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官方报纸数据

时间区间

2019.1.1-2021.12.31


字段展示

青海省官方报纸数据
日期
版面
前标题
标题
副标题
其他
图片
内容

样本数据

日期版面前标题标题副标题图片内容
2020-07-01第5版:要闻钢铁巨龙向西呼啸而去……钢铁巨龙向西呼啸而去……——格库铁路青海段开通侧记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1/90999e6d-edac-497c-8a8f-0d2e84535593.tif.16月30日上午,格库铁路通车仪式在格尔木火车站广场举行。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1/5668ca7c-7e87-4e65-a785-c85253d5d696.tif.1严阵以待,准备发车。本报记者刘伟田得乾王菲菲摄本报记者 王菲菲6月30日上午,蒙蒙细雨飘洒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热土上,随着“呜、呜”的火车鸣笛声,首趟开往花土沟方向的列车徐徐驶出格尔木车站,标志着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铁路(格库铁路)青海段正式开通运营。在建党99周年之际,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青海段)建成通车既为青海新疆两省区搭建了一条便捷之道,也铺就了一条由瀚海戈壁延伸出去的“新天路”。格库铁路全长约1213.7公里,线路起自青海省格尔木市,沿昆仑山北麓、柴达木盆地南缘西行,进入新疆境内穿越阿尔金山,抵库尔勒市。格库铁路青海段新建格尔木南、乌图美仁、甘森、花土沟、茫崖镇等15个车站,线路长505.6公里,建设标准为国铁I级电气化单线铁路,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功能定位为客货兼顾的铁路干线。格库铁路青海段正式开通运营后,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对,货物列车2对。在开通仪式现场,青藏集团公司格库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铜川怀着激动的心情听到台上的一声“正式开通”后,刹那间,腾起礼炮声、欢呼声和掌声……他的双眼被激动的泪水浸润。他说:“自2014年格库铁路(青海段)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以来,18个参建单位的15000余名参建人员倾注了心血,付出了艰辛。格库铁路是连接青海、新疆两省区的一条便捷铁路通道,虽然这条铁路沿线的环境十分恶劣,但我们的建设者依旧秉承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更能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理念,进一步推动实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加强民族地区团结和促进两省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通仪式结束后,跟随着在场工作人员的步伐,我们来到了格尔木站新建的站房内,宽敞明亮的大厅四面通透,智能化机器取代了以往的人工程序,富有当地文化特色元素的外观装饰让人眼前一亮。格尔木车站站房项目和格尔木南站货运枢纽工程是格库铁路青海段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铁建工集团格尔木站房项目工程技术部技术员李文良全程参与了格尔木站新站房的建设,他说:“第一次来高原工作,初期都会有点身体上的不适,站房建设关乎到铁路运行的安全性,所以我们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后,依然要发挥好我们的最高技术水平,今天看到了我们的成果后,我的内心感到十分自豪。”在众人欢呼喜悦的背后,还有几个人正忙着检查站房和站台内所有的供电设备,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算是铁路建设者背后的“支撑者”。来自青藏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西宁供电段格尔木电力工区工长张启强说到:“从昨天开始我们就在为今天的通车做准备,我们要确保站区各项配电设施正常运行,格库铁路青海段的开通运行带给了我们新的工作转变,现在的供电设备非常齐全,还能够远程操控,加强我们的供电保障。”仪式结束后,热闹的人群还未离开,在格尔木站工作了二十八年的格尔木站客运车间党支部书记王联合站在新站台前凝视着新修的站牌,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格尔木站这几十年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格库铁路青海段的通车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将有效地改善旅客旅行途中的舒适度和便捷性,为推动格尔木车站成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奠定坚实基础,智能化的新型工作环境也为我们减少了不少工作量,今天我们的新站伴随着格库铁路青海段的开通也要迎来第一批旅客的到来。”格库铁路预计将于今年底全线开通运营。届时,格尔木到库尔勒将由原先的26个小时缩短至12个小时左右,将进一步完善我国西部铁路网结构,开辟新疆中部至青海西部的轨道交通。格库铁路是一条团结线、民族线,它的开通运营,对于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脱贫致富,共享全面小康成果,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青海、新疆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沿线地区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0-07-02第3版:国内要闻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各地党员干部群众热烈庆祝建党99周年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2/80a4f66b-13f0-48fb-9efa-36c4b7048f5c.tif.17月1日,在上海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内,党员代表参加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当日,一场支部活动在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的上海中心大厦内举行,来自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五个党支部的近60名党员代表重温入党誓词,并参观主题展览。新华社记者方喆摄新华社记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从革命圣地延安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从聆听老一辈革命家谆谆教诲到重温入党誓词的铮铮誓言,从冲锋在脱贫战场最前沿到战斗在抗疫防汛第一线……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以担当有为的精神面貌共同庆祝党的生日。开展纪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6月29日,延安宝塔山天朗气清,山峦叠翠,巍巍宝塔,熠熠生辉。来自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15名毕业生党员代表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在这里,他们迎来了自己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党课。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庆表示,“七一”前夕让毕业生党员来到革命旧址接受红色教育,是学院多年来的传统,希望学子们珍惜这份特殊的毕业礼物,步入社会后牢记初心使命,把党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举办红色读书会、共同学党史……在山东省济南市,多家基层单位在“七一”前夕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一摞摞崭新的书籍送到山东省实验中学教师们的手中。“这本《红色的起点》,生动介绍了建党历程中的诸多细节。”党员教师李满说,“通过阅读,我们在了解党史的同时,也在彼此交流中思考互鉴,有助于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党员的行动自觉。”线下活动丰富多彩,线上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此前,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一场“5G+VR”直播中,“镇馆之宝”——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呈现在屏幕前。网友们边看“真迹”边听讲解员娓娓道来,深受启迪的同时纷纷刷屏点赞。在“七一”到来之际,类似这样的“云看展”在上海陆续亮相。由15家红色场馆和文博单位共同参与的红色场馆系列5G直播活动,令广大网友享受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用更有科技含量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是大势所趋,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增加了参观场馆和观看展览的互动性、趣味性。”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说。走访慰问党员现场感悟初心“刘大爷,您最近身体还好吧?”“身体非常好,谢谢你们时常过来探望。”“七一”前夕,贵州省习水县长征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张正芳来到91岁的老党员刘大群家中,送上慰问金和精心准备的慰问品,关切地询问他的健康状况。习水县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发生地,刘大群年轻时曾在社区参与修缮和保护四渡赤水纪念馆工作达十余年。“在红军时期共产党就一直心系百姓,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刘大群动情地说。“作为党员,一生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出生的日子,一个是入党的日子。”6月27日,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委与当地社区党支部代表来到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全国道德模范——“老阿姨”龚全珍家中共庆“七一”,并陪她度过了自己的68岁“政治生日”。送上“政治生日”卡、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庄重而活泼的“生日”氛围让龚全珍老人心潮澎湃,谈起了自己对初心的理解:“入党是要为大家办事,如果为自己考虑得多了,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就远了。”这番话让在场的青年党员李树华由衷感慨,“这份初心是‘老阿姨’数十年扎根乡村的真实写照,更是共产党人一生的价值追求。”殷殷关怀温暖人心,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让更多党员干部备受激励。“父亲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把他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6月28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改革先锋”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与前来看望她的党员干部深情回忆起她的父亲。“‘党员干部不要在机关里面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做雪松’,老书记杨善洲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施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加位说,学习杨善洲精神,就是要始终勿忘人民,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坚守本职岗位发扬奋斗精神仲夏时节,暑气袭人,贵州省沿河县红星村驻村第一书记侯元军和村干部们却仍然忙得热火朝天。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短板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侯元军告诉记者,人居环境整治是他们当前的工作重点,村里为此设置了保洁员、护路员、管水员等岗位,还开展每周一次的家庭卫生评比活动。“脱贫攻坚战收官在即,在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我仍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侯元军说。默默坚守岗位,勇担急难险重。各地党员干部在“七一”前夕立足本职工作,甘于奉献、冲锋在前。面对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坚守在防疫一线,燕苗和张硕夫妇就是其中两位。连日来,只要有核酸检测采样任务,总少不了他们夫妻二人身着防护服的身影,由于身在不同岗位,两人只有在半夜回家后才能聊上几句。“我是党员,身为医务人员守护北京人民健康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夫妻一起战斗、互相支持,就是彼此最坚强的后盾。”燕苗言语中透着坚定。搭建绳桥、橡皮艇救援……正值汛期,这样的日常救援训练,对于胡裕勇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今年34岁的胡裕勇是广西贺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公园路特勤站副站长,6月上旬,他和同事们两天内在暴雨和洪水中奋战30多个小时,救出了96名被困群众。胡裕勇说,抢险救援就是同时间赛跑,身为党员更应做好表率,把抗洪抢险当作践行初心使命的战场,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记者 王子铭 刘智强 孙正好 周永穗 萧海川 郭敬丹 赖星 林碧锋 侠克 雷嘉兴)(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2020-07-02第8版:综合新闻2.9万余只水鸟齐聚青海湖畔2.9万余只水鸟齐聚青海湖畔凤头鸊鷉实现大规模繁殖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2/01740a1a-47e8-4a3b-b948-9f133aa683f3.tif.1普氏原羚。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2/f4cbc058-c7e8-40e4-b3d2-671e0eee5340.tif.1凤头鸊鷉。杨涛摄本报讯 (记者 宋明慧) 6月16日至23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开展了水鸟调查、普氏原羚繁殖期专项调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监测数据显示水鸟和普氏原羚总体数量同比去年均有增长,调查区域内野生动物整体情况尚好,未发现异常情况。此次共监测到水鸟41种,数量达29600余只。其中青海湖传统的繁殖夏候鸟斑头雁7370余只、棕头鸥2100余只、普通鸬鹚5230余只、渔鸥1050余只。值得一提的是,在切吉河口、泉湾湿地、那仁湿地等区域监测到3100余只凤头鸊鷉大规模筑巢繁殖,紧密相连的巢区在湖面上形成涟漪景色。通过与近三年监测到的凤头鸊鷉繁育行为对比,凤头鸊鷉实现大规模繁殖。与此同时,监测到普氏原羚2500余只,其中雄性普氏原羚650余只,雌性普氏原羚1850余只。因此监测时段正值雌性普氏原羚繁殖期,为躲避天敌侵害和人为活动干扰,雌性普氏原羚大多隐秘行踪,不易被发现和监测到。
2020-07-04第4版:要闻迎着东升的红日迎着东升的红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4/e440c3b4-c665-4923-b5b0-a6970abdd844.tif.1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教孩子演唱伊玛堪(6月13日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4/306915bd-fb38-4bd5-9c08-01829adbbd71.tif.1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忠美在制作鱼皮服饰(6月19日摄)。新华社发(张涛摄)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王春雨杨思琪 王雨萧“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传唱半个多世纪的《乌苏里船歌》,形象描绘了赫哲族的劳动生活场景。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处祖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从全族仅存300余人到如今的5000多人,从原始渔猎到安居乐业,赫哲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着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经历沧桑巨变,踏上全面小康路滔滔黑龙江水,见证着赫哲族的千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前,赫哲族仅存300余人。苦难的日子,让82岁的赫哲族老人何桂香记忆犹新:“以前在山上住地窨子,靠打猎捕鱼为生。在船上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夏天被蚊虫咬得浑身包,秋天冻得手生疼。”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赫哲族人口逐步恢复。1952年,第一个赫哲族民族村八岔村(互助组)成立。1956年,第一个赫哲族民族乡八岔赫哲族乡成立。如今,赫哲族聚居地已经形成“三乡五村”格局——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四排村、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总人口超过5000人。打鱼,是赫哲族沿袭几千年的谋生手段。但由于过度捕捞,捕鱼量下降,赫哲族生活难以为继。“国家拨给拖拉机,派来技术员,兴修水利,帮我们‘洗脚上岸’。”1996年,八岔村尤洪军率先开荒种地,从渔民变为农民。转型是艰辛的。开荒地位于江心岛,冬天,跑冰面运农机;春天,驾小船送农资。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岛在汗水的浇灌下变为良田。如今,尤洪军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种植大豆、玉米等6000多亩,全年收入120多万元。赫哲族常说,江里有金又有银,就看你手勤不勤。勤劳的赫哲族追逐着致富梦。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村民赵俊经历多次失败,改良了赫哲族传统烤鱼工艺,在街津口景区打出品牌。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说,致富奔小康已经成为赫哲族人共同的目标,通过苦干实干,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如今的八岔村,一栋栋白墙蓝瓦的新居透着田园风情,旅游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白天,赏江景、捕江鱼、滩地野炊;傍晚,伴晚霞、点篝火、随欢快的乐曲一同载歌载舞。同江市委书记、市长王金说,从渔猎到农耕,再到发展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赫哲族正在全面小康路上跨步前进。激活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在街津口赫哲族乡,有勤劳勇敢的赫哲人。而我站在高高的街津山上,向着东方,迎着太阳,高唱伊玛堪……”伊玛堪是赫哲族古老的说唱艺术,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一度面临传承危机。2011年,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的全面小康,怎能少了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守护民族之音,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作为伊玛堪国家级传承人,吴宝臣视其为珍宝。在八岔赫哲族乡伊玛堪传习所,传承人吴桂凤教唱赫哲族民歌,上至耄耋,下至垂髫,学员们热情高涨。在吴宝臣家中,手机云台、三脚支架是他购置的网课传播新工具,他还时常约三五好友一起,为创作新时代伊玛堪采风。赫哲族传统技艺也逐步走进中小学校园,从教37年的赫哲族教师宫福云说,传承从娃娃抓起,为古老文化注入新活力。尤忠美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她制作的赫哲族传统鱼皮衣远销国内外,跟随她学习的学生已达40多人。一张张柔软的鱼皮平整拼接,以细密的针脚绣上典雅的纹样……无论在哪里展出,鱼皮衣总会引起众多关注和赞赏。“85后”赫哲族青年解永亮从美术学院毕业,回乡成立鱼皮画廊。他将多种艺术手段交叉相融,开创了浮雕、染色、防腐等多种鱼皮加工工艺。在解永亮看来,挖掘民族底蕴,赋予时代内涵,用鱼皮记录历史,用艺术拥抱生活,就是最好的传承。唱响新时代“乌苏里船歌”85岁的赫哲族老人尤桂兰,如今的生活平和闲适。“赫哲族人虽少,但党和国家始终没有忘记我们。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赫哲族的好生活。”尤桂兰说。从最初的地窨子、马架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泥草房,到七八十年代砖瓦房,九十年代的二层楼,再到如今的花园式洋房,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党委书记王利兵说:“赫哲族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是政府持续投资建设的结果,也印刻着赫哲族生活变迁的记忆。”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四排村是《乌苏里船歌》的采风地之一。天色微明,44岁的建档立卡户毕伟君来到村里的基地采摘木耳。毕伟君因儿子患有软骨症而致贫,但眼下在木耳基地打工一天可收入100元,还有公益岗工资和产业分红。她说:“过日子有了底气,我这白头发都少了。”得益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好政策,2019年底赫哲族主要聚居区贫困户均已脱贫。“别学桦树皮,碰到火就往回卷;要学松明子,挺起腰杆给人照亮。”这句赫哲族谚语,体现在每一名攻坚克难的赫哲族党员身上。“一条鱼有十几种吃法,炖江鱼、烤鱼干……”在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党员曹丽伟带头从老屋搬到新村开办渔家乐。每天凌晨4时许,曹丽伟夫妻俩就开启一天的忙碌。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7家渔家乐餐厅、宾馆陆续开业。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创业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促进和谐、带头弘扬新风——“五带头”成为当地党员带头、党建引领的生动写照。榜样的力量,润物无声。2018年夏天,“90后”大学生尤浩主动放弃机关工作,回到八岔村,创办同江市赫乡田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赫哲族正迎来大发展,广阔乡村大有可为。”尤浩说。“赫哲族的变迁,是56个民族跨步前进的缩影。”全国人大代表、“80后”赫哲族青年刘蕾说,赫哲族正和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奔向美好生活。(参与记者:杨喆)(新华社哈尔滨7月3日电)
2020-07-03第6版:要闻初心赴使命热血写春秋初心赴使命热血写春秋——记脱贫攻坚中的共产党员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3/eee1d6ef-82d3-4c59-8c83-6731371d7f3e.tif.1宁夏西吉县涵江村第一书记秦振邦(左)在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维仓家了解情况并宣讲扶贫政策(资料照片)。新华社发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3/af965cde-1cc2-45b1-9d0c-43d3638e52fb.tif.1广西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右)到村民家中走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华社记者 林 晖 黄 玥孙少龙 谢 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向贫困发起最后的冲锋。无数共产党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斗志,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克服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跨越难以尽数的重重关卡,带领贫困群众走上向着美好新生活的康庄大道。读懂脱贫攻坚中的共产党员,就能读懂中国反贫困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密码。尽锐出战——面对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唤,一批批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奔赴战场9899万人——这是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量。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短时间内让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纵观历史、放眼世界,均无先例。打非常之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面对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唤,一批批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毅然奔向一处处没有硝烟的战场。2016年,在青海省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作的“90后”共产党员赵军章主动请缨参加驻村扶贫。临出发前,他琢磨着,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村情况,下去干扶贫工作应该能比别人更快进入角色。哪知道,到青海化隆县上吾具村报到第一天,赵军章就傻了眼。村里只有一条路,村民房屋十分破旧,驻村工作队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最让人失望的还是村民的精神状态,村委会旁不大的小卖部里挤满了打扑克的闲人。召集村里党员开会,好多人根本不来;宣传政策,赵军章在上面小讲,村民在下面大讲;每次开会提出的事,村民大多反对。村民们经常对他说的话是:“你这么年轻,你懂啥?你能办下啥事?”怎么办?初来乍到的赵军章为了打开村民的心房,想到了个笨办法——多跑腿。接下来的时间,他每天挨家走访。有的年轻人对他不理睬,他就拉着老人聊天。走的次数多了,村民们终于不再抵触,逐渐对他敞开了心扉。对村里情况和村里人诉求有了底后,赵军章带着村民一起努力:争取资金进行危房改造,发展中药材种植、土鸡散养等特色产业,抓好党建激活人心……慢慢地,村容村貌、村民心态都发生了可喜变化。2018年底,上吾具村一举摘掉了贫困帽。村民们都说,是赵军章这样的带头人凝聚了人心力量、改变了贫困命运。“山里凉,来喝杯热茶,暖和一下!这是黑麋峰出产的拳头产品黄金茶。”3月28日,湖南长沙桥驿镇在大山里开起了展销会,黑麋峰村第一书记周若愚亮开嗓子吆喝着,将一杯杯香气扑鼻的黄金茶递到游客手中。不到两个小时,周若愚带来的茶叶销售一空。在长沙市国资委工作的周若愚,明年就要退休了。原本可以在机关里“退居二线”的他,却主动来到黑麋峰村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挑起了104户贫困户脱贫的重担。“我来,就是啃硬骨头的!”工作经验丰富的他,深知贫困户最需要帮助的就是扶智和扶志。采取合作社代养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手把手教村民管理茶园、打造一支永远撤不走的工作队……在周若愚的不懈努力下,黑麋峰村焕发出崭新面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为如山的责任、庄严的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名。他们坚守在全国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方,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的冲锋。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支书、老党员初心不改、砥柱中流,千里驰援的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尽锐出战、不胜不归,更有思念故土的农民工党员、“能人”党员响应号召、返乡“参战”。安徽黟县塘田村,贫困一度如同延绵的大山,世代横亘在塘田人面前。走出过大山的老兵黄忠诚,退伍后创业小有所成。2011年,黄忠诚不再操持自己蒸蒸日上的木材生意,而是回到家乡挑起村委会主任的重担,“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帮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他每天起早摸黑,把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突破口。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让沉寂已久的荒山重焕生机。2016年9月5日,在黄忠诚的不懈努力下,塘田村茶叶专业合作社首次分红,兑现了组建合作社时对贫困户的承诺。手捧分红款,贫困户们却哭了——因积劳成疾,黄忠诚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分红现场……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共产党员始终冲锋在前,不辱崇高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不懈奋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员啃硬骨、涉险滩,奋力向贫困堡垒发起冲锋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缺水少电……走进大山深处的贵州遵义播州区团结村,远远望去,一条绝壁上的“水渠”仿佛蜿蜒的血管穿行在大山之间,向周边群众输送着生命之水。村民们亲切地把水渠称作“大发渠”。正是在老支书黄大发的带领下,村民们钢钎凿、风钻敲,硬是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近10公里的“天渠”。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温饱更是奢求——有歌谣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对于贫穷,黄大发有更深的体会,自幼失去双亲的他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始终心系着这片土地和乡亲。带领群众开山修渠、走出贫困,成为他一生的梦想。擦耳岩——意为在这里站立,人的耳朵都要擦着岩石,其险峻可想而知。修渠到擦耳岩段时,一处倒悬的绝壁无法测量。黄大发二话不说,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吊下悬崖。大家看不到他,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直到黄大发在下面大喊了几声,证明自己没事,大家这才放了心。“没有老支书黄大发带头,这个工程修不起来!”当前后历经30余年修建的水渠终于完工,清亮的渠水第一次流进村里,大家捧着渠水喝不够:“真甜啊!”修一条渠,引来生命之水;筑一条路,驱散贫困之霾。小坝村,四川江油市最偏远的村。群山阻隔、不通公路,让小坝人世世代代受穷,村民用山货换袋盐,都要翻过几个山垭。小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青方华,誓要为村民找出一条“出路”。1992年,乡里筹措资金号召村民修路,时年24岁的青方华第一个站了出来。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8名青年成立先锋队,带头背炸药,用钢钎凿洞、雷管炸山,硬是建成了小坝村第一条通村公路。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只修通一条山路远远不够,必须整体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当选村支书后,青方华开始规划通组联户的路网,并郑重向全村群众承诺——“一定要修好村里的路,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为了实现这个承诺,青方华一干就是18年。一条条道路不断延长,一个个希望不断萌生……到2016年,小坝村终于打通了所有入户路。路通了,青方华又带领村民们种木耳、育香菇、养蜜蜂,想尽办法为村民寻找致富门路。没想到,2016年12月,在走访贫困户的路上,青方华乘坐的车意外坠崖,48岁的他再也没有醒来。如今,小坝村已经脱贫,正一步一步迈向小康。村民们行走在一条条浸透着青方华心血的路上,目光坚定、脚步不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牺牲与奋斗,换来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地处中缅边界的云南瑞丽市勐秀乡,“村官鸡”品牌小有名气。创立这个品牌的,正是一名昔日的大学生“村官”——段必清。2009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段必清考上“村官”,来到勐秀乡户瓦村工作。小山村贫困群众的生活,让在城市里长大的他深受震撼。如何找到适合这里的脱贫产业?经过调研,他发现山区生态环境好、森林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养殖业。但是村民一直以来习惯了种植业,对土鸡养殖不感兴趣。思来想去,他决定自己先“试水”,只有自己成功了,别人才有信心跟着一起干。第一年养殖,从来没喂过鸡的段必清交了惨痛的学费:1000只土鸡苗死了近一半,卖鸡的钱还了租金、饲料钱,不但没剩余,还欠下工人工资。照书本学、上网查、多方请教养鸡技术……段必清成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摸索前进,逐渐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鸡司令”。加入养殖合作社的村民,户均年增收数千元。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段必清没有离开。“通过养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我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尽管步履蹒跚,但我一直奋力向前!”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那些浸透汗水的衬衫、沾满泥点的裤腿、黝黑通红的面庞,是共产党员们留下的最美印记。决战决胜——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3月6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当前,我国贫困人口已经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脱贫。”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生动概括了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杨杰兴现在的工作状态。乐业县是广西目前尚未脱贫的8个贫困县之一,对于扎根百坭村的杨杰兴来说,脱贫攻坚不仅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更是他对已故同事——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沉甸甸的承诺。“纪念文秀同志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扶贫工作做好,以实际成效告慰她。”接过黄文秀的“接力棒”,杨杰兴成为百坭村脱贫攻坚路上的带头人。受疫情影响,百坭村2000多亩砂糖橘滞销,眼看就要烂在地里。“群众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最忙的时候,为了联系销售渠道,杨杰兴一天打上百个电话,手机要充两三次电。长时间接打电话导致耳朵发红肿痛,他就戴上耳机继续打。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方联系之下砂糖橘打开了销路,老百姓紧锁的眉头舒展了,杨杰兴也终于松了一口气。“砂糖橘之战”暂告一段落,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战斗”仍在继续。帮村民干农活、了解村民家里的新情况、提醒大家做好疫情防控……杨杰兴一刻也不曾放松。“三区三州”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正是“三州”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让不少凉山州干部压力倍增,布拖县乐安乡党委副书记木乃什古正是其中之一。随着雨季来临,距离布拖县城仅30公里的洛恩村“遭了殃”,刚抹平的水泥路面被夜雨打得坑坑洼洼。木乃什古硬是带人又干了一上午,才把被雨水打烂的路面补了回来。路面的问题解决了,各村贫困户安全住房的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虽然村子离县城不算远,但当地本就吃紧的建材仍然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解决问题,木乃什古又带人从300公里外的会理县拉回了5万多块砖。每天只睡3个小时,睁开眼就开始协调工作,就算感冒了也就是吃几片药继续干……安全住房任务顺利完成,这个“80后”却平添了不少白发。疫情之下,有的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有的扶贫项目、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延迟……共产党员以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感和决战决胜的坚定意志,争分夺秒、不舍昼夜,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奋力冲刺。——宁夏西吉县涵江村,第一书记秦振邦一次次打开“脱贫清单”,确认近期必须完成的任务:“3个村组4公里路面要硬化,3户村民因房屋附近滑坡要搬迁”;——云南贡山县双拉村,党总支书记王国才时不时到地里查看长势正好的草果、魔芋、黄精,全力帮扶村里最后两个贫困户;——甘肃临夏市王坪村,第一书记马兴文在村里一片烂草滩上新建成的牡丹休闲苑里忙碌着,期望通过乡村旅游为村民进一步增加就业和收入;……在已经脱贫的地方,共产党员未雨绸缪、夙兴夜寐,尽最大努力不让一户群众返贫。在还未脱贫的地方,共产党员更是殚精竭虑、冲锋在前,想尽办法不让一户群众掉队。在决战决胜的最前线,党旗始终在高高飘扬……(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2020-07-06第8版:专版党建引领促发展守正创新保健康党建引领促发展守正创新保健康——中共青海省中医院委员会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纪实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6/559c0b94-96ad-4e36-a5d0-dab1e9497615.jpg.1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中共青海省中医院委员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卫健委的带领下,坚决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强化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发挥党委头雁作用,深植高原沃土,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谱写出高原中医药行业领军发展的动人篇章。“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医院的办院方针,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求,同频共振。初心不改、恒心不移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99岁华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中医院人,将继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为高原各族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20-07-07第1版:头版聚焦山水,打造绿色发展样板聚焦山水,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之七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7/40c4ccdf-27b7-4828-840d-a77668cd9e12.tif.1依偎在黄河臂弯中的尖扎县。黄南州交通运输局供图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盛夏时节,由北而南探访黄南藏族自治州农村牧区的田间地头和广袤牧野,以及由“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取暖”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深感黄南农牧区生态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熟知的青南农牧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被今天的黄南人扬弃和突破,一个绿色有机发展的“黄南样板”正在被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地处三江源腹地,坐拥万顷牧场和丰饶的谷地,农牧业及其产品一直是黄南州最为“叫得响”的品牌,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环境承载能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使“黄南品牌”进一步发展,走出省门、国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黄南州深入推进“山水黄南”生态文明建设,做足“山、水、林”文章,让地域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生产、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因青山而美丽沿隆务河顺流而下,从麦秀山到隆务峡近60公里的流域,已然变成一条绿色长廊,在已成林的同仁县东、西山,和尖扎县南山,曾经干涸的溪流再一次喷涌而出,汩汩流淌。“人多的地方和生产生活区先绿起来,沿隆务河与黄河尖扎段流域实施高标准造林。”黄南州林业和草原局调研员刘成邦说道,黄南州从本就拮据的地方财政收入中挤出资金,实施应栽尽栽绿化战略,在这场植绿的不断接力中,从同仁县东山到西山,从南当山到格拉滩,再到尖扎县南山,人们徐徐将荒山秃岭化成了绿洲。近年来,黄南州以黄河两岸和隆务河流域国土绿化为重点,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将国土绿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连续召开国土绿化动员大会、开展万人上阵10日植树的义务植树大会战,实施了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国土绿化、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得到了更好的恢复和提升。有一组数据凝聚着黄南人的智慧与汗水:“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3.16万公顷,新农村村庄绿化98个,校园绿化102所,经济林造林1680公顷,中藏药材种植426.67公顷,组建林木育苗专业合作社63个,育苗1900多万株。无疑,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017年,尖扎县紧抓全省国土绿化工作提质加速时机,完成了2846.6公顷土地增绿,让诸多苗木培育基地成为了“新宠”。为此,该县提出“贫困村集体创办苗木合作社”的思路,引导11个贫困村建立了育苗专业合作社。(下转第七版)(上
