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政府工作报告文本数据
时间区间
2003-2022,各地区时间不一
样本数据
年份 | 层级 | 省份 | 城市 | 报告全文 |
---|---|---|---|---|
2012年 | 市级 | 安徽 | 池州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形势,全面完成市二届人大六次、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372.5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56.8亿元,增长3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25元,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6908元,增长18.5%。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综合施策,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制定出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措施,大力增加工业投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2.6亿元,增长41.2%,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引进光大银行在池设立分支机构,成立2家村镇银行、2家创业发展投资基金、1家典当公司、4家担保公司,18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九华股份上市力度加大,颐和新能源进入上市辅导期;全年新增贷款79亿元,较年初增长30%,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22.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户,工业化率37.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兑现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资金1.7亿元;131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增长16%;天方集团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贵池梅里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东至东流、青阳九华进入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新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省部级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3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地理证明商标1个;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面积181.4万亩;新建蔬菜基地2210亩。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增长4.6%;粮食总产69.4万吨,增长2.1%。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制定出台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和旅游市场营销奖励办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75万人次、增长34.3%,实现旅游收入190亿元、增长37.6%,其中九华山接待游客490.1万人次、增长23%,创建4A级景区2家;“万村千乡”新建农家店38家,“新网工程”延伸网点158家,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新增39家;站前区专业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元,江口物流基地三期、池州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建设;成功举办2011中国•池州首届绿色运动大会和“三月三•池州杏花村诗会”,大型文化电视片《品读城市•池州》和原创动漫剧《九华小和尚》在央视首播,九华山庙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愿文化园主体工程即将竣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1亿元、增长17.6%,服务业增加值131.7亿元、增长9.6%。 第二,明晰产业定位,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首位产业培育取得突破。将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引进龙头项目正威半导体产业园,以及磊鑫科技年产180万台平板电脑、派沃科技年产100万套空气能热水器等一批整机项目,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触摸屏、注塑件等项目成功入驻。池州高新区成为省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加快。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百户企业技改提升三年倍增计划,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7.2亿元,增长30.6%;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0.3亿元。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创新型企业20家,筹建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8家,60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73项;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4倍、6.5倍,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46.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第三,狠抓重大项目,经济增长后劲持续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89.8亿元,增长30.4%;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198个,开工建设73个,竣工18个,完成投资170.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6.5%。重大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实103个,铜冠有色年产10万吨锌、海螺三期后两条生产线、勤上光电一期、贵航特钢、西恩新材料一期、四通光电产业园1条生产线、华尔泰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泰合森一期、富莱茵汽车部件、替克斯阀门1条生产线等53个项目按期竣工或投产达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九华山机场完成工作量的70%,宁安城际铁路线下工程完成80%,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东九高速公路池州段正在开展征地拆迁,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北岸选址已经确定。项目谋划工作取得突破。全市重点项目储备库首次突破1000个,其中200个重大项目完成规划设计达到可操作程度,列入省“861”计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规模占总量的60%。开展未利用地整理,全年批准用地计划25281亩,争取“点供”用地重大项目3个。 第四,深化示范区建设,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力服务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市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园区新拉开框架面积25.3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7.3亿元、占全市的74.7%。新开工10亿元以上大项目7个。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新引进各类项目306个,投产项目158个,到位资金257亿元,增长42.8%。三一重工机械、普洛康裕生物制药、华孚30万锭色纺、利达40万台柴油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2.58亿美元,增长20.6%。海关实现一分钟通关,与南通海关建立转关通关合作机制。与瑞典斯文永阿市、韩国求礼郡等国际友城开展互访和经贸合作活动。 第五,推进统筹发展,城乡环境面貌日益改善。城镇化率达46%。中心城市建设进展加快。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东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开展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平天湖—丰收湖水系贯通工程开工建设,清溪河等三大水系贯通工程18公里水上观光游线正式开通。主城区雨、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完成52.9公里,府儒学复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清溪河堤顶道路维修等工程按期完工,秋浦河大桥、九华河大桥等18项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0.3亿元。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县区建设步伐加快,青阳县获得安徽省第二届文明县城称号,东至、石台县荣获安徽省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县称号。完成水利投资5.5亿元,解决10.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6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开工,7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建设,5个万亩圩口达标工程启动实施、加固堤长36.4公里。10个乡镇启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升级改造国省县乡公路2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桥加固工程38座,完工9座。完成池青九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开通大渡口—安庆跨江公交。139个村开展了为民服务“一网通”工程试点。生态建设持续强化。平天湖、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获批试点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新增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人工造林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完成19个矿区矿产资源整顿整合,减少矿山开采点45个。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第六,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33项民生工程和19件惠民实事共投入资金18.5亿元,增长85%,民生工程在全省考核中位居第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2.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2.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和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提高,“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以及长期临时工养老保险等三类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7735套,竣工8155套。开工建设安置房145.6万平方米,竣工101.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4673户。社会管理不断强化。扎实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和“四民”专题活动,为民办实事8192件。深入推进“平安池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排查化解工作扎实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物价监测调控成效显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步回落。应急管理得到加强。和谐社区加快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贵池区被列入国家学前教育发展项目试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42.1万平方米,新建留守儿童之家165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11个百分点。建成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6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28个农家书屋,全年送戏917场、送电影6000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面完成。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六五”普法全面启动。村务公开逐步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审计、统计、物价、人事、供销、气象、地震、对台、档案、保密、地方志、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通过验收。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石台县获得省委、省政府批准比照执行大别山革命老区有关扶持政策。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成效明显。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注意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96件和政协委员提案242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网络政民互动平台,舆情应对处置机制逐步完善。