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数据简介

《中国环境报》是由国家生态环境部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是全球唯一一份国家级的环境保护报纸,为国家环境保护部直属的新闻机构。它不仅报道国内环境新闻,还致力于传播全球环境新闻,特别是那些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的国际环境新闻。此外,该报还开设了多个专栏,包括《要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企业环保》、《热门话题》、《绿色家园》等。

《中国环境报》为周五刊,周一至周五出版,其主要报道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形势,最新事件,环保科技和产业信息,以及国际环保大事。《中国环境报》以其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工作关系,在全国设有44个记者站等优势,为读者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环境新闻。

CnOpenData推出的中国环境报数据,主要有8个版面,包含日期、版面、新闻标题、其他、记者、新闻内容、PDF链接、图片等字段,为研究绿色环保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时间区间

2013.8.14-2023.6.16


字段展示

中国环境报数据字段
日期
版面
PDF链接
新闻标题
前标题
副标题
其他
记者
新闻内容
图片链接
图片内容

样本数据

日期版面PDF链接新闻标题前标题副标题其他记者新闻内容图片链接图片内容
2022/1/3第02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2B/2022010302B_pdf.pdf如何强化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运维管理?——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本报见习记者周亚楠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顶梁柱”“生命线”“奠基石”,“十四五”时期,如何强化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网)运维管理,进一步提升监测工作水平,以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站长陈善荣。\n建立“八四三”国家网运维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n中国环境报:国家网运维管理体系是如何构建的?\n陈善荣:自2015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以来,总站便承担了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运维管理工作,实现了“国家考核、国家监测”。\n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总站始终把国家网运维管理作为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与行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坚持依法运维、科学运维、诚信运维,建立了“八四三”国家网运维管理体系。\n“八”是指依法运维八大措施,包括压实责任、筑牢底线、阳光招标、“两承诺一扣款”、集中统管、独立检查、考核约谈、警示通报等;“四”是指科学运维4项举措,通过制定统一技术规范、强化量值溯源、规范持证上岗、加强智慧感知监测体系建设等,提升国家网运维技术水平;“三”是指诚信运维3种手段,利用服务质量星级评价、相关活动信息公开、严惩造假等手段,促进国家网运维单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n中国环境报:八大措施中的“阳光招标”“两承诺一扣款”是如何实行的?\n陈善荣:“阳光招标”,是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招标采购工作。把“阳光操作”的要求贯穿于项目招标工作始终,做到采购需求及时公开,评标规则制定广泛参与,评审结果终身负责。以全程序、各环节信息充分公开,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总站在部属单位中,开创性地引入公开技术交流和重大项目标前答疑机制,就招标项目对投标人的资格条件及相关技术要求、评审性因素设置等,广泛征求和听取潜在投标人的意见建议。通过互动交流,积极回应了潜在投标人的关切,将各种疑问解决在投标之前,保证了开标及以后工作正常运行,基本消除了质疑投诉现象的发生。\n“两承诺一扣款”是通过投标人廉洁投标承诺、中标人履约承诺和合同特别条款扣款规定来实行的,并在合同中增设特别条款:“因违反承诺造成总站人员受到组织调查处理的,一人次向企业扣款合同额的10%,最低10万元。”有效化解围猎风险,保证了“亲”“清”的运维生态。\n中国环境报:如何提升国家网运维技术水平,保障科学运维?\n陈善荣:主要通过以下4项举措来保障国家网运维技术水平:一是完善技术规范体系。制定并完善基础保障、运维管理、设备管理、数据审核、质控监督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体系,明确总站、运维机构、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在点位选址与变更、站房标准建设、水电、网络等基础保障的职责,加强运维全过程管控,执行设备更新更换动态管理,实行异常数据分析和三级审核流程,开展“日质控、周核查、月比对”多级质控监督检查,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有效。\n二是强化量值溯源。建设生态环境监测计量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成立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并落户总站,基本形成手工基准比对和过程关键参数比对双溯源机制,建成PM2.5质量浓度、臭氧、气体流量等生态环境部监测仪器部门最高计量标准与PM2.5切割效率测试装置,确保监测数据量值准确、可比。探索形成“联机比对筛查+手工比对确认”模式,将溯源至重量法的便携式仪器与现场仪器进行比对,发现偏差较大的,通过手工法确认。\n三是人员持证上岗。采取全国性业务培训、定点上门技能培训以及运维单位内部考核培训,对运维技术骨干集中培训,强化上岗考核和人员管理。2021年累计培训10518人(次),新增近1800人(次)运维人员持证上岗。\n四是加强智慧感知监测体系建设。综合运用“监测数据+质控数据+流程日志+参数识别+平台反算”的数据防伪技术,结合远程质控测试、仪器校准、故障诊断等功能,建立自动预判、智能审核及人工审核相结合的多级数据审核机制,增强异常数据报警诊断。运用GIS定位、AI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对运维人员、车辆、仪器设备、备品备件、运维维护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运维全过程留痕。\n国家网监测数据公信力及支撑效能显著增强\n中国环境报:目前国家网建设与运维管理情况如何?\n陈善荣: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地级以上城市1734个点位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在3646个国家地表水质监测断面上建设1946个水质自动站。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不断提升,城市空气站数据有效率保持在97%以上,水质自动站数据有效率保持在98%以上,地表水手工采测分离监测数据有效率达99%以上。\n“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地方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倒逼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保障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实践证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事权上收是成功的,也为进一步推进“谁考核、谁监测”机制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前,国家网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及支撑效能显著增强,与公众感受基本一致,得到了国际舆论的认可。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互联共享及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n中国环境报:如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n陈善荣:《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印发以来,总站坚持将数据质量作为生命线,通过建立严密规范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n一是建成“国家—区域—机构”三级质控体系。建设国家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适用性检测等质控实验室,不断提升国家本级质控技术能力。布局建设六大区域质控中心,实现环境质量监测全要素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n二是完善质量控制技术文件。编制国家网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制定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质控等4项技术规范,完善环境空气网络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关键技术参数管理规定。制定地表水采测分离管理办法、数据审核技术规范,印发地表水站房建设、采水技术、仪器性能、运维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文件,不断完善国家网监测与运维机制。\n三是强化监测仪器源头质控。具备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等五大类50余种仪器设备的适用性检测能力,基本覆盖目前环境管理关注和需求的主要监测因子,每年检测各类仪器设备近500个型号1200余台(套),为国家和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仪器选型、安装使用和数据质控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n“十四五”要构建面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监测体系\n中国环境报:未来打算如何在智慧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智慧监测体系建设?\n陈善荣:“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的总体思路,构建面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监测体系,实现决策智慧化、执法精准化、信息公开化、服务便民化。\n为加快推进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总站提出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一揽子方案,通过战略合作、试点示范、联合研究等方式,统筹推进全国智慧监测体系建设。一是以国家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平台建设为牵引,带动国家与地方生态环境质量同步会商,探索建立国、省、市三级会商机制。二是打造一批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关键场景,开展社会经济、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的关联分析,为污染防治精准发力提供支撑。三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共享平台和环境窗APP,推动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服务社会公众。四是进一步加大智慧监测创新应用工作力度,推介优秀示范试点项目,开展联合研究与智慧监测技术交流活动。\n中国环境报:“十四五”时期如何构建监测新格局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n陈善荣:生态环境监测改革是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与事业单位改革、地方机构改革等其他重大改革相伴随。解决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难、问题和挑战,唯有用好改革这把“金钥匙”,才能攻坚克难,化危为机,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新局面。\n一是进一步厘清政府所属监测机构和社会监测机构的业务边界;二是进一步明晰部门间生态环境监测职责;三是进一步划清中央和地方之间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与支出责任;四是优化省、市、县生态环境监测运行机制。此外,国家层面坚持“一总多专,统筹布局”。强化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一总多专”技术优势,将总站打造为一流研究型监测机构,提升中央本级创新引领实力。统筹区域流域海域监测资源及技术能力,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区域建设布局一批监测技术创新基地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研究示范站,推进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新业态研发。
2022/1/3第02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2B/2022010302B_pdf.pdf四川聚焦服务保障绿色低碳产业促高质量发展明确减污降碳、优化环评等六大领域工作任务本报记者王小玲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日前印发《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服务保障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优化环评、污染防治攻坚战、减污降碳等六大领域的工作任务。\n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一手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手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服务保障。在保障措施上,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将建立服务保障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定期调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进展,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n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n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四川在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局中任重道远。《意见》明确,下一步,四川将实施《四川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加快构建降碳评估考核体系,建立碳市场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n其中,深化成都、广元国家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支持成都国家碳监测评估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同时,深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报告核查和信息披露。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明确将碳达峰、碳中和落实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n一方面,通过实施碳市场能力建设提升行动,四川省将加强碳排放权监管执法。相关举措还包括促进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推动国家核证减排项目、启动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探索制定重点领域碳排放绩效评价政策标准、协同推进出口产品碳足迹追踪和认证等。\n另一方面,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调要深化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川渝协作,动态更新大气污染源清单,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包括深化开展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共建共享,确保出川断面水质进一步提升。\n发行60亿元绿色金融债\n在夯实绿色环保发展基础上,四川省将落实“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求,发挥政策性金融对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撑作用。\n如健全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等投融资保障机制,至2022年,继续向全省生态环境领域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的项目融资总量。落实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会同省财政厅、省金融局、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继续实行财政贴息政策,未来三年,每年安排不低于两亿元,支持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领域降低融资成本。支持成都银行、乐山商业银行等银行首期发行60亿元绿色金融债,推动更多省内法人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n在产业发展方面,将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培育壮大自贡高新区、金堂淮州新城等节能环保特色园区,支持成都、绵阳等重点城市建设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推动南充、宜宾等地建设综合竞争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园区,提升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节能环保产业,壮大环保产业链。\n此外,四川省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暨基础设施招商大会,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落地,争取协调金融机构对环保项目支持。\n在优化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方面,将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作用,指导成都、乐山开展国家“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n其中,明确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对符合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的项目,依法简化项目环评内容,统筹调剂污染物总量指标,实施“绿色通道”加快审批等。\n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处置利用\n有整体规划,也有项目聚焦。例如,将加强指导天然气(页岩气)开采油基岩屑利用处置新技术试验研究,探索环境友好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构建多元化的油基岩屑利用处置渠道。\n将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处置利用。落实“实现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和价值放大”要求,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协同行业主管部门实施《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方案》。以市场为导向,遵循总量控制,优化废旧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和梯级利用基地规划布局,统筹推动废旧电池再生利用设施建设。\n尤其鼓励电池生产者、销售者配套建立完善回收利用体系,推广“一站到达”回收利用模式。支持骨干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大瓶颈技术攻关、技术集成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
2022/1/3第02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2B/2022010302B_pdf.pdf图片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3/02B/res01_attpic_brief.jpg为全面准确掌握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及其周边的环境特点和变化趋势,北京市在延庆冬奥赛区及其外围共建设综合空气质量自动站26座,其中在延庆冬奥赛区内建有1座,实时监测赛区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延庆区生态环境局监测站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站点巡检,为赛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及空气污染预警应急提供基础监测数据。本报记者邓佳摄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2021年有哪些精彩?2022年有哪些期待?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过去一年,生态环保领域都经历了哪些精彩?2022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大家又有哪些展望和期待?本报今日刊登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的作者来稿,以飨读者。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蓝天保卫战仍需接力攻坚再出发李春元“十四五”开局之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强力贯彻落实国家统一部署,接续“十三五”良好基础,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良好战果。欣喜之余,必须冷静分析和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敢破敢立、守正创新精神,激励斗志、破解瓶颈、接续攻坚。\n笔者以京津冀晋鲁豫陕7省市的67个蓝天保卫战参战城市为例,进行了分析。\n治污攻坚的战略定力有待强化。2021年,绝大多数城市实现了污染综合指数大幅度下降、优良天数大幅度增加、重污染天数大幅度减少,成果显而易见。但部分城市仍存在改善水平还不够好、监测数据造假还时有发生等问题。特别是在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中,一些城市还存在为保一时经济指标而应急滞后、执行应急管控措施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治污攻坚的战略定力还有待强化,侥幸、松懈、麻痹的思想还有待深度扭转。因此,新年度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仍需深刻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思想理念,切实做到治污不松劲、减排不动摇、协同不留力。\n治污差距有待减小。对比2021年与2020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可以看到,有34个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同比实现10%以上的大幅减轻,有28个城市PM2.5浓度同比实现15%以上的大幅减降,有27个城市优良天数同比实现10天以上增加,有10个城市重污染天数同比实现30%以上大幅减少。但是,有3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污染综合指数仍高于达标城市25%-40%,差距仍然较大。河北省有3个城市退出了全国168个排名城市空气质量倒排前十。而河南、山西分别有1个城市、陕西有2个城市进入了倒排前十。\n差异化管控仍需强化。在生态环境部和京津冀晋鲁豫陕七省市统一指挥、相互协调之下,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协同作战,成效甚丰。但笔者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情况分析发现,这些城市启动的应急响应级别基本相同,时间点差异也不大。这种做法不太符合“精准、科学、依法”治理原则。在新年度工作中,应按照生态环境部确定的差异化管控理念,借鉴在重污染天气对企业实施的分级管理的差异化管控经验,在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过程中,对排污总量状况不同的城市,实施应急分级管理。对污染排放总量较大、最容易形成重污染团的城市,启动应急响应时间应更提前、响应级别应更高。这样,更有利于控制污染团的形成。要防止应急响应“一刀切”,更加体现社会公平。要推动协同治理、协同防控走上良性轨道。\n“两高”下马仍需加快。精准、科学分析减排数据,优良天数增加、重污染天数减少情况,笔者看到,凡是优良天数增加量较少、重污染天数依然较多、减排总量变化幅度不大的城市,多是钢铁城市、重化城市。不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的问题,空气质量就不会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实际工作中,一些重污染城市,把减排控污的着眼点,集力在应对不利气象条件时停产管控上,以暂停代长治。对加快“两高”下马,这个真正改善空气质量的“牛鼻子”工程却没有真抓实做,喊声大、动作小。长此下去,不仅本地空气质量难以完成“十四五”攻坚目标,同时,还会波及和影响其他城市。\n2022年,相关城市应着眼大局,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环境质量。\n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生态环境局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碳排放环评要尽快落地梅桂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就需要我们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笔者认为,将碳排放纳入环评是从源头防控碳排放的重要环节,是打赢这场硬仗的重要举措。\n促进碳排放环评尽快落地,可以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准入关口,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同时,可以引导企业深入开展清洁能源开发、温室气体回收、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等工作。\n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7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要求,2021年12月底前,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机制。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碳排放纳入环评势在必行。\n2022年,期待碳排放环评尽快落地。同时,在用好碳排放环评、把好源头准入关的同时,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系统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减少碳排放。\n作者单位:北京中环博宏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以园区规划环评促高质量发展孔祥成2021年,规划环评在指导地方有序开发、源头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污染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n但笔者也发现,目前,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有的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滞后,甚至个别省级园区没有规划。有的产业园区规划变动频繁。有的地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只是作为项目入园的前置条件,项目环评瘦身、简化等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一些地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作为园区发展的刚性约束作用发挥不到位,但鲜有产业园区因违反《条例》而受到处分的案例。\n在2022年,希望通过夯实产业园区主体责任、推动建设项目入园发展、加强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帮扶指导等方式,推进规划环评发挥效力,实现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n夯实产业园区主体责任。明确和压实规划环评全过程中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的主体责任。加强执法监督,严格产业园区管理机构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追究,对不落实规划环评要求,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行为进行追责。