2020-07-07第3版:要 闻文明春风入万家文明春风入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7/864f5e11-070a-48fd-a08e-f6c26cf7fa52.tif.17月2日,浙江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村委会主任沈伟强在文化礼堂给村民进行每月的“李家播报”,向台下乡亲播报近一个月来国内外以及当地镇村的新闻快讯。新华社记者徐昱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7/3e642f96-6fa8-41bf-9f83-5b41c2fa9bd6.tif.1在贵州省龙里县醒狮镇谷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萤火虫好声音”海选活动现场,少数民族群众在演唱山歌(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新华社记者民营经济发达、有36万外来人口的浙江省诸暨市,把宣讲阵地拓展到线上,打造的“1963法润”直播平台传播力惊人:两年录制98期节目,观看总人次达到1329万,评论超过40万条。面对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如何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以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为载体,各试点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有感、渠道可及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进程中,除了“1963法润”直播平台,还建立壮大市委宣讲团、新时代“枫桥经验”宣讲团、基层宣讲团等三支队伍,开设“微课堂”“微宣讲”“微直播”,并在社区老年大学设置思想教育课时。诸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俞燕说,结合地方实际,诸暨在信息传播路径上适应时代变化,分众化设计、精细化推送,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触手可及。“民法典,共七编,一千二百六十条,总则、物权不能少,合同、人格权很重要”……因为节奏欢快,朗朗上口,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耿集乡贤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快板作品,居民传唱度颇高。耿集乡贤艺术团成员曹香玉说,民法典内容多,不容易理解掌握,但创作成快板后,老百姓听得懂、有收获、反响好。试点建设进程中,多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触手可及的方式、感同身受的故事,把党的声音有效传递到老百姓心里。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醒狮镇谷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萤火虫好声音”海选现场,山歌队、山歌手轮番登台。他们把党的创新理论融进山歌,唱响在山谷间,吸引村民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几年,龙里县涌现山歌新作品2400多首,山歌成了干群学习理论、表达心情、紧密联系的重要载体。龙里县“金嗓子”志愿服务队用布依山歌十八调编了十多首山歌,既具象又押韵。队长罗丽萍说,山歌让党的声音走进山区、走近少数民族群众,也让群众在传唱中变成传播者。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思想引领山东省龙口市东江街道董家洼村有一棵号称“天下槐祖”的千年大槐树,村民喜欢在树下休憩、议事。“村民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延伸到哪里。”董家洼村党支部书记林吉祚介绍,村里搬出小马扎、小黑板,激活大喇叭、老铁钟,在大槐树下建起了讲坛,跟着村民作息走,有人聚、有人讲成为常态。多地坚持“群众视角”,想方设法打通“最后一公里”,老百姓既是受众,更是积极参与者、传播者。浙江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文化礼堂里,村民翘首以盼的“李家播报”如期举行。值班主播用当地话配合幻灯片,向台下上百位乡亲播报近一个月来国内外以及当地镇村的新闻快讯。在“村民问政”环节,从门前屋后小事,到党和国家大事,村民天南海北地问,主播深入浅出作答,现场气氛热烈。受时间限制,没有得到提问机会的村民,把《李家村民情诉求征集表》填写得满满当当,处处透着“认真劲儿”。连日来,安徽省天长市文明办、天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相继发出倡议书,动员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行动起来,以文战“疫”。“投稿质量之高、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天长市文联志愿服务队队长刘恒昌坦言,短短几天就收到一大批有担当、有温度、有激情的原创作品,书画、文学、曲艺、地方戏等各具特色,短视频、微信H5等形式多样,将把党的声音带到千家万户。凝聚本地文化春风化雨7月2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旦八镇吊坪村一孔农家石窑里,61岁的村民曹耀恩声情并茂,讲述刘志丹、曹力如等英烈开展革命工作的故事。这场“红色故事会”让20多位村民身临其境,听得格外认真。志丹县是党中央战斗过的地方,有深厚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底蕴。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这里深入挖掘、系统梳理本地发生的革命故事,凝聚成有养分、有吸引力的本地文化。驻村干部薛彩晶介绍,“红色故事会”志愿服务项目邀请革命烈属、道德模范、乡贤能人、当地学生等,讲述革命故事、讲解党的创新理论,让历史与现实穿插,起到了春风化雨、以文化人的作用。诸暨市陶朱街道村、镇、城风貌并存,有2.4万多户拆迁安置房,大量居民迁居而来、彼此陌生,文化成为有效的黏合剂。陶朱街道党工委书记应国伟介绍,当地系统梳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元素,把“白门义塾”“清白门第”等故事,以口述方式做成系列纪录片,传播清廉、慈孝等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元素让群众有了共同语言,也让文明实践有了肥沃土壤。(记者 方问禹 滕军伟 周畅 郑生竹 齐健 李浩)(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2020-07-07第4版:省内要闻扎根草原的“牛博士”扎根草原的“牛博士”——记玉树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站长宋仁德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7/828402ff-8431-4e9d-a5d6-fb11cd57ae03.tif.1宋仁德在草原开展牦牛状况鉴定。宋仁德供图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7/18857a67-683e-4408-847b-75b20cff4c49.tif.1工作中的宋仁德。本报记者 于瑞荣他扎根玉树34载,致力于玉树州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他开展的我国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营养状态研究,填补了牦牛科学研究的空白;他带领团队完成牦牛综合繁育性能改善技术研究,并成功推广牦牛高效养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解决高原牦牛生产率低下的瓶颈问题,助牧民增产又增收。在格桑花盛开的玉树草原,因为有了他,牦牛产业发生了巨变,牧民的生活状况今非昔比。他,就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站长宋仁德。一份情怀,让他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6年,宋仁德出生在门源回族自治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牧区长大,放过牛羊,这让他对草原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1986年宋仁德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毕业后,当时系里要他留校当辅导员,但他放弃了,主动要求到青海最为偏远又艰苦的玉树地区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牧区人,我知道当地家畜的生产状况,只想用自己的学识帮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宋仁德说。一句朴实的话语,透露出宋仁德扎根玉树的初心。然而他初次下乡调研,就遇到麻烦事,在返回途中,车子陷入了沼泽,差点有去无回。尽管条件比较艰苦,但他毅然选择留下。后来,他几乎跑遍了杂多、曲麻莱、治多等县的山山水水,采集草种、记录草场生长数据、登记牦牛品种、收集牛粪样品……他用心倾听牧民心声,用脚步丈量出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基础数据。调研过程中,宋仁德发现,玉树的枯草季节长达8个月,进入冷季,高寒草地牧草变枯,营养价值变低。到了来年1月份,牛羊连营养价值低的枯草都吃不上,体重进入负增长期,体质越来越弱。到四五月份,一有雪灾,牦牛藏羊就会大量死亡。传统高原畜牧业中,在夏天短暂的牧草生长季,青年牦牛增重大约四五十千克左右,而在漫长越冬期间减重超30千克,母牦牛体重甚至下降45千克左右,每经过一个冷季,牦牛体重降低约15%。“自古以来,玉树牦牛全部靠天然草地放牧饲养。由于牧草在传统饲养中被大量浪费,再加上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即使正常年景家畜也陷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之中。”宋仁德说。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宋仁德给出了解题思路:摸清畜牧业资源“家底”。于是,宋仁德带领团队通过生态畜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对玉树州的牲畜畜种、数量、年龄等开展入户调查,也终于找到了牦牛养殖很难走出“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这个怪圈的三大真正原因——家畜基数不实、生产方式落后、尚未形成牦牛全产业链条。“这三大原因阻碍了牦牛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安全发展。只有制定能量与家畜平衡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用标准化建设的思路去谋划牦牛产业整体发展,推进牦牛适时出栏,才能真正增加牧民的收入。”宋仁德说。在宋仁德看来,唯有尽快更新现有的养殖模式,才能找到牧民和草原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一份担当,让他放弃优厚待遇回到草原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数量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5%,而玉树的牦牛数量就占了青海牦牛总数的三分之一。该如何尽快更新现有的养殖模式,成为摆在宋仁德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何不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宋仁德想到取经学习,然而,却发现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思虑再三,宋仁德决定学习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1997年,宋仁德通过自学考入日本宫崎大学攻读动物生产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留日10年间,宋仁德多次返回玉树,完成了《牦牛的放牧行为对中国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关于青藏高原东部放牧牦牛可持续生产优化模型的研究》等科研项目。由于宋仁德表现优秀,日本一些高校和大公司有意留他,给出的待遇也优厚,但他最终决定带着成果回国,回到广袤的草原。“海外求学、访问只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这段留学经历,让我对国外的科研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方法有了更客观的认知。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更需要加倍努力,为中国畜牧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宋仁德说。其实,对于宋仁德这样的人才,回国后,国内不少高校向宋仁德抛出橄榄枝,但他还是婉拒了。面对亲友的不解,宋仁德解释说:“相信玉树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更需要我。”正是身上那份使命和担当,让他一次次选择留在玉树。2011年,宋仁德被遴选为“十二五”期间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实验站站长,从事牦牛育种、营养、管理、疫病防控等产业技术研发、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监测、卫生监督、生态畜牧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等工作,这给宋仁德直接服务牧民群众搭建了绝佳的平台。“要想为牧民服务,首先要知道牧民需要什么,不跟牧民打成一片,就无法理解牧民之所急,也无法帮助牧民过上好日子。”宋仁德说。秉持这样的认知,宋仁德通过对牧业人口、草地类型及面积的核查,准确掌握了玉树州家畜的畜群结构、饲养量及人均牲畜占有量等草地负载信息。对全州畜牧业生产现状进行了评估;首次用家畜的放牧行为对高寒草地的牦牛两季利用放牧系统进行了评价,对项目区草畜平衡进行了分析,为高寒草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提供了依据。此后,宋仁德带领团队进行一系列科研攻关,比如针对母牦牛繁殖率低和犊牦牛生长速度慢的特点,制定出天然草地牦牛划区轮牧技术方案及对各年龄层、用途牦牛进行了全年各季节放牧行为、补饲效果研究与示范,创立了高原型牦牛“放牧+补饲精料+舔砖”的优化模式,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时还通过教学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村级防疫员、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相关人员、养殖大户及牧民开展了高原型牦牛的补饲、综合繁殖技术等专业技术培训。在推广牦牛高效养殖新模式中,宋仁德首先将轻简技术在示范户进行示范推广宣传,然后逐渐通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推广,让广大畜牧户从原来的靠天养畜、抗灾救灾的被动做法,逐渐转变为主动进行饲草料储备,减灾防灾、投入型草地畜牧业生产,放牧牦牛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逐年取得了成效。特别是通过冬季围栏牧草储备与一年生牧草种植,使项目区从超载3088羊单位到盈余5729羊单位,提高了母牦牛的繁殖率和犊牦牛的生长速度,加快了牲畜出栏速度,增加了牧民的收入,实现了“减畜增收”的目标,减少了牧草的损失,有效保护了天然草地,促进了草地生态的恢复。一种信念,让他用心架起一座“富民”桥帮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宋仁德始终如一的初心。也因此,更新现有养殖模式,推广牦牛高效养殖新模式成为宋仁德归国后致力研究的课题。推广牦牛高效养殖新模式是如何实现的?宋仁德说,牦牛生产性能低,主要表现在繁殖性能低,由于生存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带,生长环境严酷,冬季牧草总量和营养量严重不足,只有足够的营养,才能提高母牦牛的繁殖能力,而玉树牧区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带,繁殖关键期母牦牛营养严重不足,母牦牛因为没有足够的饲草料,特别是妊娠末期,母子营养需要量增加的季节,正是牧草枯黄、可食牧草总量和营养成分最为不足的时期,导致产犊当年母牦牛体能难以恢复,更难发情受配,致使牦牛繁殖长期处于两年一胎甚至三年一胎的极低生产水平。为了攻克难题,宋仁德带领团队通过近十年时间,攻关母牦牛“一年一胎”技术,开展母牦牛繁殖关键期有效补饲等营养调控技术、微量元素补充、牲畜暖棚合理利用、人工促情等技术攻关和实用技术集成,取得了项目区母牦牛连产率达到68.57%,提高了45.6%的好成绩。当然,佳绩不止于此。宋仁德还开展了我国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营养状态研究。先后完成了“中国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营养状态的研究”“玉树生态畜牧业研究与示范”等重点科研项目。同时,他还选取牦牛体系综合试验研发示范点,以减畜反而增收的事实来引导部分牧民改变传统养殖观念。通过多年的调查、测定,成功申报了“玉树牦牛”“扎什加羊”两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地方品种,并通过现场鉴定。“现在我场每年能提供1500头优良的后备种公牦牛,帮助贫困牧户增加了收入。没有宋站长多年的努力,这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这些项目而受益的曲麻莱县黄河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诺巴仁青激动地说。同样,当谈及国家肉牛牦牛体系对养殖户的帮助时,杂多县莫云乡巴阳村扶贫对象扎西才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2014年冬天,玉树下雪下得特别厉害,我的十几头牛饿死了,加上大儿子做生意亏得厉害,也没有钱买太多的饲料,真的特别伤心,本来想把全部的牛卖了,干点其他的工作养家糊口,但这么多年和牛打交道突然要卖出去真的好难。正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玉树牦牛站(玉树综合试验站)及时提供补饲料技术,帮助了我家渡过难关,现在我家的牦牛生产形势喜人,卖的牛多了,钱也多了,生活好过了。”如今,宋仁德的富民梦正在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玉树州创建了11个以高原牦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牦牛养殖技术、补饲技术、繁殖技术为核心技术的高原牦牛高效配套养殖技术示范基地,示范成效显著,辐射带动牧民万余户。由于业绩突出,宋仁德荣获多项殊荣,比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誉奖、日本科学协会科学助成奖(独创)、省级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批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扎根玉树,宋仁德还说服曾在日本留学获得草原学专业农学博士的妻子,从西宁调到玉树州草原工作站工作。宋仁德说:“我俩作为一个团队,干得特别好。我在牲畜领域,她在草地方面,好多项目都是在一个课题组,一直做下来十几年,出了不少东西。”34年来,繁重的工作让宋仁德的身体严重透支,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不请自来。即便是疾病缠身,宋仁德依然努力奋斗着。他说:“牛羊是这片草原的希望。我想把牧民全部带动起来,富裕起来,同时,把这块特别宝贵的草原生态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这就是自己的信念。”
2020-07-07第7版:综合新闻青海省司法厅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公告青海省司法厅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公告青司公告(2020)3号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7/054eeb19-2b68-40bf-be2d-cb7910e8eb62.jpg.1根据《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公告》(第5号),现将青海省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报名条件(一)符合以下条件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行;4.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5.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学位且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实施前已取得学籍(考籍)或者已取得相应学历的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者高等学校非法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普通高等学校、军队院校2021年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包括专升本,下同)和以同等学力报考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是指:依法设立并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举办全日制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已经完成学业但尚未取得学历学位证书的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继续教育(包括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开放大学等)的2020年本科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员,在2020年9月30日前取得单科成绩全部合格且本年度内取得毕业证书的,可以报名参加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青海省除西宁市四个区(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以外的所辖41个县(市、区、行委)报名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学校本科学历。(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1.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2.曾被开除公职或者曾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公证员执业证书的;3.被吊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4.被给予二年内不得报名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处理期限未满或者被给予终身不得报名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处理的;5.因严重失信行为被国家有关单位确定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并纳入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6.因其他情形被给予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处理的。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人员,已经办理报名手续的,报名无效;已经参加考试的,考试成绩无效。已经取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不得报名参加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三)参加2019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成绩达到全国统一合格分数线或者放宽合格分数线的,合格成绩在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有效。其中,达到全国统一合格分数线的,可在主观题考试报名时确认参加2020年主观题考试,符合放宽政策的可同时申请享受放宽政策;达到放宽合格分数线的,可报名参加2020年客观题考试和主观题考试,或者直接确认参加2020年主观题考试。(四)报名人员可选择使用汉文或者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五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试卷参加考试。报名人员可以在青海省选择汉文或藏文试卷参加考试。应试人员应当使用同一语言文字试卷参加客观题考试和主观题考试。二、客观题考试(一)报名方式与时间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实行网上报名,报名时间为7月28日0时至8月12日24时。报名人员应当在规定期限内登录司法部网站(www.moj.gov.cn),按照网上报名要求、流程及步骤填报个人信息。逾期不予补报。(二)报名材料报名人员报名时应当具有以下材料:1.有效居民身份证。2.毕业证书。本人毕业证书应当能够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网站查询或认证。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的具体要求,可以查阅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www.cscse.edu.cn)。3.申请享受放宽政策人员,须具有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方户籍。网上报名时,应上传户口簿首页及本人页电子照片。4.电子证件照片。报名人员应当提供符合规定格式(宽413像素×高626像素)要求的本人近三个月内彩色(红、蓝、白底色均可)正面免冠电子证件照片。此照片将作为本人准考证、考试成绩通知单、法律职业资格授予申请表、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唯一使用照片。5.司法行政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报名人员应当如实、准确填报个人信息,对报名信息作出真实有效承诺,并对填报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普通高等学校、军队院校2021年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和以同等学力报考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网上报名时,应当签署《应届毕业生承诺书》。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2020年9月30日前取得单科成绩全部合格且本年度内取得毕业证书的人员,网上报名时应当填写《单科成绩合格情况说明》,并于10月15日至10月19日登陆考试报名系统签署《单科成绩已全部合格承诺书》;逾期未签署承诺书的,报名无效,不予打印准考证。报名人员填报虚假信息或以其他方式骗取报名的,司法行政机关将按照《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进行处理。(三)交纳考试费及选择报名地青海省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设置1个考区:青海考区。客观题考试费实行网上支付,考试费标准为142元/人。客观题考试网上交费截止时间为8月16日24时。报名人员交纳客观题考试的考试费后,不得更改报名地。(四)打印准考证报名人员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符合报考条件的,准予核发准考证。报名人员可于10月21日至10月30日登录司法部网站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五)考试时间与方式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实行分批次考试方式。青海省按考区机位数量和报考人数确定应试人员考试批次,分为10月31日、11月1日共两个批次,应试人员参加其中的一个批次考试。具体为:第1批次考试时间:试卷一:10月31日 9:00—12:00,考试时间180分钟。试卷二:10月31日14:30—17:30,考试时间180分钟。第2批次考试时间:试卷一:11月1日 9:00—12:00,考试时间180分钟。试卷二:11月1日14:30—17:30,考试时间180分钟。客观题考试实行闭卷、计算机化考试方式,试题、答题要求和答题界面均在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应试人员应当使用计算机鼠标或键盘在计算机答题界面上直接作答。(六)考试内容与科目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命题依据。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共两卷。分为试卷一、试卷二,每张试卷100道试题、分值为15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5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两张试卷总分为300分。具体考查科目为:试卷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律史、国际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卷二: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七)合格分数线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计算机评卷。根据《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合格分数线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确定。11月10日,司法部公布客观题考试成绩及合格分数线,应试人员可在司法部网站自行打印考试成绩通知单。客观题考试合格成绩在本年度和下一个考试年度内有效。三、主观题考试(一)报名与交费参加2019年或者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成绩合格人员,可以报名参加主观题考试。2019年客观题考试成绩合格人员,确认报名参加2020年主观题考试的(不含参加2020年客观题考试的),可以选择在工作、生活地所在省(区、市)司法行政机关设置的考区参加主观题考试。2020年客观题考试成绩合格人员,应当到客观题考试报名地所在的省(区、市)司法行政机关设置的考区参加主观题考试。青海省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考试费实行网上支付,考试费标准为80元/人。主观题考试的报名和交费时间为11月10日0时至11月14日24时,应试人员应当在客观题考试成绩公布之日起5日内登录司法部网站确认参加主观题考试并按规定交纳考试费。逾期未确认并交费的,不予补报。(二)考区考点设置主观题考试的考区考点综合参加主观题考试的人数、交通情况、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和组织实施能力等因素进行集中设置。(三)打印准考证参加主观题考试人员,可于11月23日至11月27日登录司法部网站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四)考试时间与方式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考试时间为11月28日。主观题试卷:9:00—13:00,考试时间240分钟。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考试实行计算机化考试。试题、答题要求和答题界面均在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应试人员应当使用计算机鼠标或键盘在计算机答题界面上直接作答。考试系统支持5种输入法:搜狗全拼输入法、QQ全拼输入法、谷歌双拼输入法、搜狗五笔输入法(86版)、极品五笔输入法(86版),应试人员使用其中一种输入法作答。考试系统不支持手写板、语音等辅助输入设备与软件。应试人员因身体、年龄等原因使用计算机考试确有困难的,可在确认报名参加主观题考试时申请使用纸笔答题方式。选择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试卷的,实行纸笔答题方式,试题、答题均在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应试人员应当在答题纸上作答。主观题考试由司法行政机关为应试人员统一提供电子法律法规(不提供纸质法律法规汇编),应试人员在计算机上查阅。(五)考试内容与科目主观题考试为一卷,包括案例分析题、法律文书题、论述题等题型,分值为180分。具体考查科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主观题考试设置选作题的,应试人员可选择其一作答。(六)合格分数线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评卷。根据《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主观题考试合格分数线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确定。司法部于2021年1月中旬公布主观题考试成绩及合格分数线,应试人员在司法部网站自行打印考试成绩通知单。四、资格审查授予通过2019年、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的人员,参加2020年主观题考试取得合格成绩的,经审核符合资格授予条件的,由司法部授予法律职业资格,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具体事宜由司法部另行公告。普通高等学校、军队院校2021年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和以同等学力报考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参加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和主观题考试成绩合格的,应在规定期限内持毕业证书等材料向司法行政机关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具体事宜由司法部另行公告。五、其他事宜(一)应试人员参加客观题考试和主观题考试时,须同时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二)主观题考试时,实行考务安全管理系统,建议考生提前到达考点,并自觉配合工作人员安检后入场。(三)主观题考试实行“净考”,所有考场已配备考试用品及静音时钟,除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外,严禁考生将其它任何物品(如手机、电子产品、手提包等)带入考场,如若携带,考试组织机构不负责保管,产生一切后果自负。(四)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因不具备网络通讯条件或无法自行操作等原因不能完成网上报名或自行打印准考证的,可在规定期限内到报名地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五)符合条件的现役军人报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应当通过司法部网站进行网上报名、交纳考试费、打印准考证,并到地方司法行政机关设置的考区参加考试。现役军人报名参加考试的其他事宜,按照司法部和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有关通知要求办理。(六)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不公布试题及参考答案。主观题考试成绩公布后,应试人员如对考试成绩有异议的,可自考试成绩公布之日起15日内,向报名地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分数核查的书面申请。(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组织实施相关规定出台前,适用原国家司法考试相关规定。(八)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可作为应试人员备考依据。司法部和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不举办考前培训班,也不委托任何单位进行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辅导。(九)应试人员参加考试,应当遵守考区所在地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规定,自觉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十)司法部将根据疫情防控工作形势,对考试组织实施工作进行相应调整并发布相关公告,请应试人员及时关注。关于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其他事宜,应试人员可登录司法部网站查询或向司法部、报名地司法行政机关咨询。关于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其他事宜,应试人员可登录司法部网站、青海司法行政网、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青海考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查询或向报考地司法行政机关咨询。咨询电话:青海省司法厅:(0971)824433713997227867 1389746843613997071977 13997097711西宁市司法局:(0971)6128996 17709718995海东市司法局:(0972)8612331 13897380399海西州司法局:(0977)8211150 18609777998海南州司法局:(0974)8512837 15597086676海北州司法局:(0970)8643142 13909709067黄南州司法局:(0973)8726100 13139131903果洛州司法局:(0975)5959958 18897363000玉树州司法局:(0976)8810270 18946865555青海省司法厅2020年7月7日