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与时俱进地健全和完善制度,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回首本届政府任期工作,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和温家宝总理视察池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成功战胜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重大挑战,有效应对百年不遇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受住了复杂多变宏观环境的严峻考验,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本届政府任期的六年,是池州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六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六年,社会事业投入最多的六年,人民群众受益最广的六年。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05年的3.1倍,六年年均增长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4.9倍,年均增长3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4.6倍,年均增长2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1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5.3%,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池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池州建设的中央和省驻池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向给予市政府高度信任和倾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经济总量不大仍是影响我市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做强产业、调优结构、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人才力量与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土地、环境等要素约束加大,物价偏高压力仍存,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二、今后五年发展和2012年工作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部崛起、扩大内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叠加实施,池州开发开放的机遇前所未有。同时,宏观环境错综复杂,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转型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奋力谱写幸福池州的新篇章。 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幸福池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实现“六个翻番”,达到“一个赶上”、“一个同步”、“一个领先”,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六个翻番”;人均主要指标赶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领先。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坚定不移加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建设幸福池州的物质基础。围绕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标,突出以工业化为核心,坚持有限目标,全力培育首位产业,抢占产业发展高位,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旅游业为突破口,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建设幸福池州的强大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型经济的第一抓手,大力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早见成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分工合作。扩大外经外贸。完善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倡导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统筹协调加强城乡建设。统筹协调是建设幸福池州的基本要求。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推进特色县城建设,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创建优美乡村。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稳定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现代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千方百计促进民生和谐。民生和谐是建设幸福池州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服务业,推动创业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平抑物价增长,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增加有效投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目标,更加注重打造特色产业,更加注重扩大有效投入,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新增就业1.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工业强市,加快做大经济总量 突出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认真实施加快工业转型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措施,推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壮大。全力培育首位产业。市和池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按照“首位产业、首位支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要求,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推进正威半导体产业园一期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尽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围绕贵池前江工业园的材料产业、东至县的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青阳县的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石台县的旅游生态产业,加快县区主导产业的培育。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制定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高端人才引进等激励政策,启动池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新增10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授权量600件以上,争创5件安徽省著名商标、3个安徽名牌产品。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认真实施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中小微工业企业贷款增量高于上年水平,加大地产品促销力度,扩大市内产品市场占有率。重点跟踪调度110个亿元以上项目,确保铜冠电子铜箔一期、磊鑫平板电脑、贵航特钢二期、利达40万台柴油发动机等重大项目按期投产,加快派沃空气能热水器、普洛康裕生物制药、超威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力度,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0亿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谋划产业项目,争取新增项目储备规模300亿元以上,确保列入省“861”项目库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份额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28%以上。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规范达标运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5家以上。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认真落实土地使用税征收和财政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奖补政策,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顿规范工作,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 (二)着力壮大旅游经济,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服务业统计、考核体系,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旅游特色经济。确保接待国内外游客2600万人次、增长30%以上,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增长30%以上。突出九华山龙头带动,以大愿文化园建成开放为契机,推动山上与山下旅游互动发展,推进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突出主城区在全市旅游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市场引进知名旅游企业运作的方式,加大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加快杏花村建设,在主城区打造一流景区;推进旅游产品集成与后包装的品牌研发,建成一批高星级宾馆、快捷式酒店、经济型酒店、旅游停车场,完成池州旅游口岸项目前期工作,力争齐山—平天湖成功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突出市、山、县旅游联动发展,加快牯牛降、升金湖、九子岩等主要景区建设,升级改造景区旅游公路,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业态;建立市域范围内无障碍旅游机制,认真实施旅游市场营销奖励政策,充分发挥旅行社、游轮公司和旅游直通车运营公司等市场中介作用,尽快形成全市旅游串点连线成面的良好局面。加快发展金融业。确保全年新增信贷投放80亿元。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域外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推进村镇银行的筹建和运营,发展担保、小额贷款、典当等业态,严格防范金融风险。扩大直接融资,确保2支以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挂牌运作,大力引进私募基金,推进九华股份和颐和新能源的上市进程,力争本届政府任期内实现3-5家企业上市。进一步整合提升融资平台,积极推广助保金、采矿权抵押、仓单质押、商标权使用权及旅游经营权质押、林权及水面经营权担保抵押等融资创新产品。繁荣发展商贸物流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和农超对接等工程,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专业市场提升区域辐射力,全市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40户。推动站前区商贸物流园区与江口港区物流基地联动发展,加大站前区对外招商力度,争创省级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池州国际会展中心建设。规划建设站前区总部经济园。力争引进1-2家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坚持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一体化创新机制,推动“三化同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563”提升行动,制定转型倍增计划,全市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个。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油菜棉花高产创建活动和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68万吨以上。完善蔬菜基地的产、供、销体系,着力解决蔬菜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让市民吃上“平价菜”、“放心菜”。力争新增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5个市级以上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以及15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资市场综合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水利八大工程,完成除险加固重点小型水库48座,加快5个万亩圩堤达标续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清溪河、九华河等5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推进双溪水库项目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扩挖当家塘1000口,疏浚灌溉除涝沟渠100公里,加固堰坝100处,更新改造小型泵站3000千瓦,完成水利投资5亿元。完成县乡公路升级改造100公里,新开工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40个,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分块连线成片统筹实施优美乡村创建、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提升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长效机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继续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四)着力抓好基础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确保城镇化率达到47%。