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OpenData工业企业专利文本数据

时间区间

1985-2022


字段展示

工业企业专利文本数据
专利类型
专利号
专利文本内容

样本数据

专利类型专利号专利文本内容
发明公布CN101690474A一种植物源溶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源溶剂的制备方法,尤其是以松脂为原料制备农药制剂加 工用溶剂的方法。背景技术 0002 长期以来农药液体制剂生产,广泛使用芳烃类(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极性溶剂(例如N, N-二甲基甲酰胺(DMF)、环己酮等)等,尤其是乳油类剂型(乳油类剂型农药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约占全部农药用有机溶剂的80% ),这些溶剂具有闪点低、易燃易爆及对人和环境毒性高等缺点,而有机溶剂和助剂在农药使用过程中会全部进入环境,仅我国每年用于农药制剂加工并最终随使用进入环境的"三苯"高达20-30万吨,在污染环境的同时,还会损害人体健康。众所周知,芳烃类溶剂(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强致癌物质,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胎儿先天性缺陷的最大致病源;N, N-二甲基甲酰胺(DMF)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侵入机体,且不易被人体排出,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损害,对人和动物的生殖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作用,并能导致新生儿缺陷。 0003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曾按照毒性、危害性和管理强度递减的顺序将农药用溶剂及其它助剂分成l、 2、 3、 4A、 4B五大类。其中l类是已经被证实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存在危害的,包括一些致癌物质、神经毒素、慢性毒性物质、危害生殖的物质和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如N, N-二甲基甲酰胺、苯胺、四氯化碳、氯仿、二甲基亚砜、三氯乙烯、乙二醇单乙醚、二氯苯等;2类是有必要进行毒性试验的有潜在毒性的助剂,如甲苯、环己酮、二甲苯、苯酚、壬基酚等;3类是一些毒性尚不明确的物质,如维生素E、松节油、D-柠烯、长叶烯、崁烯、N-甲基吡咯烷酮、苯甲酸等;4A类是低风险的,包括惰性物质和那些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如乙酸、豆油、玉米油、白矿油、甘油、油酸等;4B类中有些可能有毒,但是在特定的使用条件下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没有不利的影响,如蒎烯、丙二醇、异丙醇、乙醇、正丁醇等。 0004 绿色化学是指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去避免或减少那些对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毒的副产物。参见:Kidwai M, et al.Green Chemistry : An Innovation Technology 「J」.FoundationsofChemistry, 2005, 7(3) : 269-287 ; Anastas Paul T, et al.Origins, Current Status, andFuture Challenges of Green Chemistry 「J」.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02, 35(9)0005 利用绿色溶剂替代危险有毒的苯类溶剂和极性溶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苯类溶剂替代方面,目前主要是应用闪点稍高的高沸点重芳烃溶剂油(C10-C14),虽然安全性有了提高、对人的毒性有所降低,但因芳烃较难降解,其环保性能还是不高。在现有的文献中,已有报道采用植物油或者其衍生物作为农药溶剂使用,如采用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棉籽油、大豆油甲酯等,但这些油脂均为可食用油,存在与民争食、价格较高等缺点。0006 松脂及其衍生物是我国林产化工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国南方松树面积1600万公顷,每年松脂产量200万吨以上,实际可采量近300万吨。目前,松脂主要用于提炼松香、松节油等产品,年用量100万吨,仍然有IOO万吨以上的富余量。另一方面,全国3000多家林产化工企业,主要进行松脂及其衍生物的深加工应用,松脂加工方法主要是用蒸馏方法将松脂中含有的松香和松节油分离,生产松香和松节油,应用于电子、油墨、合成橡胶、胶粘剂、油漆、食品等行业,少数产品如松节油等在农药制剂中也有应用,但因价格高、溶解性不理想,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0007 D-柠烯为天然植物精油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单环萜烯化合物,化学名称是D-l-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烯,又称苎烯、双戊烯,沸程为175.5〜176.5°C (101.72kPa), 燃点为4『C。是一种溶解性能优良的植物精油,主要来源于芸香科植物等,柑橘、蔬菜等。对人类无致畸、无致癌、无致突变潜在性,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定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并具有杀菌作用。 0008 蒎烯为松节油的主要成分,闪点大于35t:,沸点为155t:。主要来源于松科植物,木犀科植物的干果含量也较高。是合成香料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日化品以及其它工业品的加香。 0009 莰烯的化学名称是2, 2-二甲基-3-亚基降崁烷,来源于多种植物精油,也是桉叶油的主要成分之一,闪点:36°C。 0010 长叶烯的化学名称是十氢-4, 8, 8-三甲基-9-亚甲基-l, 4-亚甲基奧,是从重级松节油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香料,闪点96t:。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松脂制备农药制剂加工用植物源溶剂的方法。001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松树松脂制备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方法,该方法的工艺流程包括: 0013 l)取一定质量的松脂粉碎后加入贮脂池中,脱去水分; 0014 2)将脱水后的松脂加入超声裂解釜中,加入占松脂质量0.2%〜1.0%的催化剂混合,在隔绝空气,超声频率20〜500KHz、输出功率100〜2000W、温度150〜400。C的条件下,超声裂解1〜8小时后,得到裂解液; 0015 3)用3〜6%%液碱水溶液洗涤裂解液使油相不显酸性,静置油水分离,分离出 的油相通过分馏塔分馏,收集80〜26(TC间的馏分; 0016 4)通过水分离器脱水,控制馏分中水的质量百分比^0.4% ; 0017 5)在脱水后的馏分中加入0〜2%质量比的抗氧剂(此处的百分比是以脱水后的馏分和抗氧剂质量之和为100%计算的),混合均匀而配制得到一种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 0018 本发明所述涉及松脂超声裂解所制得的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其组分特征是含有10%〜40%质量比的蒎烯、10%〜45%质量比的0-柠烯、5%〜15%质量比的长叶烯、5%〜15%质量比的莰烯、1%〜15%质量比的脱氢脱羧枞酸、0〜10%质量比的2,6-甲基-2, 4, 6-辛三烯、0〜10%质量比的对伞花烃及0〜2%质量比的抗氧剂。0019 本发明所涉及的松脂可任选马尾松、湿地松、云南松、思茅松、南亚松、油松、华山松、红松、加勒比松、长叶松松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0020 本发明所述的特定催化剂可任选MGG催化裂化催化剂、H4SiW1204。 ^1120硅钨酸(x为1-12)、 H4SiMo1204。 ^1120硅钼酸(x为1-12)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任意组合。0021 本发明所述抗氧剂为2, 6-二叔丁基对甲酚、丁基羟基茴香醚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0022 本发明涉及的超声裂解松树松脂制备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l.本发明制备一种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原料全部来自松树松脂,价格低廉,同时为林产化工产品找到了新的出路;2.本发明采用的超声催化裂解方法工艺简单、裂解条件温和、环保、耗能少、产率高;3.在所述的超声作用以及催化剂作用的条件下,松脂干馏裂解得到萜烯类化合物为主的植物源组分,属绿色环保溶剂,与农药相容性好,溶解度大。4.以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闪点高^45t:(闭口), (二甲苯为25°C),燃点高,不含芳烃类有机溶剂,安全性能好,生产储运使用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23 附图1为本发明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制备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4 请参阅附图,本发明以松脂为原料,制备一种不含芳烃类有机溶剂的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其流程为: 0025 l)取一定质量的松脂粉碎后加入贮脂池中,脱去水分; 0026 2)将脱水后的松脂加入超声裂解釜中,加入占松脂质量0.2%〜1.0%的催化剂混合,在隔绝空气,超声频率20〜500KHz、输出功率100〜2000W、温度150〜400。C的条件下,超声裂解1〜8小时后,得到裂解液; 0027 3)用3〜6%%液碱水溶液洗涤裂解液使油相不显酸性,静置油水分离,分离出 的油相通过分馏塔分馏,收集80〜26(TC间的馏分; 0028 4)通过水分离器脱水,控制馏分中水的质量百分比^0.4% ; 0029 5)在脱水后的馏分中加入0〜2%质量比的抗氧剂(此处的百分比是以脱水后的馏分和抗氧剂质量之和为100%计算的),混合均匀而配制得到一种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 0030 本发明涉及的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含有10%〜40%质量比的蒎烯、10%〜45%质量比的D-柠烯、5%〜15%质量比的长叶烯、5%〜15%质量比的莰烯、1%〜15%质量比的脱氢脱羧枞酸、0〜10%质量比的2, 6-甲基-2, 4, 6-辛三烯、0〜10%质量比的对伞花烃及0〜2%质量比的抗氧剂。 0031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0032 实施例1 : 0033 称取100千克的马尾松松脂,粉碎后加入贮脂池中,脱去水分;将脱水后的松脂与0.5千克MGG催化裂化催化剂混合;在隔绝空气,超声频率100KHz、输出功率500W、温度25(TC的条件下,超声裂解4小时,用10千克的5%液碱水溶液洗涤裂解液,静置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油相通过分馏塔分馏,收集80〜26(TC间的馏分;水分离器脱水(馏分中水的质量百分比0.35%),得到馏分79千克,向馏分中添加0.8千克的抗氧剂2, 6-二叔丁基对甲酚溶解均匀,配制得到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 0034 经检测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组成为含有28%质量比的蒎烯、30%质量比的 D-柠烯、9%质量比的长叶烯、9%质量比的莰烯、10%质量比的脱氢脱羧枞酸、6%质量 比的2, 6-二甲基-2, 4, 6-辛三烯、7%质量比的对-伞花烃、1%质量比的2, 6-二叔丁 基对甲酚。 0035 实施例2 : 0036 称取100千克的马尾松松脂,粉碎后加入贮脂池中,脱去水分;将脱水后的松脂与0.5千克H4SiW12O40xH2O硅钨酸(x为1-12)催化剂混合;在隔绝空气,超声频率100KHz、输出功率500W、温度25(TC的条件下,超声裂解5小时,用15千克的3%液碱水溶液洗涤裂解液,静置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油相通过分馏塔分馏,收集80〜26(TC间的馏分;水分离器脱水(馏分中水的质量百分比0.35%),得到馏分80千克,向馏分中添加0.81千克的抗氧剂丁基羟基茴香醚溶解均匀,配制得到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0037 经检测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组成为含有31%质量比的蒎烯、29%质量比的D-柠烯、7%质量比的长叶烯、12%质量比的莰烯、8%质量比的脱氢脱羧枞酸、7%质量比的2, 6-二甲基-2, 4, 6-辛三烯、5%质量比的对-伞花烃、1%质量比的丁基羟基茴香醚。 0038 实施例3 : 0039 称取100千克的马尾松松脂,粉碎后加入贮脂池中,脱去水分;将脱水后的松脂与0.5千克H4SiMol2O40xH20硅钼酸(x为1-12)催化剂混合;在隔绝空气,超声频率50KHz、输出功率500W、温度25(TC的条件下,超声裂解5小时,用8千克的6%液碱水溶液洗涤裂解液,静置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油相通过分馏塔分馏,收集80〜26(TC间的馏分;水分离器脱水(馏分中水的质量百分比0.35%),得到馏分78千克,向馏分中添加0.79千克的抗氧剂丁基羟基茴香醚溶解均匀,配制得到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0040 经检测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组成为含有28%质量比的蒎烯、29%质量比的D-柠烯、10%质量比的长叶烯、7%质量比的莰烯、10%质量比的脱氢脱羧枞酸、6%质量比的2, 6-二甲基-2, 4, 6-辛三烯、9%质量比的对-伞花烃、1%质量比的丁基羟基茴香醚。 0041 实施例4: 0042 称取100千克的湿地松松脂,粉碎后加入贮脂池中,脱去水分;将脱水后的松脂与1千克MGG催化裂化催化剂混合;在隔绝空气,超声频率200KHz、输出功率400W、温度25(TC的条件下,超声裂解3小时,用10千克的5%液碱水溶液洗涤裂解液,静置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油相通过分馏塔分馏,收集80〜26(TC间的馏分;水分离器脱水(馏分中水的质量百分比0.38%),得到馏分82千克,向馏分中添加1.25千克的抗氧剂丁基羟基茴香醚溶解均匀,配制得到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 0043 经检测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组成为含有31%质量比的蒎烯、40%质量比的D-柠烯、6%质量比的长叶烯、5%质量比的莰烯、8%质量比的脱氢脱羧枞酸、5%质量比的2, 6-二甲基-2, 4, 6-辛三烯、3.5%质量比的对-伞花烃、1.5%质量比的丁基羟基茴香醚。 0044 实施例5 : 0045 称取100千克的云南松松脂,粉碎后加入贮脂池中,脱去水分;将脱水后的松脂与0.65千克H4SiMol2O40xH20硅钼酸(x为1-12)催化剂和0.65千克MGG催化裂化催化剂混合;在隔绝空气,超声频率500KHz、输出功率200W、温度22(TC的条件下,超声裂解3小时,用10千克的5%液碱水溶液洗涤裂解液,静置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油相通过分馏塔分馏,收集80〜26(TC间的馏分;水分离器脱水(馏分中水的质量百分比0.34%),得到馏分83千克,向馏分中添加0.84千克的抗氧剂2, 6-二叔丁基对甲酚溶解均匀,配制得到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 0046 经检测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组成为含有34%质量比的蒎烯、38%质量比的 D-柠烯、5%质量比的长叶烯、4%质量比的莰烯、9%质量比的脱氢脱羧枞酸、4%质量 比的2, 6-二甲基-2, 4, 6-辛三烯、5%质量比的对-伞花烃、1%质量比的2, 6-二叔丁 基对甲酚。 0047 实施例6 : 0048 称取100千克的南亚松松脂,粉碎后加入贮脂池中,脱去水分;将脱水后的松脂与0.3千克H4SiW12O40xH2O硅钨酸(x为1-12)催化剂混合;在隔绝空气,超声频率200KHz、输出功率400W、温度30(TC的条件下,超声裂解6小时,用10千克的5%液碱水溶液洗涤裂解液,静置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油相通过分馏塔分馏,收集80〜26(TC间的馏分;水分离器脱水(馏分中水的质量百分比0.39%),得到馏分79千克,向馏分中添加0.4千克的抗氧剂丁基羟基茴香醚溶解和0.4千克2, 6-二叔丁基对甲酚均匀,配制得到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 0049 经检测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组成为含有29%质量比的蒎烯、26%质量比的D-柠烯、9%质量比的长叶烯、8%质量比的莰烯、12%质量比的脱氢脱羧枞酸、7%质量比的2, 6-二甲基-2, 4, 6-辛三烯、8%质量比的对-伞花烃、0.5%质量比的丁基羟基茴香醚、0.5%质量比的2, 6-二叔丁基对甲酚。0050 实施例7 : 0051 称取100千克的南亚松松脂,粉碎后加入贮脂池中,脱去水分;将脱水后的松脂与0.3千克H4SiW12O40xH2O硅钨酸(x为1-12)催化剂混合;在隔绝空气,超声频率20KHz、输出功率2000W、温度40(TC的条件下,超声裂解6小时,用15千克的3%液碱水溶液洗涤裂解液,静置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油相通过分馏塔分馏,收集80〜26(TC间的馏分;水分离器脱水(馏分中水的质量百分比0.39%),得到馏分78千克,向馏分中添加0.4千克的抗氧剂丁基羟基茴香醚溶解和0.4千克2, 6-二叔丁基对甲酚均匀,配制得到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 0052 经检测植物源绿色环保溶剂的组成为含有27%质量比的蒎烯、29%质量比的D-柠烯、10%质量比的长叶烯、8%质量比的莰烯、11%质量比的脱氢脱羧枞酸、6%质量比的2, 6-二甲基-2, 4, 6-辛三烯、8%质量比的对-伞花烃、0.5%质量比的丁基羟基茴香醚、0.5%质量比的2, 6-二叔丁基对甲酚。
发明公布CN101690475A虱螨脲多重乳状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虱螨脲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虱螨脲, 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化学名称:N-[[2, 5-二氯-4-(1, 1, 2, 3,3, 3-六氟丙氧基)苯基氨基]羧基]-2, 6-二氟苯甲酰胺,属苯甲酰脲类杀虫、杀螨剂,是几丁质合成的抑制剂,主要用于防治蔬菜、棉花、玉米、果树等的鳞翅目类幼虫,如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小菜蛾、棉铃虫、瓜绢螟、蓟马、锈螨、柑橘潜叶蛾、飞虱等害虫,也可作为卫生用药,还可用于防治如牛等动物的害虫。虱螨脲具有独特的杀虫机理:抑制昆虫蜕皮,杀虫、杀卵效果好。害虫吃了喷施有虱螨脲的作物,2小时后停止取食,2〜3天进入死虫高峰。虱螨脲具有杀虫杀卵,杀大、小幼虫;持效期14天;渗透性强,正面喷药,背面死虫、死卵;耐雨水冲刷,喷药15分钟后下雨不 影响药效等优点。另外,虱螨脲还具有低毒的特点,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0003 但是,目前虱螨脲只有乳油一种单一剂型。众所周知,乳油产品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使用农药固体原药的液体制剂更是多使用芳烃类等有机溶剂作为溶解介质,品种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醇等,这些溶剂具有闪点低、易燃易爆及对人和环境毒性高等缺点,而且在农药使用过程中会全部进入环境,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同时,还会损害人体健康。1992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在农药制剂中禁用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的规定,此后,欧洲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规定;截止到2006年2月,我国台湾地区农业委员会对二甲苯、苯胺、苯、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农药产品中使用的38种有机溶剂进行了限量管理,农药成品中二甲苯、环己酮的含量不能超过10%, 二甲基甲酰胺和甲醇应小于30%,乙苯的含量不能超过2%。因此,以水为基质取代或部分取代有机溶剂和应用植物源溶剂取代芳烃类有机溶剂成为环保型农药制剂的发展趋势。0004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对环境友好的虱螨脲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环境友好的虱螨脲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0006 多重乳状液是一种"在乳状液的分散相微滴中,有另一种分散相分布其中的复合体系",其中,水包油包水(W/0/W)型多重乳状液是指"油滴里含有一个或更多的水滴"的体系,其特点是三相共存互不作用、缓释功能、包裹作用,多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等行业,在农药领域未见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经过大量研究和实验发现,在一定条件和步骤下,虱螨脲无需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即可被配制成稳定的多重乳状液,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虱螨脲多重乳状液的方法,其步骤包括:l)制作油相:将虱螨脲原药、溶剂、HLB值小于或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溶解完全,形成油相;2)制作水相一:将增稠剂、抗冻剂 4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用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4.0〜5.0,得到水相一;3)制作水相二:将HLB值大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按照虱螨脲W/O/W多重乳状液的各成分比例计算出的需水总量,减去水相一中的水量)混合均匀,用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4.5〜5.5,得到水相二;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4000〜10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剪切乳化20〜30分钟,形成液珠粒径约1 P m的W/0液体微胶囊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2000〜4000转/分的条件下,将得到的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10〜30分钟,形成液珠粒径在10〜100 ii m的虱螨脲W/0/W多重乳状液。 0007 使用上述方法配成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中,包括虱螨脲2%〜30%、乳化剂2%〜10%、溶剂2%〜25%、助溶剂(抗冻剂)1%〜5%、增稠剂3%〜7%、消泡剂0.1%〜0.5%、 PH调节剂0.008X〜0.012%,余量为水,以上均为质量百分比。0008 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0009 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HLB值小于或等于10和HLB值大于10两种类型。0010 所述HLB值小于或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4)月桂醇醚、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混合物、十聚甘油十油酸酯、失水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失水山梨醇酐三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类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1 所述HLB值大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20)山梨醇单月桂酸酯、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烷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氧基聚氧乙烯醚类、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类、乙二醇聚氧乙烯醚类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2 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硫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磺酸盐、乙氧基化烷基膦酸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 所述溶剂为乙酸乙酯、松香酸乙酯、油酸甲酯、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0014 所述抗冻剂为正辛醇、异辛醇、正丁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0015 所述增稠剂为聚乙烯醇、黄原胶、环糊精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0016 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消泡剂。0017 所述PH调节剂为乳酸。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虱螨脲多重乳状液用水代替了虱螨脲乳油中的大部分有机溶剂,所用溶剂中也不含任何芳烃类溶剂,所使用的乳化剂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对环境更加友好、安全,降低了农药的毒性,提高了生产、贮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0019 另外,W/0/W多重乳状液制备技术及环糊精的微囊包裹作用,使获得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具有优良的贮存稳定性和缓释功能,持效期可延长到20天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多重乳状液是一种"在乳状液的分散相微滴中,有另一种分散相分布其中的复合体系",其中,水包油包水(W/0/W)型多重乳状液是指"油滴里含有一个或更多的水 5滴"的体系,其特点是三相共存互不作用、缓释功能、包裹作用,多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等行业,在农药领域未见使用。 0021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含芳经类有机溶剂的虱螨脲W/0/W多重乳状液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虱螨脲W/0/W多重乳状液的成分包括:虱螨脲2%〜30%、乳化剂2%〜10%、溶剂2%〜25%及水,以上均为质量百分比。 0022 所述虱螨脲W/0/W多重乳状液还包括助溶剂(抗冻剂)1 %〜5 % 、增稠剂3 %〜7%、消泡剂0.1 X〜0.5X和PH调节剂0.008X〜0.012%,前述均为质量百分比。0023 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HLB值小于或等于10和HLB值大于10两种类型。所述HLB值小于或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从聚氧乙烯(4)月桂醇醚、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混合物、十聚甘油十油酸酯、失水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失水山梨醇酐三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类中任选至少一种;所述HLB值大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从聚氧乙烯(20)山梨醇单月桂酸酯、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烷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氧基聚氧乙烯醚类、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类、乙二醇聚氧乙烯醚类中任选至少一种;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从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硫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磺酸盐、乙氧基化烷基膦酸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中任选至少一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成分均具有生物可降解性。0024 所述溶剂任选乙酸乙酯、松香酸乙酯、油酸甲酯、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这些溶剂都不是芳烃类有机溶剂,对环境友好、安全。 0025 所述抗冻剂任选正辛醇、异辛醇、正丁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0026 所述增稠剂任选聚乙烯醇、黄原胶、环糊精(同时也作为一种微胶囊的囊材成膜 材料)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0027 所述消泡剂指有机硅消泡剂。 0028 所述的PH调节剂指乳酸。 0029 上述虱螨脲W/0/W多重乳状液的制备步骤为: 0030 1)制作油相:将虱螨脲原药、溶剂、HLB值小于或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31 2)制作水相一:将增稠剂、抗冻剂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4.0〜5.0,得到水相一 ; 0032 3)制作水相二 :将HLB值大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 (按照虱螨脲w/o/w多重乳状液的各成分比例计算出的需水总量,减去水相一中的水量) 混合均匀,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4.5〜5.5,得到水相二 ; 0033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4000〜10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剪切乳化20〜30分钟,形成液珠粒径约1 y m的W/0液体微胶囊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2000〜4000转/分的条件下,将得到的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10〜30分钟,形成液珠粒径在10〜100 ii m的虱螨脲W/0/W多重乳状液。 0034 本发明虱螨脲W/0/W多重乳状液具有内水相、油相、外水相三相,其中外水相和内水相都可能包含虱螨脲活性成分,油相中则包含有虱螨脲活性成分、溶剂、阴离子或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0035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0036 实施例1 : 0037 制作1000千克2X质量比的虱螨脲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虱螨脲20千克、聚氧乙烯(4)月桂醇醚(HLB值^10)20千克、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HLB值〉10)15千克、聚氧乙烯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10)10千克、乙酸乙酯40千克、N-甲基吡咯烷酮20千克、正辛醇20千克、聚乙烯醇30千克、环糊精20千克、有机硅消泡剂2千克、乳酸(约0.1千克,由于乳酸是作为PH值调节剂使用,因此用量跟水相的酸碱性相关,无法在配制乳状液之前精确用量,以下实施例同)和水802.9千克。0038 制备方法: 0039 l)制作油相:将虱螨脲原药、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聚氧乙烯(4)月桂醇醚、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0040 2)制作水相一:将正辛醇、聚乙烯醇、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4.0,形成水相一; 0041 3)制作水相二:将聚氧乙烯山梨醇单油酸酯、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混合均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4.5,形成水相二; 0042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4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剪切乳化30分钟,形成虱螨脲液体微胶囊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2000转/分的条件下,将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30分钟,形成2%虱螨脲多重乳状液。0043 实施例2 : 0044 制作1000千克2X质量比的虱螨脲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虱螨脲20千克、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 10)20千克、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HLB值〉10)20千克、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HLB值〉10)20千克、松香酸乙酯30千克、N-甲基吡咯烷酮30千克、丙三醇20千克、黄原胶4千克、环糊精30千克、有机硅消泡剂5千克、乳酸(约0.1千克)和水800.9千克。0045 制备方法: 0046 l)制作油相:将虱螨脲原药、松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0047 2)制作水相一:将丙三醇、黄原胶、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5.0,形成水相一 ; 0048 3)制作水相二:将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混合均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5.5,形成水相二; 0049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6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剪切乳化25分钟,形成虱螨脲液体微胶囊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3000转/分的条件下,将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20分钟,形成2%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0050 实施例3 : 0051 制作1000千克5X质量比的虱螨脲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虱螨脲50千 克、聚氧乙烯(4)月桂醇醚(HLB值^10)40千克、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HLB值〉10)20千 克、聚氧乙烯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10)20千克、乙酸乙酯80千克、N-甲基吡咯烷 酮30千克、异辛醇30千克、聚乙烯醇30千克、环糊精35千克、有机硅消泡剂3千克、 乳酸(约0.1千克)和水661.9千克。 0052 制备方法: 0053 l)制作油相:将虱螨脲原药、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聚氧乙烯(4)月桂 醇醚、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54 2)制作水相一:将异辛醇、聚乙烯醇、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 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4.5,形成水相一; 0055 3)制作水相二:将聚氧乙烯山梨醇单油酸酯、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混合 均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5.5,形成水相二; 0056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8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25分钟,形成虱螨脲液体微胶囊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4000转/分的条件下, 将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25分钟,形成5%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 0057 稳定性实验: 0058 分别在54士2t:条件下、0士2t:和-15士2t:条件下,对本实施例的虱螨脲多重乳 状液进行热贮和低温稳定性检验,结果见表l。 0059 表1稳定性试验结果 0060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8</column></row> <table> 0061 备注:o士2t:和-i5士2t:低温稳定性检验是以检验样品恢复至室温后,轻微搅 动试验样品,无可见粒子和油状物作为检验的合格标准。 0062 从表1可知,本实施例制得的虱螨脲W/0/W多重乳状液具有优良的贮存稳定性 0063 请参阅表2,为本实施例虱螨脲多重乳状液对蔬菜甜菜夜蛾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防效: 0064 处理1 : 5%的虱螨脲乳油2000倍, 0065 处理2 : 5%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2000倍, 0066 处理3 :空白对照 0067 表2不同处理防治蔬菜甜菜夜蛾的防效 0068 药后l天 药后5天 药后10天 药后15天 药后20天 处理 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 1 56.8 90.4 88.8 69.0 52.4 2 54.2 92.8 93.5 89.8 85.3 3 2.3 -2.9 -3.4 6.2 5.1 0069 请参阅表3,为本实施例虱螨脲多重乳状液对斜纹夜蛾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防 效: 0070 处理1 : 5%的虱螨脲乳油2000倍, 0071 处理2 : 5%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2000倍, 0072 处理3 :空白对照 0073 表3不同处理防治斜纹夜蛾的防效 0074 药后l天 药后5天 药后10天 药后15天 药后20天 处理 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 1 53.8 89.4 87.8 66.1 50.4 2 56.2 90.8 92.5 90.8 87.3 3 2.5 -4.9 -4.4 -2.2 1.7 0075 通过表2和表3可知,5%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2000倍对蔬菜甜菜夜蛾和斜纹夜 蛾防治持效期可达20天以上,优于同样浓度的乳油。 0076 实施例4 : 0077 制作1000千克5X质量比的虱螨脲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虱螨脲50千 克、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 10)50千克、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HLB值〉10)20 千克、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HLB值〉10)25千克、油酸甲酯50千克、N-甲 基吡咯烷酮60千克、聚乙二醇25千克、黄原胶3千克、环糊精45千克、有机硅消泡剂 2千克、乳酸(约0.1千克)和水669.9千克。 90078 制备方法: 0079 l)制作油相:将虱螨脲原药、油酸甲酯、N-甲基吡咯烷酮、失水山梨醇单油酸 酯、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80 2)制作水相一:将聚乙二醇、黄原胶、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 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5.0,形成水相一; 0081 3)制作水相二:将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 混合均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5.5,形成水相二; 0082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10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20分钟,形成虱螨脲液体微胶囊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4000转/分的条件下, 将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10分钟,形成5%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 0083 实施例5 : 0084 制作1000千克5X质量比的虱螨脲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虱螨脲50千 克、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混合物(HLB值^ 10)50千克、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HLB 值> 10)20千克、蓖麻油聚氧乙烯醚(HLB值〉10)20千克、乙酸乙酯150千克、异辛醇 30千克、聚乙烯醇10千克、环糊精40千克、有机硅消泡剂2千克、乳酸(约0.1千克) 调节PH和水627.9千克。 0085 制备方法: 0086 l)制作油相:将虱螨脲原药、乙酸乙酯、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混合物、乙 氧基化烷基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87 2)制作水相一:将异辛醇、聚乙烯醇、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 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4.0,形成水相一; 0088 3)制作水相二:将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混合均匀, 以乳酸调节pH值至5.5,形成水相二 ; 0089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6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30分钟,形成虱螨脲液体微胶囊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2000转/分的条件下, 将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30分钟,形成5%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 0090 实施例6 : 0091 制作1000千克15X质量比的虱螨脲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虱螨脲150 千克、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 10)40千克、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HLB值> 10)30 千克、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HLB值〉10)30千克、松香酸乙酯100千克、N-甲 基吡咯烷酮50千克、异辛醇30千克、聚乙烯醇10千克、环糊精50千克、有机硅消泡剂 1千克、乳酸(约0.1千克)和水508.9千克。 0092 制备方法: 0093 l)制作油相:将虱螨脲原药、松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失水山梨醇单油 酸酯、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94 2)制作水相一:将异辛醇、黄原胶、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 以乳酸调节pH值至5.0,形成水相一 ; 0095 3)制作水相二:将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 混合均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5.0,形成水相二;0096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7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30分钟,形成虱螨脲液体微胶囊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3000转/分的条件下, 将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20分钟,形成15%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 0097 稳定性实验: 0098 分别在54士2t:条件下、0士2t:和-15士2t:条件下,对本实施例的虱螨脲多重乳 状液进行热贮和低温稳定性检验,结果见表4。 0099 表4稳定性试验结果 0100 贮存温度 贮存14天 贮存30天 贮存90天 贮存180天 54±2°C 虱螨脲分解率 1.6% 热贮稳定性合格 虱螨脲分解率 2.0% 热贮稳定性合格 虱螨脲分解率 2.4% 热贮稳定性合格 虱螨脲分解率 3.0% 热贮稳定性合格 0±2°C (备注)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15±2°C (备注)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0101 备注:o士2t:和-i5士2t:低温稳定性检验是以检验样品恢复至室温后,轻微搅 动试验样品,无可见粒子和油状物作为检验的合格标准。 0102 从表4可知,本实施例制得的虱螨脲W/0/W多重乳状液具有优良的贮存稳定性 0103 请参阅表5,为本实施例虱螨脲多重乳状液对蔬菜甜菜夜蛾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 防效: 0104 处理1 : 5%的虱螨脲乳油2000倍, 0105 处理2: 15%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6000倍, 0106 处理3 :空白对照 0107 表5不同处理防治蔬菜甜菜夜蛾的防效 0108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1</column></row> <table><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2</column></row> <table> 0109 可见,15%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6000倍对蔬菜甜菜夜蛾防治持效期可达20天以 上,优于5%虱螨脲乳油2000倍。 0110 实施例7: 0111 制作1000千克30X质量比的虱螨脲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虱螨脲300 千克、十聚甘油十油酸酯(HLB值^ 10)60千克、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HLB值〉10)25 千克、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HLB值〉10)30千克、乙酸乙酯150千克、N-甲 基吡咯烷酮100千克、异辛醇30千克、黄原胶2千克、环糊精35千克、有机硅消泡剂2 千克、乳酸(约0.1千克)和水265.9千克。 0112 制备方法: 0113 l)制作油相:将虱螨脲原药、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十聚甘油十油酸 酯、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114 2)制作水相一:将异辛醇、聚乙烯醇、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 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4.5,形成水相一; 0115 3)制作水相二:将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 混合均匀,以乳酸调节pH值至5.0,形成水相二; 0116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8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25分钟,形成虱螨脲液体微胶囊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3000转/分的条件下, 将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20分钟,形成30%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 0117 本发明虱螨脲多重乳状液用水代替了虱螨脲乳油中的大部分有机溶剂,所用溶 剂中也不含任何芳烃类溶剂,所使用的乳化剂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对环境更加 友好、安全,降低了农药的毒性,提高了生产、贮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W/0/W多 重乳状液制备技术及环糊精的微囊包裹作用,使获得的虱螨脲多重乳状液具有优良的贮 存稳定性和缓释功能,持效期可延长到20天以上。 0118 本发明的有效成分为虱螨脲,因此可以用于防治蔬菜、棉花、柑橘、苹果、蕃 茄上的甜菜夜蛾、斜纹叶蛾、小菜蛾、菜青虫、潜叶蛾、棉铃虫、锈壁虱等害虫。
