纤维聚合物 石油及天然气和化工业务。 采矿业 B 非煤矿山(石油、天然气等)、危险化学品(乙烯、丙烯、丁二烯、石脑油等)、重油、橡胶及其他石油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生产、储存、管道运输、陆路运输、水路运输、销售;石油炼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发业务及零售(限分支机构经营)业务;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润滑油、燃料油、溶剂油、沥青的销售;化肥生产;加气站经营,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城市燃气销售;加电站经营;石油石化机器、设备的制造、监造、安装;石油石化原辅材料、设备及零部件的采购、销售;技术及信息、替代能源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咨询服务;电力、蒸汽、水务和工业气体的生产销售;农、林、牧产品批发;日用百货便利店经营;针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与零售;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批发与零售;食品、饮料、烟草制品的销售;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与零售;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专门零售;汽车、摩托车修理与维护、技术培训;机械设备、五金产品、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批发与零售;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综合零售;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运输代理业务;仓储业;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机械设备租赁;媒体、广告,佣金代理;保险经纪与代理服务;金融信托与管理服务;电子商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承包境外机电、石化行业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出口;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
600029 南方航空 客运、货运及邮运、酒店及旅游、航空配餐 运输、酒店及旅游、航空配餐 提供国内、港澳台地区及国际航空客运、货运及邮运服务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一、提供国内、地区和国际定期及不定期航空客、货、邮、行李运输服务;二、提供通用航空服务;三、提供航空器维修服务;四、经营国内外航空公司的代理业务;五、提供航空配餐服务(仅限分支机构经营);六、进行其他航空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为该等业务进行广告宣传;
七、进行其他航空业务及相关业务(限保险兼业代理业务:人身意外伤害险);航空地面延伸业务;民用航空器机型培训(限分支机构凭许可证经营);资产租赁;工程管理与技术咨询;航材销售;旅游代理服务;商品零售批发。(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30 中信证券 经纪业务、资产管理、证券投资、证券承销 经纪业务、资产管理、证券投资、证券承销 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金融市场等相关金融服务。 金融业 J 证券经纪(限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天台县、浙江省苍南县以外区域);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代销金融产品;股票期权做市。
600039 四川路桥 工程施工、水力发电、PPP及BOT运营、土地整理及其他、贸易销售 工程施工、水力发电、PPP及BOT运营、土地整理及其他、贸易销售 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 建筑业 E 一般经营项目(以下范围不含前置许可项目,后置许可项目凭许可证或审批文件经营):项目投资与资产管理;高速公路管理;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交通工程、土石方工程、电力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预拌商品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建筑装修装饰工程;工程勘察设计;测绘服务;规划管理;工程管理服务;工程机械租赁、维修;建筑材料生产;商品批发与零售;物业管理。
600031 三一重工 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路面机械 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装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 制造业 C 生产建筑工程机械、起重机械、停车库、通用设备及机电设备(其中特种设备制造须凭本企业行政许可)、金属制品、橡胶制品、电子产品、钢丝增强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客车(不含小轿车)和改装车;建筑工程机械、起重机械、停车库、通用设备及机电设备的销售与维修;金属制品、橡胶制品及电子产品、钢丝增强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的销售;客车(不含小轿车)和改装车的销售(凭审批机关许可文件经营);五金及法律法规允许的矿产品、金属材料的销售;农业机械销售;提供建筑工程机械租赁服务;经营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和限制的除外);农业机械制造(限外埠生产)。(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600032 浙江新能 水电、光伏、风电 水电、光伏、风电 水力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D 实业投资,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开发、运营,工程项目管理,天然水收集和分配,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设备维修,检测技术服务(凭许可证经营),供水服务,供电服务(凭许可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33 福建高速 泉厦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罗宁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收费 高速公路投资、建设、收费和运营管理。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公路,公路养护以及广告、咨询等。