2020-07-08第3版:国内要闻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民族崛起的长城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民族崛起的长城——各地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3周年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8/2a4f7d8d-4dbc-4dce-8d03-2eaa0d53895d.tif.17月7日拍摄的卢沟桥。当日是“七七事变”83周年纪念日。83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变”在北京西南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3周年纪念日。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地、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各界群众追思先烈,铭记历史。不少奋战在防疫和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者更以自己不平凡的业绩向永垂史册的抗战英雄致敬。7日上午10时,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胜利广场上响起雄壮的国歌声,部队指战员、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等各界人士近200人向抗战中牺牲的英烈和遇难同胞默哀,并敬献花束。广育小学学生史静妮俯身献花后向无名英雄纪念碑行少先队礼。“我们一定要学好抗战历史,激励自己,长大后要像抗日前辈一样报效国家。”她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表示,牢记历史,就是要用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社会各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成人病例的定点医院,至今收治病例超过600例。中心所在的上海市金山区,曾见证了1937年侵华日军在沿海登陆后当地军民的奋勇抵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主任李锋在疫情暴发前曾带儿子参观了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我和孩子在历史遗迹前触摸了历史。我工作的地方离当年的战场不远,烈士们的事迹经常激励着我。”疫情暴发后,李锋是第一批进驻应急病房的医务人员,也是应急病房临时党支部书记。从1月23日到7月5日,李锋只有1天回家与家人团聚,其余时间都吃住在应急病房内。李锋说:“在国家出现危难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线战士,必须坚持到获得胜利的那一刻。”在南京,7日上午8时30分,南京外国语学校30余名高中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行前一课”。同学们将通过两天的学习交流活动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从接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历史传播者。相比第一次参观纪念馆时的懵懂,这一次参观让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李滟鸿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个纪念装置令她印象深刻,“古城沦陷,在炼狱般的六周时间里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让我强烈地体会到侵略者的残忍。”李滟鸿告诉记者,即将踏出国门,在拥有世界胸怀的同时自己不会忘记中国根。“‘七七’深宵巨炮吼,永定河畔贪狼奔……挥刀横扫犬羊群,左砍右杀血染襟。以一当十十当百,有我无敌志凌云。”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7日举行的“铭记历史 共祈和平”活动中,博物馆小志愿者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地诵读抗战诗歌《卢沟桥战歌》,83年前那段尘封的历史重现。参加活动的小志愿者吴思雨说,我们要铭记为抵抗日寇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英魂,铭记抗战历史,感恩抗战英雄,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北京市丰台区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七七事变”发生地所在的行政区域内。接到承接一个集中医学观察点的紧急任务后,护理部主任李英琳就带着3名医务人员在1小时内迅速集结到位。李英琳和她的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从深夜一直忙碌到凌晨,顺利完成了集中医学观察点202人的信息统计工作。脱下防护服后,每个队员的衣衫都已湿透,脸上都是深深的压痕。李英琳说:“我们是宛平城、卢沟桥的儿女,当下战‘疫’冲锋的精神,正是83年前抗战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守抗疫一线。”7日,一些群众自发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纪念“七七事变”83周年。35岁的讲解员王园园站在展厅第二单元,戴着口罩的她为参观者讲述延安与“七七事变”有关的革命历史。这是王园园来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的第12个年头。“我们每天都在讲述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牺牲和奋斗的故事,耳濡目染,我们更应当成为他们的传承人。”王园园说。在延安,还有一群年轻人投入脱贫攻坚一线,带领村民把一个个地处偏僻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王刚今年34岁,在大学学习的是电子商务。2016年,他回到家乡延安市延长县,组建了延长县星火燎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帮助当地销售农特产品。“革命战争年代虽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青年一代要在这片热土上,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老乡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王刚说。(记者 潘旭 张斌 邱冰清 侠克 赵洪南)
2020-07-08第3版:国内要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凝聚起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新华社记者涂铭邰思聪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8/9764043a-9de4-42b6-a9d7-4f0b42027d77.tif.183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畔的炮火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大幕。中华民族从这一天起,全面凝聚起强大的民族精神,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回望历史,中华民族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强大的、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在抗战中凝聚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她成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鲜艳旗帜。正是靠的这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屈,面对强敌而未亡。直到今天,她也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而奋进、前行、拼搏。80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伟力。今天,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数以万计的白衣战士执甲逆行,满载着医疗物资、生活物品的汽车、列车、飞机驰援武汉——我们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充分展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以350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最终才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无疑让全民族再一次凝聚在民族精神的图腾之下,从包括伟大抗战精神在内的广博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以坚强的意志、百倍的精神,毫不松懈地持续做好长期应对疫情的各项工作,在夺取抗击疫情最终胜利的道路上奋勇斗争、勇敢前进!精神是无形的,却如钢铁长城般不可逾越。强大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战胜了当年凶顽的日本侵略者,也必将成为指引我们最终战胜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一切困难的旗帜。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光荣艰巨的使命任务,需要我们继承弘扬抗战精神,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把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世代传递下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将会战胜复兴之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欣欣向荣。(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2020-07-08第12版:生 活夜市千灯照碧云夜市千灯照碧云——西宁夜市走访记之一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8/410fc395-c1c5-42bd-b100-c0ce8260e5f1.tif.1夜市成为了新夜景。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8/a109dfc7-7de6-45f4-97b6-46797f2036ff.tif.1夜市上人潮涌动。□文、图/本报记者 潘 玲6月末,高原古城夏都西宁绿树红花环绕,环境舒适,气候宜人。随着气温的攀升,人们在夜间休闲纳凉的兴致高涨,汇聚成了夜市上汹涌的人潮。在夜市商户的吆喝声,消费者的赞叹声中,在蓝色的夜空下,夜市的灯光汇集成动人的光芒。夜市,在这个夏日成为了高原古城西宁的新夜景,促进了夜间的新消费,提升了城市的新活力。夜市成为新夜景6月29日,在白天与夜晚交汇时,西宁市新千国际广场观光夜市的商户们正各自忙碌着。有些商户正在上货,做着开市准备;有些商户已经大声吆喝着吸引了不少人流。消费者在其中穿梭行走,时而停下来询问一番。这种忙而不乱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测好体温,乘着电梯下到新千观光夜市负一层的夜市美食区,只见袅袅烟雾升起,各种美食的味道向四周弥漫开来,诱人的香气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这里,人潮涌动,喧嚣热闹,却秩序井然;摊位众多,种类繁杂,却干净整洁。在这里,人们可以卸下工作一天的疲惫,回归到“吃货”的本真模样,与美食为伴,与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欢乐夜市来一场夏日之约。“好吃的铁板豆腐!好吃的狼牙土豆!可以单买,也可以双拼,来看一看、尝一尝呐!”在吆喝声中,艾吉娃铁板豆腐的老板周静山忙得脸上沁出一层薄汗。“我们在夜市经营得相当不错!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3月26号才重新开业,现在每天能卖到2000多元,对于我们这种小吃来说,销售很好了。跟去年刚开始做夜市不同,现在夜市的名气已经打出去了,来转悠的人多,各种商户也多,现在的夜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对于今年夜市的不同,周静山对记者说道。西宁新千观光夜市现在主要分为美食区和三层室外活动摊位区。美食区共有五大区域:民俗区、丝路风情区、老香港区、少数民族区、唐蕃古道区,囊括了小炒、烤羊肉、火锅、海鲜、茶饮、冷饮、西式简餐等各类美食,既有传统的滋味儿,又有年轻时尚的气息。三层室外活动摊位区包含了服装、日用品、儿童玩具、手工艺品等众多品种。夜市上不仅小吃品类繁多,就餐环境不断提升,消费者还能够逛逛三层室外活动摊位区,挑选一些自己的心水之物。都说夜市是认识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来自外省的游客来说,到夜市品尝当地特色小吃通常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吃吃青海特色小吃,再去那些摊位随便逛逛,看看夜景,尤其是这个三层楼的区域,背景还有清真寺,拍照留影,很有纪念意义。”来自四川省的游客廖先生告诉记者。夜市促进新消费夜间经济作为激发新一轮消费潜力的重要形态,不仅是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增长点,同时也是城市繁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千观光夜市作为西宁唯一的集地方风味小吃、特色美食、各类饮品、日用百货为一体的综合商场式夜市,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商圈效应凸显,在促进消费、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新千观光夜市负责人马晓勇介绍,夜市固定摊位区总面积达3400多平方米,截至目前共安置百货摊位270个,经营品种1000余种,累计解决就业岗位600多个,日客流量超过1万余人次,充分拉动了经济增长和商业人气,有效地促进了全市“保增长、促消费、稳就业”,是西宁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的成功典型。“今年3月底,西宁正处于区域疫情缓解后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大兴街夜市因市政改造而关闭,近300个摊主面临无摊可摆。我们本着‘企业民生责任担当,保增长稳就业’的原则,在克服种种困难的情况下,沿丝路风情街北口至清真寺广场区域开放了新千夜市百货摊位的设置,致力打造成一个集美食、民俗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商品百货为一体的特色观光夜间经济场所,为老百姓和外地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体验。”马晓勇告诉记者。在夜市上经营女鞋生意的马娟,之前在大兴街夜市摆摊,搬到新千观光夜市后,生意也非常兴旺,“平均每天能卖3000元左右,我的东西都不贵,主要是跑量,款式比较新颖,都是从外地发最新款的货,而且因为在室内,不管天晴下雨,生意都好。”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商户的经营更顺利,新千观光夜市还为商户免租金,因位置不同,免去三个月或者四个月的租金。“逛夜市的人很多,我们的生意都还可以,利用下班后的闲暇时间来摆摊,比窝在家里看电视有意思,多多少少都有点额外收入,你看这些摊位全部都租完了。”经营花果茶的摊主余女士指了指周边的摊位说。在消费者看来,夜市的火爆也让他们有了新去处。晚风拂面,或家人一起围坐品尝美食,或朋友相聚举杯畅饮,或三五成群随意闲逛,开启了美好放松的夜生活模式。夜市提升新活力漫步于夜市,看着人流一点点汇聚,看着灯火通明,让人感受到了城市的新活力。夜幕下,新千观光夜市充满了风情与魅力,不但开启了人们的夜生活模式,也盘活了一条街、一个区域。夜市的繁华,对周边店铺也起到了引流、拉动消费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则是增加社会就业,催生新消费,带动新发展,提升新活力。“每天晚上来转的人特别多,我们加强监管监督,要求各个商户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为夜间经济发展把好食品安全关。”西宁市城东区食品药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科科长普华加说。记者了解到,夜市每天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公共区域的保洁,每个摊位负责自家摊位的环境卫生。也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巡查,确保夜市安全有序经营。这里已经彻底脱离了路边摊的经营模式,形成了集饮食、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活力夜间经济商区。在新千观光夜市入口附近,不停地有消费者涌入,他们或开车或打车或乘坐公交车,这种热闹劲儿让观者充分感受到了城市夜间的活力,“我早就听说新千夜市今年规模很大,有各种吃的逛的,一直没抽出时间来,今天终于和朋友一起来逛逛了。”消费者刘爽对记者说道。夜市消费者众多,秩序井然,“专门放了移动警务车在这里进行秩序的维护、夜市外围的执法和服务。”西宁市城东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大众街街道办执法中队副队长薛春权告诉记者。人多,充满活力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有消费者反映停车不方便。对此,新千观光夜市负责人表示车位总体上是充足的,目前主要是车位引导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下一步将加强规划和引导,重新划分区域增加车位供给,让前来夜市的消费者能更方便地停车、休闲。
2020-07-09第5版:青报观察“大西宁”:今日可待未来可期“大西宁”:今日可待未来可期——“育新机开新局·青海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一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eb6ebaca-4365-45bc-8706-c0eab853fe04.tif.1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西宁。本报记者张海东摄本报记者 郑思哲作为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西宁市一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领头羊、排头兵的角色。经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西宁市不论从城区规模,人口数量,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西宁已不仅仅是我省的省会,更已成长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枢纽。而今,西宁市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之上。从“大西宁”建设规划的提出,到兰西城市群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再到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西宁市工作方案的出台,西宁市正在一步步提升自身的发展格局,努力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扛起新青海建设新的使命。大西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甘肃与青海,山水相依;兰州与西宁,区位相近。自古以来,两城便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西宁与兰州两座城市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于是,一份提升两城区位优势、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2018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涉及甘肃省、青海省9个市(州),总面积达9.75万平方公里。根据《规划》,到2035年,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领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随着兰西城市群建设的逐步深入,两省省会将成为带领周边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动力,发挥两城在区域发展中的极核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两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西宁而言,这一重要战略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2019年省两会和西宁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明确提出构建“大西宁”发展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大西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和兰西城市群建设,构建“大西宁”发展格局。为此,西宁将进一步深化兰西城市群规划研究,合力推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项目,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以世界眼光、一流标准把握新时代西宁城市未来发展趋势。超前规划未来向东发展方向,重构西宁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的承载骨架和发展空间。制定“大西宁”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空间体系等专项规划,谋划建设一批“大西宁”都市圈辐射带动性重大项目,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2020年5月13日,我省与甘肃省签署多项协议,通过开展“1+3+10”行动计划,共同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兰西城市群建设的政策引领。而今,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兰州与西宁这两座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即将焕发新的光辉。而西宁也将在与兰州协同发展的道路上迸发出新的活力。大西宁绘制高原美丽城镇建设蓝本作为我省省会,西宁市一直肩负着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一直是我省各项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始终对全省各地的发展起着示范带头作用。2019年11月18日,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部省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中已明确,要率先启动建设全省共享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2020年4月,《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西宁市工作方案》出台,为我省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提供了西宁蓝本。为建设好全省共享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西宁市坚持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同步”,促进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投资投入更加精准、城市更具热度活力、人居环境更加宜居、运行管理更加高效、社会更加和谐包容,有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率先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西宁实践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禀赋优势的高原美丽城市试点之路;为建设好全省共享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西宁市将从绿色发展、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在青藏高原打造一个具有公园城市形态、美丽城市风范、幸福西宁品质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成为映射“美丽中国”样貌的鲜活样板;为建设好全省共享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西宁市将致力实现生态环境明秀美、高原城市特色美、城乡空间品质美、文化品位精致美、人居生活和乐美、功能产业活力美、城乡治理高效美、民族团结和谐美;为建设好全省共享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西宁市将通过实施精致空间、高原水城、城市品牌、公园城市、服务共享、活力细胞、功能提升、文化创新、城市治理、“共同缔造”十大行动,着力打造以生态山水城市为主体、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为基础的高原美丽城市。西宁市计划到2035年,全面完成试点工作,建成具有公园城市形态、美丽城市风范、幸福西宁品质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大西宁谱写未来发展新篇章2019年末,西宁市常住人口已达238.71万人,市辖的5个区、2个县,总面积766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9平方千米,城镇人口173.90万人,城镇化率达72.85%……如今的西宁早已一改昔日边陲小城的样貌,蜕变成了一座现代范十足的高原都市。城市片区建设不断扩容提质:多巴新城不断完善规划,童梦乐园等重大项目引领片区发展提速;南川片区建设规划有序推进,海湖新区引领城市发展新增长极,湟中撤县建区后,构建“大西宁”格局取得新的进展。今天的西宁市充满活力,未来的西宁值得期待。未来的西宁将按照“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城市布局,实施“多规合一”,形成市域规划一张图。加快推进“一芯双城三片区”建设。着力推进“双城联动”,中心城区坚持疏控并举,推动适宜功能和产业向城市副中心转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向三县延伸布局。多巴新城全面推进市政道路、旧村改造、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和生态本底工程,加快多巴湖、物流园等引领性项目,形成副中心建设大场面,主动承接全省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南川、北川、鲁沙尔片区,南川片区以市民中心、时代大道等标志性工程为牵引,掀起会展中心、万科城等项目建设热潮。北川片区加快建设铝镁合金高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园区主要道路、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鲁沙尔片区全面启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高标准编制园区总规和战略规划,开工建设药水滩温泉度假小镇等项目。同时,西宁市将充分借鉴北京、上海、广州、雄安新区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等规划编制经验和做法,确定“大西宁”规划的整体框架,明确“大西宁”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等重点任务,建立了市县“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管控体系。编制青海国家高新区、朝阳物流园区等规划,提升产城融合、园城融合水平。
2020-07-09第12版:视觉青海海北:特色产业为脱贫致富“添翼”海北:特色产业为脱贫致富“添翼”图/文本报记者尹耀增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9a716bad-3db9-451e-8559-8196c24b1331.tif.1温室大棚培育的平菇。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ee7308e4-889a-4a52-90b6-f75b46c5263c.tif.1民间工艺美术品助力脱贫。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775493e0-f29a-4803-afa0-a4e2b6085ebb.tif.1农民采用双膜点穴法种植波斯菊、观赏性向日葵,大力发展花海经济。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fd44b473-336e-42e8-97b4-7072dfb3c4b7.tif.1“藏兴氆氇”员工在进行氆氇加工。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a6aec1cd-3603-4c7d-900f-6d68f8be65b4.tif.1面点培训助力脱贫攻坚。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a92f0e0d-1959-4520-b4a8-91b958cf122c.tif.1手艺人正在制作唐卡。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3f99539c-dbeb-4c1f-aa47-fdc56de4658e.tif.1扶贫企业员工正在进行民族服饰加工。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27b406f1-d679-4e4d-b2c3-817ce6e98b30.tif.1产业化扶贫机械帮助农民收割。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c0c18f1b-5c5c-404e-8c35-daf57dadf400.tif.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09/f6a94d08-ac54-44ce-abc8-f9a0fa932a0c.tif.1塑料大棚助力贫困户致富增收。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海北藏族自治州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积极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86亿元建成四县扶贫产业园,目前有153家经营组织参与园区发展,实施农牧业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等15大类32个项目,累计带动3161户10892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100余元。扶贫产业到户资金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年人均增收963元。全力以赴打造旅游、电商、金融“三个扶贫示范州”,结合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1.35亿元打造了1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州内7个景区参与脱贫攻坚,3175名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年人均增收1300余元。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共赢,落实490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和455万亩天然林管护任务,聘用建档立卡生态管护员3133名,年户均增收1.56万元;结合环湖卫生整治开发村级保洁岗位415个,年人均增收0.96万元。注重村集体经济发展,2016年以来落实专项资金1.5亿元,扶持全州214个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平均达5万元以上,最高达800万元。积极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州86个贫困村有培训意愿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443人次,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38个。
2020-07-10第10版:江河源/读书时代精神的记录时代精神的记录——《时代记忆文丛》简介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0/08ebc0d0-a648-441c-a589-6ff484d35fb0.tif.1□李兵兵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时代记忆文丛》系列丛书。该丛书由文艺报主编李云雷作序,邀请前沿学者或熟谙作品的作者子女选编丁玲、贺敬之、郭小川、李季、艾青、臧克家、赵树理、孙犁、田间、李若冰等经典作家作品。每种选编作品前置有一篇序言,系统介绍作家生平、创作,梳理关于他们的研究史与评价史,既有历史与文学价值,也具有新时代的眼光与视野。丛书所收录的这些名家的作品,创作来源于人民,所表现的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是其鲜明特点,其朴素而又多彩的文艺形式也为大众喜闻乐见。丛书的出版,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2020-07-10第10版:江河源/读书守护中华水塔让一江清水向东流守护中华水塔让一江清水向东流——陈启文报告文学《中华水塔》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0/5cd9304d-69aa-406a-80df-76e4762182a4.jpg.1□王怡雯 李兵兵三江源作为古海洋消失后的“幸存者”,它位于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是探险家眼中“人类足迹最难到达的地区”;这里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反应最敏感的区域;这里还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物种基因库之一,见证着生物物种的形成和演化,维系着中国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至为重要的是,起源于此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澜沧江流经我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哺育着流域内近八亿人口,是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为探寻三江之源,寻找中华水塔,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先生一路风尘仆仆地翻越日月山、河卡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穿过共和盆地、可可西里等地,深入到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腹地的源系水流探查。在坚实的调查基础上,陈启文对三江源做了全景式的叙写,客观、生动地记录了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的生态面貌和生态价值,以及新时代生态保护取得的成绩。书中不仅呈现了青藏文化覆盖下的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明传统,更是理性地探究了长期以来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经验得失。作者在《中华水塔》中以抵达现场的方式再现了三江源绝美而又脆弱的风景,深刻揭示了水资源不仅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更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为读者更加真实、理性、立体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水塔”打开了一扇窗户。翻开这本书,我们将和作者一同踏上寻找三江源头的旅程。这是一次寻找三江源头的生命体验,是探访人类生存禁区的朝拜之旅,亦是叩问人与自然关系的心灵历险。
2020-07-10第11版:文化纵横以画作展现西宁用笔触诠释魅力以画作展现西宁用笔触诠释魅力——《魅力西宁》画册简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0/5de19191-6f81-4363-85bd-3bc5c62932ea.tif.1《高原之韵》黄沛沛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0/e225c559-90ec-48c6-9e59-c9a3c36de6d3.tif.1《和谐家园》李忠盛作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0/1bf2fad7-7c96-4285-b7d6-9c8cb12c3da4.tif.1《丝路印迹》布面丙烯朱文娟作□王祥奎以画作诉说真情,以真情呈现思想,以思想回归画作,以画作再现西宁魅力——这是西宁画院诸多艺术工作者对高原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扎根高原、深入生活、力创精品、服务社会”。多年来,他们用心丈量“幸福西宁”“魅力西宁”这块养育他们的土地,用画笔描绘他们对青海高原的热爱,追寻艺术梦想。西宁画院全面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并以“魅力西宁”为主题,倾心打造《绿色发展、彩墨心程——西宁画院主题画展优秀作品集》,推出了一批多年来在艺术创作方面有追求、活跃在古城西宁艺术界的老中青画家。黄沛沛作为西宁画院的一位专业画家,其代表作《高原红》《高原清风》《高原骑手》等为人所熟知。这些作品在对人物的刻画方面,十分注重环境对艺术主题的烘托、人物精神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色彩自然、奔放凝重,色调丰富。众多人物画面体现了作者的绘画能力和造型功底。多年来,黄沛沛一直坚持美术创作活动,关注青藏高原题材的发掘与研究,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美术作品展览中入选并获奖,部分作品被陕西美术博物馆等多家收藏机构收藏。其作品形式趋于具象写实,反映了他对高原艺术内涵的追求与创新,把写实与写意结合在一起,展现了高原特色,记录了自己心灵成长的变迁,体现了一个画家的心境和状态以及对高原艺术的理解。作为“70后”的他,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其现在的作品比早期更具有强烈的突破性。《高原红》《高原清风》等一系列彰显高原艺术、高原藏族民众生活的作品,集中而全面地体现了他的艺术创作从写实逐渐走向装饰之风格。就如选入《魅力西宁》画册中的《城隍古榆》来说,穿越了相对的空间范畴。精神的提炼升华,让画家在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里享受着色彩、光影、节奏和古城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实力派画家李忠盛的作品《天路》《昆仑颂》《雪域云起图》《西海叠翠》《春江花月图》……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尽显青藏高原的雄浑与壮美。在长期的深入生活和艺术实践中,李忠盛不但传承了中国画的精髓和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他始终勇于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就拿《西宁火车站》来说,李忠盛在具象的基础上更加体现超现实主义,完成了一次艰苦的艺术跋涉。无论是酣畅淋漓的气韵,还是精心描写的细微之处,都蕴藏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他的画作写出了昆仑山的魂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人傲视寰宇的风范,新时代青海精神。欣赏李忠盛的画作,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昂扬向上的正气。张建青,作为一名耕耘画坛的老画家,由于受外公的影响,从小习字学画,就连民间的剪纸艺术,他也学得如痴如醉。1978年,在四川眉山当兵服役时,为提高绘画水平,他先后向著名画家周华君、熊世森等人请教,回到青海后,曾拜贾允中为师,潜心学习山水画……张建青的作品皆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特色,借助青海山水,表达青海高原人文景观。他的作品多以高原山水为主题,富有激情的画面充满灵动。在创作中,张建青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找到自己创作的方向。闲暇之余,徜徉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寺院的壁画以及民间美术作品之间。他的画作,不是照搬自然,而是经过消化、理解、编排、组合,同时通过点、线、面的布置以及墨色的干湿浓淡等诸多方面的精心设计,最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杨少彤的作品传统与现代意识兼顾,并注重本土文化的吸收和发扬。在他的思想中,艺术永远来源于生活,坚持着寻源向道的必经之路。就如他所言:每次下乡看淳朴的牧民,就激动。看到那无边的山野就心醉,歌声、鸟声、马蹄声还有那狗叫、那牛羊吃草的咀嚼声,这声音连同着辽阔的蓝天,共同构筑起一幅音乐的画面,让他心潮澎湃,让他不得不展开艺术的臂膀拥抱这一切。他的作品不论是《大通广惠寺》,还是《雪山圣水》《纸飞机》《扎西德勒》等,都融入了个人对生命的体悟,形式语言上运用了综合材料的泼洒点染,既有西画中的色彩与立体感,同时又借鉴中国画的线条方式具象写实中充满了抽象的因素,将客观存在通过画面进行精神上的传递。张允海的作品强调画面的个人感受,他把现实生活的景与物通过色彩的对比、物体的刻画深入细致描绘,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热爱、探索与追求。《魅力西宁》画册中《中心广场景象》,画面意境深邃,色彩浓重。既有大胆的取舍、概括,又体现了作品的主题、重点与虚实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实现了个人在艺术理解上的自我完善。张克元,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他赴海南、海北、海西、黄南、玉树、果洛等地写生采风,创作积累了大量以高原山乡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形成了自己意蕴深厚、气息鲜活的作品风格。他唯美、大美和真美,用具象的绘画语言,在中、西文化的摩擦中,诠释着对传统的崇尚和承载,又不断完善着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不论《通往雪山的路》《静静的扎曲河》等反映雪域高原的画作,还是表现河湟谷地的《青唐城遗址公园》,都让观者看到了他对自然生命与新青海精神的真实写照。王龙平的《山陕会馆》体现了他对写生的理解与认识,是精神回归的一种考量。《山陕会馆》这幅作品既是一种写实的表现,又与绘画生活之间拉开了距离,更是艺术的一种情感宣泄。朱文娟,是西宁画院唯一的一位女画家。她的作品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审美将平凡现实中的生活凝聚在画布上,传递出她温馨美好的世界。收录于《魅力西宁》画册中的《通海桥》,用淳朴的绘画语言描绘了海湖新区通海桥的宏伟,寄予了古城西宁美好的希望,洋溢着一股清新、本真、纯净的气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绘画语境。收进《魅力西宁》画册的画作,不论是秦川的《日月山》、刘建鹿的《北禅寺》、袁宗福的《香水园》,还是李俊杰的《丹噶尔古城》、韵文江的《夜色浦宁之珠》……都用生动的绘画语言,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古城西宁改革开放40年来的嬗变,书写了高原古城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这些画作,都打破了纯自然的客观描述,强化了对造型色彩的提升,拓展了写生概念中的色彩延伸和对高原古城人文情怀的强调,也体现了西宁画院艺术工作者对艺术创作的态度。《魅力西宁》画册中的56幅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动人的形式美感。这56幅画作,在对高原古城地标性建筑或乡村振兴的抒写与描绘中,表达了扎根高原艺术的艺术家对古城西宁这片土地的热爱。通过这些画作让广大民众耳目一新地感受到他们对高原文化与中国传统意境中绘画的思考和运用。艺术的真正品质,来源于美好的心灵。《魅力西宁》这本画册以艺术的方式永久地记录呈现高原古城西宁在40年里的嬗变,艺术地再现了新时代高原生活,让古城西宁广大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及高原绿色发展在艺术的空间里永不褪色……