提升中心城市品位。按照“强化功能、提升品质、体现生态、宜居宜游”的要求,围绕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完成新一轮城市总规报批和城市建筑风貌等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市本级实施政府投资项目68个,今年计划投资28.1亿元,启动主城区城市森林公园、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平天湖—丰收湖水系贯通、污水管网等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健全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市政园林公用设施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快公交车辆线路延伸和城市公交一体化进程,加大市容市貌、征收拆违、交通秩序、超限超载超速的管理与治理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九华山机场建成通航,力争宁安城际铁路池州段建成,加快望东长江公路大桥、东至—九江高速公路、秋浦河大桥、九华河大桥、迎宾大道、牛头山港区公用码头建设,坚定不移地推动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南沿江快速通道、殷汇—石台—祁门高速、池州—九江城际铁路、池州—九华山—黄山城际铁路、阜阳—池州—景德镇铁路池州段、江口港区铁路专用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池青九快速通道延伸至青阳工程,启动尧渡—东流一级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吴田—红石公路列入省道拓宽改造,升级改造国省道路网80公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分类指导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考核激励措施,推进各县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各县老城改造和新区整体联动发展步伐,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按照小城市标准培育发展10个特色镇。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工程,启动主城区清溪河等水环境整治,着力构筑“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城乡生态建设格局。 (五)着力强化招商引资,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全面提高示范区承接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特色产业招商,全面摸排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关联产业,充分运用和拓展延伸央企、知名民企、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五大合作”平台,制定“产业招商线路图”,主攻引进一批核心龙头型大项目和集群配套型项目。突出领导带队招商,按月调度通报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情况。突出以商引商,完善招商政策体系并及时兑现,注重发挥各类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园区招商主体作用。突出优化环境招商,把招商引资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严格招商引资考核奖惩,进一步营造重视招商、主动招商、支持招商、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确保全年引进规模项目300个,到位资金300亿元、增长20%以上。夯实产业承接平台。全力推进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市区路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与集中区规划和建设的衔接,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集中区。推进市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辐射力和带动力。提升5个省级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努力扩大外经外贸。加快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生物医药化工、节能环保等进出口产业基地建设,力争池州港二期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并通过国家验收,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服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六)着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大愿文化园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动漫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大力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力争文化产业项目库新增100个,引进5个千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培育以游客为目标群体的演艺市场,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使用市广播电视新中心,建成开放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市综合档案馆规划等前期工作。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出一批具有池州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完成《池州市志》编纂工作。切实增强文化凝聚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景区等创建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认真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在全社会掀起创业造富、就业增富、勤劳致富的热潮,推动愿拼搏的人创业、有技能的人就业、肯干事的人增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拓展提升民生工程。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滚动发展的原则,认真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和考核奖惩,不断提高民生工程的质量效益。继续办好12件政府惠民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园区,不断提升园区企业入驻率和吸纳就业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1.35万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0.9万人,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全面实行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019套,竣工13964套。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70%以上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标准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巩固扩大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血防工程建设,抓好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继续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外事、侨务、对台、供销、气象、保密、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重视养老服务、红十字和福利慈善事业,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八)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谐池州建设 坚持依法治市,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建设和管理重心下移,提升基层社会管理能力,配足配强社区干部队伍,推进社区服务用房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进为民服务“一网通”工作,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化各级干部大走访活动成果,认真落实联系群众“一会三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接访、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社会舆情分析研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和热点、难点问题,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深入推进平安池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以及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抓好涉及民生的价格监管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保持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积极支持驻池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发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新一届政府的奋斗目标,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升科学理政、依法行政、高效施政、廉洁从政的能力和水平。 (一)抓学习,强化发展意识。深入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学习研究宏观政策,顺应宏观形势变化,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敢于突破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式,不断提升工作创新能力。 (二)抓宗旨,强化群众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想事情、看问题、抓工作都能从大局和群众利益出发,立足长远,努力解决事关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三)抓法治,强化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合法性审查、事后评价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新闻媒体和网络监督。 (四)抓作风,强化工作执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电子政务、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效能。加强政务督查、效能监察和绩效评价,深入开展市直机关单位作风评议等活动,坚决查处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工作调度制、重大事项督办制,做到责任分解到人、措施落实到事、目标实现到位。 (五)抓廉政,强化制度保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控“三公”经费。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以及政府性投资项目审计,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政府采购、国有土地出让、岸线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转让、招投标交易、人事编制管理,坚持用制度管钱、管事、管资源。坚决制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对政府班子自身和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以敬畏心对待权力,以公德心对待社会,以责任心对待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前景无限美好,责任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把人民的期盼化为前进的动力,把发展的使命变成积极的行动,解放思想,开拓奋进,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幸福池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2013年 | 市级 | 福建 | 龙岩 |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2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五个龙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全市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较好实现了“三个高于”目标。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5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237.3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101.5亿元、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5亿元,增长2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5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9396元、增长14.1%。1.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5.8亿元,增长3.7%。粮食总产稳步增加,烤烟、茶叶、果蔬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5.4亿元,增长19.1%。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30家。新罗森宝集团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农业企业技术中心。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0.4亿元,烟草水源工程、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实施,解决42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造福工程”搬迁1.6万人。