发明公布CN101690476A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复配的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复配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水乳剂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的一种环保型农药剂型,由于制剂中所用溶剂比传 统的乳油少得多,对环境危害小,对使用者安全,因此是取代乳油的水性化剂型中的一 种。 0003 茚虫威(Indoxacarb)是杜邦公司新开发的一种恶二嗪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 作用,对各龄期幼虫均有效,并且与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其它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其作 用机理在于通过阻断昆虫神经细胞内的钠离子通道,使神经细胞丧失功能。茚虫威对哺 乳动物、家畜毒性较低,同时对环境中的非靶生物等有益昆虫非常安全,主要用于防治 蔬菜、果树、粮食、棉花等作物上的园艺害虫,尤其是对于鳞翅目害虫有较理想的防治 效果。阿维菌素(Abamectin)是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大环内酯抗生素类化合物,具有 强烈的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阿维菌素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无内吸作用,不能杀 卵,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干扰害虫神经生理活动,剌激释放Y-氨基丁酸,使害虫中央神经 系统信号不断为运动神经元接受,在几小时内迅速麻痹、拒食、缓动或不动从而导致死 亡,广泛用于防治蔬菜、果树等作物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但是,单一药剂的长期使 用往往导致害虫抗药性的提高,增加防治的难度,影响作物的产量。因此,通过使用复 配农药增加药效、降低成本、扩大杀虫谱、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农业工作者的选择。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复配制剂具有增效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巻 叶螟,十字花科小菜蛾等害虫。 0004 —种农药原药制成水乳剂,其粒径会比传统的可湿粉(WP)、悬浮剂(SC)的粒径 更小,药效更好,而且与可湿粉相比,水乳剂在制造、使用中无粉尘,对制造者、使用 者危害小。但是,水乳剂所用溶剂必须不溶于水,而阿维菌素和茚虫威难以溶解在一般 的有机溶剂中,因此,制成水乳剂存在一定难度。 0005 目前尚未有关于阿维菌素和茚虫威的比较稳定的水乳剂出现,有鉴于此,我们 在此提供一种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复配的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稳定的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复配的水乳剂及其 制备方法。 0007 研发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复配的水乳剂配方,其核心问题在于溶剂和表面活性 剂的选择,发明人在以往研发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研究和试验筛选,确定水乳剂 的配方如下:阿维菌素0.1% -20% ;茚虫威0.3%-15%;溶剂5 % -50 % ;表面活性剂 0.1% -20% ; UV-保护剂0.2% -2% ;防冻剂4%-12%;增稠剂0.01%-3%;防霉剂 30.01% -3%;消泡剂0.2% -0.5% ; pH调节剂0X-2X;水:余量;上述物质的百分比为 质量百分比。 0008 作为本发明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复配的水乳剂的一种改进,所述阿维菌素和茚虫 威的复配比以0.5%-15% : 0.5%-10%为好,1.5%-3%: 1%-2%为最好。 0009 所述溶剂都为不溶于水的溶剂,如可以为烷基邻苯二甲酸酯类、亚烷基碳酸酯 类、离子液体类、N-烷基吡咯烷酮类、高沸点芳烃类中的其中一种或其组合。 0010 所述表面活性剂可以为阴离子的磷酸酯类、烷基芳烃磺酸盐类及非离子型表面 活性剂如EO/PO嵌段共聚物、三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类、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类、壬 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其中 一种或其组合。 0011 所述UV-保护剂为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2, 6-叔丁基对甲酚(BHT)。 0012 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乙二醇单烷基醚(如丁 基)、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 所述增稠剂为黄原胶、明胶、淀粉、羟甲基(乙基、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 烷酮、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4 所述防霉剂为苯甲酸钠、甲醛、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山梨酸、2-溴-2-硝基-丙 基-1, 3-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5 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类。 0016 所述pH调节剂为有机及无机酸碱。 001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复配水乳剂的制备 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l)将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原药溶于与水不溶的溶剂中, 并加入UV-保护剂及/或低HLB的(5-7)的表面活性剂得到分散相;2)将高HLB( > 10)的 表面活性剂、抗冻剂、消泡剂、增稠剂、防霉剂与水混合得到连续相;3)在高剪切下, 将分散相加入到连续相中或将连续相加入到分散相中,制得高稳定性的水乳剂;其中, 第1)步和第2)步的顺序可以调整。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复配的水乳剂,选用相对绿色环 保的溶剂,并且在相应的表面活性剂以及其它助剂的配合下,达到了一定的稳定性。在 相同稀释倍数下使用时,其药效与传统的乳油类似,同时避免了乳油中使用的大量有害 溶剂,避免了有害溶剂对环境和使用者健康的不利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水乳剂是利用机械动力剪切体系中的油相和水相混合物,使得油相以极小的液 滴分散在水相中,液相中的表面活性剂及各种助剂使乳液保持稳定。制备水乳剂时, 内含表面活性剂和各种助剂的连续相(水相)均相后,在高速剪切(4000-10000转/分) 下,加入到分散相(油相)中,能制得粒径在0.3-10微米的产品,或者将分散相在高剪切 (5000-10000转/分)的条件下加到连续相中,也能制得同样质量的产品。 0020 由于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原药难以溶解在一般的有机溶剂中,因此首先需要选择 合适的有机溶剂将其制备成油相。经过大量试验的尝试和筛选发现,烷基邻苯二甲酸酯 类、亚烷基碳酸酯类、离子液体类、N-烷基吡咯烷酮类以及它们与高沸点芳烃的混合物 等可适用。 40021 本发明水乳剂的具体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三步:首先,将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原药 溶于与水不溶的上述溶剂中,并加入UV-保护剂及/或低HLB(HLB为5-7)的表面活性 剂得到均匀分散相;然后,将高HLB(HLB〉 IO)的表面活性剂、防冻剂、消泡剂、增稠 剂、防霉剂等与水混合得到均匀连续相;最后,在高剪切下,将分散相缓慢加入到连续 相中或将连续相加入到分散相中,即可制得粒径在0.2-10微米的稳定水乳剂。 0022 上述邻苯二甲酸酯类溶剂可以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二乙酯、二丁酯、丁基苄 基酯等;亚烷基碳酸酯类溶剂可以是碳酸丙烯基、碳酸丁烯基等;离子液体类溶剂中常 用的阳离子有咪唑阳离子、吡啶阳离子、烷基铵阳离子、烷基磷阳离子等,常用的阴离 子有C1—、 Br-、 A1C14—、 BF4-、 PF6-、 CF3S03—、 (CF3S03)2N—等;N-烷基吡咯烷酮类溶 剂可以是N-正辛基吡咯烷酮、N-正十二烷基吡咯烷酮等;高沸点芳烃类溶剂如Solvesso 100、 150、 200等。溶剂在水乳剂中的含量为5%-50%质量比,较好为20%-50%质量 比(视原药的溶解度而异)。 0023 所述表面活性剂可为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或其混合物。适用的阴离子表面活 性剂有三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EO/PO嵌段共聚物的磷酸酯等,适用的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有脂肪醇EO/PO嵌段共聚物(HLB 7-16)、油醇和(或)十六烷醇聚氧乙烯醚 (5-5.5EO)、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单棕榈酸酯、单硬脂酯、单油酸酯等、壬基酚聚氧乙 烯醚(EO 4-2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O 12-40)、聚(12-羟基硬酯酸)聚氧乙烯醚嵌段共 聚物(ABA型)、聚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等。阴离子和非离子混合或阴/非离子 间混合使用或阴/非离子单独使用,使用量为0.1%-20%质量比,较好为0.5%-15%质量 比,最好为2% -8%质量比。 0024 由于阿维菌素对光较敏感,制剂中还需加入UV-保护剂,适用有抗氧剂叔丁基 羟基茴香醚(BHA)、 2, 6-叔丁基对甲酚(BHT)等。UV-保护剂在水乳剂中的含量为 0.2% -2%质量比。 0025 适用于低温稳定的防冻剂有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乙二醇单烷 基醚(如丁基),尿素也适用,防冻剂的使用量在4%-12%质量比之间。 0026 增稠剂可选用黄原胶、明胶、淀粉、羟甲基(乙基、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 烷酮、聚乙烯醇等,粘度最好在100-2000cP间,使得物料能自由流动。增稠剂的用量为 0.01% -3%质量比。 0027 防霉剂可选用苯甲酸钠、甲醛、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山梨酸、2-溴-2-硝基-丙 基-1, 3-二醇等,用量为0.01%-3%质量比。 0028 消泡剂是有机硅类,如聚烷基硅环氧乙烷,使用量在0.2%-0.5%之间。 0029 所述pH调节剂为有机及无机酸碱。 0030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 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 于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0031 实施例1 : 0032 将92%的阿维菌素0.5克、95%的茚虫威15克溶解在含有N-辛基吡咯烷酮和Solvesso 150的22克混合溶剂中,待溶液透明后,加入1克BHT、 2克聚(12-羟基硬脂 酸)聚氧乙烯醚嵌段共聚物乳化成分散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缓慢加入到含 有3克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农乳600#)、 0.3克有机硅类消泡剂、4克乙二醇、0.1克苯 甲酸钠、0.25克黄原胶以及51.85水的连续相(水相)中,加完后继续剪切几分钟。所得 水乳剂粘度为200cP(ROOKFIELD DV-+Pro viscometer 2号转子转速60测得,以下实施例 同),粒径为0.3-5微米(马尔文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得,以下实施例同)。 0033 改变加料方式,将上述的59.5克连续相(水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 加到40.5克分散相中,制得相同质量的水乳剂。 0034 两组样品在0摄氏度存放7天,54摄氏度存放14天后进行稳定性试验,无分 层、析水、浮油等现象出现。 0035 实施例2 : 0036 将92%阿维菌素2.0克、95%茚虫威13克溶解在含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 Solvsso 200的25克混合溶剂中,待原药完全溶解成透明后,在其中加入1克BHA、 1.5 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乳化成分散相(油相),在高剪切 (5000-10000rpm)下,加到含有4克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OP-20, HLB = 16)、 0.3克有机 硅类消泡剂、4克丙二醇、O.l克甲醛、0.25克明胶以及48.85克水组成的连续相中,油相 加完后继续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其粘度为185cP,粒径为0.25-4微米。 0037 改变加料方式,将上述的57.5克连续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加到42.5 克分散相中,加完后再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其粘度为190cP,粒径为0.28-4.2微米。 0038 两组样品在0摄氏度存放7天,54摄氏度存放14天后进行稳定性试验,无分 层、析水、浮油等现象出现。 0039 实施例3 : 0040 将92%阿维菌素5.0克、95X茚虫威ll克溶解在含有JEFFSOLAG 1723(亚烷基 碳酸酯类,由Huntsman公司生产)和Solvesso200的25.5克混合溶剂中,在<60摄氏度 温度下稍加热,使原药完全溶解成透明状后,在其中加入1克BHT、 2.5克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By-125)乳化成分散相(油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 将分散相加到含有3.5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三苯乙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用三乙醇胺中 和,SoprophorFL由Rhdia公司生产)、0.3克有机硅类消泡剂、4克聚乙二醇、0.1克山梨 酸、0.25克聚乙烯醇、l克磷酸以及45.85克水组成的连续相(水相)中,油相加完后继续 高剪切几分钟,制得粘度为175cP、粒径为0.3-4.6微米的水乳剂。 0041 改变加料方式,将上述的55克水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加到45克 分散相中,加完后继续再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其粘度为183cP,粒径为0.32-5.4微米。 0042 两组样品在0摄氏度存放7天,54摄氏度存放14天后进行稳定性试验,无分 层、析水、浮油等现象出现。 0043 实施例4 : 0044 将92%阿维菌素8.0克、95%茚虫威10克溶解在含有正十二烷基吡咯烷酮和 Solvesso150的26.5克混合溶剂中,在< 60摄氏度温度下稍加热使原药完全溶解成透明状 后,在其中加入1克BHT,使其完全溶解成分散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将 6分散相加到含有2.5克脂肪醇EO/PO嵌段共聚物与1.5克蓖麻油聚氧乙烯醚(By-130)混合 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2克有机硅消泡剂、4克丙三醇、0.1克2-溴-2-硝基-丙基-l, 3-二醇、0.25克聚乙烯吡咯烷酮、1.5克磷酸以及44.45克水组成的连续相中,加完后继 续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经测试样品粘度为192cP,粒径在0.25-3.7微米。 0045 改变加料方式,将上述的54.5克连续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加到45.5 克分散相中,加完后再继续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样品经检测粘度为190cP,粒径为 0.3-3.9微米。 0046 两组样品在0摄氏度存放7天,54摄氏度存放14天后进行稳定性试验,无分 层、析水、浮油等现象出现。 0047 实施例5 : 0048 将92%阿维菌素10克、95%茚虫威9克溶解在25克C4mim(甲基丁基咪 唑六氟磷酸盐)中,在<60摄氏度温度下稍加热使原药完全溶解成透明状后,在其中加 入1克BHA,使其完全溶解成分散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将分散相加到含 有2克脂肪醇EO/PO嵌段共聚物与1.5克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的混合物、0.3克有机硅消泡 剂、4克乙二醇、O.l克苯甲酸钠、0.25克黄原胶、l克冰醋酸以及45.85克水组成的连续 相中,加完后继续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经测试样品粘度为196cP,粒径在0.22-3.5 微米。 0049 改变加料方式,将上述的55克连续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加到45克分 散相中,加完后再继续剪切几分钟制得相应的水乳剂,其样品经检测粘度为182cP,粒径 为0.25-3.3微米。 0050 两组样品在0摄氏度存放7天,54摄氏度存放14天后进行稳定性试验,无分 层、析水、浮油等现象出现。 0051 实施例6: 0052 将92%阿维菌素12克、95%茚虫威7.0克溶解在含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Solvsso 200的25.4克混合溶剂中,待原药完全溶解成透明后,在其中加入1克BHT、 1.5克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乳化成分散相(油相)。在高剪切 (5000-10000rpm)下,将分散相加到含有3克十二烷醇聚氧乙烯醚、0.3克有机硅消泡剂、 4克乙二醇、0.2克苯并异噻唑啉酮、0.25克淀粉、1克磷酸以及44.35克水组成的连续相 中,油相加完后继续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其粘度为190cP,粒径为0.20-4.5微米。 0053 改变加料方式,将上述的53.1克连续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加到46.9克 分散相中,加完后再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其粘度为210cP,粒径为0.24-5.0微米。 0054 两组样品在0摄氏度存放7天,54摄氏度存放14天后进行稳定性试验,无分 层、析水、浮油等现象出现。 0055 实施例7 : 0056 将92%阿维菌素15克、95%茚虫威3.0克溶解在含有JEFFSOLAG 1723(亚烷 基碳酸酯类,由Huntsman公司生产)和Solvesso200的24.5克混合溶剂中,在<60摄氏 度的温度下稍加热,使原药完全溶解成透明状后,在其中加入1克BHA、 2.5克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乳化成分散相(油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将分 散相加到含有3.5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三苯乙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用三乙醇胺中和, 7SoprophorFL由Rhdia公司生产)、0.3克有机硅消泡剂、4克丙二醇、0.1克甲醛、0.25克 黄原胶、1.4克磷酸以及44.45克水组成的连续相(水相)中,油相加完后继续高剪切几分 钟,制得水乳剂,其粘度为185cP,粒径为0.37-4.8微米。 0057 改变加料方式,将上述的54克水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加到46克分散 相中,加完后继续再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其样品粘度为203cP,粒径为0.35-5.5微米。 0058 两组样品在0摄氏度存放7天,54摄氏度存放14天后进行稳定性试验,无分 层、析水、浮油等现象出现。 0059 实施例8 : 0060 将92%阿维菌素20克、95%茚虫威0.5克溶解在25克C4mim(甲 基丁基咪唑三氟甲基磺酸胺盐)和Solvesso150的混合溶剂中,在< 60摄氏度温度下稍加 热,使原药完全溶解成透明状后,在其中加入1克BHT,使其完全溶解成分散相。在高 剪切(5000-10000rpm)下,将分散相加到3克脂肪醇EO/PO嵌段共聚物与2克蓖麻油聚氧 乙烯醚混合物、0.3克有机硅消泡剂、4克丙三醇、O.l克苯甲酸钠、0.25克聚乙烯醇、1 克冰醋酸以及42.85克水组成的连续相中,加完后继续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其粘度 为206cP,粒径在0.21-4.5微米。 0061 改变加料方式,将上述的53.5克连续相在高剪切(5000-10000rpm)下加到46.5克 分散相中,加完后再继续剪切几分钟,制得水乳剂,其样品经检测粘度为192cP,粒径为 0.20-3.8微米。 0062 两组样品在0摄氏度存放7天,54摄氏度存放14天后进行稳定性试验,无分 层、析水、浮油等现象出现。 0063 用实施例2制得的水乳剂按有效成分2.5g/亩防治小菜蛾,药后3天的防效为 93.2%,相同含量的乳油配方在相同用药量下的防效为89.4%,两者差异不显著。 0064 用实施例6制得的水乳剂按有效成分2g/亩防治稻纵巻叶螟,药后3天的防效为 95.8%,相同含量的乳油配方在相同用药量下的防效为96.1%,两者之间相差不大。 0065 通过以上实施例可知,根据本发明制得的阿维菌素和茚虫威复配的水乳剂,产 品粒径基本在0.2-10微米以内,且稳定性好。本发明的水乳剂在相同稀释倍数下使用 时,药效与传统的乳油类似,却无需使用乳油中的大量有害溶剂,从而避免了对环境和 使用者健康的不利影响。
发明公布CN101690479A一种甘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热雾剂在甘蔗田防治甘蔗绵蚜及其他甘蔗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热雾剂在国外研究较早,但是发展缓慢,其应用大多数在卫生防疫上。我国从 1965年开始,也先后研制成敌敌畏热雾剂、敌敌畏-马拉硫磷热雾剂品种,用于林业上的 虫害和室内蚊、蝇、臭虫等卫生害虫的防治。当时对剂型、药械和应用技术的要求认识 还不足,也没有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应用试验研究,因而未使这一剂型大面积推广 应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化学工业部的组织下,有南开大学元素所、安徽化工研 究院、安徽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密切配合,相继开发 出粉锈宁热雾剂和速灭灵热雾剂,成功用于橡胶树白粉病和马尾松毛虫的防治。20世纪 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和安徽省森防总站又相继开发出灭蝗灵热雾剂、林清热 雾剂、百病休和克百病热雾剂,为我国科学地研制热雾剂及其应用技术作出了良好的开 端。2000年以后天津久日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也先后开发了毒死蜱热雾剂、阿维菌素热雾 剂、氟硅唑热雾剂、波尔'锰锌热雾剂、灭幼脲热雾剂等几个品种的制剂。 0003 甘蔗是重要的制糖原料之一,是两广一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甘蔗绵 蚜是甘蔗上的重要害虫。若虫和成虫都群集在叶背主脉两侧及叶鞘内侧为害,状如白 絮,致叶片变黄、生长停滞、蔗株矮小,且含糖量下降,制糖时难于结晶。绵蚜分泌的 蜜露,还能引起煤污病,严重影响甘蔗的生长,从而对甘蔗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由于甘蔗生长周期中基本不需要灌溉,故甘蔗一般种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距离水源较 远,且在7月以后甘蔗的生长高度基本都在1.5米以上。传统的施药方法,需要大量的水 来稀释药液,要求达到每片叶子都能接触到药液,且高温高湿有利于甘蔗绵蚜的发生。 这些因素造成传统的施药方法施药工作环境很差,工效很低,人均每天(按工作时间8h 计算)施药3〜5亩。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施药方法的缺点,采用了新型的热雾施药方法, 将传统的原药制备成新剂型,使用特殊的机械提高工效,并使防治效果更好。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杀虫农药配制的热雾剂应用于防治甘蔗病虫害。热雾剂 的施药方法是采用热雾机喷雾的方式。 0006 本发明中使用的制剂由原药、溶剂、助溶剂、助剂组成。其中原药是氧乐果、 敌敌畏、或毒死蜱中的一种;溶剂是三甲苯、DMF、或甲基萘中的一种;助溶剂是柴 油、甲基萘、或大豆油中的一种或几种;助剂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 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或十二烷基苯磺酸f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0007 热雾剂的工作原理是:将农药原药溶解在具有适当闪点和黏度的溶剂中,再添 加其他成分调制成一定规格的制剂。在使用时,不用加水稀释,借助于热雾机,将此 3制剂定量地压送到烟花管内,与高温高速的热气流混合喷入大气中,形成微米级的雾或 烟。在使用时由于小雾滴自己的扩散作用在田间弥散,与作物或害物接触后,迅速粘附 在作物或害物表面。同时由于油剂的性质,使其不易被雨水从作物表面冲洗掉,有利于 药效的发挥。实验统计发现热雾剂雾滴在甘蔗田间有6〜10米的扩散宽度,因此在施药 时不需要象传统施药方法一样每株作物都喷到药液,从而大大提高施药速度。 0008 采用本发明施药方法,防治甘蔗绵蚜试验。工效统计方法采用:喷施一定面积 的田块,记录喷施所用时间,重复5次以上,计算平均值作为工效值。防效试验采用如 下方法:绵蚜成蚜,每处理重复三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分别于处理后lh、 24h调查 棉蚜的数量。不喷药的区域做空白对照,按照下式计算防治效果。 0009 防治效果(% ) = (1-Ta • Cb/Tb • Ca)*100 0010 Ta: 处理区施药后虫口数量 0011 Tb: :处理区施药前虫口数量 0012 ca :对照区施药后虫口数量 0013 cb :对照区施药前虫口数量 0014 经试验证明,本发明采用农药热雾剂的方法用于防治甘蔗绵蚜等甘蔗害虫,使 用过程中不需要加水稀释;施药工效高;防效显著。相比较传统施药方法能节约大量人 力物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实施例1 : 0016 以成品热雾剂为重量100kg计算,将18kg氧乐果、乳化剂5kg烷基酚聚氧乙烯 醚、l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0kgDMF搅拌呈澄清透明溶液后,用甲基萘补足至100kg, 搅拌混合均匀后得成品制剂。用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6HY系列烟雾机喷雾试验。以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8%氧化乐果乳油为防治药剂,采用传统施药方法喷 雾防治。经统计热雾机喷施法和常压喷雾法两种施药方法每亩平均用时分别为3.5min、 152min。防效结果见表1。 0017 表1 18%氧乐果热雾剂与18%氧乐果乳油防治甘蔗棉岈田间试验结果 0018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column></row> <table> 0019 实施例2:3/4页 0020 以成品热雾剂为重量100kg计算,将10kg敌敌畏、乳化剂5kg烷基酚聚氧乙烯 醚、l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0kg三甲苯搅拌呈澄清透明溶液后,用柴油补足至100kg, 搅拌混合均匀后得成品制剂。用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6HY系列烟雾机喷雾试验。以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缉拿乳油(10%高渗敌敌畏乳油)为防治药剂,采用传 统施药方法喷雾防治。经统计热雾机喷施法和常压喷雾法两种施药方法每亩平均用时分 别为3.2min、 145min。 防效结果见表2。 0021 表2 10%敌敌畏热雾剂与10%敌敌畏乳油防治甘蔗棉岈田间试验结果 0022 药剂 稀释 施药后lh 施药后2他 倍数 虫口基数 (头) 虫口数 (头) 防效(%) 虫口数 (头) 防效(%) 10%敌敌畏 乳油 l()OO 275 114 58,5 56 79J 10%敌敌畏 热雾剂 228 43 8U 15 93,5 对照区 318 318 320 0023 实施例3 : 0024 以成品热雾剂为重量100kg计算,将20kg毒死蜱、乳化剂5kg烷基酚聚氧乙烯 醚、l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0kg三甲苯搅拌呈澄清透明溶液后,用柴油补足至100kg, 搅拌混合均匀后得成品制剂。用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6HY系列烟雾机喷雾试验。以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毒死蜱(480g/L高渗敌敌畏乳油)为防治药剂,采用传 统施药方法喷雾防治。经统计热雾机喷施法和常压喷雾法两种施药方法每亩平均用时分 别为4.1min; 161min。 防效结果见表3。 0025 表3 20%毒死蜱热雾剂与480g/L毒死蜱乳油防治甘蔗棉岈田间试验结果 0026 药剂 稀释 倍数 施药后lh 施药后24h 虫口基数 (头) 虫口数 c头) 防效(%) 虫口数 (头) 防效(%) 0027 实施例4 : 0028 以成品热雾剂为重量100kg计算,将18kg氧乐果、乳化剂5kg烷基酚聚氧乙烯 醚、l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0kgDMF搅拌呈澄清透明溶液后,用甲基萘补足至100kg, 搅拌混合均匀后得成品制剂。用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6HY系列烟雾机喷雾试验。以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8kg氧化乐果乳油为防治药剂,采用传统施药方法喷 n一 ol 7- 9 8 7 o 1^2 12 3 ^ 2 8 11 4 ; 3 o o 5 死蜱 毒油死剂区 ffi乳一.t .v- :y ^蜱%热对 4 5雾防治。经统计热雾机喷施法和常压喷雾法两种施药方法每亩平均用时分别为3.2min、 143min。防效结果见表4。 0029 表4 18%氧乐果热雾剂与18%氧乐果乳油防治甘蔗棉岈田间试验结果 0030 药剂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 <table>0032 以成品热雾剂为重量100kg计算,将18kg氧乐果、乳化剂5kg烷基酚聚氧乙烯 醚、l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0kgDMF搅拌呈澄清透明溶液后,用甲基萘补足至100kg, 搅拌混合均匀后得成品制剂。用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6HY系列烟雾机喷雾试验。以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8%氧化乐果乳油为防治药剂,采用传统施药方法喷 雾防治。经统计热雾机喷施法和常压喷雾法两种施药方法每亩平均用时分别为4.0min、 165min。防效结果见表5。 0033 表5 18%氧乐果热雾剂与18%氧乐果乳油防治甘蔗棉岈田间试验结果 0034<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 <table>
发明公布CN101690480A一种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尤其涉及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复配 组合物及其在作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 约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但是每年由于水稻病害的发生危害,减产达20%_40%。稻瘟 病、纹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随着三环唑、稻 瘟灵、多菌灵等常规药剂的长期使用,水稻稻瘟病菌和纹枯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严重, 防治效果下降。由于病菌抗性增强,又导致频繁施药以及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 加剧。因此,急需寻找高效、安全、环保的新型杀菌剂。 0003 稻瘟酰胺(Fenoxanil)是一种新型、高效的酰胺类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和 持效性,通过抑制病菌从附着胞的穿透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侵染,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 剂。稻瘟酰胺具有良好的作物安全性和突出的环境相容性,但是其用药成本高,使用并 不广泛。 000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杀菌剂是一类低毒、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 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细胞色素复合物,阻断病菌线粒 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抑制病菌细胞能量供应,使病菌细胞缺乏能量死亡。此类杀 菌剂包括醚菌酯、嘧菌酯、烯肟菌胺、肟菌酯、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 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和卵菌纲等病菌均有良好的活性,能防治多种作物的 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等病害。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且与其 它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但是,由于作用位点单一,易产生抗药性,在欧洲已有白 粉病菌对嘧菌酯等产生抗性的报道。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菌组合物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组 合物中所包含的活性组分互相有增效作用,能提高防效并有益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 生。 0006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新颖增效杀菌组合物防治水稻多种病害的用 途。 0007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含有稻瘟酰胺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0008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经过对组合物进行联合作用的定量分析,确定最佳比 例,形成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以稻瘟酰胺(A)和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 为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30 : 1〜1 : 5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 的辅助成分。 30009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体为: 0010 醚菌酯(kresoxim-methyl)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新型甲 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与其它常用的杀菌剂 无交互抗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0011 嘧菌酯(Azoxystrobin)是由先正达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的甲氧基丙烯酸酯 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有渗透性和内吸活性,对谷物、蔬菜、果树等 作物安全。 0012 烯肟菌胺(SYP-1620)和烯肟菌酯(Enestroburin)都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农药品种,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对多 种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0013 吡唑醚菌酯是新型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叶片渗透传导作用。 0014 肟菌酯(trifloxystrobin)由德国拜耳开发的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0015 苯醚菌酯是由浙江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新型、高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001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组合物中有效成分A与B较好的质量比例为10 : 1〜 i : 30。 0017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 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或微乳剂,制剂中有 效成分的含量为5% -90%。 0018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溶剂、分散剂、乳化剂、稳定剂、防冻剂、 湿润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 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 验确定。 0019 本发明所描述的产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 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 的浓度。 002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病 害,尤其适用于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 法施用,如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或发烟,其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 化。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l.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 效成分组成,混配后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和 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2.药剂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 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 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 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试 验才能知道。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盆栽 将稻 从而大大地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0023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筛选试验,发现稻瘟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组合对 抗性稻瘟病菌、纹枯病菌等具有显著地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相 加,这从以下生物测定实例可以清楚看出。 0024 生物测定实例1 :稻瘟酰胺与醚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25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稻瘟病菌 0026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 法。选取生长势一致的三叶期水稻苗,每盆2株苗,每个处理选用5盆供试稻苗 瘟病菌在番茄汁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产孢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1乂105个孢子/ mL的悬浮液,均匀地喷雾接种于供试稻苗上,接种后套上黑塑料袋保湿培养24h。接种 24h后,进行药剂处理,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 雾,每盆大约5mL。喷药后,将稻苗置于25t:左右、相对湿度290%的条件下培养,7d 后按照稻瘟病的发病分级标准调查整株叶片的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0027 Z (各级叶片发病数x该级代表值) ~"调查总叶片数x最高级代表值 病情指数= x100 0028 防治效果(%)= 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 x画 对照病情指数 0029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y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 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 (CTC)。 003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X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 相加作用,当CT0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31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供试药剂EC5。) X 100 OO32 理论毒力指数(TTI) = A药剂毒力指数X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 数X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OO33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X 100 0034 测定结果(表l)表明,稻瘟酰胺与醚菌酯的配比在30 : 1〜1 : 50之间时, 对稻瘟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尤其在io : i〜i : 30之间时,共毒系数在150以上。 0035 表1稻瘟酰胺与醚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36 处理 EC50 (u g組)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稻瘟酰胺 0.790 100.0 醚菌酯 O屈 858.7 稻瘟酰胺30 :醚菌酯l 0.501 157.7 124.5 126.7 5<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 <table> 0037 上面实例中的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对稻瘟病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比 为30 : i〜i : 50之间时,同样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详见表2。 0038 表2稻瘟酰胺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39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 <table><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 <table> 0040 生物测定实例2 :稻瘟酰胺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0041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纹枯病菌 0042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蚕豆离体叶片法。将水稻纹枯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5mm的打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选取叶位一致的蚕豆叶片,每处理IO片,浸在配制好的药液中10min,取出晾干,放入铺有保湿纸的培养皿中。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最后将菌丝块倒置接于叶片中央,并于2『C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待对照 充分发病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直径,计算防治效果。0043 、,.,愤,、 对照病斑直径-处理病斑直径 防治效果(%) = ~^-"~- xloo 对照病斑直径 0044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y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0045 表3稻瘟酰胺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0046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 <table><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8</column></row> <table>0047 表3的结果表明,稻瘟酰胺与嘧菌酯的配比在30 : 1〜1 : 50之间时,对水稻 纹枯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尤其在io : i〜i : 30之间时,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 数在165以上。 0048 生物测定实例3 :稻瘟酰胺与烯肟菌胺复配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49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稻曲病菌 0050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菌丝生 长速率法。