2020-07-10第11版:文化纵横堆绣布艺的奢华与美丽堆绣布艺的奢华与美丽——访黄南藏族自治州非遗传承人桓贡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0/1585549e-76a4-4d22-b011-9150e98435a1.tif.1桓贡和他的家人张旭英摄“非遗采珠”栏目 由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办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村是远近闻名的热贡“堆绣村”,以佛画为主要内容的堆绣,藏语称为“规唐”,意为用绸缎制作的唐卡,它是热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艺人们将艳丽的五彩绸缎经过精心的裁剪、细心的熨烫和粘贴拼接,成就了一幅幅做工考究、色彩艳丽,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佛教艺术品。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在从事堆绣艺术品的加工制作,桓贡是这些堆绣艺人中出色的一位,他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堆绣项目的传承人。一在一个洒满阳光的春天午后,笔者走进同都乎村一个平淡而朴实的农家院落,采访了桓贡。桓贡家的二层小楼紧靠路边,站在院外的马路上,便可见到小楼琉璃瓦拱出的一角。他家新翻修的院子中间是一片开阔平坦的空地,是为了便于制作堆绣而专门留下的空白场地。桓贡1969年出生于同仁县年都乎村,他的父亲久美是当地一位久负盛名的热贡艺人,他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堆绣,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以及自己的勤学苦练下,很快掌握了堆绣的制作技艺。桓贡18岁的时候开始独立制作堆绣,时隔多年,他仍能清楚地回忆起自己完成第一幅堆绣作品《释迦牟尼》时父亲那开心的样子,那幅画赠送给了当地的一位高僧。他的第二幅作品被父亲的朋友带去北京,敬献给了当时还健在的第十世班禅大师。从艺30年,桓贡总会想起他最满意的作品,那是至今还收藏在同仁县麻巴寺里一幅叫作《无量寿佛》的堆绣,总面积达720平方米,可以称得上是热贡艺术有史以来最大的堆绣艺术品。桓贡清楚地记得,1996年的农历三月,同仁县麻巴寺需要定制一幅晒佛用的大幅堆绣,村里的老人们挑选了一些堆绣艺人,在这些艺人中间桓贡被选中。二在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热贡艺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桓贡的父亲久美,久美是最早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青海分会的热贡艺人之一。久美1921年出生,6岁起入寺当完德,在舅父曲旦的带领下,一边学佛经一边学习绘画技艺。据说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精通绘画、泥塑、堆绣、雕刻、缝纫等,20多岁时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艺人。关于久美,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40年代,年都乎寺为了弘扬佛法,决定由本寺画匠用各种彩色绸缎剪贴制作一幅大型绸缎佛像,久美和另一位高手罗藏华丹担任主要技师,两人互不服气,决定各做一半来比试高低。制作大幅堆绣要先一块一块地绘出图案,再进行剪贴堆绣,分块完成后组合在一块白布里子上。他们两人各做一半,完成后将两部分对接在一起,居然大小完全相等,尺寸分毫不差,好像出自一人之手,寺院里的僧人和群众看了无不称奇。1981年,久美为隆务寺制作了一幅总面积357平方米的堆绣,那是隆务寺每年举行正月法会时使用的主要佛像。1983年,他又为年都乎寺制作大型堆绣,那时候他已经63岁了,身患重病,为了做好这幅大型堆绣,他让家人背着他到制作现场指导创作,忍着病痛,用尽最后的心血,终于完成了这幅总面积288平方米的大幅堆绣,使得热贡艺术家族又添了一件巨制精品。这幅作品完成不久,久美就离开了人世,走完了他人生之路。现在久美已经远去多年,但他创造的各类艺术精品,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留在了子女以及人们的记忆里。他在1980年为隆务寺大经堂前厅绘画的《四大天王》壁画至今保存完好,图纹细腻,色彩绚丽,佛像传神的慈悲佛眼,飘然欲飞的仙鹤祥云,威武的护法金刚仿佛活的一样。1983年,他为年都乎寺院绘制的壁画《东方持国天王》图案复杂、设计精美、用色恰当,是一件巧夺天工的热贡艺术精品,称得上是久美壁画作品的代表作。桓贡家里收藏着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摄于20世纪70年代末,他的父亲久美和著名热贡艺人夏吾才让、南科、尖措、更藏以及当时的青海省美协副主席孙书咏等坐在前排,后排是他们稍显幼稚的弟子小夏吾才让、宗哲拉杰、启加、斗格等等,经过多年的磨砺,当初的小徒弟们现在都已成为热贡艺术大师级别的人物。三桓贡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制作堆绣的过程。堆绣是运用“剪堆”的技法形成的一种塑造形象的艺术,是刺绣与浮雕的巧妙结合,在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特色。堆绣的内容大都取材于佛经故事,多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为主,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搭配,粗犷中见细腻,点滴中见绝妙,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较强的立体效果,犹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画,体现出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桓贡告诉我们,制作堆绣是个精细的活计,首先要在底布上绘出图案,然后按图案的设色选料剪裁,按整体构图一点一点地进行拼堆。大幅堆绣作品的起稿有着很大的难度,要求画师有深厚的功底。画师要根据《造像量度经》通过计算,把一幅几百平方米的大画,分别画在数十张乃至成百张的纸上,再逐一地经过制作拼贴,做到天衣无缝。但是以前的人们制作堆绣,都是一针一线地缝上去,这样制作出来的堆绣不怕折叠,而且保留的时间也很长。现在的艺人们制作堆绣,为了省时省力,都采用白乳胶粘贴的方法,把剪好折叠好的布粘在勾描好的线条上,这样做出来的堆绣,一拿到内地就会因为天气闷热潮湿而造成损害,开胶脱落。桓贡说他逐渐地意识到,要使堆绣艺术生命力常青,首先艺人们应该具有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应该传承父辈们那种用手工缝制堆绣的方法,这样制作出来的堆绣才会更加精美,也方便人们收藏。他现在已经在开始尝试着这样做了,算是对父辈们的纪念和一种复古的创新吧。桓贡还创造性地利用天然珍珠来制作珍珠唐卡,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2005年5月,桓贡和他的弟子们用8个月的时间,用了350多公斤珍珠制作了一幅叫作《金刚手菩萨》的珍珠堆绣,被果洛藏族自治州龙恩寺收藏。在桓贡家二楼近40平方米的宽阔展厅里,我看到了他近年来制作完成的20余副堆绣作品被整齐地悬挂着。木架子上堆满了制作堆绣所需要的绸缎布料、剪刀等原料。窗口处悬挂着一件他在2009年用传统缝制法制作完成的一幅叫做《释迦牟尼》的堆绣,我感觉出它和普通堆绣艺术品的区别,人物线条分明,色彩艳丽,立体感强烈,艺术品的价值就是这样深藏于手工的精巧之中,让我不得不为堆绣这种厚重而华美的艺术叹为观止。四发扬于隆务河谷的热贡艺术有着代代相传的传统,1979年,黄南藏族自治州启动了对热贡艺术的抢救与研究,青海省美协副主席孙书咏组织久美等15名艺人成立了“吾屯艺术”研究筹备组,搜集、整理、绘制热贡艺术。20世纪80年代,久美等老艺人口传手教,把自己的堆绣技艺传授给了桓贡和村里其他爱好艺术的青年,使得堆绣成为年都乎村农民的主要副业,堆绣艺术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生活也因堆绣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喜欢堆绣的艺人们正在一批一批地茁壮成长起来,他们是古老艺术的继承者。桓贡从20岁的时候开始带徒弟,徒弟们在他这里学习和工作,获取相应的报酬,日子过得清净而安宁。他说在父亲那一代,制作堆绣是男人们的事情,最近几年随着新思潮的冲击,也开始逐渐地招收女徒弟,已经有十几个女徒弟在他这里学过手艺。桓贡还计划开办“同仁县桓贡热贡艺术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想招收一批学员把他手中的堆绣技能传承下去,目前正在办理各种手续。为了使热贡艺术发扬广大,桓贡带领村里的艺人走出家门,将热贡艺术带到不同的地方。2002年,他在云南省德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制作了一幅108米×75米的大型堆绣晒佛用唐卡。此外,桓贡还远赴西藏、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制作堆绣,为热贡艺术的广泛流传做出了贡献。辛劳带来回报,2004年3月,桓贡的堆绣作品《三世佛》在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5年9月,唐卡作品《十六罗汉》在“第三届青海中国西部高原之星艺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他的多幅堆绣作品在青海省的各类比赛中荣获不同奖项。青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美国的一家杂志介绍过桓贡和他的堆绣作品。现在他一年最少能接到四五十份订单,常有来自国外和中国台湾、香港以及西藏、甘肃、宁夏等地的客商和寺院前来订购他的堆绣艺术品。在桓贡等新老热贡艺人的努力下,年都乎堆绣艺术已经声名远扬,从小小的隆务河谷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青甘川藏等地的寺庙中随处可见热贡艺术品,还有不少流传到了印度、尼泊尔、美国、日本等国家,这是热贡艺人为弘扬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所做的重要贡献。艺人们的艰辛和创业成就了堆绣这种奢华与美丽的艺术,神秘古朴的年都乎村在桓贡和他的徒弟们正以百倍的努力堆绣着属于他们自己勤劳质朴的人生!
2020-07-12第1版:头版立足绿色有机,推进转型升级立足绿色有机,推进转型升级——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之八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2/3795bc10-4b3d-4717-9f02-8ba2f6bb9875.tif.1祁连山下锦绣大地。李勇摄本报记者 尹耀增农牧业持续增产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2019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实现农牧业增加值26.04亿元;州财政统筹整合州级产业扶持资金5000万元,全力保障全州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推进全州农牧业产业向纵深发展;加强品牌标准体系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以各县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2025年,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建立海北现代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使产业链条基本完整。定位准确,方能收获满满。海北州农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设施农牧业建设步伐,强化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着力提升优势产业及特色种养业,已形成青稞、北方油菜籽、牦牛、藏羊、蜂产品五种重点产业链,其中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的年产值已达亿元以上。厚积薄发,努力破解畜牧业发展困局在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农产品质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忙着对刚送来的农畜产品进行原料、生产、动物疫病等各方面的检测。园区的羊棚里,4只母羊产下了8只小羊羔,实现了“一胎多羔”,这是海北州正在进行的多胎性藏羊选育扩繁研究的成果。2014年以来,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国家绒毛羊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和海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每年从藏羊产区寻找购买多胎繁殖母羊及后裔,先后组建了3个多胎藏羊繁殖群,引进当年产双(多)羔的一代母羊251只,引进和繁活二代母羊612只,繁活三代母羊156只,合计存栏母羊达到1019只。选育出多胎基因纯合子种公羊35只。海北州牧科所副所长周玉清介绍,2019年,省科技厅资助专项资金270万元用于加大研究力度和选育速度,在海北州四县建立四个多胎性藏羊选育示范群,用于扩大核心群规模、加快选育扩繁步伐。预计到2020年底,多胎性藏羊选育示范群核心群规模将达到2000只。在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海北州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加大科技实验与推广力度,保护发展藏羊和牦牛两大特色优势品牌,攻破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的技术难关,加快海北全省草原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同时,依托科技示范园,加大科研力度,在品种选育,高效养殖,疫病防控等方面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加强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创新,(下转第四版)
2020-07-13第1版:头版科技,托起湟鱼重生路科技,托起湟鱼重生路——青海湖封湖育鱼系列报道之一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ce214dbc-74ac-45e7-8604-6316651a8c07.tif.1湟鱼家园的洄游通道。本报记者罗连军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2e4ecb3b-92d5-4315-96d7-3baecf0b58ea.tif.1助产师们在河道里挑选亲鱼。本报记者 王臻老一辈青海人对湟鱼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随着青海湖封湖育鱼的实施永远印刻在了他们心里,挥之不去。长期的滥捕滥捞,加上湖区水位持续下降、产卵场遭到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生长环境的日益恶化……让昔日的青海湖裸鲤资源一度陷入衰竭。而作为青海湖惟一的经济鱼类,占据着“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因此裸鲤资源的衰竭,破坏了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1982年,青海湖开始封湖育鱼,打响了拯救青海湖裸鲤于生死边缘的保卫战……截至今天,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9.3万吨,是原始蕴藏量的29.06%,比2010年资源量增长210%,资源量显著恢复。从新世纪初湟鱼蕴藏量不足3万吨到如今的9.3万吨,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青海人40年来保护湟鱼的决心和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真实体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第五次封湖育鱼的最后一年,为保护青海湖裸鲤种群资源恢复,省人民政府及省农业农村厅从管理设施投入、执法力度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等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管理设施投入是基础,执法力度加强是保障,而对青海湖裸鲤资源环境恢复,青海湖水系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环节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开展及取得的多方面突破。在这场青海湖裸鲤保卫战中,科技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生命的繁衍开启绿色通道6月下旬,午后的阳光温暖地照在泉吉河上,河道内一阶阶敞开式的通道上,成群结队的青海湖裸鲤或奋勇向前或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积蓄力量,拾阶而跳,正向产卵区进发。(下转第四版)编者按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裸鲤在维系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文化旅游、民族团结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生态地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从20世纪60年代不到3千吨增加到现在的近10万吨,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政府的重视、司法体系的健全、执法人员的严格和群众参与度提高的最直接体现。今年是青海湖第五次封湖育鱼的最后一年,也是正式启动“青海湖国家公园三年行动”的第一年。眼下正是湟鱼洄游季,本报今起推出青海湖封湖育鱼系列报道,报道我省在青海裸鲤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展示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强化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的实际行动。敬请关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供图
2020-07-13第3版:国内要闻那山,那人,那苗寨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e4471dc3-beef-458c-a90a-1814a93454c2.tif.1在湘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中)一起直播推销土特产(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新华社记者 丁锡国 袁汝婷 张玉洁十八洞村的故事,离不开大山。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也是人们奔向小康的屏障。武陵山脉腹地,一个苗族村寨因山中溶洞众多而得名,又因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生活而广为人知。它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困于大山,走出大山,又回归大山……这是十八洞村人与大山的纠缠,是一个村寨与千年贫困的抗争,也是一段为着小康梦想接续奋斗的历史。山里的抗争82岁的村民施成富,熟悉十八洞村每一个山洞。五六十年前,他就是从一个个黢黑幽深的洞里,刨出一担又一担岩灰,一半撒在田里,一半卖到集市,才换回一家人的口粮。施成富和妻子育有三子一女。家中4亩田,年产大米仅千余斤,压根儿不够吃。这曾是十八洞村人共同面临的困境——“地无三尺平,多是斗笠丘”。人均耕地只有0.83亩,又因地处深山峡谷,日照短暂,多是靠天吃饭的“雷公田”,亩产很低。“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是施成富自打记事起就会唱的苗歌。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要活命,就得找生计。于是,他扛起锄头,背上扁担、箩筐、筛子和干粮,蹬着草鞋,一头钻进山洞挖岩灰。洞里伸手不见五指,地势险峻,有时还会遇上湍急的暗河,他就用嘴叼着火把,手脚并用地探路。“越往下,岩灰就越好。”施成富说,优质的岩灰是天然肥料,却往往埋在洞的深处,挖出后,要用筛子仔细筛一遍,质地细密的才卖得出去。好几次,挖着挖着,头顶突然掉碎石,他和同伴撒开腿就往外跑。安全起见,挖岩灰总要十几个青壮年同行,“洞要是垮下来,就给埋了。要是一个人去,埋了也没人知道。”施成富回忆。挑着岩灰,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上3个小时,才能到邻乡集市。100斤岩灰能换10来斤米,却只够施成富一家人吃一天。那时,炒菜会拿根竹签包着布头,伸到油壶里蘸一蘸,再往锅边擦一擦,因为吃不到足够的油盐,壮年劳动力要吃饱,一顿恨不得吃上一斤米。连续几十年的艰难光景里,施成富常常凌晨4点就出门,天黑了,才挑回一担稻谷、岩灰,背回一捆干柴、木料,第二天挑到集市上,换回一些吃食。武陵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据湘西州志记载,1984年,湘西全州农业总人口中,尚有8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花垣县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苗家有句古话,叫“锄头落地养一家”。走不出大山的“施成富”们,凭一身力气,用一把锄头,开辟了一条活路。山外的漂泊上世纪90年代,17岁的村民杨正邦揣着苞谷粑,挤上了北去的列车。市场经济的海洋里,人们追风逐浪。十八洞村的年轻人也翻山越岭,去寻找更多机会。有一年春节,老乡带回一台二手黑白电视机和一件旧棉衣,点燃了杨正邦心里的念头——要去山外的世界闯荡。那年3月,绿皮火车摇摇晃晃,把杨正邦带到大雪纷飞的沈阳。老乡帮他在建筑工地找到工作,开砂浆搅拌机,操控升降梯。工地开伙时,他会多抓两个馒头带回蜗居的地下室,藏到枕头边,半夜饿了再吃。山里人干活儿不怕苦,杨正邦很快得到工友们的认可。大伙儿看他年纪小,给他出主意:去找找电气队队长,跟他学电工,有了手艺就有饭碗。杨正邦敲开了队长家门。“进了门,一脱鞋,袜子前露脚趾、后露脚跟,脸一下就红了。”多年后,他依然记得当时的窘态。队长看他诚心,收他当了学徒。边做边学,8年后,杨正邦有了新打算:既然会看图纸了,能不能包点活儿自己干?就这样,他回到湘西吉首当起了工头。可南方的建筑设计却与东北不同,“看到图纸就懵了。跌跌撞撞干了两年,干不成了。”杨正邦回忆。进入新世纪,花垣县铅锌矿、锰矿开发如火如荼。杨正邦和村里许多青壮年劳力上了矿山。钱挣得不少,但风险也不小。成家后,他就不想再干“有今天没明天”的活儿了。2010年,他去了浙江,找到一份网络信号维护的工作,要背着五六十斤的工具爬45米高的信号塔。最多的一天,他爬了10多次。工作数年间,杨正邦的手机信号从2G变成了3G、4G,月工资从800元涨到1800元。走南闯北这些年,他觉得自己像一只飞出大山的鸟,哪里不受穷,就往哪里飞。四处漂泊,没有方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看到这则新闻时,“精准扶贫”四个字像一道闪亮的光芒,照在杨正邦心上。大山的憧憬2013年,17岁的村民施林娇正在县城读高中。她揣着借来的学费,搭车到了长沙参加声乐集训,想通过艺考上大学。当时,施林娇的父亲罹患重病,家境拮据。可家里人却不惜一切代价供她念书。“爸妈都告诉我,有文化才能走得远。”施林娇的心底,藏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渴望,承载着父辈告别深山的梦想。“山里的孩子,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考得远一点。”中学时的施林娇,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跑步、背书、做题,考入了县城最好的高中,后来又实现了“远一点”的心愿,考上浙江音乐学院。也是那几年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全国各地奔小康的步伐越走越快。这一次,十八洞村走在了前列。宽阔的水泥路连通了山里和山外,水电网都通了,破旧房屋修葺一新,游客络绎不绝。象牙塔里的施林娇,不时听到村里的好消息——施成富爷爷家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火得不得了,买了小轿车,说自己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杨正邦叔叔从浙江回来了,先是当了义务讲解员和保洁员,又开饭店、建民宿,带头致富;村里新发展了1000多亩猕猴桃,建了山泉水厂,村集体有钱了,每家每户还能分红;……2016年,十八洞村整村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19年的14668元。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接连回乡,这让2019年毕业的施林娇动了心。毕业后,她先在城里工作,半年后,辞职回到山里。突如其来的疫情,偶然开启了施林娇与两名同村返乡大学生的创业历程——“宅”在村里的日子,3位“90后”组建团队,拍视频、开直播,讲述十八洞村的故事,展示苗乡风俗。镜头里的施林娇穿着苗服,在火塘边切腊肉,在小溪旁洗野菜,在青山脚下唱苗歌,半年收获了10万粉丝。她最近开始尝试“直播带货”,销售山里的腊肉、糍粑、蜂蜜。关于未来,这个24岁的姑娘有更多畅想。她想把网络直播的事业做大些,有了规模,就能让山货有更好的销路。面对创业可能遇上的瓶颈,她并不心慌。她知道,网络直播也许不能做一辈子。最近,她买了许多书,打算备考教师资格证,“如果能成为老师,帮更多山里孩子改变命运,不是也很好吗?”考出大山的施林娇,坚定地回到山里。她知道,自己面前有许多个机会,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时代给予她安全感,也给予她更多探索的勇气。衣食足,产业兴,乡村美。一代代十八洞村人接续奋斗的成果,让年轻的“施林娇”们,与巍巍大山有了更深的牵念——他们不惧远行,也不惧归来。(新华社长沙7月12日电)
2020-07-13第5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的日子里晒“小康”幸福的日子里晒“小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随手拍大赛优秀作品选登(一)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24b9e84c-8b28-48a9-b8da-0669029c9471.tif.1共享小康生活的甜蜜。兰新天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ceee9985-d9a9-49f3-a62d-0f827ad74bfa.tif.1民族团结氛围浓。赵睿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c0049302-af15-4d70-b246-b7659d04597b.tif.1双手摘掉“贫困帽”。张洪旭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187bc7f2-3018-427e-883b-2017f29421d5.tif.1草原上的格桑花。王国春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6e1775d0-05a1-4715-93d8-cdf395d2dd8a.tif.1咱遇上了好年代。李崇轩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2319486e-a3fe-4e79-8b2f-43821d1ce390.tif.1激情飞扬。任秀琴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8e4c1e9a-67d8-4cd1-9ecb-e026d03c359b.tif.1倩影。达明伟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dfb252fe-45be-4038-8cbe-a34cad4e6efb.tif.1牵手的幸福。程志锋摄本报记者 黄灵燕在草原上,孩童嬉笑奔跑;在广场上,老人欢歌曼舞;在产业园内,土乡妇女辛勤劳作;在公园的绿荫下,一对情侣相视而笑。……平凡的日子里,每一个表情都在诉说着满满的幸福,每一个场景都在展现小康生活的美丽画卷。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小康生活”。
2020-07-13第7版:专版青海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给全省中小微企业送福利啦!给全省中小微企业送福利啦!开启线上线下双融资模式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d0e05204-97de-493c-82e6-9d2a131a4bc4.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81909202-aa82-4505-a68e-c0b8dbfc12e5.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c6dee9b1-8d37-472b-aeec-ecfa0ae20d29.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7bea3264-d558-4a44-bcbb-64151289803c.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ae186f8e-eafa-413b-aebf-e27ff8f6e1f1.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45c0d2a4-a2c9-46f7-b7c8-b4764e0451f2.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78834772-075f-4335-8cc0-6140fe42fc03.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3/7f85cd4c-2bef-46c1-b13f-c34fa49ee8d0.jpg.1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六稳”“六保”工作部署,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高银企对接效率、强化银企合作,由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举办的“2020年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银企集中对接月活动”,6月10日-7月10日在青海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举办,“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同步开展线上融资服务。参加此次活动的机构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17家银行,以及青海省信用担保集团、西宁市信用融资担保集团等8家融资担保机构。为了进一步向全省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各类服务,本着“为政府分忧、为企业纾困”的服务理念,切实打破我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壁垒,突破我省公益性服务创新思维,青海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现有网络架构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组织开发建设了“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平台建成后将通过线上平台网站、手机客户端以及线下服务等方式,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的公益性融资服务。通过覆盖全省的“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可大大提升我省中小企业投融资能力,加强政府及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为我省中小企业优化转型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系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平台软件开发,由PC端软件系统及移动端App系统组成,可实现更高效的需求填报及数据管理;二是云资源使用,搭建云数据库及服务器,从而降低建设成本投入,实现数据管理的便捷,为后期升级优化预留空间;三是系统集成,系统搭建完成后将与青海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现有各类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实现PC端软件系统与移动端App系统全方位整合、同步操作;四是安全防护机制建设,建立更为安全的防护机制,保证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数据录入和提取更为规范。在本次活动对接月内,通过线下融资对接及线上服务平台共服务全省各市州及园区企业392户,完成融资需求对接共195笔,意向融资额共54.45亿元。其中线下完成融资需求172笔,占总需求的88%,意向融资额达52.66亿元,占总融资额的96.7%。在所有参与活动的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对接企业16家,意向融资额23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对接企业14家,意向融资额9.33亿元;中国银行对接企业24家,意向融资5.04亿元。“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线上发布融资需求92条,上传银行融资产品56种,完成线上融资需求对接23笔,占线上融资需求的25%,完成意向融资达1.79亿元。各担保机构达成意向担保16笔,担保金额达1亿元。同时,在此次活动期间发放各类政策材料4000余份,收集相关企业数据上万条。下一步,将努力提升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职能,不断完善平台线上各板块服务功能,提高该平台在我省中小微企业中的实用性和影响力,同时积极组织省内优秀的服务机构参与其中,为我省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工作流程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领导与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领导视察线下融资对接情况欢迎全省广大中小微企业关注咨询,我们将为您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的专业性公益服务!青海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是由工信部批复建设的全国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之一,于2017年1月正式建成运营。包括1个省枢纽平台,9个市、州综合“窗口”平台和11个产业集群“窗口”平台,平台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积极整合全省各类服务和技术研发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窗口+平台”、“传统+移动”、“公益+市场”方式,积极致力于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为目标,通过汇聚整合社会各类服务机构资源,集多项服务功能为一体,通过服务大厅、96868呼叫中心、网络平台、智能终端四大服务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青海省中小企业服务热线:0971-96868组织开展”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政策宣传活动2019年“创客中国”暨“创青春”青海省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扫一扫!(本版图文由青海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操作性更强政策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解读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已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法律是在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基础上进行的修订,由7章增加到10章,由45条增加到61条,明确国家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明确缓征、减征、免征小型微型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全方位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让中小企业有更多“获得感”。二、青海省《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解读2019年5月8日,我省正式出台《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加大资金支持、引导发展壮大、鼓励创新活动、缓解融资难等方面提出十八条举措,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增强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其中着重提出,缓解融资难题。人行西宁中心支行每年安排不低于40亿元的再贴现资金和一定额度的再贷款,用于办理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票据再贴现和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民营、小微领域信贷投放。积极推动订单、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和“银税互动”及供应链融资、大数据融资等新型业务模式,大力推广年审制、循环贷等还款方式。持续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省、市(州)、县三级融资担保体系。省财政2019年-2020年,累计注资3亿元鼓励支持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积极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我省再担保和融资担保业务给予支持,促进各市(州)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壮大。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开展政府采购项下融资业务提供便利,依法及时公开政府采购合同等信息。新亮点法★亮点一: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和重点支持方向1、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资助、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建设。2、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资金管理使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实行预算绩效管理”。★亮点二: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对象及设立要求1、将发展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方式修改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应当遵循政策性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原则”。2、明确主要支持对象为初创期中小企业。3、增加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亮点三: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差异化监管政策1、增加“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金融机构开展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应当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2、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和比重。3、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前瞻性更强★亮点四:鼓励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国家鼓励互联网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加强资源共享与合作,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服务。★亮点五: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亮点六:鼓励建设创业基地国家鼓励建设和创办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基地、孵化基地,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服务。创新性更强★亮点七:鼓励中小企业以动产为担保进行融资1、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以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存货、机器设备等为担保品的担保融资。2、明确提出支持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等为担保进行融资,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门槛。3、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动建立和发展各类创新服务机构。★亮点八:构建中小企业普惠金融体系1、增加“国家推进和支持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推动中小银行、非存款类放贷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有序健康发展”。2、增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当设立普惠金融机构,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3、增加“地区性中小银行应当积极为其所在地的小型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保障性更强★亮点九:建立监督检查机制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效果的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和资金使用动态评估,并将评价和评估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2、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应当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并向社会公布。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中小企业参加考核、评比、表彰、培训,违法向中小企业收费、罚款、摊派财物等行为进行查处。服务性更强★亮点十: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与专项资金支持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2、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亮点十一: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增加“国家采取措施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投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投资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来源:今日大冶)