启动“三农”综合示范点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农业展览会。“三农”综合保险取得新成效,上杭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永定、长汀、漳平被列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2.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出台扶持工业稳定增长12条政策措施,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帮扶活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6.8亿元,增长17.1%。"1+2"主导产业和"155"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产值213.4亿元、增长46%,10个工业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30亿元、增长14.3%。稀土、硬质合金、光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龙岩经济开发区、稀土工业园区分别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累计1019家。龙洲运输、漳平木村成功上市。3.第三产业稳步提升,旅游金融实现新突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5亿元,增长15.5%。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6家、累计691家,贸易业商品交易额210亿元、增长9.5%。陆地港保税物流中心、美食城一期等投入运营,中外运综合物流中心、龙门物流园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旅游总收入108亿元、增长22.2%,接待游客1480万人次、增长22%。志高神州欢乐园顺利开园,全市新增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民生、交通银行入驻龙岩。房地产开发投资120.5亿元,增长37.1%。4.“五大战役”深入实施,重大项目顺利推进。超额完成"8432"计划,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3.1亿元、增长35.2%。新龙马年产15万辆微车、紫金20万吨铜冶炼、瓮福紫金磷化工、龙化异地技改扩建一期、天守超纤纺织一期等项目投产,漳平现代特钢铸造基地、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年产30万台发动机和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海西天然气管网、漳永高速龙岩段开工建设。龙厦铁路动车开通,双永、蛟城高速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5.“城市建设年”工作成效显著,城镇化进程加快。认真落实市委“城市建设年”工作部署,开展中心城市千人大会战,组织实施九大片区改造,创新建设投融资、房屋土地征收、部门联动执法、市区工作等体制机制,完成征地5345亩,征收房屋124.3万平方米。石锣鼓湿地公园等项目基本建成,外环路和一批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五城同创”有序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长汀、连城等县城市规划水平提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力度加大,城市框架进一步拓展,城市特色更加凸显。15个省、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完成投资156.7亿元。全市城镇化率达50%,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6.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8.6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50.6%。植树造林44.1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16%。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新罗万安、漳平永福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稳步推进龙津河流域综合治理,关闭落后产能企业58家。预计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5.6%,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7.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面启动“三区三园”体制创新和规划建设。农村耕地流转比例居全省首位,武平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集体土地抵押贷款。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新增10项、累计76项,获得补助49.7亿元、累计106.4亿元。成功举办千名企业家大会、第三届海峡两岸机械产业博览会。对接“三维”项目397个,完成投资32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增长22%;内联引资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41.9亿元,增长10.6%。外贸出口总值21.1亿美元、增长13.9%,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成功接待塔吉克斯坦总统来岩访问。新罗区入选全国百强区。永定客家文化园被授予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8.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3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最低工资、农村低保、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提升,生育、失业、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扩大,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困难家庭救助和养老服务力度加大,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国务院表彰。全市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1.4万套。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3所,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178所,校安工程建成10.4万平方米,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加快推进,龙岩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乡镇卫生院“百院建设、千人培训”计划和510所村级卫生所建设稳步推进,市中医院病房大楼、第三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开工建设。成功承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省第五届艺术节暨第25届戏剧会演等活动,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提升工程顺利实施。人口计生工作均衡发展。“菜篮子”工程加快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大。“平安龙岩”建设扎实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四项指数”连续七年全面下降。村级组织换届全面完成。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龙岩和连城、上杭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人事、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区扶贫、优抚安置、库区移民、对口援建、气象、地震、档案、地方志、邮政、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科普、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9.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运作效能提高。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交由政府系统承办的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全部办结。依法行政和“六五”普法工作扎实开展。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深入推进,建成全省首个政务信息网桌面云系统。绩效管理更加科学,廉政建设、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纠风工作进一步加强。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直驻岩机构、驻岩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龙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弱;城镇化水平不高;生产性大项目少;出口竞争力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还有差距,安全生产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理念、工作方式跟不上发展需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二、2013年工作安排各位代表,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家园,加快推进“五个龙岩”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使闽西老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人民更安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确保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要求,逐级分解落实,逐项攻坚突破。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加快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推进畜禽、果蔬、茶叶、林竹和水产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和林下经济,扶持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壮大一批优特农业示范基地。构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和产品展销平台,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力争新培育产值亿元以上农业企业10家。实施烟草水源工程、44座小(二)型水库和一批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农田基本建设12万亩。加强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三农”综合保险实现全覆盖。推进工业提速增效。围绕培育"1+2"主导产业、打造"155"产业基地,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资本化融合发展。做强优势产业。做大市本级工业,突出抓好龙工配件园、汽车配件园、新龙马年产30万台汽车发动机等项目建设,推动环保装备制造向提供全方位运营、服务转型,做大产业集群。推进县域产业差异化发展,新罗区重点提升现代机械产业和服务业,永定县大力突破汽车、旅游产业,上杭县重点做强金铜产业,武平县加快发展不锈钢产业,长汀县促进稀土产业集聚发展,连城县做优新材料和旅游产业,漳平市发展特钢铸造及下游产业和茶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光伏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推进资源精深加工,提升钢铁、建材、煤炭产业集约化水平。抓好企业技改,推进机械、纺织、化工等产业升级,完成卓鹰、卓龙、龙化、佳丽斯等异地技改扩建。完善发展平台。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园区投融资机制,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展“飞地工业”,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做大特色专业园区。加大帮扶力度。完善用电奖励、技改贴息、企业减负等政策措施,强化融资担保、市场拓展、人才、用工用地等服务,壮大实体经济。全面提升服务业。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域城区“优二进三”,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一批商贸物流、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机械、建材、花卉、茶叶、艺术品等专业市场。扶持发展总部经济。继续实施商贸流通业“三个一百”工程,力争限上企业突破1000家。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引进品牌房地产公司,加快普通商品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及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古田会址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强旅游业龙头培育、品牌营销、一体运作和管理提升,抓好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打造海西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培育发展会展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鼓励发展信息、服务外包、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惠民等示范工程,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企业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施10个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创建工业烟尘控制技术、心脑血管新药制剂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和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二)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规划布局。