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Ⅰ-1 | 苗族古歌 | 民间文学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贵州省台江县 | 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大多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苗族的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今天,这些古歌古词神话还在民间流传唱诵。但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古歌已濒临失传。以台江为例,在全县13万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部古歌的已寥寥无几,目前只有二百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传承古歌较多的老人年事已高。如不抓紧抢救保护,苗族古歌这一民族瑰宝将最终在世间消失。 |
2 | 1 | Ⅰ-1 | 苗族古歌 | 民间文学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贵州省黄平县 | 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黄平县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大多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苗族的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今天,这些古歌古词神话还在民间流传唱诵。但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古歌已濒临失传。以台江为例,在全县13万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部古歌的已寥寥无几,目前只有二百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传承古歌较多的老人年事已高。如不抓紧抢救保护,苗族古歌这一民族瑰宝将最终在世间消失。" |
3 | 1 | Ⅰ-1 | 苗族古歌 | 民间文学 | 2011(第三批) | 扩展项目 | 湖南省花垣县 | 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花垣县苗族古歌是苗族古老的口头文学形式,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战争迁徙、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神话传说、爱情故事、情歌礼辞、丧葬火把、苗医苗药以及天文哲学等。苗族古歌的传播有两种形式:口头演述和抄本流传。苗族古歌源远流长。自苗族先民三苗、灌蔸、南蛮、武陵蛮,到宋时的苗族,都一直把它视为自己的“百科全书”而广为传诵,家喻户晓。“文革”十年浩劫中,它的手抄本和方块苗文记载本被焚烧殆尽,但苗族人民还是悄悄地用民间口传的形式,将其保存了下来。苗族古歌广泛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吉首市、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与之接壤的贵州、重庆和湖北等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这里山峦叠嶂、森林密布,经济相对落后,环境相对封闭,成为民间文学繁衍的土壤。苗族古歌对研究苗族古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祭祀、医学、农学、天文、民俗、军事以及民族迁徙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苗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苗族古歌在加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现实意义。 |
4 | 1 | Ⅰ-1 | 苗族古歌(簪汪传) | 民间文学 | 2021(第五批) | 扩展项目 |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 | 清镇市文化馆 | |
5 | 2 | Ⅰ-2 | 布洛陀 | 民间文学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 田阳县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记述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布洛陀口传诗体创世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锤炼,艺术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具有教化的作用。由于历史及其他各种原因,今天《布洛陀》已面临失传的危机,需要采取普查、建档、研究、出版等手段,并通过建立布洛陀文化生态保护村、唱诵队、传习馆以及在相关学校开办传习班等方式加以保护,使其能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继续得到传承。" |
6 | 3 | Ⅰ-3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民间文学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云南省梁河县 | 梁河县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传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 |
7 | 4 | Ⅰ-4 | 牡帕密帕 | 民间文学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云南省思茅市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思茅市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内容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等,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悠久的口述文学精品。牡帕密帕由“嘎木科”(会唱诗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动主持者)主唱,也可有多人伴唱或多人轮唱;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对偶句居多。曲调优美动听,调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以字行腔,有说唱的特点。牡帕密帕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或农闲期间说唱,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说唱往往通宵达旦,参加者无不兴致盎然。牡帕密帕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是拉祜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纽带。但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这一创世神话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目前,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能完整演唱该曲目的仅剩1至2人。" |
8 | 5 | Ⅰ-5 | 刻道 | 民间文学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贵州省施秉县 | 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施秉县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苗族开亲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