600035 楚天高速 路桥运营、智能科技 路桥运营、智能科技 主要从事收费公路的投资、建设及经营管理。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许可项目:公路管理与养护;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住宿服务;餐饮服务;旅游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一般项目:通讯设备销售;移动通信设备销售;移动终端设备销售;通信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物联网技术服务;物联网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销售;信息安全设备制造;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安全系统监控服务;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制造;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销售;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工程管理服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卫星技术综合应用系统集成;计算机系统服务;物联网设备制造;物联网设备销售;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须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登记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物业管理;非居住房地产租赁;机动车修理和维护;仓储设备租赁服务;商业综合体管理服务;广告设计、代理;广告发布(非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广告制作(除许可业务外,可自主依法经营法律法规非禁止或限制的项目)
600036 招商银行 “一卡通”多功能借记卡、“一网通”综合网上银行服务、信用卡、“金葵花理财”、私人银行服务、招商银行App、掌上生活App服务、支付结算、投融资服务、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资产托管、投资银行服务 零售银行服务、批发银行服务 向客户提供各种批发及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亦自营及代客进行资金业务。 金融业 J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汇兑换;国际结算;结汇、售汇;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发行和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和代客外汇买卖;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离岸金融业务。经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600037 歌华有线 有线电视行业 有线电视行业 主要负责北京市广播电视的网络建设、经营管理和运营维护,并从事广播电视节目收转传送、网络信息服务、视频点播业务,以及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等。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I 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开发、经营管理和维护;广播电视节目收转、传送;广播电视网络信息服务;广播电视视频点播业务;设计、制作电视广告;利用有线电视自有界面发布广告(不得在收费点播节目中发布广告);有线电视站、共用天线设计、安装;制作、发行动画片、专题片、电视综艺,不得制作时政新闻及同类专题、专栏等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节目及电视剧制作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8月10日);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中的固定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呼叫中心业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08月13日);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仅限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含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公告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08月13日);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通讯设备、广播电视设备;计算机系统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计算机技术培训;设备租赁;出租办公用房。
600038 中直股份 直8直升机、直9直升机、直11直升机、AC311直升机、AC312直升机、AC313直升机、Y12和Y12F系列飞机、航空产品零部件 航空产品、风机产品 航空产品及零部件的开发、设计、研制、生产、销售,航空科学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研制、生产和销售以及经营进出口业务。 制造业 C 航空产品及零配件的开发、设计、研制、生产、销售,航空科学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研制、生产和销售(国家规定需审批的项目除外)。经营进出口业务(按外经贸部批准文件执行)。
600050 中国联通 移动业务、固网业务、产业互联网、网络数字化、市场营销 信息通信服务 提供全方位、高品质信息通信服务,包括移动宽带(WCDMA、LTEFDD、TD-LTE、5G)、固网宽带、GSM、固网本地电话、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数据通信服务以及其它相关增值服务。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I 从事国(境)内外电信行业的投资。
600051 宁波联合 商品房、电、热、煤炭 电力、热力、房地产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务、房地产业务、批发业务及服务业务。 批发和零售业 F 危险化学品的批发(按甬H安经(乙)字(2011)0216许可证核定范围经营);以下均限分支机构经营:住宿、饮食服务;打字复印、书报刊零售、出租;卷烟、雪茄烟零售;客运服务;货物运输;轿车销售;旅游;汽车维修;机动车辆保险代理。(以上经营项目在许可证件有效期限内经营)高新技术产品投资开发,能源、交通、通讯项目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经营;实业项目投资;国内贸易(国家限制经营商品凭证经营);技术咨询;汽车租赁、二手车经销;自营和代理各类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货物和技术除外。以下均限分支机构经营:环保设备、仪器仪表、普通机械、电器产品的开发、制造、安装、维修;环保工程建设;工程建筑。(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52 东望时代 房地产销售、影视业 房地产销售、影视业 影视文化业务。