围绕建设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抓好城市规划,科学布局中心城市“一主三新一卫”和县域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划分。完善城市建设详规,深化综合交通、公共设施和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注重彰显红色、客家等特色文化,突出提升重点地段、综合体、重要公建项目设计层次,严格把好质量关。加强规划审批管理,提高规划执行效力。加强城乡建设。全面推进“点、线、面”攻坚计划,创建一批完整社区,确保城镇化率达到51.5%。做大做优中心城市。深入推进“城市建设年”工作,突破九大片区征迁瓶颈。加快龙岩大道三期、外环路、口岸板块、万达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抓好污水管网、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城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绿道、慢道及生态绿地规划建设。做精做美县域城镇。加强规划引导,统筹推进产业、商贸、人居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省、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和中心镇建设,打造30个工业重镇、20个商贸强镇、10个旅游名镇。建设美丽乡村。坚持统一规划、分批实施、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抓好上杭吴地、长汀露湖、永定万石、漳平永福等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文化娱乐、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精品工程。提升管理水平。中心城市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强化联动执法机制,继续加大违法违章建设打击力度;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新增20台以上公交车、118台以上出租车,规划建设18个公共停车场,优化路网结构,强化交通行政执法;加强物业公司管理,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县域城市以争创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强化城市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深入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构建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逐步完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机制,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县城、小城镇集聚。加快“三区三园”建设。完善“三区三园”发展规划。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新区(园区)责权利关系。推进通往三个新区的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红尖山隧道。古蛟新区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工业、文化旅游两大板块,加快华润希望小镇、党校迁建合建和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永丰新区围绕建设生态工贸新城,突破一批重大生产性项目和新区功能配套项目。龙雁新区围绕打造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核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工业园区、人居板块和工贸综合体建设。稀土工业园区重点加快项目招商、产业聚集、做大总量,推进稀土交易市场规划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重点推进海峡茶文化交流中心等建设,发展精致农业、特色旅游业,创建美丽乡村。高新园区重点推进海西科技创业城项目前期工作,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范围,把现代服务业、生态建设等领域项目纳入战役组织实施,确保重点项目投资和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海西天然气管网、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漳永高速公路龙岩段和冠豸山机场等项目建设;推动南三龙铁路、厦蓉高速漳州天宝至上杭蛟洋扩容工程开工建设,湖城、武平十方至城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推进龙长高速古城互通、厦蓉高速龙岩联络线、浦建龙梅、长泉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招商选资。突出招大引强,更加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节能环保、税收贡献。加大与央企、民企、世界500强企业对接力度,力争新对接“三维”项目100个以上、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引导异地龙岩企业家回归,落实“非禁即入”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共设施和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完善工作机制。把项目工作列入市直部门绩效管理和效能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重大生产性项目策划,重点突破机械、汽车、金铜、稀土等产业链延伸和配套项目。(四)开展“生态建设年”活动,加快建设“美丽龙岩”。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生态建设年”部署要求,建设生态家园。总结推广“长汀经验”,继续推进以长汀、连城、永定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9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大力实施“四绿”工程,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林,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完成造林绿化40万亩,提高森林质量。推进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开展绿色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力争创建省级森林城市,长汀、武平、连城、漳平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新罗、永定、上杭创建省级生态县(区)。落实矿区生态恢复责任,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全面暂停新建煤矿的勘探和审批,坚决推进新罗、永定和武平、漳平、连城小煤矿关闭重组,确保全年煤矿企业减少30家以上,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淘汰建材、冶金、化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全面淘汰中心城市落后水泥产能,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抓好30个重点节能及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抓好环境污染整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抓好龙津河流域水环境整治,按照“三年初见成效,八年全面完成”的要求,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分期分批整治养殖业、工矿业、小水电。积极稳妥推进各县(市)主要流域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完成18条重点中小河流域治理。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管理。加大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扬尘等大气污染整治力度,确保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7%以上。(五)深化改革开放,增添发展动力。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土地流转、金融服务机制。对各县(市、区)、新区园区实施科学绩效评估和考核办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区管理体制。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编制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升“三资”运作水平,完善投融资平台。壮大和规范担保机构。稳步推进基金、债券发行。推动龙马环卫、连城兰花等企业加快上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上杭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巩固完善新农合和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一批出口型生产企业提升扩能,培育壮大外贸出口主体。承办好第四届海峡两岸机械产业博览会,用好"6·18"、“9·8”等大型经贸合作平台。共建共享山海协作产业园区,加速融入厦漳泉大都市经济圈。推进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市、海西中部集中发展区的区域协作。抓好对口援藏援疆工作,加强与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合作。加快漳平、连城庙前台商投资区建设。推进永定客家博览园、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长汀客家首府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办好两岸族谱论坛、旅游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提升“海峡客家”品牌。积极申报赴台个人游试点,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推进龙台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及民间交流合作。充分挖掘侨力资源,加强与香港、澳门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着力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老区、苏区优势,重点跟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在争取国家、省重要政策、重大项目和资金支持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永定撤县设区,稳步推进撤乡并镇和乡改镇、村改居工作。(六)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落实最低工资、企业工资保证金和集体协商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增长长效制度。切实增强民生保障。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和城乡医疗救助筹资标准,推进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力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新建保障性住房5654套。统筹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农村危房改造和造福工程,抓好16个省级、30个市级集中安置区建设,完成2万人搬迁任务。解决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大革命基点村和少数民族乡村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慈善、社会福利事业,加大“老、遗、残”弱势群体帮扶力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快殡葬改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工作,支持龙岩学院提升办学水平;实施“千名名教师、百名名校长”培养计划,提高教育质量。扩充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推进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机构达标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工建设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办好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弘扬老区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素养。进一步重视文化艺术工作,加快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古田会议旧址群等重点革命旧址维修保护,加强永定客家土楼、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等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争创国家级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推进文化与旅游、创意、科技、体育、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一评估四联动”,推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平安龙岩”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狠抓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新一届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三、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各项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始终坚持高效、廉洁、为民、务实,推进“红土政风”建设。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大力弘扬“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急争抢试,敢于突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勇于争先的创业激情。提升站位,居安思危,充分发挥老区苏区、生态环境等综合优势,用足用好中央、省赋予的扶持政策,打基础,添后劲,努力拓展龙岩发展新空间。求真务实,改进作风。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脚踏实地,实干实效。践行才溪乡调查精神,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沉下身接地气,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简会议、文件、活动,讲实话、干实事,厉行节约,切实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为民利民,服务至上。办好惠民实事,开展“联乡挂村帮户”和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察民情、通民意、解民忧。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效能建设,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严格落实行政问责。依法行政,清正廉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规划布局、土地出让、工程招标、拆迁安置、产权交易、民生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各位代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奋进,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龙岩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崛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