产业园区主管部门指导园区完善各项制度,产业园区所在地方政府部门建立园区规划环评落实情况的跟踪调度机制,将规划环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园区有关考核指标体系。\n推进工业项目入园发展,清理整顿散、杂、乱企业,鼓励新建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对非入园或进入未开展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产生环境污染的工业项目,限制环评审批。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环境准入。\n鼓励基层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方式。对污染影响较小的入园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承诺符合规划环评要求后,可不经评估、审查直接作出审批决定。对于产业园区规划的同一类项目,统一编制环评报告、统一审批,单个项目不再进行环评审批。对承接高耗能、高排放等产业转移的园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不得简化环评要求。\n加强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帮扶指导。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强规划环评管理。加强园区规划环评与“三线一单”、建设项目环评制度的有机衔接,完善全链条环境准入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编制人员整体技术水平。通过随机抽检等方式,督促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制度落实。\n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家门口展开治水攻坚战刘贤春2021年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是家门前的一场治水“攻坚战”。\n我家的小区名为“新村”,实是有40年的老旧小区。建之初县城不到20万人口,现在翻了3倍。小区最初建在不毛之地,并未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现在老旧小区的雨污合流问题成了政府和住户的一大心病。特别是城南新村,“水漫金山寺”几乎每年暴雨季节都会上演,住户饱尝污染之苦。\n为了解决心头之患,老旧小区雨污管网改造大幕全面拉开。环保专家现场排查后认为,小区建得早,地下管网复杂,前后房距不到一米,施工难度大。县主政领导斩钉截铁的一番话治好了一些人的“望难却步病”。他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能知难而退,因小不为,反要用一股狠劲、钉钉子韧劲,从最棘手的事下手,向最深处发力,啃掉一块块硬骨头,攻克一道道难关,打得深才能打得狠,打得好才是打得赢。这掷地有声的“动员令”让我们小区立马机械轰鸣。\n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施工正酣,有人说村门前挖土不吉利,有人嫌挖了路进出不安全,对施工横加阻拦,工程三天两头停工。得知此情况,县长来到现场对干部群众说:“环境污染再小也是民生大事,城南新村雨污管网改造关乎百户千人的环境利益,打好每个小攻坚战事关全县的大民生,大家都不能置身事外,都要齐心协力。”\n县长的话让我这个生态环保工作者感同身受。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多一人参与就多一分力量。为此,我和几位老党员当起了义工,为施工人员介绍地下老旧管道情况、积极宣传打消大家顾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家门口的地下管网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n我相信,2022年有更多地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小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n作者单位:合肥市肥西县生态环境分局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斩断危废非法处置产业链徐立文去年,某市有危险废物生产企业违反规定,暗自将所产生的危险废物低价外包至无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个人。这些危险废物再经过层层转包,最终被偷排至市政污水管网,造成了环境污染、人员伤亡。在2022年,笔者衷心希望全社会高度重视危险废物非法处置问题,共同做好危险废物非法处置防控工作,避免悲剧再次重演。\n相关企业要负起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等相关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第一责任人,应带领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不越底线、不碰红线。主动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深刻认识到,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企业要长远健康发展,必须遵纪守法、诚信经营,而不是靠歪门邪道,否则,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n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要严格监管。危险废物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地区、某一部门单打独斗难以胜任。必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探索建立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各地生态环境、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紧盯容易滋生危险废物问题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共同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处置等违法行为,构建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监管体系。\n宣传部门要强化警示教育。近年来,因非法处置危险废物而酿成的惨剧已多次发生,有时不仅害人,还会害己。这些问题的发生,表明仍有相当多的人对危险废物非法处置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清。建议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各种渠道广泛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警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举报。同时,对潜在的不法分子形成警示震慑,使其不致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n作者单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期盼乡村环境更美丽姜文来乡村美,中国才美。2022年期盼乡村环境更美丽,助推美丽中国建设。\n期盼乡村垃圾处理更科学。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深入,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全国80%以上的乡村进行了人居环境整治,农民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乡村人居环境和城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乡村垃圾处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尚不普遍,垃圾处理方式和城市趋同。很多本来可被利用的资源变成垃圾被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垃圾处理成本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期盼乡村垃圾就地处理并资源化利用普遍实施,让乡村垃圾处理更符合农村实际,更科学高效。\n期盼乡村污水有更好的出路。目前,部分乡村黑臭水体尚未彻底消除,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一些地区采取城市污水处理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系统因缺乏投资无法配套,加之污水处理成本偏高,导致一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成为摆设,令人心痛。农村污水处理采用城市污水处理思路是难以如愿的。期盼更多地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模式和技术,彻底消除乡村黑臭水体。\n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生物多样性展现了可爱的中国形象张厚美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白果坪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日前在整理2021年第四季度红外相机回收数据时,发现安装在白果坪辖区石板沟附近的一台红外相机,在2021年10月9日至11月21日期间,15次拍摄到“国宝”大熊猫的身影。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正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n2021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长足进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内容。从4月1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是生物安全领域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统领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n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方向。10月1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八项重点任务。\n2022年,我国将继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n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督察亮剑砥砺前行杨新港2021年7月26日-8月25日,河北省对某省属国有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我有幸被抽调参加这次督察,感觉收获颇多。\n此次的督察对象体量巨大,在世界500强中居200位;分布点位广,生产制造类企业在省内遍布10个市;产业链长,涉及钢铁、焦化、矿山、物流等,督察难度可想而知。\n督察人员深入企业按照生产环节、排污节点一一排查,不放过任何细节。不仅排查污染问题,更深入研究,从体制机制上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我们通过倒查党委会、经理办公会纪要,考察企业是否确实具有足够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否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要求。\n督察期间正逢“三伏天”,酷热难当,每天夜以继日早出晚归,虽然很忙、很累,但也很充实。\n作为生态环境监察战线的一名新兵,通过此次督察,我也学到了很多。既有业务方面的,如现场督察方法、经验、技巧等;又有作风方面的,如组长带病坚持工作,教会了我什么是生态环保铁军精神。\n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生态环保人,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勇于担当,负重前行,用坚守诠释责任,用行动彰显担当,才换来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才取得了“百姓点赞”的社会效果。我相信,美丽中国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n作者单位:河北省生态环境厅
2022/1/3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3B/2022010303B_pdf.pdf继续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张丛林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大江大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域持续发力。《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一连串成绩凸显出我国流域治理,尤其是大江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从国内来看,流域治理逐步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筹考虑,中国特色流域治理政策创新不断涌现,流域生态文明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从国际来看,流域治理日益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并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服务大国外交的重要抓手和亮丽名片。\n2022年,期待我国继续加大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建议以解决突出水问题、满足人民涉水需求为导向,按照中央关于河湖治理的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河湖的多种功能属性,统筹各类型流域资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多元共治,多措并举,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n第一,平衡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与其他生态要素保护间的关系。通过加强生态调度、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式维持和发挥水的综合功能。通过分类解决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涉水工程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引入多元化流域生态补偿方式,化解流域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通过创设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条件、健全流域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创新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配套政策体系。\n第二,完善流域生态文明政策体系。通过设置阶段性目标、约束性目标,强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引领作用。通过明确考核指标、评分方式、考核作用,健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考核机制。分类有序调整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相称的法律法规。\n第三,提升流域资源环境协同治理能力。加强流域和跨区域层面统筹协调、推动水污染防治“岸上水里”彻底打通,强化跨部门、跨区域流域管理协调机制。优化规划编制、严格规划实施,制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建立由统筹协调机制、管理执行机制、科学咨询与评估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组成的、四位一体的流域资源环境治理体系。\n第四,提升涉流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加快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构建基于多国协调的信息共享协同机制,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亚洲水塔”水资源安全风险防控。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危险化学品流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从顶层设计、评估与监测等方面,增强新型污染物的流域风险防范能力。\n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2022/1/3第01版:一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1B/2022010301B_pdf.pdf广西融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3/01B/res04_attpic_brief.jpg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图为融江融安县城段的秀丽风光。人民图片网供图
2022/1/3第04版:综合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4B/2022010304B_pdf.pdf“四通四及时”推动问题整改“三级跳”吉安吉州区领办、主办、联办机制大大加快了问题解决的步伐刘茜刘茂林2021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创新推出“四通四及时”工作法,推动实现生态环境问题从被动改到主动治再到源头防“三级跳”,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n截至2021年12月底,吉州区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同比上升4.2%;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n线索直通,及时发现问题\n“彭家村附近水塘漂浮白色污水,可能是附近的糯米粉厂导致的,麻烦你们来查一查。”2021年12月初,吉州区樟山镇村民刘某拨通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n接到举报后,吉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吉州大队(以下简称吉州大队)迅速展开调查。经查,糯米粉厂生产废水处理池破裂,部分废水渗进雨水管道,流入水塘。执法人员立即责令企业停止生产,全面排查雨污管道,修缮废水处理设施,并清运处理水塘里的废水。\n这只是吉州区通过举报查处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案例。针对生态环境问题隐藏深、线索收集难的特点,吉州区按照排查社会化、责任网格化、收集专业化、监管智能化的要求,大力推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通过“12369”、“12345”、吉州“码上办”等方式举报投诉,让生态环境问题无处可藏。\n同时,吉州区推行网格化监管制度,全区落实环保监管员120余人,构建区环委会、区“四通四及时”工作领导小组、区生态环境局、镇街和区直有关部门(产业平台)、村居环保监管员五级联动责任体系,全方位、多层级监管生态环境问题。鼓励镇街、村居以及规模企业、重点污染源监管单位聘请“环保管家”、引进第三方,借助专业技术力量,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内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做到防患于未然。\n此外,吉州区充分发挥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装备优势,用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5G+长效管护平台、高空瞭望监控系统,强化大数据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提升问题排查溯源能力。\n开启线索“直通车”,排查问题无死角。2021年以来,吉州区受理环境投诉举报77次,检查污染企业300余家,发现问题92个,办结92个,处理率达100%。\n责任贯通,及时交办问题\n2021年10月21日,吉州区香榭丽都小区居民反映,楼下早餐店油烟扰民。次日,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与城管执法人员一同来到现场,要求店家进行整改。\n“如今,解决问题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吉州大队大队长刘明桦坦言,新建立的环保监管员领办、生态环境部门主办、镇街与部门联办“三办”机制,贯通责任“连接点”,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驶入“快车道”。\n何为“三办”机制呢?\n环保监管员领办,就是把在吉州“码上办”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区综治中心或网格员通过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点对点”推送给网格环保监管员快速调查处理。\n生态环境部门主办,是将“12369”、“12345”、领导交办、群众来信来访等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区生态环境局牵头,会同属地镇街、相关部门展开调查处理,限期整改到位。\n镇街与部门联办,就是将涉及跨部门、跨行业以及其他复杂难点问题,由区生态环境局报请区委、区政府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由区环委办下达“交办单”,督促整改到位。\n贯通责任“连接点”,问题交办无积案。2021年以来,吉州区移送生态环境问题线索20余个,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城建等多个部门。\n处理畅通,及时整改问题\n“没想到两个月时间,变化这么大,太美了。”2021年11月21日,站在长塘镇官溪水库大坝上,村民罗发来感慨道。\n据了解,官溪水库是座中型水库,由于长期外包养殖,造成周边生态环境恶化,群众颇有怨言。2021年下半年,吉州区领导亲自牵头抓,关闭周边非法养殖,切断污染源,有效改善了水库环境。\n官溪水库的变化,只是吉州区立行立改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吉州区坚持立行立改、举一反三,对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责任清单,健全督察督办机制,确保问题改到位、改彻底。\n针对生态环境重点难点问题,吉州区建立会商会办制度,由牵头部门召集相关单位现场核查、会商研判、联合执法,涉及重大事项,会商后,报请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后逐一落实。建立分级调度制度,实行“镇街部门(产业平台)主要负责人—挂点镇街(产业平台)区领导—区分管领导—区主要领导”四级调度制度,采取现场办公、会议调度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整改过程中的难题。建立提醒约谈制度,对问题整改缓慢的,由区环委办下发提醒函;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度严重滞后的,由区领导进行约谈;对问题整改不力的企业,由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约谈,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依法依规严格处罚。\n按下处理“快捷键”,问题整改加速跑。2021年,吉州区完成樟山镇官垅村等3个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建成10个镇街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环保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n信息互通,及时反馈问题\n针对信息不共享等现实问题,吉州区按照全过程、全链条要求,建立生态环境问题信息发布、反馈、销号制度,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无缝对接。\n区环委办及时发布信息,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各镇街、区直有关部门(产业平台)对发布的信息及时响应,对标对表抓好整改,总结分析,每月定期将问题排查整治情况报送至区生态环境局。各镇街、区直有关部门(产业平台)对承办的生态环境投诉举报问题,在办结的同时,按规定予以回复,必要时进行回访,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切实提高群众满意率。2021年,吉州区回访生态环境投诉举报问题77个,回访率达100%。\n同时,各镇街、区直有关部门(产业平台)紧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对照整改任务、销号时间、验收标准,整改省级以上环保督察反馈问题28个,整改完成率达87.50%。
2022/1/3第04版:综合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4B/2022010304B_pdf.pdf临泽县打造“两山”转化样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成健符闻伟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和水作为最大的生态特色,把净和美作为城乡的共同追求。通过坚持不懈修复绿水青山、做实项目养护绿水青山、惠及民生共享绿水青山,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互促共进的临泽“两山”转化样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n综合治理,环境更美了\n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曾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在加快转化“两山”理念,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n“十三五”时期,临泽县完成人工造林14.36万亩,义务植树326万株,累计恢复治理矿山土地6.89公顷,并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99万亩。通过推动“六带四园多点”造林绿化,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16.66%。临泽县还在丹霞快速通道东侧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带、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带、戈壁农业示范带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丹霞生态康养谷暨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n绿色转型,产业再升级\n临泽县正在努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深耕现代农业、凹凸棒石新材料、通用航空、清洁能源、文旅康养5大产业,并建设起现代种子、风光电新能源等6大产业功能区,有力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借助传统农业优势和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新兴生态工业和新能源产业,临泽县正向着绿色生态农业强县、新兴生态工业大县不断迈进。\n近年来,临泽县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当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户一块田”面积达10万亩,加快17个跨区域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临泽县也被确定为全省设施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示范县,“4(种畜菜果)+1(现代丝路寒旱农业)+N(新型特色产业)”的产业模式在当地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双提升。\n临泽县不断打牢生态工业基础,目前,80万吨锰铁矿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同时,临泽县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并以光电、风电为主要发展方向,相继建设一批风电项目。\n机制创新,民生得保障\n临泽县坚持创新,想民之所想,全方位提升民生福祉。在生态环境方面,临泽县以“水”为抓手,优化宜居宜业的惠民环境。通过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防污控污等措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n同时,临泽县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结合实际,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资源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审计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n临泽县还积极推动培育生态文化,倡导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从依托生态到改善、提升生态,从生态优美到生态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022/1/3第04版:综合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4B/2022010304B_pdf.pdf图片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3/04B/res01_attpic_brief.jpg近年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泉乡持续推进乌江和龙凼沟水生态环境整治,建立健全河道日常巡查、监督、管护机制,落实村级河长和河道保洁人员对河道进行常态化清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人民图片网供图