2020-07-14第4版:省内要闻高原绽放笑颜高原绽放笑颜——青海脱贫攻坚一线见闻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4/fd1c7228-7d02-4386-b594-430539b5e8c6.tif.1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克图沙区,原来的大片流沙区如今已是绿意盎然(7月7日手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温竞华摄新华社记者 温竞华 张子琪一大早,藏族老汉代存忠拎上铁锹,跨上电动车看林子去了。代存忠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安康村。近年,他当上了护林员,搞起了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仅公益护林岗,就给他带来每月2800元的收入。脱贫攻坚,带给贫困群众全新生活,带来青海高原空前巨变。“搬”向幸福生活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南郊,一排排红顶白墙民居映入眼帘,宽阔整洁的村道人来车往。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长江源村。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群众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畔,搬迁至420公里外的格尔木南郊移民定居点。当地政府开展职业培训,鼓励村民进城务工,加上草原奖补等政策,现在长江源村家家都有稳定可观的收入。“过去一年四季都住帐篷,条件艰苦,养牛羊每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40岁的村民闹布桑周说,搬到长江源村后,各项收入加起来,家里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自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以来,海西州共建设34个定居小区,惠及2.6万人。村村通上硬化路,电力保障全覆盖,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保障……脱贫攻坚让高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行路难、用水难、上学难等,多年来是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5社、6社村民的心病。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班彦新村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房屋错落有致,塑胶篮球场、休闲广场、栈道花园一应俱全。走进土族老人吕有荣家中,180多平方米的院子敞亮舒心。“以前取暖做饭,都得烧柴、烧煤、烧粪,冒烟呛人,而今用上了天然气和抽油烟机。”吕有荣说,现在赚钱门路多了,不愁过不上好日子。分享“绿色”红利发展绿色产业,让青海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过去各家放各家的牛,辛苦忙碌不说,一年下来没多少收入。”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吉合多说,自从有了合作社,收入每年增长,去年一家5口人分红7万多元,是入社前的好几倍。拉格日村是一个纯牧业村,过去因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造成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近年来,这个村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高效养殖,实现向“减畜反增收”的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创新生态保护机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生态环境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好条件。青海目前已实施乡村旅游项目200余个,带动5万多贫困户脱贫增收。海西州光热资源富集,光伏电站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我去年到光伏园区当安装工,半年赚了6万多元。”54岁的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柏树山新村居民蓟玉林说,家里换上了液晶大彩电,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携手“舞”向明天入夜,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文化广场上,穿着藏族、回族等民族服饰的群众围在一起,跳起藏族特色锅庄舞。“跳锅庄舞等文化活动,丰富了脱贫致富后的各族群众精神生活,促进了民族团结。”海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吉龙说。不久前,一场特殊的诗歌分享会在海西州高级中学举行。“彩旗,在高原迎风飘舞;青春,迈着昂扬步伐向我走来……”师生们逐一上场,朗诵校园“诗人”纳木措的诗作。6岁时的一场意外,使纳木措脑部运动神经受损,手脚无法正常活动。凭借不懈努力,依靠手指关节,纳木措能在电脑上飞快敲出一首首优美的诗歌,成为学校明星人物。纳木措就读的海西州高级中学,是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州的最大单体民生工程,2016年投入使用。“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才能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来自浙江温州的援青校长高琼林说,学校里,6名援青教师与本地教师相互配合,创新教育模式,争取让不同民族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明天。(新华社西宁7月13日电)
2020-07-14第5版:青报观察一路艰辛一路歌一路艰辛一路歌——“育新机开新局·青海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二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4/abb0f381-082b-4643-bcaa-df0f096567c3.tif.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4/21b59cbc-cf43-42e4-8bf9-f26960e73738.tif.1穿越湿地,领略壮美的高原风景。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4/a2edb0b7-0340-4690-900e-00fc038cab3b.tif.1装扮一新的格尔木火车站一角。本报记者 刘 伟6月30日,承载着期望和梦想,格库铁路(青海段)建成通车,这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关键一程。从此,花土沟、茫崖等地无铁路运输的历史宣告结束。跨越大漠长野,沙山之巅——格库铁路自格尔木引出,经浩瀚的大漠,广袤的草原,穿过阿尔金山脉,终抵丝绸之路名城库尔勒;延绵铁轨宛如一条金丝带,串起无数自然景观与文化瑰宝,让千年丝路文明越发灿烂。格库铁路首列和谐号列车停靠在站台等待发车指令。 本报记者 刘伟 摄连接百姓生活“格库铁路首列客车即将发车,花土沟,我们来了!”7月1日上午8时,K9901次列车发车前,列车长徐学彬在朋友圈发布的一段视频引来好友纷纷点赞。徐学彬说,按照客运计划,7月1日、3日,格尔木至茫崖镇区间分别开行一对旅客列车;从7月6日起,列车开行时间调整为每逢周一和周五开行一对。“有幸担任格库铁路青海段第一趟客运列车长,心里说不出的高兴。等到格库铁路全线开通后,我们还会带着更多的旅客去领略西部风光。”踏上新的征程,徐学彬显得十分激动。一直期待着格库铁路开通的,还有在花土沟做零售生意的姜勇。多年前,他和妻子从四川老家来到格尔木打拼,经营着一家零售商品批发部。听说花土沟通了火车,他一大早就赶到了车站。“以前每次去花土沟、茫崖送货,自己开车往返要整整一天,运费成本高,人也累。以后就省心多了,直接办理托运,在火车上睡一觉就到了。”姜勇笑着说道,花土沟通了铁路,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作为格库铁路始发站,新建的格尔木火车站也随即投入运营。宽敞的候车室、舒适的座椅,超市、母婴候车室等功能一应俱全……走进车站,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温馨设计与诸多时尚元素。“站房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形成‘上进下出’的旅客流线,地下层为出站层和功能设备用房,地上层为进站层,有进站厅、售票厅及行李厅,共设置有1050个候车座椅。”第一天在崭新的站房工作,格尔木火车站站长陈伟显得精神抖擞。“进站厅采用人脸识别系统是一大亮点,旅客只需4秒就可进站,一次性完成票、证、人的核验过程。”陈伟介绍说,候车厅内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为来往旅客提供列车信息和出行指导,并配备智能照明和智能引导等现代化科技系统,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新站落成,有欢声笑语,也有别离惆怅。作为格尔木火车新站承建单位,中铁建工集团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吕超心情格外复杂。吕超说,新站投入使用,为项目建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接下来,除了留下少部分人手对工程质量进行查漏补缺,其他人员即将打点行装,奔赴新的“战场”,几年来和工友们朝夕相处,临别时颇为不舍。蓝图变为现实09∶54,“列车到达乌图美仁站,运行平稳,无异常。”12∶57,“列车到达花土沟站,沿线轨道两侧无流沙干扰,运行正常。”7月3日,格库铁路青海段安全运行进入第四天。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格库铁路总设计师冯德泉时不时地盯着手机,及时关注着前方技术人员传回的路况信息。对于冯德泉来说,格库铁路每一个细枝末节早已了然于胸,然而几天来,他还是熬得眼睛通红。梦圆时刻,难忘来路。回想格库铁路建设历程,从设计到施工,冯德泉和中铁一院的勘察设计工作者一次次翻山越岭、修改方案,历经了无数个不眠之夜,这里饱含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据介绍,格库铁路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原称青新铁路,早在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对该铁路线作出过规划,是兰州至若羌、若羌至库尔勒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铁一院三代铁路设计师先后对格库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勘察,完成了部分施工图。2010年,得益于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格库铁路规划终成蓝图。格库铁路沿途经过柴达木、塔里木两大盆地和阿尔金山脉,是第一条从山系中部穿越阿尔金山的铁路工程,其阿尔金山特长隧道也是全线惟一的一级风险隧道和重点控制工程,设计和施工难度较大,对设计者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冯德泉告诉记者,格库铁路在穿越阿尔金山的越岭段时,沿线地形最大高差达2500米,经过勘察研究,最终决定用16‰大坡度,采用双机牵引的方式,减少桥梁和隧道工程的设置,大大节约了工程投资。针对铁路沿线风沙大的特点,中铁一院沿袭了青藏铁路“生态铁路”设计理念,在线路两侧采取多种措施防沙固沙,从根本上防止线路被风沙埋没,保证了运营的安全、可靠。此外,通过采用CTC列控方式,满足了沿线无人区大部分车站实现无人值守的需求,为保证铁路的长期安全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今天,距中铁一院1956年首次勘察也已经过去了63年。格库铁路建成让中铁一院四代勘察工作者绘就的蓝图变为现实。”冯德泉说道。打造精品线路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交通运输,而铁路是交通运输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青海省大力推进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全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交通格局已然形成。铁龙驰骋,天堑变通途,也为沿线各地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窗。犹记得,2019年12月18日,历时近7年建设的格尔木至敦煌铁路正式开通运行。由此,去敦煌旅游不用再绕行兰州,从新疆借道入藏可缩短约1000公里,路程节减时间近6小时。时隔半年,格库铁路建成运行,更让青新两省区各族群众感到欢欣鼓舞。该铁路从中国西部中心将青海与新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同时,与格敦铁路相交汇,一并成为西北通向中亚的另一条国际大通道。两大铁路干线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古丝绸之路文化集聚地,也是青海、甘肃、新疆重要的旅游观光带。格敦线上,沙漠、戈壁、绿洲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窟壁画造就了人类艺术的殿堂。沿线仅国家级景区就有14处,除了领略古老敦煌的魅力,还有锁阳城、玉门关、汉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址。格库线上,列车行进在巍峨的昆仑山下,宛若镜面般的翡翠湖散布在铁路两侧,一路上,草原、冰山、雅丹地貌,构成了青海西部美丽的自然景观;穿过阿尔金山,进入美丽的新疆,各种自然景观更是数不胜数。“如今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旅游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铁路的贯通不仅丰富了群众生活,而且打响了昆仑山文化旅游这张牌。”说起铁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在格尔木从事旅游包车生意的张磊感触颇深。两年前,张磊还是当地一名出租车司机,眼看格尔木至敦煌铁路马上通车,让他萌生了为沿线游客包车的念头,于是他毅然选择创业。在当地旅游部门的帮扶下,张磊和表弟贷款购置了三辆旅游大巴车,并和多家旅行社签订包车协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张磊看来,格库铁路全线通车后,沿线景区的客流量将会有大幅度提升,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铁路沿线旅游产业中,目前,他已开始联系新疆地区的旅行社,谋划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站在新起点,迎来新机遇。在铁路大动脉的带动下,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千年时光,开始焕发出新旧交替的光芒。
2020-07-15第1版:头版为了千里之外的万家灯火为了千里之外的万家灯火——写在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启动送电之际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5/99675f61-35b0-4f90-ab51-9799904eb6b7.tif.1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站全貌。马清摄本报记者 董 洁 钟 倩2018年的凛凛寒冬,共和塔拉滩上冰封雪飘,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青海海南和河南驻马店换流站站址同时举行,一声开工令下,这个被誉为“能源动脉”的工程拉开建设序幕。这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输电通道是世界首条主要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的外送通道,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换流站,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驻马店换流站,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四省,线路全长1578.5公里,新建海南、驻马店2座换流站,输电电压等级为±800千伏,总投资约226亿元,输送容量800万千瓦,建成后每年可为河南输入清洁电量400亿千瓦时。2020年的炎炎盛夏,经过20个月的努力,7月中旬,这条连接着青海和河南的“绿色天路”启动双极低端系统送电。筑起“西电东送”的“高速路”青海和河南,对应着工程的送端和受端。一边要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一边迫切渴望能源支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风资源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基地。今年1月至4月,全省新能源日最大发电量达到9670万千瓦时,再创历史新高。面对清洁能源消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如何做到“能尽其用”?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是青海能源外送的全新尝试,这条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通道,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清洁能源电量400亿千瓦时,有力促进青海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清洁能源消纳,促进能源转型升级。而在1500公里以外的中原大地,每年4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量输送,相当于替代受端原煤1800万吨,将满足华中经济发展及负荷增长需求,推动当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青藏高原的戈壁荒漠到中原大地的家家户户,“水”“光”“风”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这条“西电东送”的“高速路”实现了青海清洁能源基地电能直送中部地区负荷中心,更大范围优化清洁能源配置。据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部项目管理处处长王树潭介绍,目前,已完成海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变电试验,海南输电线路工程青宁Ⅰ、Ⅲ回,塔青Ⅰ、Ⅱ回共四回线路已带电投运,青南换流站13台低端换流变安装到位,青南换流站侧221项双极低端系统带电调试实验项目全部完成,为工程启动送电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特高压配套的乌图美仁、红旗、沙珠玉等330千伏汇集站送出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工程预计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运。(下转第六版)
2020-07-15第8版:黄河故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黄河之肾”永葆生机让“黄河之肾”永葆生机洪文泉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5/0062a190-7938-4452-b66b-1751ac1c9952.tif.1黄河宁,天下平。蜿蜒九曲,从青入甘的黄河,如一条昂首巨龙,在甘肃“两进两出”。在甘南草原划出“第一次”壮美的曲线后,经临夏、出兰州、穿白银,一路向东,千折万转,奔腾入海。夏日时节,走进被誉为“黄河之肾”的黄河首曲玛曲草原,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牛羊悠闲地行走其间。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牧民群众传颂着母亲河的记忆。可是,曾经一度时间,这片如梦如幻的草原上,草场越来越少,沙地越来越多,杂草丛生、鼠患猖獗,牧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难。就拿玛曲县欧拉乡欧强村来说,村里一大半牧民的草场都在黄河边上。过去,每年夏天,河水一上涨,草场都要垮塌5到10米。冬天,风一吹,这些垮塌的河岸还引起沙化。只有保护好这片辽阔丰饶的草原,才能让母亲河的乳汁常流,也才能确保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黄河儿女的幸福美好生活。2007年,国家启动了总投资44.5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黄河第一弯”的玛曲,得以重新出发。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天然草原保护建设的力度,相继安排落实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了退牧还草、鼠害综合防治、沙化综合治理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美丽的藏乡甘南,将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翻身仗”,包括黄河段在内的甘南的青山绿水大草原,视线所及再无垃圾。堪称“牧区的一场革命”的游牧民定居工程,让玛曲县黄河两岸的很多牧民搬进了牧民新区。这些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开始定居下来,圈养牛羊,有些群众更是从传统畜牧业悄然转型到旅游业,为保护草原、保护母亲河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每一片草原的荣与枯,都关乎着黄河之水的涨与落,更关乎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兴与衰。随着一项项保护和治理措施的落地,“黄河之肾”再次焕发生机。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也逐渐成为草原儿女的共识。奋斗新时代,筑梦新征程。眼下,作为黄河上游的甘肃,在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奏响陇原乐章,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2020-07-15第12版:经济周刊_生活新消费,提升美好生活体验新消费,提升美好生活体验有一种生活,叫做“刮碗子”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5/e3f53b84-b1da-438e-b650-a0ef86c05844.tif.1茶坊。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5/0a44fb20-3bc6-4a91-9812-90462f40501f.tif.1左手拿烟杆,右手拉风箱,有位老汉站在一米多高的台子前吆喝着,泥胚子的火炉上架着一排金灿灿的铜茶壶,冒着热气。在平安区袁家村,走累了、吃饱了,人们都会到这里的茶楼小憩一会,泡上一碗八宝盖碗茶。煮茶的老汉招呼着游客,推门而入,只见古朴典雅的院落,墙壁上挂着藤蔓,仿古木桌前坐满了前来喝茶的客人,几位老戏骨正投入地唱着秦腔,音调激昂顿挫,琴声悠扬和雅。穿过院落,是一片平静碧绿的湖水,湖面上一群野鸭戏水,正在享受着午后的阳光。“这里真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游客们沉浸于这样安逸宁静的休闲生活。茶叶、枸杞、桂圆、葡萄干、核桃仁、芝麻,红枣,再添上一块亮晶晶的手工蜂蜜冰糖,用 “彩色杯盖碗”做器皿,用开水冲泡,水到茶起,茶色缤纷,茶味香飘的“八宝茶”便会呈现眼前.。采访中,泡茶师傅热情地递给了记者一杯刚泡好的八宝盖碗茶。喝一口自是甘甜爽口,三四泡之后,茶色淡去,这时捞出茶水里的枣儿、桂圆,吃到嘴里又是另一种口福和味道。在青海,八宝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饮品,南方喝清茶有“品”的文雅,而在高原,喝八宝茶则添加了“养”的智慧,泡茶的师傅说,八宝茶具有很好的养生作用,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而所谓“盖碗茶”,就是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那么盖碗茶怎么喝才喝的地道呢?有几位正在“刮碗茶”的当地客人向记者演示着,左手拿起托盘,右手拿盖碗,刮一下,喝一口,不能取掉上面的盖子,也不用嘴吹飘在水面上的茶叶,而是拿起盖子轻轻“刮”几下。一旁前来添水的“茶小二”也凑了过来,他说,这就是民间俗话说的“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茶要刮呢”。“最讲究的就在这轻轻一刮上”,“茶小二”李师傅告诉记者,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刮第一次时,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味;刮第二次时,茶与其他佐料的香味完全散发出来,这时茶的味道最好;刮第三次时只有茶叶淡淡的汤色,起到解渴的作用,一般来说,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5-6次。现在,青海人喝盖碗茶不仅是延续下来的古老习俗,也成为青海一些地方待客的最高礼节,正所谓“客人远至,盖碗先上”。一些商家也看好了青海人喜喝盖碗茶这一习俗,专门制作加工成配套的盖碗茶饮料,既赚了钱,又方便了群众的生活。时下的一些宾馆、饭店、街道里的小饭馆,也用香甜酌美的盖碗茶招待客人,一些专供喝茶的茶馆也都配有盖碗茶。落日余晖,在茶馆约两三好友,品一杯八宝茶,欣赏茶艺演示,在评书、相声等节目中,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享受这一份惬意的时光。八宝茶就像生活一般,包含着不同的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喝一杯八宝茶,如同品味生活的种种不同,这便是青海人的茶滋味。链接:茶艺老师:首先是选原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的原料。材料选好了,先少倒一点水,把它洗一遍。洗茶的时候注意,要把盖碗一转,顺便也清洗和加湿了碗盖,同样也起到了温杯的作用。然后加入水,泡盖碗茶的水要保持在90度,滚烫的开水是最好的,加入开水,盖住茶盖,等两到三分钟就可以饮用了。
2020-07-16第8版:综合新闻一园花草盛古城山水梦一园花草盛古城山水梦——西宁园博园建设见闻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6/477bcdbd-d708-4940-b3cb-98a70860a542.tif.1西宁园博园鸟瞰图。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管委会提供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6/cfeada0d-dd0d-427b-a8b4-ca98596d0080.tif.1河湟民居内的生机勃勃。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6/bdf880d8-7d86-470c-aff1-eeb58d418cbc.tif.1园林工人正在种植花卉。本报记者陈曦摄本报记者 陈 曦嗡嗡作响的挖掘机在工地上进行着最后的收尾,花海林地之间到处可见林业工人忙碌的身影,如宝石般晶莹剔透的3个人工湖点缀在园区内,览胜阁与河湟民居也早已耸立其中……伴随着夏日的暖阳,我们来到位于西宁市西南约25公里的甘河工业园区西区北端的西宁园博园内,可以看到这座西宁人民的“后花园”已然成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盎然。园博园建设项目作为西宁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决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示范工程。项目选址位于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康城村南侧,与正在建设的西堡生态森林公园遥相呼应。园区北起青藏铁路既有线,南至甘河工业园西区青海同鑫化工有限公司北侧边线,东西紧临山体,总规划面积约436公顷,建设年限为2017至2021年,总投资33.526亿元。“项目自2018年初启动建设以来,至今已完成一期134.69公顷范围的景观工程、水利和桥梁工程、地下管线铺设、园区道路和一期之外用地区域的地形整理和骨架树种栽植工作, 入口和园博大道建设也正在有序开展。项目前期我们完成了《西宁园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复和一期工程的可研、初设及设计,二期可研批复、河道洪评批复及初步设计编制,规划方案初审和绿发委园博园绿色符合性评价评审。”园博园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罗如鹏介绍说。沿园区内的道路行进,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里“一核一带两馆十区”的规划建设。沿教场河湿地生态修复绿轴和沿园博园入口东西向的公共景观轴交叉区域形成园博湖成为区域景观核心。代表湟水水系的“河湟飘带”景观博览带,既是景区户外文化展示轴,也是联通各个展园的核心绿带。作为西北地区第二个园林博览园,不仅有园林园艺体验馆,还有代表着河湟文化的河湟文明馆。而主入口区、园博湖区、立体花园区、河谷花园区、台地花林区、四季温室区、湿地花园区、主题花园区、康养区、服务配套区也让整个园博园在错落有致的前提下同时拥有了更加便民适民的设计。“我们还在各类功能建筑、主次入口、内外动态及静态交通体系构建、智慧景区系统、周边生态绿化以及各类功能服务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就是想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品质,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游园感受。”罗如鹏介绍说。铲土、扶根、栽种、浇水……在入口区,数十名园林工人正在种植花卉,为园区的开放作着准备。“因为这是第一座高原地区的园林博览园,所以我们所选的树木、花卉以及乔灌木都是适应本地气候的品种,也在不同的区域搭配了很多常青树,既可以保证成活率,也可以达到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景观。”罗如鹏说。与此同时,为确保园博园项目完成预期建设目标,园区管委会按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要求,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全力以赴“抢时间、抓工期”,3月9日,项目复工率就达到了100%。园区管委会要求家在外省的各施工、监理、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2月20日前返岗,隔离14天后,于3月5日复工。并按照“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回宁返宁项目管理人员、施工人员防疫工作责任制。同时要求各施工单位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疫情防控管理措施,并对计划进场人员进行当前位置信息、春节行程安排、个人及家庭成员状况等信息的调查,细化防控分工和要求。“由于工期紧张,最多的时候园区内有1000多名园林工人和500多名各标段工人同时施工,为保障项目安全有序地进行,我们在每日宣传教育的前提下,还配备了84消毒液150公斤、喷雾器10台、电子测温计20支、防护口罩5000个,并根据需要及时购置补充。”罗如鹏说道。据了解,为确保这项重点民生项目圆满完成开放,园博园管委会通过倒排工期、现场管理跟进等方式,严把时间节点,严把施工进度和质量,充分考虑降雨、大风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确保园区7月18日向市民开放。“园区开园之后,我们将按照精细化养护管理服务的标准,抓紧制定公园绿地养护、管理、服务标准,开展人员培训。积极争取养护管理经费和游客服务中心、巡逻车、保洁车等设备购置经费。开展售货亭、停车场等经营服务项目公开招标和运营准备。努力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游园环境。”园博园管委会副主任肖海东说道。
2020-07-17第1版:头版高歌柴达木,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高歌柴达木,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之九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43a32d22-6b2b-4efb-adbd-4cc936ebf257.tif.1百瑞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对多硅电池组件产品质量进行全面体检。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6c8096d5-4b63-45de-8f9f-70821a02d969.tif.1工业园区在新发展中焕发新活力。本报记者刘法营摄本报记者 刘法营如果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富集一方的自然资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孕育提供了母体,推动试验区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迈进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则是在新时代奋力实现试验区的重塑和嬗变,辉映出引领前路的新思维光束。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察尔汗盐湖视察时,提出了“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把循环经济这件大事做好,提供示范作用”的重大要求,这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迈进,指明了根本遵循。试验区铭记嘱托,乘势而上,在编制完成《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施新能源项目304个,容量达1254.8万千瓦,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架构顺利实现。装备制造、特色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全州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4.3%。在今年“压力叠加”中,试验区率先全面复工稳产,笃定“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目标,以打造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升级版”为主线,培育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循环产业集群。以试验区迈向示范区,海西在求强谋变之路上兼程前行。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置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五园”之一的德令哈工业园,这个新型园区在快速发展中,让人明显感触到这里散发的活力和希望。数年之功,园区已初步建成以盐碱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生物等为主导的六大产业体系,打造出“中国碱都”、海西州重要的新能源、镁产业基地;以石墨烯电池、高纯氧化镁系列产品、氯化钙等为主体的特色产品,不但行销国内市场,并跨出国门出口创汇。其实,这只是试验区循环发展主体上的缩影。为了全面推开“一优两高”的新发展战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依照“围绕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特色产业”这一硬核思路,(下转第七版)
2020-07-17第5版:青报观察大数据勾勒海南美好愿景大数据勾勒海南美好愿景——“育新机开新局·青海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三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5fb0fd9d-238a-4006-9a02-3c12e8191fa2.tif.1智慧中心内部。本报记者栾雨嘉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609b56f6-335f-4286-896e-182935222ed8.tif.1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工作。本报记者栾雨嘉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572cf5f3-85db-409a-9e99-b0b882c9cc71.tif.1高速互联信息平台展示区。本报记者祁国彪张地委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8c5973ce-ae02-49cd-a78f-9730b75c0001.tif.1工作人员探讨业务。本报记者栾雨嘉摄本报记者 栾雨嘉5月7日,由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主办,青海云谷大数据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暨数据中心上线仪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数据产业园内举行。这意味着海南州在数字强国和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基建”的背景下,贯彻落实“一优两高”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泛共和盆地城镇区”实现绿色循环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园(一期)工程包括5000平方米的华为—海南州大数据中心、5000平方米的海南州智慧城市功能中心以及700平方米的配套设施能源中心。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聆听“数据说”,看看海南州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寻一方兴业热土挖掘数据潜力走进华为——海南州大数据中心,只见十六个模块化数据中心整齐排列,储存着海量数据资源的机柜嗡嗡作响,正在昼夜不停地飞速运转。目前数据中心有527个机柜,可以支撑6800台标准服务器的运行,这里也是整个产业园的“心脏”。庞大、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源在这里汇聚,以便利用者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挖掘。海南州政务云基地运营经理夏阳介绍,数据中心自5月7日上线以来,全州18家单位以及200个子业务系统都已经在数据云平台上进行运行。夏阳说:“目前,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在岗位上各司其职,确保数据平台正常、安全运行。机房的维护人员就机房服务器的运行状况进行日常、定期维护,并检查设备的消耗、损耗情况,同时对机房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控,对平台的信息安全、弱电强电进行巡检;而网络工程师则对网络进行远程监控,防御外来的网络攻击,维护网络安全。”记者了解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所建造的大数据中心也颇有亮色,创建了三个第一,大数据中心是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建设、青海省首个通过A级认证的数据中心,同时华为公司首次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数据中心的管理当中,能够降低机房能耗,确保数据中心可靠、绿色、高效运行。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南州总经理张效成介绍,依据工信部的分类标准,海南州干燥冷凉、气候条件优越,是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一类地区;截至2019年底,海南州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6636兆瓦,其中光伏、风电、光热总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丰沛的清洁能源为大数据产业园提供了充足的电力支撑。一方面,园区享有比内地更为优厚的低电价,另一方面,园区的能源需求为当地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张效成说:“我们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建设的大数据中心,将清洁能源转化为数据服务和数字资产建设。另外,通过大数据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相互融合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符合国家推行以绿色能源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政策,这更是海南州抢抓数字机遇,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挖掘数字潜力,与青海云谷大数据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大数据产业园的初衷。”在一个发展之城领略数据智慧距数据中心大约100米处,一个外观形似昆仑山脉的建筑便是智慧城市功能中心。可以看到,这座建筑上被赋予了建设者的很多美好期待。建筑两侧是层峦叠嶂的山峰造型,远看又似跨越时空的隧道,寓意海南儿女奋勇前行、勇攀数字高峰,打造雪域高原经济新的增长极;而从空中俯瞰则是青海湖的造型,意味着海南州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大数据”深度融合,让青山更美、绿水更清、高原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记者了解到,智慧城市功能中心的设计方案紧紧围绕青藏高原的地域属性、人文属性展开,尤其凸显科技属性。青海云谷大数据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行新说:“建筑外观为昆仑山脉,这是青海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也代表着园区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建筑底部提取传统藏族建筑元素用毛石砌筑,建筑外在采用穿孔铝板,以景入画。这寓意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海南州开启梦想、主动拥抱数字变革,努力书写新时代数字发展新篇章!”智慧城市功能中心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内部分为四个展区,并按照追梦、筑梦、圆梦、留梦进行布局,这意味着海南州走数字经济融合创新之路,追寻兴省强州的高质量发展之梦,也寓意数字梦想照进海南州这一大美福地。四个展区都是张行新规划并一手设计的。他介绍说:追梦,意味着海南将奋力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筑梦,意味着海南今后将走出一条现代生态农牧业、新型清洁能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这三大传统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圆梦,包含智慧城市体验区、大数据产业园规划区等,展示的主题是科技强州,数字圆梦;留梦,包含城市品牌推广区、新能源展示区和智慧旅游区,这意味坚持不懈,留梦海南。“所谓的新型智慧城市,则是统筹考虑,以城市为单位进行建设,而非单独建设、单独应用。很多数据的价值没有释放出来,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没有找到它的应用场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数据中心,把沉淀在政府、企业的数据资源挖掘、提炼出来。”张行新说。张行新表示,今后将会把重点放在助推海南州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展智慧农牧业、智慧文旅产业、智慧医疗以及智慧养老等。用一种人文情怀感受数据温度在青海云谷大数据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马勇军的眼中,数据不是冰冷、没有温度的,如果打破数据孤岛,打通数据之间的连接,找到数据间的内在关联性,完全可以让数据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让人们体会到数字为民生带来的情感与温度。马勇军说:“比如,现在由我们公司在贵德县依托贵德数字大健康慧医养学管理服务平台所打造的‘智慧养老’项目。此平台的智慧养老数据中心包括老人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健康档案摘要、护理服务档案、生活档案、健康评估报告等信息,另外还有针对服务机构的各类资源注册登记和动态管理信息等。通过为老人佩戴电子手表、电子手环等,能够实时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老人们一旦有突发状况,也可以通过定位以及紧急求救功能,及时与护理员、急救中心进行联系。”在大数据+旅游方面,通过登录相应的平台,输入相应的时间地点,大数据平台能够立刻推送旅游景点、食宿酒店以及最佳出行线路;以前企业、居民办理手续时,需要跑多个部门,但随着数据资源的打通、共享,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的目标,真正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马勇军谈到,今后将以大数据驱动为主线,引领带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着力方向,以海南州新型清洁能源产业、现代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和服务业三大绿色产业数字化、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数字产业化、藏语数字服务产业化、政府数字治理、区域内联外延5大重点推进海南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达到“以数字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数字经济推动转型升级、以数字服务改善民生”的目的。