9 | 6 | Ⅰ-6 | 白蛇传传说 | 民间文学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江苏省镇江市 | 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民间传说常常出现“多源”现象,白蛇传传说亦然。民间文学专家认为,镇江、杭州是这一传说的重要流传地。白蛇传传说流传地区广泛,与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并列为汉民族流传较广的四大传说。白蛇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宝库。它故事奇崛,人物生动丰满,其中的白娘子是中国艺术长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形象。传说所反映出的南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及民族深层心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白蛇传中的民风民俗内容也极其丰富,对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这一传说主要的发生地杭州而言,白蛇传与断桥、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
10 | 6 | Ⅰ-6 | 白蛇传传说 | 民间文学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浙江省杭州市 | 杭州市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民间传说常常出现“多源”现象,白蛇传传说亦然。民间文学专家认为,镇江、杭州是这一传说的重要流传地。白蛇传传说流传地区广泛,与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并列为汉民族流传较广的四大传说。白蛇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宝库。它故事奇崛,人物生动丰满,其中的白娘子是中国艺术长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形象。传说所反映出的南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及民族深层心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白蛇传中的民风民俗内容也极其丰富,对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这一传说主要的发生地杭州而言,白蛇传与断桥、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
18 | 8 | Ⅰ-8 | 孟姜女传说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河北省秦皇岛市 |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孟姜女传说在战国时期即见端倪,明清以来大为盛行,是各地戏曲、唱本等俗文学作品的常见题材,主要揭露封建社会繁重的徭役和剥削,歌颂忠贞的爱情。河北孟姜女传说最早源于《礼记·檀弓下》所记杞梁妻的故事。至唐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与后来的孟姜女故事已很接近,不过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春秋时代改为秦朝,地点由“齐长城”变为“秦长城”,人物由齐国大将杞梁夫妻变为燕人杞良及其妻孟氏。到明代又多了“秦始皇逼婚”的情节,故事至此完全定型。孟姜女故事从江南松江府到北方山海关皆有流传,山海关东的凤凰山上建有贞女祠,即现今的孟姜女庙。嘉山孟姜女传说是主要流传在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带的民间爱情故事。以嘉山孟姜女传说为基本素材的歌谣、戏曲、民间故事等文艺作品很多,目前初步收集到的明清以来文人孟姜女吊古诗词就有上百篇,戏曲《嘉山孟姜女》、歌曲《孟姜女》、歌舞剧《秦时明月》等当代艺术创作亦层出不穷。嘉山孟姜女传说还与流传区域的民风民俗相互融合,在以澧水流域为中心的湘西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孟姜女傩文化,游傩、供傩、傩戏等活动在民间流传不绝。孟姜女传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历史演变线索清晰,思想内涵丰富,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历史研究及文学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可惜的是,现在的青年人受时尚娱乐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民间文学的热情正在丧失。他们之中已很少有人了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一些能够完整讲述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并能进行民间歌谣演唱的民间艺人日渐老去,孟姜女传说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现存于民间的相关文物、建筑遗址已经为数不多,有的已经或正在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投入大量资金予以保护和修葺。" |
19 | 8 | Ⅰ-8 | 孟姜女传说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湖南省津市市 | 津市市文化馆(津市市美术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津市市孟姜女传说在战国时期即见端倪,明清以来大为盛行,是各地戏曲、唱本等俗文学作品的常见题材,主要揭露封建社会繁重的徭役和剥削,歌颂忠贞的爱情。河北孟姜女传说最早源于《礼记·檀弓下》所记杞梁妻的故事。至唐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与后来的孟姜女故事已很接近,不过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春秋时代改为秦朝,地点由“齐长城”变为“秦长城”,人物由齐国大将杞梁夫妻变为燕人杞良及其妻孟氏。到明代又多了“秦始皇逼婚”的情节,故事至此完全定型。孟姜女故事从江南松江府到北方山海关皆有流传,山海关东的凤凰山上建有贞女祠,即现今的孟姜女庙。嘉山孟姜女传说是主要流传在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带的民间爱情故事。以嘉山孟姜女传说为基本素材的歌谣、戏曲、民间故事等文艺作品很多,目前初步收集到的明清以来文人孟姜女吊古诗词就有上百篇,戏曲《嘉山孟姜女》、歌曲《孟姜女》、歌舞剧《秦时明月》等当代艺术创作亦层出不穷。嘉山孟姜女传说还与流传区域的民风民俗相互融合,在以澧水流域为中心的湘西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孟姜女傩文化,游傩、供傩、傩戏等活动在民间流传不绝。孟姜女传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历史演变线索清晰,思想内涵丰富,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历史研究及文学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可惜的是,现在的青年人受时尚娱乐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民间文学的热情正在丧失。他们之中已很少有人了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一些能够完整讲述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并能进行民间歌谣演唱的民间艺人日渐老去,孟姜女传说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现存于民间的相关文物、建筑遗址已经为数不多,有的已经或正在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投入大量资金予以保护和修葺。" |