2022/1/3第04版:综合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4B/2022010304B_pdf.pdf图片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3/04B/res04_attpic_brief.jpg为进一步加快水生态环境治理步伐,提升城市能级,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对10多年前由砖瓦厂改建的玉珠湖公园科学实施生态湿地改造,新增生态滤床、多彩廊道、网红漫道等设施,公园的水更清、景更美,有效提升了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人民图片网供图
2022/1/3第05版:攻坚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5B/2022010305B_pdf.pdf北京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困难模式”,如何提升蓝天“含金量”?夏莉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创下自2013年监测以来的最低值,首次实现“30+”。2021年1-11月,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优良天数比例为77.2%,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n不仅如此,从2021年10月份开始,北京全面启动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将秋冬季攻坚行动与2021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加快各项措施收尾,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n从“大干快上”到“绣花”般细致\n自2017年起,在生态环境部统筹下,北京市会同周边省(区、市)连续5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通过攻坚行动,与2016-2017年同期相比,2020-2021年秋冬季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了一半,重污染天数减少了八成以上。重污染发生频次、峰值浓度明显下降,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n“从北京市大气治理进程来看,可以说北京都是在做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说。\n这背后,北京做对了什么?\n2013年至2017年,也就是“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期间,北京主攻工程类减排,加大治理燃煤污染力度,淘汰或退出污染工业企业。这些可以说是属于“大干快上”类措施。\n2018年至2020年,工程类的减排项目越来越少,可以挖掘的减排空间趋于饱和,北京这三年的“蓝天保卫战”,更多地用上了高科技手段,亮出“绣花功夫”,向精细化发展,向管理减排过渡,一微克一微克地“抠”。\n扬尘是衡量一座城市干净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公众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扬尘治理用上遥感卫星、道路走航等多种监测手段,不仅给街道配上了微型“吸尘器”,甚至开始打扫屋顶上的扬尘。2020年,全市降尘量为每月5.1吨/平方公里,较2018年下降32%,扬尘治理成效显著。\n工业方面,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三产结构已经比较优化,“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在工业企业管理方面,进一步挖掘减排潜力,如重点治理VOCs排放在10吨以上的企业,今后这一标准还会加严至5吨甚至两吨。\n“污染企业在淘汰、退出一批之后,留下来的在大气治理方面则更加精益求精。”谢金开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这一切的变化和措施,都是蓝天“含金量”大幅提升的有力后盾。\n“车—油—路”综合施策\n深夜,通州区觅子店进京检查站,执法队员拦下一辆柴油货车。\n按照“一车一登记、一车一检查”的原则,执法人员通过执法终端扫描发现这辆车曾有过两次超标记录。在待检区,执法队员使用不透光烟度计对其尾气排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排放合格。\n“这类重复超标车是咱们重点监管的对象。”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执法八支队支队长李涛说:“在秋冬季攻坚期间,公安交管、生态环境部门聚焦38个进京口和市内重点道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开展全市的重型车、非道路移动机械专项执法行动,确保各项污染物减排。”\n2020年5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根据规定,假如一辆河北的超标大货车在北京被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都能通过机动车超标数据平台查询到这辆车的超标信息。以后,这辆车无论在北京、天津还是河北行驶,都将被重点检测。\n好车还要吃“细粮”。2021年12月1日起,“京ⅥB”车用汽柴油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国Ⅳ排放标准、高排放机械禁用区扩大等3项标准政策正式实施,北京积极开展宣传解读、油品置换、执法监管等前期筹备工作。同时,调度保障“京ⅥB”油品供应。目前,首批“京ⅥB”油品已上市销售。\n此外,北京市对加油站、油罐车甚至储油库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智能交通,优化道路结构,发展绿色货运,减少公路运输等,“只有‘车—油—路’综合施策,才能够系统减少交通污染的排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管理处副处长连爱萍说。\n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提高蓝天“含金量”\n每年10月下旬,随着秋冬季来临,大气扩散条件开始转为不利。根据历史监测数据,2017年以来,北京市超过70%的PM2.5超标日、90%的重污染日发生在秋冬季。\n2021年10月下旬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发生3次区域性空气污染过程,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进入“困难模式”。因此,北京在打好全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针对秋冬季重污染特点开展攻坚,对全年空气质量提升具有重大作用。\n“根据2021-2022年北京市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的要求,按照各区与全市同频改善、分区分类、科学可行的原则,北京市细化分解各区秋冬季空气质量目标,要求各区、各部门在做好常态化监管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移动源新标准政策实施、清洁取暖、强化季节性污染源执法监管、做好污染过程应急应对等5方面工作。”谢金开说。\n在强化常态化、精细化监管的基础上,聚焦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街道(乡镇)、热点网格高值区等重点区域,重型柴油车、施工工地、绩效评级低的企业等重点领域,夜间等重点时段,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宣传引导,严厉查处各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狠抓减排措施落实。\n“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是今年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工作,也是下一阶段协同治理的重点。”谢金开表示。\n北京将结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围绕石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关键环节,持续开展问题排查、挂账整改,实施“一厂一策”精细化治理。\n持续打好重型柴油车攻坚战。北京市持续推进重型柴油车治理,监管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车辆结构绿色优化,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机动车占比已超过70%。\n秋冬供暖与确保洁净蓝天两头都不能耽误。\n北京市在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的基础上,散煤治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浅山区和山区。采暖季前,完成昌平、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区山区两万户居民散煤替代。对尚未实施煤改清洁能源替代的地区,实现洁净煤全覆盖,保障群众温暖过冬。\n同时,北京将强化季节性污染源执法监管。加强秸秆、落叶、垃圾焚烧等“三烧”的巡查检查。对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地区,加强监督检查,防治散煤复烧。持续开展重型柴油车、扬尘等专项执法检查,“奖优罚劣”压实施工扬尘管控责任。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3/05B/res01_attpic_brief.jpg
2022/1/3第05版:攻坚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5B/2022010305B_pdf.pdf图片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3/05B/res04_attpic_brief.jpg近年来,山东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一手抓监管,一手抓帮扶,全力提升危险废物监管、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图为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章丘分局执法人员现场帮扶指导企业规范危废仓库建设,推动危废仓库早日建成投用。董若义摄
2022/1/3第05版:攻坚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5B/2022010305B_pdf.pdf十堰全力以赴当好“守井人”开展五河治理建立综合治理体系叶相成前不久,记者在湖北省十堰市泗河污水处理厂看到,一群群鱼儿在污水处理厂沉淀池内欢快游动。这群鱼儿,既能间接监测水质,又能清理池中青苔。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龚鹏飞指着沉淀池里的锦鲤说,这一创新做法充分展现了十堰市全力以赴当好“守井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决心和信心。\n治理水环境\n日前,记者在十堰市神定河流域龙洞沟污水处理厂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在建设污水处理厂。这里正在深度治理泗河,确保泗河水质稳定达标。\n2011年,在汇入丹江口库区的12条河流中,十堰市有神定河、泗河、剑河、犟河、官山河5条河流水质不达标。\n这5条不达标河流总水量虽不到库区水量1%,不足以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十堰市却付出100%努力,以确保“一江净水入库”。\n为啃下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硬骨头”,近年来,十堰市编制出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方案,并将其治理纳入“河长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河长”,进行大刀阔斧整治。\n近几年,十堰市自筹资金30多亿元开展五河治理,探索建立“截污、清污、减污、治污、控污、管污”综合治理体系,五河污水处理能力累计增加至50万吨/日,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整治排污口590个,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成生态跌水坝16座,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400多公里。\n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十堰市清理网箱18.2万只,强力推进十年禁捕,1500艘有证渔船全部上岸拆解,6400多艘三无船舶全部分类处置,3000多名渔民全部上岸。\n经过多年持续攻坚,官山河、犟河、剑河已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神定河、泗河消除劣V类,达到IV类、Ⅲ类,五河治理被列入全国黑臭水体治理典型。\n修复水生态\n日前,记者来到十堰市剑河流域太极湖,工人们正忙着清理河塘里的残枝败叶。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武当山分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些枝叶被清理后,水下的根系仍能发挥一定的净化水质作用。”\n剑河又名“九渡涧”,沿武当山青山绿树间蜿蜒流出,经玉虚岩,过老营、入太极湖,汇入丹江口水库,全长31.3千米,自东向西途经15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83.7平方公里。\n近年来,随着武当山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量逐年攀升,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由于环境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市政管网老旧破损严重、部分建成区污水收集空白等问题,剑河水质逐年下降,恶化为劣Ⅴ类水体。2013年,剑河曾被国家列入丹江口库区十堰单元不达标入库的5条河流之一。\n此后,武当山特区将武当山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由1.4万立方米/日提升至2万立方米/日,出水水质由一级B提至地表Ⅳ类水(COD、总磷、氨氮达到地表水Ⅱ类),并成为湖北省首个采用全膜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n与此同时,武当山特区为更好地修复剑河河道生态功能,在污水处理厂排口建设中水回用池,将污水处理厂尾水抽至剑河上游,为剑河河道进行生态补水。\n在此基础上,武当山特区对剑河河道及太极湖进行清淤疏浚,清理淤泥2.3万立方米,建设生态湿地泡24个,栽植挺水及沉水植物10余种,投放各种螺类、蚌类近10000公斤,利用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进一步进化水质;建设生态浮岛2680平方米、配合增氧曝气机14台套,构建河道水生态系统,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效果。\n破解水风险\n前不久,2021年湖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在十堰市成功举办,有效检验了丹江口库区突发水环境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处置方案的可操作性。\n2018年,生态环境部将十堰市纳入丹江口库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试点。为此,十堰市委市政府将丹江口水库“一河一策一图”工作纳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总体部署,解决专项资金,积极编制入库河流应急处置方案。\n经反复讨论,十堰市确定直接或间接入库河流13条,分析每条河流存在的风险情况,设计不同环境污染事件,利用周边环境和地形特点,运用空间换时间等不同技术方式,寻找出快速有效的应对处理方法。\n他们统计出全市大小河流2489条周边分布、工业企业、养殖场等相关信息,确定坐标,绘制出主要河流流域水环境应急设施分布图,用于配合整体方案的编制。并采用密度法对全市河流环境风险进行评估计算,按事故风险程度划定3个等级,编制侧重点,聚焦于每条河相对较高的风险等级区域。\n最终,他们对13条河流设置一到两处相对发生事故最高的情景,按照事故最大污染量进行设计,充分利用空间换时间理念,运用节流、筑坝、挖设应急池、导流、污水处理等步骤对事故进行处置。\n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源头截污反应时间、入河污水量、水文流速、污染团移动距离、工程建设时间等因素,充分运用现有闸坝和水库,精确选择拦截地点和应急处置地块,利用最少时间和最小代价,最大限度地将污染图案控制在支流上,确保全市各区域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影响被限制在丹江口水库水体范围外,切实保障水质安全。
2022/1/3第08版:境界-知行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8B/2022010308B_pdf.pdf连续7年在漩门湾见到了黑鹳湿地护鸟人陈严雪:朱智翔詹晓霞王佩芬6只“鸟中大熊猫”黑鹳日前飞临浙江省台州玉环市漩门湾湿地。它们在此停留、栖息,尽情“享用”这里的肥美水草与和谐生境。这是黑鹳2015年首次在漩门湾湿地被发现后,连续7年飞回漩门湾越冬。\n而每年记录下这一切的,正是漩门湾湿地的专职护鸟人陈严雪。\n眼下,正是黑脸琵鹭、白琵鹭、各种雁鸭类候鸟从北向南迁徙的时期,陈严雪每天都要带上望远镜、长焦相机、鸟类疫源疫病监测设备等,在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耐心细致地观察候鸟动向。\n每发现一种鸟类新记录,都是陈严雪工作中的高光时刻。无数个这样的高光时刻出现在陈严雪7年多的“观鸟”生涯中,见证了他用心用情保护生态,见证了漩门湾湿地用力用劲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今,漩门湾湿地成了越来越多候鸟的“加油站”,今年已达到19目57科23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9种。\n在漩门湾湿地首次拍摄到了极度濒危物种勺嘴鹬\n从分水山经过漩门二期塘坝到小青岛,大约六七公里,再从湿地内部道路绕回,然后从湿地科普馆的码头开船出去,在玉环湖上巡查一番。这是陈严雪精心设计的鸟类监测线路。\n“塘坝外侧的滩涂可以观测到一些水鸟、鸻鹬类,塘坝内侧的湖上可以看到猛禽、白鹭、琵鹭、雁鸭类等,湿地内部道路可以观测到常驻和迁徙过境的林鸟等,这样的线路还可以和候鸟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不会惊扰到鸟儿。”陈严雪说,自己每天要花上半天的时间,风雨无阻。\n漩门湾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31.48平方公里,其中浅海滩涂7.0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6.7平方公里。在这里,最“热闹”的时期便是春秋季。每年此时,陈严雪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细细辨认湖面上的每一只鸟。\n今年4月,陈严雪正用望远镜一只一只“盯”着漩门湾三期海域的一群小滨鹬和红颈滨鹬,突然发现有只鸟正用独特的勺子般的嘴在带水的泥地上左右扫动觅食。“勺嘴鹬,全球已不到500只,极度濒危物种。”这也是勺嘴鹬首次在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发现。\n“当时,这群鸟儿身长仅十来公分,频繁地在浅水里啄食,头圆腿短萌态可掬,远远看去,毛色、体型几乎一模一样。”一说起鸟儿来,陈严雪便停不下来。\n别看陈严雪现在对鸟如数家珍,刚入职时,他可谓“鸟盲”,能认得的鸟类只有麻雀和白头翁了。那时,他自嘲自己是个“菜鸟”。\n“‘菜鸟’要赶紧成长!”于是,陈严雪从头开始,边干边学。他买来了鸟类图谱,观鸟时多拍照片和视频,反复调看监控,晚上回家细心比对图谱。遇到不能确认的鸟类,他便向浙江省森林监测中心、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野鸟会的专家请教。随着学习的深入,他的观测越来越细致入微,“这群是琵鹭,它飞的时候是头先伸出去,等它繁殖的时候,脖子边的毛会变成黄色;鸬鹚,全身都是黑的,喜欢站在上面飞下去潜水抓鱼吃……”如今,陈严雪已经认识鸟类达300多种。同事们都戏称他为“鸟人”。\n为了拍下不同鸟类的区分细节,这位“鸟人”常常搭着帐篷,整天守在芦苇丛里拍摄。有时蹲守十几轮,就为了从不同角度、不同状态拍出鸟儿的高清“数毛版”照片。如此这般,陈严雪已拍摄了上百种鸟类,为湿地科普积累了上万张鸟类照片。\n斑嘴鸥、黑脸琵鹭纷至沓来,“候鸟之家”越来越热闹\n看鸟摄鸟,事实上只是陈严雪的工作之一。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栖息在漩门湾湿的鸟类进行监测。一方面记录鸟的品种和数量,另一方面进行疫源疫病监测,确保鸟类迁徙安全。平时还要做好鸟类梳理,整理好鸟类名录,同时开展鸟类保护宣教。\n“这群斑嘴鸥去年5月在这里越冬后,就没有飞离,而是留下来生活繁殖;这只是卷羽鹈鹕,今年到我们这边挺多的,占了东亚种群的50%以上,我们这里成了它迁徙的重要通道。”陈严雪指着湖中心的绿岛保育区说,漩门湾湿地位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的候鸟迁徙带上,黑脸琵鹭、白琵鹭和不久前刚过来的黑鹳都在这个区域栖息。\n如今,陈严雪已积累了丰富的鸟类专业知识,对鸟儿的习性了如指掌。他还撰写了《科学保护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等文章,积极为湿地生态环境管理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并经常参与鸟类环志工作、全球鸟类同步调查工作,了解鸟类的迁徙情况,掌握鸟类种群数量变化和栖息地的环境变化,为生态环境建设出谋划策。\n与鸟类近距离接触了这些年,陈严雪不仅对鸟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也由衷地感谢漩门湾湿地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漩门湾湿地这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对鸟儿来说是件幸事。”陈严雪感叹道。\n近十年来,漩门湾湿地持续开展退渔还湖、退塘还湿、疏浚清淤、水岸修复、生态绿化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工作,并通过开挖河网、种植林木、隐形分割等,严控生态区域,让一个曾经鸟不拉屎的荒芜滩涂,变成了现在鸟儿成群的湿地公园。\n“在这里栖息越冬的黑脸琵鹭种群,已连续多年达到这一物种的1%以上。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候鸟之家。”陈严雪说。\n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漩门湾湿地收获了“中国最佳生态湿地”“浙江十大最美湿地”、浙江省“五水共治”实践窗口等称号。\n荣誉加持,声名远播,来漩门湾湿地公园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陈严雪有时还会在湿地科普馆当讲解员,向公众展示介绍这里的珍稀动植物。他说:“在漩门湾湿地,我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希望人人树立起环保意识,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3/08B/res07_attpic_brief.jpg图为陈严雪在观测。
2022/1/3第08版:境界-知行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8B/2022010308B_pdf.pdf图片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3/08B/res10_attpic_brief.jpg一场以“多彩的服装”为主题的环保“时装秀”,近日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实验幼儿园里举办。30名幼儿园小朋友化身模特,身着各种用废旧物品制成的服装,装扮成葫芦娃、农夫、超人、公主、大树爷爷等形象。陈博宜供图
2022/1/4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3B/2022010403B_pdf.pdf加快构建我国气候投融资体制机制王力余晨气候投融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动能,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化转型中协同增效的重要抓手。为更好发挥投融资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作用,《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陆续出台,顶层设计初见雏形。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将下一步如何建立健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机制、自上而下开展试点工作等纳入未来工作考量之中。\n气候投融资试点与绿色金融试点有较多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可在体制机制设置上借鉴参考绿色金融试点的模式,为稳妥、扎实、全面推进全国气候投融资建设奠定基础。\n绿色金融试点体制机制为气候投融资试点提供可观、可行样本\n金融监管部门构建绿色金融试点的体制机制,具体表现为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与自下而上的运行保障相结合。\n第一,金融监管部门自上而下构建绿色金融的领导组织机制。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推动绿色金融的牵头部门,在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带领下,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并于2015年4月组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起到重要的领导组织作用。\n第二,金融监管部门自下而上构建推动顶层设计落地实践的工作运行机制,设立地方绿色金融试点。广东、浙江、江西、新疆、甘肃、贵州等6省(自治区)9地试点时,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标准,包括通过财政支持、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激励方式,推动绿色项目库建设、绿色信息披露共享、绿色信用信息体系构建、绿色金融标准的建设等。\n第三,金融监管部门构建与其他部门紧密协同的协调配合机制。除了共同发布《指导意见》的7部委外,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司法部、税务总局、交通运输部等中央部委和机构在各自行业领域也发布了涉及绿色金融的政策文件。\n第四,金融监管部门构建绿色金融试点运转的配套保障机制。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动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比如,2019年3月,7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是目前我国关于界定绿色产业和项目最全面、最详细的指引。\n地方绿色金融试点建设的体制机制,具体表现为各地因地制宜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落地实践。\n第一,各试点地区成立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领导机制,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的基本构架多以试点区域“一把手”(如市委书记、市长等)为组长,相关工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n第二,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出台政策文件,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地方出台绿色金融规划、实施意见、实施细则、任务分工等细化落实政策,比如,浙江省湖州市下属5区县出台绿色金融实施意见,将绿色金融政策进一步下沉落实至区县层面。\n第三,各试点地区推动地方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落地实施,建立配套保障机制。地方层面编制绿色金融相关标准,明确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判定标准。比如,浙江省衢州市针对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出台《绿色金融试点行、示范行培育方法》和《衢州银行业绿色金融试点行、示范行评审标准》等。\n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相关建议\n生态环境部门在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中,具备一定的机制优势。\n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法治手段、行政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前,《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出台,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严控约束“两高”项目盲目扩张。同时,生态环境部将推动碳达峰行动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加大监管力度。未来,可将执法监管帮扶范畴从源头防控扩宽至投融资渠道,为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健康规范运转提供良性空间。\n财政环保支出可作为气候投融资的重要资金池基础,通过示范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的介入。相较金融监管部门缺乏财政资金支撑的局面,生态环境部门在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中可引入环保资金。近年来,国家财政将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支出领域,投入逐年增加。2018-2020年,全国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共两万亿元,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未来可加强气候投融资领域专项的金融政策支持,加大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对生态环境领域的扶持力度。\n为加快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n一是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制。