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R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节能管理服务;合同能源管理;软件开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工业工程设计服务;工程管理服务;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体育赛事策划;组织体育表演活动;其他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日用品销售;企业形象策划;非居住房地产租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600053 九鼎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房地产 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房地产 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业务;房地产开发及经营。 金融业 J 投资管理;投资咨询;房地产开发及经营;土地开发及经营;对旅游项目的投资;装饰工程;建筑材料的生产、销售;建筑工程的设计与规划;物业管理;资产管理;自有房屋租赁;室内外装修装饰工程设计、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54 黄山旅游 酒店、索道业务及缆车、景区业务、旅游服务、徽菜业务 酒店、索道业务及缆车、景区业务、旅游服务、徽菜业务 酒店业务、索道业务、酒店业务、旅行社业务、徽菜餐饮业务、智慧旅游业务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N 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商品开发、销售,旅游运输、饮食服务(限分支机构经营);旅游资源开发,组织举办与旅游相关贸易活动,信息咨询、房地产开发经营及租赁。
600055 万东医疗 医疗器械、医学影像服务 医疗器械、医学影像服务 影像类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生产及影像诊断服务。 制造业 C 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机器设备安装、维修;劳务服务;销售汽车(不含九座以下乘用车)、I、II类医疗器械;物业管理;出租商业用房;出租办公用房;医疗器械制造;销售III类医疗器械。(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销售III类医疗器械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600056 中国医药 原料药、制剂药、中成药、医药商业、国际贸易 原料药、制剂药、中成药、医药商业、国际贸易 以国际贸易为引领、以医药工业为支撑、以医药商业为纽带的贸、工、技、服一体化产业。 批发和零售业 F 批发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体外诊断试剂、毒性中药材、毒性中药饮片;销售医疗器械III、II类:眼科手术器械;矫形外科(骨科)手术器械;计划生育手术器械;注射穿刺器械;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光学器具、仪器及内窥镜设备;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医用激光仪器设备;医用高频仪器设备;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中医器械;医用磁共振设备;医用X射线设备;医用X射线附属设备及部件;医用高能射线设备;医用核素设备;医用射线防护用品、装置;临床检验分析仪器;体外诊断试剂;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病房护理设备及器具;医用冷疗、低温、冷藏设备及器具;口腔科材料;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II类:显微外科手术器械;耳鼻喉科手术器械;口腔科手术器械;泌尿肛肠外科手术器械;妇产科用手术器械;普通诊察器械;口腔设备及器具;消毒和灭菌设备及器具;批发(非实物方式)预包装食品、乳制品(含婴幼儿配方乳粉);对外派遣实施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加工中药饮片(仅限分公司经营);进出口业务;经营国际招标采购业务,承办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下的国际招标采购业务;经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承包国(境)外各类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汽车的销售;种植中药材;销售谷物、豆类、薯类、饲料、化工产品(危险化学品及一类易制毒化学品除外);仓储服务;租赁机械设备。(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600057 厦门象屿 金属矿产、农产品、能源化工 金属矿产、农产品、能源化工 大宗商品采购供应及综合物流以及物流平台(园区)开发运营业务。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L 经营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不另附进出口商品目录),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谷物、豆及薯类批发;饲料批发;林产品批发;其它农牧产品批发;其他预包装食品批发;其他散装食品批发;金属及金属矿批发(不含危险化学品和监控化学品);建材批发;其他化工产品批发(不含危险化学品和监控化学品);五金产品批发;汽车零配件批发;摩托车零配件批发;其他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批发;化肥批发;石油制品批发(不含成品油、危险化学品和监控化学品);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棉、麻批发;服装批发;其它未列明批发业(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经营项目);供应链管理;贸易代理;其他贸易经纪与代理;国际货运代理;国内货运代理;其他未列明运输代理业务(不含须经许可审批的事项);机械设备仓储服务;其他仓储业(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项目);房地产开发经营;其他未列明房地产业;商务信息咨询;软件开发;其他未列明信息技术服务业(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项目);
600078 *ST澄星 磷酸、磷酸盐、黄磷 磷酸、磷酸盐、黄磷 主要从事黄磷、磷酸、磷酸盐等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制造业 C 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制造、销售,本企业自产的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出口,电子产品制造、销售,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农副产品销售,技术咨询服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批发(按许可证所列范围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58 五矿发展 钢材、铁矿石、铁合金、煤炭、焦炭 贸易、物流服务、冶炼加工、招投标 主要从事资源贸易、金属贸易、供应链服务。 批发和零售业 F 钢铁及炉料(包括铁矿砂、生铁、废钢、焦炭等)、废船、非金属矿产品及其制品、建筑材料、耐火材料等商品的自营和代理进出口业务;以上主营产品的生产(废船除外)和销售;自营和代理除国家组织统一联合经营的16种出口商品以外的其他商品和技术出口业务;自营和代理除国家实行核定公司经营的其余13种进口商品以外的其他商品和技术进口业务;进出口货物的运输和运输代理、仓储、保险业务;经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日本输出入银行能源贷款项下的直接采购和招标采购业务;经营外国政府贷款、出口信贷、现汇项下国家及地方重点建设项目的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引进业务;酒店经营及服务;自营和代理进出口贸易;“三来一补”业务;易货贸易;对销贸易;转口贸易;运输业务;饭店经营;高新科技产品的技术开发;对高新科技产品进行投资管理;网络信息技术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上述商品的国内批发、零售、仓储、加工(国家有专项专营规定的需经特别批准)。