2020-07-17第8版:中国新闻增速转正释暖意增速转正释暖意——透视疫情“大考”下的中国经济“半年报”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fbfe0a10-6f13-4eb8-9a6d-89f0c367db61.tif.16月15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即发集团的营销人员通过广交会直播平台推介出口到海外市场的服装产品。第127届广交会6月15日拉开帷幕。这是广交会首次整体搬上“云端”。新华社发(梁孝鹏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ef1169da-46a9-4ddc-a5a9-7e9ae62648ea.tif.1工作人员在位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试口罩生产设备(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新华社记者7月16日,入伏头一天。上午9时许,国新办发布厅前,数十家媒体排起长队,前来参加这场中国经济上半年运行情况的发布会。10时整,各家中外媒体第一时间发出快讯——由负转正!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一季度的-6.8%跃升10个百分点。尽管上半年中国经济仍同比回落1.6%,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大幅萎缩背景下,中国经济的亮眼表现令全球瞩目。沉甸甸的经济“半年报”来之不易。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科学决策,全国上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汇聚成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中国力量。稳住了!中国经济稳步复苏“数据不错”“超出预期”……16日刷屏的年中经济数据让不少企业舒了一口气。“最近基建需求大,从我们卡车和工程车轮胎模具订单猛增就能感受到经济活力,风电零部件订单也不减反增,工人一直在加班加点。”山东豪迈集团董事长张恭运对记者说。这家服务GE、西门子等20多家世界500强、占全球轮胎模具三成多市场份额的机械制造企业,上半年积极应对疫情,围绕提高产品竞争力创新研发,新增订单15%,产值和利润分别增长15%和22%,还逆势增投5亿多元扩产能,新招聘1300多人……豪迈集团的向好趋势,折射疫情“大考”下中国经济加快复苏的暖意。回眸上半年,中国经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面对罕见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冲击,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回落6.8%,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一度出现两位数下降,不少企业遭受重创,就业压力上升……但进入二季度,随着防疫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中国大江南北跃动着逐月回暖的新气象——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运行企稳回升,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部地区投资回升明显,整体表现抢眼;西部省份主要经济指标恢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16日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给出了这样的判断。“稳”和“新”是今年中国经济“半年报”的主基调。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大盘依然稳固有韧性——上半年,经济先降后升,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上半年3.8%的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外汇储备超过3.1万亿美元,国际收支平稳。内需持续回暖,生产加快复苏,新兴动能增强——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618”大促多平台网络购物累计成交超万亿元;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站上荣枯线;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将于7月20日有序恢复营业;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快速扩张……“中国经济二季度表现超出预期。”路透社16日在报道中肯定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复苏势头,称这得益于决策层果断出台的一系列应对举措。“中国经济的韧性,表现在稳中求进上,除了经济表现稳,还在于一系列对冲风险举措的有力支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当前关键是要落实好“六稳”“六保”政策,这也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坚定前行的信心所在。闯难关!“六稳”“六保”夯实发展信心订单取消、货物积压、港口停运……主营吸管的浙江省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还“有点愁”:“海外疫情影响很大,订单大幅下滑,一旦库存满溢,随时可能停工停产。”挑战之下,唯有主动寻觅“新路子”:一方面“转身”开拓国内市场,一方面“转型”投向新领域。“逆势之下,我们不改去年定下的年增长20%的目标。”谈到未来,楼仲平信心不减。企业是经济的细胞。1.25亿户市场主体不仅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更提供了数亿就业岗位。保住“青山”,就能赢得未来。强化援企稳岗和就业帮扶,全年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推动金融机构全年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一系列聚焦“六稳”“六保”的政策密集出台,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要不是政策给力,今天也许就看不到这家店了!”上海一家西班牙风味餐厅经理张平说,疫情导致餐厅一度停业。“疫情期间餐饮服务业增值税‘归零’,到5月已免税5.3万元,加上房东减免的租金,我们又恢复了元气。”面对疫情冲击,一些企业艰难自救,一些企业“危”中寻“机”,如同坚韧的小草,它们奋力应对的过程,正是中国经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生动注脚。在这种应对中,数字经济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在线教育、“虚拟”产业园、“无人经济”……就在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亮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硬举措,启动数字经济新引擎。在这种应对中,一批新职业脱颖而出——在线学习服务师、直播销售员、防疫员、网格员……变局之下,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与时代新需求同频共振,折射出中国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完善的产业链,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西门子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赫尔曼说。打硬仗!依靠改革开新局全面奔小康冲击下坚定发展信心,复苏中更要保留一份清醒。2020年“下半场”,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看国际,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全球疫情仍在快速扩散,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主要国际组织纷纷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下滑5.2%,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观国内,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尽管二季度经济增速转正,但上半年同比仍是负增长,部分行业复苏压力较大,供需两端仍有“温差”,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就业压力仍十分突出。“当前一些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刘爱华说,推动中国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叠加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打好“下半场”的硬仗,容不得丝毫懈怠。非常之时,当尽非常之力。越是面对困难,越要向改革要动力。盛夏时节,琼州大地热浪涌动。几天前,海南自贸港第二批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在海南18个市县(区)同步举行,121个项目、总投资281亿元,涵盖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产业项目加快上马,自贸港建设深入推进。从海南自贸港建设到广交会首次整体搬上“云端”,再到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公布,面对疫情冲击,一些措施密集部署,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不移、步伐铿锵。“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习近平主席7月15日给“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成员代表回信中指出,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落实“六稳”、“六保”的重大政策举措,为中外企业投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营商环境,开辟新机遇新前景。顺应人民期盼,汇聚各方力量,不断凝聚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正能量。连日来,在山西省大宁县昕水镇安古村的一处扶贫车间,数十名工人正在将上万只生产好的手套进行分拣包装。不久之后,这些手套将出口国外。“真没想到,政府能把工厂建在家门口,我出门几步路就能到厂子,从留守妇女变成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人。”贫困户马芳爱说。目前,山西省已认定968家扶贫车间,吸纳2万多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发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作用。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当下,全国还有未摘帽贫困县52个、未出列贫困村2707个。越是临近最终的胜利,越要汇集各方力量,集中精力谋发展,一鼓作气、尽锐出战。顶压前行,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哪?高温下,“90后”医护人员持续奋战在北京抗疫一线;奔基层,一批批毕业生投身广袤西部施展才华;勇逆行,沿江沿湖的堤坝上迎来返乡抗洪的最美身影;……一个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动故事,定格为奋进中国的最美身姿。(记者 韩洁 陈炜伟 申铖 屈凌燕 阳建 周楠 王飞航)(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2020-07-17第9版:人文周刊_社会在流动放映中坚守初心使命在流动放映中坚守初心使命——青海省农村公益电影“十三五”发展纪实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d7022e7c-5132-46e4-a38b-98ae411596cb.tif.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d75f7ddf-d667-40c4-aca0-6e65ecf2639c.tif.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7/9f86760d-bb99-4f92-91e8-230e8a021d6a.tif.1西宁市城北区萨尔斯堡小区居民观看《战狼》。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左图:放映员在调试设备。右图:玛沁县大武镇麻吾村牧民观看《冲出亚马逊》。□王晓东 祁莉娟在行走于高原大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军中,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足迹覆盖全省4169个行政村,行走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奋斗在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阵地前沿,但不管走到哪里,他们始终坚守着对电影放映的那份热爱,用一方方银幕为万千家庭烹制“文化餐”,用一部部科教影片为农牧民群众传送“致富经”。他们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近年来,青海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坚持围绕重大主题宣传,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满足群众观影需求,每年为全省4169个行政村及100多个寺院放映电影5万余场次,用放映覆盖率100%的“辛苦指数”提升高原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2014年对于青海省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来说既是发展元年,又是乘风破浪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为顺应电影事业发展需要,青海省整合优势资源组织成立青海惠民农牧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承担全省农牧区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工作,为放映队提供技术保障和设备维修、影片传输、下载、授权等服务工作。同时,以“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为原则,在全省各县组建公益电影放映队,我省公益电影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放映之路由此铺开。立足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如何让公益放映更好地服务于农牧民群众?带着这样的思考,惠民院线深入全省30多个县,对各县、乡、村、社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人口密度、放映条件等进行调研摸底。通过“摸家底儿”,院线打破固有思维,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了“公益影片+商业影院”“农牧区+城市社区”“电影放映+社会治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破解了农村牧区电影放映中的难题。针对个别放映员业务能力不强、服务群众热情不高等问题,坚持向市场要发展,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招聘电影放映员,实行统一设备、统一供片、统一技术规范。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路子给全省农牧区电影市场带来了活力,也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短短五年时间,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放映员干事创业的激情感召下,在农牧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下,院线从无到有,业务由弱到强。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建有农牧区流动放映队251支,其中寺院放映队5支、社区放映队2支、监狱放映队8支,共有放映员276名,覆盖全省6州2市4169个行政村。将一部部新片、大片送上农牧民群众的“文化餐桌”电影放映是一项惠民工程,要使观影群众能够看到好电影,苦练“内功”是首要条件,放映员的服务能力直接关系着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十三五”期间,针对基层电影放映员多是“半路出家”、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掌握不够的实际,院线每年都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各市(州)、县举办放映员技术培训班,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提升放映员的“看家本领”。在完善放映管理制度上,建立从放映地所属单位、当地电影主管部门、院线公司到省级主管部门层层监管、层层负责的“四级监管制度”,对不能完成放映任务和虚报瞒报放映场次的电影放映员实行末位淘汰。为提升公益电影放映“硬件”装备,解决偏远地区放映员下载影片路途远、费用高的问题,筹措资金近600万元,安装数字电影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和公益电影放映设备卫星GPS/GPRS监控,一部部“冒热气”的新片大片被送上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的“文化餐桌”,为全省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对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进行数字放映设备更新和便携式发电机配发,切实改善了高海拔地区公益电影放映条件。另外,还为基层电影放映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最大限度地解除广大基层电影放映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服务群众。关切农牧民群众所需所盼,努力实现“点单式”放映青海地广人稀、山大沟深,不少地方村与村的距离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群众居住相当分散。在寒冷的冬季,数字放映机根本无法工作,5月至10月这六个月时间,就成了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黄金季”。“我们的工作有苦也有甜。”这是放映员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苦的是下雨路滑,车轮深陷泥沼,来不及多想就要卷起裤腿蹚水推车。甜的是无数个夜晚人头攒动,村民们相聚银幕前感受光影的魅力。“一开始村民们不太理解,大概是觉得放映员面生。如今,只要见到我,他们都会亲切地吆喝一声‘电影匠来啦!’”乐都区放映队放映员黄得梅自豪地说。提起放映队,家住乐都区的董其武竖起大拇指:“他们刮风下雨都不怕,开着小轿车风尘仆仆地来为我们放电影。”在这样的默契互动中,放映员们奔跑在乡村田野、牧区草原上,他们利用乡镇召开会议、赛马会等群众较为集中的时机,把放映帐篷扎在牧民的帐篷旁边,扎在赛马会场,追着农牧民放电影。“不用花一分钱,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和城里电影院一样的电影!”这是群众发自内心的感受,灵活贴心的放映方式得到了农牧民群众纷纷“点赞”。与此同时,放映员发挥植根基层、熟悉群众、流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利用白天休息时间走访群众、了解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真正做到“点单式”放映。基层放映队伍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个人和集体,诸如从业36年放映近万场的海东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叶胜春,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有着“草原夫妻放映队”之称的许国强、马玉梅夫妇……他们用一颗颗为民的初心、惠民的热心、爱民的真心点亮了高原群众的生活,让一个个寂静的夜晚因为电影而喧闹起来。商业影院“搭台”,公益译制影片“唱戏”,形成“1+1>2”的协同效应近几年,青海不断拓展公益电影放映的内涵和外延,强化宣传喉舌作用,在履行文化惠民职责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放映形式,让党的文化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积极探索放映新模式,把公益电影从农牧区“搬到”城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公益电影放映进学校、进寺院、进工地、进社区、进监狱、进农村牧区的“六进”活动,尝试“广场放映”“厂矿放映”“军营放映”,使公益电影放映与义务教育、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社会帮教等工作紧密结合,其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提升。随着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公益电影逐步实现了从“站着看”到“坐着看”,从室外看到室内看的转变,这是公益电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青海省先后在玛多县、兴海县、贵南县、同德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久治县、达日县等影剧院设立公益放映厅,并完成了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对接2k放映设备的调试工作,免费为公益影厅放映安多藏语译制影片240场,解决了藏区影院闲置和农牧民群众观看译制影片难的问题,进行了商业影院“搭台”,公益译制影片“唱戏”的有益尝试,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十三五”期间,青海省首个公益电影放映室和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分别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极乐乡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建成,村民们坐在温暖的电影放映室看电影,激动地说:“以前放电影,如果碰到下雨,大家都赶紧往家里跑。现在有了这么好的电影放映室,不论风吹雨打都能看电影了!”“高质量+主旋律”组合的影片已然成为引领公益电影市场的新风尚现如今,“高质量+主旋律”组合的影片已然成为引领公益电影市场的新风尚。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宣传中,青海积极发挥小银幕的大宣传作用,先后开展爱国主义优秀影片放映、“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公益电影主题放映、“传承红色基因、共建巩固国防”国防教育优秀电影展播、“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优秀影片展播等放映活动,用一道道精美的电影大餐丰富群众的“文化餐桌”,在全社会营造出欢乐祥和、喜庆健康的文化氛围。在助力高原文化奔小康的进程中,在公益电影“扶志扶智”上出实招,制定贫困村公益电影放映计划,专人负责内容实施和影片放映,与各地放映员签订《贫困村公益电影放映责任书》,每年为相关群众放映公益电影19464场次,观众达280万人次。扩大安多藏语译制影片的放映半径,形成译制、放映一体化的放映新模式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青海近一半的人口为少数民族,而这当中藏族人口又占绝大多数。为满足藏族群众的观影需要,惠民院线积极与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和国家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沟通协作,在提高优秀影片译制质量、增加译制影片订购数量、收获公益电影放映“粉丝”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安多藏语译制影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放映半径,形成译制、放映一体化的安多藏语影片放映新模式,让众口不再难调。组织订购了《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上甘岭》《铁道飞虎》《勇士》《冲出亚马逊》《唐山大地震》《太行山上》等一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国产译制影片,在全省藏区开展红色题材电影放映活动,年放映场次达万场之多。这些优秀国产译制影片的放映,在巩固全省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骑着马去放映到开着小轿车去放映,从黑白胶片电影到彩色数字电影,从势单力薄到形成合力,青海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用荣誉“奖杯”和群众“口碑”铸就高原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高地,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分享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累累硕果,也感受到时代的飞速发展。
2020-07-19第4版:省内要闻践行绿色发展的生态名片践行绿色发展的生态名片——西宁园博园开园侧记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9/f4152f45-3616-43d1-be28-3a981145c8a1.tif.17月18日,西宁园博园正式开园,喜迎八方宾客。本报记者冶晓刚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9/247eb5bd-d35b-4e72-982f-b939cfb8e5fc.tif.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9/08f1b90d-96b5-40dd-a041-be2687827d44.tif.1本报记者 郑思哲 实习生 王 莹西宁园博园,注定为新时代幸福西宁添一抹幸福之色,西宁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也将翻开新的篇章。经过3年建设,7月18日,凝结了西宁绿色发展理念、承载了西宁市民幸福愿景的西宁园博园正式开园,喜迎八方宾客。开园当天上午,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并没有打消西宁市民一睹园博园风采的期盼。或许是感受到了西宁人民的热烈期待,降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散,雨后的园博园更加翠绿欲滴,娇艳动人。“妈妈你看,是瀑布。”园博园入口处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园博园的这处瀑布虽没有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却不缺少江南园林灵动的气息。顺着园区道路向前,两侧10多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花池内20余个品种的月季花娇艳绽放,香气扑鼻。而在月季园的尽头,一股西宁人再熟悉不过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丁香园内的玲珑花、黄丁香、蓝丁香、什锦丁香、罗兰紫、金色时光、晚花紫等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期间穿插种植的树木让人每过一处,都不禁驻足观赏。而放眼眺望,整个园内都被鲜花与绿植所覆盖,已栽种的40多万株草花和200多万株荷兰菊、鸢尾、马蔺、景天、石竹等宿根花卉,让整个园博园宛如江南水乡,悦人耳目,沁人心脾。顺着道路向西而行,远处望去隐匿在树丛中的“庄廓院”露出了它的样貌。极具河湟地区特色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处静怡的世外居所。跨入大门,石子路蜿蜿蜒蜒,带着游客们体验河湟风俗,品味河湟文化。河湟民居以青海本地民居的特色形式,形成农宅、儒宅、商宅三个院落式围合中央庭院的布局。右边,农宅内摆放的河湟地区传统农家的家具摆设及农耕用具,展现着河湟地区的传统农家文化;中央,儒宅内摆放的笔墨纸砚诉说着不同历史时期河湟地区的文化底蕴;左侧的商宅,则运用不同时期的商旅符号,讲述着青海地区商旅传播历史以及对周边区域形成的影响。整个“庄廓院”面积虽然不大,却浓缩着河湟地区文化的传承,向世人传递着河湟地区经久流转的习俗与历史。“我们也是前不久刚刚来的青海,准备在青海旅游。刚好听到西宁有一处园博园今日开园,所以就过来转一转。”在河湟民居门口,五位广东来的阿姨相伴而行,她们惊叹于园博园的秀丽景色,也被河湟文化所深深吸引。“三江源头的文化景致确实别有一番气质。”而在北侧,三层二十余米高的通海阁与河湟民居遥相呼应。而通海阁东西两侧的宁德湖与宁泽湖宛如两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园博园的中央,随风而动,碧波荡漾,让园博园平添一份“水灵”。走入通海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表明西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坚守的信条,墙壁上一张张今昔对比照片,诉说着西宁的过往,也记录着西宁的蜕变;定格着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新时代幸福西宁的发展理念与产业路径的成果;展现着“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的生态基底。园博园,这一打造具有公园城市形态、美丽城市风范、幸福城市品质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西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又一生态名片。
2020-07-19第4版:省内要闻让更多人知道青稞姓“青”让更多人知道青稞姓“青”——2020年青海青稞文化节和大通县第二届美食节开幕式暨可可西里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园见闻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19/53e9272e-4a5e-48be-b571-bb6f58e03881.tif.1位于可可西里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内的直播现场。本报记者王臻摄本报记者 王 臻“这里是高原胜地大美青海,我们正在可可西里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为各位直播,从我旁边的货架上能看到青稞麻花、青稞糌粑饼、牦牛肉干等青海特色农产品,这些产品营养丰富、种类多样,大家可以多多抢购。”7月18日,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可可西里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内,两名主播正在直播间进行青海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短短4小时内,共计下单6223单,销售额达123837元。当天上午,2020年青海青稞文化节和大通县第二届美食节开幕式暨可可西里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园,来自省委“两新”工委、省科学技术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开发局、省工商联、大通县委县政府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活动。“可可西里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的建成开园,将有力促进大通县区域经济发展,填补大通县工业文化旅游新空白,加快促进我省青稞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青海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董事长邵勇说。据了解,可可西里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是大通县“十三五”规划重点招商引资项目。2017年10月,项目总投资2.3亿元,建设集第一产业青稞种植收购、第二产业工业青稞产品精深加工、第三产业“吃住玩游乐购”,三产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一体的产业园。青砖青瓦、亭水楼台,徽派仿古建筑为园区增添了浓郁的“中国味”,吸引了诸多群众前来游玩观赏。从酒香四溢的酿酒车间到奶香浓厚的青稞糌粑饼生产车间,参观者通过观光走廊清晰地看到青稞产品加工过程。“从2018年开始可可西里优先收购村里贫困户种植的青稞,并且吸纳11名贫困人口在园区就业,离家近不说,每月还有3000元的稳定收入,这个建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对我们周边村民来说是一件好事。”大通县朔北藏族乡郑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郑得勋感慨万分。据青海可可西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鹏介绍,园区包括沿街商铺、特色青稞主题酒店、青稞产品购物中心、旅游接待中心、青稞文化展厅、景观亭湖网红桥、水幕电影景点、特色民俗四合院、工业文化体验参观通道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车间设计年加工能力青稞产品5万吨,已开发出青稞面、青稞米、青稞麻花、青稞糌粑饼、青稞鲜面、青稞酒等系列产品,青海可可西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被省扶贫开发局评定为“青稞产业扶贫企业”,产品被中国好项目组委会评定为“中国好项目,中国青稞好食品”。在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扶贫签约与合作签约。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签订了《有机青稞收购协议书》、与西宁市大通县朔北藏族乡签订了《就业扶贫村企结对协议书》、与青稞供货商签订了《可可西里青稞系列产品产销供货协议书》和《可可西里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协议书》。“我们会一直保证青海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继续打有机牌、绿色牌、健康牌、产业牌,把咱们青海的青稞推向全国,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吃到我们青海的好产品。”张鹏说。
2020-07-20第2版:省内要闻法治,保护湟鱼的“硬核”支持法治,保护湟鱼的“硬核”支持——青海湖封湖育鱼系列报道之二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0/4e6f69e1-4543-46ca-bca8-1f460c742c16.tif.1执法人员捞网并解救被网住的湟鱼。省渔政管理总站提供图本报记者 尹耀增2018年10月13日,某视频平台中一段数条鱼在锅内被烹煮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有网友指出视频中男子在烹饪的鱼是明令禁止捕捞的特有保护动物青海湖湟鱼。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水上公安局民警在发现这条视频后,第一时间联合西宁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找到视频发布者马某某。16日,经过询问,马某某承认其所购鱼类为湟鱼,对烹煮湟鱼这一行为供认不讳。警方对该男子做出处罚7000元的决定。湟鱼种群数量大,资源量相对丰富,是我省集中分布的最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历史遗留的问题、经济利益的驱使、渔政执法力量薄弱、执法环境较差等多种因素造成湟鱼非法捕捞屡禁不止。由于过度捕捞,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保护湟鱼资源,修复青海湖复合生态功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省政府先后5次实施封湖育鱼工作。为确保封湖育鱼工作取得实效,30多年来,从政府到民间,青海人一直都在努力弥补着过度捕捞造成的危害,特别是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保护湟鱼和打击非法捕捞提供了“硬核”支持和根本遵循。“硬杠杠”——织密织牢保护湟鱼的法律法规体系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待湟鱼必须坚持保护与打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面对非法捕捞者,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渔政人员才能做到执法严明,依法抓捕,惩罚有据,给非法捕捞者以威慑。”省渔政管理总站站长拉尔其布说。作为一名从事渔政工作20多年的老渔政人,拉尔其布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感到非常迫切。庆幸的是,保护湟鱼得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围绕保护湟鱼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下转第七版)(上