\n可在推行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中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由试点所处地区的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组长,当地生态环境厅担任主要牵头部门,研究制订推行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对策,统一部署优化。组织各部门共同贯彻落实相关工作方针,加强各部门合作与协调,明确各部门在推行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中的职责分工,统筹解决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n将气候投融资环节纳入生态环境监管范畴,扩宽实体项目绿色属性向全产业链延伸。推动将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等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推进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衔接配合落实“两高”项目环评工作、区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要求。\n可邀请国家部委、金融监管部门(如中国人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等)、权威学术机构、行业工作者组建高水准、具有权威性知名度的专家咨询组,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提供专业性技术支撑保障。\n二是建立健全运行机制。\n生态环境部门加快牵头出台气候投融资统一标准化建设。借鉴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体系》、欧洲投资银行《气候意识债券项目资格标准》等,制定地方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明确气候友好企业、气候友好项目的判定标准。\n各试点地区完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设计。以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绿色建筑等领域为主要考虑对象,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完善项目库方案设计,完善认证气候项目的第三方认证体系,制定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优惠政策及重点项目支持政策等。\n将气候信贷贴息优惠纳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节能环保子项目。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开展气候信贷工作,通过环保支出带动市场投资,探索气候信贷财政补贴及风险分担机制,设计针对发行气候信贷的金融机构优先给予再贷款政策支持、差异化贷款贴息支持政策等,完善配套保障政策体系。\n强化气候投融资信息披露。覆盖各类投融资主体,制定统一披露标准,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按季度、年度披露气候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开展报告与核查,做到信息公开透明。\n三是建立健全配套保障机制。\n要加强能力建设与人才培训。当前,我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还未下沉至市县层面,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较为薄弱,一些地方还未清楚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对各地发展模式的严峻挑战,大部分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缺乏对气候变化的了解。一方面,要做好干部的知识面和技术面能力培训,可联合权威学术机构开设气候投融资培训课程,以组织专家授课、集中培训等方式,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应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引导全民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营造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
2022/1/4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3B/2022010403B_pdf.pdf高质高效调处电磁辐射信访的几点建议董进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先处于偏远地区或者远离居民区的高压输变电设施成为居民小区的邻居,通信基站更是成了居民小区的“家庭成员”。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和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不断提高,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日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信访投诉量上升趋势明显,群体信访事件时有发生。电磁辐射不能直观感受,如何有声有色宣传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高效高质调处电磁辐射信访投诉,考验着生态环保人的智慧。\n部门职责要明确到位。电磁辐射信访不是生态环境部门一家之责,需要与规划、供电、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共同协调,方能妥善调处。要明确电磁辐射信访调处职责,谨记信访投诉“三及时”原则,即信访投诉响应及时、项目手续准备及时、环境影响监测及时。要建立电磁辐射信访调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电磁辐射信访情况座谈会,分析当下信访重大案情,研判当前信访发展趋势,预估下一阶段重点任务,牢牢把握信访调处主动权。\n辐射知识要宣传到位。电磁辐射不似其他生态环境污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如果不能让群众直观理解,就容易让群众产生误解。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强化辐射知识宣传。一要开展生态环保宣讲。“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宣传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讲解电磁辐射知识,介绍电磁辐射影响。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转载关于电磁辐射安全的权威信息。二要组织现场体验。建立电磁辐射科普宣传馆,配备必要的辐射监测仪器,定期组织群众参观,现场测试手机、电视、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水平,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电磁辐射环境影响。三是强化考核效用。把辐射知识宣传纳入乡镇一级生态环境考核范围,督促基层生态环境部门重视辐射环境监管,加强辐射知识宣传,妥善解决身边的辐射环境影响咨询、投诉。\n环境影响要监测到位。有资质单位出具的电磁辐射现场监测报告,是调处电磁辐射信访的有效手段。针对一般信访投诉,要加强沟通解释,可以提供同类输变电设施或者通信基站的监测报告,加大解释的力度;对于反复解释说明无效的重复性信访投诉,则要求有关单位及时开展被诉站点的电磁辐射监测,以此打消群众疑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群访事件,对此要第一时间请有资质单位开展现场监测,用实测数据说明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消除群访影响。为了更加直观地显示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水平,要合理布点,选择在有代表性的输变电设施、通信基站、广播电视塔附近建设自动监测装置,实时显示电磁辐射水平。\n群众焦虑要体贴到位。输变电设施、通信基站等电磁辐射设施是现代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其对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由于不能科学认识电磁辐射,加上部分网页、自媒体的不实报道、夸大宣传,致使一些人产生了焦虑情绪。面对这样的“辐射焦虑”,生态环保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由一般的工作者转变为知心人,注重心理层面的沟通,探讨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职业人员健康等相关话题,通过日常沟通交流,使公众正确认识电磁辐射。必要时可登门科普电磁辐射知识,查看居民周边电磁辐射设施,现场开展监督性监测,与标准对照、用数据说话,科学说明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以此缓解、打消群众的焦虑。\n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昆山生态环境局
2022/1/4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3B/2022010403B_pdf.pdf以“三个转变”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虞伟“十三五”期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完成了既定的目标要求,在推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全民共建美丽中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四五”期间,继续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笔者认为,要促进“三个转变”,推进“五化”建设。\n在理念上促进“三个转变”\n从破除“邻避”问题向破除“邻避”问题与推进社会共治并重转变,凸显设施开放工作对促进环境社会治理的贡献。曾经有一段时间,垃圾、危险废物处置等项目上马,经常会遇到项目地周边居民的反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通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让公众反对或者警惕的项目,变成可看、可感、可评,减少项目的“神秘感”,以此消除公众的误解,这是“邻避”转化为“邻利”的积极探索。“十四五”期间,要通过设施开放工作打通基层环境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吸引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环保社会议题的讨论,搭建党政界、企业界、知识界、媒体界以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复合主体多元协商共治的平台。\n从知识分享向知识分享和理念传播并重转变,凸显设施开放工作对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贡献。从实践来看,不少设施开放单位,将工艺流程、生态环保知识的介绍当作重要内容,但如果针对普通非专业人士,现场参观或许只是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公众来说,与其说是专业知识的获取,倒不如说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生态环保理念的传递,以及企业生态环保行为的展示。“十四五”期间,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要更加注重分享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做法,环境友好理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落实,以及企业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要从企业环保基础设施投入、绿色生产转型、生态文化营造等方面,对公众产生影响,更好实现生态环境宣教功能。\n从公众监督向公众监督和信息披露并重转变,凸显设施开放工作对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贡献。设施开放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公开,通过公开倒逼企业改善内部环境管理,在减污降碳和规范化上下功夫。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对披露主体、八类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等提出了要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可以倒逼企业练好公开的内功,有助于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因为良好的信息披露,是公众有效监督的前提。\n在路径上推进“五化”建设\n场景化。设施开放不仅是一群人来参观访问,设施开放活动要有场景的仪式感,要对开放的单元进行设计。比如,分成展厅、车间、互动等区域,通过场景再造、流程优化,展示更优的企业形象,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要将设施开放单位打造成向公众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阵地,成为企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案例。\n标准化。目前线上、线下开放齐头并进,但各地各类设施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用户体验和开放效果也各有差异,有必要对共性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可以实行“1+X”模式,“1”就是共性的内容,要进行标准化,“X”是个性化的展示,这样既能确保开放活动品质不变,又能让各地各单位展示自身的特色。此外,建议对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进行标准化界定,比如线上开放的定义,避免统计口径不一,影响数据的客观性。\n人本化。要体现以人为本,在硬件方面,更加注重方便参观体验,更加照顾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比如要有展厅、视听室、参观通道、互动休息区等。在软件方面,内容表述上要努力将深奥的专业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词句,同时尽量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增加趣味性,启发引导公众的信息获取欲,增强参观体验和效果。\n数字化。要用好设施开放小程序,不断迭代升级,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整体框架,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进行可视化呈现。研究设施开放评估方法学,对设施开放工作从空间(行业、区域覆盖面)、时间(时段、时长活跃度)、主体(人数、群体参与度)等维度进行评估,为调度和推进设施开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n全域化。目前除了规定的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外,一些地方还探索向钢铁、石化、电力等领域拓展。浙江省一些地方将推进设施开放与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命名相结合,将设施开放单位打造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将设施开放单位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细胞,这有利于设施开放工作在全域推进,也有利于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线下传播矩阵。环保设施开放工作还可以拓展到各种类型的企业,鼓励企业向公众开放,增加企业生产的透明度,构建和谐的社企关系。\n总之,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连接着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主体,谋划好“十四五”期间环保设施开放工作,既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是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举措,对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
2022/1/4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3B/2022010403B_pdf.pdf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徐梦佳刘冬杨悦邹长新黄河流域是我国“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能源开发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导致生态安全形势严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黄河综合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解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n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现状\n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与生态工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n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监管。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共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9.27万平方公里,占9省(自治区)陆域国土面积的36.61%。同时,9省(自治区)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率先出台《宁夏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四川省、山西省等积极推动开展勘界定标试点工作;青海省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率先建立“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并与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实现对接。\n开展覆盖水气土生态全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全流域共设置地表水国控手工监测断面147个,实现每月监测一次。除国控站点、地方运行空气质量站等大气常规监测外,汾渭平原多个城市开展了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和多项大气污染物的卫星遥感监测。已基本建成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在黄河流域中上游省、自治区共布设近1万个监测点位。\n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为契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黄河沿线地区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着力解决产业结构、能源体系、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地质环境得到恢复、生态流量得到落实、旅游项目得到整治;宁夏开展“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关停了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洗煤储煤厂等;陕西共拆除秦岭违建别墅1185栋,全面整治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n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黄河流域以脆弱的生态系统支撑着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也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n一是流域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有待进\n一步完善。黄河流经9省(自治区),流域生态环境监管需要依靠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技术规范所构建的监管制度体系。但目前缺少整体性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顶层设计指引,流域生态补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预警机制建设、生态修复治理、成效评估等各项制度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技术标准。\n二是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尚不健全。当前,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草、水利等部门各自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监测网络,但较为零散、不成系统,数据难以整合,监测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缺乏业务化运行的监管机制,无法为黄河流域实施系统性生态环境监管提供全面支撑。监测手段仍以地面和人工监测为主,监测频次较低,监测数据的快速获取能力不足。\n三是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目前,黄河流域的基层监管执法部门普遍存在执法手段落后、执法装备不足、环境执法信息化水平较低等状况,导致国家顶层设计的各类配套政策无法充分发挥效力。同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存在职权融合度不够的问题,流域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依然存在,流域生态环境监管与联合执法力量比较薄弱,无法迅速调动其他职权部门统一执行。\n四是业务化的生态预测预警能力尚未形成。目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预警工作开展情况相对较好,大多数省(自治区)开展了基于实况监测数据启动预警的能力建设,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形成监测自动报警响应体系。但在生态环境预测预警方面,除了上游三江源地区以外,其他区域基本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预警机制。此外,受行政管辖地域限制,存在流域上下游信息交流不通畅、有时难以协作的问题。\n强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的对策建议\n第一,加强生态环境监管顶层设计。研究制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方案》,系统性、战略性、长远性谋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目标和任务,推动将黄河生态环境监管任务纳入相关国家专项规划。构建覆盖调查监测、评估预警、考核评价、监督执法、责任追究等各环节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体系。整合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卫片执法检查评估、“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并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n第二,建立流域生态调查与评估机制。以遥感分析与野外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开展一次全流域生态状态调查评估,及时掌握生态系统动态变化情况。重点加强流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评估。定期组织开展卫片执法检查,监督检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破坏情况,开展相关问题专项整改。\n第三,强化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现状,建设黄河流域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布设网络等,提升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快速、准确、实时获取流域监测数据,实现流域监测的全方位、实时化、信息化。构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水土保持能力、下游河口湿地保护等综合评估与预警模型,动态了解和监测预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情况。\n第四,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黄河流域省级层面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加强监测信息汇聚共享与技术协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统一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立日常监管台账,实现常态化监管和全流域资源共享。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提高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实施环境风险联合预警和管控,提高预警信息可信度和反应速度。完善区域联动的应急响应与调度支援机制,省级层面形成有效应对流域内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能力。\n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022/1/4第06版:法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6B/2022010406B_pdf.pdf企业租用车间直排烟尘,无证排污还是逃避监管?张武丁聂澜2021年10月19日,A省B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在对辖区C公司(建筑劳务)现场检查时发现,其铸造车间正在生产,所产烟尘直排,污染环境。\n处罚\n拟罚款52.75万元并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n经查,C公司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设施(袋式除尘器)正在升级改造(原除尘器已拆除,),疫情影响了新除尘品相关配件的运输速度。\n同时,该公司称,其铸造车间系承包转让(合同与D公司签定,有效期为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其从事的电解铝生产工艺具有一定特殊性(电解槽产生铝液时,每天必须及时出铝入铸造炉铸造),升级改造期间铸造车间工序不可间断,故无法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收集和处理。\n针对上述问题,C公司称,将积极开展整改,并立即对生产进行了调试,及时减少炉门打开时间,同时全面加快除尘器升级改造进度。\n另据查,租赁方D公司从事铝业冶炼,2016年10月26日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并于今年3月15日取得排污许可证。\nB局对C公司的陈述申辩称未予认可,决定以其违反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禁止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应急排放通道、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规定,并依据《大气法》第九十九条第三项的规定,参照《A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类”具体情形,作出行政处罚,拟罚款52.75万元,并拟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n其实,针对上述处罚,B局内部还存在不同意见。\n争论一\n企业未办理排污许可证,是否需要再予处罚?\n持不同意见的认为,案件调查及处理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承包转让。\n《排污许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多个方面对承接运营类新排污单位作了规定。\n其中第六条规定,“排污单位应当向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有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场所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场所分别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n在转让排污许可证方面,其第二十六条规定,“排污单位应当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并按照要求提供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数据等相关材料。禁止伪造、变造、转让排污许可证。”\n也就是说,本案的公司C,除了应受到按照第一种逃避监管排放污染物实施处罚外,还存在应当办理而未办理(新)排污许可证的环境违法行为,即“无证排污”,因为企业及其环评手续都可以转让,但排污许可证不可转让。禁止转让的意义就在于,C公司属于建筑劳务类企业,与D公司的铝业冶炼性质不同,两公司污染治理能力具有不可替换性。