2014年 | 市级 | 广西 | 桂林 |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13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按照“加快建设新城,着力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要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落实改革创新措施,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抓紧抓实旅游胜地建设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促进经济增长、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1657.90亿元,增长11%;组织财政收入180.37亿元,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0.32亿元,增长2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1.99亿元,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03亿元,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61元,分别增长10.1%、14.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一)着力推动规划纲要落实,旅游胜地建设实现“开门红”。以落实《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抓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综合施策,旅游胜地建设精彩开局,桂林旅游升级版加快打造。政策落地取得实质进展。临桂撤县设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智慧城市试点获国家层面批准,外国游客过境72小时免签、入境停留144小时免签已获国家有关部门同意,专项转移支付、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等一批政策获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回应和支持。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在我市召开,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成为全区共识。宣传招商互动推进。先后赴北京、香港、深圳、南宁、台北举办新闻发布会和项目推介会,通过媒体在海内外刮起了“桂林旋风”,桂林知名度、美誉度和投资认可度持续提升。新签市外境内项目总投资750亿元;内资区外到位资金572.11亿元,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11.7%。招大引强创历史新高,万达、华润、保利、海吉星、港中旅、海航、中电科等大型优质企业落户桂林。项目带动成效显著。以旅游胜地十大重中之重项目为引领,实现了项目引进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的“桂林速度”。全年实施重大项目708项,完成投资628亿元,78个项目竣工投产。“北通南畅”工程扎实推进,两江国际机场航站楼及站坪配套设施扩建项目启动,保利文化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万达文化旅游产业城和万达广场项目、海吉星食尚港项目成功签约,漓江保护利用和经营管理改革进展顺利,中电科光通信产业园、华润万象城及五彩城大型商业综合体、体育休闲产业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法国地中海俱乐部桂林愚自乐园度假村投入运营,金世邦国际足球旅游文化产业园、罗山湖体育运动旅游休闲项目、玉圭园·环球名胜等高端旅游产品加快建设。旅游品质持续提升。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着力推动旅游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开展第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举办第七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四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第四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第五届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国际动漫节,品牌展会影响力持续提升。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584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94万人次,分别增长8.9%、6.2%;实现旅游总收入348.48亿元,其中入境旅游收入53.85亿元,分别增长25.9%、16.1%。我市荣获“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跻身全国旅客满意度十强,漓江入选美国CNN网评全球15条最美河流。(二)着力调结构促转型,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经济总量增大,发展势头增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1917.11亿元,增长20.1%,实现利税237.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7.5个百分点。君泰福电气“绿色能源·智能电网产业园”等21个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5%,提升2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50亿元,增长20%。其中,医药及生物制品等3个产业成长为百亿元产业,全市超百亿元产业达到9个;风能等新能源建设项目数占全区半壁江山。园区集聚功能增强,高新区、苏桥经济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分别达275亿元、102亿元、302亿元,分别增长18%、24%、17%;荔浦、兴安工业集中区产值超100亿元,灵川、平乐、恭城、灌阳工业集中区产值超50亿元。桂林“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桂林力源集团成为我市首个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农业农村稳步发展。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1.74亿元,实现增加值299.44亿元,分别增长5.5%、5.2%。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吨,荣获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市;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效益经济作物总产量位居全区前列;肉类、水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农业农村基础进一步夯实。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川江水库基本建成、小溶江水库大坝封顶、斧子口水库实现截流,实施15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5.19万亩,解决37.0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普惠制”新村400个,累计建成1681个;新增通水泥路建制村144个,通畅率达76.8%;完成1531个自然村(屯)内道路硬化,累计完成11599个,占20户以上自然村的81.6%;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农机购置、农资综合及良种补贴资金5亿多元。现代服务业活力趋强。启动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建立服务业引导基金,积极推动金融、物流、信息、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26项;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65.59亿元,增长7.3%,对全市税收贡献率达62%。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大关、贷款余额1225亿元,分别增长13%和16.4%。两江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587.5万人次,国际直航旅客吞吐量保持全区第一。中国(桂林)国际健康养生服务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成功举办。推广“电子商务进社区”,启动“全国旅游刷卡无障碍桂林示范区”建设,我市列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及服务业统计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三)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坚持统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环境治理,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编制完成老城23个控制性详细规划、临桂新区机场路北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区周边区域相关规划,县城、乡镇、村庄规划进一步完善。实施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15项,完成投资105.61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5%。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凸显。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我市在广西率先迈入高铁时代,连接西南、华南的贵广铁路(桂林段)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的90%;兴安至桂林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资源至兴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阳朔至鹿寨(桂林段)等3条续建高速公路项目累计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7%,全市从南至北的高速公路大动脉全线贯通,与周边地区高速路网的连接加快推进;两江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项目开工、T2航站楼建设工程启动。临桂新区形象进一步彰显。完善交通骨架,强化基础功能,促进人气集聚,核心区实施项目86项,竣工13项,完成投资72.6亿元。临苏路等新区外联大通道建成通车,西城大道改造提升等道路桥梁项目建设加快,水电、燃气、公交、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景观水系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临桂大道展示区、行政中心区和滨水综合服务区三大节点基本成型,“一院两馆”完成竣工验收,桂林医学院临桂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金融、通信、商务、文教、医疗等一批优质资源进驻新区;大律、岩塘等7个原住民安置点加快建设。老城疏解提升迈出坚实步伐。“北通”工程西二环主体路段、福利路一期、福利路西二环立交、粟家立交与福利路连接线基本完工,滨江北路(叠彩段)、站前路、春江北路、灵川东环路基本具备通车条件,城北区域与桂兴高速、桂黄公路形成了交通流畅对接,连接新区老城的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南畅”工程桂林至阳朔旅游黄金大通道扩建项目实现了年内完成项目前期、年内筹资开工的目标。汽车客运北站投入使用,老城区新增和恢复停车场12个,增加停车泊位1560个,交通拥堵和停车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滨水生态广场、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和瓦窑小游园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顺利实施。强力“控违”“拆违”,控制新的违法建筑70.2万平方米,累计拆除违法建筑77.12万平方米,拆除面积比上年增加50.42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违法建设蔓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市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城市”。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区面积不断拓展。13个城镇化示范乡镇“书记工程”顺利推进,实施项目295个,完成投资近10亿元,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产业带动和地域民族特色更加突出,一批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舒适、宜居宜业的示范乡镇加快建设。兴坪镇、龙脊村、大塘口村、鲁家村获自治区首批特色名镇名村称号。环境综合整治纵深推进。