2020-07-20第5版:青报观察青海“宅经济”,市场大有可为青海“宅经济”,市场大有可为——“育新机开新局·青海在行动”系列报道之四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0/46539ee5-eb1b-4354-8d31-081e302e0a3f.tif.1←在青海师范大学菜鸟驿站,同学们排队进行无接触快递取件。本报记者谭梅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0/5029de1e-7961-414c-ad95-f07f1f21b68d.tif.1→王连忠在网上销售虫草。本报记者芈峤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0/d3eef44e-c2ac-4ef6-bfe7-94c5b197c53f.tif.1↙青海青绣产品直播中。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提供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0/2051a24f-5cb1-44fa-bdea-8f074b2727b4.tif.1↓一次不同寻常的远程“会诊”。通讯员陈慧摄本报记者 芈峤2020年,随着时间的推进,新冠肺炎疫情进入了常态化,但考虑到安全等综合因素,居家仍然是很多民众的首选,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线上“宅经济”异军突起,成为了我省消费市场的主战场。不论吃、穿、住、用、行……都可以宅在家中通过“线上”解决。数据显示,4月,全省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78.36万件,同比增长21.55%;5月,全省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91.28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5.65%。快递业是“宅经济”的重要支撑,而快递业务量的一路飙升,不仅表明了目前市场对快递业的需求量大增,更折射出我省“宅经济”的庞大市场。有专家表示,以“不出门消费”为核心的“宅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并由此催生、壮大了一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线上新业态,也为传统产业打开了新的大门,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定“大有可为”。
2020-07-21第5版:青报观察乘“云”而上,让数字经济深植发展肌理乘“云”而上,让数字经济深植发展肌理——“育新机开新局·青海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五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1/6f512bcf-ef39-49b4-a4e3-3ee04267662a.tif.1①2019年青洽会数字经济馆。资料图片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1/c5113819-4749-4796-81dd-db816b453a04.tif.1②在国家电网青海新能源大数据科技公司筹备组办公室内,工作人员在查看新能源发电数据。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1/c31e21d0-0c7c-4df9-974f-6df12db03cb2.tif.1③“互联网+”,开启我省智慧农牧业新篇章。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钟 倩对青海来说,原来以为数字经济很遥远,但当我们放开眼界、放大格局,变“路径依赖”为“模式创新”,立足地域优势,将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特色农牧相融合,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路已初见雏形, 数字经济正在为青海加快跨越式发展、赶超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发展数字经济,青海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截至5月底,青海省建成5G基站1273个,5G建设投资达5.2亿元,西北地区首个域名根服务器(L根镜像服务器)上线运行,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支撑条件良好。在数字产业化方面,青藏高原大数据中心、柴达木数据灾备中心、三江源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大数据项目相继在青海建成。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落户。同时,我省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居全国前列,绿色能源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我省紧抓机遇,提出构建独具青海特色的“1119”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体系,让数字经济成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新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途径。
2020-07-21第10版:民主法治报“喜”亦报“忧”——“民告官”案件面面观报“喜”亦报“忧”——“民告官”案件面面观——我省2019年“行政审判白皮书”解读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1/99826ec3-f937-4b36-b04e-9f2846196dfb.tif.1省高级法院与省司法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省高级人民法院供图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1/969b5b16-9155-4abd-b75d-baa5fc0c472c.tif.1西宁中院行政庭在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行政复议决定案件。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1/8217979e-658c-44d6-b2c2-d0d51bfd86a0.tif.1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1/0939fc5f-1431-4125-b7ed-3cd20980720b.tif.1省高级法院行政庭选取典型案例组织观摩庭。本报记者 于瑞荣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行政诉讼,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民告官”,是帮助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督促政府及官员依法行政的制度设计,要建成法治政府,离不开公正的行政审判。近期,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2019年度青海省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通报10起行政机关败诉典型案例,这已是省高院连续12年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作为人民法院针对年度行政案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的专题报告,行政审判白皮书以其独有的形式关注我省依法行政状况,为促进我省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应有的司法保障。白皮书显示,2019年,青海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全省法院受理各类行政案件1746件, 审结1442件,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从白皮书中不仅看到了人民法院在不断推动司法和行政良性互动,依法审理行政案件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更看到了法院通过研究分析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应诉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直面问题、坦诚公开的担当作为。2019年青海“行政审判白皮书”都有哪些内容?记者带你一一了解。行政案件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审理好行政案件,通过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之一。2019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行政案件1746件,同比增长15.6%,结案1442件,结案率82.6%。2019年全省法院行政案件呈现出哪些特点?白皮书指出,我省行政案件呈现的第一个特点便是,我省行政相对人的法治意识正日益增强,虽然青海法院行政案件总量不大,但自2015年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案件数量逐年增长态势明显。2019年,全省法院受理的一审、二审、申请再审、再审案件数量较上年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4.25%、16.71% 、293%、116%。行政相对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不愿告、不敢告的现象得到改善,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全省法院行政案件还呈现出以下特点:案件数量地区差异大,案件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宁、海东、海西地区,占全省案件总量的62%。行政案件中涉诉领域和被诉行政机关相对集中。一审行政案件集中于涉民生执法领域,被告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公安部门等,其中,资源类70件,城建类58件。审查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资源类和城建类共91件,占比51.12%。主要原因是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因重大工程项目征收土地、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筑等引发案件快速增长。行政机关败诉比例大同样被写进了白皮书,白皮书显示, 2019年审结的679件一审案件中,判决行政机关败诉145件,败诉率为21.35%。行政机关败诉案件主要集中于规划、拆迁、房屋登记等城建管理领域,占比78%;其次涉及土地、林业、地矿等资源管理领域,占比17%。2019年审结的178件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也集中于城建和资源管理领域,该领域占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结案总数的51.12%,因行政行为程序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裁定不准予强制执行34件,占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结案总数的19%。白皮书分析,这与近年来城市开发建设项目增多、开展违法建设整治力度加大导致此类案件数量大有一定关系,但同时说明相关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不能正确处理程序与效率的关系,随意执法现象客观存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低是行政审判案件呈现的又一特点。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法院受理的1746件案件中开庭审理951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参加诉讼349人(次),出庭应诉率36.69%。从我省情况看,出庭应诉的均为县级以下政府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州市级以上政府负责人从未出庭应诉。以上数据反映,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流于形式。县级以下政府及职能部门负责人虽然能参与诉讼并助推化解行政争议,但全省大多数行政机关负责人缺乏出庭应诉意识,甚至部分行政机关负责人对出庭应诉持抵触态度,体现了该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相对薄弱,为简单粗暴执法提供了生存土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成效明显“依法治理成为共识和自觉,行政应诉能力和化解行政争议水平提升,行政与司法机关良性互动成效明显。”白皮书从行政审判透视总结全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成效。“从我省2019年行政审判工作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各级行政机关转变思想认识,不断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能力和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省高级法院行政审判庭负责人表示,全省各级行政机关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进行政程序法治化,积极推动规范文明执法,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白皮书显示,多数基层行政机关能认识到负责人出庭应诉对化解行政争议的积极作用,主动做好应诉相关工作。有的行政机关与法院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进行积极协作。越来越多的行政机关主动邀请法院参与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可行性论证,参与或开展联合调研,实现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双促进、双提高。大多数行政机关能够积极配合法院开展协调、调解工作,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措施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积极参加典型案例庭审旁听,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环节。四大问题成行政机关败诉主因白皮书通过对2019年全省法院行政案件的分析研究,发现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事实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行为作出时依据的事实和证据有明确规定,且行政机关对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在没有彻底查清事实或没有充足证据支持等情况下作出行政行为,存在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问题,比如:认定事实过于简单,未履行审慎审查义务,证据意识不强,行政行为缺失依据等,都是败诉的原因。二是适用法律达不到“全面准确”。行政机关适用法律是否正确是人民法院审查其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重要标准。行政审判实践发现的行政机关未“全面准确”适用法律,主要表现在认识错误导致适用法律错误,适用法律、法规不全面、不规范、不具体等方面。三是行政行为做不到“严谨细致”。行政机关 “重实体、轻程序”情况较为严重,为提高工作效率,在履职过程中未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导致因不符合法定程序败诉的情况频发。主要表现有简单粗暴执法、行政行为程序违法、未履行法定义务等问题。四是履职行为做不到“规范有序”。主要存在不履行法定职责。主要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和房屋征收补偿等案件,行政机关收到申请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无正当理由在法定期限内未给予申请人任何答复,引发相对人诉讼行为。同时还存在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行为超越职权等问题。三大建议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针对行政审判中反映出的执法问题,白皮书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行政机关应当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应树立法治理念和思维,增强实体与程序并重意识,不断提高执法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强化法律法规学习研究,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提升行政应诉能力,对已经形成诉讼的,应当积极应诉,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进行举证,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其次,行政机关应当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一是提高行政决策形成的合法性、规范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与适当性决定着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二是确保行政行为公平公正。全面查清事实,使行政行为具备合法依据与合理支撑。三是准确适用法律。行政机关应当准确把握立法精神,明确立法目的,深入挖掘法律条文所潜存的精神实质,避免机械理解和适用法律。四是严格落实程序要求。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再次,行政机关应当进一步增强行政司法能力。要提升应诉能力,克服庭前准备的“现实性”缺陷,行政行为的每一节点或者程序均要具备确实充分的证据支撑,同时行政机关应当健全执法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行政行为所依据证据材料的完整性与客观性。严格落实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及效果应当建立评价考核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应诉应当具有正当理由,同时向人民法院作出书面说明,由法院最终裁量,以司法建议或者公函形式发送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或同级监察机关,形成反馈监督机制。同时,完善公开机制,一方面通过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法院工作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及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人大常委会专项工作会议等形式向人大及相关部门通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及效果,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推进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2020-07-22第1版:头版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强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汪洋王沪宁韩正出席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44b150d6-e499-4cf5-a7ab-14f9d7f882c6.tif.1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21日下午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宗年,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上海品海饭店总经理赵宪珍,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等7位企业家代表先后发言,就当前经济形势、保护市场主体、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企业改革、吸引用好人才、“十四五”规划建设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发言过程中,习近平不时就一些问题同大家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活跃。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情况比预料的要好。我们要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习近平指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应对疫情的人民战争,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奋力自救,同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物质支撑。习近平向广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习近平强调,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支持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一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二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好外商投资法,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三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涉企政策制定要多听企业家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问题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要更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扎根中国市场,深耕中国市场。四要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要增强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要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要拓展国际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习近平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有关方面要认真研究吸收企业家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定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讲话全文另发)丁薛祥、刘鹤、杨洁篪、黄坤明、尤权、王勇、王毅、何立峰出席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负责同志,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2020-07-22第10版:财经青海农担:姓农兴农精准滴灌青海农担:姓农兴农精准滴灌四年撬动50亿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581a647e-89b3-47aa-8580-d230cf998986.tif.1通过产业扶贫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c695cb43-088b-4401-90fa-ba666c95c89d.tif.1通过担保扶持资金,农村农业合作社发展逐渐壮大。□文、图/本报记者 王颖农牧业产业结构传统、生产周期长,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麻烦颇多,不仅束缚了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步伐,也成为金融助力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大短板。近年来,按照国家关于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决策部署,我省不断健全覆盖全省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四年撬动50亿金融资本投向农业产业,累计为1.32万家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数据背后是全省“三农”金融服务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全面优化:“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基本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健全,普惠金融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有效畅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意愿全面加强……我们看到,全省农牧业信贷担保体系已逐渐成长为全省“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让全省农业经营主体贷得到款、用得起款,原有“撒胡椒面”的粗放支农模式已逐渐变成涓涓活水,支农惠农,精准滴灌。“扶贫担”产业扶贫靶向攻坚无论河湟谷地的农民,还是高原腹地的牧民,只要符合政策性规定,青海农担就能把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送到农民的种植养殖场里,送到牧民的帐篷里,被各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新希望”、“及时雨”。7月17日,记者走进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忠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饲料机正在顺着牛棚喂食黑白相间的奶牛,合作社负责人马忠杰说:“养了十几年的奶牛,也遇到过资金困难的时候,去年九月份,通过青海农担的‘扶贫担’,我们得到了100万元银行贷款,顺利帮助自己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还采用 ‘借母还子’的方式,带动了周边10户贫困户脱贫,每户发放5只羊,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帮助他们巩固脱贫成果。”据了解,为巩固民和县扶贫攻坚成果,建立产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持续提升脱贫户收入水平,结合民和县产业扶贫实际,由民和县政府、农担公司、民和县农商银行三方共同推进——“农担付品担”产品。旨在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脱贫户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推进产业脱贫攻坚工作,通过“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的扶贫模式,做好扶贫产业巩固提升,为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注入金融力量。青海农担民和县分公司经理李丰成告诉记者,“扶贫担”就是针对具有养殖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棚圈)和饲草料资源优势,采用“借母还犊,借母还羔,借母还仔,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带动脱贫户,通过担保给龙头企业(合作社)扶持贴息贷款不超过100万元,让每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有养殖设施,具有发展意愿,但因资金短缺的5—10户脱贫户,出借母畜,由脱贫户自繁自育,滚动发展;对另外一部分不具备养殖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以托养形式每年分红5只育肥羊,或5头育肥猪,或资金0.5万元。除此之外,青海农担还在民和县范围内选择优质种植企业(合作社),通过担保贷款带动帮助其余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吸纳脱贫人口就业、收购农产品等方式带动脱贫户共同致富。记者在赶往民和县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山路两侧看到,一片片绿色的向日葵长势喜人,曾经的撂荒山地已变得林木茂密,鸡、羊、猪在圈舍里悠然自得,谈及农业信贷担保政策,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更是赞不绝口:“我们今年3月份通过‘扶贫担’取得50万元的银行贷款,仅几个月,合作社就盈利了近50万元,有了青海农担,我们合作社发展就更有底气了。”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末,青海农担民和分公司已对全县近300家有贷款需求的农牧业经营主体开展业务调查,对项目风险进行审慎评估,发放产业巩固提升贷款93笔,合计金额3340万元,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29家、种养殖大户62户,带动脱贫户334户。青海农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新机制,采用“借母还仔、托养代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肉牛(羊)和生猪养殖、中药材、百合、油用牡丹种植等特色种养产业,为全面实现脱贫户稳定增收做出贡献。“青年创业”扶持计划优先服务“最需要的人”去年年初,国家农担公司与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联合开展“中国青年农业创业金融扶持专项计划”,并将青海农担公司确定为六家试点公司之一。为全力支持我省有志青年扎根基层,奉献三农,青海农担与共青团青海省委积极响应,迅速启动了青海省青年农牧业创业金融扶持专项计划,截至今年5月底,专项计划已累计为91个青年创业项目提供信贷资金支持8142万元,项目数量及金额均位列试点地区前列。为降低融资门槛,青海农担通过合理评估反担保资源价值,扩大反担保措施范围,将生物资产、知识产权、农机农具等纳入反担保资源范围,有效降低了青年创业项目担保准入门槛,并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创业项目扩大授信额度。针对需求在50万元以下的青年创业项目,全面取消对实物资产的抵押要求,按照其信用情况灵活授信,有效满足了其资金需求。同时,公司通过降低担保费收取标准、协调银行降低利率,落实财政贴息贴费政策等多项措施,全面降低了青年创业项目的融资成本,一年期担保业务的综合成本仅为3.05%,可为近百笔项目节省融资成本近400万元。大通丰收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保善飞是一名“90后”,近两年,通过青年创业项目的扶持,总结玉米、油菜的科技种植,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有项目资金的支持,不仅为我们新一代农民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也更能让我们安心从事农业发展,造福家乡。”青海农担公司董事长吴新文说,开展“青年农牧业创业金融扶持专项计划”,既是为培育和支持广大青年扎根农牧区、专注农牧业创业及带动就业,又是为具有发展潜力并与困难群众增收密切相关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有效扶持,使之为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增添新活力,在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青海农担成立四年来,在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及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国家支农政策及金融信贷资金的有效衔接。截至目前,青海农担已实现与青海省州市县区各级政府的全面合作,与青海省40余家银行及保险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将金融信贷资金流向与政府支农政策导向有机统一,为创新全省“三农”融资机制不断贡献着更多的“农担智慧”和“农担力量”。
2020-07-22第12版:专版建成最具影响力自驾游“大本营”建成最具影响力自驾游“大本营”——中国西部自驾游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五届西部自驾游联盟年会启幕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01422638-0bd4-4b42-8031-1aa993a7672d.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19a47b78-9b45-4619-b3b2-501fc07293bf.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3fb650fa-a12b-4410-8060-f080664a081a.jpg.1中国西部广袤而富有诗意,大气磅礴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汇集成西部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素有中华水塔、世界天然博物馆之称的青藏高原,近年来成为“阅西”之旅的首选之地、自驾游爱好者的天堂、高原秘境之旅的大本营。相聚清凉宜人的美丽幸福西宁,共绘西部自驾游产业发展蓝图。7月18日,中国西部自驾游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五届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年会在西宁拉开帷幕。青海是山宗水源、中华水塔,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历史印记汇成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元素,自然生态和文化景观构成了极为丰富、美不胜收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青海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机遇,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不断扩大“大美青海·旅游净地”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不断丰富和完善西部自驾游产业提档升级,让国内外自驾旅游爱好者更好地感受到青海神秘的高原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情。2016年5月,西宁市积极顺应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促进旅游投资与消费的重要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自驾游产业发展的迅猛态势,主动谋划、乘势而上,立足高原净地、面向西部地区、放眼“一带一路”,与河西走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以及省内市州等26个联盟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5年来,西部自驾游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壮大至37个联盟城市、380余家联盟成员单位、91处自驾车租赁服务网点、120余家自驾车俱乐部的产业合作共同体,累计接待自驾游团队近7000个,自驾车500余万台次,自驾游客1200万人次,累计奖补700万元、1.1万人次。连续发布《西部自驾游报告》,推动“唐蕃古道”“大美青海”入围中国西部行十大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联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西部自驾游产业发展态势日趋迅猛,依托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大空间大范围,打造自驾风景廊道,以自驾游为基础延展商贸、餐饮、住宿消费链,持续完善自驾游全过程网络化服务,提升精品自驾线路品质,推动西部自驾游产业向高端体验升级。倡议签署《西部自驾游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出台《西宁市自驾游奖励办法》,不断满足来青抵宁自驾游客和企业与日俱增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西部自驾游产业快速发展。区域间城市合作愈发紧密,以跨区域特色精品旅游路线和特色旅游目的地推广为抓手,构建环夏都旅游圈“6+3”及甘青北环线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培育西部自驾沿途应急保障、信息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的自驾游体系,持续优化配置旅游宣传营销资源,联合拓展旅游市场,构筑“资源共享、路线互推、信息互通、游客互送、利益共赢、合力推进”的发展格局。中国西部雄浑壮美,冰川雪岭与大漠孤烟共生,叠嶂雄峰与飞泉瀑布共存,既有大河奔流、碧波万顷,又有沙漠幻境、雪域奇观,雄奇险峻的高山峡谷,广袤苍茫的戈壁瀚海,浩瀚无垠的茫茫草原,是自由驰骋的乐土、释放心灵的圣地,更是广大自驾游爱好者心驰神往、徜徉山水的乐园。西宁作为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的发起者和东道主,将持续立足建设广大自驾游爱好者加加油、歇歇脚、供补给、再出发的休整地、大本营,努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自驾游始发地和集散地。在产业发展论坛上,围绕主题“重启自由 阅西之旅”,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发展与改革咨询委员会委员张辉,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在线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气氛热烈,掌声阵阵。主旨演讲结束后进入圆桌论坛阶段,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兼总规划师马金刚、途牛旅游网董事长于敦德、艾瑞咨询副总裁卫锋、西宁市旅游协会会长杨成才4位嘉宾围绕“新机遇新思路:西部自驾产业发展探讨”“西部自驾目的地服务体系探讨”两个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2020-07-22第12版:专版打造一个别样的“狂欢节”打造一个别样的“狂欢节”——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第三届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展暨西宁美食节开幕式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c57d7708-55e7-4a58-9d59-6cc793bd0e0b.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fa78776d-4fd9-4736-9ca2-fd3f59e6284d.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db957de0-d139-424b-aba6-31d996dbf90c.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505e9459-293e-46c7-bd67-543c48a1e6f4.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6a55271f-ab3b-4f36-bc3f-1d9e58ff9035.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1e95c2b4-0a55-4cad-ba76-983572593928.jpg.1华灯初上,清风送爽,嘉宾云集,美食荟萃!7月17日晚,海湖新区唐道637和北城七区广场热闹非凡,以“品味河湟文化·畅游幸福西宁”为主题的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第三届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展暨西宁美食节盛大开幕!后疫情时代,西宁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全面复苏和提振文化旅游行业信心,推动西宁经济向好发展。参加活动的嘉宾表示,这是一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旅盛宴,艺术节和美食节的开幕对西宁意义非凡!据介绍,近年来西宁市积极顺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势,立足青藏高原大旅游格局“第一站”,充分依托城市区位、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清凉避暑、民俗文化等独特资源优势,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持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青藏高原特色旅游服务基地,推出了世界屋脊看海洋、高原观熊猫、四季泡温泉等特色旅游产品,努力建设具有公园城市形态、美丽城市风范、幸福城市品质的高原城市,让美丽西宁焕发幸福光彩,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在当前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消费意愿和市场内生动力全面复苏的新形势下,西宁市主动适应“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机遇,充分引导释放被压抑的旅游需求,不断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河湟文化为桥,以特色美食为媒,持续推出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第三届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展暨西宁美食节、西部自驾游联盟年会、FIRST青年电影展等51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旅游惠民盛宴,为全市人民和八方游客打造一个别样的“狂欢节”,让每个人心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不再遥远,用美景、美食、美好体验和美好记忆,重启自由自在,享受幸福西宁。一边是精彩的文艺演出,一边是500多种美食齐集幸福西宁,让西宁市民和外地游客在这个最美季节既大开眼界又大饱口福。随着主会场在唐道637开幕,全市将有21条美食街区相继开启,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将更为直观地感受青海特色、品尝青海味道、感知青海故事,在电音演唱会、啤酒嘉年华、电影展、红毯秀等活动的烘托下,一个激情四射、魅力无限的高原仲夏之夜向我们阔步走来。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在市县区联动、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充分调动的基础上,以讲好河湟故事、做好文旅文章为出发点,以激活经济、促进消费、提升百姓幸福感和归属感为落脚点,通过两大高端主题云论坛,22条美食街区,自驾装备展、河湟非遗展、美食展、自行车特技展、电影展等10大类展示展览活动,融汇电音节、光影秀、花儿演唱、体育骑行等多元素活动板块,致力于将该节会打造成为底蕴深厚、内容丰富、规模空前、聚合效应突显的综合性文旅商体融合的西宁市重点文旅活动品牌。通过打好节庆活动“组合拳”,全力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绿水青山·幸福西宁”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更高水平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贡献文旅力量。本次活动将从7月17日开始至10月7日结束,市级活动共有八大板块51项子活动,分别为: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第三届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展暨西宁美食节开幕式、河湟文化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云话传承与创新、中国西部自驾游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五届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年会、2020年青海地方特色精品美食展暨第三届西宁美食节、精品文化艺术展演、2020西宁水幕光影季、环湖赛嘉年华系列活动、第14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等。西宁市各县区配套活动近150项。