\n意即在实施完行政处罚后,还要依据《大气法》第九十九条“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规定,就其未办理排污许可证排污再实施处罚。\n同时认为,《条例》第三十三条也有相应规定,即“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一)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分别计算处罚金额,哪个罚款数额高就适用那个。\n此外,考虑到《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规定,C公司积极配合检查,不存在“拒不执行”行为,因此也就不存在再向公安机关移送的问题。\n争论二\n只对无证排污行为进行处罚,适用是否准确?\n本案如何处罚,需要厘清无证排污包括哪几项环境违法行为。\n《条例》第二条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正如《条例》第三十三条、《大气法》第九十九条和《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一旦无证而出现排污,就要予以处罚。\n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没有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就可以予以处罚,除非实施了排污行为。\n对于实施重点管理、简化管理,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来说,不允许排污就是对前期取得环评批复、竣工验收等工作的前功尽弃,势必要继续进行下去,所以一定要获得排污许可证。\n正如《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排污许可证是对排污单位进行生态环境监管的主要依据。排污单位应当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按照生态环境管理要求运行和维护污染防治设施,建立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这就说明,未取得排污许可证属于违法行为,但没有规定处罚,只有出现排污行为后,才能实施处罚。\n对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情形,《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进行了完善: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很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填报排污登记表,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n因其难以从出现排污上予以规制,对应当办理排污登记而未办理的情形,《条例》第四十三条才有处罚规定: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填报排污信息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n综上,本案的无证排污,只存在一个可以处罚的环境违法行为: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是个程序性的环境违法行为,不论是否处在未超过时限的二年内。即使认为是两个环境违法行为,也不能对未办理排污许可证实施处理,而只能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后实施的排污行为实施处理。\n关联性\n无证排污和逃避监管,本案能否同时适用?\n本案能否同时按照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逃避监管排放污染物实施处罚?但本案的违法情形在现场仅表现为一个单独的排污行为,这需要厘清无证排污和逃避监管的二者关系。\n一是因为想象竞合,即一个单独的排污行为,同时触犯了可以依照未取得排污许可证实施处罚的条文,与可以依照逃避监管排放污染物实施处罚的条文,成为观念上的竞合、想象的数个违法,是为想象竞合情形。\n本案关于无排污许可证排污可以适用的《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项、《大气法》第九十九条第一项和《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环境保护法》的本项涉及无证排污,但又与前者不完全相同),与关于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可以适用的《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项、《大气法》第九十九条第三项和《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三项之间,存在想象竞合关系。\n二是因为法条竞合,即一个违法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具体法律规范条文规定的违法构成,即既符合可以依照未取得排污许可证实施处罚的条文,也符合可以依照逃避监管排放污染物实施处罚的条文,从而出现法律条文适用上的竞合。\n《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项与第三十四条第二项、《大气法》第九十九条第一项与第三项、《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与第三项之间,以及他们之间同时存在无排污许可证排污与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污染物规定的重合或交叉关系,又属于法条竞合关系。\n三是因为两者的情形不同,处理也不尽相同。想象竞合针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事实,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条款,但数个法条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不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所要解决的是违法行为个数问题和对该行为触犯的条文的处罚问题,最终只能选择一重处罚的情形。其目的在于,禁止对一个犯罪行为进行重复处罚。\n法条竞合,则撇开一个个具体案件,针对数个相关的法条,从中选出一个来适用,被选择条款与未适用条款之间,既必然存在不同规定的重合或交叉关系,更具有逻辑上的包容关系,所要解决的是法律适用问题。其目的也在于避免对一个违法行为进行重复评价,因为一个案件事实只能依法使用竞合法条中的一个来实施处罚,从而排除其他条文的适用。\n因而,要从本案发现问题时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逃避监管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中,准确慎重判定企业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及其个数。经过以上分析,本案存在的无证排污和逃避监管两个看似单独的环境违法行为,其实只有一个。就案情看,也只能处罚一次。\n结论\n有证之后才可能出现逃避监管\n本案处罚意见提及适用《大气法》第九十九条第三项规定,其未考虑到这一前提——无证的未经许可之后,才会出现逃避监管的各种情形,与该条第一项之间在违法行为上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处罚规定完全相同)。\n《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项与第三十四条第二项之间,也存在上述前后逻辑关系和重合或交叉关系(处罚规定也完全相同)。即使不认可这种实际存在的前提关系,按照第一种意见处理了,也不能算处罚完成及到位,仍然留下了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问题的处理空档。重要的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源头——正是因为没有证件才导致了肆意排放。\n而一旦要再次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行为实施处罚,则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的规定。\n至于适用《大气法》还是《条例》,个人认为都可以适用。至于处罚,更要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而非仅考虑法律效力。\n对于不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排污行为,常被认为是无视管理的逃避监管。而一旦排放行为涉及的区域、物质种类、数量等达到相应标准,则不再被认为逃避监管,而是直接以追究刑事责任来对待。\n《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的环境污染犯罪、《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规定的各种情形就是如此。达不到犯罪的程度其他情形,则需要从环评、验收、获得排污许可证(禁止无证排污)等源头方面考虑。否则,就属于应当取缔的“散乱污”情形,处理则与逃避监管不沾边。\n对于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污染物应当追究行政拘留责任的规定,就本案而言,来自《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三项、《大气法》第九十九条第三项的规定。\n作为配套制度,《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明确界定了各种情形。如第五条规定“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是指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不经法定排放口排放污染物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同时还定义了什么是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第六条规定“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是指篡改、伪造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手工及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监测数据”。\n上述各种情形都暗含了无证的前提。第五条的规定很明显,排放口只能是获证之后的法定排污口;第六条的表述为“篡改、伪造监测数据”行为同样,也是因为已处在监管之下,即有证之后。\n由此看出,逃避监管规定严谨,不能任由理解。\n细究上述《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项、《大气法》第九十九条第三项、《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与第三项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的各种规定,不难发现,这些规定都还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甚至不包括处理办法用尽的迫不得已情形。本案是否具有不得已情节,在此不论。\n按照《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禁止无证排污和第十七条规定的排污许可证全覆盖要求,无证都处在监管之前,有证之后才可能出现逃避监管。\n实行排污许可证的“一证式”管理,有利于整合衔接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相关制度、减轻企事业单位负担,给企业明确稳定的污染排放管控要求和预期、推动形成公平规范的环境执法守法秩序。相反,缺少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环境管理要求、环境管理台账、按规定开展自行监测、定期上报执行报告、定期开展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监督检查等,包括逃避监管在内,都将因缺少约束而无从谈起。\n由此得出,逃避监管是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主观恶意明显的排污情形,可以包含在无证排污之内。因而,逃避监管是无证排放的形式之一,能纳入无证排污进行处理。\n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
2022/1/4第05版:攻坚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5B/2022010405B_pdf.pdf诗画敖江活水来连江县稳步推进敖江水源保护示范区建设林文姚奋莹敖江,连江的母亲河,犹如一条巨龙绵延穿越连江西北部,把这方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揽入她博大的胸怀,并赋予了这里独特的河流生态景观。\n敖江饮用水源保护区为福州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主要供水区域为素有“闽都水塔”之称的山仔水库和塘坂水库,特殊的区域位置决定了连江县肩负着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政治责任。\n近年来,连江县大力实施碧水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取水口塘坂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水平,入库支流水质均能达到其功能区划要求。\n协同共治,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n200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61号颁布实施《敖江流域水源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敖江流域设立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近年来,连江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勇于担当,持续开展敖江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n在截污减排,全面整治污染源方面,连江县苦下功夫。首先,关停石板材企业,开展生态修复工程。2009年起开始关闭流域内矿山。2016年底,投入2.2亿元完成敖江流域45家石板材加工企业关停转产。投入3700万元,全面完成34个废弃或关闭矿山的覆土绿化和堆渣场整治生态修复,敖江流域重返绿色生机。其次,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保证水源地水质。敖江流域干流两侧1000米范围内设为禁养区,全面拆除敖江流域水源地一、二级水源保护区汇水区内畜禽养殖场。三是加大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在山仔水库、塘坂水库周边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2座,年处理废水能力达到28万吨,避免生活污水影响水源地水质。四是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行动。共摸排29栋,拆除10栋、关闭3栋涉及水源保护区的违建项目,整治11个入河排污口。五是严格环境准入。严守生态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截至目前,汇水区内没有一家涉水污染工业企业。\n此外,敖江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罗源、晋安、连江三县区经常性开展跨地域、跨部门联动,开展交叉检查、水质联合会商、联合执法等行动,协同推动保障敖江水质安全。加大执法力度。设立河道警长,发挥河长办与法院、检察院的协作作用,推进敖江水源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连江生态环境局与小沧畲族乡、小沧派出所等开展联合执法,打击山仔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垂钓行为,合力保护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安全。\n补齐短板,加强水生态环境安全\n这些年,连江县还积极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建设沿江一级水源保护区隔离墙、绿化隔离带7000米,设置塘坂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标志和维修化学品车辆禁行标志,建设了塘坂水库坝头绿色隔离网。委托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敖江流域(连江段)“美丽河湖”方案,进一步推进敖江水源保护示范区建设。\n山仔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实际上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为此,福州市生态环境局特别成立了敖江水源保护工作站暨山仔水库富营养化研究中心,多年来持续开展山仔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根据研究中心指导的工作方案,山仔库区辖区的小沧乡积极作为,采取多项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禁止在山仔、塘坂水库内进行围网、网箱养殖,严厉打击电鱼和利用定制网捕鱼等行为;二是采用高效、低耗的物理导流、打捞等技术控制藻类污染。对于少量藻类,利用抽水泵、沙袋过滤等人工清藻方式进行清理。在藻类繁殖期,利用蓝藻清理打捞船定期开展打捞之后排放到岸上进行处理,减轻藻体死亡分解引起的藻毒素污染。\n齐抓共管,构建水源生态保护屏障\n2017年,山仔水库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重要湿地保护名录。塘坂水库周边坐落有连江贵安省级森林公园,山仔水库周边畲族村寨和畲族百姓种植的原生态农产品,有力促进了当地绿色经济和乡村振兴的发展。\n海洋渔业部门还每年在山仔和塘坂库区投放生态鱼苗约100万尾,小沧乡和潘渡镇分别对库区内发现的定置网及时进行清理,保障生态鱼生长,有效抑制库区蓝藻爆发,发挥生态鱼净化水体功能。\n此外,全县重视清理库漂垃圾。连江县山仔水利枢纽调度中心每年投入100万元,委托有资质的队伍对山仔库区进行常态化的打捞清理和集中处理,确保库区整洁,保证水质安全。\n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的敖江,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鱼翔浅底、白鹭翩飞,两岸青山含黛、绿荫掩映,已经形成了以水为体、以河为脉、以绿为魂的美丽画廊,敖江水源地纯净的原水也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千家万户,造福人民。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4/05B/res01_attpic_brief.jpg图为敖江水源地下游湿地公园。
2022/1/4第05版:攻坚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5B/2022010405B_pdf.pdf图片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4/05B/res04_attpic_brief.jpg图为近日航拍的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境内的荻港海螺全封闭式运输廊道。近年来,繁昌区在开展矿山环境整治工作中,积极推进大型物料尽量采用廊道运输以代替公路运输方式,在降低道路运输负荷的同时,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肖本祥摄
2022/1/4第05版:攻坚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5B/2022010405B_pdf.pdf甘肃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取得初步成效补偿资金在涵养水源、水生态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袁艺张亚群吴玉萍甘肃省始终坚持把保护生态作为基础性底线性任务,坚持生态优先、权责对等,深化拓展符合甘肃省情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积极开展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探索以经济激励手段反哺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n2017年、2020年甘肃先后启动实施“渭河干流定西-天水段”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和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对改善渭河、黑河、石羊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发挥出积极作用。同时,有效促成市州、县区政府形成共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工作合力,切实维护交界区域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进一步落实地方水污染防治责任,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推进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积累了经验。\n搭建政策框架,实施差别化资金激励\n甘肃省财政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发改委先后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渭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的通知》,针对渭河流域(定西-天水段)、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重点,明确跨界考核断面和水质考核指标,建立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n渭河流域(定西-天水段)对纳入试点的水质考核断面平均水质及主要水污染物指标进行考核,由水质未达标或享受水质优于控制指标的考核市缴纳补偿金,生态补偿资金采用以月为单位核算、季度通报、年终结算方式。试点期间累计核算生态补偿资金3523.2万元。\n对黑河石羊河流域酒泉、张掖、武威3市所辖相关7个县全年平均水质达标的县区,省财政厅和省生态环境厅对每个县设置最高1000万元奖励标准。根据考核结果,2020、2021年已累计下达5150万元奖励资金。\n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推动政府部门形成合力\n渭河流域(定西-天水段)主要是省生态环境厅负责考核标准设定、跨界河流水质考核断面设置、补偿资金征收规模核算及与省财政厅会商提出资金使用方案;省水利厅负责提供考核断面的水量监测数据;省财政厅负责补偿资金的管理、下达。\n黑河石羊河流域以市级和县级为责任主体,市财政、生态环境、发改、水务等部门组成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推进小组,明确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按照“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原则,结合各自实际,积极磋商探索,签订县区间《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其中民勤县向凉州区政府支付生态补偿资金108万元。在生态补偿工作推进过程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信息共享,建立相互通报机制,进一步深化跨界流域保护和污染防控长效机制。\n此外,相关部门把水质监测结果作为缴纳生态补偿资金的重要依据,加强对生态补偿考核断面的监测、复核。通过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涉及市州将跨界区域污染防控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针对流域跨界区域存在的问题,开展跨界区域水环境质量的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源共同排查和监控,明确了各自的污染防治责任体系。\n统筹资金用途,科学合理使用资金\n渭河流域(定西-天水段)生态补偿资金的30%主要以污染治理项目方式下达考核市,70%以“以奖代补”方式下达工作力度大、水质改善明显的考核市,专项用于渭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沿河排污单位废水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等项目。黑河石羊河流域县人民政府统筹整合奖励资金,通过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质稳定达标。\n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新时期生态环保工作任务的迫切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其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n甘肃省通过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在涵养水源、推进水生态治理、营造安全舒适的水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为进一步落实地方水污染防治责任,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推进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2022/1/3第06版:法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6B/2022010306B_pdf.pdf山西开展环境领域执法专项监督省司法厅6个监督组分赴全省33个市县本报记者高岗栓太原报道根据山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安排部署,近日山西省司法厅组织开展全省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专项监督,6个监督组分赴全省11个设区市及其22个县(市、区)进行实地监督。\n这是机构改革重组后,省司法厅首次开展专项执法监督工作。\n本次专项监督主要针对2020年以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省综改示范区和全省11个设区市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情况,重点对法律法规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情况、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情况、“运动式”“一刀切”执法情况、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保障情况等五方面内容进行监督。\n专项监督期间,共召开座谈会35次,实地查看33个生态环境执法单位,抽查执法案卷22宗,发放调查问卷167份,抽取262名执法人员进行了公共法律知识测试。\n各监督组报告显示,全省生态环境领域在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处罚案卷制作、执法信息化建设、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基层分局在执法主体不适格、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程序未履行、执法事项清单不一致的问题,营造更加公平高效的执法环境。\n山西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已于近期对发现的问题向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进行了书面通报,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2022/1/3第06版:法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3/06B/2022010306B_pdf.pdf新噪声法六大亮点李静云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将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笔者梳理了新法的6个方面亮点,供大家进一步学习参考。\n亮点一\n明确噪声污染内涵,扩大法律适用范围\n首先,重新界定了噪声污染内涵,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明确“指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从而解决部分噪声污染行为在现行法律中存在监管空白的问题。\n没有噪声排放标准产生噪声的领域,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机动车“炸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饲养宠物、餐饮等噪声扰民行为。\n新噪声法针对有些产生噪声的领域没有噪声排放标准的情况,在“超标+扰民”基础上,将“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均界定为噪声污染。\n其次,删除了原法名称中的“环境”二字,因为扰民需要防治的是人为噪声,不是自然环境噪声,新噪声法明确法律规范的对象是人为噪声,不仅不影响对噪声污染防治行为的严格要求,反而更聚焦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的噪声污染。\n新噪声法还将工业噪声扩展到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增加了对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工业设备的管控,并明确环境振动控制标准和措施要求等。\n亮点二\n完善噪声标准体系,科学精准依法治污\n现行噪声标准主要有3项,对新型噪声扰民行为尚没有相应的噪声排放标准。为完善健全噪声标准体系,新噪声法有3个举措:\n首先,明确建设噪声污染防治标准体系。新噪声法明确国家要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建设,并授权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和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并加强标准之间的衔接协调。\n其次,扩大噪声标准的制定主体范围。新噪声法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对于尚未制定国家噪声排放标准的,可以制定地方噪声排放标准;对已经制定国家噪声排放标准的,还可以制定严于国家噪声排放标准的地方噪声排放标准。同时,授权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用地现状,划定本行政区域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n第三,明确制定环境振动控制标准。震动问题因缺乏相关控制标准和制度,造成证据收集困难、管理依据不明,亟待解决。