将稻曲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7mm的 打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分别取配好的药液5mL与定量的75mL 灭菌培养基混合均匀,制成4个含药平板,以等量无菌水与培养基混合为对照。将菌丝 快倒置接于平板中央,并于2『C培养箱内培养。7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 算各处理菌丝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0051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_7 0052 菌丝生长率(%)=(对照组净生长量-处理组净生长量)/对照组净生长 量XIOO 0053 将菌丝生长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y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 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 (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4。 0054 表4稻瘟酰胺与烯肟菌胺复配对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55 处理 EC50 (u g組)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稻瘟酰胺 8.743 100.0 烯肟菌胺 0.068 12857.4 稻瘟酰胺30 :烯肟菌胺i 1.394 627.2 511.5 122.6 稻瘟酰胺20 :烯肟菌胺i 0.875 999.2 707.5 141.2 8<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9</column></row> <table>0056 表4的结果表明,稻瘟酰胺与烯肟菌胺的配比在30 : 1〜1 : 50之间时,对稻 曲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尤其在io : i〜i : 30之间时,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 在160以上。 0057 本发明的杀真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 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和微乳剂。 0058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 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 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 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 所变化。 0059 实施例l: 31%稻瘟酰胺•嘧菌酯悬浮剂 0060 稻瘟酰胺 30% 0061 嘧菌酯 1% 0062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縮合物(润湿剂)10 % 0063 黄原胶(增稠剂) 2% 0064 膨润土(增稠剂) 1% 00S5 农乳600#磷酸酯(分散剂)3 % ooee 丙三醇(抗冻剂) 5% 0067 水 补足至100%。 0068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抗冻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 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31%稻瘟酰胺•嘧菌酯悬浮剂。 0069 本实施例中的嘧菌酯可替换为醚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形成新的实施例。 007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31%稻瘟酰胺•嘧菌酯悬浮剂按200g a丄/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8%和89.7%。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 200ga.i./ha和25X嘧菌酯悬浮剂按20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治 效果分别为74.5%、 87.2%和85.5%、 81.4%。稻瘟酰胺与嘧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 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071 实施例2: 22%稻瘟酰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0072 稻瘟酰胺 20% 0073 醚菌酯 2% 0074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 % 00?5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 0076 白碳黑(填料) 10% 0077 高岭土(填料)补足至100% 0078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 后,即得22%稻瘟酰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0079 本实施例中的醚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肟菌酯、吡唑醚 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形成新的实施例。 008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22%稻瘟酰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按200g 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3.2%和91.1%。 20%稻瘟酰胺悬 浮剂按200g a.i./ha和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按200g 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 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8%、 89.7%和86.3%、 83.2%。稻瘟酰胺与醚菌酯复配后增效 作用明显,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0081 实施例3: 10%稻瘟酰胺•嘧菌酯水乳剂 0082 稻瘟酰胺 5% 0083 嘧菌酯 5% 0084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10% 008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分散剂)5 % OOSS 农乳600# (乳化剂) 5 % 0087 水 补足至100% 0088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 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10%稻瘟酰胺•嘧菌酯水乳剂。 0089 本实施例中的嘧菌酯可替换为醚菌酯、烯肟菌酯、肟菌酯、烯肟菌胺、吡唑醚 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形成新的实施例。 009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10%稻瘟酰胺•嘧菌酯水乳剂按300g a.i./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4.7%和90.4%。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 300ga.i./ha和25X嘧菌酯悬浮剂按30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治 效果分别为74.5%、 87.2%和85.5%、 81.4%。稻瘟酰胺与嘧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100091 实施例4: 28%稻瘟酰胺•烯肟菌酯微乳剂 0092 稻瘟酰胺 4% 0093 烯月亏菌酯 24% 0094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10% 0095 异丙醇(溶剂) 15% OO96 农乳600# (乳化剂) 5 % 0097 农乳1601#(乳化剂) 5% 0098 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3% 0099 水 补足至100% 0100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 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28%稻瘟酰胺•烯肟菌酯微乳剂。 0101 本实施例中的烯肟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胺、吡唑醚 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形成新的实施例。 0102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28%稻瘟酰胺•烯肟菌酯微乳剂按200g a.i./ 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5.9%和91.7%。 20%稻瘟酰胺悬浮剂 按200ga丄/ha和25X烯肟菌酯乳油按20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 治效果分别为74.5%、 90.2%和85.5%、 82.4%。稻瘟酰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 显,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 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03 实施例5: 44%稻瘟酰胺•烯肟菌胺乳油 0104 稻瘟酰胺 4% O105 烯后菌胺 40% owe N-甲基吡咯烷酮(助溶剂)10% 0107 农乳1601#(乳化剂) 5% 01 OS 农乳500# (乳化剂) 5 % 0109 二甲苯(溶剂) 补足至100%。 0110 将活性成分、乳化剂和助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制得 44%稻瘟酰胺•烯肟菌胺乳油。 0111 本实施例中的烯肟菌胺可替换为醚菌酯、嘧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吡唑醚 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形成新的实施例。 0112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稻曲病。44%稻瘟酰胺•烯肟菌胺乳油按200ga丄/ha加水 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5.0%和90.2%。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300g a.i./ha和5X烯肟菌胺乳油按30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 别为73.5%、 89.4%禾卩85.5%、 81.7%。稻瘟酰胺与烯肟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稻 曲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 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13 实施例6: 84%稻瘟酰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0114 稻瘟酰胺 4% 0115 醚菌酯 80%011 e 烷基萘磺酸钠(润湿剂)5 % 0117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 % 011S 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散剂)2 % 0119 硫酸铵(崩解剂) 5% 0120 轻质碳酸钙(填料)补足至100 % 。 0121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 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84%稻瘟酰 胺•醚菌酯水分散性粒剂。 0122 本实施例中的醚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吡唑醚 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形成新的实施例。 0123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84%稻瘟酰胺•醚菌酯水分散性粒剂按100g 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7X禾P 89.1%。 20%稻瘟酰胺悬 浮剂按200g a.i./ha和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按200g 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 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8%、 88.7%和86.3%、 82.2%。稻瘟酰胺与醚菌酯复配后增效 作用明显,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0124 实施例7: 62%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 0125 稻瘟酰胺 2% 0126 醚菌酯 60% 0127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縮合物(润湿剂)10% 0128 黄原胶(增稠剂) 2% 0129 膨润土(增稠剂) 1% 01 SO 农乳600#磷酸酯(分散剂) 3 % 0131 丙三醇(抗冻剂) 5% 0132 水 补足至100%。 0133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抗冻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 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62%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 0134 本实施例中的醚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吡唑醚 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形成新的实施例。 0135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62%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按200ga丄/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7%和88.7%。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 300ga.i./ha和30X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按30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64.8%、 88.7%和86.3%、 82.2%。稻瘟酰胺与醚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 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0136 实施例8: 51%稻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0137 稻瘟酰胺 1% 0138 嘧菌酯 50% 0139 烷基萘磺酸钠(润湿剂)5% 01恥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 % 0141 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散剂)2 % 120"2 硫酸铵(崩解剂) 5% 0"3 轻质碳酸钙(填料)补足至100% 。 0144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 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51%稻瘟酰 胺•嘧菌酯水分散性粒剂。 0145 本实施例中的嘧菌酯可替换为醚菌酯、烯肟菌酯、肟菌酯、烯肟菌胺、吡唑醚 菌酯、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形成新的实施例。 0146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稻曲病。51 %稻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性粒剂按250g a.i./ 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1.5%和88.1%。 20%稻瘟酰胺悬浮 剂按300ga.i./ha和25X嘧菌酯悬浮剂按30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74.5%、 87.2X禾P85.5X、 81.4%。稻瘟酰胺与嘧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 显,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13
发明公布CN101690481A螺螨酯多重乳状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螺螨酯杀虫杀螨剂及其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螺螨酯,又名季酮螨酯,英文通用名为Spirodiclofen,属于新型季酮酸类杀螨 剂,作用机理是抑制害螨体内的脂肪合成,破坏螨虫的能量代谢活动。它对螨卵效果显 著,对幼若螨也有良好的触杀活性,虽然对雌成螨触杀效果不佳,但雌成螨触药后所产 的卵绝大部分不能孵化,死于胚胎后期。螺螨酯是一种高效非内吸性叶面处理杀螨剂, 具有较好的防效和出色的持效性,特别适合应用于防治对现有杀螨剂产生抗性的有害螨 类。 0003 但是,目前在使用农药固体原药的液体制剂中, 一般都需要使用芳烃类等有机 溶剂作为固体原药的溶解介质,品种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醇等,这些溶剂具有 闪点低、易燃易爆及对人和环境毒性高等缺点,而且在农药使用过程中会全部进入环 境,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同时,还会损害人体健康。1992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在农 药制剂中禁用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的规定,此后,欧洲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规 定;截止到2006年2月,我国台湾地区农业委员会对二甲苯、苯胺、苯、四氯化碳、三 氯乙烯等农药产品中使用的38种有机溶剂进行了限量管理,农药成品中二甲苯、环己酮 的含量不能超过10%, 二甲基甲酰胺和甲醇应小于30%,乙苯的含量不能超过2%。因 此,以水为基质取代或部分取代有机溶剂和应用植物源溶剂取代芳烃类有机溶剂成为环 保型农药制剂的发展趋势。 0004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对环境友好的螺螨酯杀虫杀螨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环境友好的螺螨酯杀虫杀螨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6 多重乳状液是一种"在乳状液的分散相微滴中,有另一种分散相分布其中的复 合体系",其中,水包油包水(W/0/W)型多重乳状液是指"油滴里含有一个或更多的水 滴"的体系,其特点是三相共存互不作用、缓释功能、包裹作用,多应用于化妆品、食 品、医药等行业,在农药领域未见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经过大量研究和 实验发现,在一定条件和步骤下,螺螨酯无需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即可被配制成稳定的多 重乳状液,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螺螨酯多重乳状液的方法,其步骤包括:l)制作 油相:将螺螨酯原药、溶剂、HLB值小于或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 性剂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溶解完全,形成油相;2)制作水相一:将增稠剂、抗冻剂及 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用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3〜4,得到水相一;3)制作 水相二:将HLB值大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按照螺螨酯W/0/ W多重乳状液的各成分比例计算出的需水总量,减去水相一中的水量)混合均匀,用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3〜4,得到水相二 ;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4000〜10000转/ 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剪切乳化20〜30分钟,形成液珠粒径约lym 的W/0初级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2000〜4000转/分的条件下,将得到的乳状液加入 水相二,剪切乳化10〜30分钟,形成液珠粒径在10〜100 ii m的螺螨酯W/0/W多重乳 状液。 0007 使用上述方法配成的螺螨酯多重乳状液中,包括螺螨酯5%〜30%、乳化剂 2%〜12%、溶剂10%〜30%、助溶剂(抗冻剂)1%〜5%、增稠剂1%〜5%、消泡剂 0.1 %〜0.5%、 PH调节剂0.004X〜0.006%,余量为水,以上均为质量百分比。 0008 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 0009 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HLB值小于或等于10和HLB值大于10两种类型。 0010 所述HLB值小于或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4)月桂醇醚、脂肪 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混合物、十聚甘油十油酸酯、失水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失水山梨醇 酐三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类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1 所述HLB值大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20)山梨醇单月桂酸酯、环 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烷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氧基聚氧乙烯醚类、蓖 麻油聚氧乙烯醚类、乙二醇聚氧乙烯醚类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2 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乙氧 基化烷基硫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磺酸盐、乙氧基化烷基膦酸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硫 酸盐、烷基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 所述溶剂为a-蒎烯、D-柠檬烯、松香酸甲酯、油酸甲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 上,这些溶剂均为天然植物源溶剂,不含任何芳烃类,对环境友好、安全。其中,D-柠 檬烯为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精油中的一种单环萜烯化合物,化学名称是D-l-甲基-4-(1-甲 基乙烯基)环己烷,是一种溶解性能优良的植物精油,主要来源于芸香科植物等,柑橘、 蔬菜以及很多植物中都含有D-柠檬烯;在工业清洗领域中,已经逐步应用D-柠檬烯替 代混合溶剂配方中的有毒溶剂(如替代二甲苯、氯代物溶剂、氟里昂、氟氯氧化物等)。 a-蒎烯则为松节油的主要成分,主要来源于松科植物,木犀科植物的干果中含量也较 高,a-蒎烯是合成香料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松油醇、芳樟醇以及一些檀香型香 料,也可用于日化品以及其它工业品的加香。 0014 所述抗冻剂为正辛醇、异辛醇、正丁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一种 或一种以上。 0015 所述增稠剂为聚乙烯醇、黄原胶、环糊精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0016 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消泡剂。 0017 所述PH调节剂为醋酸。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螺螨酯多重乳状液用闪点高的植物源溶剂代替了螺螨 酯制剂中的芳烃类有机溶剂,所使用的乳化剂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对环境更加 友好、安全,降低了农药的毒性,提高了生产、贮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0019 另外,W/0/W多重乳状液制备技术使获得的螺螨酯多重乳状液具有优良的贮存 稳定性,植物源溶剂具有的增效作用则使螺螨酯的W/0/W多重乳状液对柑桔红蜘蛛的防 治效果(尤其是速效性方面)要好于悬浮剂和传统的水乳剂制剂产品。 4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多重乳状液是一种"在乳状液的分散相微滴中,有另一种分散相分布其中的复 合体系",其中,水包油包水(W/O/W)型多重乳状液是指"油滴里含有一个或更多的水 滴"的体系,其特点是三相共存互不作用、缓释功能、包裹作用,多应用于化妆品、食 品、医药等行业,在农药领域未见使用。 0021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含芳烃类有机溶剤的螺螨酯W/0/W多重乳状液及其制备方 法,所述螺螨酯W/0/W多重乳状液的成分为:螺螨酯5%〜30%、乳化剂2%〜12%、 溶剂10%〜30%、助溶剂(抗冻剂)1%〜5%、增稠剂1%〜5%、消泡剂0.1%〜0.5%、 PH调节剂0.004X〜0.006%,余量为水,以上均为质量百分比。 0022 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其中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包括HLB值小于或等于10和HLB值大于10两种类型。所述HLB值小于或 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从聚氧乙烯(4)月桂醇醚、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混合 物、十聚甘油十油酸酯、失水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失水山梨醇酐三油酸酯、失水山梨醇 单油酸酯类中任选至少一种;所述HLB值大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从聚氧乙烯(20) 山梨醇单月桂酸酯、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烷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氧基聚氧乙烯醚类、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类、乙二醇聚氧乙烯醚类中任选至少一种;所述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从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硫 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磺酸盐、乙氧基化烷基膦酸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 磺酸盐中任选至少一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成分均具有生物可降解性。 0023 所述溶剂任选ci-蒎烯、D-柠檬烯、松香酸甲酯、油酸甲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 上,这些溶剂均为天然植物源溶剂,不含任何芳烃类有机溶剂,对环境友好、安全。 0024 所述抗冻剂任选正辛醇、异辛醇、正丁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一 种或一种以上。 0025 所述增稠剂任选聚乙烯醇、黄原胶、环糊精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0026 所述消泡剂指有机硅消泡剂。 0027 所述的PH调节剂指醋酸。 0028 上述螺螨酯W/0/W多重乳状液的制备步骤为: 0029 1)制作油相:将螺螨酯原药、溶剂、HLB值小于或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 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30 2)制作水相一:将增稠剂、抗冻剂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用PH调节 剂调节pH值至3〜4,得到水相一; 0031 3)制作水相二 :将HLB值大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 (按照螺螨酯w/o/w多重乳状液的各成分比例计算出的需水总量,减去水相一中的水量) 混合均匀,用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3〜4,得到水相二; 0032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4000〜10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 中,高速剪切乳化20〜30分钟,形成液珠粒径约1 y m的W/0初级乳状液;在均质机转 速2000〜4000转/分的条件下,将得到的乳状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10〜30分钟, 形成液珠粒径在10〜100 ii m的螺螨酯W/0/W多重乳状液。0033 本发明螺螨酯W/0/W多重乳状液具有内水相、油相、外水相三相,其中外水相 和内水相都可能包含螺螨酯活性成分,油相中则包含有螺螨酯活性成分、溶剂、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和HLB(疏水亲油平衡)值小于或等于1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0034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 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 于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0035 实施例1 : 0036 制作1000千克24%质量比的螺螨酯W/0/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螺螨酯 240千克、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 10)50千克、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HLB值> 10)20千克、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HLB值〉10)30千克、a-蔽烯80千克、 D-拧檬烯180千克、异辛醇20千克、聚乙烯醇30千克、环糊精10千克、有机硅消泡剂 2千克、醋酸(约0.05千克,由于醋酸是作为PH值调节剂使用,因此用量跟水相的酸碱 性相关,无法在配制多重乳状液之前精确用量,以下实施例同)和水338千克。 0037 制备方法: 0038 l)制作油相:将螺螨酯原药、a-蒎烯、D-柠檬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烷 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39 2)制作水相一:将异辛醇、聚乙烯醇、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 匀,以醋酸调节pH值至4,形成水相一; 0040 3)制作水相二:将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 混合均匀,以醋酸调节pH值至3.5,形成水相二; 0041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8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25分钟,形成初级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4000转/分的条件下,将乳状液加入 水相二,剪切乳化20分钟,形成24%螺螨酯多重乳状液。 0042 稳定性实验: 0043 分别在54士2t:条件下、0士2t:和-15士2t:条件下,对本实施例的螺螨酯多重乳 状液进行热贮和低温稳定性检验,结果见表l。 0044 表1稳定性试验结果 0045 贮存温度 贮存14天 贮存30天 贮存90天 贮存180天 54±2°C 螺螨酯分解率 1.5% 热贮稳定性合格 螺螨酯分解率 1.8% 热贮稳定性合格 螺螨酯分解率 2.4% 热贮稳定性合格 螺螨酯分解率 3.1% 热贮稳定性合格 6贮存温度 贮存14天 贮存30天 贮存90天 贮存180天 0±2°C (备注)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15±2°C (备注)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恢复至室温合格 0046 备注:o士2t:和-i5士2t:低温稳定性检验是以检验样品恢复至室温后,轻微搅 动试验样品,无可见粒子和油状物作为检验的合格标准。 0047 从表1可知,本实施例制得的螺螨酯W/O/W多重乳状液具有优良的贮存稳定性 0048 请参阅表2,为本实施例螺螨酯多重乳状液对柑桔红蜘蛛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防 效: 0049 处理1 : 24%的螺螨酯悬浮剂4000倍, 0050 处理2 : 24%的螺螨酯水乳剂4000倍, 0051 处理3 : 24%的螺螨酯W/O/W多重乳状液5000倍, 0052 处理4:空白对照 0053 表2不同处理防治柑桔红蜘蛛的防效 0054 药前 药后5天 药后15天 药后30天 处理 基数/头/叶 螨量/头/叶 防效(%) 螨量/头/叶 防效(%) 螨量/头/叶 防效(%) j 15.6 5.0 84.28 4.1 93.34 2.8 96.14 2 14.8 4.1 86.42 3.4 94.21 2.6 %.22 3 16.1 2,9 91.16 2,4 %.24 97.33 4 15,3 31.2 60,7 71.】 0055 通过表2可知,24X的螺螨酯W/O/W多重乳状液5000倍对柑桔红蜘蛛具有良好 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速效性方面好于24%的螺螨酯悬浮剂4000倍和24%的螺螨酯水乳 剂4000倍的防治效果。 0056 实施例2 : 0057 制作1000千克24X质量比的螺螨酯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螺螨酯240 千克、聚氧乙烯(4)月桂醇醚(HLB值^10)50千克、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HLB值〉10)20 千克、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10)20千克、D-拧檬烯150千克、松香酸 甲酯100千克、正丁醇20千克、黄原胶2千克、环糊精10千克、有机硅消泡剂3千克、 7醋酸(约0.05千克)和水385千克。 0058 制备方法: 0059 l)制作油相:将螺螨酯原药、D-柠檬烯、松香酸甲酯、聚氧乙烯(4)月桂醇醚、 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60 2)制作水相一:将正丁醇、黄原胶、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 以醋酸调节pH值至3.5,形成水相一; 0061 3)制作水相二:将聚氧乙烯山梨醇单油酸酯、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混合 均匀,以醋酸调节pH值至4,形成水相二; 0062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7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30分钟,形成初级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3000转/分的条件下,将乳状液加入 水相二,剪切乳化30分钟,形成24%的螺螨酯多重乳状液。 0063 实施例3 : 0064 制作1000千克5X质量比的螺螨酯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螺螨酯50千 克、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 10)30千克、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HLB值〉10)15 千克、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HLB值〉10)15千克、D-柠檬烯120千克、正辛 醇30千克、黄原胶3千克、环糊精20千克、有机硅消泡剂l千克、醋酸(约0.05千克) 和水716千克。 0065 制备方法: 0066 l)制作油相:将螺螨酯原药、D-柠檬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烷基聚乙二醇 醚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67 2)制作水相一:将正辛醇、黄原胶、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 以醋酸调节pH值至4,形成水相一; 0068 3)制作水相二:将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 混合均匀,以醋酸调节pH值至3.5,形成水相二; 0069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4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30分钟,形成螺螨酯初级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2000转/分的条件下,将乳状 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30分钟,形成5%的螺螨酯多重乳状液。 0070 实施例4 : 0071 制作1000千克5X质量比的螺螨酯W/O/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螺螨酯50千 克、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混合物(HLB值^ 10)40千克、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HLB 值> 10)15千克、蓖麻油聚氧乙烯醚(HLB值〉10)30千克、a-蒎烯100千克、油酸甲酯 50千克、聚乙二醇20千克、聚乙烯醇10千克、环糊精30千克、有机硅消泡剂5千克、 醋酸(约0.05千克)和水650千克。 0072 制备方法: 0073 l)制作油相:将螺螨酯原药、a-蒎烯、油酸甲酯、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 混合物、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74 2)制作水相一:将聚乙二醇、聚乙烯醇、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 匀,以醋酸调节pH值至4,形成水相一; 0075 3)制作水相二:将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混合均匀, 8以醋酸调节pH值至3,形成水相二; 0076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10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20分钟,形成初级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4000转/分的条件下,将乳状液加入 水相二,剪切乳化10分钟,形成5%的螺螨酯多重乳状液。 0077 实施例5 : 0078 制作1000千克15%质量比的螺螨酯W/0/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螺螨酯 150千克、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混合物(HLB值^ 10)30千克、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 (HLB值〉10)30千克、蓖麻油聚氧乙烯醚(HLB值〉10)30千克、松香酸甲酯140千克、 油酸甲酯50千克、聚乙二醇20千克、聚乙烯醇20千克、环糊精15千克、有机硅消泡剂 5千克、醋酸(约0.05千克)和水510千克。 0079 制备方法: 0080 l)制作油相:将螺螨酯原药、松香酸甲酯、油酸甲酯、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 酯混合物、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81 2)制作水相一:将聚乙二醇、聚乙烯醇、环糊精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 匀,以醋酸调节pH值至3.5,形成水相一; 0082 3)制作水相二:将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混合均匀, 以醋酸调节pH值至3.5,形成水相二; 0083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9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20分钟,形成螺螨酯初级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3000转/分的条件下,将乳状 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25分钟,形成15%的螺螨酯多重乳状液。 0084 实施例6 : 0085 制作1000千克30%质量比的螺螨酯W/0/W多重乳状液,其原料为:螺螨酯 300千克、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醇酯混合物(HLB值^ 10)60千克、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 (HLB值〉10)20千克、蓖麻油聚氧乙烯醚(HLB值〉10)30千克、D-柠檬烯120千克、松 香酸甲酯100千克、丙三醇20千克、聚乙烯醇15千克、有机硅消泡剂2千克、醋酸(约 0.05千克)和水333千克。 0086 制备方法: 0087 l)制作油相:将螺螨酯原药、D-柠檬烯、松香酸甲酯、脂肪醇甘油酯-聚山梨 醇酯混合物、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混合于乳化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完全,形成油相; 0088 2)制作水相一:将丙三醇、聚乙烯醇及与油相质量相同的水混合均匀,以醋酸 调节pH值至3,形成水相一; 0089 3)制作水相二:将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有机硅消泡剂与剩余量的水混合均匀, 以醋酸调节pH值至4,形成水相二; 0090 4)剪切乳化:在均质机转速10000转/分的条件下,把油相加入水相一中,高速 剪切乳化20分钟,形成螺螨酯初级乳状液;在均质机转速4000转/分的条件下,将乳状 液加入水相二,剪切乳化10分钟,形成30%的螺螨酯多重乳状液。 0091 本发明螺螨酯多重乳状液用闪点高的植物源溶剂代替了螺螨酯制剂中的芳烃类 有机溶剂,所使用的乳化剂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对环境更加友好、安全,降低 了农药的毒性,提高了生产、贮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W/0/W多重乳状液制备技术使获得的螺螨酯多重乳状液具有优良的贮存稳定性,植物源溶剂具有的增效作用则使螺 螨酯的W/O/W多重乳状液对柑桔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尤其是速效性方面)要好于悬浮剂 和传统的水乳剂制剂产品。