26 | 9 | Ⅰ-9 | 董永传说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江苏省金坛市 | 常州市金坛区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金坛市董永传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两千年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境内有董永村(原名“董里”),光绪《金坛县志》多处记载了孝子董永、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内容。在当地与该传说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四十多处(件)。直溪镇的董永村有董永庙,庙内墙壁绘有“二十四孝图”。村东头的方形跨河石桥名“望仙桥”,传说系因董永偕子董鹤生于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距当地老槐树东南约两公里的傅家村相传为当年董永卖身还债之处。董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最早赞颂董永事迹的《孝子图传赞》的作者、汉代文学家刘向和《搜神记》的作者、晋代学者干宝此前都曾游览茅山或在此寄居。金坛历代名贤咏叹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诗词也很多。当地不同版本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故事多达数十种,且在不同程度上各有演绎发挥。山东董永传说主要流传在山东省博兴县境内。董永传说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三国曹植的《灵芝篇》、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记载。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就有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景,并有“董永,千乘人也(今山东省博兴县)”的文字记载。董永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成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文艺题材,出现了吕剧《圣贤楼》、《孝子董永》等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董永传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学意蕴,能为相关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形象资料。该传说所宣扬的孝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7 | 9 | Ⅰ-9 | 董永传说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山东省博兴县 | 博兴县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博兴县董永传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两千年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境内有董永村(原名“董里”),光绪《金坛县志》多处记载了孝子董永、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内容。在当地与该传说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四十多处(件)。直溪镇的董永村有董永庙,庙内墙壁绘有“二十四孝图”。村东头的方形跨河石桥名“望仙桥”,传说系因董永偕子董鹤生于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距当地老槐树东南约两公里的傅家村相传为当年董永卖身还债之处。董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最早赞颂董永事迹的《孝子图传赞》的作者、汉代文学家刘向和《搜神记》的作者、晋代学者干宝此前都曾游览茅山或在此寄居。金坛历代名贤咏叹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诗词也很多。当地不同版本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故事多达数十种,且在不同程度上各有演绎发挥。山东董永传说主要流传在山东省博兴县境内。董永传说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三国曹植的《灵芝篇》、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记载。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就有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景,并有“董永,千乘人也(今山东省博兴县)”的文字记载。董永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成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文艺题材,出现了吕剧《圣贤楼》、《孝子董永》等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董永传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学意蕴,能为相关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形象资料。该传说所宣扬的孝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35 | 13 | Ⅰ-13 | 宝卷(靖江宝卷)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江苏省靖江市 | 靖江市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宝卷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演化而成的一种俗讲文本,明清以来包容进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和社会风俗内容,成为亦圣亦俗、亦庄亦谐、叙事为主、韵散结合的民间文学文体。宝卷的讲唱曾流布于从甘陕到江浙的广阔地域,尤以长江下游的吴方言区最为盛行,习称“讲经”或“宣卷”,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靖江宝卷旧有文本约一百余种,存世的各类印本、抄本六十多种。全市现有宝卷讲唱艺人一百二十多位,每年做会讲唱宝卷达三千场以上。从《三茅宝卷》、《大圣宝卷》、《香山观世音宝卷》、《花灯缘》、《张四姐大闹东京》、《血汗衫记》、《九殿卖药》、《十把穿金扇》、《江阴要塞起义记》等宝卷内容可以看出,靖江宝卷集艺术、宗教、民俗于一体,其多文体的民间文学形式、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民间知识为民间文学、民俗志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被称为中国俗文学的“活化石”。2007年1月,靖江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宝卷文化传承之乡”。靖江讲经宝卷仍在传承,但也出现了濒危现象:其一,文本毁损缺失。靖江宝卷文本多为旧时的版印、石印或手抄本,年代久远,有些文本已残缺、虫蛀或丢失,已由过去的一百余种减少到六十余种。其二,传承队伍弱化,潜隐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其三,年轻听众减少。再过若干年,随着老年听众的谢世,宝卷的讲唱活动必然走向衰微,亟待保护。" |
36 | 13 | Ⅰ-13 | 宝卷(河西宝卷)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甘肃省张掖市 | 张掖市文化馆(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由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及宋代说经演变而来,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农村中广为流传。河西宝卷受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内容包含儒、释、道三教教义,还有大量非宗教的民间神话、传说、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多表现惩恶扬善、忠孝仁爱等传统道德教化内容。现已搜集到的河西宝卷达七百种以上,去其重复,得宝卷一百一十篇以上。其中的大多数是从中原传来的,在河西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当地人情风俗、方言俗语等内容。有少数是河西民间艺人自己创作的,如反映张掖人民斗争和生活的《仙姑宝卷》、反映武威大地震的《遭劫宝卷》和反映古浪大靖人民在武威大地震后又遭兵旱瘟疫等灾祸的《救劫宝卷》等。从内容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都可以从变文中找到源头。一是佛教内容的,如《目连三世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二是中国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的宝卷,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源于《孟姜女变文》,《天仙配宝卷》源于《董永变文》,写现实故事的有《还金得子宝卷》、《黄忠宝卷》等。三是寓言类宝卷,如《老鼠宝卷》和《鹦哥宝卷》。敦煌遗书中有两篇《燕子赋》,内容大体相同。宝卷散韵相间,文词通俗优美,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均可讲唱,深受民众喜爱。宣卷人在宣讲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然后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方开始宣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得喧哗和走动,唯中途宣卷人休息时才可稍事放松。河西宝卷不仅是对民众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中包含的大量历史、文化、民俗信息对敦煌学及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宣卷与听卷的人数锐减,河西宝卷已濒临失传,亟待保护。" |