新噪声法明确要求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噪声排放标准以及相关的环境振动控制标准。\n亮点三\n强化噪声源头防控,筑牢污染第一防线\n首先在规划中防控。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修改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城乡区域开发、改造和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土地用途和建设布局,防止、减轻噪声污染。\n其次在布局中防控。要求在确定建设布局时,要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等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在交通干线两侧、工业企业周边等地方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还应当按照规定间隔一定距离,并采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的措施。\n第三,在产品中防控。要求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监管部门,对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工业设备、施工机械、机动车、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民用航空器、机动船舶、电气电子产品、建筑附属设备等产品,在其技术规范或者产品质量标准中规定噪声限值;市场监督管理加强对电梯等特种设备使用时发出的噪声进行监督抽测,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予以配合。\n亮点四\n强化各级政府责任,明确目标考核评价\n一是将噪声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考评,即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细化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范围,使得任务能够得到层层分解落实,从而达到既定的声环境质量目标。\n二是对未完成声环境质量改善规划设定目标的地区以及噪声污染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要会同其他负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实施约谈,要求及时整改,同时情况要向社会公开。\n三是因公路、城市道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排放噪声造成严重污染的,或者因铁路运行排放噪声、民用航空器起降排放噪声等造成严重污染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噪声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和责任认定,并制定噪声污染综合治理方案。\n四是对于未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所在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编制声环境质量改善规划及其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声环境质量。同时,规划及实施方案还要向社会公开。\n亮点五\n分类防控噪声污染,对症下药精准施策\n对工业噪声,增加了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增加了自行监测制度,同时要求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环评;要求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建设单位要对配套建设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并向社会公开。\n对于建筑施工噪声,一是明确施工单位噪声污染防治责任。要求建设单位将噪声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二是明确建设单位自动监测责任,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三是增加了禁止夜间施工的规定,除非是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其他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的抢修、抢险施工作业。四是增加了优先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的要求,工信部会同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部门,要公布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并适时更新。\n对于交通运输噪声,一是基础设施选址要考虑噪声的影响。例如,新建公路、铁路线路的选线设计,要尽量避开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新建民用机场的选址,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距离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二是在基础设施相关工程技术规范中要有噪声污染防治的要求。三是加强对地铁和铁路噪声的防控。四是加强对使用警报器的管理。\n对于社会生活噪声,一是鼓励培养减少噪声产生的良好习惯,日常活动中,要尽量避免产生噪声对周围人员造成干扰。二是预防邻里噪声污染,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场所活动,要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三是预防室内装修噪声,要按照规定限定作业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四是鼓励创建宁静区域,在举行中考、高考时,对可能产生噪声影响的活动,作出时间和区域的限制性规定等。\n亮点六\n聚焦噪声扰民难点,保障安宁和谐环境\n一是禁止广场舞噪声扰民。规定在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活动,要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同时,要求公共场所管理者要规定娱乐、健身等活动的区域、时段、音量,采取设置噪声自动监测和显示设施等措施来加强监督管理。如果违反规定的,首先是说服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对个人可以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处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n二是禁止机动车轰鸣“炸街”扰民。明确禁止驾驶拆除或者损坏消声器、加装排气管等擅自改装的机动车以轰鸣、疾驶等方式造成噪声污染,要求使用机动车音响器材要控制音量。违反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处罚。\n三是禁止酒吧等商业场所噪声扰民。明确要求文化娱乐、体育、餐饮等场所的经营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轻噪声污染,并且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续反复发出高噪声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n以上这三种行为,如果经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持续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或者有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n作者系武汉大学环境法博士,单位系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
2022/1/4第02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2B/2022010402B_pdf.pdf重庆两区县空气质量下滑被约谈约谈会要求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坚决遏制空气质量下滑趋势本报见习记者余常海通讯员刘航程竹青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召开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约谈会,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约谈实施细则(试行)》有关规定,对大渡口区、巫溪县实施约谈。\n优良天数改善情况不客观\n临近2021年12月底,重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重庆大渡口区、巫溪县优良天数同比明显减少,空气质量大幅下滑,重庆大渡口区优良天数293天,同比少28天,优良天数改善情况在重点区域排名倒数第一位;重庆巫溪县优良天数325天,同比少20天,优良天数改善情况在一般区域排名倒数第一位。\n“从日常掌握情况和工作效果看,两区县在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上有较大差距,工作力度不够,问题整改不足,自身空气质量大幅下滑。”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霆在约谈会上通报了环境空气质量问题情况,指出了症结所在。\n根据通报,2021年1月1日-12月29日,大渡口区优良天数293天,同比少28天,臭氧超标24天,优良天数改善情况在重点区域排名倒数第一位,PM2.5、PM10、NO2浓度同比上升8.3%、7.1%和4.7%,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下滑严重。\n巫溪县优良天数325天,同比少21天,优良天数改善情况在一般区域排名倒数第一位;PM10、PM2.5同比上升17.0%和7.1%,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下滑严重。\n记者了解到,为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庆市政府多次召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问题整改会,调度各区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对各区县空气质量每天预报预警、定期通报、每月排名并组织开展全市现场帮扶检查,通报突出问题和重点污染源,提出整改要求;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还多次现场帮扶指导、暗查暗访相关区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n实施约谈抓突出问题\n“今年秋冬季以来两区县空气质量问题明显,既有不利气象条件的因素,也有主观原因。”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邦平在会上指出,对两区县实施约谈的目的,是要大家清醒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目前存在的明显差距,深刻反思,认真剖析,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敢于动真碰硬的勇气整改问题,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及时扭转空气质量下滑趋势。\n王邦平提出要压实责任、全力攻坚,坚决遏止空气质量下滑势头,尤其要抓住季节污染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争抢更多蓝天;要精准施策、立即整改,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重点围绕城市扬尘、露天焚烧、烟花爆竹燃放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面排查,精准科学依法制定整改方案,尤其严禁不问青红皂白搞“一刀切”。\n约谈会要求,两区县应把握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坚决遏制辖区空气质量下滑趋势。同时,两区县应科学制定整改方案,在约谈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方案报送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当地门户网站及时公开整改方案及整改完成情况,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n大渡口区、巫溪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表示诚恳接受约谈,将正视问题,举一反三,完善机制,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2022/1/4第02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2B/2022010402B_pdf.pdf坚决守好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探访陕西延安新冠疫情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本报通讯员郑鹏记者肖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冠肺炎医学观察点、核酸采集点和医疗机构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物和废水,处理好它们可以说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日前,记者跟随陕西省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曹秀娟探访了医疗废物、废水处置全过程。\n医疗废物处理全封闭\n第一站,记者来到了和乐童心苑酒店新冠肺炎医学观察点的废物收集处,记者注意到每个医疗废物袋的封口都是环形的,非常特别。\n工作人员对废物封口也非常利索,抓住医疗废物袋口,麻利地向一个方向扭转,仅仅几下,袋口就被扭成了螺旋条状。然后工作人员将扎紧的螺旋条状袋口对折重叠,一手紧紧捏住对折重叠部位,形成了一个圆环,另一手用封扎带套在圆环的底部后用力一拉,将袋口扎紧。然后将医疗废物装箱,再次喷洒消毒后封口。\n观察点负责人高丽鹏说,这种封口方法是处置医疗废物专用的“鹅颈结”。为了保证医疗废物的安全性,他们给隔离点所有的医疗废物都套上了双层的专用袋子,并且将生活废物也按照医疗废物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n接着,记者又来到了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延安市盛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刚进车间,记者就见到消毒人员正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对废物进行消毒,然后将废物用一个方形的推车推进了不锈钢质的类似于酿酒的蒸锅设备当中,随着设备上指示灯的亮起,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流程开始了。\n公司总经理聂振意告诉记者,除了医院、隔离点的医疗废物外,临时核酸采集点产生的棉签、消杀用品等医疗废物也由他们收集后统一处理。刚才看到的情况是将医疗废物通过灭菌车送进了灭菌锅内,然后会进行两次的抽真空,将柜内温度上升到135摄氏度,进行45分钟的高温灭菌。灭菌完成后,设备会进行排气,排出的高温蒸汽也要进行特殊的处理。放气后,他们会对处理过的废物进行粉碎、填埋。\n曹秀娟告诉记者,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收集处置疫情(疑似)医疗废物97.25吨。\n医疗废水处理规范化\n和曹秀娟一起,记者来到了宝塔山医院,在此次疫情期间,该院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在工作人员毕银江的带领下,记者进入了该院的污水处理设备操作间。\n这是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房间,里面安装了几台设备,只能听到机器运转的声音,却见不到污水池。\n毕银江告诉记者,医疗废水主设备采用地下建设方式,在操作间只能看到二氧化氯投加器、曝气风机等设备。医疗废水通过各科室的排水管道后经格栅过滤杂物流向调节池调节水质,然后流向A级生物池、O级生物池,通过曝气充氧利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除去有机物,再到二次沉淀池做泥水分离,最后到消毒池通过二氧化氯投加器,加入过硫酸氢钾消毒粉预处理后排向市政污水管网。\n曹秀娟告诉记者,生态环境部门要求隔离区产生的生活污水从家庭第一次消毒开始,经小区化粪池第二次消毒后排入市政管网。同时要求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和乡镇级以上污水处理厂(站)严格落实消毒灭菌措施,做好第三次消毒杀菌,目前已经安全处置生活污水50万立方米左右。\n在延安市污水处理厂,安全生产部部长任伟告诉记者,疫情防控以来他们根据厂里工艺运行情况,合理调配低峰期和高峰期消毒加药量,要求当班人员按工艺单规范加药,进一步加强出水消毒药剂加药情况检查,确保大肠杆菌不超标,从厂区出水杜绝病毒污染。同时,他们还加强了日常检测指标的检验分析和污水管网巡查力度,有效保障了污水的达标排放。\n主管部门帮扶督查严把关\n延安市生态环境局为确保疫情涉及的医疗废物、废水得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印发了《延安市肺炎疫情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工作应急预案》《延安市疫情防控隔离区(居家隔离)生活废物、污水无害化处置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规定,进一步规范了肺炎疫情医疗废物的应急处置。\n此外,延安市生态环境系统还成立了疫情防控检查指导组,对市、县核酸检测点、隔离小区、医院等机构进行指导督查,督促医疗废物转运、处置单位严格执行《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并对各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产生、转运、贮存、处置过程和医疗废水处理情况进行全面调度和排查,重点强化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去向监督,利用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对医废转运车辆的GPS轨迹监控和处置场所的视频监控,坚决杜绝医疗废物随意流出或倾倒现象发生,确保涉疫医废做到日产日清,规范安全处置。\n延安市生态环境局还持续加强对各隔离区、医疗机构及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周边环境的应急监测,一旦发现有污染物超标,立即启动网格化应急响应措施。
2022/1/5第07版:核与辐射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7B/2022010507B_pdf.pdf无锡加强废旧金属熔炼企业辐射安全监管全面排查与整治,进行规范化管理培训,开展辐射应急演练徐荣近年来,我国出口的金属产品因放射性指标超标而被退回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金属熔炼行业的迅速发展,熔炼企业出现放射性污染事件的风险日益增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属熔炼企业辐射安全监管,防止放射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为切实解决废旧金属熔炼企业入炉前和产品出炉后导致的环境潜在辐射安全隐患的问题,促进熔炼企业健康发展,2021年11月,江苏省无锡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废旧金属熔炼企业执法与服务“三个一”活动:一次全面排查与整治、一次规范化管理培训、一次辐射应急演练。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规范废旧金属熔炼企业辐射安全管理,合力营造放心、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n全面梳理排查隐患,指导企业整改\n无锡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专门成立执法与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由一名分管局长担任组长,并编制下发《废旧金属熔炼企业辐射安全专项执法与服务实施方案》。\n“我们采取市、区联动方式,组织对全市废旧金属熔炼企业进行梳理排查和问诊把脉,全面了解和掌握废旧金属熔炼企业分布和经营情况、管理制度及辐射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等情况。摸清企业放射性监测仪器配备底数、放射性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原料和产品监测登记等基本情况。”无锡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晓飞说。\n随着江苏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的提出,排查中执法人员发现金属熔炼企业正在快速去产能,以寻求转型发展。\n全市金属熔炼企业从2009年的62家骤减到目前的21家,年入炉熔炼近400万吨。这些单位虽然配备了放射性监测仪器,但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门禁式检测系统作为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仍存在系统陈旧、运转不畅等问题,以及部分操作人员未经培训上岗、辐射仪器配备不全、进出登记不规范等问题。\n为此,无锡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将21家单位列入重点监管清单,针对个别企业存在系统陈旧、运转不畅等问题,检查人员现场提出了整改要求。“针对部分企业因技术能力差,尚未熟练掌握辐射检测仪器操作方法等问题,我们现场指导企业规范操作和使用。”无锡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辐射科主任沈燕表示。\n开展法规宣贯和业务培训,严格规范管理\n含放射性物质及放射源的废旧金属不易被识别,往往通过废品回收环节进入不锈钢熔炼领域。2008年以来,江苏省曾发生多起出口不锈钢制品因放射污染遭退货事件,不仅对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对相关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风险隐患。\n为此,无锡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本着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理念,在执法中加强企业服务,积极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规范企业辐射安全管理。\n集中对全市21家金属熔炼企业法人和辐射安全负责人进行法律法规宣贯,重点学习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和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加强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辐射安全监管的通知》《关于下发金属熔炼企业放射性监测技术规范和受放射性污染废旧金属原料或钢材制品处置要求的通知》。\n同时,专门邀请行业专家,就放射性废旧金属的来源及其分析统计、放射性废旧金属进入钢铁生产流程及其影响、中外典型案例和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辐射安全管理要求等辐射安全防护知识进行了培训。\n“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废旧金属熔炼企业辐射监测设备、机构和人员、制度和管理、报告与处理、个人防护,以及主体责任等,要求年入炉30万吨以上的企业必须安装门禁式检测系统,小型熔炼企业必须配备足量便携式放射性监测仪器,做到每批(次)废旧金属原料入炉前有监测数据,有记录台账,有溯源依据。”王晓飞说。\n开展预案修订和应急演练,强化联防联控\n放射性废旧金属进入钢铁生产流程,必将给整个工艺流程带来影响,不仅会给熔炼企业自身及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给熔炼企业内部带来了安全压力和不稳定因素,直接危害炼钢现场工作人员健康,甚至可能给环境和公众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金属熔炼企业辐射安全监管,防止金属熔炼企业放射性污染事件的发生,是一项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迫切任务。\n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加强联动、大力协同,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要求,组织市、区两级对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进一步规范预案的组织体系、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理以及保障措施,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事故的报送程序,做到有备无患,有案可依,有章可循,着力构建全市辐射应急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n2021年11月11日,无锡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江阴市当地政府和环保、公安、卫健委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以废钢入炉前发现异常情况为背景的辐射应急演练。全市21家金属熔炼企业的负责人应邀参加了观摩。“通过演练,强化了环保、公安、卫健与企业之间的应急响应措施和联动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部门协同的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网,提高了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效率,不仅检验了市、区两级与企业的辐射应急预案联动机制,锻炼了应急联动队伍,并且有效提升了辐射事故联防联控应急处置能力。”王晓飞说。\n下一步,无锡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对照排查清单,将废旧金属熔炼企业纳入每年重点辐射安全监管范围,并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确保全市辐射环境安全形势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5/07B/res01_attpic_brief.jpg图为辐射安全监管人员正在对废旧金属熔炼企业废钢进行现场检测。薛世华摄
2022/1/5第01版:一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1B/2022010501B_pdf.pdf汉江“毛细血管”患病了,究竟该怎么治?蒿坪河流域酸性磺水肆意横流,相关整治却依旧“小打小闹”本报记者刘良伟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汉中、安康,在武汉汇入长江,乃长江九大支流之首;同时,它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中心水域,承载着“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使命。\n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这片区域的污染问题及系统整治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中央第三生态环保督察组走进安康市的蒿坪河流域,酸性磺水肆意横流的景象让人倒吸一口凉气。\n这些磺水的源头在哪里?含有什么物质?是否会威胁汉江流域水质?一系列问题等待解答。\n病态的颜色里隐藏着什么秘密?\n蒿坪河是汉江一级支流,年径流量0.255亿立方米,属于国家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游水源涵养区,流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原本应该被悉心呵护的溪流,却因为遭受污染呈现出病态的颜色:褚黄色、棕红色、蓝紫色……\n在当地一位老伯的带领下,督察组成员来到蒿坪河流经的地方,看到眼前景象,大家禁不住地感慨:“周围的石煤矿都关闭这么多年了,沟里的水还是这种颜色,说明这里依然有硫、铁等物质析出,可见当年污染有多么严重。”\n追溯这种颜色的由来,要从蒿坪河流域的资源禀赋说起。\n蒿坪河流经的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等地,是石煤矿集中开采区。石煤矿是一种多金属共生矿,主要用于建材工业或提取金属元素。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采方式粗放,该流域遍布大量废弃矿硐及矿山弃渣,一些区域产生的高浓度酸性磺水,未经有效收集处理直排蒿坪河,给流域水环境安全带来较大风险隐患。走在蒿坪河边可以看到,由于长期冲刷,连溪沟里的石头都变了颜色。\n据当地老百姓反映,矿山开采初期,大家对水里含有的氟化物等对人体的危害没有清晰的认识。“以前吃这个水,水里含有东西,吃得人牙齿不是黄的就是黑的。我爷爷奶奶的牙齿都是黑的。”当地老百姓对污染之害深有体会。\n虽然该区域的石煤矿大多数于2014年前后停产关闭,但污染源长期存在。督察发现,蒿坪河流域范围内存在大量废弃矿渣露天违规堆存点,且防渗措施严重不到位。截至2021年4月,蒿坪河流域范围内仍有95处弃渣堆场,堆存量超过300万立方米,其中41处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占比高达43%。\n下转四版
