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的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影视作品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生活娱乐方式,除了小荧幕作品电视剧外,跟随大众文学、艺术鉴赏素养的提升而日渐增长占比的大荧幕作品——电影已成为主流。另一方面,电影作为人类艺术史的第七大艺术,是一种承载着文化输出的精神产品,是反映当下社会文化形态和人们精神意识的重要载体。澳大利亚学者格雷姆·特纳在其著作《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中指出,电影可以参与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如今,电影不仅一种单纯的审美对象和娱乐方式,更是逐渐成为观众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一种社会性实践。
IMDb是一个关于电影、电视节目、演员、导演、制片人、编剧和其他电影制作人员的在线信息平台,提供丰富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信息,包括剧情介绍、演员阵容、制作团队信息、拍摄地点、用户评价、评分等信息,它也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全的电影数据库网站,用户不仅在这里检索搜寻电影信息,还参与电影评分、电影评论活动,留下了异常丰富的影评文本。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分析电影的流行趋势、观众评价及票房表现,还可以用以分析用户的观影偏好和行为模式。
本数据库整合IMDb权威电影平台的全维度信息,包含截至2024年6月的1841万部电影基础数据(含54万部有评论电影),及截至2024年12月底的814万条真实用户评论,并深度关联1265万条电影从业人员全生命周期数据。数据通过四张结构化表(电影基本信息表、评论内容表、人员名单表、人员详情表)实现电影产业全链条覆盖。
数据独特性
- 全栈式产业映射:唯一同时整合影片元数据(票房/技术参数/拍摄地)、用户行为数据(点赞/剧透标记/评分分歧)、从业人员档案(片酬/亲属/职业轨迹)的公开数据库。
- 工业级技术参数:独家收录画面横纵比、声音混合类型等影视工业技术字段(电影基本信息表),为制作技术演进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 深度字段穿透:人员详情表包含27项职业维度(从选角到场务)及16项生物特征(身高/亲属/片酬),建立学界稀缺的全息人物画像库。
数据应用价值
- 学术研究:基于814万条带评分评论训练观众情绪模型;通过片酬/票房/技术参数关联验证电影经济学理论;利用拍摄地/制片国家字段追踪全球化生产网络。
- 商业决策:历史电影技术参数(片长/画面比例)与票房相关性建模;结合片酬、知名作品、亲属行业资源量化艺人商业潜力;通过"是否剧透"字段识别用户内容偏好,优化预告片策略。
本数据库以1841万部电影为骨骼、814万条评论为神经、1265万人员档案为血液,构建出一套完整度极高的公开电影产业知识图谱。无论是研究文化传播规律的学者,还是需要量化决策依据的制片机构,均可通过这套覆盖制作端、消费端、人才端的全量数据,获得传统渠道无法企及的洞察深度与论证力度。
时间区间
本数据涵盖截至2024.6.30的电影,及对应电影截至2024年12月的评论。
数据规模
字段展示
样本数据
电影基本信息表
电影评论内容表
电影人员名单表
电影人员详情表
数据更新频率
年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