600059 古越龙山 中高档酒、普通酒、玻璃制品 酒类 黄酒的制造、销售及研发。 制造业 C 黄酒、白酒、食用酒精(不含化学危险品)、调味料(液体)的制造、销售(凭有效许可证经营)。黄酒、白酒、饮料、食用酒精(不含化学危险品)、调味料(液体)、副食品及食品原辅料、玻璃制品的技术开发;玻璃制品的制造、销售;经营本企业或成员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或本企业成员企业生产科研所需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配件等商品及相关技术的进口业务;承办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及开展“三来一补”业务;房屋租赁;汽车租赁;机械设备租赁。
600060 海信视像 智慧显示终端、新显示新业务 智慧显示终端、新显示新业务 显示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云平台服务。 制造业 C 电视机、平板显示器件、移动电话、电冰箱、电冰柜、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以及洗碗机、电熨斗、电吹风、电炊具等小家电产品、广播电视设备、电子计算机、通讯产品、移动通信设备、信息技术产品、家用商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维修和回收;非标准设备加工、安装售后服务;自营进出口业务(按外经贸部核准项目经营);生产:卫星电视地面广播接收设备。房屋租赁、机械与设备租赁、物业管理。普通货运。(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61 国投资本 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融资融券业务 证券行业 提供证券经纪、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及相关证券金融服务。 金融业 J 投资管理,企业管理,资产管理,商务信息咨询服务,实业投资,创业投资,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物业管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600062 华润双鹤 输液业务平台、慢病业务平台、专科业务平台 慢病业务、专科业务、输液业务 慢病业务、专科业务和输液业务三大业务。 制造业 C 加工、制造大容量注射剂(含多层共挤膜输液袋)、小容量注射剂(含抗肿瘤类)、冻干粉针剂(含青霉素类)、片剂(含头孢菌素类)、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胶丸)、颗粒剂(含头孢菌素类)、冲洗剂、气雾剂、原料药、精神药品、小容量注射剂(聚丙烯安瓿)、涂剂、凝胶剂、进口药品分包装(硬胶囊剂)、中药提取、制药机械设备(具体生产范围以《药品生产许可证》为准;药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20年12月10日);销售公司自产产品、机械电器设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未经专项审批项目除外);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经营对销贸易和转口贸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600063 皖维高新 聚乙烯醇、水泥、PVA超短纤、切片、VAE乳液、胶粉、醋酸甲酯、醋酸乙烯、PVA光学膜、PVB 化工、化纤、新材料、建材 主要从事聚乙烯醇(PVA)、高强高模PVA纤维、PVB树脂、PVA光学薄膜、可再分散性乳胶粉、醋酸乙烯、VAE乳液、酒精、聚酯切片、醋酸甲酯、电石渣制水泥熟料及环保水泥,以及其他PVA相关的衍生产品、中间产品和副产品等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制造业 C 水泥用石灰石开采,氧气、溶解乙炔、醋酸乙烯、电石、工业乙酸酐、工业冰乙酸、乙醛、醋酸甲酯生产与销售。公司一般经营项目:各种高低聚合度和醇解度的PVA系列产品、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超高强高模PVA短纤及长丝、PVA水溶性纤维、聚乙烯醇薄膜、PVB树脂、可再分散性乳胶粉、粘合剂用相关产品、聚乙烯醇强力纱、涤纶纤维、聚酯切片、聚醋酸乙烯乳液、高档面料、水泥、石灰制造、销售,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三级(限建筑分公司经营),设备安装,机械加工,铁路轨道衡计量经营;建筑用石料、水泥用混合材、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为准)。
600064 南京高科 房地产开发销售、市政基础设施承建、土地成片开发转让、园区管理及服务、药品销售 房地产开发销售、市政基础设施承建、土地成片开发转让、园区管理及服务、药品销售 房地产及市政业务、医药业务、股权投资业务。 房地产业 K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管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土地成片开发;建筑安装工程;商品房开发、销售;物业管理;自有房屋租赁;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污水处理、环保项目建设、投资及管理。
600079 人福医药 药品、医疗器械 药品、医疗器械 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制造业 C 药品研发;生物技术研发;化工产品(化学危险品除外)的研发、销售;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不含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货物或技术);对医药产业、医疗机构的投资;对医药产业、医疗机构的管理;互联网药品、医疗器械信息服务;组织“三来一补”业务。(涉及许可经营项目,应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后方可经营)

Main business composition table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Stock code Report Date Report Name Category Product name Product Revenue Revenue share Gross profit margin Currency code
600062 2021/12/30 2021 Annual Report 2 Other business 77880085.16 0.0085 0.401505538 Renminbi
600062 2021/12/30 2021 Annual Report 3 Central China and East China 4243346292 0.4657 0.633039259 Renminbi
600062 2021/12/30 2021 Annual Report 3 North China 1933752503 0.2122 0.496964849 Renminbi