2022/1/4第08版:产业经济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4/08B/2022010408B_pdf.pdf警惕危废填埋场到期后环境风险整体寿命偏短、在役设施寿命底数不清,亟须完善危废填埋全寿命周期风险防控制度徐亚刘玉强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重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退役费用预提和管理办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危险废物填埋场退役后如何保障稳定运行、环境风险可控日益受到关注。\n填埋是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的主要手段,对防止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危险废物填埋量也持续增长。2018年-2020年,危险废物填埋经营单位数量从82家增长至148家,填埋量从835万吨增长至1058万吨,年均增幅近13%。\n这意味着,对危险废物填埋场建设的需求将持续增大。然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调研发现,我国危险废物填埋场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导致服役寿命偏短。而填埋场寿命到期后,污染屏障功能急剧下降,危险废物毒害组分的渗漏风险骤增,由此导致的长期环境风险不容忽视。\n对此,应未雨绸缪制定对策,完善危险废物填埋全寿命周期风险防控制度,提升填埋技术水平,防控长期环境风险。\n填埋场整体寿命预期偏短\n到期后环境风险骤增\n填埋场寿命是指填埋场从建成至丧失污染阻隔能力所需要的时间,等同于防渗材料HDPE膜的使用寿命。国外研究表明,在危险废物填埋场复杂环境和高强度应力应变条件下,HDPE膜使用寿命约为50年-100年,寿命有限。另一方面,危险废物所含危害组分以重金属等为主,极难降解、危害特性长期存在。因此,填埋场寿命一旦到期,HDPE膜、粘土等工程防渗材料加速劣化,危害组分泄漏风险大增,将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构成长期重大威胁。\n2019年,生态环境部修订发布的《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19)(以下简称《填埋标准》),不仅完善了填埋场设计、施工与质量保证以及废物入场要求,还首次提出了设计寿命期的概念以及退役后废物二次处置等要求,防范填埋全寿命周期环境风险。同期,生态环境部先后组织开展全国危险废物专项治理、全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以填埋场等危险废物处置设施为重点开展系统排查整治,消除了一大批环境安全隐患。\n尽管如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通过长期调研发现,我国填埋场寿命预期仍总体偏短。一是由于工程质量差,体质先天严重不足。部分填埋场选用再生劣质HDPE膜,易破损易老化,加之铺设安装过程不规范,缺乏工程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HDPE膜破损问题严重,平均漏洞密度高达28个/万平方米。二是由于运行管理水平低,带病投运老化快。部分填埋场渗滤液控制不到位,渗滤液产生量大、浓度高、组分复杂;部分填埋场未经预处理直接填埋与HDPE膜不相容的反应性废物(铝灰)、力学稳定性差的废盐,加速HDPE膜等工程材料老化。\n此外,部分填埋场存在选址缺陷,寿命到期后环境风险高。如贵州、云南等地部分填埋场地存在泉眼或裂隙等快渗优先通道;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部分填埋场库底高程低于地下水位,或者毗邻海域、河流等敏感目标。一旦填埋场人工防渗屏障失效后,高浓度有毒有害渗滤液渗漏后将直接进入周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果。除直接风险外,填埋场寿命到期后还面临已填废物的二次处置,突增的处置需求将打破当前危险废物需求与处置供需平衡,造成局部处置能力短缺。\n在役设施寿命底数不清\n退役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n事实上,摸清现役填埋设施的寿命底数,识别寿命到期或即将到期的填埋场,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和应急方案,防控寿命到期后的环境风险。但相关企业极少自主开展填埋场剩余寿命评估,国家层面也未组织开展系统全面的排查评估,尚未掌握在役的近150家经营性填埋设施以及数量更多的企业自建填埋设施的寿命特征。\n同时,相关行业企业对危险废物填埋的长期环境风险和使用寿命缺乏认识,废物一填了之,填埋长期风险控制技术研发投入很少,寿命到期后的风险预防和应急管控科技支撑不足。比如,危险废物填埋设施寿命预测研究较少,预测方法尚不健全,难以据此有效指导风险管控;延寿设计和基于寿命的设计优化研究较少,这也间接导致工程领域设计能力不足,工程建设质量差,设计寿命严重偏短。\n另外,早在2004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就提出重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退役后污染防治及退役基金预提留制度,确定了填埋场全寿命风险防控的法定依据,但配套实施细则长期缺失,相关制度未能贯彻实施;2020年,新《固废法》发布,进一步强化了相关要求。\n为落实新《固废法》要求,《重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退役费用预提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初步明确了填埋场维护期(封场后30年)主体责任,但尚缺少寿命到期后废物二次处置费用、污染场地修复费用等核算依据及管理方法,国家或地方政府可能需为此承担兜底责任风险。\n如何防范在役设施风险\n保障危险废物填埋长期环境安全\n对此,建议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发力。\n一是减量延寿,强化风险源头管控。落实《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通过严格清洁生产审批控制危险废物产生,严格填埋场建设项目审批和填埋场入场有机质含量控制等减少可焚烧减量的危险废物直接填埋,源头减少危险废物填埋量;制定危险废物填埋配套的工程建设、设计、运行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强化监督指导,推动填埋场高水平专业化设计、建设和运行,避免工程质量差导致的带病投产,投产后运行不善导致的加速劣化,延长填埋场寿命。\n二是多措并举,防范在役设施风险。一要开展全面排查评估,识别寿命到期或即将到期、环境隐患大的填埋场,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关停一批,提质改造一批,消除环境污染风险隐患。二要建立寿命到期后填埋废物应急管控与场地修复制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要进一步完善退役预提留及环境责任险制度,特别针对寿命到期或即将到期环境风险大的填埋场,不仅应保障长期维护管理费,还应重点保障寿命到期后的废物二次处置和污染场地修复费用,防范政府为此兜底买单造成的国家财产损失风险。\n三是科技助力,支撑全寿命无害化。加强危险废物填埋全过程可追溯、风险智能研判等智慧填埋技术研发与应用,助力提升填埋行业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加强填埋场延寿相关研究,包括耐老化防渗材料开发和结构设计,支撑危险废物填埋场长期安全服役。加强设计寿命和剩余寿命精准预测技术研发,支撑实现寿命到期填埋场的早期识别,防控寿命到期后泄漏环境风险。加强退役填埋场危险废物低影响挖掘和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4/08B/res01_attpic_brief.jpg某填埋场防渗层破损、渗漏严重,正在进行应急封场。
2022/1/5第06版:说法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6B/2022010506B_pdf.pdf沈阳推进执法帮扶一体化驻厂帮扶诊断问题包容审慎化解问题本报通讯员姚亮2021年,辽宁省沈阳市生态环境系统执法队伍以差异化执法为基础,以侦破大案要案为重点,积极形成“、、严厉打击重大问题”的“执法帮扶一体化”特色模式。\n截至2021年11月,全市共立案1145起,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976份,处罚金额4654.28万元,实施按日计罚两起,查封扣押24起,限产停产4起,移送公安29起。立案数量和处罚决定数较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40%和33%,移送案件较去年同期增加21起,执法力度和效能均得到了显著提高。\n严打环境违法行为\n开展“双打”专项行动\n2021年以来,沈阳市生态环境局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强化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追究衔接,会同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重拳打击跨行政区域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和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以及干扰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等恶性环境违法行为。\n2021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84人(次),检查涉危险废物企业989家(次),发现环境违法行为48起,罚款750.5万元;出动执法人员2793人(次),检查涉自动监测企业1274家(次),发现环境违法行为36起,罚款208.5万元。在危废和自动监测领域“双打”专项行动中,分别移送公安机关11起和4起案件,查处法库县盛鑫鑫润滑油加工厂涉嫌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案、新东方陶瓷有限公司自动监测弄虚作假案等5起典型违法案例。\n自动监控驻厂帮扶\n实行差异化执法\n同时,沈阳加强了红外气体摄像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等新型执法装备的应用,强化自动监控等非现场检查手段,大力提升执法能力。截至2021年底,120个问题已整改117个,整改率97.5%,立案处罚94起,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3起,处罚金额504万元。\n针对重点排污单位积极开展“驻厂帮扶”活动。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精干执法人员组成3个帮扶工作组,分别派驻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帮助企业发现环境问题并积极整改。目前,这3家企业已累计投入整改资金4.55亿元。
2022/1/5第06版:说法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6B/2022010506B_pdf.pdf山东对地下水开采“大起底”紧盯重点区域,限期清理整顿非法开采行为周雁凌董若义“山东省将紧盯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重点区域,全面开展地下水非法开采问题排查,逐一建立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限期清理整顿。”这是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n为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山东省生态环境委员会日前印发实施《山东省非法开采地下水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按照“边排查、边清理、边整顿”原则,在全省范围开展非法开采地下水专项清理整顿。\n违规开采地下水,带来一系列生态损害问题\n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资源属性和生态功能,在保障我国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下水作为山东省重要的供水水源,平均供水量超过总供水量的40%。\n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一些企业和个人不顾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违规开采地下水,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枯竭、地面沉降、水质恶化、海(咸)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危及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近年来,随着水土一体化修复、一体化污染防治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加大了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自2020年起在全国部署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n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管言明介绍,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非法取用水资源作为在山东督察的重点,多次调阅有关材料,开展相关问询,转办了46个涉及非法取用地下水的信访件。\n此外,私采地下咸水问题也已成为沿海地区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重点。\n为加强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生态环境委员会印发了《工作方案》,并于印发之日起,在全省范围开展非法开采地下水专项清理整顿。\n“加强地下水开采清理整顿,将有利于保持地下水位,遏制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加剧的势头。”山东省海洋局副局长王仁堂介绍说。\n摸清取水井底数,排查非法开采行为\n结合山东省取用地下水现状,《工作方案》确定了三方面的清理整顿范围:一是省水利厅已部署开展的山东省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中,已核查登记的地下水取水井中非法取用地下水的;应纳未纳的非法开采的地下水取水井。二是非法开采天然卤水、矿泉水、地热的地下水取水井。三是沿海养殖户私采地下咸水的取水井。\n针对上述三类取用地下水取水井,逐一明确清理整顿任务:一是排查核查登记的地下水取水井情况,结合省水利厅已部署的全省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对已纳入核查登记的地下水取水井,按照水利部统一要求完善问题台账,进一步核实是否按规定办理《取水许可证》,是否按规定进行取水监测计量,是否按规定缴纳水资源税,并深入排查应纳未纳的地下水取水井是否存在非法开采地下水情形。二是排查开采天然卤水、矿泉水、地热情况,全面查清全省开采天然卤水、矿泉水、地热的取水井底数,排查是否按照规定办理《取水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是否存在非法开采地下水问题。三是排查沿海养殖户取用地下咸水情况,对全省沿海养殖户取用地下咸水情况开展摸底排查,全面查清沿海养殖户取用地下咸水取水井底数,建立清单。\n《工作方案》要求,对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省有关部门将组织对各市的清理整顿成果进行抽查,对工作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追责问责。\n发动群众举报,最高奖励50万元\n非法开采地下水违法行为非常隐蔽,有的在车间里,有的在取水设施上方进行了遮盖,有的进行夜间采水。清理整顿专项行动要做到“全覆盖”“大起底”,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n为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鼓励群众积极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线索。“生态环境部门将依据有关规定,对举报非法开采地下水等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线索的给予奖励,对涉及其他部门的举报线索将根据职责予以转办。同时,对收到的问题线索,移交地方核实、予以重点关注,确保举报线索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庄荣盛介绍说。\n2021年9月1日,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山东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规定》,规定明确了实施奖励的生态环境部门根据所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社会影响范围等因素,对举报人进行奖励,最高可给予举报人50万元奖励。\n下一步,山东省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将按照职责,对所牵头的清理整顿问题全过程指导监督。\n为保障清理整顿工作成效,省委、省政府将于2022年下半年针对非法开采地下水问题开展一次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督促各市严格落实《工作方案》要求,扎实推进清理整顿,保护好全省地下水资源。
2022/1/5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3B/2022010503B_pdf.pdf考核方式转变有利于“稳增长”刘瀚斌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同时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笔者认为,这一系列重要表述将对未来节能降碳工作产生重要影响。\n首先,重新定位了国内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作用。由于疫情缓解后,全国经济复苏逐渐加快,电力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仅2021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就同比增长了10%以上。另外,受全球通胀影响,大宗原材料上涨加速,如煤炭、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煤价和电价倒挂严重,火电企业成本压力激增,发电端供给意愿不强,供电一度短缺。而此时的新能源如风电、水电又受风速、来水量不足等自然影响,发电供应补位不足,这对新能源未来如何作为替代能源提出了挑战。\n不可否认,煤电目前仍然稳居我国第一大能源,2019年全国煤电装机高达10.4亿千瓦,占全球总装机一半;当年煤电发电量4.5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比重达63%。而新能源风电、光伏的大规模并网,其出力的间歇性和随机性,以及自然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会较大影响系统电能质量,甚至威胁电网稳定运行。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电力系统整体缺乏优质的灵活性电源,相比抽水蓄能、气电和储能,经灵活性改造之后的煤电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最为经济的调峰电源。短时间减少煤电,对全国电网运行效率甚至设备安全会产生不利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本次会议着重强调“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形成能源互补有效供应的格局。\n其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内涵的改变意味更加注重保障经济“稳增长”。本次会议特别提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许多化石能源的消耗回归“能源使用”的本质,即煤炭、石油、天然气在不做能源使用而作为原材料使用时,不再将其折算成能源纳入能耗双控考核。例如,石化行业会用到很多石油,但并不是作为能源使用,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工艺变成了生活用品,而在之前的测算都是按照“直接燃烧”这一过程折算作为企业的能源消耗。本次会议后,预计这部分的石油消耗可能不再算作能源消耗,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这也与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呼应。作为占比一半的基础能源,只要不是直接燃烧,仅作为清洁利用进入生产流程,便不再纳入能耗考核。\n本次会议还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也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一转变在“双碳”背景下可谓影响深远。近年许多生产重要工业原材料但能耗较高的企业被当地政府“叫停”,如2021年7月,云南省将工业硅产能减产90%,导致下游多个产业受到严重影响,而未来为保障这些关系生产生活的重要原材料行业的正常发展,很可能要建设可再生能源进行能源替代。一旦新增的可再生能源不再计入能耗考核,将对地方生产发展释放出巨大的能源动力,这一转变对于能耗双控红灯预警地区无疑是重大利好,将会是对地方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n第三,本次会议提出推动从“能耗控制”转变为“碳排放控制”,有利于更加聚焦“降碳”目标,符合“双碳”政策对于碳排放监测的工作要求,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识别碳排放的来源和强度。\n早在“十一五”规划时期,我国就建立了“能耗双控”制度,通过设定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目标,极大地促进各地节能减排工作。近五年的能耗总量和强度数据指标都有明显回落,为促进国家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以来全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35%。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能源消耗的控制是不区分能源品种,不论化石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都列入能源控制额度。如各地兴起的新基建类型中,许多信息基础设施的能源使用量大但碳排放量不大,许多企业为了低碳主动优化用能结构较多寻求使用新能源。本次考核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企业追求低碳发展,又不会担忧因为用能额度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从总体上将有利于企业心无旁骛地高质量发展,带动行业甚至整体经济绿色发展。
2022/1/5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3B/2022010503B_pdf.pdf为一线执法监管提供有力抓手江晓琼2021年3月1日起,《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很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填报排污登记表,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这相较于《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作了全面的补充和说明,对证后工作中涉及“登记类”企业的监管盲区、漏洞等治理给予了强而有力的制度支撑。\n此前,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较多家具行业、印刷行业的中小型企业降级为“登记类”进行管理。对于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利好消息,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证后环保成本。但降级为“登记类”的企业污染源面广量大,此前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支撑,监管部门面临不小的压力。\n《条例》的正式施行,对于排污单位、监管执法部门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n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条例》实施后,全面将排污许可证科学化、精细化分类。针对每户排污单位的生产工艺进行判定,精准确定监管等级,使执法部门有充分执法监管依据,并压实了企业的治污主体责任。以上海青浦为例,有些小型企业的环评审批手续虽已豁免,但排污许可分类中属于“登记类”,依据新《条例》,就有了治理抓手,违法乱象得到清理整治。\n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新形势下,排污单位不断加强守法意识,压实守法责任。《条例》中明确了违法成本,增强了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内生动能,积极使用低污染的绿色原料进行源头替代,也增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n2021年,排污许可证监管工作全面启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在执法工作中,依据新《条例》,面向固定污染源单位积极进行解读宣贯。同时,着力帮扶企业解决治理难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针对主观恶意、规避监管等行为予以严惩,将典型案例汇编成册,在一定范围内起到震慑作用。\n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
2022/1/5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3B/2022010503B_pdf.pdf让新能源车走进千家万户睢晓康进入新的一年,不少人有了新的购车需求。以笔者身边的一些亲戚朋友为例,买一辆新能源车是很多人最初的想法,但由于充电问题无法解决等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一辆燃油轿车。\n在国家大力倡导减污降碳的当下,新能源车的优势不必多言,但在普及方面却遇到了不少瓶颈。除了研发续航里程更长的电池外,能够实现更便捷地及时充电或使用共享电池,也是打通新能源车推广堵点的重要方式。\n笔者建议,应加强整体规划,科学设置点位,组建共享充电桩网络系统,并借助导航系统方便新能源车快速找到充电车位。可建设常速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按市场化运营的方法,让新能源车主自主选择快速充电还是常速充电。方便快捷的服务设施不但可以延伸产业链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将使充电不再是阻挡新能源车普及的拦路虎。\n此外,建议配套新能源车系统共享车载电池。前期可在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部分充电桩的前提下,考虑建设一站式管理的共享电池网络服务系统。加强顶层设计,从厂家生产开始就统一充电接口,使能源动力电池便于安装更换。让新能源车电池维护与租赁成为一个新的业态,车主只负责开车,可以便利地发现附近的共享新能源车辆电源,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换共享电池,全部操作可在几分钟之内完成,让新能源车动力续航系统像燃油车加油一样便利快捷。\n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生态环境局