发明公布CN101690482A含有烟酰胺和嘧霉胺的农药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该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是以烟酰胺和嘧霉胺为有效成分的农 药组合物。 技术背景 0002 在农业生产中,防治病害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病害产生抗药性的问题。番 茄灰霉病是番茄重要病害,该病侵染番茄多个部位,造成叶片枯死、茎部腐烂、落花和 烂果,产量损失达30%〜40%。严重的可导致绝产,已经成为番茄生产上的限制性障 碍。 0003 黄瓜灰霉病,是黄瓜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大棚蔬菜面积扩大,并且重 茬黄瓜棚增加,黄瓜灰霉病发病日趋来严重。特别是在冬暖棚低温高湿、通风条件差的 情况下, 一旦发病,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严重损失, 一般减产2-3成,有的只好提前拉 秧,有的全棚萎蔫。 0004 腐霉利、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已使用多年,抗药性明显增强。用其防治灰霉 病,即使加量使用,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在灰霉病暴发后,必须要换用新成分的药剂 进行防治。 0005 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病害, 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 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比不上病害 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实践证明,都难以 收到明显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黄瓜灰霉及番茄灰霉对现有农药的抗性,提供一种具 有明显增效作用的烟酰胺、嘧霉胺的复配组合物。 0007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选用的有效成份是烟酰胺和嘧霉胺,二者的重量份配比为 20 : i〜i : 20,优选的重量比为5 : i〜i : 5,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为5%-84%。 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0008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用传统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 较好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 0009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溶剂、助溶剂、分散剂、乳化剂、润湿剂、 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填料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 发挥的已知物质一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 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每个组合物中含有助剂的成份在三种或三种以 上。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 了防治效果;2、两种有效成分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3、组合物中的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互不相同,混配能克服病害对现有药剂的抗 药性并延缓病害进一步抗性的产生。 0011 烟酰胺:英文通用名称Boscalid, 一种用于防治果菜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它 是一种硫基苯胺类产品,具有独特的阻断病原菌呼吸作用的机制和广谱的杀菌活性,并 且和甲氧基丙稀酸酯类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与传统的苯酰胺系药剂相比,该产品对子 囊菌纲、担子菌纲的杀菌范围都有显著提高。药剂喷施于叶片后,部分会被叶片吸收, 经叶肉组织移行至叶背,部分药剂会随着叶内水流的方向移行至叶片顶端,从而抑制病 原真菌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链中还原酶的作用,使得病原真菌无法经由呼吸作用产生能 量,进而使病菌不能生长。烟酰胺可以安全、迅速地防治发生在多种瓜果和蔬菜上的灰 霉病,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不易产生抗性。 0012 嘧霉胺:英文通用名称pyrimethanil,是推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品种 之一。它是一种新型苯胺基嘧啶类低毒杀菌剂。其作用机理独特,通过抑制病菌酶的产 生阻止病菌的侵染并杀死病菌。由于其作用机理与其它杀菌剂不同,因此,嘧霉胺尤其 对常用的非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已产生抗药性的灰霉病菌特别有效。嘧霉胺同时具有内 吸传导和熏蒸作用,施药后迅速传送到植株的花、幼果等部位,药效更快、更稳定。嘧 霉胺药效发挥对温度不敏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施用,保护及治疗效果同样好。嘧霉 胺可用以防治瓜类和蔬菜的灰霉病。由于嘧霉胺在蔬菜上的多年使用,病害对其已经产 生了一定的抗性。 0013 本发明采用烟酰胺和嘧霉胺进行复配增效的方法,明显增加了药效,减缓单质 药物的抗性。 0014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三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15 实施例1 :含50%烟酰胺•嘧霉胺的水分散粒剂 0016 烟酰胺 25% 0017 嘧霉胺 25% 0018 木质素磺酸钠 5% 0019 JFC 1% 0020 NNO 2% 0021 硫酸铵 5% 0022 高岭土 补足至100%。 0023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 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50%烟酰胺-嘧 霉胺水分散粒剂。 0024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将50%烟酰胺'嘧霉胺水分散性粒剂按1500倍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为96.9%。 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和40%嘧霉胺悬 浮剂稀释1500倍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81.5%和84.4%。烟酰胺与嘧霉胺复配后 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减少。 0025 实施例2 :含45 %烟酰胺•嘧霉胺的悬浮剂 0026 烟酰胺 40% 0027 嘧霉胺 5%0028 木质素磺酸f丐3% 0029 JFC 1 % 0030 1004润湿剂 2% 0031 602乳化剂 2% 0032 黄原胶 0.1% 0033 水 补足至100%。 0034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 或高速剪切后得到45%烟酰胺•嘧霉胺悬浮剂。 0035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将45%烟酰胺'嘧霉胺悬浮剂按1200倍加水稀 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为92.9%。 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和40%嘧霉胺悬浮剂稀 释1500倍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84.7%和88.9%。烟酰胺与嘧霉胺复配后增效作 用明显,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0036 实施例3 :含84%烟酰胺•嘧霉胺的可湿性粉剂 0037 烟酰胺 4% 0038 嘧霉胺 80% 0039 木质素磺酸f丐 4% 0040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 0041 十二烷基硫酸钠 5% 0042 高岭土 补足至100% 0043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器中,混合均 匀后经气流粉碎至粒径20 ii m以下,即得到84%烟酰胺•嘧霉胺可湿性粉剂 0044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将84%烟酰胺'嘧霉胺可湿性粉剂按2500倍加 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为91.7%。 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和40%嘧霉胺悬浮 剂稀释1500倍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8.3%和81.5%。烟酰胺与嘧霉胺复配后增 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0045 实施例4 :含30 %烟酰胺•嘧霉胺的悬浮剂 0046 烟酰胺 25% 0047 嘧霉胺 5% 0048 木质素磺酸盐 3% 0049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5% 0050 十二烷基苯磺酸盐 4% 0051 黄原胶 0.1% 0052 水 补足至100%。 0053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 或高速剪切后得到30%烟酰胺•嘧霉胺。 0054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将30%烟酰胺'嘧霉胺悬浮剂按1000倍加水稀 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为94.6%。 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和40%嘧霉胺悬浮剂稀 释1500倍使用,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85.6%和87.3%。烟酰胺与嘧霉胺复配后增效 作用明显,对番茄灰霉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0055 实施例5:42%烟酰胺•嘧霉胺的可湿性粉剂(重量比) 0056 烟酰胺 40% 0057 嘧霉胺 2% 0058 十二烷基磺酸钠 6% 0059 甲基萘磺酸甲醛縮合物硫酸盐9% 0060 白炭黑 补足至100% 0061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器中,混合均 匀后经气流粉碎至粒径20 i! m以下,即得到42%烟酰胺•嘧霉胺可湿性粉剂 0062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将42%烟酰胺'嘧霉胺悬浮剂按1200倍加水稀 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为90.5%, 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和40%嘧霉胺悬浮剂稀 释1500倍使用,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84.2%和85.9%。烟酰胺与嘧霉胺复配后增效 作用明显,对番茄灰霉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0063 实施例6 :含5 %烟酰胺•嘧霉胺可湿性粉剂(重量比) 0064 烟酰胺 2% 0065 嘧霉胺 3% 0066 十二烷基硫酸钠 7% 0067 木质素磺酸f丐 8% 0068 高岭土 补足至100% 0069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器中,混合均 匀后经气流粉碎至粒径20 ii m以下,即得到5%烟酰胺•嘧霉胺可湿性粉剂 0070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将5%烟酰胺'嘧霉胺可湿性粉剂按1 00倍加水 稀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为89.8%。 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和40%嘧霉胺悬浮剂 稀释1500倍使用,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84.2%和85.9%。烟酰胺与嘧霉胺复配后增 效作用明显,对番茄灰霉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0071 实施例7 :含60 %烟酰胺•嘧霉胺的悬浮剂 0072 烟酰胺 10% 0073 嘧霉胺 50% 0074 十二烷基硫酸钠 5% 0075 壬基酚聚氧乙醚2% 0076 NNO 2% 0077 黄原胶 0.1% 0078 水 补足至100%。 0079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 或高速剪切后得到60%烟酰胺•嘧霉胺悬浮剂。 0080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将60%烟酰胺'嘧霉胺悬浮剂按1500倍加水稀 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为94.3%。 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和40%嘧霉胺悬浮剂稀 释1500倍使用,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80.5%和83.7%。烟酰胺与嘧霉胺复配后增效 作用明显,对番茄灰霉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防效提高,复配药剂有效成分的 用量比单独使用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0081 本发明进行了如下试验:采用的黄瓜灰霉和番茄灰霉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 为: 0082 1)黄瓜灰霉: 0083 试验采用盆栽法,测定烟酰胺、嘧霉胺和实例l对黄瓜灰霉的防治效果,黄瓜 种子经催牙后播种在花盆中,待长出3〜5片真叶时开始试验,每个处理分别选用5盆供 试黄瓜苗子。供试药液配制成5个不同浓度梯度,并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 复三次。用准备好的供试孢子悬浮液对黄瓜进行喷雾接种,以叶子刚流水为准则,24h后 喷施供试药液。处理后的黄瓜在25± 1°C、饱和湿度和光照/黑暗=12h/24h的条件下培 养,7d后调查结果,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试编制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中 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调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 EC5。,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0084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X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 相加作用,当CT0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85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 X 100 OOSS 理论毒力指数(TTI) = A药剂毒力指数X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 数X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87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X 100 0088 表l不同处理对黄瓜灰霉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89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 <table> 0090 测定结果表明,烟酰胺与嘧霉胺在配比20 : i〜i : 20之间,具有明显的增效 作用,尤其在5 : i〜i : 5之间,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在150以上(表i)0091 2)番茄灰霉 0092 试验采用菌丝抑菌率测定方法,测定烟酰胺、嘧霉胺和实例2对番茄灰霉病的 防治效果。将不同处理的药品用无菌水配成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无菌工作台上用吸管 吸取lml药液(以清水为对照)加入到8cm培养皿中,再用注射器加入9ml熔化后的PDA 培养基,使药液与培养基混匀,冷却至室温,然后向培养皿中接种直径8mm的番茄灰霉 病菌块,在25t:培养箱中培养5〜7d,待对照长满培养皿后,用游标卡尺十字交叉法测 量菌落直径。重复三次,取平均值,计算药剂的菌丝抑菌率,菌丝抑菌率% =(对照菌落 直径一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X 100。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s。, 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0093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X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 相加作用,当CT0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94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 X 100 00g5 理论毒力指数(TTI) = A药剂毒力指数X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 数X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OO96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X 100 0097 表2不同处理对番茄灰霉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98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8</column></row> <table> 0099 测定结果表明,烟酰胺与嘧霉胺在配比20 : 1〜1 : 20之间,具有明显的增效 作用,尤其在5 : 1〜1 : 5之间,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在200以上(表2)。
发明公布CN101690483A一种含有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特别是一种含有稻瘟酰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复配 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但是每年由 于水稻病害的发生危害,减产达20%_40%。稻瘟病、纹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 危害严重,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随着三环唑、稻瘟灵等常规药剂的长期使用,水稻稻 瘟病菌和纹枯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严重,防治效果下降。由于病菌抗性增强,又导致频 繁施药以及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急需寻找高效、安全、环保的新 型杀菌剂。 0003 稻瘟酰胺(Fenoxanil)是一种新型、高效的酰胺类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和 持效性,通过抑制病菌从附着胞的穿透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侵染,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 剂。稻瘟酰胺具有良好的作物安全性和突出的环境相容性,但是其用药成本高,使用并 不广泛。 0004 三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高效、广谱、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的杀菌剂,具有保 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膜功能收 到破坏,从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和吸器的发育、菌丝和孢子的形成。此类化合物包 括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三唑酮、三唑醇等,对子囊菌、担 子菌、半知菌均有效果,对多种作物的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此类杀菌剂长 期单独使用,防效下降,面临产生抗药性的风险,同时,此类杀菌剂在超出使用剂量时 对作物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菌组合物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组 合物中所包含的活性组分互相有增效作用,能提高防效并有益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 生。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0007 —种含有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稻瘟酰胺和三唑类化合 物,稻瘟酰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质量比例为30 : i〜i : 50,较好的比例为5 : l〜 i : 2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0008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三唑类化合物包括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 醇、丙环唑、三唑酮、三唑醇等。 0009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 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或微乳剂。 0010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溶剂、分散剂、乳化剂、稳定剂、防冻剂、 3湿润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 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 验确定。 0011 本发明所描述的产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 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 的浓度。 0012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病 害,尤其适用于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 法施用,如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或发烟,其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 化。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l.混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提高了防治效果;2.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 菌抗药性的产生;3.药剂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4.与单独使用三唑类杀菌剂相比,产生药害的风险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 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 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0015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 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 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试 验才能知道。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从而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0016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筛选试验,发现稻瘟酰胺与任意一种三唑类化合物组合对抗 性稻瘟病菌、纹枯病菌、稻曲病菌等均具有显著地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 的简单相加(详见生物测定实例l、 2、 3)。 0017 生物测定实例1 :稻瘟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18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稻瘟病菌 0019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盆栽 法。选取生长势一致的三叶期水稻苗,每盆2株苗,每个处理选用5盆供试稻苗。将稻 瘟病菌在番茄汁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产孢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1乂105个孢子/ mL的悬浮液,均匀地喷雾接种于供试稻苗上,接种后套上黑塑料袋保湿培养24h。接种 24h后,进行药剂处理,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 雾,每盆大约5mL。喷药后,将稻苗置于25t:左右、相对湿度290%的条件下培养,7d 后按照稻瘟病的发病分级标准调查整株叶片的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0020 4„粉-Z (各级叶片发病数x该级代表值) 病',曰欽= 、m V L ,上W 曰> W小士 " X腦 调查总叶片数x最高级代表值 0021 防治效果(%)= 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 xlOO 对照病情指凄t 0022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y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 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 (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l。 0023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X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 相加作用,当CT0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24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供试药剂EC5。) X 100 0025 理论毒力指数(TTI) = A药剂毒力指数X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 数X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26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X 100 0027 表1稻瘟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28<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 <table> 0029 表l的结果表明,稻瘟酰胺与戊唑醇的配比在30 : 1〜1 : 50之间时,对稻瘟 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尤其在5 : i〜i : 20之间时,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在160以上。 0030 生物测定实例2:稻瘟酰胺与己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31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纹枯病菌 0032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蚕豆离 体叶片法。将水稻纹枯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5mm 的打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选取叶位一致的蚕豆叶片,每处理IO 片,浸在配制好的药液中10min,取出晾干,放入铺有保湿纸的培养皿中。每个药剂设置 5个浓度梯度。最后将菌丝块倒置接于叶片中央,并于2『C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待对照 充分发病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直径,计算防治效果。 0033 防治效果(%)= 》于照病斑直径-处理病^寇直径 xlOO 对照病斑直径 0034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y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 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 (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0035 表2稻瘟酰胺与己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36 处理 EC50 (u g組)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稻瘟酰胺 12.56 100.0 己唑醇 2.55 492.5 稻瘟酰胺30 :己唑醇i 9.21 136.4 112.7 121.0 稻瘟酰胺15 :己唑醇i 7.32 171.6 124.5 137.8 稻瘟酰胺5 :己唑醇i 5.01 250.7 165.4 151.5 稻瘟酰胺i:己唑醇i 2.21 568.3 296.3 191.8 稻瘟酰胺i :己唑醇6 1.55 810.3 436.5 185.7 稻瘟酰胺i :己唑醇io 1.62 775.3 456.9 169.7 稻瘟酰胺i :己唑醇20 1.65 761.2 473.9 160.6 稻瘟酰胺i :己唑醇30 1.78 705.6 479.9 147.0 稻瘟酰胺i :己唑醇50 1.98 634.3 484.9 130.8 0037 表2的结果表明,稻瘟酰胺与己唑醇的配比在30 : 1〜1 : 50之间时,对水稻 纹枯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尤其在5 : i〜i : 20之间时,共毒系数在150以上。 60038 上面实例中的己唑醇替换为苯醚甲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进行生物测定试验, 结果表明,在配比为30 : i〜i : 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 详见表3。 0039 表3稻瘟酰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0040 处理 EC50 (u g組)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稻瘟酰胺 12.56 100.0 苯醚甲环唑 3.01 417.3 稻瘟酰胺30 :苯醚甲环唑i 9.21 136.4 110.2 123.7 稻瘟酰胺15 :苯醚甲环唑i 7.32 171.6 119.8 143.2 稻瘟酰胺5:苯醚甲环唑i 4.97 252.7 152.9 165.3 稻瘟酰胺i:苯醚甲环唑i 2.21 568.3 258.6 219.7 稻瘟酰胺i:苯醚甲环唑6 1.61 780.1 372.0 209.7 稻瘟酰胺i :苯醚甲环唑io 1.79 701.7 388.4 180.6 稻瘟酰胺i :苯醚甲环唑20 1.88 668.1 402.2 166.1 稻瘟酰胺i :苯醚甲环唑30 2.04 615.7 407.0 151.3 稻瘟酰胺i :苯醚甲环唑50 2.38 527.7 411.1 128.4 0041 生物测定实例3 :稻瘟酰胺与丙环唑复配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0042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稻曲病菌 0043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将稻曲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7mm的打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分别取配好的药液5mL与定量的75mL灭菌培养基混合均匀,制成4个含药平板,以等量无菌水与培养基混合为对照。将菌丝快倒置接于平板中央,并于2『C培养箱内培养。7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菌丝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0044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_7 0045 菌丝生长率(%)=(对照组净生长量-处理组净生长量)/对照组净生长量XIOO 0046 将菌丝生长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y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4。 70047 表4稻瘟酰胺与丙环唑复配对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0048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8</column></row> <table>0049 表3的结果表明,稻瘟酰胺与丙环唑的配比在30 : 1〜1 : 50之间时,对稻曲 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尤其在5 : i〜i : 20之间时,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在 160以上。 0050 本发明的杀真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和微乳剂。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0051 实施例1 : 31%稻瘟酰胺•戊唑醇悬浮剂 0052 稻瘟酰胺 30% 0053 戊唑醇 1% 0054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縮合物(润湿剂)10 % 0055 黄原胶(增稠剂) 2% 0056 膨润土(增稠剂) 1% 0057 农乳600#磷酸酯(分散剂) 3 % 0058 丙三醇(抗冻剂) 5% 0059 水 补足至100%。 006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 8或高速剪切后得到31%稻瘟酰胺•戊唑醇悬浮剂。 0061 本实施例中的戊唑醇可替换为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三唑酮、三唑醇等三唑类化合物,形成新的实施例。 0062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31%稻瘟酰胺•戊唑醇悬浮剂按200ga丄/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8%和89.7%。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 200ga.i./ha和6X戊唑醇微乳剂按8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 果分别为74.5%、 87.2X禾P85.5X、 81.4%。稻瘟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 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063 实施例2: 22%稻瘟酰胺•己唑醇可湿性粉剂 0064 稻瘟酰胺 20% 0065 己唑醇 2% 0066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 % 0067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 0068 白碳黑(填料) 10% 0069 高岭土 (填料)补足至100% 0070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22%稻瘟酰胺•己唑醇可湿性粉剂。 0071 本实施例中的己唑醇可替换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三唑酮、三唑醇等三唑类化合物,形成新的实施例。 0072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22%稻瘟酰胺•己唑醇可湿性粉剂按300g 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3.2X禾P 90.5%。 20%稻瘟酰胺悬 浮剂按300g a丄/ha和10%己唑醇悬浮剂按60g 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 效果分别为64.8%、 89.7%和86.3%、 80.2%。稻瘟酰胺与己唑醇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0073 实施例3: 18%稻瘟酰胺•苯醚甲环唑乳油 0074 稻瘟酰胺 15% 0075 苯醚甲环唑 3% 0076 N-甲基吡咯烷酮(助溶剂)10% 0077 农乳1601#(乳化剂)5% 0078 农乳500# (乳化剂) 5 % 0079 二甲苯(溶剂)补足至100%。 0080 将活性成分、乳化剂和助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制得18%稻瘟酰胺•苯醚甲环唑乳油。 0081 本实施例中的苯醚甲环唑可替换为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丙环唑、三唑酮、三唑醇等三唑类化合物,形成新的实施例。 0082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18%稻瘟酰胺•苯醚甲环唑乳油按30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5.0%和90.2%。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300ga丄/ha和25X苯醚甲环唑乳油按10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5%、 86.4%和85.5%、 73.7%。稻瘟酰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0083 实施例4: 10%稻瘟酰胺•戊唑醇水乳剂 0090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10%稻瘟酰胺•戊唑醇水乳剂。0091 本实施例中的戊唑醇可替换为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三唑酮、三唑醇等三唑类化合物,形成新的实施例。 0092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稻曲病。10%稻瘟酰胺•戊唑醇水乳剂按300ga丄/ha加水 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4.7%和90.4%。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300g a.i./ha和6X戊唑醇微乳剂按8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 别为74.5%、 87.2X禾P85.5X、 80.4%。稻瘟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稻曲 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0093 实施例5: 28%稻瘟酰胺•烯唑醇微乳剂 0094 稻瘟酰胺 4% 0095 烯唑醇 24% 0096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10% 0097 异丙醇(溶剂) 15% 00犯农乳600# (乳化剂) 5 % 0099 农乳1601#(乳化剂) 5% 0100 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3% 0101 水 补足至100% 0102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28%稻瘟酰胺•烯唑醇微乳剂。0103 本实施例中的烯唑醇可替换为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三唑酮、三唑醇等三唑类化合物,形成新的实施例。 0104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28%稻瘟酰胺•烯唑醇微乳剂按300g 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5.9%和91.7%。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300ga.i./ha和12.5X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8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5%、 89.2%和85.5%、 79.6%。稻瘟酰胺与烯唑醇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0105 实施例6: 42%稻瘟酰胺•己唑醇水分散粒剂 008400860088 稻瘟酰胺 5%戊唑醇 5%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分散剂)5%农乳600#(乳化剂) 5%水 补足至100%0106 稻瘟酰胺 2% 0107 己唑醇 40% 010S 烷基萘磺酸钠(润湿剂)5% 0109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 % 0110 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散剂)2 % 0111 硫酸铵(崩解剂) 5% 0112 轻质碳酸钙(填料)补足至100 % 。 0113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42%稻瘟酰胺•己唑醇水分散性粒剂。 0114 本实施例中的己唑醇可替换为戊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三唑酮、三唑醇等三唑类化合物,形成新的实施例。 0115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稻曲病。42%稻瘟酰胺•己唑醇水分散性粒剂按300ga丄/ 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7%和89.1%。 20%稻瘟酰胺悬浮剂 按300g a丄/ha和10%己唑醇悬浮剂按60g 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 分别为64.8%、 88.7%和86.3%、 79.2%。稻瘟酰胺与己唑醇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稻 曲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0116 实施例7: 62%稻瘟酰胺•丙环唑悬浮剂 0117 稻瘟酰胺 2% 0118 丙环唑 60% 0119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縮合物(润湿剂)10 % 0120 黄原胶(增稠剂) 2% 0121 膨润土(增稠剂) 1% [01农乳600#磷酸酯(分散剂) 3 % 0123 丙三醇(抗冻剂) 5% 0124 水 补足至100%。 0125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62%稻瘟酰胺•丙环唑悬浮剂。 0126 本实施例中的丙环唑可替换为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三唑醇等三唑类化合物,形成新的实施例。 0127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稻瘟病。62%稻瘟酰胺•丙环唑悬浮剂按200g a.i./ha加 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7%和88.7%。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 200g a.i./ha和25%丙环唑乳油按100g 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分别 为64.8%、 88.7%和86.3%、 77.2%。稻瘟酰胺与丙环唑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稻瘟病 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0128 实施例8: 51%稻瘟酰胺•丙环唑可湿性粉剂 0129 稻瘟酰胺 1% 0130 丙环唑 50% 0131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0132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 % 0133 白碳黑(填料) 10% 0134 高岭土(填料)补足至100%。 0135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 后,即得51%稻瘟酰胺•丙环唑可湿性粉剂。 0136 本实施例中的丙环唑可替换为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三唑 酮、三唑醇等三唑类化合物,形成新的实施例。 0137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稻曲病。51%稻瘟酰胺•丙环唑可湿性粉剂按300ga丄/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1.5%和88.1%。 20%稻瘟酰胺悬浮剂按 300ga.i./ha和25X丙环唑乳油按100ga丄/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 果分别为74.5%、 86.2X禾P 85.5%、 76.9%。稻瘟酰胺与丙环唑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 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发明公布CN101690484A一种烯酰吗啉和氰霜唑复配的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剂复配农药的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烯酰吗啉 和氰霜唑悬浮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0002 现代农药剂型向水基化、超微化、无粉尘和控制释放等方向发展,其中水基化 就是农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用水作为主要载体的悬浮剂可减少甚至代农药剂型向水 基化、超微化、无粉尘和控制释放等方向发展,其不用有机溶剂,又没有可湿性粉剂和 粉剂带来的粉尘污染,并且降低了农药生产成本,已成为农药制剂中极为重要的剂型。 0003 烯酰吗啉是较理想的高效广谱吗啉类杀菌剂,对葡萄、马铃薯和番茄上的卵菌 纲,尤其是霜霉科和疫霉属菌有较高的杀菌力,用于防治葡萄疫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 等。具有用量少,持效期长,使用安全等特点。 0004 氰霜唑是属于磺胺咪唑类杀菌剂。对卵菌纲真菌如疫霉菌、霜霉菌、假霜霉 菌、腐霉菌以及根肿菌纲的芸苔根肿菌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其作用机制是:阻断卵菌 纲病菌体内线粒体细胞色素bd复合体的电子传递来干扰能量的供应,其结合部位为酶的 Qi中心,与其他杀菌剂无交叉抗性。其对病原菌的高选择活性可能是由于靶标酶对药剂 的敏感程度差异造成的。田间应用对晚疫病和霜霉病有极高的防治效果,使用剂量比其 他杀菌剂低2〜38倍,如以50〜100mg/L的浓度处理马铃薯晚疫病有突出的防治效果, 且用药期灵活、持效期长。用同样浓度处理葡萄、黄瓜、甜瓜的霜霉病,也有极好的防 治效果。该药剂能延长作物生长时间,且增产增收。用于番茄有提高品质的作用。使 用次数不超过4次,使用方法为叶面喷雾。在高出实际用量4倍的处理浓度下,未见药 害报道。目前正在扩大防治对象,包括甜椒疫病、西瓜绵腐病、大白病霜霉病、洋葱霜 霉病及其他病害。 0005 在制剂方面目前国内只有10%氰霜唑悬浮剂,为保护性杀菌剂;而烯酰吗啉则 有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为内吸性杀菌剂。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单剂使用烯酰吗啉和氰霜唑所带来的抗药性的缺点, 大幅度的提高药效,提供一种二者复配的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7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 本发明含有的主要原料是烯酰吗啉和氰霜唑,按重量计:烯酰吗啉 0.1%-40%,氰霜唑0.1%-40%。烯酰吗啉原药含量为97%,氰霜唑原药含量为96%。 其余是助剂。 0009 所说助剂包括润湿分散剂、PH值调节剂、渗透剂、消泡剂、稳定剂、防冻剂, 并加入去离子水补足余量。按重量计,各助剂的含量是: 0010 消泡剂0.1 % -5% ; 润湿分散剂0.5% -20% ;0011 防冻剂0.1%_5%; 增稠剂0.1%_5%; 0012 PH值调节剂0.1X -4% ;稳定剂0.01% -10% ; 0013 渗透剂0.1% -5% ; 0014 去离子水补足余量至100 % 。 0015 所说的润湿分散剂为下述组份中的一种或多种: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 钠、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奈甲醛縮合物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 基苯磺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縮合物、烷基酚聚氧乙 烯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十二烷基聚 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萘甲醛縮合物磺酸盐、聚乙羟酸酯钠盐、淀粉、明胶烷基酸聚氧 乙烯醚磺酸盐、羟甲基纤维素和聚氧乙烯醇; 0016 所说的增稠剂为下述组份中的一种或多种:黄原胶、果胶,阿拉伯胶、聚乙烯 醇、甲基纤维素、杂多糖、合成水合硅酸、海藻酸钠、丙烯酸系聚合物和硅酸镁铝; 0017 所说的稳定剂下述组份中的一种或多种为:邻苯三酚、BHT、 BHA、柠檬酸、 环氧大豆油、亚麻油、丁香酚、蓖麻油、橄榄油、对苯二酚、水杨酸、山梨酸钠、丁基 縮水甘油醚、苯基縮水甘油醚、甲苯基縮水甘油醚、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二 萘酚、 一萘酚和可溶性淀粉; 0018 所说的渗透剂为下述组份中的一种或多种:快T、 JFC、月桂氮卓酮; 0019 所说的防冻剂为下述组份中的一种或多种: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 醇、山梨醇; 0020 所说的消泡剂为下述组份中的一种或多种:硅油类、硅酮类、d。—2。饱和脂肪酸 类、C8—w脂肪醇类; 0021 所说的PH值调节剂为下述组份中的一种或多种:冰醋酸、盐酸、磷酸、柠檬 酸、氢氧化钠和氨水。 0022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 0023将润湿分散剂、PH值调节剂、渗透剂、消泡剂、稳定剂、防冻剂按照比例 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分散并搅拌均匀; 0024在上述(1)中,加入烯酰吗啉和氰霜唑原粉,继续搅拌均匀; 0025砂磨,使烯酰吗啉和氰霜唑的粒径达到2.5微米以下(98% ); 0026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成。 002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毒、无污染,对环境、人、畜安全和害虫不易产生 抗药性的烯酰吗啉和氰霜唑的悬浮剂,该制剂以水代替有机溶剂,借助高剪切分散机和 卧室砂磨机的物理分散作用,将烯酰吗啉和氰霜唑以2.5微米以下的粒径分散于水中,形 成乳白色的悬浮制剂。本发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0028 本发明产品的技术指标为: 0029 项目 指标 0030 烯酰吗啉含量 0.1% -40% 0031 氰霜唑含量 0.1% -40% 0032 粒径(98%) 0.1-2微米 0033 悬浮率 295%0034 PH值 5-8 0035 热贮稳定性(54±2°C, 14天) 0036 烯酰吗啉分解率《1% 0037 氰霜唑分解率《1.5% 0038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0039 1.闪点高,不燃烧不爆炸,生产贮存和使用安全; 0040 2.无粉尘,环境污染少对生产者和使用者以及环境安全; 0041 3.以水为基质,资源丰富,产品成本低,易包装; 0042 4.该制剂喷雾后,以细小颗粒分布于作物表面并很快渗透到植物体内,可以很 好的起到防护和杀菌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通过五个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 限于此。下述各实施例中,烯酰吗啉原药含量均为97%,氰霜唑原药含量均为96%。 0044 实施例1.制备40.1%烯酰吗啉•氰霜唑悬浮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 0045 烯酰吗啉0.1 % ; 氰霜唑40% , 0046 消泡剂0.1%; 润湿分散剂20%; 0047 防冻剂0.1%; 增稠剂5%; 0048 PH值调节剂0.1% ;稳定剂10% ; 0049 渗透剂0.1%; 0050 加人去离子水补足余量至100%。 0051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为:将润湿分散剂、PH值调节剂、渗透剂、消泡剂、稳定 剂、防冻剂按照比例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用高分散剪切机分散并搅拌均匀,在加入烯酰 吗啉和氰霜唑原粉,继续搅拌均匀后进入卧式砂磨机砂磨2.5小时,使烯酰吗啉和氰霜唑 的粒径达到2.5微米(98%)以下范围,最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成。 0052 以下实施例的制备过程与此相同或近似。 0053 实施例2.制备40.1%烯酰吗啉•氰霜唑悬浮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 0054 烯酰吗啉40% ;氰霜唑0.1 % , 0055 消泡剂5% ; 润湿分散剂0.5% % ; 0056 防冻剂5%; 增稠剂0.1%; 0057 PH值调节剂4% ;稳定剂0.01 % ; 0058 渗透剂5% ; 0059 去离子水补足余量至100%。 0060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为:将润湿分散剂、PH值调节剂、渗透剂、消泡剂、稳定 剂、防冻剂按照比例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用高分散剪切机分散并搅拌均匀,在加入烯酰 吗啉和氰霜唑原粉,继续搅拌均匀后进入卧式砂磨机砂磨4.5小时,使烯酰吗啉和氰霜唑 的粒径达到2.5微米(98%)以下范围,最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成。 0061 实施例3.制备50%烯酰吗啉•氰霜唑悬浮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 0062 烯酰吗啉30%,氰霜唑20% ;0063 消泡剂3% ; 润湿分散剂10 ; 0064 防冻剂2%; 增稠剂2; 0065 PH值调节剂2 ;稳定剂5% ; 0066 渗透剂3% ; 0067 去离子水补足余量至100%。 0068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为:将润湿分散剂、PH值调节剂、渗透剂、消泡剂、稳定 剂、防冻剂按照比例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用高分散剪切机分散并搅拌均匀,在加入烯酰 吗啉和氰霜唑原粉,继续搅拌均匀后进入卧式砂磨机砂磨3小时,使烯酰吗啉和氰霜唑 的粒径达到2.5微米(98%)以下范围,最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成。 0069 实施例4.制备40%烯酰吗啉•氰霜唑悬浮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 0070 烯酰吗啉10%,氰霜唑30%, 0071 消泡剂2%; 润湿分散剂15%; 0072 防冻剂3%; 增稠剂2%; 0073 PH值调节剂2% ;稳定剂5% ; 0074 渗透剂3%; 0075 加人去离子水补足余量至100%。 0076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77 实施例5.制备0.2%烯酰吗啉•氰霜唑悬浮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 0078 烯酰吗啉0.1% ;氰霜唑0.1% ; 0079 消泡剂2%; 润湿分散剂4%; 0080 防冻剂5%; 增稠剂5%; 0081 PH值调节剂4% ;稳定剂10% ; 0082 渗透剂3%; 0083 加人去离子水补足余量至100%。 0084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0085 以上各实施例的烯酰吗啉和氰霜唑复配的悬浮剂,以及利用以上实施例的烯酰 吗啉和氰霜唑复配的悬浮剂的制作方法配置出的烯酰吗啉和氰霜唑复配的浓度梯度样 品,与烯酰吗啉、氰霜唑各自单剂分别进行室内毒理测定,测定结果比较如下: 0086 从整体的五个实施例和复配的浓度低度样品与单剂的室内毒理测定结果来看, 烯酰吗啉与氰霜唑的复配制剂的防效抑菌效果都较其各自的单剂药效要好。烯酰吗啉与 氰霜唑在配比在l : 3〜3 : l之间时,对葡萄霜霉病和贮藏期荔枝果实霜疫霉病具有明 显的增效作用,14天后的抑菌效果都在75%以上,尤其在l : 2〜2 : l之间,增效作 用更明显,防效均在80%以上。 0087 实施例对葡萄霜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88<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 <table>0089 实施例对贮藏期荔枝果实霜疫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90<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 <table><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8</column></row> <table>