48 | 22 | Ⅰ-22 | 吴歌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江苏省无锡市 | 无锡市锡山区吴歌锡剧研究会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嘉善、嘉兴等邻近地区。上海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所唱,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 歌”。上海田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自由,拥有大量拖腔和多声部形态。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多表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是观察上海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资料。无锡东梅里一带及周边地区也是吴歌主要流传地之一。明清民国以来在无锡县的东亭、查桥、安镇一带吴歌演唱最为兴旺,常有对山歌活动。改革开放后,锡山区的吴歌工作者、爱好者通过普查,搜集、整理、出版(发表)了一大批中短篇吴歌和十多篇长篇叙事吴歌。其中有《小青青》、《薛六郎》、《陈瓦爿》、《金不换》,尤其是长篇叙事歌《沈七哥》,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现今,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吴歌的传承载体——歌手群体人数锐减,保护吴歌已是当务之急。" |
49 | 22 | Ⅰ-22 | 吴歌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上海市青浦区 | 上海市青浦区文化馆(上海青浦画院) |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青浦区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嘉善、嘉兴等邻近地区。上海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所唱,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 歌”。上海田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自由,拥有大量拖腔和多声部形态。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多表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是观察上海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资料。无锡东梅里一带及周边地区也是吴歌主要流传地之一。明清民国以来在无锡县的东亭、查桥、安镇一带吴歌演唱最为兴旺,常有对山歌活动。改革开放后,锡山区的吴歌工作者、爱好者通过普查,搜集、整理、出版(发表)了一大批中短篇吴歌和十多篇长篇叙事吴歌。其中有《小青青》、《薛六郎》、《陈瓦爿》、《金不换》,尤其是长篇叙事歌《沈七哥》,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现今,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吴歌的传承载体——歌手群体人数锐减,保护吴歌已是当务之急。" |
72 | 31 | Ⅰ-31 | 谜语(澄海灯谜)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 | 汕头市澄海区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澄海地处粤东韩江三角洲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自古文风极盛,源于古代隐语、斗智炫巧的灯谜活动在当地有着较长的历史,至明清时代发展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澄海灯谜中保留了宋代临安“击鼓猜射”的传统开猜形式,独具特色。此外还有“送谜标”、“猜谜母”等民俗形式,使用的创作法门达二十余类,谜目有数百种。如今,澄海灯谜已是当地节假日娱乐和专题宣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项目,且成为联结国内外乡梓情谊的文化纽带。1999年澄海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灯谜艺术之乡”,2000年5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灯谜艺术之乡”。由于受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澄海灯谜的发展不够平衡,谜艺水平有待 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使这一民间传统谜艺之花长开不败。" |
73 | 32 | Ⅰ-32 | 八达岭长城传说 | 民间文学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北京市延庆县 | 北京市延庆区文物管理所 |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延庆县位于北京市延庆县的八达岭长城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及交通要道。最早有关八达岭的传说源于上古神话,产生于文字创造之前,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明代,八达岭长城一线建有八大山寨,寨寨屯兵,每一处村、寨、城、关甚至石、泉等都有传说,世代相传的《望京石》、《六郎影》、《金牛洞》、《石佛寺》、《穆桂英点将台》、《弹琴峡》等传说犹脍炙人口。连“八达岭”这个名称的由来,在民间传说中也有多种版本。八达岭长城传说根植于民间,地域性强,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时间跨度大,是通俗易懂的原生态文学样式,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产生既与当地的特殊环境、历史状况有关,又与生产生活、岁时节令、民风民俗等因素密不可分。这些优美动人的传说在传承中经过无数人的讲述、充实,至今传承不衰,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研究民间文学艺术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学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讲述及研究人员日渐减少,面临失传的窘境,急需加以保护。" |
3 | 1 | Ⅰ-1 | 苗族古歌 | 民间文学 | 2011(第三批) | 扩展项目 | 湖南省花垣县 | 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花垣县苗族古歌是苗族古老的口头文学形式,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战争迁徙、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神话传说、爱情故事、情歌礼辞、丧葬火把、苗医苗药以及天文哲学等。苗族古歌的传播有两种形式:口头演述和抄本流传。苗族古歌源远流长。自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