2022/1/5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3B/2022010503B_pdf.pdf应主动适应能源总量控制考核制度调整刘传义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考核制度,对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范畴。笔者认为,这是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长远做出的科学判断。\n当前,东中西部的发展仍然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较之东部省份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由于自然禀赋等先天原因,中西部地区很多省份的定位就是国家能源基地。由于定位的区别,在考核制度没有调整之前,中西部地区很多省份由于能源总量控制的限制,很多符合地方特点的重大项目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如煤制油项目、风电太阳能项目等。在这次国家做出调整考核制度的决定后,必将有利于区域平衡发展,也有利于一些重大战略项目的发展。\n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刻含义,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不等于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全部一股脑砍掉。而是要杜绝“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其中的关键词是“盲目”。而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正是一以贯之坚持的系统观念的充分体现。\n要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科学、长期、稳定发展是基础的保证。调整考核制度,正是立足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致力于国家经济能够稳步提升而做出的科学决策。不容置疑的是,只有国家工业门类齐整、经济基础稳固,才能确保国家全方位的安全,也才能谈得上伟大梦想的实现。\n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深刻理解能源总量考核制度调整的重大意义,主动适应、主动作为、主动发力,全力推动考核制度改革。\n一是提前预判。虽然新增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但是新增原料用能必然带来污染排放总量的增加。尤其可以预见的是,能源总量考核制度利好中西部很多地区的大项目落实,但这些区域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弱。因此,要加大对相关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力度,督促及时更新、上马适应生产工艺的治污设施,监督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n二是政策引导。适时出台配套调整能源总量考核制度的政策,在区域环评、规划环评等方面予以体现,引导地方和相关行业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上马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型的项目,把相关政策利好用到位。\n三是高度关注。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高度关注考核制度调整的落实情况,引导地方认识到新增原料用能考核制度调整不等于放任“两高”项目肆意上马。在具体落实中一定要继续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并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坚决遏制国家一提调整、地方就一窝蜂上马项目的不良态势,推动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2022/1/5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3B/2022010503B_pdf.pdf兴敬畏生态之风行敬畏生态之实叱狼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n敬畏生态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时刻警惕,细微做起,不能糟蹋破坏,甚至不能干扰打搅。同时,还要怀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忧虑与担心,经常反省相关行为和举措是否会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是否会影响自然环境的原有生态功能。\n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然而,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近日曝光的一批典型案例来看,部分地区对生态环境的敬畏还远远不够,一些工作甚至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相背离。在陕西省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河韩城龙门段干流河道,逾百万立方米固体废物长期违法堆积,黄河干流河道生态环境遭受损害;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城污水排到地下溶洞,纳雍县生活污水长期直排旮旯河,并在旮旯河岸边山体形成多条污水带喷涌而下;萝北县石墨加工企业长期违法侵占林地湿地草地,生态破坏严重……\n这些问题是触目惊心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一些地区无知又无畏,竟置若罔闻、装聋作哑。特别是黄河陕西韩城龙门段长期非法倾倒大量废渣问题,2013年至2018年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10次致函韩城市,但韩城市一直未依法履行属地责任,没有及时制止违法行为。试问属地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去哪里了呢?\n问题是表象,根子还在思想意识上。之所以发生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相关地区政府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上心不重视,甚至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无惧无畏,蛮干妄为。\n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意味着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无论是巩固既有治污攻坚成果,还是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迫切需要把敬畏生态的主流意识根植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坎里,大兴“敬畏生态”之风、大行“敬畏生态”之实,推动全社会对自然生态环境真爱又珍爱。\n敬畏生态,政府要在主导引领上下功夫。无论是规划部署、重大决策,还是日常管理,都要坚守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情,尽最大努力多做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坚决与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作斗争。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要从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高度,权衡轻重,正确抉择。\n敬畏生态,企业要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企业出现环境违法行为,显然是履行治污主体责任不到位造成的,说到底也是企业敬畏生态的意识缺失所导致的。如果企业敬畏生态、敬畏法规,一丝不苟地自觉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自然就会远离违法“高压线”。实践证明,企业以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利益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的任何侥幸都将带来不幸。只有发自肺腑地敬畏生态,与生态为善、与环境为友,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保障企业稳健发展。\n敬畏生态,人人都要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说起环保,谈到绿色,人们往往双手赞同,可是在实际行动中,有些人要么事不关己、避而远之,要么陋习难改、我行我素。对待生态环境言行不一,说明对生态的敬畏感还没有完全融入血脉,还没有形成敬畏生态的行动自觉。笔者认为,敬畏生态就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事、紧迫的事、体现社会责任的事。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律己与律人相结合,一方面,于心于行都不做旁观者、局外人,主动践行低碳生活,坚持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而且通过示范效应,影响和感化更多身边人,推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尊重自然环境的社会新风尚;另一方面,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派、志愿者,不仅拒绝与破坏环境的行径同流合污,而且要敢于举报揭发有损生态环境的各种问题,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2022/1/5第03版:观点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3B/2022010503B_pdf.pdf畅通基层执法队人员流动机制谷亨坚2022年,期待各地进一步畅通基层执法队人员流动机制,给予基层执法队伍更多的前景激励,实现人员精准有序流动,避免出现“年轻人不愿去、去了的留不住、留住了就走不了”的情况。\n消除流动路障,确保新人愿意去。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除极少数特殊岗位外,建议每年拿出一定的空缺岗位直接面向基层执法队,从现有符合条件的基层执法人员中择优选取补充。只要在基层执法队服务期满、业务素质和政治修养等方面表现突出,都有向上级岗位流动的机会,改变新增人员不愿去基层、去一线、被派驻到条件艰苦乡镇的被动局面。\n畅通流动机制,确保来的人员稳得住。建立规范有序的人员流动机制,限定基层在岗服务最低和最高期限,最大程度让有干劲、会干事的人员不用为流动操心。从而彻底解决基层执法人员失调、失活的不稳或超级稳的问题。基层执法队也应有培养年轻干部的担当和责任,帮助每一位新增人员开好头起好步。\n精准流动体系,确保在的人员愿意干。精准、有序的人员流动体系,可以盘活整支执法队伍的动力,让他们能放心去、安心干,激发全体干部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对正处于垂直改革中的环境执法队伍来说,给予基层执法队更多的前景激励比单一的精神鼓励更有效。\n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永嘉分局
2022/1/5第02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2B/2022010502B_pdf.pdf重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经济发展绿色含量不断提高老百姓享有更多生态红利本报见习记者余常海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周年。\n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他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n日月其迈,时盛岁新。两千多天的时间里,重庆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凝聚绿色发展合力,重庆展现出上游意识、上游担当和上游水平,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了示范作用。\n“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上游意识\n“河水越来越干净,我们都喜欢来这里晒太阳。”有暖阳的冬天,重庆巴南的花溪河边,市民唐先生带着孩子来到广场滑旱冰、晒太阳,一边是河水清澈、水草摇曳;一边是欢声笑颜,怡然自得。\n花溪河是长江右岸的一条支流,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花溪河两岸污水严重超排,水质逐步由清变浊,成了黑臭水体,市民怨声载道。\n排查污染源、新建城乡污水管网、改造和修复城区现有污水管网、河流清淤、种植水草……为了让花溪河重回水清岸绿,一系列治理措施在这里展开。巴南区采取PPP模式,总投资35.19亿元,实施花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21年以来,花溪河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及以上标准,有效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n花溪河的“由污转清”是重庆铁腕治污的缩影。\n2016年以来,重庆市委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通过一系列会议和具体部署统筹推进“两地”建设,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益成为重庆大地的主旋律——这是重庆光荣而艰巨的时代责任,也是重庆增强上游意识的迫切要求。\n多年来,重庆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聚焦大气、水、土壤等关键领域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n截至2020年底,重庆42个“十三五”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较2015年提升14.3个百分点。市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比例、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达到100%。2021年1月-11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十四五”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n“摆在压倒性位置”的上游担当\n长江上游第一大江心岛广阳岛,绿意盎然,飞鸟嬉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多年前,这里曾规划建设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项目,山坡被削平,植被遭破坏。\n2017年以来,重庆果断对开发广阳岛“急刹车”,把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建设“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n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重庆下决心守护长江上这一抹绿,全面修复广阳岛生态。\n如今的广阳岛,满眼绿色,生机勃勃。树林里,绿叶映衬着冬日暖阳;湖面上,时有鱼儿跃出水中嬉闹;步道上,游人跑步健身流连拍照;天空中,候鸟自由飞翔……\n广阳岛的生态修复是重庆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经典案例之一。\n近年来,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强化自然保护地有效监管,“绿盾”行动发现自然保护地内需整改问题2029个,已完成整改1826个。\n不仅仅在生态修复上展现出了担当,在对企业的发展上,重庆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维护青山绿水。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下,重庆严格落实产业禁投清单、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坚决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5公里范围内新布局工业园区,将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三高”项目和过剩产能项目挡在门外。\n绿色发展下的“上游水平”\n强调保护,并不是不要发展。重庆市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也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产业智能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绿色含量,让老百姓享有更多生态红利。\n今年,年近七旬的赵宗英搬进了新家。赵宗英的新家是生态搬迁房,位于缙云山脚下的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n生态搬迁是缙云山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缙云山综合整治中,北碚区对生态搬迁户进行集中安置,修新房建社区,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n为做好缙云山整治和生态文明创建的续章,北碚区还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模式)试点工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开发相结合,实现缙云山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n目前,北碚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探索实施EOD模式试点奠定了基础。\n除了在开发模式上下功夫,重庆还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两条腿”走路。积极推动工业绿色化改造,推动火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以生态环境为导向推动经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n重庆市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长江穿城而过。目前,火电在重庆统调电网电力装机中占比超六成,全市全部煤炭需从市外输入,电力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丰都县瞄准“绿电”产业,大力发展各类清洁能源,一批像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这样的“绿电”项目,正发挥着绿色引擎作用,助力三峡库区绿色发展。\n新年新气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重庆市上下一心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重庆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必将越走越宽阔。
2022/1/5第02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2B/2022010502B_pdf.pdf严格疫情防控措施远程指导工作落实陕西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确保疫情防控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本报通讯员胡静自2021年12月9日报告西安市首例本土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后,特别是当月下旬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以来,陕西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采取六项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和业务工作紧张有序开展。\n严格落实防控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利用QQ、微信工作群,线上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全省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及省生态环境厅下发和转发的疫情防控期间相关通知,要求每一位干部同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积极,全力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n学习科学防控知识,增强防范意识。陕西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为确保所属人员掌握必备的防控知识,及时推送《张文宏主编防控手册》《省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下沉社区干部防疫手册》和《规范穿脱防护服》等疫情防控文字及视频资料,引导人员正确认识病毒感染情况,了解相关症状及预防措施,帮助人员树立乐观、合理的应对心态,增强防范意识,做到不恐慌、不传谣。\n从严执行报告制度,确保万无一失。严格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如实汇报个人及当前共同生活的家人疫情防控相关情况,每日下沉、值守应急值班人员到岗及核酸检测情况,所在小区属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重点地区等相关情况,确保组织更深入掌握情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做到万无一失。疫情防控期间,截至目前,报告统计显示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5名下沉党员干部及值守应急值班人员均无异常情况。\n加强自身宣传监督,做好家庭防控。在当地社区封控、管控、防范期间,自行管好自己和家人,做到不出门、不聚会、不聚餐;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严格遵守西安市及各自社区、小区、乡村等所属区域的疫情防控要求和规定,严格落实所属区域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学习冲向抗击一线医护人员及所有坚守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学习各行各业为抗击疫情在行动的逆行者,关注当地疫情,传播正能量,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员和监督员。\n统筹安排业务工作,严格履行职责。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按照省厅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成立各工作组的通知要求,科学统筹、明确分工,采取值班值守、错峰轮流、远程办公等措施,做到工作不断档、不脱节、不误事,高质量完成相关业务工作。对“12369”环保热线投诉,按照要求和程序转给涉及市区办理,并跟踪办理及回复情况,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2021年12月疫情防控以来,全省共受理投诉举报298件,已办结185件,其余按要求时限正在办理中。对自动监测数据异常、污染物排放浓度变化的企业,严格落实电子督办,并实施远程督导,跟踪核查反馈情况,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不误事、不误时。\n2021年12月疫情防控以来,陕西省重点污染源督办工作服务平台数据显示:省内所有与国发软件实施联网的重点企业电子督办累计产生督办662次,目前已核实555次,其余107次正在按督办要求核实中。\n用心帮助服务企业,展示良好形象。西安市受疫情影响后,执法总队为简化企业办事流程,远程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将企业办理自动监控传输卡书面审核,改为远程邮件电子审核,避免了企业办事人员因手续不全多次往返,减少企业、群众办事环节,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12月疫情防控以来,远程处理邮件346封,为企业邮寄传输卡101张。用心回应群众心声,用情架起“连心桥”,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投诉举报办理和为企业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展示了新时代生态环保人心系群众、担当作为的良好形象。
2022/1/5第02版:要闻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5/02B/2022010502B_pdf.pdf图片新闻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5/02B/res01_attpic_brief.jpg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对草坪需求量的增大,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积极引导农民利用荒滩荒坡等闲置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草坪产业,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图为1月3日,新干县界埠镇农民正在坑里村草坪基地采挖草坪准备外销。人民图片网供图
2022/1/6第05版:攻坚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2-01/06/05B/2022010605B_pdf.pdf“把排放减下来,把污染管控住”石家庄全力推进治气攻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本报记者张铭贤通讯员杜英娟蔚蓝的天空,金色的斜阳,绚烂的“排骨云”……2021年12月7日下午,石家庄网友被“排骨状”白云刷屏,以此拍摄的抖音作品点赞量达到6.4万次,网友纷纷调侃“好壮观,满天排骨看馋了”;不少市民也在朋友圈晒出了这一美景。\n当日,石家庄市收获一个优良天。\n“以往秋冬季正是石家庄市重污染天气易发频发时段,随着近年来的治理,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了,像这样的优良天正在变得寻常。”王汝春老人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多年来坚持用照片记录石家庄蓝天的变化。\n进入秋冬季以来,石家庄市围绕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退出全国重点城市排名“后十位”这一目标,坚持用最严格的措施、最精准的管控、最铁腕的执法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全力以赴抓执行、抓落实,推动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n执行严格措施,重点行业提高排放标准\n“要全力以赴把治污减排各项措施不折不扣执行到位、落实到位,把排放减下来,把污染管控住。”2021年11月30日晚,在石家庄市召开的空气质量“退后十”攻坚大会上,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宇骏的讲话掷地有声。\n“石家庄地处太行山东麓,西南至西北区域群山环抱,其地理位置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尤其是秋冬季气象条件不给力,容易形成污染。”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组长王春迎向记者解释,这也意味着,石家庄市要改善秋冬季大气环境质量,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n围绕“把排放减下来”这一目标,2021年10月15日,石家庄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执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要求的通知》,决定对钢铁、水泥、陶瓷、有机化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执行排放特别要求。\n记者通过对比发现,新的排放要求明显提高了。以钢铁行业为例,石家庄市要求钢铁企业烧结机头工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为5毫克/立方米、15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这比河北省《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中的排放限值10、35、50毫克/立方米,再次收严了50%、57%、30%。\n同时,石家庄市明确提出,将这一排放特别要求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由行政审批部门及时变更相关企业排污许可证,按照特别排放要求进行排污许可管理。\n抓大不放小,在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减排的同时,石家庄市还对城市扬尘污染、露天焚烧、餐饮油烟、异味污染等开展专项治理。\n减少渣土车遗撒和尾气污染,石家庄市首次采用无噪声、零排放的新能源渣土车队清运建筑垃圾。\n坚决治理异味污染,石家庄市充分运用VOCs走航监测车,对重点区域开展监测分析,“揪出”污染源头。\n严防露天焚烧,石家庄市利用秸秆禁烧视频监控和红外报警系统,实行全天候监控,第一时间处理污染事件、第一时间查处违法行为。\n解决群众身边环境小事,石家庄市完善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办法,组织研发“卫蓝天随手拍”网络举报平台,上线4个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332个,213名举报人受到奖励。\n实施精准管控,全方位织密监管网络\n在全面深入推进减排措施的同时,围绕“把污染管控住”,石家庄市通过改革体制机制织密监管网络,通过智慧环保实施精准靶向管控,确保减排措施落实到位。\n2021年8月份以来,石家庄市对各分局局长全部进行了交流调整。按照《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系统派出分局局长异地任职交流实施办法(试行)》,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系统派出分局主要负责同志应当异地交流任职,新提拔担任派出分局主要负责同志实行异地任职,原则上3年进行交流。与此同时,石家庄市还首次对派出分局执法岗位人员负责地域和分工全部进行了调整。\n提升监管效能,石家庄市相继出台了《网格化监管“1+4”问责机制(试行)》《污染源自动监控第三方运维单位监督制约机制(试行)》《环境违法典型案件曝光工作机制》等文件,全方位加大环境监管的密度、力度、广度、深度,为石家庄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强劲动力。\n在压实监管责任的同时,日前,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实施大气污染管控确保持续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实施意见》。\n《意见》提出,要根据企业、项目实际,开展差异化精准管控,避免“一刀切”“切一刀”等简单操作。在重污染应急响应等重点时段,动态调整管控措施、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确保重点时段空气质量保障有力。\n事实上,科学精准应对污染天气过程是石家庄市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的重中之重。\n王春迎介绍说,“在污染天气应对中,石家庄市充分利用各类在线监测数据,精准发现‘病灶’以及应急减排措施落实不到位问题,开展‘点穴式’执法,既提高了监管效能,又减少了对依法生产、依规排污企业的打扰。”\n说话间,王春迎拿出厚厚一沓监测数据,“进入秋冬季以来,石家庄市共经历了6次污染天气过程。因为实施了精准管控,今年的应对效果比较明显。主要有3个特点,污染峰值明显降低了,污染过程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污染影响范围明显小了,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山前区域。”\n落实铁腕执法,公安、生态环境部门联手惩治违法行为\n11月16日凌晨,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联合执法专班成员刘津涛和同事在赵县范庄镇检查时,发现了一起露天土法炼锌环境违法案件。\n在取缔关停这一违法小作坊的同时,案件移交公安机关侦办。石家庄市公安机关依法对案件进行刑事立案侦查,对6名嫌疑人立案调查。\n这是石家庄市公安、生态环境部门联手惩治环境违法行为的一个缩影。\n“2021年10月份以来,石家庄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成立公安环保联合执法专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刘津涛介绍说,此次专项行动持续到年底,执法专班共计出动200个检查组,实行日查夜查、突击检查等方式开展工作,全面建立协作机制,严厉打击涉气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对失职失责人员严肃问责,对典型违法案例实行通报机制。\n记者采访中了解到,2021年11月8日至12月31日,石家庄市公安环保联合执法专班共查处问题682个,移交生态环境部门立案调查119个,移交当地政府处理305个,移交公安机关166个;根据线索,公安行政拘留17人,行政警告42人,行政处罚26人。\n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的同时,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系统还统筹全市执法力量,开展空气质量“退后十”执法攻坚行动。\n“10月份以来,我们从市县两级抽调258名执法骨干,组成11个攻坚执法组和19个夜间交叉执法组,持续开展交叉执法、错时执法。”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执法攻坚行动中,已建立包联分工和常态化夜查机制,以白天严管、晚上严查的方式,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n一系列攻坚举措的落实,推动石家庄市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了持续改善。2021年,石家庄市优良天数240天,同比2020年增加35天,圆满实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退后十”目标。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2-01/06/05B/res01_attpic_brief.jpg

数据更新频率

年度更新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