发明授权CN1020242C本发明涉及一种称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车辆台称等之中采用自直立摇臂测力传感器的称重装置。 最近一个时期,称重系统已经发展到采用所谓“摇臂销”结构形式的测力传感器。这一革新所实现的一个重要优点是由摇臂销构形的自直立特性产生的。当常态直立销在称重系统内在受到的水平力分量作用下产生偏转时,如果该偏转力消失,则该直立销将回复到其直立位置。在授予Dillon等人的、1989年3月28日颁布的、名称为“测力传感器”(load cell)且在此处一同转让的美国专利第4,815,547号中对这种测力传感器有详细的描述。 一般来说,许多摇臂销结构的测力传感器是通过承座构件之类的中介物以它们的下端自由枢转抵靠形式支承在地基上。这些传感器从此下接触面以直立柱体方式延伸到一上接触面,该上接触面再与具有可以承载待称重的载荷台面的平台或框架的朝上配置表面上自由支靠式地接触。 自直立特性是通过对传感器或其销轴元件的结构设计以使每一端部或接触面的曲率半径大于销轴总高度的一半来获得的。支承在这种测力传感器结构上,称量平台及相关的水平载荷台面会呈现出几个运动自由度。这样就有必要适应由偏心载荷导致的瞬时横向力或侧载或者说侧力。例如,当称量卡车之类的车辆时,在车辆驶入称量进口期间所出现的前进运动,刹车以及机动动作除了会产生垂直重力矢量外,还会产生加速度、减速度、和感生的转动力矩以及通过平台所施加的载荷。平台的侧向移动程度一般由一缓冲器结构限定在很小的容差范围内。 摇臂销构形的测力传感器的量测器是通过耦合在该结构的柱体或摇臂销之件上的应变片作为介质得到的。这种量测器可以例如通过应用传统的环式罐封工序保护起来,或者,可以装在附加在摇臂销构形的反力件的中央部位上的一个保护式的、密封的、罐状的封装件内。内装电路所需要的动力电源输入线和从该电路传出的信号输出线一般是通过一个通孔或连接在该封装件侧边上的连接件通出来。必要的电缆或导线以该连接件通到电源和数据采集系统等装置上。 有关这些称重系统的使用经验显示:由所提到的动态载荷引起的瞬时横向力或瞬时侧向力会使测力传感器产生一个绕摇臂销结构的纵向轴线或柱体轴线的转动运动。这种转动运动是通过使测力传感器接触面与一个相关的支持件或平台面稍稍产生一点滚动相互作用产生的。尽管摇臂销结构一旦在横向载荷消失后可以回复到垂直位置,但这类表面的接触点可能会变化,从而引起点位进动,观察表明,测力传感器的这种运动有点旋进的性质。特别是在称重平台的瞬时侧向力是双向的,或者,实际上是转动的情况下,接触点位置的这种进动会在测力传感器内导致会促进这种转动转动力矢量。这种转动对于从测力传感器上伸出的任何附件都可能是破坏性的。在这方面,转动会使通到测力传感器量测器上的电缆或导线受力或使它的缠绕起来,从而导致断线,使最终工作失效。对测力传感器作必要的修复一段涉及大量的有关的劳力投入,例如,顶起平台、校正受到影响的传感器和重新校准称重系统等工作。为了避免这些烦杂的工作,需要一种能够将这种转动限制在可接受的容限范围内,但又不会影响测力传感器自身动力特性的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不仅会产生载荷导致的力的垂直矢量而且会产生动态的横向导致的力矢量的称重系统内的改进的测力传感器固定装置。这些称重系统所配置的测力传感器被构造成结合有通常处于垂直方向而且起传感器反力件作用的装备量仪的摇臂销,这样,为避免测力传感器转动就需要进行校正。本发明已经获得一种通过认识到这种导致力矢量的转动的瞬时性质而将这种转动限制在可接受容限范围内的技术。在一种控制方法中,这些包括测力传感器的摇臂销的转动受到抵靠性地限制,同时保留了传感器的必需的自由抵靠和自由枢转固定方式。在另一种控制技术中,将一个弹性构件以这样的方式耦合在易于产生这种转动的测力传感器上,即使其仅受到瞬时转动力矢量的弹性加载。当这些转动力消失时,弹性构件由转动引起但是贮存着的能量会使测力传感器回复到其初始方位,即使此时测力传感器仍处在荷载导致的受压缩状态。这种回复转动运动是能够获得的,因为已经发现,一旦导致转动的力矢量除去后,由比较小的弹簧所产生的力即可容易地转动传感器。 本发明的特点是提供了一种称重装置,包括:一个底座;一个载荷承受台面;至少一个具有上、下球形接触面的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载荷承受台面之间以便按自由枢转方式支承接触所述载荷承受台面的的自直立摇臂销测力传感器,所述测力传感器具有一条纵向轴线并承受垂直力矢量和瞬时横向力矢量,瞬时横向力矢量产生瞬时旋转力矢量,迫使所述摇臂销绕所述纵向轴线转动;一个用于提供与所述摇臂销隔离开的稳定基准的抑制器装置;以及一个与所述抑制器装置相耦合的转动限制装置,它可与所述测力传感器接触,通过只抵消所述旋转力矢量而不影响所述测力传感器对所述垂直力矢量的反作用和不影响所述的自由枢转方式的支承接触,将所述这种转动限制在预定的范围内。 作为另一特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底座上构造一个自动稳定车辆台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至少一个自直立摇臂销测力传感器直立地置放在底座上,该测力传感器具有一条纵向轴线和与底座相接触的下表面,以及一个上接触面; 将一载荷平台支承在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上;和限制测力传感器绕纵向轴线转动。 另一方面,本发明致力于这样一种称重系统,其中将一个待称量的既呈现出垂直力矢量又产生瞬时横向力矢量的载荷置于一个具有运动自由度的载荷平台的载荷承受台面上,该载荷平台支承在若干个测力传感器上,每一测力传感器都带有给定的外表面并且形成有作为反力件设计的一个自直立摇臂销,每一摇臂销都有一条沿其纵向尺度的轴线并以反向设置的具有预定半径的上、下接触面,所述下接触面以自由枢转抵靠接触方式装在支承于地基支承件上的一个下承座的朝上设置的表面上,而所述上接触面被安装成用来与由一个载荷平台支承件支撑的一个上承座的朝下设置的表面作自由枢转抵靠接触,以便受压缩地承受垂直力矢量,自由抵靠接触点随横向力矢量所造成的平台的运动而变化,并且该平台运动会产生迫使摇臂销绕其轴线转动的瞬时转动力矢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摇臂销反力构形测力传感器固定装置,它包括一个用来提供一个与摇臂销隔离开的稳定基准的抑制器装置。此外,一个转动限制装置与该抑制器装置相耦合,该抑制器装置可与测力传感器接触,以便仅仅通过转动力矢量的相互作用将其转动限制在预定的限制值范围内,同时不影响垂直力矢量导致的受压缩状态而且也不影响摇臂销的自由枢转装置。 作为另一特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称量系统的测力传感器转动限制的方法,其中,将一个待称量的既呈现出垂直力矢量又产生瞬时横向力矢量的载荷置于一个具有运动自由度的载荷平台的载荷承受台面上,该载荷平台支承在若干个测力传感器上,每一测力传感器都形成有一个作为反力件设计的自直立摇臂销,每一摇臂销都有一条沿其纵向尺度的轴线和反向设置的具有预定半径的上、下接触面,所述下接触面以自由枢转抵靠接触方式装在支承于地基上的一个下承座的朝上设置的表面上,而所述上接触面被安装成用来与由该载荷平台支撑的一个上承座朝下配置的表面作自由枢转抵靠接触,以便受压缩地承受垂直力矢量,自由抵靠的各接触点随横向力矢量所导致的平台的运动而变化,而且该平台运动会产生迫使摇臂销挠该轴线转动的瞬时转动力矢量。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为该摇臂销构形的测力传感器提供一个抑制件以便将转动的范围限制在两个预定抵靠位置范围内; 为传递力而将抑制件置于与摇臂销形成自由抵靠啮合的位置,以便使转动保持在两个支靠位置之间,同时不会影响垂直力矢量所导致的受压端承力状态或者在下接触面上的自由枢转运动;和在瞬时转动力矢量消失后测出垂直力矢量。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特点,提供了一种用于限制施加在上述称重系统的测力传感器内的摇臂销的转动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个可以从初始方法变形到第二方位以便贮存能量以及可以从该第二方位释放以便回复到该第一方位的弹性构件;和以下述方式将该弹性构件与摇臂销相耦合,其中,弹性构件仅在导致摇臂销转动的瞬时转动矢量力的作用下才可从第一位置变形到第二方位,并且一旦瞬时转动矢量力消失,弹性构件接着就从第二方位释放开,从而基本上回复到初始方位,同时,迫使摇臂销基本上回复到第一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内容,提供一个用于称重系统内的测力传感器组合件,其中,将一个待称量的巳呈现出垂直力矢量又产生瞬时横向力矢量的载荷置于一个具有运动自由度的载荷平台的载荷接受台面上,并且载荷平台由所述组合件支撑在地基上。该组合件包括:一个作为受量测反力件构形的摇臂销,它有一条沿其纵向尺度的轴线,和界定了一定活动半径的摇臂销的上、下接触面,上接触面与载荷平台处于自由支靠压力传递接触状态,下接触面延伸到一周边设置的直立定位面,该定位面有一垂直于该轴线伸出和具有预定构形和尺度的非圆部分。设置一个承座以便承受垂直力矢量,它具有一个带有一用于与一个摇臂销的接触面支承接触的支承面的承座凹入部,该凹入部有为使摇臂销与支承面接触产生自由枢转运动而成形的直立侧壁面和包括一个与该定位面的预定构形相对应且尺寸稍小些非圆部分,以便允许在摇臂销定位面和承座凹入部侧壁面非圆部分之间为自由支靠接触,该承座凹入部可在自由枢转运动过程中限制摇臂销绕该轴线转动。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其中一部分将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分则将在下面显示出来。因此,本发明包括设备、系统和处理构造的方法、元件的组合、部件的布置,以及将在以下详细的描述中例示的各种步骤。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性质和目的,应该参阅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 图1是具有本发明特征的称重装置的透视图,为显示内部结构剖掉了一部分; 图2是沿图1中2-2截面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装置在图2所示部位的局部俯视图; 图4是沿图2中4-4截面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用的承座的剖视图; 图6是应用图4所示测力传感器构造中的一个摇臂销构件的局部正视图; 图7是沿图4中7-7截面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图4所示本发明的替换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种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测力传感器结构的局部正视图; 图11是图9和图10所示的测力传感器固定装置结构的局部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测力传感器固定装置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另一测力传感器固定装置构造的局部示意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测力传感器固定装置组合件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和局部剖视图。 参见图1,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平台称重装置一般地以标号10表示。装置10,例如,是为了称量卡车之类的长形载荷而构形的。因此,可以看出装置10应该这样安放,即要使载荷承受台面12设置成便于卡车在其上进入和退出。尽管此处的代表性结构显示承受台面12是在地面上,但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结构形式。例如,可以使台面12高于地面14并通过进入和退出斜面接近它。对于任何这种设计,当将卡车之类的载荷安放在台面12上时都会导致既产生垂直施加的载荷矢量又产生瞬时的或者短暂的动态横向载荷,后者将表现为水平力矢量或者横向力矢量。有时,力的这些横向矢量会处在各不相同的水平方向,以致于实质上会对台面12施加有圆周运动。可以看出,台面12是由一般用标号16表示的呈现为一个载荷平台的一个构件支撑着,该构件一般配置成由钢件形成的刚性结构,其中之一用标号18示出。还可以看出,载荷平台16和其相关载荷承受台面12设置在一个矩形的周边设置的刚性缘边或刚架20内,刚架20延伸到水平面地基支承件22上。 载荷平台16和其相关载荷承受台面12是由在图1中以标号30a~30j表示其位置的多个测力传感器结构支撑在地基22上方。处于位置30a~30j处的测力传感器的构造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其中一个以透视图的方式示出在位置30a处,它有一个垂直地设置在本身与载荷平台连接的托架结构34中间的测力传感器本体部分32和一块下基板36。 参见图2,该图是位置30j处的测力传感器的侧视剖面图。在该图中,可以看出一个一般用标号38表示的测力传感器被构造成具有一个中心配置的摇臂销构件,该构件起一反力件作用,它实际上是一根短立柱,该立柱的一些部位以标号40示出。摇臂销构件40的中心配置部分包括一个其本身保护性地密封在一个罐状封装件42内的测力传感器量测器。当然,也可以使用不涉及这种封装件的其它量测器保护技术。在封装件42的表面上可以成形有一个可以作为电接插件的通孔44,以便穿入携带有电源线、量测器数据线之类导线的电缆46。电缆46从每一位置30a-30j处的测力传感器上延伸到数据采集和控制装置(未示出)。载荷力从平台16通过一个其本身支撑着一个环形上承座50的托架结构48传递到测力传感器38上。因此,摇臂销40的下部支承在其本身容放在与地基支承件22连接的一块基板54上的下环状承座52内。这样,摇臂销40的给定的中心轴线基本上是垂直的,并且摇臂销40受压地支撑着平台16所具有的载荷和支承在其台面12上的载荷。为了确保载荷能全部传到如标号30所示的每一测力传感器上,没有对平台16提供横向定位支承。实际上,它具有一个运动自由度。然而,为了使测力传感器38的摇臂销反力构件的轴线基本上保持在垂直方向,装置10内需配置有横向定位缓冲器结构。这些结构将沿任一主水平轴线的横向运动限制在一个所选择的很小范围内,例如1/16英寸。对一个自由度或对轴线方向的这种限制是由一般以标号56所表示的缓冲器结构所提供的。图2和图3示出这种结构是由通过螺栓60将其垂直地固装在平台16上的角撑架58构成的。撑架58携有一个用垫片仔细调整过的接触螺栓62。螺栓62的接触面用垫片调节到其接触表面与一个直立地固定在板54上的销杆64的接触表面相互隔开所提到的预先选择的距离。同样,缓冲器结构66可以限制平台16沿法向设置的主横向轴线运动。以标号66所表示的这种缓冲器结构是由与撑架70耦合的且用垫片调节过的接触螺栓68构成的,而撑架70自身则固装在平台16的数根梁中的一根上。螺栓68的接触表面这样就与和缘边结构20相关的接触表面隔开一段预定的限制距离。装置10内可以依设计人员的愿望配置若干个如标号56和68所示的缓冲器结构。 尽管平台16所允许产生的水平运动或横向运动程度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是已经观察到:由一般随象卡车之类载荷在平台载荷承受台面12上的运动所出现的横向瞬时诱导动态力引起的转动力矢量将施加到摇臂构形的反力构件40上。实际上,一种旋进形式的运动会传递到该柱形摇臂销反力构件上。后一种类型的运动是在这些横向载荷导致的作用力引起平台16稍稍产生一点圆周运动时出现。虽然这样的运动会传递到若干个其本身与这种运动无关的测力传感器上,但摇臂销结构的性质可以使其自动地直立于或自动地恢复到垂直方向。不过,当这种恢复到垂直立柱方位的回转出现时,摇臂销反力构件弧形表面接触点的位置将会有一定程度的非常微小的变化,使得其一旦恢复到垂直方位时,平台与摇臂销之间的接触点和在相反方向上的下承座与摇臂销之间的接触点都可能会有非常微小的变化。使接触点复位的这种特性被发现会导致测力传感器上出现转动矢量,尽管这种情况实质上是瞬时的,但它代表了一种累加的转动效应。虽然这种转动可以是双向的,但统计数据不可磨灭地揭示出:电缆46可能会开始受力断裂和/或开始绕在封装件42上而使与称重装置10的控制装置的连系中断。尽管存在象封装件42那样装置,但测力传感器反力构件的转动还是会出现,从而引起这种断裂和量测装置的损坏。由于这种感生的转动矢量是瞬时性质的。因此,当它们消失时,测力传感器会恢复到没有转动产生的纯压缩状态。已经观察到:从所探讨的点接触支承角度看,例如用手即可很简单地使测力传感器产生转动,尽管在它们上面沿垂直方向施加有很大的载荷。本发明的方法是只限制测力传感器的转动,而保留了自动直立以及纯压缩载荷测定灵敏度所有这些特性。这方面,在一较佳方法中或者是利用限制测力传感器的一个侧边的几何形状通过仅仅限制垂直地施加的力矢量,或者是在瞬时转动矢量不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使测力传感器能以弹性地和顺从地返回到可接受的转动方向,即可实现。 接着参见图4,该图是更加详细地描述的测力传感器38的局部剖视图。图中示出托架48的水平板72成形有一个圆孔74,以起到支承上承座50的作用。在这方面,承座50的凸缘部分76贴靠着支承板72的下配置面伸展,而承座50则可根据垂直支承位置的情况通过选择环形垫圈78进行调节。此外,承座50成形有一个在中心设置的圆构形摇臂销承座凹入部80,它在其侧面中点附近以锥形轮廓面的形式在82处向外张开,以便延伸到其进入开口84。这样成形后,承座凹入部80以自由抵靠方式和以允许其作自由枢转运动的方式容纳着摇臂销40的曲面或弧形接触表面86。为了促进这种自由枢转运动,摇臂销40靠近接触面86的侧面88是圆弧形的,并且在靠近侧面88处形成有弧形凹入部分90。 同样,下承座52成形有一个向外伸出的环形凸缘96和一个安装在支承件或基板54的环形开口98内的中心座体部分。象以前那样,承座52内成形有一个摇臂销承座凹入部100。承座52的位置高度可以通过选择以标号102所示的合适的环形垫片进行调节。接着参见图5,该图是承座52的横截面剖视图。在后一图中,可以看出承座/凹入部100延伸有一基本平的且有助于与摇臂销构形部件40的弧形下配置接触面106(见图6)以自由抵靠方式接触的整体配置接触面104。承座凹入部100的直立侧臂108从凹入底面104向上延伸,并且成形有六条基本上平展的等长壁边部分,从而构成了一个六角形的轮廓面。接着参见图7,图中示出了这些壁边部分或“平坦部分”110a~110f。这些图中还示出壁边部分110a~110f向上延伸了一段距离,该距离的值稍稍大于承座凹入部100高度值的一半,接着,该凹入部的侧壁108以90°的锥形截面向外张开,以便构成一进入开口112。图7还示出:对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在凸缘96上形成与装在基板54内的一根刚性销116抵靠地啮合的一个切口114的作用,故使承座52的转动受到限制。 参见图6,可以看出,从下接触面106向上伸出的摇臂销40的下部的构形与承座凹入部100壁边部分110a~110f的构形相对应。在这一方面,摇臂销的构形应使得所示出的侧边部分120a~120f成形有如承座凹入部100的壁边部分110a~110f那样的对应的六角形轮廓面的六个等尺寸的“平坦部分”或定位面。但是,这些侧边部分120a~120f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以便允许承座52内的摇臂销40自由地作枢转运动。通常,侧边部分象直角筒体那样在壁边方向上是弧形的,以便有助于这种自由枢转运动。此外,可以看出在接触面106的周缘与侧边部分120a~120f的起始边缘之间成形有环形圆锥面122。象以前那样,在摇壁销构件40的侧边部分120a~120f的上方形成有凹槽124。为了进一步促进摇臂销40与承座52之间的自由枢转相互作用,相互毗邻的侧边120a~120f的交点部位应是圆形的或者说是弧形的。因此,在承座凹入部100的壁边部分110a~110f端部的相互交汇部位也制成这种圆形或弧形。对于所提到的自由枢转性能来说这不是必需的,但是可以发现这种圆弧形便于加工制造。这些圆弧形区域中有二个在图6和7中用标号126和128表示,而其余的这种弧形区域为清晰起见未示出。 采用所示的这种结构布置,施加在测力传感器38上的瞬时力矢量将不时地导致绕其轴线的进行非常短暂的相应的瞬时转动。这种转动受到摇臂销构件40下部与承座52上的承座凹入部100的对应的壁边部分110a~110f相配合的侧边部分120a~120f的结构构形的限制。所施加的瞬时转动矢量受到对应的非圆构件的抗衡,从而将瞬时扭转力矩传递到测力传感器上,而这情况在出现转动矢量作用力的一段非常矩暂的时间间隔后将基本上消失。通常,载荷的测定是在当测力传感器38在垂直施加的载荷导致的作用力矢量作用下呈现纯压缩状态时施加该扭矩后进行的。显然,上面所述的转动限制方法可以依照设计者的愿望利用摇臂销构件40的上、下接触面86、106中的任一个或两者来实现。 参见图8,与至此所述的转动限制结构布置相适应的配合关系以标号132表示。采用这种结构布置,承座52是依靠将其设置在插放在底板54的上配置面和凸缘部分96的下配置面之间的一个环形扁平轴承134上的方式可转动地装在底板54上的。这种轴承可以采用例如自润滑的聚合物片状材料。此外,前面所提到的标号为102的垫片(未示出)可以用来调整高度。然而,采用这种结构布置后,前面所述的标号为116的刚性销(图4和7)就被一个从其自身以焊接或其它固定方式固定在底板54上的直立销杆138上以悬臂形式伸出的弹性的运动限制器所替换。限制器136可以设置成例如一矩形弹簧钢片。通过这样弹性地抑制该承座52,以允许其受限制的转动,就使得峰值载荷、瞬时转动矢量作用力能比较顺从缓和地承受下来,从而减少摇臂销40和承座42之间的磨损。也可以设置不同于上面描述的六角形轮廓面的其他非圆构形来实现上述的运动限制方法。例如,可以将承座与摇臂销的组合件设置成只有一个或少于六个非圆侧面区域,相反地,也可以设置具有多于六个侧面的对应的轮廓面。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摇臂销和承座之间有自由枢转配合关系,从而获得良好的测力传感性能。 参见图9-11,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采用该实施例,允许测力传感器组合件上感受到的力的瞬时转动矢量导致测力传感器在可能出现的任意转动方向上产生对应的转动。然而,当这种转动在这样的瞬时基础上出现时,这种转动是由逐渐增加且方向相反的和由弹性导致的回转力矢量所抗衡。因此当载荷导致的力的瞬时转动矢量消失后,则所产生的力的弹性抗衡力矢量会使测力传感器恢复到其初始位置。这样,在经受了任何载荷导致的转动现象的后,测力传感器立刻就回复到其初始位置或初始方向。参见图9,可以看见,一般用标号150表示测力传感器将载荷平台16支撑在地基22上方。载荷平台16是支承在一般用标号152表示且有一块水平配置的支承板154的托架结构上。支承板154本身则支承在两块其本身附加在平台16上的垂直板156和158上(见图10)。上承座160支承在支承板154上,并且也起到为与摇臂销反力构件162的对应曲面接触表面自由抵靠接触提供一接触面的作用。因此,摇臂销构件162的下接触面(未示出)与下承座164的对应接触面相啮合,而下容座164本身则与设置在地基22上的底板166相耦合。图10示出,垫片170和172与相座的承座160和164一同配置,以便调节测力传感器150的垂直高度。一个标号为174的孔是用来插入前面描述的电缆176的。 配置在外罩或封装件178外表面的是一条紧固带180,它被一个包括有所示机用螺钉的扎紧组件182固紧在外罩178上。这条紧固带180是起紧固一般用标号184表示的转动限制件的作用,该转动限制件是由不锈钢之类的弹性片状材料制成的,它包括一个由紧固带180固定的筒形支承部分186,在它上面形成有两片反向设置的可弹性变形的弹簧构件或弹簧翼片188和190。正如图10和11所示出的那样,当测力传感器150承受转动力矢量时,弹簧构件188或190中总有一个会被迫与相应的直立板158和156的缓冲器表面作抵靠接触。由于板156和158与平台16联接,所以它们的缓冲表面实质上提供了一个与摇臂销162反力构件功能进行动态隔离的一个稳定基准。当然,这种缓冲功能件也可以,例如支承在地基22上。采用所示的结构布置,一旦测力传感器150产生转动,就会例如在弹性构件188和板158的缓冲表面之间出现抵靠接触,从而贮存弹性能量直到产生力矢量的瞬时转动消除为止,随后,这样变形的构件188就将测力传感器弹性返或转回其初始位置。显然,可受压变形的螺旋弹簧之类的构件也可以用来获得构件184的功能。 参见图12,图中示出了一般用标号194表示的另一个位置复原组装件。组装件194与一般用标号196表示的测力传感器共同工作,测力传感器196的构形和安装方式与图9和10中所示出的测力传感器是一样的。在这方面,测力传感器196成形有一个立于两个承座之间且中央设置的摇臂销构形反力构件198(未示出)。两个承座中的上面那一个由一个包括两块垂直板200和202托架支承,板200和202的构形与图10中所示相应的板156和158一样。从量测器外罩206上伸出的一个输出孔用作以标号208表示的电缆的连接,以便为装在外罩内的量测器、以及控制信息和信息数据检索提供动力电源。采用所示的该实施例,可以用两个示意性地以标号210和212表示的预拉伸螺旋弹簧将测力传感器196紧紧地约束在较佳的转动方位上,而两个螺旋弹簧210和212是在从外罩206上伸出并固定在其上的连接件214处与测力传感器196的外罩206联接。可以看见,弹簧210的另一侧在标号216处与垂直板200联接,而弹簧212的另一侧则在标号218处与垂直板202联接。采用所示的结构布置,任何施加在测力传感器196上的转动引起的瞬时力矢量都是由弹簧210或212中的一个所抗衡,直到瞬时转动输入力消失为止。这时反向作用的弹簧将使测力传感器196回复到其初始方位。一种独特的预载弹簧可以用来代替在连接点216和218之间伸出的弹簧210和212。此外,单独一个可拉,压变形的弹簧可以联接在测力传感器和连接点216或218中的任一个之间。 参见图13,图中示出了另一种结构布置,这种布置可以抑制测力传感器的转动,同时又不会影响它作为反力构件的性能。如前面所述一般以标号224表示的测力传感器依然是以图9和10中所描述的方式安装。在这一方面,中央设置的摇臂销构形的构件226是在其上接触面与由一个联接在荷载平台16上的托架组件所支承的一个承座(未示出)自由地抵靠接触。这个托架的两块侧板以标号226和228表示,它们相当于图10中所示的相应的板156和158。一个量测器进入口以标号230表示,它联接在测力传感器224的外罩232的外表面上。入口230提供了将这种量测器与合适的电缆234相连的连接通道。根据这一种结构布置,一杆状啮合件236固定在外罩232上,并从该外罩上沿基本上垂直于摇臂销构件226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向外伸出。所示出的弹性啮合件236在一般以标号242表示的固定在平台16并且从该平台上伸出的U形托架的两个弹性缓冲件238和240之间伸出。平台16的功能依旧,从拓扑学上可以证明抑制件提供了一个与测力传感器224呈动力隔离的稳定基准。 接着参见图14,图中示出了一种与图13所示实施例对应的对称结构布置,但这种结构型式也可以加工出测力传感器的摇臂销反力构件。在这种结构布置中,以标号250表示的摇臂销构件下侧部分或颈部可以加工或钻出槽孔以便容纳两个反向设置的校正销252和254。这些销可以任选弹性或刚性的材料制成。销杆252和254这样设置,以使它们可以与在相关承座上形成的相应承座凹入部256和258的加工表面相互啮合,该承座表面以标号260表示。这样,销杆252会进入弹性状态,从而与承座凹入部256的壁面262或264中的一个形成自由抵靠关系,而与此同时,对应的销杆254会进入与承座凹入部258的对应壁面266或268形成自由抵靠但却是弹性接触的状态。通过将销杆254形成一个其相对的两端是锥形的单一杆状构件,就可以得到本实施例的一种简便结构。该单一构件插在穿通摇臂销构件颈部的横向孔内。 由于在不脱离此处涉及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条件下可以对上述系统、装置和方法作出某些改变,因此希望包含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或者在附图中所揭示的所有内容都应被理解为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发明授权CN1020385C本发明涉及静电复印设备的自动供纸装置,特别是具有薄纸复印功能的复印机的供纸装置。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普通纸静电复印机均采用60~80g/m2的复印机专用纸,不能使用35~40g/m2的普通办公纸或其它薄纸,使用价格昂贵。有些用户改装的复印机虽然能用薄纸复印,但经常出现搓多张的现象,造成供纸失误。 国内曾有人提出改进复印机供纸机构的设想,其主要要点是改变搓纸轮的摩擦力,改进供纸盘结构,对复印用纸预先处理等,但未做具体设计,不能完满地解决薄纸复印防双张自动供纸问题。国内外从未有人提出过在原供纸机构上另外附加辅助搓纸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辅助搓纸方法和实现该方法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装置。它可使复印机的供纸机构自动搓起35-40g/m2的普通办公纸,而且每运行一次仅搓起一张,从而使复印机实现薄纸复印,降低复印成本,克服供纸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辅助搓纸方法是在复印机供纸机构上装置一辅助搓纸装置,该装置在复印周期之前,以部分翻起上面一张纸,并压紧下面其它纸的方法供纸,防止复印机出现多张供纸失误。自动翻起纸张的部分可以是纸的一角或其它部分。 实现辅助搓纸方法的装置由搓纸器、导向机构、划针器和外罩组成,搓纸器由微型电机、减速机构,搓纸轮,装有检测电路的线路板和带有导轨槽的支架板组成,检测电路控制微型电机,微型电机通过减速机构带动搓纸轮;支撑搓纸器的导向机构由底板和垂直于底板的导轨组成,导轨位于底板的一端,搓纸器通过导轨槽装在导向机构的导轨上;划针器由具有尖锐头部的划针、固定划针的衬套和划针伸缩机构组成,外罩固定在搓纸器上;搓纸器上装有刻有沟槽的搓纸轮;线路板上的检测电路由光电传感器GK1、GK2和电机驱动电路组成,GK1位于搓纸器的搓纸轮的上方,GK2位于搓纸器底部。划针伸缩机构由锁紧杆、锁紧螺母和导引槽组成。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辅助搓纸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辅助搓纸装置结构俯视图图3光电传感器安装位置图图4划针伸缩机构示意图图5检测电路原理图图1和图2所示的是薄纸复印防双辅助搓纸装置。搓纸器1通过导轨槽5装在导轨17上,划针器2固定在搓纸器后内壁上。导轨17垂直于导向机构3的底板16并位于底板16的一端。外罩4固定在搓纸器1上。 搓纸器1由微型电机8、减速机构7、搓纸轮6、装有检测电路的电路板9和带有导轨槽5的支架板12组成。减速机构7有三级减速齿轮,首级齿轮直接装在微型电机8的轴上,最后一级齿轮连接在由耐磨橡胶制成的搓纸轮6上。搓纸轮直径为28mm,上边刻有宽1mm的构槽。搓纸轮搓纸中心距纸角20mm处。 划针器2的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划针器2下部安装头部尖锐的划针13,划针13头部向下用螺钉抽紧衬套14固定在划针器2上。划针13可以更换。划针伸缩机构由锁紧杆10、锁紧螺母15和导引槽11组成。使用划针器时,松开锁紧螺母15,可将划针器2推向导引槽11的下方,使划针13伸出,刺透纸张,不使用划针器时,将划针器2推向导引槽11的上方,划针13缩进搓纸器1内。划针器2靠搓纸器1的重量使划针器13刺透最上边一张纸的边缘。当搓纸轮6搓纸时纸从划针13下划豁拉出,搓起,但下面一张却不会因纸间的摩擦而被划出,起到了防双张的作用。 导向机构3上的有垂直于底板16的导轨17,导轨17的角度使得搓纸器1的方向与复印机供纸方向呈一夹角。如图2所示。 电路板9安装在支架板12的侧板上,与安装减速机构7的一面相对,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图如图5。检测电路由光电传感器GK1、GK2和电机驱动电路组成。GK1位于搓纸器1的搓轮6的上方,检测是否已有纸被搓起,GK2位于搓纸器1底部,与GK1配合控制微型电机8的起动与停止,并检测导向机构3的底板16上是否有纸。检测电路工作电源为4~5V,可用复印机上的5V直流电源,通过开关和一对插头座引入搓纸器,电源也可以用三节1.5V干电池。 接通电源后,导向机构3的底板16上有纸而又未被搓起时,GK1感受不到纸的反射光而截止,处于高阻态,GK2则应感受到纸的反射光处于导通状态,使驱动电路中的BG基级获得驱动电流而导通,驱动微型电机8转动。微型电机8通过减速机构7带动搓纸轮6转动。当搓纸轮6转动时,由搓纸器1的重量形成的正压力,纸被搓纸轮6摩擦搓起,拱起一角。与此同时,被划针器2的划针13穿透边缘的最上面一张纸划豁拉出。随着搓纸轮6的转动。纸角越拱越高,直到遮挡住GK1时,GK1感受到纸的反射光处于导通状态,形成了BG基级电流的分流回路,BG因得不到足够的驱动电流而截止,微型电机8停止工作。此时,搓纸轮6靠惯性将纸角全部搓出。搓纸器1靠自重沿导轨17下降,将下面的纸压紧。至此,完成一个搓纸周期,拱起的纸由复印机原供纸机构送进复印机。GK1检测无纸被搓起,将开始下一个搓纸过程。当纸全部搓完后,GK1和GK2均应感受不到纸的反射光,而处于截止状态,驱动电路中的BG得不到驱动电流而处于截止状态,微型电机8停止转动。 若搓纸器误搓双张,而又只送进一张复印时,因剩下的纸仍遮挡GK1,所以搓纸器停止一个搓纸周期的工作,具有自救功能。 当纸张整齐易搓时,可将划针伸缩机构15推向上方而不使用划针。 本发明的辅助搓纸方法能可靠的防止复印机多张供纸。实施辅助搓纸方法的辅助搓纸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使用本发明的复印机其供纸机构的失误率等于原有失误率与辅助搓纸装置失误率的乘积,因这两个失误率都在10-2~10-3之间,所以能有效的克服复印机的多张供纸失误,从而实现低成本、低失误率,高工作率的薄纸复印。
发明授权CN1020416C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工业烟气综合净化和除尘的方法及设备,它可以消除由燃煤锅炉以及其它一切燃煤装置放出的烟气中的化学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和烟尘。 目前,国内用于燃烧燃料品种大都是采用煤,而国外也正由重油改变为煤作燃料,这是由于重油供应紧张,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性而代之以煤。但是作为燃料,和石油燃料相比,煤具有较差的可燃性,而且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未燃烧的物质很容易进入燃煤锅炉的烟烟道中,尽管国内多年以来对烟道气中的烟气一直采取了除尘措施,具有代表性的是旋风或水冷旋风加布袋两级除尘系统,但对化学污染物多数是采取加高烟筒扩散的办法。近年来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要求减少工业烟气对环境污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防止大气污染的条例更为严格,因而从烟道气中消除气态化学污染物已变得至关重要。根据已发表的文献介绍,国外对这方面的工作很重视,作了不少工作,但它们的烟气脱硫技术、脱氮技术、除尘,一般都是各自分开的单一系统。如八十年代美国JOY公司与丹麦NiroAtomizeer公司共同开发的喷雾干燥法,国外多JOY/Niro法。这种方法应用于烟气脱硫,它采用石乳作为吸收液使之雾化,在喷雾干燥器内完成,也可以用碱、氨作为吸收液。其第二级用布袋除尘器除去烟气中的烟气和脱硫后的固体产物。见图1。从图中看出这套装置的脱硫与除尘是分开的。这样,在一个锅炉或窑炉上就需要多套净化装置,各套净化装置在运行中互相影响干扰,阻力损失很大,能耗高,设备宏大复杂,投资大。 另外,美国专利US3874860公开了一种“分离流体中粒子状物质的装置”,这套装置应用于废料输送装置的集尘,它仅可以除尘,而不能净化燃烧烟气中的有害化学污染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旨在提供一种集除尘、脱硫、脱氮、脱碳氧化物于一体的工业烟气综合净化和除尘的方法及设备,这一方法的确能提高除尘和净化的效率,降低系统阻力,具有多种净化功能,投资少,能耗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了满足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工艺流程: 在一级净化塔和二级净化器内可同时对烟气进行除尘和对化学污染物进行净化。其中,一级净化塔由下列几部分组成,一个垂直安装的园筒形或园锥形塔体,在塔体下面装有一个集灰斗,烟气进口位于塔体上部的侧面,塔体内上部空间装有碱水喷嘴和风扇,风扇位于塔体的轴线位置,碱水喷嘴位于风扇的上部,碱水喷嘴通过管道先后与喷雾器4、流量计2、泵和装有钠、碱化合物溶液的碱水箱相联。在塔体内风扇下部装有一元锥形内胆,烟气出口位于内胆下部一侧。风扇是由位于塔体顶部的电机通过转轴带动,转轴外面套有一水冷夹层护套。二级净化器主要壳体、碱水槽、汽水分离器、进气导流管和S型喷口组成,其中,进汽导流管的一端与烟气进口相通,烟气进口与一级净化塔的烟气出口用管道相联,进汽导流管的一侧是敞开的,它水平放置在壳体内,其敞开一侧的周壁上有两个截面为S型的板组成,形成S型喷口,S型喷口浸没在碱水溶液中,汽水分离器位于进汽导流管外碱水液面上部,烟气出口位于壳体顶部,并与引风机相联,碱水槽底部装有阀门。 本发明的原理是这样的,高温烟气通过耐火烟管进入一级净化塔后,与喷嘴喷出的雾状碱液相遇,烟气中的烟尘被温润,颗粒粘附水滴,加上碰撞变粗,使其流速下降,当它通过净化塔内高速旋转的旋转风扇叶片时,受到机械离心力作用,使固体颗粒从烟气中分离出来。由于净化塔中塔体与内胆之间烟气流速特低,而使这部分烟尘沉降到下方集灰斗内并排出塔外。与此同时烟气中的多种化学污染物与碱液发生化学反应变成固体或液体随烟尘从集灰斗排出,其化学反应式如下:与烧碱溶液(NaOH)的反应与纯碱溶液(Na2CO3)的反应高温烟气遇水雾发生热交换,使水汽化吸热而使烟气降温,碱加入量根据烟气量,烟气成份和化学反应式计算求得,喷水量按烟量和烟气温度进行热平衡计算求得,按计算结果适当加系数,两相结合配成碱吸收液,喷嘴喷出的碱液通过流量计加以控制调整,使其达到即净化烟气又不产生废水。 烟气从第一级净化塔净化后进入第二级自激式净化器,以20~30m/s的速度通过净化器内被碱水淹没的S型喷口,激起细微碱雾与烟气充分混合,从而使烟尘和化学污染物再次得到除尘和净化,温度也进一步降低,其反应原理与上述相同。所分离出来的细微烟尘和其它生成物在碱液中沉集于锥斗下部被定期以污泥形式排出。净化器内需保持一定水位,由外部定期补充碱液从而使内部碱液不至变成糊状液体,烟气在净化器内上升,经汽水分离器从净化器上部的出口排出,不带水的烟气经引风机从烟筒排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发明突破了除尘、脱硫、脱氮分离的范例,既非湿式也非干式,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半湿式碱性净化系统,它集脱硫、脱氮、脱碳氧化物和除尘于一体,投资少,能耗低,大大降低了系统阻力,即可消除工业烟气中的SO2、NOx、CO、F总化学污染物,又可除尘,经对在冲天炉上使用情况进行测试,其结果见下表:测试项目净化前浓度净化后浓度净化效率烟尘 2149.5mg/M 97.2mg/M 95.5%SO28.58mg/M 2.01mg/M 76.57%NOx4.409mg/M 0 近100%CO 925mg/M O 近100%F总- 0.3649mg/M -温度 290℃ 30~50℃说明:净化前烟气各种成份是由冲天炉加料门上方测得的,若在烟管内侧浓度肯定要高些,因为加料门面积比烟道面积大得多,关于氟化物(F总)净化前浓度未测,但据有关资料介绍,冲天炉烟气氟化物含量在50mg/M3左右,NOx是氮氧化物的总称。 本套设备维护操作简便,由于降低了烟气的酸度,减少了钢材的腐蚀性,特别是一级净化塔,若不喷雾可作除尘器用,效率与一般旋风除尘器相当,最大优点是几乎没有阻力损失。 图1是美国、丹麦JOY/Niro喷雾干燥法系统图。 图2是本发明系统图。 图3是图2中的Ⅰ-Ⅰ剖视图。 图4是一级净化塔结构图。 图5是水冷夹层护套24的结构图。 从上述附图可以看出,在碱水箱1中浓度为1~3%(重量)的钠碱化合物溶液(尤以NaOH和Na2CO3溶液最佳),通过流量计2、喷雾器4和喷嘴22进入一级净化塔5,在一级净化塔内,烟气以16~18m/s的速度,290~800℃的温度从烟气进口3切向进入一级净化塔5的顶部,喷嘴22向烟气喷射碱雾,对烟气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处理后的烟气在风扇27的作用下在塔体31内作旋转运动,烟尘和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抛向塔体31的边缘,降落到集灰斗30内,干净的烟气从内胆28内部烟气出口29排出,风扇27由位于塔体31顶上的电机19通过轴20带动的,在轴20外面有一水冷夹层护套24,它由支承26支承,进水管25与水冷夹层护套下部相接,排水管21与水冷夹层护套上部相接,通过热水回路排出,喷嘴22向烟气喷碱雾量根据烟气成份,温度、烟气量核算,并在运行中调整至净化塔出渣口不流水为宜。经一级净化塔净化的烟气从二级净化器7的烟气进口14处进入二级净化器中的导流管内,又从导流管敞开的一侧进入碱液17中,然后从被钠碱化合物溶液淹没的S型喷口16喷出,产生碱雾,该碱雾对烟气中的化学污染物和烟尘进行第一步的净化和除尘,尘粒从碱液中下沉,经阀门18排出,二级净化后的烟气上升经气水分离器15分离,被引风机9抽出从烟筒11排入大气,8为二级净化器补充碱液供给箱,补充碱液浓度为1~1.5%(重量)。