2020-07-22第12版:专版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西宁河湟文化发展高峰论坛召开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c4f81e4f-18f2-4d27-b553-4a4c4e2c21cc.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931492e3-0fc0-44b6-9d21-fa68965076a3.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6eb589d1-19d9-430f-ac8b-5995b154f99b.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8f8b7cf1-b55f-4f0e-aa4c-1445321c04e1.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0b3c3e62-ddf3-482a-b80f-c07d71335a6f.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b5c7c76c-0836-4fa0-817c-b015aa86f846.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2/efd17c86-2252-415f-944f-ce8410808068.jpg.1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湟水河孕育了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湟文化。位于湟水河畔的西宁是河湟文化发源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史前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交相辉映。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河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7月19日,西宁市举办以“黄河·河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河湟文化发展高峰论坛。近年来,西宁市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兰西城市群等发展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集中力量打造河湟文化品牌、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部署,秉承生态似水、发展如舟理念,深入挖掘河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凭借良好的生态本底和文化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河湟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推动和实现文旅深度交汇融合,编制西宁“黄河•河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规划建设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实施西宁市沈那遗址公园、群众艺术交流中心、创建博物馆群5A级景区、明长城遗址公园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持续加强河湟文化主题艺术创作,不断拓展文化对外合作交流,策划举办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系列活动,开展“文化动车——丝路情•全国行”等重大活动,让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天下黄河青海清”“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大写意”和“工笔画”中,努力实现以河湟文化繁荣兴盛全面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增强河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举办河湟文化发展高峰论坛,是西宁市携手沿黄各城市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河湟文化的使命担当。西宁市将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区位优势,准确把握“源头责任、干流担当”的丰富内涵,以推动打造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抓手,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打造河湟文化高地,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发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西宁好声音”。论坛邀请前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央视财经《中国经济大讲堂》主讲嘉宾单霁翔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旅游休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李劲松,分别以《文化的力量》《“东亚文化之都”与河湟文化传承创新》为题开展了线上主旨演讲。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程遂营;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部副主任,文学遗产与文化认同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多洛肯;青海省社科院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鄂崇荣,在论坛现场分别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元文化荟萃的西宁》、《河湟地区民汉文化交融的一个历史缩影——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深厚内涵》和《国家战略视野下的河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题,分享黄河·河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思路理念。参会代表表示,此次论坛为各地携手共谋黄河·河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计,全面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兴盛黄河·河湟文化提供了思路创意,奠定了基础,必将引领各地围绕优势探索高质量发展特色路径,引导各地对自身优势、功能定位、发展思路等进行再梳理再聚焦,破解发展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形成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为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020-07-24第7版:2020青洽会特刊走向开放的“驿站”走向开放的“驿站”——第二十一届青洽会海西分会场开幕侧记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cd80eaef-fd10-44d1-b4bf-266142141d1f.tif.1参会者正在了解各场馆的特色产品。本报记者王菲菲摄本报记者 王菲菲7月23日上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飘洒着蒙蒙细雨,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与客商相聚在德令哈市会展中心。在通过层层安检和体温测量后,充满现代科技气息的海西会展中心A馆映入眼帘,印有“第二十一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海西分会场开幕式”的背景吸引了在场人士的目光。9时30分,在潮水般的掌声中,第二十一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海西分会正式开幕!此时,有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正在人群中来回穿梭,格外引人注目,周围的人纷纷驻足拍照,主动与其进行多样性“交流”。“这是我们的机器人云帆首次亮相在青洽会海西分会场,云帆既能与嘉宾进行智能语音对话讲解,也可以为嘉宾引路参观,这次活动我们以5G智能生活为主,向大家展示我们开发的智能产品,计划年底完成城市5G网络建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海西分公司产品经理申亚明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青洽会海西分会场聚力打造“四种经济形态”新引擎,助力海西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生态经济发展馆、循环经济发展馆、数字经济发展馆和飞地经济发展馆展现了海西州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一千多人次的客商聚集在此,共同推动海西州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走进以“数字中国·智慧海西”为主题的数字经济发展馆,来自北京中科天地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张健正在向嘉宾进行智慧化城市建设的讲解:“各位来宾,智慧海西建设是依托中国科学院的全方位技术指导,一期我们投资了3个亿来服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以工业互联中心和海西州政务大数据中心两方面来推动海西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快‘数字政府’和‘智慧海西’建设。”在了解了海西州的经济发展方向后,跟随着参会者的脚步,来到了备受客商青睐的脱贫攻坚展馆设置的展台。“这个礼盒设计的真漂亮,请问里面都有什么产品?”面对客商各种各样的提问,海西州电商绿洲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帆一一耐心地介绍:“我们是全州惟一一家官方授权的消费扶贫销售平台,目前已有20多家优秀农特产品企业参与,通过企业收购贫困户的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后在我们的平台进行销售,我们的大礼包里既能体现出当地的农产品特色,又结合了文化和节日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每购买一份扶贫大礼包,我们将为助力海西扶贫捐赠8元。”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海西州的各企业正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与担当。以青洽会为媒,让海西走出去;以青洽会为介,让客商走进来,这是青洽会海西分会场的发展目标。经过朋友介绍而来的客商谢燚是广州一绝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的业务主管,第一次从千里之外的广州赶来参加此次盛会,她感到十分地激动:“从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这里淳朴的民风,让我对此次海西之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从前我们只把重心放在内地市场,却忽视了一个更值得重视的市场,希望通过这次青洽会能够将我们最好的服务和最高端的技术带到这里,加强两地跨越千里的友好合作。”近年来,海西州立足海西战略区位,通过青洽会海西分会场这一广阔的开放发展平台,持续开展招商亲商暖商爱商护商行动,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2020-07-24第7版:2020青洽会特刊风起扬帆新征程风起扬帆新征程——第七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开幕侧记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8633eeb7-17b0-4825-88e9-8832d33d99e1.tif.1等待入场的赛车。本报记者魏雅琪摄本报记者 刘 伟万木葱茏,感受夏都西宁的勃勃生机;欢声笑语,体验汽车运动的飞扬激情。7月23日上午,西宁市海湖新区青海大剧院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上午9时,随着国内影视明星黄俊鹏驾驶着北汽新能源EU7作为首发车通过发车台,2020第七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正式拉开帷幕。“今年参赛的电动汽车还真不少,车型一辆比一辆时尚!”“是啊,这些年电动汽车挑战赛影响力越来越大,看到我们国家自己制造的电动汽车,真是让人热血沸腾。”活动当天,虽然西宁市区细雨绵绵,然而市民们热情不减,不到一会儿,广场上便聚集了不少前来观看开幕式的群众。为了给选手加油鼓劲,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组织的拉拉队早早赶到了比赛现场。“这是青海的盛事,是家乡的骄傲。”工作人员小李说道:“现在西宁发展很快,文化体育活动也办的越来越有水平了,我感到很自豪。”“电动汽车挑战赛是一项绿色阳光的运动,通过精彩的比赛向全民倡导低碳出行,健康生活。”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营销部智能用电处处长芮光辉表示,通过举办高级别、高规格的电动汽车挑战赛,可以进一步展示青海的绿水青山,也将助推电动汽车新能源事业走向全国。历时近1个小时的发车仪式上,伴随着车迷的狂热激情,一辆辆电动汽车驶过发车台,每一辆电动汽车都被装扮得动感十足。在诸多奥运会冠军、各大车型厂家代表、冠军车手的参与下,现场不时传来阵阵掌声。记者了解到,本届赛事共有北汽新能源、比亚迪、一汽红旗、东风、长安、金康、丰田中国、合众汽车、奇瑞等12家车企的14款车型参赛,是历届比赛中参赛规模最大的一届,外资品牌丰田中国首次出现。根据赛程安排,发车仪式后,参赛车队要集结前往位于南川工业园区的美玉大桥评测场地,进行静音效果、加速、制动等性能评测。经过连续六届的成功举办,环青海湖电动汽车挑战赛已构建了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电动汽车评测体系,成为国内推广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经典赛事。“今年的环湖电动汽车挑战赛评测标准又上了一个台阶,参赛车辆必须要达到市售标准的量产车型,且全部技术细节需与量产车型一致。”赛事裁判长、评测技术总监张思佩介绍,本届挑战赛赛段总长1015公里,共设12个赛段,整个赛事跨越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高原地带,在高寒、高海拔、高标准的严苛环境中,参赛车型所获得的14项电动汽车核心性能的评测成绩更具行业权威及权威指导意义。“开赛前八天我们就已到达西宁,进行车辆调试、车检和充电对调。从最炎热的重庆到了最凉快的西宁,好几天都适应不过来,夏都西宁,名副其实。”第一次来西宁参赛的长安汽车厂家代表陈飞激动地说。已连续参加四届挑战赛的长安电动汽车在近两届的比赛中,战绩不俗。在第五届挑战赛上,长安逸动EV460在续航能力评测中,以510公里的超长里程征服全场,在快充能力评测中,10分钟即充满10千瓦时,相当于快充10分钟即可行驶100公里,位列轿车组第一,最终夺得6项冠军。“今年的挑战赛我们的续航目标是600公里,相信经过不断的技术更新,这个数据还会继续突破!”陈飞说,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的举办,不仅让更多人关注电动汽车的发展,更为众多厂商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2020-07-24第9版:国内要闻出发吧,向着火星!出发吧,向着火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启航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e866a084-db7b-4f5a-baaa-5fb90811febe.tif.1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新华社记者才扬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ff40f071-4246-4e4f-ad48-4be85457929b.tif.17月2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测控大厅,航天科技人员庆祝发射成功。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新华社记者才扬摄新华社记者 胡 喆 王琳琳 周 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正式开启了中国人自主探测火星之旅。南海之滨,椰风习习,涛声阵阵,高温天气如同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热。我们为什么要探测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征途上要历经哪些考验?面对前所未有的任务挑战,中国航天人依靠什么力量创造出新的成绩?跨越2300多年的“向天之问”,如今终于迈出关键一步。探索新高度——天问正式启航23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仰望星空,以《天问》提出177个问题,阐发对宇宙万物的理性哲思。2300多年后,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着跨越两千多年的不懈求索。茫茫宇宙,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大小处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梦想的星球。这一横贯千年的“天问”,既是真理之问、信念之问,更是人类之问。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言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表示,探测和研究火星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人类对宇宙的科学认知,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通过探测火星可获得丰富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刘彤杰说。回望我国火星探测的历史,早在“嫦娥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后,业内专家即开始谋划我国深空探测后续发展。2010年8月,8位院士联名向国家建议,开展月球以远深空探测的综合论证,国家有关部门立即组织专家组开展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论证,多位院士、专家团队积极参与论证工作,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三轮迭代和深化,最终于2016年1月正式立项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起步虽晚,但起点高、跨越大,从立项伊始就瞄准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确定任务目标,明确提出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领域专家介绍,由该院抓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包括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其中着陆巡视器又由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进入舱计划完成火星进入、下降和着陆任务,火星车配置了多种科学载荷,在着陆区开展巡视探测。从地球到火星最遥远的距离大约4亿公里,这么远距离的通信对于火星探测器研制团队而言可谓难上加难。经过四年多艰苦攻关,研制团队按节点顺利完成了探测器的模样研制、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大系统对接试验等工作,为探测器飞越深空、到达火星提供了坚强支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指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表示,通过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我国将验证火星制动捕获、进入/下降/着陆、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基础工程体系夯实基础,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火星探测将是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是深空探测领域从月球到行星的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也是未来迈向更远深空的必由之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飞出新速度——“胖五”正式服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天问一号”任务是我国独立实施的首次行星探测任务,开启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行星探测时代。从2007年首次探访月球起,我国深空探测已走过13年时光,但一直没有对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开展过探测,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根据发射任务要求,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将托举探测器加速到超过11.2千米每秒的速度,之后完成分离,直接将探测器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启奔向火星的旅程。当航天器达到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时,就可以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去往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因此,第二宇宙速度也被称为“逃逸速度”。“此次发射火星探测器,是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次达到并超过第二宇宙速度,飞出了我国运载火箭的最快速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此前,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和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长征五号火箭已经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火箭各系统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了充分验证,火箭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升。“此次执行应用性发射任务,意味着长征五号火箭正式开始服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说。从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到摆脱地球引力,走向更远的深空,此次发射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航天领域,我们经常讲,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在王珏眼中,承载着使命和光荣的“胖五”火箭,就像他的兄弟一般亲切和熟悉。各方都对“胖五”寄予厚望,“胖五”正式上岗,也意味着更多新的挑战。“从长五B首飞到我们7月下旬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间隔仅有两个半月。这意味着在上次任务发射后,发射平台和地面支持系统的恢复时间,相比原来我们计划的进度要压缩30%以上。从火箭研制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新速度。”王珏说。作为决定未来中国航天发展格局的型号,长征五号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力,长征五号的运载能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游戏规则,高轨卫星一箭多星的时代正在到来。此外,长征五号的关键技术对于支撑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也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的‘大火箭’时代已经来临,中国航天将开启新的篇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王小军说。贡献新力度——航天永不止步前仆后继,吾道不孤。面对条件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创新始终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取得成功的胜利密码。中国航天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在整个火星探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甚至茶不思饭不想,非常痛苦。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很难完成挑战。“正因为有了‘专业精神,科学态度来解决问题;坚韧不拔,潜心钻研去工作’这种精神文化,才能克服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难题,达到今天的状态。”张克俭说。这期间,一批又一批航天“追梦人”默默坚守、无私付出,他们的力量支撑着大国重器奋勇向前。——是他们,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做含泪奔跑的强者。作为长征五号火箭的第一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是长征五号火箭走出困境的“引路人”。2019年5月,长征五号火箭归零工作遇到瓶颈,陷入巨大被动。此时,李明华临危受命成为型号第一总指挥,上任后的当务之急是为火箭出现的问题找到出路。在讨论改进方案的会议上,与会专家意见出现分歧,他力排众议:“这个方案是我定的,出现任何结果,特别是不利结果我负责!”长征五号最终涅槃重生。——是他们,面对重重难关,却总说“越是难走的路越要走一走”。面对任务起点高、关键技术多、验证任务重、研制周期紧等多重难关,火星探测器研制团队艰辛鏖战1600多个日夜。“我们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从立项到出厂这么快,是大家的光荣和自豪,要珍惜机会。同时,我们还要认真,不做面子工程,要实实在在地去想、去做、去挖。”在火星探测器研制的关键阶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总是这样勉励大家。“越是难走的路越要走一走。”面对异常艰辛的攻坚之路,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带领研制团队顶住压力,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各项大型研制试验。在发射场阶段,他们又克服疫情影响,舍小家为国家,数月奋战在发射场,很多队员来不及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晚辈,一心扑在了火星探测的工作上。——是他们,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在平凡岗位上干不平凡的事业。徐铮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台检修恢复团队的一员,为了确保火星探测器如期发射,徐铮和他的团队开启了超常工作模式:白天,他见缝插针,与各个系统的其他工作巧妙配合、互不干扰;晚上,他废寝忘食,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以后。年近50岁的他精力旺盛得就像20多岁的小伙子,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奔涌、向上,揽海巡天,探月牧火。一批又一批航天人用成果践行誓言,用行动激扬梦想。36年前,一名高中生在报纸上看到长征三号火箭腾飞的场景,立志要投身这份事业,多年后,他梦想成真,成为一名航天人,并成长为中国航天的领军人才,他就是长征五号火箭的总设计师李东。当科学家、宇航员是无数孩子的梦想,航天发射无疑是打开梦想之门的一把钥匙。也许未来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也会守在电视前、守在手机上,等待着“胖五”托举火星探测器升空的那一刻。星辰,尽在眼前;梦想,触手可及。按照计划,长征五号遥五火箭也将在2020年实施发射,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2021年一季度,长征五号B火箭将再次出征,执行空间站核心舱的发射任务。“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奋起直追中磨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我坚信,中国航天的舞台必将更加宽广,我们探索宇宙的步伐永不停歇。”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多次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的航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说。(新华社海南文昌7月23日电)
2020-07-24第12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用绿色绘就人民幸福生活用绿色绘就人民幸福生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随手拍大赛优秀作品选登(二)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f687f7cd-e628-4c09-8a7b-ef747e414a91.tif.1公园城市。杨海涛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8e93ecf7-0bb4-420d-8d89-9a81cc4a5281.tif.1希望。路自强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b94dfe48-9a9b-47dc-a951-64b12543617b.tif.1绿色发展。吴有德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61bfa220-b141-4ceb-8fcb-bbfc1a5f170a.tif.1童趣。周佩进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019e5ae2-b736-42cd-ab2d-11d49beccc6d.tif.1晨雾绕荷。黄智乐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752d6933-4451-4360-8c7b-4461949935a1.tif.1山乡梯田美不胜收。李崇轩摄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4/32a5c251-71b6-47fd-9acd-c89fba2fff8f.tif.1生态扶贫绿锁黄龙。洪玉杰摄本报记者 黄灵燕清晨的阳光,为省城西宁的海湖湿地公园以及清澈的河面披上一件金色的外衣。河畔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啾啾鸟鸣汇成一曲美妙动听的乐章,似乎在为随风舞动的芦苇、水葱、睡莲伴奏……水光潋滟、鸟语花香,好一幅动静相宜的生态美卷!正在锻炼身体的市民张海成,是一个老西宁人,他见证了宁湖、海棠公园、北川河湿地公园等城市绿地的建成,成为百姓乐享生态之美、城市之美、生活之美的胜地,他感慨道:“如今开窗望绿、推门进园、出游有水的生活已经成为老百姓最平凡的幸福!”从城市到乡村,从广场到庭院,从廊道到绿地,荒山披上绿衣,道路系上绿带,城区装上绿芯,高原大地处处绿潮涌动、绿意盎然。让“绿色”产业优先发展、“绿色”民生优先落实,驰而不息的“绿色建设”让各族群众随处可享“绿色福利”,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也让满眼的绿色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2020-07-23第9版:专版当数字化工厂“遭遇”钾肥生产当数字化工厂“遭遇”钾肥生产——揭秘首座数字化工厂的“进化论”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3/1a5317d8-a3e0-4799-90a0-9bec88b57147.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3/3becf73e-6763-4a64-80e2-8c11b57e83b9.jpg.1https://epaper.tibet3.com/qhrb/pic/202007/23/67dd367e-b668-4791-87aa-e19691f550bc.jpg.1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以及AI智能,一时间集聚众多企业家的战略目光,抢占先机的领袖级企业家纷纷抛出自己关于智能制造的观点。尤其是当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智能制造更成为各家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的首选。数字化工厂,在我们的理解中,就是超炫科幻影视作品中关于智能制造的场景完整复制到现实生活里。这样的“理解”和“期待”,并未在元通公司朴实无华的装置中看到明显的器质性变化。这里的数字化工厂,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以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下,利用三维建模、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为涵盖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工程组态、生产执行,直至后期运营服务在内的生产活动全价值链打造无缝集成、虚实精准映射的工厂解决方案。是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现代数字化制造与先进制造运营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以助力企业实现生产效率、质量、灵活性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钾肥生产与互联网碰撞后产生了一次积极的“进化”。而实现此次进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钾肥生产过程必须实现标准化,这对于并非精确控制而是趋势控制的钾肥生产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难题。元通公司首先解决的是在线分析,可以说不解决在线分析,就无法推进后续的数字化,有了在线分析即时数据,让钾肥生产工艺由滞后30—60分钟的事后控制,变成现在实时调整的事中控制,使得工艺调整更准确、更及时。在盐湖人的不断努力探索下,历时6年,2017年元通公司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又经过2年工业化测试打磨,直至2018年底彻底完成。元通公司成立之初,就是以消耗贫矿和次矿为目的,实现与其他钾肥装置的错位发展。元通公司的原料多达5—6种,有钠盐的矿、有尾盐矿和自己晒制的矿。各种原矿含钾量不一,且含钠高、含镁高。原料特性的巨大差异,对于生产工艺控制的要求和难度远高于其他装置。在线分析成功上线,加之回收母液调和后加入结晶器,在结晶器环节就可实现物料始终保持一个比重,为后续生产的连续稳定、降低工艺控制难度奠定了坚实基础,精钾浮选和在浆洗涤,在在线分析的支持下就可实现标准化作业。采区溶盐关键在“泡”,盐田生产关键在“晒”,钾肥生产关键在“稳”。只有实现了源头的物料比重的“稳”,生产工艺才能“稳”;生产工艺“稳”,产品质量才能“稳”。同时,盐湖进一步将数字化延伸到设备合作厂家,遭遇设备检修困难时,可邀请厂家专家在线答疑解惑,指导完成检修任务,彻底改变了钾肥生产和设备检修靠经验的局面。数字化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成品物流系统,元通公司远离销售货运站台,产品需要经过元通货场、钾肥货场和站台三个点的导运,每次导运每吨产品就增加22元,累加的物流成本非常高。盐湖借鉴滴滴打车的模式,开发出了自己的物流系统,把产品库存、产品品位和物流信息进行整合,再接入青藏铁路数据库。系统自动把车皮到位信息、产品库存和品位信息转接给承运单位的承运人,并自动筛选出成本最优的方案发送至承运人的手机端,从而实现谁负责在哪取货上货的精准管理。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后可节约物流成本600多万元。同时,盐湖引入移动和联通进行合作,用以完成数据传输,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后续还会为数字化工厂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元通公司数字化工厂是2018年全省互联网应用平台示范重点项目,省科技厅资助2000万元,元通公司自筹1亿元,一期投入资金6000万元。2018年就初见成效,人均创造产值370万元,人均收入增长10%;2019年人均创造价值提高到450—470万元。2019年日产量逼近2500吨,每个工段人数控制在7人左右,员工再优化了50人。未来数字化目标实现后,员工总数控制在250人左右,届时人均产值达到633万元。2019年10月开始生产95品位的钾肥产品,2020年基本消除93产品,增收6000万元。2021年将向98产品发起冲击,数字化给钾肥生产带来的喜人变化,让盐湖人坚信未来只会越来越好!2019年10月2日,是钾肥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元通公司将互联网基因真正植入到钾肥制造行业中。这一天的零时元通公司浮选A系列开启无人值守、无人操作的黑灯工厂测试。测试比预想的要顺利,仅数小时就打通了全部工艺。值守在调试现场的人工控人员、仪表自控人员、网络保障人员……进入到战时状态,在他们紧张而渴望的眼神背后,是对首个钾肥黑灯工厂成功运行的强烈渴望。网络系统正常、工艺控制系统正常、生产系统正常、自动系统正常、数据传输正常……一个个系统正常运行,一组组数据实时跳动在电脑屏上,测试严格按照既定方案推进,大家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当黑灯工厂的第一袋产品下线时,意味着钾肥的黑灯时代正式开启。元通公司是数字化工厂的先行者,在具体的生产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传统产业升级、劳动强度减轻、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及生产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实际成效。尤其是安全管理方面,更是十分突出,配药机器人的投用将减少职业卫生伤害,工艺创新后根除了盐酸带来的重大安全隐患,底流泵改造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潜在伤害。与此同时,回收率将基本稳定在58%—60%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工厂要达到更快速、更柔性、更有效、更高质的生产目标,盐湖股份公司会更新对数字化的认识和认知,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最终实现钾肥生产与数字化无间融合,推动国家钾工业质的飞跃。

数据更新频率

年度更新