全面落实“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要从整治环境入手”的工作要求,坚持标本兼治,强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解决了一批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城市品位有力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塑造了旅游胜地新形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八大专项行动”投入资金1.95亿元,完成市区一批重要节点、集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公厕、停车场改造建设,市区环境卫生机械化清扫率由20%提升到60%;“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多渠道筹集资金15.97亿元,环卫保洁力量进一步加强,环卫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大为改观,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取得显著成效,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8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自治区级生态村43个。“绿满八桂”植树造林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57%,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2.85公顷。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新增耕地面积1878.35公顷。对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环境监测和执法不断强化。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4%,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强力开展青狮潭水库环境专项整治,31万平方米的养鱼网箱全部依法拆除,水库水质明显好转,城市安全用水压力得到缓解。(四)着力推进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201.3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43%。投入资金56.8亿元,为民办实事十项工程基本完成。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各项刚性指标均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任务。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6%。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16%、98.68%、98.39%;新建保障性住房9212套,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9.7%,分配入住7136套;农村危房改造1.74万户;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万人,贫困村人均收入增长20%。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启动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位居全区前列,中职教育、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桂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桂林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准建设,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数量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区首位,成功承办第三届广西科技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再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建成17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6个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无线发射台站;“百姓大舞台”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群星奖”,“百姓大讲坛”“读书月”“漓江之声”“周末大家乐”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品牌深受群众欢迎,彩调《追梦》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五通农民画引领文化致富模式”列入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甑皮岩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靖江王府及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灵渠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积极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第十二届全运会我市竞赛成绩位列全区第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20类大病纳入大病保障和救助体系,新农合总额预付支付方式改革试点稳步开展。诚信计生实现全覆盖,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区领先。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六五”普法全面开展,平安桂林建设全面推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成效突出,打防管控实行一体化,“扫黄打非”取得新成效。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科学应对和成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五)着力加强政务管理,政府服务水平有新提高。强化对《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落实的刚性约束和监督检查,通过细化量化,分解为287项工作指标和具体事项,全年完成276项,占总数的96.2%。建立完善重大项目领导包抓、联审联批、联席会议、“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制度。完成“营改增”试点阶段性工作;加强政银企合作,企业及项目融资难、融资贵得到缓解。深入开展“质量强市”创建活动,评选颁发了首届“市长质量奖”。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法律审查等决策程序,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结率100%、满意率均达98%以上。政务服务继续向基层延伸,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655项,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审批实际办理时限平均提速84.5%。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约法三章”等要求,市本级“三公”经费减少16.4%,市政府举行的全市性会议减少60.3%、制发的文件减少10.1%。行政权力网上公开、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大督查考评机制,扎实开展纠风惠民阳光工作,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一年来,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审计、物价、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海事、通信、邮政、供销、地震、地矿、人防、消防、保密、测绘、气象、发展研究、机关事务、地方志、社会科学、档案、宗教、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共建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中直、区直驻桂林单位取得新成绩。各县区根据本地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点,创新思路举措,工作亮点纷呈,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市县区和部门共获得国家级荣誉82项,自治区级荣誉120余项。一年来,面对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我们践行“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的理念,着力打造“清廉漓江、高效政府、务实桂林”,立足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营造出发展的好氛围,开创了发展的新局面,桂林的各项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驻我市中央、自治区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及海内外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桂林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总量不大,增长动力不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紧迫而繁重;产业规模偏小,部分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政府职能转变不够,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受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等因素影响,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指标有5项增速略低于预期;因建设计划调整、重大设计变更和项目资金筹措困难等原因,6个建设项目进度偏慢或暂缓实施。我们将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工作,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二、2014年工作安排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至关重要的一年。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自治区加快打造西南中南地区新的战略支点,改革“红利”将充分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活力将进一步激发;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全市一大批产业和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桂林城市品质和发展优势将空前提升,支撑条件和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以全球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按照《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加快建设新城,着力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要求,探索推进我市大旅游、大项目、大园区、大商业、大产业、大交通、大城建、大农镇、大研发、大文化的协同实施,进而实现我市的快发展、快提升、快变样!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发展基础、改善社会民生、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为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根据桂林市情和发展需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组织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化率达到47.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之内。要实现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必须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全面提速旅游胜地建设紧紧围绕旅游胜地建设目标任务,抓住关键,强化措施,乘势而上,再掀旅游胜地建设新高潮。强化项目带动和协调。做好规划引领、资源整合、产业衔接、板块协调和项目配套,统筹策划、布局、推进一批支撑桂林旅游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全年实施旅游胜地建设项目495项,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强力推进以桂阳旅游通道为主轴的黄金旅游带、以临桂新区为核心的新城旅游区、以万达文化旅游项目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城、以旅游重点县为主体的旅游精品景点景区等“四大板块”旅游胜地建设。积极促进旅游项目合作,重点推进与海航联合打造航空旅游集团,设立桂林航空公司、胜地基金、胜地银行和胜地网络。强化政策争取和落地。抓紧组织实施国家已批准的各项政策,跟踪落实外国游客入境免签、桂林市居民赴台自由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等获国家有关部门确认支持的政策事项,继续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给予旅游胜地建设在财税、投融资、土地、交通、产业、对外开放、文化体育、机制体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强化旅游管理和品质提升。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和营运水平,打造世界级优质旅游品牌。办好第八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五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实施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对旅游市场秩序的全方位、全天候监管,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和公平的旅游经营环境,引导旅游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旅游者养成正确的旅游消费观。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建立便利的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全市统一的旅游宣传平台。大力发展高端旅游,培育高铁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的旅游业态。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行业素质,抓好自治区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旅游创汇增长6%。(二)抓项目促投资,增强发展驱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主战场,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谋划及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年度实施第一批重点项目846项,完成投资752亿元以上。