发明授权CN1020997C本发明涉及配电网数字载波通讯系统及其方法,适用于电力系统现有的配电网中,利用配电网作为载波通道,对各种用户进行不同的数字信息传递,集中处理各种不同的分散的管理计量信息的新型载波通讯系统。 目前利用输电线路作为载波通讯通道已经广泛应用,利用配电网作为载波通讯通道近几年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而大多数只作为遥控、遥测的简单信息传递,效果都不好。 由于配电网把电能送到用户,以树状或环状形式直接或间接同用电设备相连,电压等级低、电流大,所以线路阻抗远远小于专用通讯线路,大量用电设备的开关又使该阻抗不稳定,加上电网负荷峰谷变化,本来已经很小的线路阻抗还在大范围内波动;整流、脉冲等用电设备产生很大的噪声,通讯信号直接落到用电设备上,因而线路损耗非常大,这三个因素妨碍了利用配电网进行载波通讯的实现。 专利CN-2050662U“供电系统自动管理装置”中利用现有配电网通道管理用电,采用中继接力方式逐级传送信号;同配电网相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口电路中用电容隔离配电信号,未考虑到配电网线路阻抗大大低于隔离电容容抗的因素,故无法使通讯信号有效的通过;通讯采用FSK制式而未用锁相环,必然使用比较宽的载波频带,噪声增加,灵敏度低;而且该装置只通过其电量采集装置采样电压、电流的半周波形,电压变换器和电流变换器中使用二极管引入非线性误差,因此计量不准;该装置中不计量电能,不能作为售电计量装置,亦无停电保护装置;该装置只有接收到中心控制器发出的命令时才采集数据,不实时监视配电网和用户用电状态,亦无保护报警电路。由于存在上述问题,远不能完成配电网载波通讯电力用户集中控制计量、计算机联网的任务。 本发明的目的是用现有的配电网作为载波通讯通道,在配电网范围内,采用频率在3-500KHZ,PSK制式的数字载波通讯器与用户的不同类型装置配合完成各种不同类型装置的信息传递的载波通讯任务。 载波通讯器和计算机系统配合组成通讯站,通过配电网载波通道实现联网通讯,各通讯站之间相互传送信息。 通讯站通过配电网把由载波通讯器和管理计量装置组成的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联网,通讯站通过上述装置收集用户用电信息,包括功率、有功、无功、需量和分时计费,以及配电网信息,包括电压、频率;并通过上述装置管理用户用电。上述装置能在当用户和配电网发生故障时保护用户用电设备,及时报告通讯站。 通讯站通过配电网把由载波通讯器和需要通讯设备组成的通讯设备联网,实现集中抄收、集中管理、集中报警等功能,需要通讯设备可以是水表、气表、传感器、开关、手动呼叫器等。 本发明的目的由下述方案实现:在一配电变压器所属配电网中有多个通讯装置,每个通讯装置均编有唯一地址,通过配电网把这些通讯装置连成通讯网络,以载波频率3-500KHZ,PSK制式进行分时编址通讯,该通讯系统中的通讯装置至少有一个是通讯站,通讯站由载波通讯器和计算机系统组成,载波通讯器连接在配电网和计算机系统之间;多个通讯站通过配电网实现了计算机联网通讯;通讯装置还有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该装置由管理计量装置和接在管理计量装置与配电网之间的载波通讯器组成,上述装置实时监视配电网和用户的用电,实时计量用户的用电综合信息,当故障发生时,报警并保护用户,将故障通过配电网载波通道通知指定通讯站,通讯站通过配电网载波通道集中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的信息,并通过该装置控制用户电源;通讯装置还有通讯设备,通讯设备由需要通讯设备和接在需要通讯设备与配电网之间的载波通讯器组成,通讯站通过配电网载波通道集中需要通讯设备,如水表、气表等所计量信息,由需要通讯设备,如开关来管理用户,需要通讯设备如传感器、手动呼叫器通过配电网载波通道把传感信息通知指定通讯站。 附图1是配电网数字载波通讯系统图附图2是载波通讯器原理框图附图3是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框图附图4是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程序框图附图5是耦合器原理图附图6是转换电路原理图本发明是一种配电网数字载波通讯系统和方法,如图1所示,在配电变压器(E)所属配电网(F)中有多个通讯装置(Gm,n),每个通讯装置(Gm,n)均编有唯一地址,通过配电网(F)把多个通讯装置(Gm,n)连成通讯系统,以载波频率3-500KHZ,PSK制式进行分时编址通讯,该通讯系统中的通讯装置(Gm,n)中至少有一个是通讯站(Gc,i),通讯站(Gc,i)由计算机系统(Ci)和连接在计算机系统(Ci)和配电网(F)之间的载波通讯器(Ac,i)组成,各个通讯站(Gc,i)通过配电网(F)载波通道实现了联网通讯;通讯装置(Gm,n)可以是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Gb,k),该装置(Gb,k)由管理计量装置(Bk)和连接在配电网(F)与管理计量装置(Bk)之间的载波通讯器(Ab,k)组成,该装置实时监视配电网和用户的用电,并实时计量用户的用电综合信息,当故障发生时,报警并保护用户,将故障通过配电网(F)载波通道通知指定通讯站,通讯站(Gc,i)通过配电网(F)载波通道集中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Bk)的信息,并通过该装置控制用户电源;通讯装置(Gm,n)还可以是通讯设备(Gd,j),通讯设备(Gd,j)由需要通讯设备(Dj)和接在需要通讯设备(Dj)与配电网(F)之间的载波通讯器(Ad,j)所组成,通讯站(Gc,i)通过配电网(F)载波通道集中需要通讯设备(Dj)、计量设备(J)如水表、气表等所计量信息,由需要通讯设备(Dj)中传感设备(S)如传感器、手动呼叫器等所传感信息通过配电网(F)载波通道通知指定通讯站(Gc,i),通讯站(Gc,i)通过配电网(F)载波通道由需要通讯设备(Dj)中的控制设备(K)如开关,控制用户。 上述载波通讯器(Am,n)如图2所示,由驱动电路(1),编码电路(2),调制电路(3),功率放大器(4),耦合器(5),放大滤波电路(6),锁相环(7),解调电路(8),解码电路(9),时序电路(10),停电保护电路(18),电源电路(11),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和转换电路(31)组成,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通过驱动电路(1)同计算机系统(Ci)连接,通过转换电路(31)同需要通讯设备(Dj)连接,直接同管理计量装置(Bk)连接,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的一个输出端接调制电路(3)和解调电路(8),另一个输出端同编码电路(2)的输入相连,编码电路(2)的输出接调制电路(3)的另一个输入,调制电路(3)的输出接功率放大器(4)的输入,功率放大器(4)输出到耦合器(5)的输入端,耦合器(5)同配电网(F)相连,耦合器(5)的输出接放大滤波电路(6)的输入,放大滤波电路(6)的两个输出分别接锁相环(7)的输入和解调电路(8)的一个输入,锁相环(7)的输出接到解调电路(8)的另一个输入,解调电路(8)输出到解码电路(9)的输入,解码电路(9)的输出接到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的输入端,时序电路(10)分别给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时序、时钟、日历及编码电路(2)、解码电路(9)和调制电路(3)提供时序,电源电路(11)输入接配电网(F),输出直流电源给整个电路提供电源,并输出给同载波通讯器(Am,n)相连的设备直流电源,停电保护电路(18)同时序电路(10),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相连,在停电后供给时序电路电源,以使时钟、日历连续运行,并保护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中的重要数据不因停电而丢失。 上述耦合器(5)是隔离配电网(F)和载波通讯器(Am,n)之间的配电能量通道、建立其载波通道的关键电路,同时起到阻抗匹配目的,它由四个耦合电容(24,25,26,29)、四个耦合电感(21,22,23,30)、中频变压器(27)和谐振电容(28)组成,如图5所示,四个电容、电感分别谐振于载波频率,组成一级滤波,其中三个通过耦合电感(21,22,23)连在一起的耦合电容(24,25,26)分别接配电网(F)的三根相线,当同单相电网(F)相连时,其中的一个电容接相线,另一个耦合电容(29)接中心线,相线信号和中心线信号经过电容、电感耦合到中频变压器(27)的初级线圈两端,由中频变压器(27)变换阻抗,中频变压器(27)的次级线圈两端分别接谐振电容(28)的两端,形成另一级谐振滤波器,谐振电容(28)一端接信号地,另一端输出到放大滤波电路(6)的输入,次级线圈抽头接功率放大器(4)的输入。 时序电路(10)中的基准频率由石英晶体振荡器产生,有良好的温度特性和一致性。 功率放大器(4)为了适应配电网(F)阻抗大范围变化的情况,采用恒流放大器,或是恒压放大器,或是恒功率放大器。 载波通讯器(Am,n)同计算机系统(Ci)连接的驱动电路(1),使上述联接采用RS232串行口,或并行口,或总线方式。 转换电路(31)如图6所示,由接口电路(32),报警电路(33),数模转换电路(34),比较器(35),放大驱动器(36)和模数转换电路(15)组成,接口电路(32)接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接口电路(32)的输出分别接报警电路(33),数模转换电路(34)和放大驱动器(36),输入接比较器(35)的输出和模数转换电路(15)的输出,比较器(35)的两个输入口一个接数模转换电路(34)的输出,另一个接需要通讯设备(Dj)中的传感设备(S)如烟雾传感器、手动呼叫器等,模数转换电路(15)的输入接需要通讯设备(Dj)中的计量仪表,放大驱动电路(36)输出接需要通讯设备(Dj)中的控制设备(K),需要通讯设备(Dj)可以同时有上述三种装置,每一种可以有多个。 停电保护电路(18)采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贮器,能长期保存信息,停电后本电路供给时序电路(10)中日历,时钟电路电源。 管理计量装置(Bk)如图3所示,由弱电化电路(14),模数转换电路(15),控制报警电路(16),显示电路(17)和外设(20)组成,本装置(Bk)从载波通讯器(Am,n)中的电源电路(11)支取电源,控制报警电路(16)接在配电网(F)中用户(U)和弱电化电路(14)之间,控制报警电路(16)的输入口接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的输出口,根据微处理器的命令报警和控制用户同配电网中的连接开关,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同停电保护电路(18)、外设(20)双向多线连接,外设(20)记录信息,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的输出同显示电路(17)的输入相连,输入同模数转换电路(15)的输出相连,接在配电网(F)同控制报警电路(16)之间的弱电化电路(14)的输出端口接模数转换电路(15)的输入口。 其中弱电化电路(14)线性缩小配电网(F)和用户的完整波形的相电压、相电流和中心线电流,配电网(F)是三相四线时,有三个相电压、三个相电流和一个中心线电流,配电网(F)是单相时,有一个相电压、一个相电流和一个中心线电流。 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Gb,k)的管理计量方法,分采样周期,数据处理周期和通讯周期循环进行; 首先,上电开机后进行初始化,进入采样周期,采样第一步是采样一点,第二步归一化,第三步予处理,第四步判断采样数据是否完成,若未完成,返回第一步,若完成,则进入数据处理周期; 数据处理周期中第一步进行数据处理,根据处理结果,第二步判断是否有故障,若有,则关电源报警,并设置通讯请求,到第三步累计数据;若无故障,直接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累计数据,之后进入第四步更新显示,然后进入通讯周期; 通讯周期中第一步查通讯口,第二步判断有无来自故障判断的通讯请求,或在前两个周期中来自配电网(F)中其它通讯设备的通讯请求,若有则进入第三步判断地址,若包括本机地址,则进行第四步校验纠错,第五步命令分析和第六步执行命令,之后进入第七步判断通讯时间到否,若不到则返回第一步,若到则进入采样周期,其中第二步、第三步判断是否定时,直接到第七步判断时间。 本发明有如下优点:配电网数字载波通讯系统由于采用了载波通讯器和计算机系统结合,利用了现有的配电网本身作为载波通讯通道,进行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联网通讯,作遥控、遥信、遥测,并对其信息、用电设备或其它通讯设备进行现代化综合管理,必将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首先,这个系统比无线电通道少产生空间电磁干扰,比专线成本低,比电话线易于普及。 再则,系统中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采用纯电子线路,无磨损,寿命长,既可以计量所有用电信息,又能保护用电设备,也能把用电信息进行集中处理,能做到统计的同时进行,对用户用电管理做到现代化,科学化,为彻底改变人工到位抄表开辟了新的途径。 另外,系统不仅应用于用电管理计量、收费系统,同时可以和通用,专用计算机系统联网运行,还适用于其它类型的用户的通讯要求,如水表、气表的集中抄收;路灯开关的集中控制;烟雾或其它有害气体报警的集中管理系统;手动呼叫的监护系统等。 因此这个系统是一种价格性能比最理想的数字载波通讯系统。
发明授权CN1020998C本发明涉及配电网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和方法,适用于以现有配电线作为载波通道的配电网中,通过通讯站对用户的用电进行集中控制和集中统计综合用电信息的综合管理计量装置。 目前,大量使用的电能表多是单一计量功能的机械电磁感应式电能表,实现多功能计量需要有功表、无功表、需量表等一起使用,分时计电需要时间继电器分时切换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电能表,计量结构复杂、成本高、故障多,机械式表量程窄、精度价格比低,运行中要产生磨损,寿命短。最主要是不具备通讯功能,只能到位抄表,需要大量人力,无法及时统计电量。 尽管目前已有具有通讯功能的半电子式电能表,由于采用电话线和无线通道,受环境限制无法推广使用,采用专线亦因成本高而无法使用。 专利CN-2050662U“供电系统自动管理装置”中利用现有配电网通道管理用电,采用中继接力方式逐级传送信号;同配电网相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口电路中用电容隔离配电信号,未考虑到配电网线路阻抗大大低于隔离电容容抗的因素,故无法使通讯信号有效的通过;通讯采用FSK制式而未用锁相环,必然使用比较宽的载波频带,噪声增加,灵敏度低;而且该装置只通过其电量采集装置采样电压、电流的半周波形,电压变换器和电流变换器中使用二极管引入非线性误差,因此计量不准;该装置中不计量电能,不能作为售电计量装置,亦无停电保护装置;该装置只在接收到中心控制器发出的命令时才采集数据,不实时监视配电网和用户用电状态,亦无保护报警电路。由于存在上述问题,远不能完成配电网载波通讯电力用户集中控制、计量统计任务。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现有配电线,以数字载波通讯分时编址集中管理和统计各分散电力用户的用电及用电综合信息,并能对故障集中报警、保护用户的一套综合管理计量装置。 本发明实现方案是:在配电变压器所属配电网中有多个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通过配电网把这些装置连成通讯网络,上述装置由载波通讯器和管理计量装置组成,载波通讯器连接到配电网,配电网经过管理计量装置连接用户。上述装置实时监视配电网和用户的用电,实时计量用户的用电综合信息,当故障发生时,报警、并保护用户,将故障通过配电网载波通道通知指定通讯站,通讯站通过配电网载波通道集中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的信息,并通过该装置控制用户电源。 载波通讯器由晶体振荡器,编码电路,调制电路,功率放大器,耦合器,放大滤波电路,锁相环,解调电路,解码电路,时序电路,电源电路,及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组成。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一个输出端接到调制电路和解调电路,另一个输出端同编码电路的输入相连,编码电路的输出接调制电路的另一个输入,调制电路的输出接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功率放大器输出到耦合器的输入端,耦合器同配电网相连,耦合器的输出接放大滤波电路的输入,放大滤波电路的两个输出分别接锁相环的输入和解调电路的一个输入,锁相环的输出接到解调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解调电路输出到解码电路的输入,解码电路的输出接到微处理器和存贮器的输入,时序电路分别给微处理器和存贮器,编码电路,解码电路和调制电路提供时序,电源电路输入接配电网,输出直流电源给各个电路和管理计量装置。 管理计量装置由微处理器和存贮器、外设、弱电化电路、模数转换电路、控制报警电路、显示电路和停电保护电路组成。控制报警电路接在配电网中用户和弱电化电路之间,控制报警电路的输入接微处理器和存贮器的输出,并根据微处理器的命令报警和控制用户同配电网中的连接开关,微处理器和存贮器同停电保护电路和外设双向多线连接,外设记录信息,微处理器和存贮器的输出同显示电路的输入相连,输入同模数转换电路的输出相连。接在配电网中主电线同控制报警电路之间的弱电化电路的输出接模数转换电路的输入,停电保护电路的输出接时序电路的输入。 附图1是配电网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示意图附图2是载波通讯器原理框图附图3是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框图附图4是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程序框图附图5是耦合器原理图本发明是一种配电网数字载波通讯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在配电变压器(E)所属配电网(F)中有多个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Cn),如图1所示,由配电网连成网络,该装置(Cn)由载波通讯器(An)和管理计量装置(Bn)组成,载波通讯器(An)连接到配电网(F),配电网经过管理计量装置(Bn)到用户。上述装置实时监视配电网和用户的用电,实时计量用户的用电综合信息,当故障发生时,报警、保护用户,并将故障通过配电网(F)载波通道通知指定通讯站(D),通讯站(D)通过配电网(F)载波通道集中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Bn)的信息,并通过该装置控制用户电源。 载波通讯器(An),如图2所示,由晶体振荡器(1),编码电路(2),调制电路(3),功率放大器(4),耦合器(5),放大、滤波电路(6),锁相环(7),解调电路(8),解码电路(9),时序电路(10),电源电路(11)组成。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的一个输出端接调制电路(3)和解调电路(8),另一个输出端同编码电路(2)的输入相连,编码电路(2)的输出接调制电路(3)的另一个输入,调制电路(3)的输出接功率放大器(4)的输入,功率放大器(4)输出到耦合器(5)的输入端,耦合器(5)同配电网(F)相连,耦合器(5)的输出接放大滤波电路(6)的输入,放大滤波电路(6)的两个输出分别接锁相环(7)的输入和解调电路(8)的另一个输入,锁相环(7)的输出接到解调电路(8)的另一个输入端,解调电路(8)输出到解码电路(9)的输入,解码电路(9)的输出接到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的输入端,时序电路(10)分别给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编码电路(2),解码电路(9)和调制电路(3)提供时序,电源电路(11)输入接配电网(F),输出直流电源给各个电路和管理计量装置(Bn)。 上述耦合器(5)是隔离配电网(F)和载波通讯器(An)之间的配电能量通道,并建立其载波通道的关键电路,同时起到阻抗匹配目的。它由四个耦合电容(24,25,26,29)、四个耦合电感(21,22,23,30)、中频变压器(27)和谐振电容(28)组成,如图5所示,其中三个通过耦合电感(21,22,23)连在一起的耦合电容(24,25,26)分别接配电网(F)的三根相线,当同单相电网(F)相连时,其中的一个电容接相线,另一耦合电容(29)接中心线,相线信号和中心线信号经过电容电感耦合到中频变压器(27)的初级线圈两端,中频变压器(27)的次级线圈两端接谐振电容(28)的两端,形成另一级谐振滤波器,谐振电容(28)一端接信号地,另一端输出到放大滤波电路(6)的输入,次级线圈抽头接功率放大器(4)的输出。 时序电路(10)中的基准频率由石英晶体振荡器(1)产生,有良好的温度特性和一致性。 功率放大器(4)为了适应配电网(F)阻抗大范围变化的情况,采用恒流放大器,或是恒压放大器,或是恒功率放大器。 管理计量装置(Bn)如图3所示,由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外设(13),弱电化电路(14),模数转换电路(15),控制报警电路(16),显示电路(17)和停电保护电路(18)组成。控制报警电路(16)接在配电网(F)中用户(U)和弱电化电路(14)之间,控制报警电路(16)的输入接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的输出,根据微处理器的命令报警和控制用户同配电网(F)中的连接开关,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同停电保护电路(18)和外设(13)双向多线连接,外设(13)记录信息,微处理器和存贮器(12)的输出同显示电路(17)的输入相连,输入同模数转换电路(15)的输出相连。接在配电网(F)中主电线同控制报警电路(16)之间的弱电化电路(14)的输出接模数转换电路(15)的输入,停电保护电路(18)的输出接时序电路(10)的输入。 其中弱电化电路(14)线性缩小配电网(F)和用户的完整波形的相电压、相电流和中心线电流,配电网(F)是三相四线时,有三个相电压、三个相电流和一个中心线电流;配电网(F)是单相时,有一个相电压,一个相电流和一个中心线电流。 停电保护电路(18)采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贮器,能长期保存信息,而且停电后供给时序电路(10)中日历,时钟电路电源。 一种用于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Gn)的管理计量方法,分采样周期,数据处理周期和通讯周期循环进行; 首先,上电开机后进行初始化,进入采样周期,采样第一步是采样一点,第二步归一化,第三步予处理,第四步判断采样数据是否完成,若未完成,返回第一步,若完成,则进入数据处理周期; 数据处理周期中第一步进行数据处理,根据处理结果,第二步判断是否有故障,若有,则关电源报警,并设置通讯请求,到第三步累计数据;若无故障,直接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累计数据,之后进入第四步更新显示,然后进入通讯周期; 通讯周期中第一步查询通讯口,第二步判断有无来自故障判断的通讯请求、或在前两个周期中来自配电网(F)中其它通讯站的通讯请求,若有则进入第三步判断地址,若包括本机地址,则进行第四步校验纠错,第五步命令分析和第六步执行命令,之后进入第七步判断通讯时间到否,若不到则返回第一步,若到则进入采样周期,其中第二步,第三步判断是否定时,直接到第七步判断时间。 配电网用电信息综合管理计量装置,由于是具备利用现有配电网进行数字载波通讯功能的用电信息计量、用电管理到户的装置,既可以利用配电线作为通讯通道集中各分散用户的各种用电信息、集中管理用户用电,又能实时综合计量、监视用户和配电网,还有保护用户的功能。因此对用户的管理作到现代化、科学化,为彻底改变人工到位抄表的繁重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装置采用全电子线路,无磨损,寿命长,是一种新型的更新换代产品。
发明授权CN1021232C本发明是一种民用便携式快餐燃料。长期以来,国内外解决快餐用燃料多采用木炭、焦炭、酒精、汽油、煤油、天然气等。这些燃料污染空气和环境,易燃易爆又不便携带。 现有含乌洛托品的固体燃料如:1984年5月16日,日本专利84-84982,以乌洛托品、重油及仲甲醛混合制成。1985年10月23日中国专利申请号85.107795,以乌洛托品80~90%和酒精、石蜡乳化液10~20%混合制成。上述已有技术虽然解决了一些缺点,但配方复杂、制作困难、乌洛托品含量大,价格高,辅助材料也价格高,且货源紧张,产品成本太高不易推广和大批量生产,而且燃烧时气味难闻也影响广泛应用。 为了向社会提供一种居家、旅游、携带方便、无烟、无毒、无污染、气味芳香、廉价的快餐用固体燃料而研制的一种方便燃料。 本发明的内容是:乌洛托品与核桃壳粉相混合配以淀粉糊及香料制成方便燃料。 以重量比40~50%的乌洛托品与50~45%的核桃壳粉相混合,配以10~5%的淀粉糊及香料,搅拌均匀后经成型机压制成各种规格的中孔块状燃料,经干燥箱干燥后涂蜡、包装。 方便燃料是这样使用的:将方便燃料放在燃烧架上或火锅内,用一根火柴点燃其中孔的上边缘,火焰则迅速达到15~20厘米高,一市斤冷水4~5分钟即可煮沸,一块重25克的燃料可燃烧10~15分钟,可视用餐时间长、短随时续加燃料。 本发明无烟、无毒、无污染、燃烧时气味芳香,原料来源充足,比已有技术的各类产品成本降低40~50%,而且,操作简单,容易保存、携带方便、安全,适用于出差、旅游、野外作业、学生住校、患者住院、婴儿喂养、部队值勤等临时用餐,更适用于宾馆、饭店、招待所作火锅的燃料。
发明授权CN1022067C本发明属于一种用于测定半导体元件直流耐压的新型自动测试装置。 一般公知的半导体耐压测试设备,如晶体管特性图示仪,作元件耐压测试一般只能达到一千伏以下;以人工调控测试电压,用图形曲线间接比较得出被测元件的击穿电压,测试速度慢、精度低、操作复杂;图示仪属于大型仪器,较笨重,且价格昂贵。其他一些半导体直流耐压专用测试设备也多为人工调控测试电压,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不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半导体元件直流耐压测试设备,使之自动调控测试电压,测试精度较高,小巧轻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以便弥补一般公知的半导体元件直流耐压测试设备在功能上的不足。 本发明的特点是:由自动恒流测量电路与自动步进调压电路,以单方向叠加法组成了耐压测试系统,自动调控测试电压,低自0.1伏,高达2000伏,耐压测量电流多档可选; 以普通数字式或指针式直流电压表作耐压示值,采取偏移电压补偿表头的分流,提高了测试读数精度; 由于采用了单方向叠加技术,整机电路均以中低压元件构成,造价较低。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逻辑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自动恒流测压系统电子线路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自动步进调压系统电子线路原理图。 参照图1-3,本发明包括自动恒流测压系统SA和自动步进调压系统SB两部分。自动恒流测压系统SA由测量与取样单元1、恒流控制单元2组成,测量与取样单元1由开关SW1、SW2、K,电阻R1-R10、R37-R40,稳压二极管D1、D9,外供电源E3和接线端子P1-P4构成。其中SW1为测试电流选择开关,SW2为被测元件极性转换开关,K为测量读数开关,R1-R7为测试电流选择取样电阻,R40为假负载电阻,由R8-R10、D1提供了基准参比电压VR1,由R37-R39、D9提供分流补偿偏移电压VR2。P1、P2接被测元件,P3、P4外接读数电压表;Vi为由取样电阻上得到的恒流控制信号。 恒流控制单元2由运算放大器A1,三极管T01、T02,二极管D2、D3,电阻R11-R14和外接主电源E1,电路工作电源1V+、1V-组成。其中A1、D3、T01、R11-R14组成了比较放大器。T02为恒流调整管,IM为恒定测试电流。 自动恒流测压系统SA的功能是:当被测耐压元件选定了测试电流(耐压测试条件电流)的情况下,以足够高的精度自动地恒定流过被测元件回路的测试电流1M,在被测元件两端建立起稳定电压,即被测元件的耐压。同时,提供了耐压数值显示仪表分流补偿电路,以保证测量读数精度。 自动步进调压系统SB由区间电压比较单元3、步进电压控制单元4、步进电压驱动单元5、辅助步进电压插入单元6组成。 区间电压比较单元3由运算放大器A2、A3,二极管D5-D8,电阻R15-R26构成。其中A2、D5、D6、R21、R22、R25组成上升控制电压比较器,其输出电压为V01;A3、D7、D8、R23、R24、R26组成下降控制电压比较器,其输出为V02;由R15-R20组成区间电压取样电路,在R16上端取得的分压MV与T02上端取得的分压LV与T02输入电压成比例,LV约为E1的5%,HV约为E1的95%,2V+、2V-为电路工作电源。 步进电压控制单元4由时基集成电路IC1、数字集成电路IC2-IC4、电阻R61、R62、电容器C、二极管D20、D21组成。其中IC1、R61、R62、D20、D21、C组成超低频(约2Hz)脉冲发生器,CP为输出的脉冲电压,3V+为工作电压。由IC2的与非门M1-M4构成CP脉冲控制电路,控制信号来自区间电压比较单元3的V01、V02和IC4的相应输出。由IC3、IC4组成十进可逆计数分配器;加计数脉冲CP+来自M1的输出,减计数脉冲CP-来自M2的输出,Y0-Y9为十进制分配输出端。 步进电压驱动单元5由电阻R41-R60,三极管T1-T10,二极管D10-D19,发光二极管L1-L10,超小型继电器J0-J9组成。E4为电路工作电源,其输入控制来自IC4的Y0-Y9。Y0-Y9在变换过程中,同时只能在一个为高电平输出,使相连的三极管导通,继电器吸合,发光二极管显示。 辅助步进电压插入单元6由超小型继电器触点J0-J9,限流电阻R27-R36、二极管D4组成。外接辅助电压E2由数值相同、每段约为0.8E1的梯阶电压V1-V9串联而成。作为E2的V1-V9可由电源变压器九个单独绕阻经半波整流、滤波后串联方法获得,也可用其它方法获得。V1-V9在电路内以同相串入E1的负载回路中,因此在图2中以-V1~-V9表示了中入方向。 自动步进调压系统的功能如下:当被测元件的实际耐压超过了主电源E1所能提供的数值时,自动地由低向高以步进方式将辅助电压等梯度提升,单方向叠加到测试系统中,调整管T02输出电流相加成为IM流过被测元件,使被测元件的耐压由辅助步进电压E2与主电源E1共同作用形成。 在测量与取样单元1中,SW1和电阻R1-R7组成测量电流选择电路,其一端与转换开关SW2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T02发射极及电阻R12、R38、R39、D9组成的回路分别接通。电阻R9与R10构成的串联支路与二极管D1并联后,一端与R8连接,另一端接入开关SW1与SW2之间并接地,单元2的R11接入R9与R10之间。开关K与电阻R40串联支路一端与端子P1同时接入开关SW2一个接线端,支路另一端与端子P2同时接入开关SW2的另一个接线端。端子P3分别与开关SW2两个接线端及辅助步进电压插入单元6限流电阻R27-R36联结点相连,端子P4分别与R39、D9与E3负极连接,R37分别与电源E3正极、R38及D9联结。 在单元2中,R11与R12分别接入A1正负极,R13分别连接T01基极与A1输出端。T01集电极与A1正电源1V+相连,发射极通过R14与负电源1V-连接,发射极同时接入T02基极。T02集电极分别与电源E1正极及区间电压比较单元3的R17与R19连接。T02发射极分别与单元3的R15及单元6的二管D4连接。 在单元3中,运算放大器A2输出端与R25串联,输入端正负极分别连接R22与R21,并在正负极两支路间同时并联D5与D6。A3输出端与R26串接,输入端正负极分别连接R23与R24,并在正负极两支路中同时并联二极管D7与D8。R21与R23同时接入R15与R16之间,R22接入R17与R18之间,R24接入R19与R20之间,R16、R18与R20的一端分别与R15、R17与R19串联,另一端接入电源E1负极。 在单元4与5中,IC1两侧端与R61、R62、D21与C串联成环路,两个输入端分别接入R61与R62,D21与C之间,D20并联在两个输入端支路中。IC1输出端分别与M1与M2的一个输入端相连。M1另一个输入端与M3输出端连接,M2的另一个输入端与M4输出端连接。M1与M2输出端分别接入IC3、而IC3的D、C、B、A端分别接入IC4。 IC4的Y0-Y9十进分配输出端分别通过电阻R41-R50连接三极管T1-T10基极,T1~T10发射极相互连接在一起并接地。J0-J9分别与D10-D19,R51-R60及L1-L10对应支路并联,接入E4正极和分别接入T1-T10集电极。 在单元6中,J0-J9分别串接R27-R36并接入端子P3和E1负极。 本发明整机工作过程原理是:将外出线端子P1、P2接上被测元件,P3、P4接直流电压表。在测量开关没按下的情况下,P1和P2之间并接了较低阻值的假负载电阻R40,步进调压继电器J0吸合。主电源E1正极经调整管T02串接由SW1选择的一个取样电阻后,经SW2一侧、R40,K和限流电阻R27到E1的负极,形成一个电流串联回路。比较放大器A1“+”输入端经R11取得参比电压VR1,“-”输入端经R12取得由电流取样电阻产生的电压降-恒流控制信号Vi。 按下测试开关K,比较放大器在T01发射极输出的控制电压,使调整管T02工作,改变了流过取样电阻、被测元件系统测量电流IM。当Vi=VR1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并保持IM恒定。被测元件两端电压便是对应的IM的耐压。如用电压表直接并于元件两端测量,由于电压表总是要吸收一些电流,对被测元件形成分流使测量结果产生较大误差,所以将电压表的正极接在取样电阻之前。但这样接法将使得电压表的读数比实际耐压大了一个Vi,故又在电压表正极回路中反向串联一个偏移电压VR2。因预先已整定V2=VR1,在系统平衡时Vi=VR1,故VR=V1,电压表的读数便与元件实际耐压相同,却无分流作用。 R40、K的作用是在被测元件未接入电路之前,使值较低的电阻R40接于系统内,以免系统开路,防止在按下开关时高电压对被测元件产生冲击。R27及R28-R36的限流电阻,可保护被测元件不被过大的瞬态电流损坏。 当被测元件的耐压超出E1所能供给电压数值时,调整管T02的压降Vce降至较低程度,使MV>HV,上升控制电压比较器的运算放大器A2输出V01为高电平,与非门M1被开通。脉冲发生器IC4的高电平输出线由Y0变为Y1,使二极管T2导通,继电器J0释放,J1吸合。辅助步进电压E2的第一梯阶电压V1负极经R28串入被测元件下端的回路中,V1的正极接在二极管D4的正极上。由于二极管D4的单向叠加作用,使自动恒流系统处于V1+E1电源电压条件下,调控测量电流IM。此时,如被测元件耐压在V1+E1的范围内,调压取样信号MV<HV,V01变低电平,M1被封锁,CP+无脉冲输入,Y1保持高电平,J1继续吸合,恒流测压系统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测出被测元件的耐压。 如果V1+E1仍不能满足测试所需电压,还会是MV>HV,V01仍为高电平,M1开通,IC3的CP+再次进入脉冲,IC4输出高电平由Y1升为Y1、Y2、Y3、Y4……,对应的步进电压驱动继电器由J1吸合变为J2、J3、J4……依次吸合,直到新的E2+E1满足了测试的电源电压条件为止。 当被测元件的耐压低于现有E2+E1时,T02的Vce接近E1,MV<LV,下降控制电压比较器的运算放大器A3输出V02变高电平,M2开通,CP脉冲经M2送至IC3的减法计数脉冲输入端CP-,IC4的高电平输出由高变低,使E2的步进电压下降,当降到MV>LV时,V02变为低电平,系统处于稳定平衡。 为了防止可逆计数器在系统动态过程中出现0和9的超越,造成系统失调,在IC4输出线0和Y9分别经M4和M3控制着M2和M1。当IC4高电平输出线为Y0时,M2被封锁防止由Y0突变成Y9;当IC4高电平输出线为Y9时,M1被封锁,将不会出现由Y9突变为Y0,起到了终端限位作用。 若不希望把耐压测试中的上限电压定的很高,可把M3门输入端适当选接IC4的输出线,取得必要的步进电压梯阶级数。 本发明由于自动调控测试电压,且测量电流多档可选,给测定半导体元件耐压值、正向结压降、稳压值等参数带来很大方便。整机工作安全可靠,测试精度高,造价较低,小巧轻便,弥补了一般公知的半导体元器件测试设备的不足。
发明授权CN1023697C001 复合型高效混凝剂属于水处理的一种净水药剂,特别是属于给水工程中水处理的净水药剂。 002 目前国内城市给水工程中,常使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它的制取工艺是将Al2O3或金属铝、或氢氧化铝加硫酸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简单低分子无机混凝剂(Al2·(SO4)3·18H2O),其他的混凝剂还有FeCl3、FeSO4、Fe2(SO4)3或聚合氯化铝。这些药剂绝大多数为单体分子结构(聚合氯化铝为高分子结构)。在使用这些药剂时,由于源水性质的变化,需要增加辅助药剂,如活性二氧化硅(SiO2),聚丙 胱胺或氢氧化钠(NaoH),消石灰Ca(OH)2骨胶等。从而造成了水处理中运行管理费用的增加、提高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在高浊度水处理或低混低温水处理时需投加量增大,而扩大了饮用水中的物质成份、尤其是金属铝离子的增加,使人体健康增加了不安全因素。而且这些混凝剂适用范围较窄,美国3929666号专利和欧洲0181847号专利制取的碱式铝盐用于处理水混凝效果差,混凝速度慢,混凝剂中的金属铝离子含量高,而日本的327850号专利制取的凝聚剂处理水的范围窄,仅能用于处理工业废水,不能用于处理生活用水,而且混凝效果差。 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混凝效果好、适用范围宽的复合型高效混凝剂。 004 本发明制取的混凝剂系由无机高分子聚合物与谷物聚合淀粉胶复合聚凝而成。其反应机理如下: 005 无机高分子聚合物由固体Al(OH)3及工业盐酸、硫酸,在高温,高压下于反应罐中聚合而成,其反应过程为: 006 008 010 上述反应生成的单离子酸的碱式铝盐,都含有不足铝当量的羟基(OH),在酸的进一步作用下,脱水缩聚成多核基铝的络合物: 011 013 015 我们把Al4(OH)2Cl8·SO4看成是 017 的一种形式,n值在6~10之间,K值为1,m为聚合度,其值在5≤m≤10之间,m值越大,其分子量亦更大,此时其混凝效果也越高。 019 聚合谷物淀粉胶机理:谷物淀粉中含大量的淀粉胶,淀粉的分子一般为: 020 其分子在碱性离子作用下,则第一个环状中的H+离子则被中和形成分子的聚合,形成高分子,则其具有较强的粘度,聚合后的分子结构如下: 022 这种聚合的谷物淀粉胶有着较强的凝聚作用。 024 无机高分子聚合物与谷物淀粉胶在一定温度作用下,经过充分混合后进行复合反应,就形成了复合型高效混凝剂。此种混凝剂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因而对高浊源水或低温低浊的水质均有较好的混凝作用。 025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将原料按重量比计量:Al(OH)316.7~18.0%;HCl33~35%(浓度32~35%);H2SO44.0-8.0%(浓度48%);谷物淀粉2.5-3.0%(如玉米淀粉、土豆粉;谷子淀粉;高粮淀粉、稻米淀粉等)碱性物质(NaOHCa2CO3Ca(HCO3)2,NaHCO3,Na2CO3等)1.0~1.5%(浓度0.3%),水份42.8~34.5%分别计量。然后将计量过的Al(OH)3、HCl、H2SO4,加入一反应罐中封闭,在压力p=3.0~4.0kgf/cm2工程气压下,温度为140℃~170℃下进行化学反应4~5小时,然后自然降温到100~110℃。第三步是将经过第二步的反应液移入储槽中静止聚合反应12~24小时、然后加入42.8~34.5%的水即成为含有Al2O3为11~12%的半成品。(物质分子通式为[Aln(OH)n-2·Cl2n·SO4k)m,n在6-10之间,k=1,5≤m≤10,槽中沉降出未反应的固体Al(OH)3将其取出,加入第二步的反应罐中、待下次使用。 026 第四步是将计量过的谷物淀粉,碱性物质加入另一反应罐中,在常压下,温度为70~80℃,聚合反应10~30分钟,即生成聚合淀粉胶半成品。第五步是将经过第三步和第四步的两种反应液加入聚合罐中进行复合反应,在常压下,温度为30~50℃,搅拌10~30分钟。此即生成复合型高效混凝剂,其中含Al2O32.6~3.0%,谷物淀粉胶2.5~3.0%,硫酸根离子1.6~3.2%。碱性物质0.24~0.5%,其余为水。 027 本工艺源料来源丰富,尤其是谷物淀粉和碱性物质(如Ca(OH)2)不但来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降低了生产成本。其与硫酸铝(Al2(SO4)3、18H2O)比、在效果相等情况下,成本可降低20%。 028 用该工艺制取的复合型高效混凝剂集无机高分子与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的优点于一身,用它进行混凝时,絮花形成快、颗粒大、沉降时间短,提高了供水设备的工作效率。其与硫酸铝(Al2(SO4)3.18H2O)比,可缩短反应沉淀时间40~50%,与美国3929666号专利和日本3278850号专利相比在铝离子含量相同时,混凝效果提高一倍。它与传统混凝剂相比、适用范围宽,能处理各种类型源水,也能处理工业废水且处理后的水质、化学稳定性强。使水的pH值保持在中性状态。对印染、制药、食品等工业用水都不会造成影响。对工业及生活采暖、锅炉及各种给水设施设备也无腐蚀现象。使用此种混凝剂时由于投加量少,故金属铝离子含量比硫酸铝(Al2(SO4)3·18H2O)降低1/2~1/3。降低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该混凝剂与传统混凝剂或聚合氯化铝相比。在Al2O3含量相同时,其混凝效果比聚合氯化铝高0.5~1.0倍,比硫酸铝高1.5~2.0倍。因而使供水工程管理及设施降低了费用。 029 实施例如下: 030 聚固体氢氧化铝1600克、(含Al2O360~70%),工业盐酸(含HCl32~35%)3500克,工业硫酸780克(含H2SO448%)放入反应罐中、封闭、加温至158-165度,4.5小时后自然冷却至110度。然后放料至储槽中、静止聚合反应12小时,后加水稀释成6000毫升。此时即为含Al2O311~12%的半成品。同时将未反应的Al(OH)3沉渣沉降后取出。另取玉米淀粉600克,3%消石灰水18000毫升,加入另一反应罐中,加温至80度以下30分钟,待数分钟后再将6000毫升另一半成品Al4(OH)2Cl8·SO4放入其中,控制温度40℃左右,搅拌15分钟后即可生成复合性混凝剂24000毫升。该混凝剂中含Al2O32.6-3.0%玉米淀粉胶2.5-3.0%硫酸根(SO4″)1.6%,碱性物质0.5%。
发明授权CN1024071C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长年单一使用例如拟除虫菊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杀虫剂,导致害虫对它们的抗药性迅速发展,致使一些老品种杀虫剂的继续应用发生危机;同时,随着抗药性的提高,又必须增加施药量,从而增加了经济损失,并且污染环境。目前对付抗性害虫的措施有:一个是研制新药;另一个是使用混合药剂,前者周期长并且花费大;后者是公认的对抗性害虫的有效措施。农药复配的使用在于延缓抗性,延长残效,兼治,增效和降低成本。 马拉硫磷低毒安全,既可用于蔬菜,果树等作物上防治蚜,螨等害虫;也可用来消灭卫生害虫,但近10年来,由于抗性、稳定性、质量等问题发生了严重滞销,从2万多吨下滑到289吨。可见,连续单一使用一个农药品种,很快能使害虫产生抗性,时间不长就能迅速结束一个优良品种农药的生命。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国际上异军突起的一类新仿生农药,但也存在着内吸性差,蒸气压低,杀螨活性很差,对鱼毒性大和成本较高等不足之处,同时也是一类高抗性类型的农药,很易产生抗性,抗性发展特别迅速。因此如何延缓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抗性发展,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农药混合制剂发展很快,拟除虫菊酯类和其它类型农药及增效剂复配使用时,可以取长补短,延缓各自的使用寿命,提高药效和经济效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与有机磷农药的复配能使杀虫效力相乘性地增加,并扩大杀虫谱。日本往友公司将马拉硫磷与氰戊菊酯复配,防治甘蓝,白菜等害虫(拟除虫菊酯的复配制药和增效剂,邵志武,苏州化工厂研究所,《农药》,1985年4期,35-37,34页)。“在国内外拟除虫菊酯混合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提到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常用的混剂或混用农药中也包括马拉硫磷(吴秀华,安徽省化工研究所,《农药》,1985年3期,20-22页)。 作者在农药试验中测得拟除虫菊酯农药和有机磷复配的增效比例最高,达84.38%;增效幅度最大,达63.57%。发明人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89104458.2;发明名称为:“溴马乳油”中提出了溴氰菊酯与马拉硫磷复配的适当比例,取得了成功。但是溴氰菊酯虽然增效最显著,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尚不能生产,全部依靠进口,因此,应该考虑替代溴氰菊酯的拟除虫菊酯类,用它来与有机磷复配。氯氰菊酯就是被选中的品种,我国已能生产而且增效很显著。 增效磷(SV1)化学中称为O,O-二乙基-O-苯基硫代磷酸酯,它的结构简单,原料易得,合成方便,价格便宜,增效范围广。1980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成了增效磷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充分证明把它加到一些杀虫剂内对防治抗性棉蚜及抗性家蝇有显著增效作用,经过5年的大面积试验,已明确把它加到有机磷(其中包括马拉硫磷)和拟除虫菊酯等农药中能对许多害虫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特别指出增效磷与马拉硫磷相混对谷蠹有显著增效。增效磷本身能抑制乙酰胆碱及多功能氧化酶,同时,它也对羧酸酯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起增效作用,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龚坤元在“近几年来增效磷(SV1)的开发使用情况”中的介绍(北京农药通讯第三期,1984年7月,4-6页,此京农药学会编辑出版)。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延缓拟除虫菊酯的抗性发展过程;代替或减少靠进口的溴氰菊酯等菊酯的用量;降低农药成本;扩大杀虫谱适用范围;以及挽救作为老品种的马拉硫磷,提供一种有效的复配农药乳油制剂。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以毒理研究为基础,毒力测定为手段,以共毒系数为指标,田间增效为依据,选用适当比例的氯氰菊酯与马拉硫磷作为主成分,以增效磷(SV1)和机油作增效剂,以及乳化剂和溶剂,制成氯马乳油,本发明氯马乳油由氯氰菊酯1-2(重量)%,马拉硫磷18-19(重量)%,增效磷7-9(重量)%,30号机油10-15(重量)%,乳化剂8-10(重量)%以及余量的二甲苯组成。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氯马乳油中氯代表氯氰菊酯;马代表马拉硫磷,乳油代表乳油制剂剂型。 氯氰菊酯与马拉硫磷是在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增效显著的复配组合,又进一步研制成为氯马乳油的,现分述如下。 供试材料一、供试农药品种1.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二氯苯醚菊酯标准品;氟氰菊酯标准品; 98%溴氰菊酯原粉;氯氰菊酯标准品; 95%氰戊菊酯原油;百树菊酯标准品; 90%中西除虫菊酯原油; 2.有机磷杀虫剂有:97%乐果原粉;96.1%乙酰甲胺磷重结晶; 76%氧化乐果原油;90%对硫磷原油; 86%马拉硫磷原油;94%甲基对硫磷原油; 94%敌敌畏原油;81%杀螟晴原油; 94%杀螟松原油;90%保硫磷原油; 99.6%甲胺磷纯品; 3.氨基甲酸酯类及其他杀虫剂有: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杀虫脒原粉; 氟乙酰胺标准品;双甲脒标准品; 二、供试生物材料:1.室内饲养的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桃蚜,选个体一致的无翅成蚜供试; 2.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的三龄幼虫供试; 3.室内在菜豆上大量繁殖的棉红蜘蛛雌性成螨供试; 4.田间药效试验:是在各地选择发生较重且虫口密度均匀的害虫田块进行。 试验方法一、室内复配筛选用点滴法在同一时间内(1天)进行A药,B药和A+B(1:1)混配农药的毒力测定,绘制其毒力回归线,求出A,B和A+B的LD50值及95%置信限,以及LD95值。 点滴法是用自制的不锈钢针头微量点滴器(点滴器针头点滴药液的体积,是用岛津CS-920高速薄层扫描仪测定的)醮取不同浓度的丙酮药液,滴加在每头供试害虫的腹部或胸部背面,滴加药液体积根据虫体大小而定。如蚜虫用0.03-0.05微升,棉铃虫用0.06-0.07微升。滴药后用毛笔或镊子将受药害虫轻轻移入指形管或培养皿中,加塞或加盖,置于适温的恒温箱中恢复,蚜虫5小时后在台式放大镜下检查死亡数,计算死亡率。死亡判断标准是用拨针轻触虫体,完全不动者为死亡。 A药,B药和AB混合药均用丙酮配成5个浓度,每个浓度3个重复。蚜虫每重复30头,放入一个指形管中。棉铃虫每重复10头,放入有人工饲料的指形管,每管一头。各虫测定时,均用丙酮液点滴作为空白对照,亦需设3个重复。 粘胶法(载玻片浸渍法),是FAO规定的害虫抗药性的测定方法之一。是用透明胶纸粘贴在载玻片的一端,使粘面朝外,用细毛笔在棉花叶片上挑选正在生长旺盛的雌性成螨(个体大小,色泽应一致),翻转使螨背粘在胶面上,八足朝上,每块玻片粘40头,粘好后在双筒解剖镜下检查,剔除腹面朝下或不健康的个体,再用健康雌螨补足。 将所试农药制剂用水稀释配成5-7个浓度的药液,分别放在烧杯中(药液数量以能全部浸透胶面为度)备用。 将粘好虫螨的玻片,分别在上述药液中浸泡5秒钟(浸时应轻微晃动玻片,令螨体触药均匀)立即取出,用吸水纸吸去多余药液置于培养皿内,开盖15分钟令其自然晾干。同时用清水浸渍作空白对照,每一皿内放1-2片玻片,并放一小团吸水棉球,以保持相对湿度。培养皿加盖后置于27℃恒温箱中恢复。24小时和48小时后在双筒解剖镜下检查虫螨死亡数,计算死亡百分率,死亡标准同上。 二、最佳配比筛选在上述筛选的基础上,选出有明显增效的复配组合,用麦二叉蚜,桃蚜,棉铃虫和红蜘蛛等4种害虫,按两药不同的复配比例,用上述点滴法和粘胶法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毒力测定,根据各配比混剂的LD50值和LD95值,并考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因素,选出综合因子的最佳配比。 三、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测试,方法同上; 四、田间药效试验; 田间药效试验是在各试虫发生地选择虫口数量大,密度分布均匀,作物长势好的田块中进行的。先划出试验小区,在小区四角插上标杆,量出小区的面积,每个小区5点取样,调查虫口,分别作出记录。 按上述最佳配比配制混剂,用水将混剂稀释成要求的有效成份含量的药液,每亩药量为50公斤。用552-丙型手动喷雾器分别施于各试验小区内,设空白对照及对比药剂小区。喷药后1、3、5、7天在原点调查活虫数,然后再计算虫口减退率及校正虫口减退率。 五、统计方法1.共毒系数的计算以每头试虫所受剂量的对数为自变量X,死亡机率值为因变量Y,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毒力回归线,用SHARP PC-1500A计算机计算LD50值及95%置信限以及LD95值,再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Sun·Y·P and E·R· johnson,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action of insecticide-synergist conbinations and their mode of action。J·Argic,Food chem,8:261-6,1961)即根据A,B,AB药的LD50值及实测毒力指数,求出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共毒系数=实测(A-B)的毒力指数/理论(A+B)的毒力指数×100实测复配(A+B)的毒力指数=A单用时LD50/(A+B)混用时LD50×100理论复配(A+B)的毒力指数=A的毒力指数×A在复配中占的百分率+B的毒力指数×B在复配中占的百分率该法认为共毒系数大于100时为增效作用,接近100或略小于100时表示是相加作用,共毒系数显著小于100时则为拮抗作用。本研制工作中,把共毒系数提高至200,以200为指标,超过200者认为具有显著增效作用,才能入选。 2.田间防治效果计算:按通用的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效,如下式:虫口减退率(%)=药前活虫数-药后活虫数/药前活虫数×100更正虫口减退率(%)=防治区虫口减退率-未防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未防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试验结果一、拟除虫菊酯与有机磷杀虫剂的复配筛选在这类复配组合中,共进行了32组复配筛选,共毒系数超过130者有27对组合,其中超过200者有12对组合。 二、其它农药的复配筛选:在这类复配组合中共进行了35对筛选,共毒系超过130者有26对组合,没有超过200的组合。 三、复配农药品种的选择:根据两类群的筛选,首先确定选择了第一类群复配组合中的配对。因为其增效比率最高,达配对总数的84.38%;增效幅度大,共毒系数超过200的占总配对数的48.15%,有的共毒系数高达700-800。 在选择农药品种上,虽然溴氰菊酯增效很显著,但考虑到我国尚不能生产,需要依靠进口。而氯氰菊酯则是我国已生产的菊酯农药品种,它对害虫的毒力在菊酯类农药中仅次于溴氰菊酯,而且价格低廉。同时考虑到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问题已日趋严重,若将菊酯农药与其他种类农药研制成农药混合制剂,对延缓菊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是一条有效途径。在有机磷农药中马拉硫磷是50年代的老品种,因其抗性,质量,稳定性问题,十多年来严重滞销,由60年代初22家工厂到80年代仅剩下了3家,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而马拉松具有低毒安全,杀虫谱广,生产工艺较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特别是在复配组合中表现出显著的增效,故将马拉硫磷作为副剂入选。 选用增效磷(SV1)作为增效剂是由于它与菊酯类农药以及有机磷农药复配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四、最佳配比筛选采用麦二叉蚜对各种配比的氯马混剂进行了有效成分最佳配比筛选测试,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氯马混剂的共毒系数在200以上的配比(重量)是2∶18,1.6∶18.4,1.2∶18.8,1∶19,说明这几对组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考虑到药源,成本等因素综合评价,认为氯氰菊酯与马拉硫磷复配的最佳重量配比为1∶19最为合适。 五、增效剂的筛选1.增效磷的选用和测试增效磷(SV1)是一种对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农药都有增效作用的增效剂,它可以使害虫体内的解毒酶降低活性。我们用瓜蚜和桃蚜,选择了不同浓度的增效磷,分别进行了测试。见表2和3,表中氯马代表氯氰菊酯与马拉硫磷的混剂,其比例为1∶19;SV1代表增效磷,以下与此相同。 根据加入不同浓度的增效磷对害虫的毒力测试,同时考虑产品成本等因素,认为在氯马乳油中加入7-9(重量)%的增效磷较为理想,增效幅度为1.33-3.23倍。 2.机油的选用和测试早已探明,机油难于挥发,在动植物体表形成维持较长时间的油膜,可延长残效期。机油可溶解破坏昆虫腊质层的体壁,不仅可促进农药穿透,提高药效,而且可促使昆虫过量失水,促进其中毒和死亡。另外,机油中含有不饱和烃类化合物,亦有一定的触杀作用。我们在氯马乳油混剂中分别加入5、10、15(重量)%不同量的机油,用瓜蚜测试,见表4: 表4.氯马+30号机油筛选试验(瓜蚜)农药 毒力回归式 LD50值 95%置信限 增效(Y=) (微克/头) 倍数氯马 4.0620+1.2076x 5.9806×10-34.7058×10-3-7.6007×10-3氯马+5%G 4.3119+0.8381x 6.6226×10-34.7322×10-3-6.8381×10-30.90氯马+10%G 4.4586+1.1607x 3.0846×10-32.3849×10-3-3.9895×10 1.94氯马+15%G 4.2097+1.2636x 4.2207×10-33.3793×10-3-5.2717×10-31.42注:表中“G”表30号机油。 结果表明,重量为10%和15%机油加入量无差异,故在配方中选用10%(重量)%即可。 六、氯马乳油的整体配方通过一系列测试,在明确了两增效剂的增效作用和最佳用量后,氯马乳油的整体配方确定如下:原料 含量(重量)% 最佳配比(重量)%氯氰菊酯 1-2 1马拉硫磷 18-19 19增效磷(SV1) 7-9 930号机油 10-15 10乳化剂 8-10 9二甲苯 馀量 馀量整体配方的毒力测定见表5、6、7。 结果表明,加入两增效剂后,使氯马乳油的共毒系数可高达1404,增效倍数可达2.76倍。 本发明氯马乳油的制法如下:所用原料为98%的氯氰菊酯原粉,85-95%马拉硫磷,二甲苯,30号机油及增效磷(SV1)。先将二甲苯用真空泵抽入高位贮罐,将该作为溶剂的二甲苯按配料要求称量后抽入反应釜,投入所需乳化剂,再将该合格乳化液油抽入高位贮罐,加入称量准确的氯氰菊酯原油,马拉硫磷原油和30号机油经充分搅拌后即可出料,最后本发明氯马乳油的成分含量如下:成分 含量(重量)% 最佳配比(重量)%氯氰菊酯 1-2 1马拉硫磷 18-19 19增效磷(SV1) 7-9 930号机油 10-15 10乳化剂 8-10 9二甲苯溶剂 馀量 馀量本发明氯马乳油是一种广谱杀虫混剂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有效杀虫剂,试验表明本混剂具有一系列优点,杀虫谱和适用范围广,既防鳞翅目幼虫,又防蚜、螨,可用于粮、棉、菜、果、烟、枣、茶等作物上;解决了单用菊酯农药易引起的螨类再增猖獗问题,可一次用药兼治多虫,抢了时间,节约劳力;选用了两种增效剂,增效显著,原料易得;大量节约菊酯农药,减缓菊酯农药进口的压力,用时显著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效益比;急性毒性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可恢复马拉硫磷的活力。