600062 2021/12/30 2021 Annual Report 3 South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1336424027 0.1467 0.613290483 Renminbi
600062 2021/12/30 2021 Annual Report 3 Other regions 612352062.3 0.0672 0.181447409 Renminbi
600062 2021/12/30 2021 Annual Report 3 Northwestern Territory 536168251.7 0.0588 0.460085573 Renminbi
600062 2021/12/30 2021 Annual Report 3 Northeast Region 371593709.1 0.0408 0.607259941 Renminbi
600062 2021/12/30 2021 Annual Report 3 Other business 77880085.16 0.0086 0.401505538 Renminbi
600062 2021/9/29 2021 Third Quarterly Report 1 Non-infusion 4790194383 0.6967 0.597787709 Renminbi
600062 2021/9/29 2021 Third Quarterly Report 1 Infusion 2029380092 0.2952 0.536030047 Renminbi
600062 2021/9/29 2021 Third Quarterly Report 1 Other business 55728408.98 0.0081 0.384180247 Renminbi
600062 2021/9/29 2021 Third Quarterly Report 2 Chronic disease platform 2279885464 0.3316 0.794543258 Renminbi
600062 2021/9/29 2021 Third Quarterly Report 2 Infusion platform 2029380092 0.2952 0.536030047 Renminbi
600062 2021/9/29 2021 Third Quarterly Report 2 Other 1536789139 0.2235 0.210035488 Renminbi
600062 2021/9/29 2021 Third Quarterly Report 2 Specialist platform 973519779.7 0.1416 0.74910799 Renminbi
600062 2021/9/29 2021 Third Quarterly Report 2 Other business 55728408.98 0.0081 0.384180247 Renminbi
600062 2021/6/29 2021 Interim Report 1 Non-infusion 3255435850 0.7031 0.60005585 Renminbi
600062 2021/6/29 2021 Interim Report 1 Infusion 1340953648 0.2896 0.538166566 Renminbi
600062 2021/6/29 2021 Interim Report 1 Other business 33599464.86 0.0073 0.495573838 Renminbi
600062 2021/6/29 2021 Interim Report 2 Chronic disease platform 1550278374 0.3348 0.794602988 Renminbi
600062 2021/6/29 2021 Interim Report 2 Infusion platform 1340953648 0.2896 0.538166566 Renminbi
600062 2021/6/29 2021 Interim Report 2 Other 1052001142 0.2272 0.216813105 Renminbi
600062 2021/6/29 2021 Interim Report 2 Specialist platform 653156334.7 0.1411 0.755561628 Renminbi
600062 2021/6/29 2021 Interim Report 2 Other business 33599464.86 0.0073 0.495573838 Renminbi
600062 2021/3/30 2021 first quarter report 1 Non-infusion 1732678292 0.7272 0.627821946 Renminbi
600062 2021/3/30 2021 first quarter report 1 Infusion 650053918.8 0.2728 0.506257418 Renminbi
600062 2021/3/30 2021 first quarter report 2 Chronic disease platform 855887811.4 0.3592 0.804724624 Renminbi
600062 2021/3/30 2021 first quarter report 2 Infusion platform 650053918.8 0.2728 0.506257418 Renminbi
600062 2021/3/30 2021 first quarter report 2 Other 537776160.3 0.2257 0.25366611 Renminbi
600062 2021/3/30 2021 first quarter report 2 Specialist platform 339014319.9 0.1423 0.77472796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1 Non-infusion products 5909454880 0.6949 0.695430303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1 Infusion products 2481789810 0.2918 0.493733898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1 Other business 112693540.2 0.0133 0.211093678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2 Chronic disease business platform 3442094705 0.4048 0.825177019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2 Infusion business platform 2481789810 0.2918 0.493733898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2 Specialty Business Platform 1249751438 0.147 0.746334859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2 Other 1217608736 0.1432 0.276397069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2 Other business 112693540.2 0.0132 0.211093678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3 Central China and East China 4721285955 0.5552 0.711723815 Renminbi
600062 2020/12/30 2020 Annual Report 3 North China 1612633383 0.1896 0.409359941 Renminbi

Data update frequency

Annual Update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