重点推进旅游胜地十大重中之重项目建设,确保“北通”工程全面建成、“南畅”工程全线开工,漓江保护利用和经营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加快两江国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中电科光通信产业园、海吉星食尚港、华润万象城和五彩城大型商业综合体、万达文化旅游产业城、保利文化产业园、体育休闲项目建设。注重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更多投资投向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年度实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重点项目29项,完成投资76亿元以上;风电、水电、输变电等能源重点项目73项,完成投资39亿元以上;水库、防洪等水利重点项目25项,完成投资11亿元以上;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72项,完成投资107亿元以上。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实施产业重点项目453项,完成投资451亿元以上。加快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实施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重点项目67项,完成投资54亿元以上。加快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项目27项,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强化政府性资产的调控和整合、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筹措和科学调度,构建政银合作平台,发挥各类投融资平台作用,实现新增贷款180亿元以上,争取国家核准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发布第四批引入民间资本项目,吸引有实力的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注重项目工作统筹。全力落实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实施重大项目动态管理,推进项目协调和问题解决机制的全覆盖、高效化、常态化,完善重大项目的策划储备、联合审批、领导包抓、联席会议、跟踪服务、大督查等工作推进机制,集中力量,促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使项目对全市发展的支撑更实更牢。加强项目论证,强化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严格监管,确保项目建设安全。完善项目用地考核奖惩机制,促进集约节约用地,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三)壮大增量做优存量,加快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确保更强的领导力量投入工业问题的解决,引导更多的资源整合进入工业领域,提供更优的服务促进工业政策的落实,创造更好的环境营造企业干事创业的氛围。力争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提升。加大工业用地、项目建设、资金扶持等支持政策落实力度,建立领导联系企业“直通车”制度,严格落实工业用地占年度用地指标30%以上的政策。加大工业招大商引大资力度,扶持现有存量企业扩大规模,力争产值超50亿元企业达2家、超10亿元企业达25家、超亿元企业达430家。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引进实施关联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开工建设中电科光通信产业园一期、燕京漓泉纯生易拉罐生产线技术改造等新项目,加快推进溢达九美桥时尚园、广陆数控高端数显量具和特种数控机床产业化等续建项目,完成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推动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积极开展创建桂林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工作,力争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推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20%以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以园区为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物流配送、科研创新、金融服务等生产性配套服务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与灵川县共建大圩产业园;开展苏桥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会战,加大工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园区优势产业;突出发展西城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宝山工业园;力争三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分别达310亿元、120亿元、350亿元以上。积极发展以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为主的都市型楼宇经济。加快县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工业总产值占县域规模工业比重70%以上。以“两化”融合为抓手推动产业升级。拓展“两化”融合重点领域,引导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积极申报国家“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加快“智慧城市”“宽带桂林”建设,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引导社会信息消费,培育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业态,推进桂林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四)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全力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3%。做大做强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钱粮双增工程,巩固提升6条农业万元增收示范带。实施“粮安工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563万亩、总产量200万吨以上;保持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在全区的领先地位;稳定生猪、家禽生产,发展桂林特色养殖,打响桂林特色品牌,确保肉类、水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抓好休闲农业线路开发,发展一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乡村特色休闲旅游名镇、名村、星级旅游区和农家乐。加快推进桂林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全市性的农产品宣传、交易平台,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健全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进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土地集中流转,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推动农用地“小块并大块”。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加快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重点打造年经营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龙头强优企业,支持海吉星、力源、康华、莱茵等大型集团加快建设农产品仓储、精深加工、流通等设施。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高效快速发展。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川江水库建成蓄水、小溶江水库基本建成、斧子口水库加快续建;加快实施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工程,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通畅和联通工程,新增通水泥路建制村100个,新建通自然村(屯)道路200公里以上,完成1500个自然村(屯)内道路硬化,实施400个“普惠制”新村、200个自然村(屯)阳光惠农工程建设。(五)拓展新业态发掘新亮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继续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推动服务业与旅游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商业业态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航空经济、会展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品位休闲之都。制定全市航空经济发展规划和辐射各县的通用通勤机场布局规划,力争纳入自治区或国家行业层面航空经济规划;加快提升机场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做大航空旅客量;积极发展临苏经济带等区域的临空产业,扶持发展航空旅游产业,开辟市内、区内旅游航线,发展低空旅游项目,构建“旅游+航空+商业”的品质商旅模式。适应新区老城发展要求,建设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商务中心和商业街区,重点推进万达广场、华润万象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提升桂林会展影响力和竞争力,启动萨马兰奇文化博览园一期等高端会展项目。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示范基地。大力实施“引金入桂”工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试点,重点建设信和信智慧健康产业园、中医文化街等健康养生项目,筹办第二届健康养生服务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加强服务业领域改革创新。健全完善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生产要素投向服务业领域。大力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在吃、住、行、游、购、娱、会展、养老等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创建服务业知名品牌,迎接国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城市评估验收。全面推进服务业统计制度改革。继续实施服务业企业培优服务工程,引进和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集团。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抓住桂林迎来高铁时代及建设旅游胜地的新机遇,积极培育新的都市消费新业态。继续开展“510”促销活动,大力促进旅游、汽车、健康、信息等消费,培育桂林休闲、购物、美食品牌。(六)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设计,彰显特色,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打造统一与多元相结合的城市风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大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快速立体外联交通。协调推进贵广铁路(桂林段)建设,加快桂林西客站、西站东路及站前广场建设,构建与高铁车站的无缝驳接交通系统,协助做好铁路桂林动车所项目前期工作;续建资源至兴安等4条高速公路,力争灌阳(永安关)至全州(凤凰)、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桂林段)主体竣工,按照自治区部署力争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开工,继续做好灌阳经恭城至平乐高速公路招商工作;协调推进两江国际机场项目建设,创建国际卫生机场;继续推进磨盘山客运港、平乐印山旅游码头等西江黄金水道项目建设。完善市区路网结构。围绕实施“北通、南畅、东拓、西联”战略,以桂黄公路和桂阳公路为主轴,加快推进福利路二期、西二环北辰立交、灵川西环路、雁山科教组团中心环路建设,实现南北大通道的全线立体对接;强力推进万福东路、龙门大桥、中隐路西延长线、芳香东路等项目建设,打造老城和新区东西连接的快速通道;强力推进临桂新区新中北路、万南路、环西路桥等20项道路桥梁项目建设,实现新区纵横路网全面连接贯通;建立老城通往临桂、灵川的城市大公交体系,开工建设汽车南站,完成汽车东站前期工作,创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围绕临桂新区满足进驻和入住条件,进一步完善临桂新区周边区域的相关规划,强力推进保利文化艺术中心、怡化体育休闲小镇等重点招商项目建设,加快新区物流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充实临桂大道展示区、创业大厦行政中心区和滨水综合服务区三大节点,尽快形成金融、商贸、美食文化等特色街区;增强新区生活服务配套能力,加快推进广电中心、桂林中学临桂校区、临桂新区综合医院等项目建设。围绕老城疏解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彰显文旅、提升品位、优化环境。重点推进棚户区改造,启动秀峰区甲山、象山区田心村、七星区下关村、叠彩区福利路、雁山区雁山镇等第一批1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滨水生态广场、正阳路东西巷、桃花湾特色景区、大河圩村、瓦窑片区、福隆园、草坪老街等重要节点、城中村综合改造;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城市建筑特色规划设计,完善国际旅游城市标识导览系统,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打造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地域特征鲜明、历史文化名城气韵充沛的特色示范小区。精心培育县城和小城镇。制定实施桂林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修编完善桂林城镇体系规划,强力推进村镇规划集中行动,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实施大县城战略,鼓励各县按照规划定位,实行差异化发展,优化县城空间结构,强化承载功能、产业功能、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