发明授权CN1024266C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冷系统,尤其是涉及用于机动车辆(例如冷冻车)致冷系统压缩机的驱动系统。 为了冷却、冷藏或冷冻食物、饲料和/或其它物品,在车辆(例如汽车)中设有冷冻系统。一种专用的车辆,也称为冷冻车或冷藏车,可用于运输冷的、冷藏的或冷冻的食物。 图1示出与本发明有关的现有技术中一个致冷系统的方框图。该致冷系统100包括致冷剂回路200,它由以下各部件组成:用于压缩致冷剂的第一压缩机201,冷凝器202,容器-干燥器203,膨胀阀204,用于冷却冷冻室(未示出)的蒸发器205,以及用于把致冷剂回路各部件的出口与致冷剂回路中各相邻部件的入口相连接的管件206。第一压缩机201配有电磁离合器211,借助该电磁离合器211的间歇工作,压缩机201经过皮带102接受来自汽车发动机101的驱动力,从而使汽车发动机101通过电磁离合器211间歇地驱动第一压缩机201。 致冷系统100还包括所谓备用设备110,它包括第二压缩机111,以及经皮带113带动第二压缩机111用的三相电动机112。第二压缩机111的出口111a经管件206与第一压缩机201和冷凝器202之间的管件相连接。第二压缩机111的入口111b经管件206与蒸发器205和第一压缩机201之间的管件相连接。三相电动机112经电源盒115与交流市电电源114相连接。电源盒115起着变压器和整流器双重作用,用以将电力输送到装在致冷剂回路各部件中的电气设备(例如蒸发器的风扇电动机(未示出))上。但是,电动机112是直接接收交流市电电力作为其输入的。 此外,第二压缩机111也配有电磁离合器116,借助该电磁离合器116的间歇工作,压缩机111经过皮带113间歇地接受来自电动机112的驱动力,从而使电动机112通过电磁离合器116间歇地带动第二压缩机111。 于是,冷冻室内的温度控制是通过电磁离合器211或116的间歇工作而实现的。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致冷系统中,在汽车开动期间,只有汽车发动机驱动的第一压缩机201工作,以使致冷剂经致冷剂回路200而循环。反之,在汽车停车期间,例如当司机夜里睡觉时,只有电动机112驱动的第二压缩机111工作,而第一压缩机201不工作。 另外,在这项现有技术中,额外配置备用设备110的第二压缩机111使致冷剂回路的管路变得很复杂。 再有,因为在汽车开动时,冷却剂压缩机是由转速经常变化的发动机驱动,所以冷冻室的温度是难以精确控制的。 为了消除这些缺陷,提出了另一种致冷系统,这种致冷系统包括一个致冷剂回路,它包括一台压缩机,压缩机有一台三相电动机和一个由该三相电动机带动的压缩机构。电动机和压缩机构密封地装在一个外壳内。在这种致冷系统中,在汽车开动期间,压缩机的电动机与汽车发动机带动的汽车发电机连接,以获取交流电力。因此,这时是由发电机交流电驱动的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工作。另一方面,在汽车停车期间,压缩机的电动机不是与汽车发电机连接,而是与交流市电电源相连,以便接受来自交流电源的交流市电电力。因而,压缩机的压缩机构是由交流市电电力驱动的电动机带动的。此外,冷冻室的温度是通过发电机或交流市电电源的通、断操作而进行控制的。亦即是,冷冻室的温度是通过转速保持在一定值的电动机的间歇运转而进行控制的。 然而,因为冷冻室的温度是由转速保持在一定值的电动机的间歇运转而进行控制的,对冷冻室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仍然很困难。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对冷冻室的温度进行精确的控制。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当压缩机由汽车发电机的交流电所驱动的电动机带动时,降低汽车发动机的耗油量。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这些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驱动机动车辆中致冷系统的致冷剂压缩机的系统,它包括:一台装在所述车辆上由发动机所带动的发出交流电力的发电机,该发电机含有由直流供电的激励线圈; 选择装置,它具有与所述发电机相耦接以便接受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力的第一输入端子;与交流市电电源相连接,以便接受交流电力的第二输入端子;以及一个输出端子;所述选择装置选择所述交流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和所述交流市电电源的交流电之一作为所选定的交流电源,并将所选定的交流电力输送到所述输出端子上; 与所述选择装置的输出端子耦接的整流装置,用以将所述选定的交流电整流而产生直流电力; 一台由所述直流电力驱动的、与所述致冷剂压缩机机构配接的直接电动机; 用于检测装在所述车辆上的冷冻室实际温度的传感装置,该传感装置产生表示所述检测到的冷冻室实际温度的第一信号; 用于设定所述冷冻室温度的设定装置,该设定装置产生表示所述冷冻室设定温度的第二信号; 与所述传感装置、设定装置和选择装置相耦接,以接收所述第一、第二信号以及第三信号的运算装置;所述第三信号表示出所述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作为选定的交流电力而输送到所述输出端子,或者表示出所述交流市电电源的交流电作为选定的交流电力而输送到所述输出端子;所述运算装置计算出所述冷冻室的实际温度与所述冷冻室的设定温度之差,并由此产生表示所述冷冻室的实际温度与所述冷冻室的设定温度之间的该差值的第四信号;所述运算装置还与所述直流电动机耦接,以接收表示所述直流电动机的转速的第六信号,使得所述运算装置参照所述第六信号而产生所述第四信号; 与所述运算装置耦接用以接收所述第三和第四信号的电流控制装置,所述电流控制装置还与所述发电机耦接,以便响应所述第四信号的变化而控制所述直流的电流强度值; 与所述运算装置耦接用以接收所述第三和第四信号的占空因数控制装置,所述占空因数控制装置包括产生作为第五信号的脉冲的脉冲装置;当所述占空因数控制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三信号是表示所述交流市电电源的交流电力被输送到所述输出端子时,该占空因数值随所述第四信号的变化而改变;当所述占空因数控制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三信号是表示由所述发电机产生的交流电力被输送到所述输出端子时,所述占空因数值保持为100%; 与所述占空因数控制装置相耦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五信号的传输装置,该传输装置把所述直流电力间歇地传输给所述直流电动机,其间歇量随所述占空因数值的变化而改变;所述传输装置与所述电流控制装置耦接,以传送表示所述直流电力的电压的第七信号,使得所述电流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四信号的变化以及参照所述第七信号而控制所述电动机驱动电流的电流强度值。 图1是根据一项现有技术的致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致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控制致冷系统中致冷剂压缩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的一种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汽车发电机发出的电力与致冷剂压缩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之间的关系图; 图5是表示当汽车发电机的转速保持在某一定值时汽车发电机所发出的交流电力的伏-安特性和汽车发电机的发电效率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占空因数电路所产生的占空因数信号值与致冷剂压缩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之间的关系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致冷系统的示意框图。图中,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与图1中相对应的部件,因而略去了其实质性的说明。 参照图2,致冷系统10包括致冷剂回路20,它包括压缩机21,冷凝器202,容器-干燥器203,膨胀阀204,蒸发器205和管件206。压缩机21包括无刷直流电动机21a以及由电动机21a带动的涡旋形压缩机构21b。电动机21a和压缩机构21b密封地安装在一个外壳(未示出)内。无刷直流电动机21a连在含有整流装置(未示出)的电路30中。电路30进一步连接到含有电磁装置(未示出)的电磁转换开关50的端子50a上。发电机40装在汽车发动机部位,由汽车发动机101通过皮带41带动。发电机40与开关50的端子50b连接。插头61则与开关50的端子50c连接。在汽车停车期间,插头61插入交流市电电源60,使电磁装置被激励,从而使端子50a与端子50c相连接,结果将交流市电电力输送到电路30中。另一方面,在汽车开动期间,插头61与交流市电电源60脱开,使得电磁装置不受激励,从而使端子50a与端子50c分离,同时如图2所示的那样与端子50b相连,于是,发电机40所发出的交流电力被输送到电路30中。 这样,依据插头61与交流市电电源的分离和连接,由发电机40所发出的交流电力和交流市电电力被选择性地输送到电路30中,并在其内进行整流。在电路30中经过整流的电力被间歇地输送到压缩机21的无刷直流电动机21a中,其间歇量随着后文将提到的占空因数信号值的变化而改变。 温度传感器71装在冷冻室(未示出)内,用以检测冷冻室的实际温度;温度传感器71与运算电路70相连接,以便将表示冷冻室实际温度的第一信号由此送到运算电路70上。用于设定冷冻室一定温度的装置72也与运算电路70相连接,以便将表示冷冻室设定温度的第二信号由此传送到运算电路70上。运算电路70还与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和电流控制电路90相连接,以将下文将提到的第三信号和第四信号由此传送到电路80和90的每一个中。运算电路70还进一步与电磁转换开关50相连接,以接收来自开关50的第三信号。第三信号表示开关50的电磁装置是否被激励。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还与电路30连接,以将下文将提到的占空因数信号由此传送到电路30中。电流控制电路90还与发电机40的激励线圈(未示出)连接,以及还进一步与例如直流电池的直流电源相连接,用以由此对发电机40的激励线圈输送电流强度可变的直流电。 另外,参照图3,运算电路70接收分别来自温度传感器71、温度设定装置72和电磁转换开关50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信号。当运算电路70收到这三种信号时,就将第一和第二信号进行比较,以计算出表示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的第四信号。其后,第三信号和第四信号由此传送到电流控制电路90和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中。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包括一个脉冲装置,用以产生作为第五信号的脉冲。 当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接收到表示转换开关50的电磁装置未被激励的第三信号时,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就产生使占空因数保持为100%的作为第五信号的脉冲,然后由此将此第五信号传送到电路30中。当电路30收到来自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的占空因数为100%的信号时,来自发电机40并经电路30整流的电力就连续不断地传送到无刷直流电动机21a中。 同时,电流控制电路90响应第四信号的变化,控制从直流电源91输送给电机40激励线圈的直流电的电流强度。因此,按照从直流电源91输送来的直流电的电流强度的大小,发电机40可发出不同大小的交流电力,亦即是,发电机40能响应第四信号的变化而发出不同的交流电力。各种交流电力被输送到电路30中,以便为相应的整流电力。因而,如图4所示,压缩机21的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可同发电机40所发出的交流电力大小成正比。 在压缩机21的无刷直流电动机21a被驱动时,表示电动机21a转速的第六信号从电动机21a经一导线(图2中未示出)而反馈到运算电路70中。由此,运算电路70参照第六信号而计算出第四信号。此外,表示整流后电力电压的第七信号从电路30经一导线(图2中未示出)而反馈到电流控制电路90中。于是,根据第四信号的变化并参照第七信号,电路90可控制从直源电源91输送到发电机40激励线圈的直流电的电流强度。 图5是表示当发电机40的转速保持在某一定值时,汽车发电机40所发出的交流电力的优-安特性和汽车发电机40的发电效率的曲线图。该图中,曲线A、B和C表示在从直流电源91输送到发电机40激励线圈的直流电的某三个电流强度的每种情况下,由发电机40所发出的交流电力的伏-安特性。而曲线A′、B′和C′表示在上述三个电流强度的每种情况下,发电机40的发电效率。形成曲线C和C′的电流强度大于形成曲线B和B′的电流强度,后者又大于形成曲线A和A′的电流强度。 参照图5,在上述三种电流强度的每种情况下,当所发出的交流电力的值为G时,发电机40的发电效率分别变为η,η和η。具体地说,对应于曲线A的G点的发电机40的发电效率比对应于曲线C的G点的发电机40的发电效率高△η,亦即高(η-η)。因此,通过有选择地改变从直流电源91输送到发电机40激励线圈的直流电的电流强度,汽车发电机40总是能以最佳的发电效率发出交流电力。于是,为了在发电机40运行期间,让发电机40总是能以最佳的发电效率发出交流电力,电流控制电路90被设计成能控制从直流电源91输送到发电机40激励线圈的直流电的电流强度。 结果,在由汽车发电机40经电路30整流的电力去驱动压缩机21的无刷直流电动机21a时,就有效地降低了汽车发动机的耗油量。 当插头61插入交流市电电源60时,亦即电磁转换开关50的电磁装置受到激励而将交流市电电力输送给电路30时,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接收来自运算电路70的表示电磁装置受到激励的第三信号。同时,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也接收到来自运算电路70的第四信号。当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接收到来自运算电路70的表示电磁装置受到激励的第三信号时,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就产生作为第五信号的、其值随第四信号的变化而变化的占空因数信号,然后由此将第五信号输送给电路30。当电路30接收到来自占空因数控制电路80的占空因数信号的各种值时,就使经过整流的电力从电路30间歇地输送到无刷直流电动机21a上,其间歇量随占空因数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如图6所示,无刷直流电动机21a的转速随占空因数信号值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无论在汽车停车期间还是在汽车开动期间,压缩机21的输出都随压缩机21的无刷直流电动机21a的转速变化而改变。据此,借助改变压缩机21的无刷直流电动机21a的转速而控制冷冻室的温度,就可使冷冻室的温度受到精确控制。
实用新型CN201435986U一种净饮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净饮机,属于净饮机的改造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市面上销售的涉及饮水的产品中,主要有饮水机、与饮水机配套使用的净水器、净水设备。该三类产品或多或少都有其不足的地方。其中饮水机只能加热制冷,没有对水进行净化的作用;这种饮水机一般使用瓶装水,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饮用不完,容易滋生细菌;而与饮水机配套使用的净水器没有带加热的功能,用户必须购买饮水机才能实现喝水,同时购买净水器及饮水机必然会增加顾客的经济负担;而净水设备需要直接与自来水管连接,容易出现水管爆裂、渗水的现象,同时,净水设备在连接自来水管后需要固定在某一地方,不方便移动,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满足消费者多样性要求的净饮机。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本体、原水储水箱、水泵、滤芯组件、加热装置,原水储水箱固定在本体上,原水储水箱和滤芯组件之间设有水泵,加热装置位于本体的下部,其中原水储水箱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通过第一连通管与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二连通管与滤芯组件的进水口连接,滤芯组件的出水口通过第三连通管与加热装置的进水口连接;加热装置的出水口通过第四连通管与设置在本体上的水嘴组件连接,加热装置上设有热气排气口 ,水嘴组件上设有取水按键,取水按键的运动轨道上固定有按压取水按键时能使之动作的微动开关,水泵的开启控制开关通过金属导线与微动开关连接。 0005 上述原水储水箱的外侧壁上还设有排气腔,加热装置上的热气排气口通过第五连 通管与原水储水箱上设有的排气腔连通。 0006 上述滤芯组件放置在原水储水箱的外部。 0007 上述加热装置内装设有电发热元件及设有与外部电源相连的电接头,电发热元件与电接头连接。 0008 上述原水储水箱的顶部设有防尘盖。 0009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加压净化、加热串联的结构,水泵连接原水储水箱与滤芯组件,滤芯组件放置在水箱外面,加热装置连接滤芯组件出水口及水嘴组件,水嘴组件取水时,带微动开关控制水泵起动。本实用新型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操作方便性;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水泵对滤芯组件增压,达到及时过滤作用,保证净化水的新鲜性,使用户喝到新鲜水,另外,本实用新型带有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功能,保证了用户能方便的喝到热水,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合理,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功能多样性的净饮机,可广泛适用于家庭、办公室等场合使用。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1 图2为图1标注更具体标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2 实施例: 0013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包括有本体1、原水储水箱2、水泵12、滤芯组件11、加热装置8,原水储水箱2固定在本体1上,原水储水箱2和滤芯组件11之间设有水泵12,加热装置8位于本体1的下部,其中原水储水箱2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 21,出水口 21通过第一连通管5与水泵12的进水口 121连接;水泵12的出水口 122通过第二连通管13与滤芯组件11的进水口 111连接,滤芯组件11的出水口 112通过第三连通管10与加热装置8的进水口 81连接;加热装置8的出水口 82通过第四连通管6与设置在本体1上的水嘴组件4连接,加热装置8上设有热气排气口 83,水嘴组件4上设有取水按键41 ,取水按键41的运动轨道上固定有按压取水按键41时能使之动作的微动开关3,水泵12的开启控制开关通过金属导线与微动开关3连接。 0014 本实施例中,上述原水储水箱2的外侧壁上还设有排气腔22,加热装置8上的热气排气口 83通过第五连通管7与原水储水箱2上设有的排气腔22连通。上述滤芯组件11放置在原水储水箱2的外部。 0015 本实施例中,上述加热装置8内装设有电发热元件及设有与外部电源相连的电接头,电发热元件与电接头连接。上述原水储水箱2的顶部设有防尘盖9。001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原水储水箱2底部的出水口 21通过第一连通管5与水泵12连接,对水进行加压;水泵12通过第二连通管13与滤芯组件11连接,水泵12通过微动开关3来控制启停;滤芯组件11通过第三连通管10与加热装置8连通,净化水通过连通管流入加热装置内,因加热装置8内设有电发热元件,当其与外部电源接通时,能对加热装置8内的水加热;加热装置8的热水通过连通管流到水嘴组件4,加热装置8的热气通过排气口引流到原水储水箱2的排气腔内,自然冷却,避免热水串温;当按动水嘴组件4内的取水按键41时,带动微动开关3连通水泵12的电路,启动水泵12运行,产生加压水,由滤芯组件11对水进行过滤,同时净化后的水由水嘴组件4流出,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加压、净化水通路。
实用新型CN201436053U一种自动清洗陶瓷净水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器,尤其是一种自动清洗陶瓷净水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售的陶瓷净水器由于陶瓷滤芯本身的材料特性,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即会发生堵塞,出水流量减小甚至不出水,此时需要进行清洗,人们需要先把陶瓷滤芯从机体内拆出,再使用百洁布进行手工刷洗,而拆出陶瓷滤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拆出滤芯比较困难,同时在安装回滤芯时也需要一定的技能,需要保证陶瓷滤芯的密封,若是装配不良,将无法达到滤水效果,影响人体身体健康。手工刷洗滤芯也较费时费力,且由于刷洗时力度不均匀,容易在刷洗过程中使陶瓷滤芯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对滤芯自动清洗,结构简单、方便用户使用的自动清洗陶瓷净水器。 0004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清洗陶瓷净水器,包括有机体、固定设置于机体内的滤水桶、与滤水桶相连接的前置过滤装置和陶瓷滤芯,其特征是机体内部还设有自动清洗装置,自动清洗装置包括转动装置及清洗装置,清洗装置通过机体与转动装置固定连接在一起,陶瓷滤芯竖直安装在清洗装置内。 0005 上述转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机体内的电机支架、固定在电机支架内的电机、固定在电机转轴上的传动架及与传动架连接的传动轴,清洗装置包括有旋转架、清洗刷及固定清洗刷的伸縮锁紧圈,其中旋转架固定在传动轴上,清洗刷安装在旋转架上且刷洗面向内,陶瓷滤芯竖直安装在旋转架内。 0006 上述电机支架底部基面上设有定位通孔,传动轴通过定位通孔与旋转架固装在一起。 0007 上述旋转架在周向方向上开有多个导向滑动槽,清洗刷安装在旋转架相应的导向滑动槽内,清洗刷在导向滑动槽内可以径向滑动。 0008 上述清洗刷的背面设有卡槽,在清洗刷背面的卡槽内套装伸縮锁紧圈,清洗刷的刷洗面在伸縮锁紧圈的锁紧力作用下直接接触于陶瓷滤芯表面。 0009 上述陶瓷滤芯的上端盖中心设有定位凹槽,旋转架的相应位置设有与此定位凹槽相配合的凸台;陶瓷滤芯的下端盖设有定位凸台,机体相应位置设有与此定位凸台相配合的凹槽,陶瓷滤芯在锁紧螺母的作用下固装在机体内。0010 上述机体底部基面上设有排水口 。 0011 上述机体底部基面上设有限位筋,旋转架安装后与限位筋相配合。 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在陶瓷净水器中增加了自动清洗装置的结 构,陶瓷滤芯堵塞,用户需要清洗陶瓷滤芯时,只需先向机体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再打开电 源开关开启电机工作即可,电机转动便会带动旋转架旋转,安装在旋转架上的清洗刷便会自动均匀地刷洗陶瓷滤芯表面,将陶瓷滤芯表面粘附的脏污、杂质刷洗到水中,待清洗陶瓷 滤芯完成后,打开机体上封闭排水口的排水螺母,将机体内的残余水排掉即可,操作方便, 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清洗装置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清洗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结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0018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3、4所示,包括有机体1、滤水桶2、与滤水桶2 相连接的前置过滤装置3、设置在机体1内部的陶瓷滤芯6,其中机体1内部设有自动清洗 装置,自动清洗装置包括转动装置4及清洗装置5,所述转动装置4包括固定在机体1内的 电机支架41、电机42、传动架43及与传动架43连接的传动轴44 ;清洗装置5包括有旋转 架51、清洗刷52及固定清洗刷52的伸縮锁紧圈53,其中旋转架43固定在传动轴44上,电 机42固定在电机支架41内,传动架43固定在电机42的转轴上,清洗刷52安装在旋转架 51上且刷洗面向内,陶瓷滤芯6竖直安装在旋转架51内且通过下端盖用螺母54固定在机 体1上。所述清洗刷52可以设置1至6个,以3至5个为佳,均布在旋转架51的周向上。 在机体1底部设有可封闭的排水口 14。 0019 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将电机42的转动力传递给清洗装置5,在电机支架41的底部 基面上设有定位通孔46,传动轴44穿过定位通孔46后采用螺钉与旋转架51顶部固定连接 在一起。 0020 为了保证清洗刷52安装后其刷洗面在陶瓷滤芯6的表面滑动顺畅,在旋转架51 的周向上分别设有多个可供清洗刷52在径向方向上滑动的导向滑动槽511,所有清洗刷52 分别安装在相应的导向滑动槽511内,使清洗刷52在清洗工作过程中,在导向滑动槽511 内可以径向滑动调节清洗刷52与陶瓷滤芯6的摩擦阻力,以保证清洗刷52安装后其刷洗 面在陶瓷滤芯6的表面滑动时既能紧贴于陶瓷滤芯6外表面,实现清洗效果,又不至于贴得 太紧而影响清洗刷52活动的顺畅。 0021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中,陶瓷滤芯6经清洗后,其外表层会刷洗磨损掉,这样, 清洗刷52与陶瓷滤芯6之间的贴紧度会下降,进而降低清洗效果。为了保证本实用新型在 使用过程中清洗刷52的刷洗面能一直紧贴在紧贴于陶瓷滤芯6外表面,实现清洗效果,在 清洗刷52的背面设有卡槽521,并在清洗刷52相应的卡槽521内套装有伸縮锁紧圈53,实 现清洗刷52在清洗过程中的自动补给,伸縮锁紧圈53的锁紧力不能太紧,以防止清洗装置 5被卡死。本实施例中,伸縮锁紧圈53采用橡皮筋或弹簧。 0022 为了保证陶瓷滤芯6清洗过程,能减少旋转架51旋转的摩擦阻力,在陶瓷滤芯6 的上端盖中心设有定位凹槽62,旋转架51的相应位置设有与定位凹槽512相配合的凸台 45,陶瓷滤芯6安装时,凸台45沉入定位凹槽512中,实现陶瓷滤芯6安装定位,旋转架51在转动时,旋转架51顶部仅凸台45与陶瓷滤芯6上端盖的定位凹槽512接触,摩擦阻力较 小;陶瓷滤芯6的下端盖在径向方向设有定位凸台63,机体1相应位置设有与定位凸台63 相配合的凹槽12,陶瓷滤芯6安装时,其下端盖的定位凸台63沉入机体1相对应的凹槽12 中,并采用锁紧螺母54将陶瓷滤芯6锁紧固装在机体1上,用以防止旋转架51转动时带动 陶瓷滤芯6转动。 0023 为了防止旋转架51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摆动,在机体1底部基面相应位置设有限位 筋ll,旋转架51安装时,旋转架51底部沉入限位筋11内,限位筋11为圆形或若干圆弧段 组成,旋转架51底部与限位筋11相配合处结构也呈相应圆弧状,限位筋11内径略大于旋 转架51底部的外径,限位筋11内径不能太大,以免失去对旋转架51的摆动限制,限位筋11 内径也不能太小,以免旋转架51在转动过程中与限位筋11发生干涉。 0024 本实用新型在用户需要清洗陶瓷滤芯6时,首先打开上盖,往滤水桶2内加入适量 的水,再打开电源开关开启电机42工作,电机42工作时带动旋转架51转动,安装在旋转架 51上的清洗刷52开始刷洗陶瓷滤芯6表层,工作一定时间后,陶瓷滤芯6表面粘附的脏污、 杂质便会被刷洗脱落到机体1内的水中,这时关闭电源,打开机体1底部封闭排水口 14的 排水螺母,排掉机体1内部残余水,再旋上排水螺母即可。
实用新型CN201436057U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折叠式滤芯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尤其涉及在空气中除细菌、除微粒的装置,特别是 一种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折叠式滤芯。 背景技术: 0002 制药发酵、生物工程、食品饮料、现代化工、电子工业、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空气的除 菌过滤、除微粒过滤中大量使用各式过滤装置。早期的空气过滤装置中的过滤介质,多采用 棉花或玻纤棉或活性炭等,这些过滤装置存在过滤精度差、过滤效率低、使用寿命短、初始 阻力高、能耗大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在过滤装置中广泛采用折叠式膜式滤芯,折叠式膜式 滤芯采用的过滤介质主要有聚偏二氟乙烯微孔膜、聚四氟乙烯拉伸膜等高分子材料、以及 表面涂敷憎水剂的超细玻璃纤维等无机材料。上述高分子材料及涂敷憎水剂的超细玻璃纤 维或者存在憎水性弱,或者存在初阻大、压降高,或者存在机械强度差等缺点。本申请人在 ZL03129430.8号授权专利中提出了一种聚四氟乙烯复合膜,既有强烈的疏水性能,又有较 强机械强度,还具有初阻低、压降低等优点。但是,在现有的滤芯结构中,膜两侧即膜过滤的 上下游侧各使用一层长纤维无纺布作为保护层,经常导致聚四氟乙烯复合膜在折叠过程中 遭受损伤,并且保护层增大流体阻力,使得滤芯初阻大,压力高,具体表现是出流量小。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折叠式滤芯,所述的这 种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折叠式滤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折叠式膜式滤芯存在的流体阻 力和滤芯初阻大、压力高、流量小的技术问题。 0004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折叠式滤芯由过滤介质层、内支撑筒 和外支撑筒构成,所述的过滤介质层折叠成翅片后围绕在所述的内支撑筒的外圆周上,过 滤介质层的折叠线平行于内支撑筒的轴向,所述的外支撑筒套设在过滤介质层围成的圆筒 的外侧,其中,所述的过滤介质层由一层聚四氟乙烯复合膜、一层平纹网和两个支撑层叠合 构成,所述的两个支撑层分别由一层涤纶无纺布和一层聚丙烯网状结构物构成,所述的平 纹网设置在所述的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的上游侧,所述的涤纶无纺布设置在聚四氟乙烯复合 膜的下游侧并与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的膜面相邻,所述的聚丙烯网状结构物设置在涤纶无纺 布的下游侧,任意相邻的两个翅片均焊接连接,所述的内支撑筒和外支撑筒的上端焊接有 一个上端盖,内支撑筒和外支撑筒的下端焊接有一个下端盖,所述的上端盖上焊接有一个 定位三角翅片,所述的下端盖的下侧焊接有一个接口管件。 0005 进一步的,所述的接口管件的外圆周上设置有O型密封圈。 0006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焊接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超声波或者热熔焊接工 艺。 000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聚四氟乙烯复合膜作为过滤膜,其上游侧的平纹网和 下游侧的聚丙烯网状结构物可起到支撑保护作用,同时流体阻力小。0008 本实用新型和已有技术相对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在在聚四氟 乙烯复合膜的上游侧设置平纹网、下游侧设置聚丙烯网状结构物,可起到支撑保护作用,同 时流体阻力小。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折叠式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实施例1 : 001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折叠式滤芯,由过滤介质层、 内支撑筒7和外支撑筒8构成,所述的过滤介质层折叠成翅片后围绕在所述的内支撑筒7 的外圆周上,过滤介质层的折叠线平行于内支撑筒7的轴向,所述的外支撑筒8套设在过滤 介质层围成的圆筒的外侧,其中,所述的过滤介质层由一层聚四氟乙烯复合膜4、一层平纹 网3和两个支撑层叠合构成,所述的两个支撑层分别由一层涤纶无纺布5和一层聚丙烯网 状结构物6构成,所述的平纹网3设置在所述的聚四氟乙烯复合膜4的上游侧,所述的涤纶 无纺布5设置在聚四氟乙烯复合膜4的下游侧并与聚四氟乙烯复合膜4的膜面相邻,所述 的聚丙烯网状结构物6设置在涤纶无纺布5的下游侧,任意相邻的两个翅片均焊接连接,所 述的内支撑筒7和外支撑筒8的上端焊接有一个上端盖2,内支撑筒7和外支撑筒8的下端 焊接有一个下端盖9,所述的上端盖2上焊接有一个定位三角翅片,所述的下端盖9的下侧 焊接有一个接口管件IO。 0012 进一步的,所述的接口管件IO的外圆周上设置有O型密封圈。
实用新型CN201436058U折叠式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滤芯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尤其涉及在空气中除细菌、除微粒的装置,特别是 一种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折叠式滤芯。 背景技术: 0002 制药发酵、生物工程、食品饮料、现代化工、电子工业、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空气的除 菌过滤、除微粒过滤中大量使用各式过滤装置。早期的空气过滤装置中的过滤介质,多采用 棉花或玻纤棉或活性炭等,这些过滤装置存在过滤精度差、过滤效率低、使用寿命短、初始 阻力高、能耗大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在过滤装置中广泛采用折叠式膜式滤芯,折叠式膜式 滤芯采用的过滤介质主要有聚偏二氟乙烯微孔膜、聚四氟乙烯拉伸膜等高分子材料、以及 表面涂敷憎水剂的超细玻璃纤维等无机材料。上述高分子材料及涂敷憎水剂的超细玻璃纤 维或者存在憎水性弱,或者存在初阻大、压降高,或者存在机械强度差等缺点。本申请人在 ZL03129430.8号授权专利中提出了一种聚四氟乙烯复合膜,既有强烈的疏水性能,又有较 强机械强度,还具有初阻低、压降低等优点。在现有的滤芯结构中,为了保证滤芯机械强度, 膜两侧即膜过滤的上下游侧各使用一层高克度(一般大于50g/m2)的聚丙烯长纤维无纺布 作为保护层,但是,在折叠过程中高克度聚丙烯长纤维无纺布经常造成聚四氟乙烯复合膜 损伤,并且聚丙烯支撑材料耐温性较差,滤芯耐蒸汽消毒性差。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滤芯,所述的这 种折叠式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滤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过滤膜容易损伤、支撑材料耐温 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4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折叠式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滤芯由过滤介质层、内支撑筒 和外支撑筒构成,所述的过滤介质层折叠成翅片后围绕在所述的内支撑筒的外圆周上,过 滤介质层的折叠线平行于内支撑筒的轴向,所述的外支撑筒套设在过滤介质层围成的圆筒 的外侧,其中,所述的过滤介质层由一个核心过滤层、一个预过滤层和一个支撑层叠合构 成,所述的预过滤层设置在所述的核心过滤层的上游侧,所述的支撑层设置在核心过滤层 的下游侧,核心过滤层由一层聚四氟乙烯复合膜构成,预过滤层由两层涤纶无纺布重叠构 成,支撑层由一层涤纶无纺布和一层聚丙烯网状结构物重叠构成,支撑层中的涤纶无纺布 与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的下游侧膜面相邻,任意相邻的两个翅片均焊接连接,所述的内支撑 筒和外支撑筒的上端焊接有一个上端盖,内支撑筒和外支撑筒的下端焊接有一个下端盖, 所述的上端盖上焊接有一个定位三角翅片,所述的下端盖的下侧焊接有一个接口管件。 0005 进一步的,所述的接口管件的外圆周上设置有O型密封圈。 0006 进一步的,每平方米面积的所述的涤纶无纺布的质量均为30克。 0007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焊接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超声波或者热熔焊接工艺。000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聚四氟乙烯复合膜作为过滤膜,其上游侧的两层涤纶 无纺布和下游侧的涤纶无纺布及聚丙烯网状结构物保证了滤芯的机械强度,增加了滤芯的 容尘纳污量,低克度涤纶无纺布和聚丙烯网状结构物优化了滤芯的流体流道,增加空气通 量,流体阻力小。 0009 本实用新型和已有技术相对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在聚四氟乙 烯复合膜的上游侧设置涤纶无纺布、下游侧设置涤纶无纺布和聚丙烯网状结构物,保证了 滤芯的机械强度,增加了滤芯的容尘纳污量,低克度涤纶无纺布和聚丙烯网状结构物优化 了滤芯的流体流道,增加空气通量,流体阻力小。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实施例l: 0012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聚四氟乙烯复合微孔滤膜滤芯,由过滤介质层、 内支撑筒8和外支撑筒9构成,所述的过滤介质层折叠成翅片后围绕在所述的内支撑筒8 的外圆周上,过滤介质层的折叠线平行于内支撑筒8的轴向,所述的外支撑筒9套设在过滤 介质层围成的圆筒的外侧,其中,所述的过滤介质层由一个核心过滤层5、一个预过滤层和 一个支撑层叠合构成,所述的预过滤层设置在所述的核心过滤层5的上游侧,所述的支撑 层设置在核心过滤层5的下游侧,核心过滤层5由一层聚四氟乙烯复合膜构成,预过滤层由 一层涤纶无纺布3和一层涤纶无纺布4重叠构成,支撑层由一层涤纶无纺布6和一层聚丙 烯网状结构物7重叠构成,支撑层中的涤纶无纺布6与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的下游侧膜面相 邻,任意相邻的两个翅片均焊接连接,所述的内支撑筒8和外支撑筒9的上端焊接有一个上 端盖2,内支撑筒8和外支撑筒9的下端焊接有一个下端盖10,所述的上端盖2上焊接有一 个定位三角翅片l,所述的下端盖10的下侧焊接有一个接口管件11。 0013 进一步的,所述的接口管件ll的外圆周上设置有O型密封圈。 0014 进一步的,每平方米面积的涤纶无纺布3、涤纶无纺布4或者涤纶无纺布6的质量 均为30克。 0015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是:聚四氟乙烯复合膜作为过滤膜,其上游侧的涤纶无纺布 3、涤纶无纺布4和下游侧的涤纶无纺布6及聚丙烯网状结构物7保证了滤芯的机械强度, 增加了滤芯的容尘纳污量,低克度涤纶无纺布和聚丙烯网状结构物7优化了滤芯的流体流 道,增加空气通量,流体阻力小。
实用新型CN201436059U壁挂式无热再生吸附式干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壁挂式无热再生吸附式干燥器属于压縮空气净化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传统的吸附式干燥器体积大,制作工艺复杂,安装后不可移动,运输和维修 不方便,在实验室和野外作业等场合使用不方便,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无法使用,不能满 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具有安装方便, 连管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和制作简单的壁挂式无热再生吸附式干燥器。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的,它是由壳体,吸附筒体,电磁阀,连 接管,控制器组成,吸附筒体是由A塔和B塔构成,吸附筒体固定安装在壳体上,连接管连接 吸附筒体,在连接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0005 电磁阀通过连接管连接在吸附筒体的A塔,电磁阀通过连接管连接在吸附筒体的 B塔,吸附筒体的A塔通过穿梭阀连接吸附筒体的B塔,吸附筒体的A塔通过节流阀连接B 塔, 0006 当电源接通之后,电磁阀打开,高水分含量的压縮空气进入A塔,水蒸气被吸附剂 所吸附后,干燥的空气从穿梭阀送给客户使用,另有一部分干燥空气通过再生节流阀进入B 塔,减压膨胀后将B塔吸附剂的水分通过电磁阀和消音器排放在大气中,实现了 B塔再生, 当B塔再生结束后,此时电磁阀关闭,两塔体开始均压,完成一个半周期。下半周期和上半 周期一样,通过控制器电磁阀打开,高水分含量的压縮空气进入B塔,水蒸气被吸附剂所吸 附后,干燥的空气从穿梭阀送给客户使用,另有一部分干燥空气通过再生节流阀进入A塔, 减压膨胀后将A塔吸附剂的水分通过电磁阀和消音器排放在大气中,实现了 A塔再生,当A 塔再生结束后,此时电磁阀关闭,两塔体开始均压,完成一个半周期。 0007 本实用新型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在壳体上设置安装孔.壳体采用箱体 式结构, 0008 电磁阀采用结构小巧新颖的电磁阀、穿梭阀和节流阀。 0009 连接管采用PU管和快速接头。 0010 控制器采用VH-10MR可编程控制器做为整机的控制系统。 0011 本实用新型工作稳定可靠,维修方便,安装方便,重量轻,可以移动,采用箱式壁挂 结构,占用空间小,运输方便,操作简单和节省再生气耗。 附图说明 0012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结构示意图。0014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6 如附图l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壳体1,吸附筒体2,电磁阀3,连接管4,控制器5 组成,吸附筒体是由A塔和B塔构成,吸附筒体固定安装在壳体上,连接管连接吸附筒体,在 连接管上设置有电磁阀。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 6,壳体上设置有出气口 7,在壳体上设置安 装孔8.连接管上设置有三通9,开关电源10设置在壳体上,壳体采用箱体式结构,电磁阀 采用结构小巧新颖的电磁阀、穿梭阀和节流阀。连接管采用PU管和快速接头。控制器采用 VH-10MR可编程控制器做为整机的控制系统。 0017 如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磁阀通过连接管连接在吸附筒体的A塔和B塔,吸附 筒体的A塔通过穿梭阀13连接吸附筒体的B塔,吸附筒体的A塔通过再生节流阀14连接 B塔,当电源接通之后,电磁阀15打开,高水分含量的压縮空气进入A塔,水蒸气被吸附剂 所吸附后,干燥的空气从穿梭阀送给客户使用,另有一部分干燥空气通过再生节流阀进入B 塔,减压膨胀后将B塔吸附剂的水分通过电磁阀22和消音器23排放在大气中,实现了 B塔 再生,当B塔再生结束后,此时电磁阀13关闭,两塔体开始均压,完成一个半周期。下半周 期和上半周期一样,通过控制器电磁阀15打开,高水分含量的压縮空气进入B塔,水蒸气被 吸附剂所吸附后,干燥的空气从穿梭阀13送给客户使用,另有一部分干燥空气通过再生节 流阀14进入A塔,减压膨胀后将A塔吸附剂的水分通过电磁阀22和消音器23排放在大气 中,实现了A塔再生,当A塔再生结束后,此时电磁阀关闭,两塔体开始均压,完成一个周期。
实用新型CN201436060U一种湿法烟气脱硫气喷旋冲吸收塔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湿法脱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湿法烟气脱硫气喷旋冲吸收塔。 背景技术 0002 湿式石灰石_石膏法烟气脱硫工艺因其技术成熟、脱硫效率高、对烟气和脱硫剂 适应性好等特点,成为当前烟气脱硫工艺的主流,约占80%的市场份额,其脱硫原理大致 为:烟气经增压风机升压后,经降温预处理,进入吸收塔浆液区,与石灰石浆液发生中和反 应,生成亚硫酸钙,进而在底部被氧化成二水硫酸钙,石膏浆液达到一定浓度后被引至真空 皮带脱水机,经脱硫除尘后的净烟气除雾后排出。 0003 在吸收塔底部浆液区,为保证石膏固体颗粒悬浮、亚硫酸钙充分氧化、气液固三相 传质完全,避免塔内结垢和堵塞的发生,需配备合理的浆液搅拌和强制氧化系统。已有的研 究和工程实绩表明,浆液搅拌和强制氧化系统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吸收塔类型与 内部构件、浆液参数。H值、温度、黏度、固含量及粒径分布等)、搅拌强度和搅拌方式、搅拌 器数量和布置方式、强制氧化方式、单位体积浆液的搅拌功率和氧化风量、微气泡的粒径分 布和在浆液区的停留时间,以及浆液流型等。 0004 在大型脱硫工程中, 一般采用"顶进式搅拌+固定管网格栅喷射式"强制氧化方 式,即搅拌器的驱动电机安装在吸收塔顶部,末端叶轮垂直伸入浆液中,依靠长长的驱动轴 驱动叶轮旋转,氧化空气则通过浆液区底部断面上均布的若干根母管和支管将气体分散, 不断上升的含氧气泡在与亚硫酸钙的接触中完成氧化过程。该强制氧化和浆液搅拌工艺 的缺点如下:①强制氧化系统能耗大,有效功率低下;②搅拌器的作用主要在于确保固体 悬浮,气体分散主要依靠氧化空气格栅管路,因此三相传质效率不高;③因为顶进式叶轮较 大,位于吸收塔中心,液面容易形成漩涡,会导致部分烟气发生短路;④搅拌器固定支撑投 资大、且驱动长轴容易发生挠度变形;⑤氧化空气分布母管和支管在湍动浆液的长期冲刷 侵蚀下,容易堵塞结垢或断裂塌落;⑥强制氧化系统维修保养需清塔,耗力耗时。 0005 鉴于浆液搅拌和强制氧化方式在确保石膏颗粒悬浮、氧化空气分散、亚硫酸钙氧 化、石膏晶体形成,防止液面波动过大和塔底沉积结垢等方面的重要性,综合考虑工艺脱硫 效率、系统运行稳定性和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在具体脱硫工程中,需根据工艺特点,进行 个性化设计。 0006 自2006年起,宝钢研究院针对烧结烟气,自主开发了一套气喷旋冲湿法脱硫工艺 (专利申请号200710036692. 5, 200610117516. X),并在钢铁行业内成功实现了首批三套大 型示范工程的产业化。在该湿法脱硫系统中,针对浆液液位低、吸收塔直径大、石膏颗粒结 晶大、浆液固相成分细粘、颗粒磨损程度大、对三相混合要求程度高、塔内有支撑构件等特 点,开发了一套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浆液侧进搅拌和喷枪强制氧化关键技术,经三套工程的 长期应用,效果良好、经济实用;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气喷旋冲吸收塔工艺处理钢铁厂烧结烟 气,在电厂、工业锅炉、有色冶金等含硫烟气的处理中,也有广阔应用前景。发明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湿法烟气脱硫气喷旋冲吸收塔,以解决现有"顶进 式搅拌+固定管网格栅喷射式"强制氧化方式带来的能耗大、三相传质效率低、塔底容易结 垢、液面波动剧烈、维修过程繁琐等一系列问题。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在气喷旋冲湿法脱硫工艺中,烟气经冷却处理后,由 烟气喷射管高速旋冲进入吸收塔浆液池,原烟气中的S(^溶于浆液后,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亚 硫酸钙;净烟气经烟气上升管排出吸收塔。 0009 在气喷旋冲吸收塔底部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台侧进式搅拌器,提供石膏颗粒悬浮、 氧化空气分散、石灰石溶解和气液固三相传质的驱动力,每台搅拌器配备一根空气喷枪,提 供亚硫酸钙进一步转化为二水硫酸钙所需的氧化空气。氧化空气经由喷枪高速喷出后,被 高速旋转的搅拌器瞬间打碎成微小气泡,并弥散推流至整个浆液区。在强烈扰动的吸收塔 浆液氧化区,主要发生S(^吸收和溶解、H^03电离、亚硫酸钙氧化、石灰石溶解与中和,及石 膏结晶等5种反应过程,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如下: 0010 S02吸收和溶解:S02 (气)一S02 (液) 0011 S02 (液)+H20 — H2S03 0012 H2S03电离:H2S03 — HS03—+H+ 0013 HS03—— S032—+2H+ 0014 亚硫酸钙氧化:02 (气)一02 (液) 0015 S032—+l/202 (液)一S042— 0016 石灰石溶解与中和:CaC03(固)一CaC03(液) 0017 CaC03 (液)+2H+ <~~^ Ca2++C02 (气)+H20 0018 CaC03+H20+2S02 — 2CaS03 • 1/2H20+2C02 0019 石膏结晶反应:Ca2++S042—+2H20 — CaS04 • 2H20 0020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CaC03+S02+l/202+2H20 — 2CaS04 • 2H20+C02 0021 本实用新型为湿法脱硫工程提供了一种湿法烟气脱硫气喷旋冲吸收塔,从搅拌器 数量、安装布置方式、塔壁加强措施、单位体积浆液的氧化风量、氧化空气喷枪的出口速度、 喷枪材质及安装位置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和限定,使得侧进搅拌与强制氧化过程密切 配合,可实现浆液区气体分散和石膏悬浮,可促进石灰石溶解和石膏晶体形成,从而保证脱 硫系统核心浆液区的稳定顺行。 0022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湿法烟气脱硫气喷旋冲吸收塔,包括吸收 塔本体,烟气上升管,烟气喷射管,浆液池;若干个侧进式搅拌器,均匀分布在浆液池中;若 干个氧气空气喷枪,各氧气空气喷枪的喷口与侧进式搅拌器逐一对应设置。 0023 优选地,所述侧进搅拌器设置在吸收塔本体的侧壁上;侧进搅拌器集中布置是指 多台搅拌器集中在一个区域同向布置,其优点是浆液流场推力更大、能耗节省、清塔周期可 大为延长;缺点是浆液翻腾程度更加剧烈,导致塔底浆液浓度偏稀,给排浆控制带来困难; 同时,打碎后的微小气泡在长距离的推流弥散中易于抱团结合长大,从而影响了氧化空气 的利用效率;均匀布置的优点是微气泡弥散均匀、浆液区三相混合传质效果好,缺点是吸收 塔中心部位可能会出现沉积,浆液因均向塔中心推流,会出现能量损耗的现象。0024 优选地,所述侧进搅拌器的数量为2〜8台;在相同的条件下,搅拌器数量少,搅拌 轴功率就需要配备大,以满足固体悬浮和气体分散的要求。搅拌器数量过少,浆液流场可能 出现打旋、涡流等现象,吸收塔局部可能出现死区;数量过多,给沿塔身均匀布置带来挑战; 为确保塔内良好流型和塔外布置方便, 一般选择3〜5台搅拌器;如果搅拌轴功率仍满足不 了工艺要求,侧进搅拌器也可采取分层布置。 0025 优选地,所述侧进搅拌器与吸收塔侧壁夹角13为82°〜86° ,与吸收塔径向线成 左倾的夹角a为6°〜10° ;在单台搅拌器的安装上,角度a和角度P,如果设置不当, 会出现塔内局部区域沉淀、浆液绕着塔中心旋转、浆液翻腾力量不够、搅拌器轴功率损耗过 大等现象。只有经过优化布置,才能确保固体颗粒悬浮、良好的浆液流场和搅拌器轴功率的 最佳利用。 0026 优选地,所述侧进搅拌器穿设在吸收塔本体的侧壁上,侧壁开孔处设有法兰口加 强圈、法兰接管筋板,侧壁上位于开孔周围设有井字型钢加强梁;吸收塔的直径大,塔壁薄, 属于大型薄壁容器,搅拌器本身的重量大,通常达0. 5〜2t ;同时,搅拌器在高速旋转时,会 产生很大的扭力和弯曲力,所以要求搅拌器的安装接管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如果刚度不 够,则会使搅拌器运转中产生振动,破坏机械密封,使得齿轮箱因摩擦温升过高,从而影响 搅拌器的整体性能。 0027 优选地,所述氧化空气喷枪设置在吸收塔本体的侧壁上,前端垂直插在浆液中,安 装位置可在喷枪的左前方或右后方,喷枪径向中心线与搅拌器法兰径向中心线的夹角Y 为径向左偏5。〜6. 5° 。 0028 侧进搅拌器为左下倾斜安装,空气喷枪位置若在搅拌器之前,则需安置在左前方; 若在搅拌器之后,则需安置在右后方,以保证氧化空气一经喷射,即可被搅拌器剪切破碎 (喷枪位于搅拌器之前),或搅拌器后方形成的负压吸至高速旋转的叶轮处剪切破碎(喷枪 位于搅拌器之后),并推流扩散至整个浆液区。 0029 空气喷枪的枪管采取从塔外斜向插入吸收塔内部,而后垂直向下插入浆液中, 其出口端可采取平口或斜口,若为斜口,开口须背对侧进式搅拌器5,切口一般为30。〜 60° 。 0030 优选地,所述喷口中心位于搅拌器轮毂中心下方,两者的距离为搅拌器直径的 0. 65〜0. 70倍;喷气端口中心与侧进搅拌器轮毂中心的距离很关键,一般比搅拌器的半径 稍大一些,在此区域搅拌器的推流和剪切力量最大,可以获得最佳的强制搅拌和气体分散 效果。 0031 优选地,所述氧化空气喷枪的材质是玻璃钢、加强PVC、普通碳钢、碳钢衬胶和高级 双相不锈钢中的一种;空气喷枪因为长期浸没在高温高氯酸性浆液中,受到三相物质持续 的冲刷、磨损、腐蚀等复合作用,一般的材质寿命较短,更换起来麻烦,且容易引起搅拌和氧 化参数变化,因此优选高级双相不锈钢,如牌号1. 4529, SAF2507, 254SM0等。 0032 同时,在氧化过程中,还要控制强制氧化通风量及单根氧化空气喷枪的出口速度。 0033 合理的强制氧化通风量,是亚硫酸钙完全氧化的关键,它取决于原烟气参数(烟 气量、烟气浓度、烟气含氧量等)、浆液区搅拌和氧化方式、浆液容量、吸收塔类型、氧气利用 系数等多种因素。因此,不同脱硫工艺,单位体积浆液所需的氧化风量会有较大差异。如传 统的喷淋塔脱硫工艺存在两个氧化区。第一个氧化区为浆液池上部的喷淋区,烟气中的S02在这段区域中与石灰石液滴充分接触反应,生成CaS03 ;同时CaS03与烟气中的剩余氧(体 积浓度一般在5%以上)以及浆液池逸出的空气发生氧化反应,使大半的CaS03被氧化成 CaS04。第二个氧化区为吸收塔底部的浆液区,剩余未参与氧化的CaS03与浆液区的氧化空 气发生进一步的氧化反应。因此,喷淋塔的氧气利用系数较高,单位体积浆液的氧化风量可 选择在O. 5〜5mVn^范围内取值稍小些;而在气喷旋冲脱硫工艺中,吸收塔仅存在一个氧化 区,且液位较低,氧化空气相应停留时间更短,氧气利用系数就稍低,因此,单位体积浆液的 氧化风量优选3〜5m3/m3。 0034 氧化空气喷射速度对气泡瞬时剪切破碎、气体利用效率、桨叶区流型、附近泵的气 蚀、液面波动程度、氧化风管结构和支撑将产生直接影响。喷射速度太小,氧化风管粒径需 要较大,喷出的"滞留成团气体"难以瞬时剪切破碎,气体利用效率将下降,同时氧化风管的 支撑结构需要强化;喷射速度太大,会造成液面扰动加强、桨叶区形成涡流或死区,有引发 附近泵体气蚀的风险,并对搅拌功率和搅拌器材质提出了苛刻要求。在气喷旋冲脱硫工艺 中,单根氧化空气喷枪的出口速度为15〜22m/s,优选18〜20m/s,并据此确定氧化风管的 管径和支撑加强方式。 0035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 极效果: 0036 1)本实用新型与"顶进式搅拌+固定管网格栅喷射式"相比,"侧进搅拌+喷枪式" 强制氧化能耗低、三相传质效率高、液面波动小,气体分散效果更好,搅拌器固定支撑投资 小,单个独立布置的氧化风管安装检修容易,检修或更换单台搅拌器时,脱硫系统无需停运 清塔; 0037 2)本实用新型工艺布置简单,设计过程量化,强制氧化喷枪和侧进搅拌相关的技 术参数匹配合理,在工程设计上更易于实现,克服了凭工程经验确定的弊端; 0038 3)本实用新型确保了石膏固体颗粒悬浮、氧化空气分散和石灰石溶解,又保证了 合理的石膏晶形和石膏质量,并可防止塔内混合结晶垢(Ca(S03)x« (S04) • 1/21120,简称 CCS)的生成; 0039 4)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保证亚硫酸钙彻底氧化和石灰石良好溶解,石膏成品中亚 硫酸钙的含量低于0. 3%,碳酸钙含量低于1. 5%。 附图说明 0040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41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喷旋冲吸收塔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0042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进搅拌器与氧化空气喷枪的示意放大图; 0043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氧化喷枪支撑加强示意图; 0044 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进搅拌器塔壁支撑加强示意图; 0045 图5为本实用新型侧进式搅拌器沿塔周布置的示意图。 0046 图中:气喷旋冲吸收塔1、烟气上升管2、烟气喷射管3、浆液池(液面)4、侧进式搅 拌器5、氧化空气喷枪6、原烟气进口 7、净烟气出口 8、氧化风管支撑9、法兰口加强圈10、接 管加强筋板11、井字型钢加强梁12。具体实施方式 0047 实施例1 0048 某钢铁企业烧结机烧结烟气量130万NmVh, S02平均浓度为500mg/Nm3,采用气喷 旋冲吸收塔湿法脱硫工艺进行脱硫除尘处理,以满足排放要求。工艺流程为:烧结烟气经冷 却处理后,从原烟气进口 7进入气喷旋冲吸收塔1,通过烟气喷射管3进入浆液池(液面)4 以下,原烟气中的S02溶于浆液后,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亚硫酸钙,继而被氧化成二水硫酸钙; 净烟气经烟气上升管2由净烟气出口 8排出吸收塔。 0049 气喷旋冲吸收塔1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塔高25. 5m,塔直径18m,分为三 段,底部为吸收塔浆液区,高(0〜5. 0m),中间为原烟气喷射区(5〜15m),顶部为净烟气上 升区(15〜25.5m);在吸收塔浆液区底部,布置有侧进式搅拌器5,在每台搅拌器的左下方, 各有一只氧化空气喷枪6,两者的放大示意图如图2所示。氧化空气经由喷枪高速喷出后, 被高速旋转的搅拌器瞬间打碎成微小气泡,并弥散推流至整个浆液区,在浆液区,侧进搅拌 和强制氧化过程密切配合,以实现浆液区气体分散、石膏悬浮和石膏结晶,从而保证脱硫系 统核心区域的稳定顺行。 0050 在本例中,侧进搅拌和强制氧化的关键技术要领取值如下: 0051 侧进式搅拌器数量为5台,沿吸收塔圆周均匀布置,具体位置角度如附图5所示; 0052 每台侧进式搅拌器5与吸收塔径向线成左倾的夹角a为左倾7° ,吸收塔侧壁夹 角P为下倾85° ; 0053 在塔壁开孔处对侧进搅拌器进行加强,具体方式为法兰口加强圈10补强、法兰接 管筋板加强11、搅拌器周围井字型钢加强梁12等三种组合方式,如图4所示。 0054 单位体积浆液的氧化风量为3. 5mVm3,单根氧化空气喷枪的出口速度为19m/s,空 气喷枪材质为高级双相不锈钢(牌号1. 4529),喷枪横截面为圆形,直径为135mm,出口端为 斜口 ,斜口开口背对侧进式搅拌器,切口为30° ,垂直塔底插入浆液之中,其塔内支撑加强 方式如图3所示; 0055 氧化空气喷枪6位于侧进式搅拌器5之前,其中心线与搅拌器法兰中心线的夹角 为径向左偏角Y为5.3° ,喷气出口端中心在搅拌器轮毂中心下方,两者的距离为搅拌器 直径的O. 68倍。 0056 上述侧进式搅拌和强制氧化关键技术要领实施后,可保证吸收塔核心浆液区的稳 定顺行,克服了凭工程经验粗估的弊端,在工程设计上更易于实现。既实现了浆液区气体分 散和石膏悬浮,促进石灰石溶解和石膏晶体,又有效避免了塔内混合垢(CCS)的形成。经连 续取样分析,烧结烟气脱硫石膏中,亚硫酸钙的含量低于O. 25%,碳酸钙含量低于1.0%。 0057 实施例2 : 0058 某钢铁企业烧结机烧结烟气量87. 5万NmVh, S02平均浓度为600mg/Nm3,采用气 喷旋冲吸收塔湿法脱硫工艺进行脱硫除尘处理,以满足排放要求。工艺流程为:烧结烟气 经冷却处理后,从原烟气进口 7进入气喷旋冲吸收塔l,通过烟气喷射管3进入浆液池(液 面)4,原烟气中的S02溶于浆液后,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亚硫酸钙,继而被氧化成二水硫酸钙; 净烟气经烟气上升管2由净烟气出口 8排出吸收塔。 0059 气喷旋冲吸收塔1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塔高24. 5m,塔直径15m,分为三 段,底部为吸收塔浆液区,高(0〜5. 0m),中间为原烟气喷射区(5〜15m),顶部为净烟气上升区(15〜24.5m);在吸收塔浆液区底部,布置有侧进式搅拌器5,在每台搅拌器的左下方, 各有一只氧化空气喷枪6,两者的放大示意图如图2所示。氧化空气经由喷枪高速喷出后, 被高速旋转的搅拌器瞬间打碎成微小气泡,并弥散推流至整个浆液区,在浆液区,侧进搅拌 和强制氧化过程密切配合,以实现浆液区气体分散、石膏悬浮和石膏结晶,从而保证脱硫系 统核心区域的稳定顺行。 0060 在本例中,侧进搅拌和强制氧化的关键技术要领取值如下: 0061 侧进式搅拌器数量为5台,沿吸收塔圆周均匀布置,具体位置角度如图5所示; 0062 每台侧进式搅拌器5与吸收塔径向线成左倾的夹角a为左倾7° ,与吸收塔侧壁 夹角P为下倾84° ; 0063 在塔壁开孔处对侧进搅拌器进行加强,具体方式为法兰口加强圈10补强、法兰接 管筋板加强11、搅拌器周围井字型钢加强梁12等三种组合方式,如图4所示。 0064 单位体积浆液的氧化风量为3. 3mVm3,单根氧化空气喷枪的出口速度为19m/s,空 气喷枪材质为不锈钢(牌号316L)衬胶,横截面为圆形,直径为llOmm,出口端为斜口,斜口 开口背对侧进式搅拌器,切口为45° ,垂直塔底插入浆液之中,其塔内支撑加强方式如图3 所示; 0065 氧化空气喷枪6位于侧进式搅拌器5之前,其中心线与搅拌器法兰中心线的夹角 为径向左偏角Y为5. 1° ,喷气出口端中心在搅拌器轮毂中心下方,两者的距离为搅拌器 直径的O. 65倍。 0066 上述侧进式搅拌和强制氧化关键技术要领实施后,可保证吸收塔核心浆液区的稳 定顺行,克服了凭工程经验粗估的弊端,在工程设计上更易于实现。既实现了浆液区气体分 散和石膏悬浮,促进石灰石溶解和石膏晶体,又有效避免了塔内混合垢(CCS)的形成。经连 续取样分析,烧结烟气脱硫石膏中,亚硫酸钙的含量低于0.2%,碳酸钙含量低于1.0%。 0067 实施例3 : 0068 某钢铁企业烧结机烧结烟气量70万NmVh, S02平均浓度为1200mg/Nm3,采用气喷 旋冲吸收塔湿法脱硫工艺进行脱硫除尘处理,以满足排放要求。工艺流程为:烧结烟气经冷 却处理后,从原烟气进口 7进入气喷旋冲吸收塔1,通过烟气喷射管3进入浆液池(液面)4 以下,原烟气中的S02溶于浆液后,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亚硫酸钙,继而被氧化成二水硫酸钙; 净烟气经烟气上升管2由净烟气出口 8排出吸收塔。 0069 气喷旋冲吸收塔1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塔高20m,塔直径12m,分为三 段,底部为吸收塔浆液区,高(0〜4. 5m),中间为原烟气喷射区(4. 5〜15m),顶部为净烟气 上升区(15〜20m);在吸收塔浆液区底部,布置有侧进式搅拌器5,在每台搅拌器的左下方, 各有一只氧化空气喷枪6,两者的放大示意图如图2所示。氧化空气经由喷枪高速喷出后, 被高速旋转的搅拌器瞬间打碎成微小气泡,并弥散推流至整个浆液区,在浆液区,侧进搅拌 和强制氧化过程密切配合,以实现浆液区气体分散、石膏悬浮和石膏结晶,从而保证脱硫系 统核心区域的稳定顺行。 0070 在本例中,侧进搅拌和强制氧化的关键技术要领取值如下: 0071 侧进式搅拌器数量为4台,沿吸收塔圆周均匀布置; 0072 每台侧进式搅拌器5与吸收塔径向线成左倾的夹角a为左倾7° ,与吸收塔侧壁 夹角P为下倾83° ;壁开孔处对侧进搅拌器进行加强,具体方式为法兰口加强圈10补强、法兰接 管筋板11加强、搅拌器周围井字型钢加强梁12等三种组合方式,如图4所示。 0074 单位体积桨液的氧化风量为5. 0mVm3,单根氧化空气喷枪的出口速度为19. 5m/s, 空气喷枪材质为不锈钢(牌号316L)衬胶,横截面为圆形,直径为160mm,出口端为斜口,斜 口开口背对侧进式搅拌器,切口为60° ,垂直塔底插入浆液之中,其塔内支撑加强方式如图 3所示; 0075 氧化空气喷枪6位于侧进式搅拌器5之前,其中心线与搅拌器法兰中心线的夹角 为径向左偏角Y为6.3° ,喷气出口端中心在搅拌器轮毂中心下方,两者的距离为搅拌器 直径的O. 70倍。 0076 上述侧进式搅拌和强制氧化关键技术要领实施后,可保证吸收塔核心浆液区的稳 定顺行,克服了凭工程经验粗估的弊端,在工程设计上更易于实现。既实现了浆液区气体分 散和石膏悬浮,促进石灰石溶解和石膏晶体,又有效避免了塔内混合垢(CCS)的形成。经连 续取样分析,烧结烟气脱硫石膏中,亚硫酸钙的含量低于0. 3%,碳酸钙含量低于1. 5%。 0077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法,可确保浆液区气体分散、石膏悬浮、亚硫 酸钙氧化和石膏结晶效果,避免塔底结垢,使得脱硫系统核心区域稳定顺行,因而具备良好 的推广及应用前景。 0078 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三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 限于以上实施例,随之有着许多的类似变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果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 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9
实用新型CN201436089U一种除尘塔及具有该除尘塔的可移动式水雾吸尘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式水雾吸尘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从废气、粉尘中将颗粒物分离、搜集、回收的过程称为除尘。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除 尘方法主要有干法除尘和湿法除尘两大种类。湿法除尘较干法除尘相比,工艺较简单,无需 大量的布袋,设备除尘效率高、电耗小等特点。 0003 现有吸尘装置结构主要特点是:整套设备比较分散,且均安装在地面或者用钢结 构支撑(如除尘风管、除尘器本体等等)。这些设备一旦安装后,不能够移动,而且需要布置 纵横交错的管网才能满足多个吸尘点的需要。此外,再除尘配套装置中,除尘风机、电机以 及烟囱均需要通过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等设施进行浇注在地面上,除尘风管将各吸尘罩、 除尘器、除尘烟囱连接起来并用钢结构支架进行固定。 00CH 通过检索,在《矿山机械》(第35巻2007年第7期)中搜索到一篇关于《小型移 动式滤筒除尘器的设计》的技术论文,该装置是采用干法除尘原理,除具有一般干法装置的 缺点和不足之外,它的结构紧凑、体积小和吸尘量低只能适应抽吸在一般工厂中涉及机械 加工、小型设备铸造或者材料(如矿石、珠宝)打磨、磨削、焊接等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粉尘和 烟气,不能搜集大面积、高浓度的粉尘和烟气,而且,除尘本体箱体面板间的接缝有微量漏 风现象。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式水雾除尘装置,该装置能够移动到各种恶劣 作业环境下,捕获大面积的、高浓度的分散大颗粒粉尘和烟气。 0006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 —种可移动式水雾吸尘装置包括风机、吸收塔、负压吸风罩、吸风软管、支撑杆、水 箱、循环泵、除尘箱、顺流塔和逆流塔。负压吸风罩通过吸风软管连接于风机进口。水箱连 接工业水管。循环泵的进水口连接水箱。所述除尘箱的顶板四角分别安装有吊环。除尘箱 内设置有所述风机、吸收塔、顺流塔、逆流塔、水箱和循环泵,所述除尘箱安装所述支撑杆, 支撑杆的端部连接位于除尘箱外的负压吸风罩。所述顺流塔包括顺流通道和与顺流通道连 通的进风口 ,顺流塔的进风口与风机的出口连通,所述逆流塔包括逆流通道和与逆流通道 连通且伸出除尘箱的风管,所述顺流塔的顺流顺流通道和逆流塔的逆流通道与吸收塔的储 液槽连通,顺流塔的顺流通道、逆流塔的逆流通道和储液槽围成U形,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 连接有伸入顺流塔、逆流塔和吸收塔的水管。 0008 所述水雾吸尘装置还包括四个安装在除尘箱底板的可通过液压装置调整高度的 平衡支脚。 0009 所述平衡支脚包括带螺帽的螺纹杆和底座,所述螺纹杆固定在底板上并穿过除尘 箱底板的螺纹孔,所述螺帽套设在螺纹杆。 30010 所述支撑杆为带多方位关节的伸縮管。 0011 所述逆流塔的逆流通道顶端设置有气水分离器。 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顺流塔、吸收塔和逆流塔,烟气粉尘经过顺流塔水雾吸尘,吸 收塔液面吸尘和逆流塔水雾吸尘三个连续除尘工序,从而,能够在各种恶劣作业环境下,捕 获大面积的、高浓度的分散大颗粒粉尘和烟气。 0014 2、将所述风机、吸收塔、顺流塔、逆流塔、水箱和循环泵均安装于除尘箱内,负压吸 风罩通过支撑杆支撑,而且,除尘箱的顶板设置有吊环,因此,用钢丝绳拴住四个吊环并通 过龙门吊或者行车吊运到各个待除尘工位上,克服现有设备不能移动的缺陷。 0015 3、除尘箱底部设置有平衡支脚,通过液压(机械)可以调整平衡支撑脚的高度,从 而,使吸尘装置能满足和适应现场凹凸不平、经常移动的作业条件。 0016 4、由于支撑杆为带有多方位关节的伸縮杆,因此,支撑杆的工作半径6m,回转角度 150° ,仰角75° ,可延伸到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切割点上方,起到骨架作用。 0017 5、本实用新型吸尘装置设置有气水分离器,因此,可以将气体中的雾滴除去。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移动式水雾吸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收塔、顺流塔、逆流塔、水箱和循环泵的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 002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水雾吸尘装置包括风机1、吸收塔2、负压 吸风罩3、吸风软管4、支撑杆5、水箱6、循环泵7、除尘箱8、顺流塔9和逆流塔10。 0022 风机1安装在减震系统上,减震系统安装在除尘箱8的底板上。风机1的进口通 过与消声器11连接的吸风软管4与负压吸风罩3连接,风机1的出口通过另一与消声器11 连接的吸风软管4顺流塔9连接。 0023 吸收塔2包括储液槽21,储液槽21的底部开设有灰渣排放口 22。 0024 负压吸风罩3连接于支撑杆5,负压吸风罩3位于除尘箱8外。 0025 支撑杆5安装在除尘箱8上。 0026 水箱6连接工业水管。 0027 循环泵7的进水口连接水箱6,所述循环泵7的出水口连接有伸入顺流塔9、逆流 塔10和吸收塔2的水管。循环泵7与水箱6、顺流塔9、逆流塔10和吸收塔2之间均设置 有增压器71。增压器71用于增加水的压力。 0028 除尘箱8内安装有所述风机1、吸收塔2、水箱6、循环泵7、顺流塔9和逆流塔10。 所述除尘箱8的顶板四角分别安装有吊环81。除尘箱8的底板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 与平衡支脚12连接,平衡支脚12包括螺纹杆和螺帽,螺纹杆穿过底板的螺纹孔,螺帽套设 在螺纹杆上。通过液压设备调节螺纹杆,可以调节除尘箱8底板与地面的距离,从而适应凹 凸不平的地面工作条件。除尘箱8的侧壁上安装有电控操纵门13。 0029 所述顺流塔9包括顺流通道91和与顺流通道91连通的进风口 ,顺流塔9的进风 4口与风机1的出口连通。 0030 所述逆流塔10包括逆流通道101和与逆流通道101连通的风管102。逆流塔10 的逆流通道101的顶部设置有气水分离器14,分离器14位于风管102下方。所述顺流塔9 的顺流通道91和逆流塔10的逆流通道101与吸收塔2的储液槽21连通,顺流塔9的顺流 通道91、逆流塔10的逆流通道101和储液槽21围成U形。 003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2 启电控操纵门13,启动风机1后即产生大风量高负压,从而,负压吸风罩3的吸口 处流速可达每秒20米-30米,风机1将烟尘吸入负压吸风罩3内。烟尘经过负压吸风罩3 与风机1之间的消声器11、风机1和风机1与顺流塔9之间的消声器11而进入顺流塔9 内。在顺流塔9内,烟尘的流向与经过循环泵7进入顺流塔9内的水的流向相同,粉尘的流 向如箭头所示,烟尘被顺流塔9内的水雾捕捉;然后烟尘进入吸收塔2的储液槽21,烟尘被 储液槽21内液体的液面沸腾吸收;随后,烟尘到达逆流塔10中,由于逆流塔10中水流的流 向和烟尘的运动方向相反,因此,粉尘再次被逆流塔10内的水雾捕捉,残余的尘粒基本被 捕捉殆尽;最后,粉尘经过逆流塔IO顶部的气水分离器14将粉尘中的雾滴除去。净化后的 粉尘经过风管102至除尘箱8侧壁的消声百叶窗排至大气。
实用新型CN201436223U1/3页 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制动缸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制动装置,具体地指一种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制动缸。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对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动缸是制 动装置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的优劣对整个制动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影响极大。目 前,国内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所采用的主型制动缸虽然基本上可以满足使用寿命的要求,但 在可靠性方面仍然存在如下缺陷: 0003 其一,现有制动缸活塞杆采用挤压式密封结构,活塞杆在运动时与密封组件来回 摩擦,不仅磨耗很大、密封性能较差,而且影响密封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这种结构不具有 横向柔性。由于与制动缸相连接的基础制动杠杆具有圆弧运动的特点,与其连接的零件会 产生横向位移,导致活塞杆不能与基础制动杠杆直接连接,而需要在活塞杆内增加一根推 杆,通过推杆与基础制动杠杆间接相连,这样推杆外壁与活塞杆内壁之间需要留有足够间 隙,以满足基础制动杠杆圆弧运动的要求,从而使结构变得相对复杂。 0004 其二,现有制动缸活塞主要采用Y型密封圈密封,对组装的要求很高。且Y型密封 圈既要实现与缸体内壁之间的密封,又要实现与活塞之间的密封,密封效果较难控制。 0005 其三,现有制动缸的缸体内表面过于光滑, 一方面缸脂易于流失,致使缸体润滑效 果变差,Y型密封圈磨损加剧,形成漏泄;另一方面其抵抗异物的性能较低,进入制动缸的 细小异物,在制动缸活塞往复运动的过程中极易造成缸体内壁、密封圈划伤或结成锈垢,从 而也形成漏泄,最终导致制动缸可靠性降低,进而縮短使用寿命。 0006 其四,现有制动缸活塞行程是否符合要求,需要人工用尺来测量,这样极大地制约 了列检人员的工作效率,延长了列检作业时间。 发明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密封效果好、磨耗量少、可靠性高、工作寿命长的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制动缸。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制动缸,主要由缸体、 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以及与活塞刚性连为一体的活塞推杆组成。缸体的底部设有进出气 法兰弯头,活塞与缸盖之间设有缓解弹簧,活塞推杆的上端伸出缸盖外。其特殊之处在于: 活塞的工作端面覆盖有整体式膜片,该整体式膜片与缸体的底部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空 间,从而具有自密封的性能。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的外圆周壁面套装有与缸体滑动配合的支撑环。支撑环的设 置可以有效避免活塞与缸体内壁的摩擦和磨耗,大幅延长活塞和缸体的使用寿命。同时,支 撑环结构简单、装配容易,磨损后便于及时更换,可大幅降低制动缸的整体成本。 0010 更进一步地,所述缸体的内壁面上加工有波纹状细槽。波纹状细槽的设置可以有 效阻止缸脂流失,包容细小颗粒灰尘,从而提高缸体的润滑性能及抗异物性能,减小运动部件之间的磨损,确保运动部件工作稳定可靠。 0011 再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推杆与缸盖之间设有柔性环形防尘罩,所述柔性环形防尘 罩的内环边固定套装在活塞推杆的杆身上,所述柔性环形防尘罩的外环边固定安装在缸盖 上。柔性环形防尘罩可以随活塞推杆的往复运动而伸縮,有效消除了传统活塞杆与密封组 件来回摩擦的弊端,并可确保缸盖的中间通孔始终与外界隔离,从而有效防止尘埃颗粒对 缸体内的侵害。 0012 本实用新型主要的优点在于:所设计在活塞工作端面的整体式膜片取代了传统的 Y型环状密封圈,不仅其结构简单、组装容易,而且大面积的膜片更具有稳定可靠的自密封 性能。这样,对活塞的制造精度要求可以相应降低,也易于保证制动缸整体装配后的性能, 从而能有效减少活塞与缸体之间的磨耗,提高制动缸运行的可靠性,延长制动缸的工作寿 命。同时,由于采用活塞与活塞推杆刚性一体式结构,在缓解弹簧的作用下活塞推杆具有自 动复位功能,有助于铁路货车制动梁的缓解。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一种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制动缸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图1所示制动缸处于制动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为图1所示制动缸处于缓解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缸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7 图中所示的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制动缸,包括缸体12和缸盖9,缸体12和缸盖9 可选用不锈钢材质,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及使用寿命。缸体12采用旋压工艺制成,固定安 装在缸座2上。缸盖9通过螺栓组件3、衬垫10紧固安装在缸体12上。在缸体12的底部 一侧焊接有进出气法兰弯头5,进出气法兰弯头5内设有滤尘网4,可防止空气中的灰尘颗 粒被吸入缸体12内。在缸体12的底部另一侧设有管接头17,用于安装压力表测定缸内压 力,正常工作时管接头17用螺纹堵头16封住。在缸盖9的顶部气孔处设有滤尘套21,同样 用于阻止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吸入,确保缸体12内部洁净。 0018 活塞13和活塞推杆1布置在缸体12内。活塞13采用铸铝材料,可减轻重量。活 塞推杆1的下端通过螺栓18与活塞13刚性固连为一体,活塞推杆1的上端伸出缸盖9夕卜, 用于与基础制动杠杆相连。在活塞13与缸盖9之间设有缓解弹簧ll,缓解弹簧11始终对 活塞13施加朝向缸体12底部的压力。在活塞13的工作端面覆盖有整体式膜片15,整体式 膜片15可以通过嵌合、粘接或螺栓紧固等方式与活塞13的工作端面贴合为一体,最终与缸 体12的底部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0019 优选的整体式膜片15呈圆盘形结构,而活塞13的工作端面形状与其对应,两者可 嵌套贴合为一体。在圆盘形整体式膜片15的盘壁内侧设有环形凸缘15. l,在活塞13的工 作端面的侧面设有与环形凸缘15. 1镶嵌配合的环形凹槽13. l,这样可以使两者的贴合更 为紧密和牢靠。圆盘形整体式膜片15的唇边15. 2最好设计呈倒U型,这样其在压縮空气 的作用下能够沿径向伸展贴紧缸体12内壁,从而所形成的密封空间更加稳定可靠。 0020 在活塞13的外圆周壁面嵌套有与缸体12滑动配合的支撑环14,支撑环14采用尼龙材料制成,其阻隔在活塞13与缸体12之间,既能够防止活塞13与缸体12发生直接摩 擦,又可以大幅减轻对活塞13和缸体12的磨耗,还很方便组装和更换,从而可节约成本、延 长制动缸的工作寿命。在缸体12的内壁面上加工有波纹状细槽,用以提高缸体12的润滑 性能及抗异物性能,进一步提高制动缸的可靠性。 0021 在活塞推杆1与缸盖9之间还设有柔性环形防尘罩19,柔性环形防尘罩19的内环 边固定嵌套在活塞推杆1的杆身上,随活塞推杆1 一起往复运动;柔性环形防尘罩19的外 环边通过螺钉8、压圈20固定安装在缸盖9的中心孔内侧。这样,作为封闭组件的柔性环形 防尘罩19与活塞推杆1之间没有摩擦运动,既可以起到防止尘埃颗粒进入缸体12的作用, 又不会造成活塞推杆1的磨损。 0022 在活塞推杆1的上端还固定连接有行程指示牌7,在缸盖9的顶部通过螺钉8固定 安装有行程标识6,行程标识6与行程指示牌7配合使用,可以及时直观地监测制动缸活塞 行程是否符合要求。 002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车辆制动时,压縮空气穿过滤尘网4由进出气法兰 弯头5进入缸体12内,迫使整体式膜片15的唇边15. 2沿径向伸展贴紧缸体12内壁,在缸 体12底部形成一个密封空间;压縮空气达到一定压力后,推动活塞13沿缸体12纵向运动, 压縮缓解弹簧11并带动活塞推杆1也纵向运动,活塞推杆1再推动基础制动杠杆,迫使列 车减速。于此同时,可以通过行程标识6和行程指示牌7观察制动缸的行程。缓解制动时, 压縮空气经进出气法兰弯头5排出,在缓解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活塞13和活塞推杆1回 复原位,基础制动杠杆松开。
实用新型CN201436224U矿区铁路车站信号联锁设备远程集中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车站信号联锁设备的远程控制技术,尤其是对于不同制式的 联锁设备在一个系统平台下的远程集中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矿区铁路车站信号控制中,由于各个生产矿井距离较远,一般都设独立的 车站,各自安装信号联锁设备。这种信号联锁设备目前常用有TY几-II F型和MCIS型两种 制式。上述各生产矿在建立铁路车站时,各自选取的联锁设备往往型号不统一,只能在本站 进行控制操作,不具备远程控制能力。目前在矿区的区域车站(如矿务局或集团)需要安 装区域联锁设备对各矿井车站进行远程控制。而且目前的区域联锁设备是建立在相同联 锁制式的联锁设备条件下,不同制式的联锁设备不能用来进行远程控制。虽然也可通过区 域车站的调度集中系统以跨越平台远程控制联锁,但这种远程控制只具备列车进路控制能 力,没有控制调车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矿区各车站不同制式联锁设备的远程集中控制问题, 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进,提出一种远程集中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在区域车站一个平台 下能远程操控TY几-IIF型和MCIS型两种不同制式的联锁设备,达到集中管理和调车的目 的。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区域车站的现有控制平 台和连接矿井车站的远程上位机,还包括各个矿井车站的控制台、上位机、联锁机和执行 层,其中至少有两个矿井车站的联锁机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联锁机,其特征在于,取其中某一 制式矿井车站的联锁机为常用通信模式与区域车站相对应的远程上位机CTC接口通信连 接;而另一制式的矿井车站的联锁机是通过上位机后再通过一台自律机与区域车站相对应 的远程上位机CTC接口通信连接,通信连接方式采用单芯光缆,远程上位机和自律机通过 TCP/IP协议进行远程通讯。 000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积极效果是:矿井车站自律机软件和区域远程上位机使 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平台,采用delphi编程运行。远程上位机通过网络将操作系统 传递给矿井车站自律机,同时接收矿井车站自律机传递的状态信息,显示远程站场信号设 备状态;矿井车站自律机将操作信息转换为矿井车站上位机能够识别的CTC控制信息,通 过串口传给远程上位机串口,同时将接收到的矿井车站上位机传递的设备状态转换成远程 上位机所能够识别的格式传递给远程上位机;矿井车站上位机将CTC接口接收到的操作转 换格式后传递给联锁机执行操作;本实用新型采取单芯光缆通信目的是提高通信系统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 0006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各矿井不同制式联锁机的远程集中控制,集中管理和集中 调车,即可减少各矿井车站的工作岗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且提高了整个区域内车辆运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原理框图,图中以不同制式联锁机的两个矿井车 站进行集中控制为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为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根据图l再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中以常用的 MCIS型联锁机和TY几-IIF型联锁机两种不同制式的联锁机为例。其中将MCIS型联锁机作 为常用信号通信方式,将TY几-II F型联锁机作为改制的信号通信方式。 0009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区域车站的现有控制平台和连接矿井车站的两 台上位机,还包括两个矿井车站现有的控制台、上位机、联锁机和执行层,在区域车站现有 控制平台上设置有两个连接矿井车站的远程上位机。其中一个矿井车站为MCIS型制式的 联锁机,其联锁机作为常用通信方式与区域车站相对应的远程上位机CTC接口连接;而另 一个矿井车站为TY几-II F型制式的联锁机,其联锁机是先通过本站的上位机再与一台自 律机与区域车站相对应的远程上位机CTC接口连接。上述的通讯连接方式采用单芯光缆, 连接时远程上位机和自律机通过TCP/IP协议进行远程通讯。 0010 当非常用联锁机模式的矿井车站上位机刚上电启动时,处于非常控制模式,首先 本地控制台先进行模式转换后进入自律模式。本地控制台除模式转换能操作外,其它所有 的操作都无效,联锁机得不到控制命令,也就不动作。此时远程控制台可以进行远程操控联 锁设备。自律模式时,远程上位机故障或网络故障时,系统不转换模式,继续保持自律状态。 故障修复后,不需要模式转换就能继续进行远程操控。模式转换需在本地控制台完成。在非 常站控模式下,远程控制台的所有操作将不能被本地上位机忽略,也就是所有的操作都不 被执行,但各站场的状态显示仍同本地控制台上一样实时变化。MCIS制式车站和TY几-IIF 制式车站使用各自的上位机,控制台上使用各自的显示器和鼠标。
实用新型CN201436284U焦化废水处理中的除沬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焦化废水处理中的除沫装置,属于工业废水处理的技术 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焦化废水主要由炼焦煤中的水分、煤气净化过程形成的废水、焦油与粗苯加工中 产生的废水组成,是一种含有酚、氰、油、氨及大量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高浓度难处理工业 废水。 0003 目前国内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主要为生物处理工艺,既在蒸氨、除重油、气浮预处理 后,进行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部分系统还接有后续物化深度处理。在好氧生物处理的过程 中,由于为好氧生物供氧要进行曝气,而在好氧池中产生大量的泡沫,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消 泡水在好氧池表面喷洒消除泡沫,或者利用消泡剂进行消除泡沫,实践中这两种方法效果 都不好,后者更会加深水质污染,影响处理效果,在很多时侯泡沫会溢出好氧池或被风吹 出,并带出部分污泥,泡沫粘在池壁和地面,影响污水处理厂区的环境。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焦化废水处理中的除沫装置,目的旨在克服现有焦化废水处 理过程中好氧池产生的泡沫问题。在焦化废水处理的好氧池上安装一套除沫系统,即利用 刮沫装置输沫装置消沫装置,除去焦化废水处理系统好氧池产生的泡沫。 000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其结构是刮沫装置置于好氧池的上部,输沫装置置 于好氧池的一端,除沫装置、分离水池、回送水泵置于好氧池的一侧,其中除沫装置的出水 管接入分离水池,分离水池的出水管通过回送水泵接入好氧池,泡沫刮入输沫装置中的输 沫槽是通过刮沫装置中的带橡皮的刮板,刮板上设有液位探头。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针对焦化废水处理中好氧池产生的大量泡沫,采用刮沫装 置-输沫装置-消沫装置构成一个完整的除沫系统;刮沫装置采用行车式,刮沫和返回运行 平稳,自动检测液位,调节刮板高度,刮沫效果好;输沫装置采用有轴螺旋方式,能有效地将 泡沫输出,底部的耐磨衬板保证了输沫装置的长期运行;消沫装置采用高速离心式,其结构 简单,振动小,操作简便,运转平稳、可靠,利用耐油无纺布滤网不仅有效地消除了焦化废水 处理系统好氧池产生的泡沫,同时去除了随泡沫一起流出的由好氧池产生的油类、细菌尸 体、胶体、粉尘,进而使得焦化废水处理系统更好的工作。 附图说明 0007 附图1是焦化废水处理中的除沫方法的流程图。 0008 附图2是焦化废水处理中的除沫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0009 附图3是刮沫装置运动到输沫装置处的示意图。 0010 附图4是消沫装置的示意图。0011 图中的A表示流入好氧池6的焦化废水、B表示流出好氧池6的焦化废水、C表示 消沫装置3分离出的泡沫及更换的无纺布分离滤袋;1表示刮沫装置、2表示输沫装置、3表 示消沫装置、4表示分离水池、5表示回送水泵、6表示焦化废水处理的好氧池、7表示曝气风 机、8是轨道端头、9是轨道、10是车轮、11是车体、12是刮板提升电机、13是车轮驱动电机、 14是液位探头、15是带橡皮的刮板、16是电控柜;17是的输沫槽、18是螺旋输送轴、19是耐 磨衬板、20是输送电机、21是出沫口、22是输沫管道支架、23是输沫管道、24是输沫槽支架、 25是底座、26是支脚、27是支脚外罩、28是出水管、29是底盘、30是的防震弹簧、31是吊杆、 32是机壳、33是带孔眼不锈钢内桶、34是无纺布分离滤袋、35是挡圈、36是入口管、37是主 轴、38是刹车装置、39是电机、40是传动皮带、41是离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3 对照附图1 ,经过前处理的焦化废水A流入好氧池6,曝气风机7给好氧池6的好 氧微生物供氧,经过好氧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B流出至后续处理,在好氧池6表面产生的 泡沫由刮沫装置1刮除并经过输沫装置2将泡沫送到消沫装置3,消沫装置3分离出的泡沫 及更换的无纺布分离滤袋C外运处理,分离出的水流入分离水池4,分离水池4的出水经回 送水泵5送回好氧池6。达到消除泡沫的目的。 0014 对照附图2,刮沫装置1置于好氧池6的上部,输沫装置2置于好氧池6的一端,消 沫装置3、分离水池4、回送水泵5置于好氧池6的旁边。刮沫装置1的轨道9在两端设轨 道端头8以防止刮沫装置1冲出轨道9,刮沫装置1的车体11上设置车轮驱动电机13,驱 动车轮10在轨道9上来回行走,通过带橡皮的刮板15将泡沫刮到设置在好氧池6 —端的 输沫装置2,利用现有的液位探头14自动探测液面,通过刮板提升电机12控制刮板15的 高度,同时在刮沫装置1返回时将刮板15提起,保证返回时能够高速运行,而设于好氧池6 边上的电控柜16控制整个消泡系统的工作。刮沫装置1将泡沫刮入安装在输沫槽支架24 上的输沫槽17,由输送电机20带动螺旋输送轴18将泡沫通过出沫口 21经输沫管道23送 入消沫装置3,螺旋输送轴18下面安装耐磨衬板19,输沫管道23由输沫管道支架22进行 固定。消沫装置3的出水流入分离水池4,并通过回送水泵5回送到好氧池6。 0015 对照附图3,刮沫装置1通过车轮传动电机13驱动车轮10进行行走,通过刮板提 升电机12在液位探头14以及刮沫和返回的程序控制下提升带橡皮的刮板15,通过带橡皮 的刮板15将泡沫刮入输沫装置2的输沫槽17,再经过安装在输沫槽支架24上的螺旋输送 轴18将泡沫输送走。刮沫装置也可由轨道小车式改为链条式。 0016 对照附图4,消沫装置3的结构为三脚形式,整个消沫装置3的底盘29通过吊杆 31、防震弹簧30悬吊在支脚26上,支脚26置于底座25上,外设支脚外罩27,消沫装置3上 设挡圈35限位入口管36,泡沫经过入口管36进入消沫装置3的内腔,经过由带孔眼不锈钢 内桶33支撑的无纺布分离滤袋34高速离心分离,将泡沫、油、部分污泥截留,分离出的水经 外壳32和底盘29进行收集,再经出水管28排出,电机39通过离合器41、传动皮带40带动 主轴37使带孔眼不锈钢内桶33高速转动,利用刹车装置38可以达到平稳停机。 0017 消沫装置的工作过程为:电动机带动带孔眼不锈钢内筒高速旋转,泡沫由消沫装 置的顶部流入带孔眼不锈钢内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趋向无纺布分离滤袋,利用无纺布分离滤袋分离泡沫,水透过无纺布分离滤袋、带孔眼不锈钢内筒,由机壳与底盘收集后排出, 泡沫、油类、细菌尸体、胶体、粉尘截留在无纺布分离滤袋上,工作一个周期后,人工停机并 升起入口管,取下旧的无纺布分离滤袋,更换上新的无纺布分离滤袋,开始下一个工作周 期。 0018 实施例: 0019 某焦化厂60m3/h焦化废水处理中好氧池的除沫改造 0020 1.已有焦化废水处理系统 0021 某焦化厂焦化废水水量为60!113/11,分为东、西两个系统,采用"除油-气浮-电 解厌氧兼氧_好氧-MBR-03"处理工艺。 0022 2.好氧池 0023 好氧池:27. 8mX5. 9mX5. 6m 1座。其它池体略去。 0024 3.除沫装置 0025 除沫装置由刮沫装置、输沫装置、消沫装置、分离水箱、回送水泵及管道构成。为了 方便进行分析对比,目前仅对西系进行改造,在好氧池加装除沫装置后,能及时地将好氧池 产生的泡沫除去,很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泡沫问题,而未加装除沫装置的东系依然 有大量的泡沫溢出。设计的除沫装置参数如下: 0026 參刮沫装置 0027 刮沫装置:采用行车式,规格534X1700X1100,行走速度3m/min,总 0028 功率2. 7kW(其中驱动电机1. 5kW,提升电机0. 75kW),刮板提升高度300mm,返回速 度12m/min。配套摆线针轮减速机:型号3WLY91, lkW,输入1140r/min,减速比1 : 21.3,2套。 0029 參输沫装置 0030 输沫装置:采用有轴螺旋输送方式,规格420mmX114000mm、51r/min、7. 5kW ;电机: 1140r/min、7. 5kW ;配套DF平行轴装斜齿轮减速机:型号DFAF87-29,减速比1 : 24. 2。由 于是改造项目,输沫装置跨越了 MBR池,其长度较长,达到11. 7m。 0031 參消沫装置 0032 消沫装置:离心式,规格1300r/min、3kW ;转鼓直径600mm、有效容积45L ;配套 300〜500目的无纺布滤袋,手动更换。 0033 參分离水箱 0034 分离水箱:2mX2mX2m l个,钢制防腐。 0035 參回送水泵 0036 回送水泵:Q = 10m3/h、 H = 10m、 N = 0. 75kW 2台(1用1备);利用回送水泵及 连接管道将消沫后的分离水回送到好氧池。
实用新型CN201436295U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质气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背景技术: 0002 生物质能源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是重要的"绿色能源"之一,生物质能源可以再生,取之不尽,取之不竭。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约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1%。这些未加以利用的生物质,为完成自然界的碳循环,其绝大部分由自然腐解将能量和碳素释放,回到自然界中。生物质燃烧是传统的利用方式,不仅热效率低下,而且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生产电力。而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保护国家能源资源,减轻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污染。 0003 气化作为一种高效、洁净的利用方法,在提高生物质利用率及减少污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质气化装置是一种专门用来处理将生物质转变成为可燃气体的装置,它将生物质废料加热分解,使其挥发出H2、 C0、 CH4和碳氢化合物CnHm,即转变为可燃气体,称为木煤气,是一种高级能源,供锅炉或其它燃烧器使用。目前的生物质气化装置,主要处理尺寸为10cm〜70cm的较大生物质,对于木屑、谷壳或粉碎后的稻草、秸杆等尺寸较小的生物质,需要将这些生物质聚集压实到10cm〜70cm才能为生物质气化装置利用,不能直接利用尺寸较小的生物质,利用生物质局限性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对细小粒度的生物质原料进行快速热分解,以产生可利用的气体燃料的装置——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以解决对细小粒度的生物质物料的处理问题。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它包括进料装置、鼓风装置、气化炉和除尘器,进料装置设在气化炉的一侧,气化炉的另一侧设有点火孔,气化炉的下端设有填料阀口 ,填料阀口处设置有填料阀门,鼓风装置与填料阀口连通,气化炉的上端设有输气管,输气管与除尘器连通,除尘器设有出气管。 0007 所述进料装置包括料斗、生物质推进装置和变速马达,生物质推进装置的一端与料斗连接,另一端与气化炉连通,变速马达设置在生物质推进装置上。 0008 所述鼓风装置包括鼓风机、转子流量计、进气管、气动阀,鼓风机通过进气管与填 料阀口连通,进气管上设有转子流量计和气动阀。 0009 所述进气管上还设有手动闸阀。 0010 所述除尘器为旋风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 0011 所述点火孔的下方还设有清渣孔。0012 所述填料阀门是由可横向移动的两块阀门构成的。0013 所述气化炉的炉壁上设有保温层。 0014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它包括进料装置、鼓风装置、气化炉和除尘器,进料装置设在气化炉的一侧,气化炉的另一侧设有点火孔,气化炉的下端设有填料阀口 ,填料阀口处设置有填料阀门,鼓风装置与填料阀口连通,气化炉的上端设有输气管,输气管与除尘器连通,除尘器设有出气管。从点火孔点燃气化炉,鼓风装置向气化炉吹入空气,生物质从进料装置进入气化炉,生物质在气化炉中快速热分解,生成C0、H2、CH4或其它烷类气体,生成的气体经除尘器除尘净化后,从出气管排出,进入锅炉或其它燃烧器,供它们使用。本实用新型能对细小粒度甚至是《3cm的生物质原料进行快速热分解,生成C0、H2、CH4或其它烷类气体,不存在硫、灰等对环境污染大的产物,热值达5-8. 6MJ/M〜流化速度达到快速滤态化的要求,即大于3-5倍的颗粒终端速度,可用于蒸汽量为6t/h以上的燃煤、燃油锅炉,燃烧后排放的气体对环境污染小。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 附图标记: 0017 1—— 一炉体 2—— 薪 3- ——输气管 0018 4—— 一出气管 5— ——料斗 6—— -生物质推进装置 0019 7—— 一变速马达 8— ——鼓风机 9—— 转子流量计 0020 10— —进气管 li- ——点火孔 12— —填料阀口 0021 13— ——填料阀门 lt ——气动阀 15— 一手动闸阀 0022 16— 一清渣孔 17— ——保温层 18— 银 『7 逾' 0023 19— —气渣分离口 20— 石英砂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见附图1。 0025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它包括进料装置、鼓风装置、炉体1和除尘器2,进料装置设在炉体1的一侧,炉体1的另一侧设有点火孔ll,炉体1的下端设有填料阀口 12,填料阀口 12处设置有填料阀门13,鼓风装置与填料阀口 12连通,炉体1的上端设有输气管3,输气管3与除尘器2连通,除尘器2设有出气管4。 0026 所述进料装置包括料斗5、生物质推进装置6和变速马达7,生物质推进装置6的一端与料斗5连接,另一端与炉体1连通,变速马达7设置在生物质推进装置6上。生物质放入料斗5,生物质推进装置6在变速马达7的启动下,将生物质推进入炉体1。0027 所述鼓风装置包括鼓风机8、转子流量计9、进气管10、气动阀14,鼓风机8通过进气管10与填料阀口 12连通,进气管10上设有转子流量计9和气动阀14。启动鼓风机8,可向炉体1吹入空气,鼓风助燃,转子流量计9可检测鼓风机8吹入的空气量,气动阀14可根据反应需要调节鼓风机8吹入的空气量。 0028 所述进气管10上还设有手动闸阀15。当鼓风装置发生故障时,可打开手动闸阀15,向炉体1吹入空气,保证炉体1的持续、正常使用。0029 所述除尘器2为旋风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机理是使含尘气流作旋转运动,借助于离心力降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并捕集于器壁,再借助重力作用使尘粒落入灰斗。布袋除尘器的工作机理是含尘烟气通过过滤材料,尘粒被过滤下来,过滤材料捕集粗粒粉尘主要靠惯性碰撞作用,捕集细粒粉尘主要靠扩散和筛分作用。除尘器2的下端设有除尘阀门18,可及时将尘粒清除,保证除尘器2的正常使用。 0030 所述点火孔11的下方还设有清渣孔16。通过清渣孔16,可及时清楚炉体1里的木炭灰等燃烧灰渣,保证炉体1的正常使用。 0031 所述填料阀门13是由可横向移动的两块阀门构成的,填料阀门13开启灵活,方便添加填料。 0032 所述炉体1的炉壁上设有保温层17,保温层17可使炉体1的温度保持在所需的温 度,减少热量的损失。0033 工作原理: 0034 本实用新型工作之前,先从填料阀口 12往炉体1加入石英砂20和木炭,关闭填料阀门13,然后从点火孔11点燃炉体l的木炭,利用鼓风机8送风助燃,使炉体1内部迅速达到生物质气化的温度(200°C〜300°C )。将生物质从进料装置推进入炉体l,生物质在炉体1中燃烧,发生快速热分解,生成气体、焦炭和焦油,焦油在高温环境下继续裂解,而焦炭与C02、H20进行进一步的还原,在输气管3的气渣分离口 19处,未完全反应的碳粒与气体被分离,气体当成产品被送走,焦炭则回到炉体1底部与空气进行燃烧。生物质在炉体1的反应,从下而上分为燃烧区、热解区和还原区,热解反应,处于高温区,并且由于生物质颗粒较小,传热条件好,在高温中受到的加热速率很高,能进行独特的快速热分解。由气化动力学可知,高加热速率的快速热分解生成的气体量多,而焦炭和焦油却很少,而且气体热值也较高,所以非常有利于气化的进行。同时,由于未反应完全的焦炭回到炉体l底部,一方面可以减少焦炭的损失,另一方面,高温的焦炭在炉体1底部与空气相遇,能迅速进行燃烧,为炉体1提供足够的热量,减少氧气与HyCHpCO等的反应,从而保证炉体1出口气体热值较高。另外,由于还原区处于热解区之后很长一个区间,使焦油的裂解及焦炭的还原有足够的时间,使气化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所以相对于其他炉体来说,生成的气体热值较高,碳转化较完全,而且所需的当量比也较低,约在0. 2〜0. 25之间,是一种高效理想的气化形式。0035 生成的可燃气体C0、 H2、 CH4或其它烷类气体,经除尘器2除尘净化后,从出气管4排出,不存在硫、灰等对环境污染大的产物,进入锅炉或其它燃烧器,供它们使用,燃烧后排放出的气体境污染小。生成的可燃气体热值达5-8. 6MJ/M3可用于蒸汽量为6t/h以上的燃煤、燃油锅炉。 0036 经检测,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锅炉或其它燃烧器的尾气排放的S02为12. 84mg/m3,N0X为161. 7mg/m〜烟尘为9. 27mg/m〜远远低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I时段二级标准的S02《550mg/m3,N0x《240mg/m〜烟尘《120mg/m3,燃烧后排放出的气体对环境污染小。 0037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数据更新频率

年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